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梁列传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后汉书班梁列传(通用5篇)

后汉书班梁列传 篇1

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请出兵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勇上议曰:昔孝武皇帝患匈奴强盛,兼总百蛮,以逼障塞。于是开通西域,离其党与,及至永平,莫不内属。会间者羌乱,西域复绝,北虏遂遣责诸国,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窴心胆,北押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于是从勇议。

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绥。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

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

后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

译文:

汉朝大将班超小儿子叫班勇。班勇,字宜僚。年轻时就有父亲(班超〕的(大将〉風度。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反叛(汉朝),朝廷派班勇做军司马。班勇和哥哥班雄一起从敦煌出兵,迎接都护和西域甲兵回来。于是撤销都护。后来西域有十多年完全没有汉朝的官吏。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请求朝廷出兵攻击匈奴,替索班报仇雪耻,趁机收复西域。邓太后召班勇到朝堂聚会商议。班勇上奏议道从:“前孝武皇帝担心匈奴强盛,将成为众多蛮族的统帅,来逼进我们边疆。在这种情况下开通西域,分散他们的同党之人。到了永元年间,(西城那地方)没有不归附内地的。后来碰到羌人作乱,西域又断绝与汉的交往,北匈奴于是就派给各国债务,防备他们逃避租税,加高他们租税的价格,严格按照日期召会他们。前段时期之所以有反叛事情发生,都是由于管理失当,还反被它损害的缘故。现在曹宗只是为从前的失敗感到耻辱,想报复匈奴洗雪耻辱,却不查一查历史上出兵的先例,没有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凡想在荒远之外寻求立功,一万个之中没有一个成功的,如果兵火灾祸连续不断,后悔就来不及了。何况现在(汉朝)府库空虚,军队没有后续兵力,这是向远方的夷狄显示自己的弱点,向国内暴露自己的短处,臣认为不能同意。过去的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现在应该恢复它,重新设置护西域的副校尉,居住在敦煌,就如同永元年间旧例一样。又应派西城长史统率五百人驻在楼兰,西边挡住焉耆、龟兹大路,南边可增强鄯善、于寘的胆量,北面抵御匈奴,东边靠近敦煌。像这样就十分便利。”于是朝廷听从班勇的建议。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夏天,(朝廷)又派班勇做西域长史,率领兵士五百人驻扎在柳中。第二年正月,班勇到了楼兰,因为鄯善归附汉朝,朝廷特加班勇三绶(以示奖励〉。可是龟兹王白英还在犹豫疑惑未下决断,班勇用汉室的恩威、信义开导他,白英就率领姑墨、温宿,自己绑着自己到班勇这里来投降。班勇于是调集他的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到车师前王都城,在伊和谷赶走了匈奴伊蠡王,俘获前部五千多人,于是前部重又开始通畅。回来,在柳中屯田。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秋天,班勇调集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兵和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军队攻打后部王军就,把他们打得大败。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另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做王。班勇又派另一将校斩杀了东且弥王,也另立了他的同种族人为王,从此车师六国都平定了。

后汉书班梁列传 篇2

一、《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方术”的含义

“方术”一词由来已久,范晔在《方术列传》开头的序中就对“方术”的渊源流变作了说明。范晔首先将“方术”的源头追溯到难得一见的、往往存在于典籍传说中的学问,如《易》中的“卜筮”之学和“往往见于坟记” 的“阴阳推步之学”,以及“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与瑶坛之上”的“神经怪牒,玉策金绳”;然后范晔又论及一些“时有可闻”的学问,如“河洛之文,龟龙之图, 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等;最后范晔指出“方术”是由前两者之流慢慢演化发展而成的, 包括“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 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等多种方术。

