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日课程(推荐8篇)
龙港第二小学
邓捷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
2.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并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诵读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文,体会节日的氛围,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4.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参观我们桥墩月饼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并细细品尝。5.懂得在中秋节给亲人、长辈、老师、同学等发送节日祝贺。
【教学过程】:
一、初识中秋节:
1.老师介绍中秋节的别称和基本资料。
2.老师介绍中秋节起源。(特别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3 中秋节的各地风俗习惯。
歌舞觅偶、拜月、吃月饼、赏月……
二、感知中秋情:
1大家谈谈我们怎么过中秋节的?(自由发言)生答:送贺卡、月饼、家人团聚、赏月等 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吗?
2老师介绍吃月饼的故事(朱元璋的故事)
3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平时你或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 同学发言——中秋节祝福
三、学习中秋诗词 学习中秋节有关的诗词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然后,利用三个晨诵的时间,我们学习了三首关于中秋的诗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外两首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英语教学;西方节日;课程构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学校推动各学科课程探索的背景下,我校英语老师们利用英语课堂组织孩子们,进行西方节日课程的探索。
2014年11月1日,万圣节。西宁市红星小学的校园里一片小学的校园里歌舞飞揚,笑语盈盈,全校师生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为了给孩子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让他们感受西方节日氛围,了解异国文化,红星小学的英语教师们着力探索节日课程,从校园,教室的布置、英语节目的创编,幻灯片的制作,主持语句的斟酌,到互换礼物,节日祝福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渗透老师的良苦用心。教室里,各种装扮的孩子们,认真地观看屏幕,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之后,同学们为大家献上了一场耳目一新的“时装秀”,提着南瓜灯的同学们说着“trick- or -treat”互相索要糖果,精致的南瓜灯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
2014年11月27日,感恩节。全校师生认真开展了“今天,你感恩了吗?”活动。每一位孩子认真聆听感恩节的时间,来历,风俗等等,欣赏精美的节日图片,然后自己动手制作礼物或者卡片,送给要感恩的人。教育孩子Say thanks to your family! Say thanks to your teachers!
Say thanks to your friends! Say thanks to the strangers! Say thanks to everyone! and……
2014年12月25日, 伴随着圣诞歌曲,装点一新的教室里其乐融融,各班的圣诞派对如火如荼地举行。孩子们戴上了圣诞帽,互说Merry Christmas, 活动中,孩子们大展身手,纷纷亮出了“绝活”。有动感十足的舞蹈、深情朗朗的英文诗歌诵,还有惟妙惟肖的课本剧表演,更有激情四射的英文歌曲联唱。
2015年4月7日,复活节。教师认真地向学生介绍节日的时间,来历,习俗,活动 ,让学生们欣赏各种精美的节日图片和彩蛋的图片。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则是制作彩蛋。每位孩子前所未有的认真设计,制作……最后,各班的彩蛋都被展示在教室里,楼道里,窗台上,墙壁上,许多孩子下课后都穿梭在每个楼层,欣赏着各种彩蛋,交谈着,评论着……
我校节日课程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节日的快乐,体验到了学习英语带来的乐趣,更体验到整个课程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又一次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真正地让英语走进生活。在这样开放的课堂环境里,使得每个人尽量用英语交流,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 模拟仿真的英语环境,也给学生提供了交际训练的机会 ,校园英语氛围的创设,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运用,都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了外国文化。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就会感受到英语的无处不在,有利于学生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也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英语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在整个准备以及过节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背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课堂中,各环节,各个游戏的开展,以及教室桌椅的摆放变化等等,也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另外,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活动”、“操作”“实践”、“考察”、“经历”、“操作”,学生们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都经历了,在体验西方节日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
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5、东篱展却宴期宽。——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6、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0、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1、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12、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4、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5、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6、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7、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8、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2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1、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2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