建党大业读后感(推荐11篇)
1.人人都知道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蔡锷大将军与名妓小凤仙的诀别那场戏,令我非常感动。蔡锷的一句“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包含了对小凤仙深深地无奈之情,也表现了他作为一名将军对于国家的责任和热情。小凤仙对于蔡锷的独自离去是相当理解的,没有丝毫抱怨,反而用“你是四万万中国同胞的,也是我小凤仙的。”这一句话道出了她的深明大义。一名风尘女子能说出如此有气魄的话,着实令人钦佩。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是如此的悲壮,实在让人惋惜。
2.影片中革命先烈们的慷慨陈词,以及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大义,他们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为了人民当家做主,为了实现社会大同,那种舍我其谁的态度和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再看看我们现今社会,上至领导贪污腐败,甚至草菅人命,下至百姓人心冷漠,见死不救[注: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放眼全社会不正之风盛行,就连孩子上个幼儿园都要“上货”,而被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居然也在收受贿赂,这让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孩子的未来还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再看进来炒的沸沸扬扬的添加剂,好像我们的身边整个被添加剂包围了,简直无所不在,从吃的,喝的,用的,到儿童玩具……就连我们的孩子都深受毒害,我不禁在想,那些违法之徒的良心让狗吃了?难道他们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吗?这样下去,我们祖国的未来在哪里?
关键词:《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主旋律,营销
2009年9月16日, 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首映, 本片史无前例地汇集了172位国内明星, 开创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模式, 取得了国产影片历史最高票房 (4.3亿) 的佳绩。2011年, 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华诞, 6月15日, 中影集团再次推出了《建国大业》的姐妹篇《建党伟业》, 影片的场面更为壮观, 明星阵容更为浩大, 共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 2011年6月18日, 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映场, 单片单场票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1万, 一举打破了《唐山大地震》去年9.7万元的纪录。《建党伟业》在内地上映仅一周, 票房即突破1.5亿元。毋庸置疑,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主旋律影片都取得了商业上巨大的成功。分析这两部影片的成功因素, 不难看出, 系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影片获取成功的关键。
一、超大的明星阵容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策略
在韩三平看来, 利用明星拍电影来争取票房, 是全世界的一个惯例。一部“‘高概念’电影, 不仅意味着要有大明星而且要充分考虑明星的性别、年龄、气质、相貌, 甚至国籍的组合, 通过这种组合带来更广阔的市场营销性和更大的市场。”[1]韩三平将明星效应发挥极致, 以明星的“狂欢化”表演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票房神话, 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摩肩擦踵地涌入电影院, 更多的不是为观看一个早已知晓的历史故事, 而是为寻觅170多位演员的面孔。超大的明星阵容成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成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二、品牌营销, 借势造势
两部影片均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 前者是在电影界有着无可替代“话语权”的中影集团董事长, 拍《建国大业》时, 能够邀到一百多位明星零片酬加盟, 一方面是因为“为祖国生日献礼”这样一句意识形态上的感召, 另一方面就是韩三平的个人魅力及其身后的中影所代表的内地市场。而现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的黄建新也是中国电影界的大腕, 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被中央政府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韩三平、黄建新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品牌符号, 成为电影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毫不迟疑的选择。
品牌营销的战略还在于借助曾经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的影响力来拍摄续集或姐妹篇, 以达到借势造势的营销目的。作为《建国大业》姐妹篇的《建党伟业》之所以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预计翻番的8亿票房, 与之前《建国大业》所营造的“人气场”和正面影响密切相关。
三、宣传造势, 强迫关注
“高概念”电影“强调将市场营销作为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元素, 内在的可营销性被视为‘高概念’电影的灵魂。”[2]两部献礼片借鉴了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制作模式, 不仅仅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导演和明星这些可营销性因素, 同时还注重前期和后期的营销。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借60周年国庆和90周年建党献礼为由头, 进行了有效的营销宣传, 各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积极主动的相关报道更进一步推动了电影的宣传, 各类宣传图片、广告语铺天盖地, 无所不在, 不管你愿不愿意, 有关的信息都会侵入公众的视野。此外, 韩三平还率剧组人员在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行盛大的首映礼, 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两部影片在公映前还专门拍摄了预告片来宣传造势, 以扩大影响, 一系列的宣传造势带来了更广泛的关注, 《建党伟业》四十个制片单位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之最。