那么范晔所列举的这些名目繁多的“方术”究竟是什么呢?据李零《中国方术概观》一书对“方术”的定义, “方术”又叫做“数术方技”,包括“数术”(或称“术数”)和“方技”两类,这二者的范围各有侧重。“数术”以研究“大宇宙”,即“天道”或“天地之道”为主, 内容包括天文、历法、算术、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方技”则以研究“小宇宙”,即“生命”“性命”或“人道” 为主,主要涉及医学、药剂学、性学、营养学,以及与药剂学有关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化学等学科。 因此,简而言之,“数术”是合天人、通古今的“预测学”,包括占星、占候、龟卜、筮占等;“方技”则杂糅针药与巫术。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范晔在序中叙及的这些“方术”技能多数都可以归于“预测学” 之属的“数术”,而“方技”的内容并未在《方术列传》 的序中得到过多的体现,但这并不能说明范晔笔下的“方术”仅指“数术”这一类,因为在《方术列传》的人物传记中,有不少传主擅长的都是针药与巫术等属于“方技” 类的技能,例如华佗、左慈等。因此,范晔的《方术列传》 中的“方术”是包括了“数术”和“方技”两部分内容的。

此外,通过梳理《方术列传》的内容,可以发现, 范晔在撰写《方术列传》时,对于“方术”的含义、“数术” 和“方技”的区别等都非常明确,具体表现如范晔按照人物所掌握技能的不同,将《方术列传》中的众多人物分成了“数术”类和“方技”类;不仅如此,范晔还将相同类别的人物排列在一起,按照先“数术”类、后“方技” 类的顺序来撰写人物传记。所以,综上所述,范晔撰著《方术列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范晔对于“方术”非常了解, 否则范晔无法写出在“方术”的内涵、人物分类等方面都如此清晰的《方术列传》。

二、《后汉书·方术列传》的史书基础

对于范晔在《后汉书》中增设七个人物类传的做法, 清代赵翼曾评价说,范晔《后汉书》“增文苑、方术、列女、 宦者诸传,皆前史所未及,而实史家所不可少者也”。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赞美,但范晔首设这七个人物列传, 并非是他的凭空结撰,而是有前代史书的基础的。就《方术列传》而言,虽然是范晔在史书中首次设立的,但《方术列传》仍有其史学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渊源。

史书中对于方术的最早的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中的《日者列传》《龟策列传》,以及《扁鹊仓公列传》,其中《龟策列传》乃是西汉元、成之际褚少孙所补写的。《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讲的是 “数术”,《扁鹊仓公列传》讲的是“方技”。“日者” 是指专门从事时日占验的人,“龟策”则是指龟卜筮占, 这两者都符合本文前面对“数术”类范围的定义;扁鹊、 仓公则都是古代的名医,与华佗相类,是属于“方技”类的。 司马迁之后便是西汉成、哀之际刘向、刘歆所编撰的《别录》和《七略》,这两本是古代最早著录“数术方技” 之书的目录书,但后来散佚,其书目被保存在了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专门设立了《数术略》和《方技略》,且班固在序中说“太史公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囯校方技”,明确说明“数术”和“方技”是有区别的。《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共录“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共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汉书·艺文志》对“方术”分门别类的记载,可以说是范晔撰著《方术列传》 时的一个重要参照。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后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其《三国志·魏志》中单设《方技传》,记载了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辂等五人的事迹。在《三国志·魏志·方技传》中,既涉及医术如华佗,又涉及音乐如杜夔,还涉及了占卜筮术如朱建平、周宣、管辂,如果严格按照本文前面对“方技” 的定义,《方技传》中除了“方技”以外,还有“数术” 的内容,但在《方技传》中并未对二者作明确区分。陈寿的《方技传》可以说是范晔撰著《方术列传》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了。因此,严格来说,范晔撰述《方术列传》 并非其个人完全意义上的首创,而是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三、《后汉书·方术列传》的社会基础

范晔撰写《方术列传》,须有传主,即方术之士。 正如范晔在《方术列传》序中所说,“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扺掌,顺风而届焉。 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 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由此可知,西汉、东汉的统治者都重视方术,尤其是东汉,光武帝对谶纬、图符笃信不移,光武帝甚至“宣布图谶于天下”,使图谶成为官方认可的学问,“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 整个东汉时代,“谶纬学盛,经生多讲术数,而民间谶祥禁忌之俗亦多巫祝形法,方士神仙之说,后世所行者, 皆自东汉而盛”。在这种时代风气下,方术之士适时兴起, 成为一个显著的团体,这已经符合了在史书中单独列传的条件。