24、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5、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6、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27、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28、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29、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3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31、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3、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34、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5、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6、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陆龟蒙《中秋待月》
3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8、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9、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0、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41、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42、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3、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6、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47、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4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9、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0、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51、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2、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53、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54、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5、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6、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57、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58、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59、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0、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1、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62、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3、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4、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5、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66、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67、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68、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9、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70、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71、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2、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73、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75、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76、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今年,我在外婆家过中秋节。我和妈妈一大早去菜市场买菜。只见菜市场里人山人海,汽车的喇叭声,小贩的吆喝声,鸡鸭的叫声混成一曲交响乐。我和妈妈逛了逛市场,买了很多菜就回家了。回到家,看见奶奶在院子里杀鸡杀鸭。晚上,所有的菜都做好了,放在桌子上。有老母鸡汤、红烧老鸭、清蒸鱼和煮虾。看到这张桌子,肚子都忍不住哭了。当每个人都到了,我们吃了晚饭。我一拿起筷子,就把我喜欢的菜都放在碗里。我妈说我就像没吃过东西一样,我不好。
晚饭后,我们去院子里赏月,看着星空。我看见一轮白玉盘状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无数小星星在它周围闪耀。我看着月亮,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我仿佛看到嫦娥抱着玉兔在月桂树下跳舞。看着看着,想起了一句诗“愿人长命百岁,白头偕老”。
2、中秋佳节到,全民皆欢腾。长假去旅游,安全不可忘。风景优美人亦美,与国同庆更欢畅。山高岭险有绝景,危险之处莫要望。愿你中秋心欢畅,遍览山河美景身体棒!
3、把美好的创意交给秋风,任其演绎相思旋律;让雀跃的心步入太空,在月宫桂树下再续永恒主题。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愿你心情如秋高气爽,笑脸如鲜花常开!
4、天上最美的是月亮;人间最美的是真情。在月圆这最美的时刻,让短信带去我诚挚的祝福。忙碌的日子别忘了与家人团聚!中秋节快乐!
5、一轮圆月,拔动了浓浓的故乡情,剥开了丝丝惆怅,翻开了点点忧伤;一串乡音,勾勒出淡淡的家园景,涌起了缕缕温馨,泛起了片片回想。中秋快乐!
6、中秋的脚步近了,节日的氛围浓了,处处月饼飘香,游子归心似箭,工作表横在眼前,节前我们上班,大家紧赶慢赶,坚持最后一天,假日轻松无限!
7、用真诚作粉,用真心作水,用互惠做饼,用双赢生火,托祝愿的列车,送给中秋将至的客户你,祝你中秋快乐!我们合作永远!
8、中秋快乐!如果有什么值得庆祝的话,那一定是团圆;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的话,那就是平安!
9、关掉你的手机,慢慢地闭上眼睛,想想我,想想月饼,你会发现我和月饼一样可爱!中秋节快乐!
10、一轮明月点亮事业,一枚月饼甜蜜生活,一壶美酒健康长久,一串葡萄快乐逍遥,一个西瓜团圆到家,一份祝福大家转发。哈哈,朋友,祝你中秋快乐哦!
11、枫叶红,菊花艳,丹桂香,果满园,清风爽,云彩淡,雁南飞,天高远,星辰亮,月渐圆,中秋节,在前边,饮美酒,月饼甜。预祝你,笑开颜,福永远!
12、我把我所有的思念和对你的关怀寄给明月,希望中秋的月亮给你带去了我所有的祝福,希望你看见那皎洁的月光,也会开心快乐
13、今宵月更圆,合家庆团圆。今宵景更美,嫦娥舞翩跹。吴刚献美酒,举杯笑声欢。品茗赏明月,古今共情缘。中秋到了,祝快乐平安!
14、浪漫中秋,月亮含羞,想你切切无以解忧,发给你,消息一首:月朗星稀终守候,落花流水我心头。谁,梦里揍?哦,你的手!
15、嫦娥说:月宫寂寞空相守;吴刚说:这砍树何时是个头;玉兔说:啥时带我去旅游;短信说:诚挚祝福祝中秋。祝:中秋快乐!