四、借明星的国籍或被删戏份等信息进行炒作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两部影片最受关注的是演员的阵容, 为了强化这一焦点, 制作方还有意识地利用某些演员的“国籍”身份以及戏份被删来进行炒作,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观影欲望。《建国大业》的制作团队韩三平等利用在网上流传并引起众多网友热议的关于明星国籍身份的帖子, 借机宣传, 增加了影片的公众知晓度。在公映的前两个月, 多家媒体报道了导演黄建新透露的一则消息:多位明星的戏份被删, 其中包括两个大牌演员, 名字暂时保密。显然, 这是一种巧妙的炒作, 成功地激发了观众进入影院解开谜底的好奇心。到了《建党伟业》, 热点明星汤唯的戏份是否被删更是成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制作方对此半遮半掩,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再次成功地利用了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可营销元素。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成功地运用了系统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改变了主旋律影片一向低迷的市场票房, 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正如韩三平所言:“它的制作模式和它承载的各方赋予的意义, 必将使它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制作和经营的一个突出案例。”[3]然而, 两部影片超乎常规的170多位的全明星阵容, 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明星的个人形象上, 阻碍了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导演为传递更多明星信息而大量使用的叠加拼加镜头, 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故事的叙述, 笑星及小品演员的加入则过分强化了影片的娱乐性, 主旋律影片应有的严肃性和厚重感被一张张熟悉的或靓丽或滑稽的明星形象所消解。不难看到, 对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无节制追求, 对市场和观众的刻意迎合, 使主旋律影片在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同时, 降低了对艺术性的探索和追求, 它所肩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也在近于狂欢的形式中被消解和放逐。
参考文献
[1]参见美[埃尔]·李伯曼、帕特丽夏·埃斯盖特《娱乐营销革命》[M], 谢新洲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Justin Wyatt, High concept: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Austin, TX:University of Texas, 1994) .p.68.
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历史人物与故事。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段大部分讲孙中山先生等革命者建元国民党,与袁世凯斗争的情形,后半部分由李大钊、陈独秀发动“五四运动”,从苏联引入布尔什维克种子,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
通过看片,是我真正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有多少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英勇牺牲,革命老一辈为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不怕一切困难,不怕死,一次次用生命去和反动派作斗争,最后使党的大会如期召开,为建立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言: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不眠之瞳
在中国成立60周年的前一天,学校组织全老师一起收看了电影《建国大业》,使我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影片从抗战胜利首次国共首次和谈开始,当时国民党在底盘和装备上优于共产党,于是在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张澜的调和下,在重庆进行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当时一心想消灭我党,当然不会真的进行和谈,他们在和谈的掩盖下不断的攻击我党的地盘,试图消灭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所幸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眼光犀利,看清楚了敌人的真面目,没有让反动派的阴谋得逞。
在之后的国共内战中,我们党的军队以退为进,农村包围城市,并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取得了连连的胜利。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断的欺凌各个民主党派人士,将民盟等有地位的党派实力压榨的无法生存,不得不投奔我党的怀抱。连李济深这样的老国民党,也因为受蒋介石的排挤,而和我党走到了一起。
随着众多有影响力的势力和国民党分道扬镳,蒋介石老反动派终于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不得不辞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而代总统李宗仁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和我党进行和谈。这时我党在军事上占有,在国内大势力全部支持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和国民党和谈,但由于要显得有风范并重视和平,就像国民党提出了非常苛刻的8个条件,逼得国民党不得不和我们继续打仗。并借机一直把蒋介石等人赶到了台湾去。
在抗战后期,我党不仅仅是团结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我们还要团结商人和企业家,这一点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好像是在买烟买不到之后领悟到的。而且,我们还要团结各个党派的实力,包括有虽然失败但是仍有影响力的国民党,我们的主席不惜牺牲一定的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比如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我们为了她支持我们国家的建国,送给了她一套非常好的房子做福利院。为了赢得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支持,我党不计前嫌,给了他们的领袖李济深一个国家副主席,虽然他在广州发动的“四一五”政变杀害了我们很多共产党的同志。
影片的最后,当1949年开国大典举行的日子,在台湾躲着的蒋介石还妄图对我们进行轰炸,但是在历史不可逆的洪流之下,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反动的念头。
观完整部影片,我感受最深的是,新中国来之不易,特别是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我们又怎能不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发奋的工作呢?