四、《后汉书·方术列传》的文学基础

两汉,尤其是魏晋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志怪小说, 两汉时期如《列仙传》、《汉武内传》等,魏晋时期如《列异传》《搜神记》《神仙传》《抱朴子》等。这些志怪小说为范晔撰写《方术列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范晔的《方术列传》中,不少人物的传记都有借鉴这些志怪小说的痕迹。如在《方术列传》中,范晔就曾多次取材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共计有十处,分列如下:

王乔传,见于《搜神记》卷一“王乔飞舄”;

段翳传,见于《搜神记》卷三“段翳封简书”;

樊英传中灭火一节,见于《搜神记》卷二“樊英灭火”;

许曼传,见于《搜神记》卷九“冯绲绶笥有蛇”;

华佗传中治“病咽塞者”一节,见于《搜神记》卷三“华佗治咽病”;

徐登传,见于《搜神记》卷二“徐登与赵炳”“赵炳临水求渡”“徐赵清俭”三则;

蓟子训传,见于《搜神记》卷一“蓟子训长寿”;

刘根传,见于《搜神记》卷一“刘根召鬼”;

左慈传,见于《搜神记》卷一“左慈显神通”;

寿光侯传,见于《搜神记》卷二“寿光侯劾鬼”。

对于以上各条,范晔有的直接转抄,改动很少,如王乔传、段翳传;有的则略作改写,如徐登传是范晔将《搜神记》中的三则故事连缀而成的一篇完整传记。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范晔撰写《方术列传》的影响。

五、范晔勇于创新、喜爱猎奇的个性

除了上述各点外,范晔个人勇于创新、喜爱猎奇的个性也是促使范晔在《后汉书》中首设《方术列传》的重要原因之一。范晔在其《后汉书》中增设了七个人物类传,除《方术列传》外,还增设了《党锢列传》《宦者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逸民列传》和《列女传》。不仅增设列传,范晔还在正史中第一次设立了 《皇后纪》。虽然说《皇后纪》《党锢列传》等是针对东汉特殊的政治情况设立的,但是单独为他们设纪、传是需要史官拿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范晔勇于创新的意识。另外,据沈约的《宋书》记载, 范晔在彭城太妃丧礼期间,于“夜中酣饮,开北牗听挽歌为乐”;其嫡母亡,“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且范晔还“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范晔不拘于时俗,爱好新奇事物,其自身行为也很奇异。而《方术列传》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也无不是充满着奇异色彩的,因此,可以说,范晔个人的猎奇意识对他撰著《方术列传》也非常有影响。

六、结语

后汉书班梁列传 篇3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竞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日:“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谥日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耻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隆出身皇室,是南阳安众侯的后裔,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致使其父刘礼和安众侯刘崇都被杀,而刘隆免于死罪。

B.刘隆对世祖忠心耿耿,紧紧追随,他曾在长安求学,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洛阳,但听说世祖在河内,就撇下妻子和儿女追随世祖,结果其妻子和儿女被李轶杀掉。

C.东汉初期,天下垦田和户口年纪不符合实际,朝廷要求重新上报,但很多官员偏袒豪强、盘剥平民。

D.建武十七年,刘隆被封为扶乐乡侯,在大司马吴汉死后,行使大司马的职权;建武三十年,被封为慎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

(2)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答案:

9.A

10.A

11.A

12.(1)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

(2)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

【答案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回答本题,要把握语句的意思。这句话主要讲述刘隆跟随伏波将军马援讨伐交阯蛮夷征侧等,逮捕了征贰,回来后被封为大国和长平侯的事件。“击”“获”等为动词,“击”的宾语是“交阯蛮夷征侧等”,“获”的宾语是“征贰”,由此判断“征侧等”“征贰”后均要停顿。由此,用排除法可知应选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如本题“击”“获”等为动词,“击”的宾语是“交阯蛮夷征侧等”,“获”的宾语是“征贰”,由此判断“征侧等”“征贰”后均要停顿。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大臣或皇太后”错误。“居摄”指大臣代皇帝处理政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谓“居摄”。结合文本内容“王莽居摄中”可知,王莽代国君处理国政的时候。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致使……”错误,刘礼和刘崇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后被杀,而刘隆当时只有七岁,不可能参与这件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A项,“因为其参与诛杀王莽……致使……”错误,刘礼和刘崇参与诛杀王莽的事情泄露后被杀,而刘隆当时只有七岁,不可能参与这件事。