16、月到中秋分外明,节日喜气伴你行。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团家圆事业旺。节日愉快身体硬,心想事成您准赢。
一、传统节日, 更富意义
如何使传统的节日过得更有意义, 于是我们将传统的节日进行了创新。如:在《庆新年》主题活动中因为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孩子只知道获取别人的爱, 而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 不会同情。所以, 培养爱心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我们的做法便将传统的迎新年节日改变为奉献爱心的节日, 并将主题定为“拳拳童心奉献爱心”。
1. 氛围的营造
在主题开展前我们便进行了氛围的营造。首先, 教师在走廊和教室的墙面创设上结合幼儿对动物的爱心、对家里人的爱心、以及可以为社会献出爱心的照片。其次, 教师与幼儿共同拟了一份爱心倡议书进行全园性的发放, 这些准备过程, 孩子一直参与在其中, 这些活动给了他们积累体验、萌发情感、丰富知识的良好时机, 也为活动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2. 课程的设置
节日活动课程必须体现出渐进和更新, 认知方面要由被动习得向主动探索转化;情感方面要由重视“接受领悟”的口头表述向“积极感受”的切实体验过渡;社会性发展方面要从人为创设情境, 逐步过渡到在自然环境、情境中练习、表达、交流。因此, 我们除了爱心大调查、搜罗爱心金点子, 还进行了爱心故事的讲述、爱心歌曲的学唱、爱心卡的制作、爱心绘画的展示, 最后进行了爱心义卖,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让幼儿对爱心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爱心的行为有更全面的了解。
3. 活动的推进
爱心主题课程通过爱心义卖活动推向高潮。在爱心义卖的活动中, 首先我们进行了爱心大捐赠活动, 幼儿将自己家中的玩具捐赠出来作为义卖的物品并将物品进行标价;然后请幼儿通过“爱心义卖会”卖出自己捐赠的物品, 将所得的钱款捐到爱心捐款箱;最后我们将所得的款项全部捐赠给当地的智障托管所,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关爱他们, 关爱弱势群体, 培养了他们的爱心。
二、现代节日, 耳目一新
每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有很多, 那么如何让节日过得更有趣, 过得更开心, 于是对过节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个大改革。如《六一节》主题活动我们改变了以往六一节只过一天的想法, 让六一节由一天变成了一周, 让孩子天天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我们为欢度六一的每一天都设定了一个主题如美食日、分享日、观赏日、游园日, 并将主题定位为“六一五天乐, 天天乐翻天”。
1. 前期的准备
活动由教师策划, 教师将活动策划好后以文字的形式张贴在幼儿园的公告栏里, 供家长知晓, 同时以谈话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的前一天便将第二天的主题公布在宣传栏中, 提醒家长和孩子做好准备。
2. 过程的享受
在六一节的主题活动中, 第一天是美食日, 通过让幼儿在做一做、吃一吃中感受美食日带来的快乐;第二天是分享日, 通过让幼儿在分享玩具和图书的同时感受分享的乐趣;第三天是观赏日, 通过让幼儿看有意义的电影和木偶剧, 让孩子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第四天是游园日, 通过让幼儿扮演角色完成任务, 体验节日带来的乐趣。
3. 家长的参与
在活动中除了孩子和教师参与其中, 连家长也充分参与到了活动中, 如在美食日中家长为孩子准备美食和水果拼盘带来;在分享日中家长和孩子商量带来的玩具与书籍;在观赏日中家长还可以报名参与木偶剧的表演;在游园日中家长带领孩子充分的参与游园的快乐, 在一周的活动中家长与孩子都充分的参与其中, 既拉近了亲子的关系, 又促进了家园的联系。
三、园所节日, 体验成长
为了结合我园“全运动”的课程理念, 我园每年都将召开运动节, 如在《运动节》主题活动中我们为了让幼儿了解生命在于运动, 激发幼儿爱运动的兴趣, 丰富幼儿有关运动的知识, 增强幼儿运动的品质, 提升幼儿爱运动的能力, 我们将主题定位为“我的运动节我做主”
1. 气氛的烘托
在活动前期, 我们进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首先发动了全园幼儿及家长进行了运动节节徽的设计并进行了海选, 挑选出一个最有创意、最具代表性的作为本次运动节的节徽;接着进行亲子运动海报、班牌、班旗、班级口号的设计并进行了展示;最后还进行了班级班服的设计, 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2. 认识的深入
为了让孩子对运动项目有一些了解, 我们便请幼儿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有什么体育运动爱好, 并请他们说说自己运动的体会, 同时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名称、玩法、规则和运动员的姓名、特长、荣誉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对运动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 经验的积累
在运动会召开前我们请幼儿进行了运动项目的筛选, 如请幼儿进行投票选出适合进行比赛的运动项目, 如单项比赛:袋鼠跳、自行车、运球等;集体比赛:宝贝智多星、闯关小勇士、喜洋洋大战灰太狼等;亲子项目:翻山越岭、抢收抢种、助跑跨跳等。在日常的活动中我们还让幼儿进行了各项运动技能的练习。如平衡——轮滑、长凳、自行车;跳——袋鼠跳、跳圈圈、跨栏;跑——小飞人、运球;爬 (钻) ——匍匐过障碍;投掷——瞄准投掷。通过这些练习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后面的运动节做好了铺垫。
4. 情感的升华
最后我们是以召开亲子运动会的形式将活动推向高潮。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融洽了亲子关系, 又强化了家园联系。由教师、幼儿、家长一同参与、策划的这一主题活动, 孩子们的身心成长了, 教师自身在课程建构中也成长了。因为在实践中, 探索了一种全新模式的自然课程。
总之, 以节日为切入点构建活动课程, 促进孩子认知、情感、行为互动发展, 在欢度节日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尽情地享受活动中的各种乐趣, 也在与节日的互动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是快乐的事。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 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为教师创设有利于潜能挖掘、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在节日教育课程中, 我们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 逐步形成了一种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
参考文献
[1]姚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7)
[2]杨翠霞.改革幼儿园节日活动是实施〈纲要〉的重要环节[J].教育科研, 2006 (2)
[3]张丽娟.开展“节日教育”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发展[J].邯郸师专学报, 2001 (12)
关键词 传统节日 德育课程资源 开发 基本思路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设计和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系列教育实践中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各种资源。本文所讲的德育课程资源是狭义的视角,仅指作为德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资源。德育课程资源从利用程度划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缄默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是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得到重视和充分利用的资源。缄默课程资源是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境地,长期成为课程资源的“被流放者”,长期受到知识霸权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缄默知识。[1]在我国的课程资源开发史上,传统节日就属于缄默的课程资源。