北极星
9月30日,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了《建国大业》。在此之前,有关此片的宣传铺天盖地,有一种说话是《建国大业》是明星的阅兵式,但是两个半钟头下来吸引我的却不是华丽丽的明星阵容,而是末尾处最为朴素的纪录片片段,而此片所描述的正是中国为迎接光明而走过的黑暗曲折之路。其中有一些片段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分裂国家就是千古罪人”,这句话蒋介石说了,毛主席说了,民主党派也说了。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主流价值观思想,而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个真实反映和总结,也恰恰是对现实中国情况的一个映射和决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国共如何战争打得多么的激烈,毛蒋双方也从未有分裂祖国的想法,更何况如今的和平年代,中国的领土更是不可分割。无论西藏,台湾还是南沙群岛都是中国神圣的领土,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血脉相连,没有人能够承担的起分裂国家的罪名。
60年前的人并不怕鬼,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反对内战,呼吁民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赔上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 闻一多《最后的演讲》
我们看到闻一多先生的慷慨激昂,看到民主党派人士的积极努力,看到毛周的礼贤下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建设一个民主的新中国。今天的我们,同样也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新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深知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教育好学生,不但使他们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记住历史,记住共和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共和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荔枝柠檬香
耳闻这部献礼影片好久了,看了片花都没顾上看全的,没想到今天找了这个机会,让我心平气和的感受与思考了了关于“中国”这两个字眼。在抗战结束之后,各阶级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期间,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有了一九四九年的新中国。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作为80年代后出生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却应更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最让我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后,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几位领导人,几个率领百万大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一起唱国际歌的那一番情景。我的心被一种力量感动着。解放上海,我军战士累的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新中国诞生,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
我联想到附小,我们也是刚成立,当然与共和国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自己的困难,大的、小的,我们也有一个只会向前冲的集体,是一个不计回报的团队。
祖国妈妈,60岁了,生日快乐。您的亿万儿女,都会流汗水,向前冲,为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9月25日上午锦州市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召开庆贺建国60年大会,会后招待看电影《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讲述1945年开始到1949年伟大祖国解放之间的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电影中最让我们锦州自豪的是打辽沈战役之时毛主席站房屋上,周总理问他在干什么?毛主席说在看锦州,周总理说这离锦州有一千里呢。可见锦州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可书上一笔。当年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的胜利起关键的作用。
《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主题重大,集中、突出,类似反映建国题材的影片较之只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建国大业》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解放上海后,战士累的睡在大街上,这一细节感动着宋庆玲先生,才使她能来到她的伤心地北平,促进中国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开始。
《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
细节决定成败。在炮火连天之时,让你的心紧张,又来了一个浪漫的场面,主席和总理带着两孩子在挖菜,山花灿烂,家庭温馨,建国之后的幸福生活应是如此。这一细节让人看到了希望。
这部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爱国人士的风采,其中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因为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有主要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希望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反动派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毛主席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
在平时因为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不取得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毛主席也时时刻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革命的目标,心中始终是在为人民着想。正是由于毛主席这种为民的精神以及尤为强烈的名族责任感,才训练出来不贪民众一分利的红军,才会打败独裁的蒋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国。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
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因为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非常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责任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
此外,影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壮志难酬的蒋经国,心系人民的张澜,甚至是阴险狡诈的李宗仁,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他们为了祖国崛起,置个人安危不顾,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冯玉祥将军扛起一把冲锋qiāng冲到流氓队伍里鸣qiāng示警,说:“无论你是谁的人,有本事就光明正大地来,不要这么下作!”一身正气让人肃然起敬。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 应该被世代传唱!