12.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明年”译为第二年(古今异义词),“隆”指刘隆,“坐”译为犯罪,“畴辈”译为同辈,“死”,动词,处死。

(2)固定人名字保留“刘隆”,“ 视事”译为任职,“罢”译为罢官,“以”译为以……的身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明年”“坐”“以”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的宗室后裔。王莽代国君处理国政的时候,刘隆的父亲刘礼和安众侯刘崇起兵诛杀王莽,事情泄露,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所以得以免死。等长大后,到长安求学,更始帝任命他为骑都尉。请假回家,迎接妻子和儿女并安置在洛阳。听说世祖刘秀在河内,立即追到射犬赶上刘秀,(刘秀)任用他为骑都尉,和冯异一起抵御朱鲔、李轶等人,李轶就杀死了刘隆的妻子和儿女。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任诛虏将军,讨伐李宪。李宪被平定,派刘隆屯驻武当。

建武十一年,代理南郡太守,一年多,交上将军印。十三年,增加封邑,改封竟陵侯。这时,天下开垦的土地多不以实数上报,另外上报户口年纪各有增减。十五年,有诏令各州郡考查核实这件事,但刺史太守多不一样,有些厚待豪门大族,欺凌贫弱,百姓哀怨,拦路呼号。当时,各郡各自派使者上朝禀报政事,皇上看到陈留官吏文书上的字,看那字,写的是“颍川、弘农可以查问,河南、南阳不可查问”。皇上追问小官这字的来历,小官不肯承认,抵赖说在长寿街上得到的。皇上愤怒。当时,显宗做东海公,十二岁,在帷幕后面说:“小官受郡守命令,应该是想拿开垦的土地来举个例子。”

皇上说:“假如是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以追究呢?”东海公回答说:“河南是皇城,有很多皇上身边的臣子,南阳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家亲戚,田地房宅超过规定,不能按标准。”皇上命令虎贲将盘问小官,小官这才从实招认,正如东海公所回答的。于是派谒者考查核实,全部获知欺骗作假的情况。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第二年,又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身份做伏波将军马援的副将攻打交阯蛮夷征侧等,刘隆分兵在禁谿口打败敌人,俘获他们的将领征贰,杀敌一千多人,投降的二万多人。班师回朝,他被改封为大国,为长平侯。等到大司马吴汉去世,刘隆做了骠骑将军,代理大司马职务。

后汉书班梁列传 篇4

桓荣子郁。郁字仲恩,少以父任为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泛,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贵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敕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录。肃宗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行服。建初二年,迁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鸿为太常。明年,病卒。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曾孙彬,并知名。

(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B.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C.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D.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郁本来应承袭桓荣爵位,但他却要将爵位让给他哥哥的孩子桓泛,但皇帝不答应,桓郁虽接受了爵位,但将所有的租税收入都交给了桓泛。

B.桓郁升迁为越骑校尉,皇帝特意下诏命令太子和诸王都进奉贺表向桓郁致敬祝贺,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多次都被采纳。

C.窦宪自认为身负重任,于是上书皇太后要选择贤明来教导小皇帝读书,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桓郁再人宫中侍讲。不久,转任侍中奉车都尉。

D.桓荣和桓郁父子因为个人品德、学识突出而分别在宫中授课,已经历四世,特别是桓郁擅长讲论《诗经》,为先帝所褒奖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5分)

(2)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5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掌握基本的虚词、固定词组等,此句可根据人名、官职、地名等专有名词和句意、标志来断句。

5.D解析:此题考查了解古汉语文化常识的能力。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6.D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就是运用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年份等名词去快速定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对原文。茌D项中,擅长讲 论《诗经》的应是刘方。

7.参考答案:(1)汉和帝即位后,年龄还小,侍中窦宪自认为自己身负外戚重任,想让小皇帝多涉猎一些经书。

(2)我私下想皇帝陛下,体姿天然,正是应当逐步教育他的时候,他却独对左右的近臣,没有听闻经典的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准确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的认定和翻 译,词类活用等。