一、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把具有课程资源价值的闲置资源开发利用为德育课程资源。“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记”[2],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情感态度、人伦道德、审美情趣、消费指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选择偏好的综合表达。传统节日能否作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探讨其适切性,下面从合法性、必要性及合理性三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活态文化空间和有效载体,而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以及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节日所内含的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价值和效用与德育目标相融相通,这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必要的、合法的前提条件。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节日庆典”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类内容之一。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同年,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明确指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可见,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具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对德育教材文本分析发现,传统节日只是被流放的“缄默课程资源”,这种存在状态使得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未被发掘利用,德育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使命难以实现。虽然,我国目前已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法定节日作出了制度安排,但这还远远不够。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大潮中,作为强势文化而进入我国的西方节日备受青少年的喜爱,而我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冷遇,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改变,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出现断裂和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根基将发生动摇。为了改变传统节日的生存状态,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弘扬与发展,培养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这样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就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传统节日的德育意蕴是德育课程资源的合理性论证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与学校德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在诸多方面耦合,这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的合理性。
1.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又称大传统,在这个大传统中孕育而成的传统节日(小传统)必然蕴含着和谐的因素,和谐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基调和底色。传统节日所渲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腊祭等传统节日里,都有祭天祭地的仪式,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表达,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传统节日还是自然时间过程(季节转换)与人文时间过程(社会活动)的有机统一,诸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山,为我们提供了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学习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机。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热爱、感激和敬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必然要义。
2.爱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发展的精神力量。我国的传统节日,饱含着浓重的爱国元素与情怀。清明扫墓的习俗源自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倡导“忠”“义”“孝”的文化传统,而这一文化传统又孕育和造就了无数为民族国家利益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端午节也凸显了爱国主义元素,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腊八节的一个起源是“劝勤罚懒”,另一个缘由与爱国相关,即是“援岳(飞)抗金”。春节的团员和中秋节的圆月,又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象征着亲人团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爱国人文精神。可见,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爱国资源,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主题。
3.感恩
对神灵、祖先和英烈的感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传统节日重视感恩伦理的文化传统。探寻节日的起源发现,不少节日源起于祭祀神灵,如,七夕节起源于立秋时节的星神祭祀,后来发展成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浪漫温情的爱情传说;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持龙图腾民族的祭祖活动,后来发展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春节等节日中,都有祭天祭地的仪式,在清明节,有扫墓、拜祭祖先和英烈的仪式,这些仪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祖先、对英烈的感恩情怀。可见,祭祀是传统节日的普遍仪式,而祭祀所蕴含的内核之一就是感恩。学会感恩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关爱
关爱亲人、关爱生命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家庭成员的聚会与交流,最为典型的就是春节和中秋节,都以家庭团聚为主题。节日的团聚,是亲人之间相互问候与祝福的时机,节日已成为促进家庭成员交往、维护人际情感的精神桥梁,它体现了关爱亲人的中华民族人情传统。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与生活方式。春节的舞龙舞狮、清明节的踏青赏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爬山,都是人们娱乐健身的活动方式,与各种节日相对应的美味佳肴轮番上场,又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养生之道。清明节庄重的祭奠仪式,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珍爱生命,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议题。