翻开《建国大业》前,我一直认为它一定是述说的是个很官方的故事,《建国大业》读书笔记1000字。直到我看完后,我才知道的内涵:1948年,毛主席在城南庄发出了”五一口号“。
那一年的冬天,天气寒冷,似乎在户外只要呼出一口气边会凝结成一个云团,而就在那寒冷的冬天,我们的共和果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开始诞生了,那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在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一起同舟共济,团结互助,并且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的光辉历程。
如果说打江山容易,那守江山就很难了。初期的中国就像一块美味的蛋糕,很多人对它虎视眈眈,想瓜分了它,而真心为中国的未来着想的人却很少。所以我们的主席毛爷爷受尽了苦难后还要在千万人的垂涎下去为我们的中国着想,我不由衷心佩服他!不愧为一代领袖,具备领导人的所有风范。
这次会议,聚集了广大民主党派的人气,并且受到大量革命者的鼎力支持,所以它成功了。这个看起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会议,然而正是这个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完成”建国大业“。
参加会议的有大批知名人士,如: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而这些人中很大部分是身在蒋介石统治区的民主党派,他们深受蒋介石的压迫英勇和要挟,如果他们屈服了怎么办?如果他们畏惧了怎么办?如果?然而,他们地站出来了,他们心中有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支持多党合作,因而,这次会议十分成功。
我们现在的中国,经济蒸蒸日上,成就日新月异,我们90后被社会冠以”颓废的一代"的称号,但我想说,不是的,我们只是太过于个性化,我们敢爱敢恨敢拼,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别具风格的思维,我们也明白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更加应该学习前辈们的优良传统。www.liuxue86.com
首先我认为让我们新一代挺起中国的未来就应该让我们深明史实。我之前就早已耳闻我们的中国翻身做主那段时间的风风雨雨,但我看了这本书后,更加明确地知道我们那段岁月的艰辛还有领袖们面对艰辛的坚忍不拔。在这里,我强烈地推荐我们90后能去看看这本书,去咀嚼咀嚼里面的苦难,然后深刻地去想想。
我确信我们90后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颓废,那不是真实的我们,我们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里头都钻着爱国的念头,都充溢着为国家建设的想法。甚至我问过我的朋友,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说,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多么为我们90后自豪!
这部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的史诗巨片,是建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是庆祝建军90周年的献礼影片。该片演员阵容强大,制作精良,是一部弘扬正气,又不乏观赏性的红色经典影片。我个人认为《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中最尊重历史的一部。影片通过片中人物塑造与事件呈现,真实、客观的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的艰苦历程。
《建军大业》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大气磅礴的影像风格,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为观影者讲述了从“四 · 一二”大屠杀到南昌起义,再到朱、毛井冈山大会师,创建我党第一只工农武装的历史故事。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片中鲜有说教式的叙事,而是将斗争的残酷、战争的惨烈真实地还原于大荧幕,并令观影者群情激奋,血脉偾张。
《建军大业》是一部以军人为主的影片,该片很好地诠释了“军人”二字的含义。作为军人,不论其身置何党何派,服从命令、尽忠职守是其天职。影片通过贺老总为死守南昌城而战死沙场的敌军团长行军礼,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为朱老总麾下收尸厚葬的桥段,将军人间的惺惺相惜演绎得淋漓尽致,观影者更是为这种超越党派的军人情感而泪洒荧幕,“将军百战捐躯死,壮士马革裹尸还 ”,《建军大业》为中国军人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建军大业》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秉承了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影片在讴歌开国元勋的同时,也对一些特殊人物给予了客观正确的评价。片中对林彪的塑造就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众所周知九 · 一三事件后,林彪的大名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描写我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中消失殆尽。正是《建国大业》这部影片还原了历史,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林彪有了重新认识。
《建军大业》在演员的选用上也有别建国三部曲的其他两部,只选用名气大,粉丝多,高票房的明星大腕,而不论其演技、艺德、形象是否符合片中角色。在《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中,众多的开国元勋恰逢风华正茂,英姿勃发,“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的年龄。而剧中饰演开国元勋的演员正是一群与剧中人物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从影片放映效果看,刘导将这些小鲜肉训练的不错,而小鲜肉们也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一扫浓眉大眼外加娘娘腔的荧屏美男、萌男、宠男的形象,而成为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敢担当的军人、男人。
影片是从1945年,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的,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置和平不顾,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谈判失败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内战爆发了。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影片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影片的重点放在了国共两党的实力变化之上: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最终倾向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有了更光辉的一章。而我觉得,共产党赢得这场战争,是得了民心。