(1)句中的关键词:“富”“春秋”“重”“颇”。(2)句中的关键词: “伏惟”“渐”“ 典义”。

参考译文

桓荣的儿子桓郁。桓郁字仲恩,年少时因父亲(有爵位)担任郎官。他性情敦厚,学习认真,承传父亲的学业,用《尚书》教授学生,门生常有数百人。桓荣死后桓郁应当承袭爵位,他却上书要让给他哥哥的儿子桓泛,汉明帝不同意;没办法,他只有接受封爵,便把封地内的租税收入都给了桓泛。明帝因为桓郁是已故老师的儿子,有礼让的风度,对他很是亲厚,常留他在宫中谈论经书,向他询问国事,不久就把他升迁为侍中。明帝自己撰写<五家要说章句》-书,让桓郁在宣明殿进行校诃,并让他以侍中的.身份主管虎责中郎将。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桓郁入东宫传授太子经书,升迁为越骑校尉,诏令太子和诸王都进奉贺袁向桓郁致敬。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多次都被采纳。汉肃宗即位后,桓郁因为要为母亲守孝请求辞职,汉肃宗诏令他以侍中身份为母亲守孝,汉肃宗建初二年,(肃宗)转迁桓郁为屯骑校尉。

汉和帝即位后,年龄还小,侍中窦宪自认为自己身负外戚重任.想让小皇帝多涉猎一些经书.就上书皇太后道:“《札记》中说,‘天下的命运,都系在天子身上,天子的善行形成于他的学识。智慧与学识共长自然会自我砥砺而不需要经常告诫;教化与心性共生,言行舍乎道义就会变成自然本性。昔日周成王年幼,还在

襁褓中生活时,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成王中立听政,四圣竭力维护。所以虑无遗计,举动也没有过失。’本朝孝昭皇帝八岁登基,大臣辅政,也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肚等人进宫传授天子,自然使天子形成圣明的德性。先帝建初元年,张醣、魏应、召训也在宫中讲学。我 私下想皇帝陛下,体姿天然,

正是应当逐步教育他的时候,他却独对左右的近臣,没有听闻经典的内容。昔日五更桓荣,亲自担任明帝的师傅。桓荣的儿子桓郁,自幼敦厚聪慧,继承家学,因此再次以校尉身份入宫教授先帝学业。桓氏父子在宫禁授课,已经历四世,当今更是年高德重,德性与学识都更加完备。还有宗正刘方,是皇家宗室的表率,擅长讲论《诗经》,为先帝所褒奖赞赏。应该诏令桓郁、刘方,一起入宫传授太子学业,来使本朝兴盛,明确宣示大化盛行。”因此,桓郁转任长乐少府,再入宫讲学。不久,桓郁转任侍中奉车都尉。和帝永元四年,桓郁接替丁鸿为太常卿。第二年,桓郁病逝。

桓郁先后担任雨位皇帝的师傅,所受到的恩宠都很是深厚,所受到的赏赐前后相加有上千万,在当世非常显赫。桓郁的门生杨震、朱宠,都位至三公。

后汉书班梁列传 篇5

一、关中地区

关中乃周秦故地, 早在商周时期, “公刘适邠, 大王、王季在岐, 文王作丰, 武王治镐”, 关中作为周人祖先的世居之地, 历经几代周人的繁衍发展, 为关中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 因而“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 好稼穑”, 继承了重农的风俗。农业与商业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虽有本末之争, 但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能为该地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战国时期, 自秦文公至秦王政之际, 关中地区在经历几代秦人的经营之后民风有所转变, “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重商的风气在战国争霸的大环境下悄悄地在秦国悄然兴起, 关中地区的商业经济发展进入起步阶段。到了西汉, 关中地区已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安城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聚集了一大批皇亲国戚、功勋贵族, 加之西汉政权历来实行移民政策, “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其富庶之景是难以想象的, 遂有“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的说法。因此关中地区“浮食者多”, 即存在庞大的寄生群体, 导致关中之人“去本就末, 列侯贵人车服僭上, 众庶放效, 羞不相及, 嫁娶尤崇侈靡, 送死过度”。关中贵族豪民们的奢靡之风, 也反映出这一地区存在极大的购买力与商品需求, 进而刺激了关中地区商业的发展, 对当时手握实权而无经济实力的统治阶级造成很大的震动, 以至于西汉的统治者不得不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 可见其商业发展已臻于繁荣。总得来看, 关中地区作为华夏民族开发的最早地区, 历史悠久, 积淀深厚, 奠定了最早的华夏族的灵魂。

二、三河地区

三河, 即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之地。有学者认为三河地区风俗相去甚远, 不能成为一个风俗区, 但因为三郡在地理位置上联系紧密, 因此这里将其放在一起讨论。据《汉书·地理志下》所述, 三河地区“纣之化犹存, 故俗刚强, 多豪杰侵夺, 薄恩礼, 好生分”, 三河之地的百姓经常受到战乱的侵扰, 当时三河之民的生计还是很困苦的。本来这一地区就人多地少, 加之当地豪强巧取豪夺, 而且自古以来就深受兵燹之灾, 所以三河老百姓们自然苦不堪言, 刚强之风的社会习气真是产生于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下。刚强之风加之于苦难的社会环境, 自然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同时, 这一地区的民众也深受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 颜师古注还提到三河之民“父母在而昆弟不同财产”, 即这一地区传统农业社会的大家族瓦解比较彻底, 小农家庭普遍存在。这种家庭类型更具活力与流动性, 加之三河之地在天下之中的历史渊源, “三河在天下之中”, 同时, 无论是先秦还是两汉, 统治者历来重视对三河地区的开发和维护, 这一地区还是具备一定商业发展潜质的。此外, 三河地区作为早期法家思想的发祥地, 有着比较深厚的法家思想渊源, 受此思潮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民众具有朴素的法制观念, 对于商业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三、燕赵地区

燕赵是以邯郸为中心的商业经济区, 因燕“俗与赵相类”, 地理位置也接近, 故而并称为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区。这一地区“民雕捍少虑”, 应该是毗邻偏远边疆地区而受胡风影响的缘故, 燕赵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士, 正所谓有“燕丹遗风也”。因此, 燕赵地区的民风民俗也特别剽悍, 其它地区无出其右。这种剽悍的民风或许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不可否认这也是商业发展所必须的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宝贵精神品质。正是凭借这样的品质, 古代的燕赵之民能够“北临乌桓、夫馀, 东丸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将商业发展延伸到汉文明以外的地区, 为中国古代跨文明、跨民族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此外, 还值得一提的是, 这一地区作为富商大贾以及皇亲国戚朝廷官员的重要聚居地, 侈靡之风盛行。作为财富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这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但总得来说, 燕赵之地的商业经济不仅在总量还是在规模上, 都逊于关中和齐鲁地区。

四、齐鲁地区

齐与鲁通常并称为齐鲁, 齐地是道家学说的发源之地, 同时也是阴阳学说、神仙思想的发源地, 这些思想文化或多或少的都与山东半岛滨海多山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齐地有三邹 (邹忌、邹衍、邹奭) 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兴起黄老思想, 都可以作为齐地文化的代表。生活在滨海地域的人民, 想象力比较丰富, 海市蜃楼的美景奇观, 激发了人们去做神仙的激情。齐地则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通常被视为东周秦汉时期汉文明文化元气之所在。齐鲁之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故而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文化的先进与商业活动是相矛盾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具体来看, 齐国是有着很深的商业文化渊源, 管仲相齐桓公“设轻重九府”, 即设置各种经济管理机构来繁荣社会经济, 使得“齐桓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最早实现霸业, 也是因为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已远胜于其他国家。同时, 齐国统治者对老百姓“劝以女工之业, 通鱼盐之利”, 齐国君臣们如此重视国家商业经济的发展, 可见重商的习俗在齐国上层统治者那里还是很明显的。至于在齐国民间, “其俗宽缓阔达, 而足智, 好议论, 地重, 难动摇, 怯于众斗, 勇于持刺”, 用现在的话形容即齐国当时个人英雄主义盛行, 我们现在对个人英雄主义颇多批判, 但这种民俗何尝不是激励发家致富的精神动力呢?此外, 齐人喜好末技, 钟爱奢侈品, 这也大大刺激了齐地经济的发展, 同样是奢侈之风对齐地的商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齐国民俗也有反商业的一面, 比如“齐俗贱奴虏”。春秋战国时期, 大工商业者通常也是大奴隶主, 轻贱奴隶的风气在当时社会盛行, 但是奴隶作为工商业主要劳动力, 这种贱视奴隶的习俗是不利于其商业发展的。至于鲁国, 其民俗是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西周春秋时代, 鲁国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俗好儒, 备于礼, 故其民龊龊”最初鲁国拘于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及其衰, 好贾趋利, 甚于周人”, 战国时期, 鲁地人民好商的习俗开始萌芽。似乎鲁地的俭啬之风也挡不住巨大商业利润的诱惑, 才有了像曹邴氏这样“以铁冶起, 富至巨万”的豪商, 于是“贳贷行贾遍郡国”。