从影片来看,无论是从共产党主动要求谈判,还是解放军官兵进上海,为了不扰民,都睡在街上。都反映了《建国大业》“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要基调。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的就是得天下必先得民心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像那秦末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便是顺应了民意。而《孟子·公孙丑下》中也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述.作为儒学大家,孟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试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谁人不望着、盼着、乞求着和平呢?反观国名党一党独揽政权,各个派系纷争内耗,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后。而派出特务暗杀民主人士,更是大失民心,成了“横眉冷对千夫指”。解放军得民心,才有那小车退出来的战役。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从此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影片中大量耳熟能详的革命先辈名字在紧密的历史事件中一一出现,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为信仰而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人心,而现在来看我们所处的幸福和平的国度来之不易,也证明将正确的信仰坚持到底会成就无限。结合工作有以下几点感想和反思:
1、目标凝练、主题明确。年轻的毛泽东在要迅速扩大共产党人队伍时对共产党员的核心职责定义简单而又明确:不怕死、不贪财,能为穷苦人打天下!我们日常工作中对一件具体的工作要开展时,从项目目标要达成的核心上要达到至上而下的凝练、目标精准,例如我们目前的使命: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卖场,我们所有工作核心开展、检验标准就是要围绕“是否有竞争力”,这件工作的开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否和对标企业有竞争差异,不走形式,不形而上学,无谓浪费的事不做。
2、承上启下、拿到成果。毛泽东要求把党支部、党代表逐级渗透,“把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增强战斗力。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个人对工作要求不仔细分析,理解不透彻就去做,一个精神,在基层落实时却千店千面,执行力削弱,成果不一。作为部门、店面经理、主管等管理人员,我们就是党代表,我们一定要用心理解工作导向和上级要求需要拿到的成果的标准,分析吃透再下达分解,不能简单的上传下达。
3、不找借口、排除万难。朱德接到和钱大钧3千兵力对3万兵力的三河坝战斗任务、问清时限时,不抱怨、不诉苦,面对这场硬仗而是分析情势细致安排,甚至细到挖战壕要设置手肘台节省士兵体力这些。反思我们在接受工作任务时,往往会先有找借口摆困难的情况,缺少迎难而上、仔细分析找突破口的决心。革命前辈拿命来换的任务都毫不畏惧,且不蛮干。我们的工作任务安排时也是依据岗位职能的分内之事,我们要不断学习,强化自己,及时总结反思,争取胜任。
——观《建军大业》有感
尽管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建军大业》这部电影留给我的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是毛主席说的话,这句话现在都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另一幕,则是蒋介石将退至台湾,送走台湾第一任长官,有点漠然地坐在石阶上,蒋经国看到,说:“父亲,快起来,石头上凉”蒋介石挥了挥手,说“过来,你也坐下”,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幕特别让我想起南朝李煜,一老一少的剪影,在江南灰白的背景下,末路英雄的无奈喷薄待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度过了70年岁月,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改变。而正想国歌里所说的那样,今后仍然要“前进!前进!前进进!”时刻做好准备,为中华民族而奋斗!
建国70周年有感_400字
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
想当初我们中华民族沦陷在日本军队的手上,我们就如奴隶一样,那时是中华民族最悲哀的时刻,但如国歌中唱到,我们要反击,我们也成功了,恶运并没有从此结束。由蒋介石统治的政权回到了中国,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在解放战争时,中国经过了三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渡江战争等。其中渡江战争就是南京开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府一面进行和谈,一方面积极布置长江防线。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整个战线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23日解放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抗日战争结束到祖国的建国前夕,一幕幕场景深入人心。国共拟定的《双十协定》,显示出中共过人的才干和谋略。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流露出他的自私与野心。而中共三大战役,解放全国,又展现出中共的团结一致,一心为民。影片转眼间已过去大半,剩余部分演起了建国大典前夕,人们的庆幸与激动。看到这里,不禁心头一颤,作为华夏儿女,深切地感受到建国的艰辛不易,眼角湿润起来。
革命先烈们,无私,勇敢,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而自己。却俨然倒在战场之中,任风沙侵袭。革命先烈们,团结,互助,全心全意为祖国奋斗。而从来不看看自己,那满是伤痕的身体。他们,就像一只只雄狮,在风沙中狂吼,他们,就是祖国大地孕育的华夏儿女!
【建党大业读后感】推荐阅读:
建国大业观后感04-23
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07-02
建国大业作业观后感09-30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10-27
建国大业观后感5000字10-24
建国大业观后感500字04-30
建国大业观后感600字六年级07-16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04-03
《建国大业》影评写作02-28
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