可见, 一地的风俗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又结合了主流思想的深刻引导, 齐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即是明证。

五、广大南方地区

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涵盖了楚、越、吴等, 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淮北沛、陈、汝南、南郡”地区, 民风“剽轻, 易发怒, 地薄, 寡于积聚”;“徐、僮、取虑”地区民风“清刻, 矜己诺”;“彭城以东, 东海、吴、广陵”地区民风与徐、僮地区相仿;“朐、缯以北”地区民风则与齐地相类似。因此, 司马迁把广大的南方地区除了蜀地文化以外全部纳入到楚风俗文化区内, 但是针对各地区存在的显著差异, 他又把楚文化区划分为三个小的风俗去, 即是东楚、西楚、南楚。东楚的范围从“彭城以东”到“东海、吴、广陵”, 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中南部, 南至江苏中部, 包括浙江的一部分。“其俗类徐、僮”即清刻而又重承诺讲义气。西楚相当于今天的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以及江苏西北等地区, 这一带地薄而寡积聚, 地理环境不佳, 其风俗剽轻而易发怒。南楚包括“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等地, 其俗大类西楚, 但楚地区也有自己的特点“南楚好辞, 巧说少信。江南卑湿, 丈夫早夭。”总体来讲, 广大南方地区的民风还处于比较蛮荒的状态, 这与这一地区远离中原文明且早期经济发展滞后有很大关系。但即便如此, 其中仍有利于商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恰恰因为南方地区民风荒蛮, 所以多游手好闲、为非作歹之人, 这些人往往被当地统治者所利用, 如“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 尤其是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 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赋, 国用富饶”。这样一来游手好闲的亡命之徒成了盐铁业的生产者, 不但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为打破国家对盐铁等手工业的垄断经营也有很大贡献。南方地区的发展虽然起步比较晚, 但发展速度还是很迅速的。到了东汉时期, 江南地区由于统治能力的加强, 加上汉文化的传播, 在民风民俗方面汉化程度已经非常明显, 这一地区的民风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整体性相融合的趋势, 民风的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发展, 从而推动了这一地区商业经济的进步。

总之, 风俗是具有地域性和复杂多样性的特点。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 每一地域都在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 这种风俗又反过来在各个地域的商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一定的风俗习惯能够促进了某一地域的商业经济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某些风俗也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如某些地域的奢侈之风, 尤其是汉代京畿地区的奢靡风气直接导致一些从事工商劳动者在奢侈品利润的驱使下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经营转向利润回报高的奢侈品的生产, 奢侈品消费不断刺激商业经济朝着远离国计民生的方向越滑越远, 必然导致社会经济萧条的结果, 商业经济的再生产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由此可见, 正确引导风俗的养成是与商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摘要:风俗, 作为一定地域内人们共同心理素质的长期积淀, 是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中均有专门的篇章谈及先秦秦汉时期不同地区的地域风俗。风俗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风俗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风俗的地域性与多样性体现在地区经济形态上即是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风俗,《汉书·地理志》,《史记·货殖列传》,经济

参考文献

[1]陈华文, 俞樟华.司马迁的民俗观[J].民俗研究, 1991 (1) .

[2]吴宏岐.说《史记·货殖列传》中经济小区的数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 (4) .

上一篇:给朋友的道歉信参考下一篇:2、初中语文示范课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