5.进取
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创造美好未来的文化传统,这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各种辞旧迎新的活动中。在岁末年初之际,人们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期来年有更好的发展和收获。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各地普遍有燃放鞭炮的习俗,在元宵节晚上又有燃放烟花的习俗,这表达了人们除旧迎新、驱邪发财、平安幸福的新年期待。亲朋好友还在新年期间互相拜年,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这些温情的习俗活动,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景与精神风貌。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之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6.勇敢
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一,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勇敢的情愫。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诸多节日的赛马、射击表演,不仅是中华儿女健康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的体现,更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勇敢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展示。也正是基于这种勇敢的精神,中华民族每当危难关头,都能勇敢面对,克服重重困难,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与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同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7.勤俭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勤俭的元素。春节前有掸尘的习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的品质。传统节日又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展示:年三十的团圆饭、正月初一的饺子(北方)和年糕(南方)、正月十五的汤圆、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四月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五月端午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这些节日美食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情结、节日传说和民俗情感,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使青少年养成勤俭的美德,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直面生活,具有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的内在条件。“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3]
三、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关照德育学科的固有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社会主流价值统领
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使命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思想品德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从根本上必须要凸显其政治性,而社会主流价值则是政治的现实而集中的表达。社会主流价值就是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对其他价值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社会核心价值。因此,在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时,必须坚持社会主流价值统领,才能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使命。社会主流价值统领就是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引领和依据,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基本要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教育效果最优化需求。社会主流价值既是旗帜又是红线,它统领并贯穿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历史的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见端倪,最早的节俗活动与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发展到唐代,已从原始祭拜、神秘禁忌中解放出来,脱颖转型为娱乐礼仪民俗,成为民众喜爱的良辰佳节。传统节日承载着传说、神话、地理、天文、术数、历法等多种人文与自然文化,从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来划分,主要有农业耕作、宗教祭祀、人伦孝悌、驱疫避邪等类型,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要以“人伦孝悌”为重点内容。由于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粹,又包含着某些封建迷信等糟粕性的内容,因此,在选择和组织德育课程资源时要以社会主流价值为统领和依据,精心挑选出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内容进课堂、进教材,对不完全一致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内容要加工、提炼、重新诠释,使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
2.经典开发
经典开发是指从传统节日中精选出具有典型德育价值的资源开发成德育教育教学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鲜活地记载着中华儿女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我国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都以节气为基础,一年中的每个月都有与时节相对应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一年约有二十几个较大的传统节日,而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就有十五个。从节日承载的主题及传递的精神文化信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八大节日可重点开发成德育教育教学内容。这些节日所蕴含的德育主题归纳如下:春节:人际和睦、相互关爱、歌舞升平、国富民安;元宵节: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积极进取、创造美好生活;清明节:拜祭祖先、祭奠英烈、铭记历史、学会感恩;端午节:爱家、爱国;七夕节:追求爱情、忠贞不渝;中秋节:阖家团圆、祖国统一;重阳节:敬老爱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除夕:辞旧迎新、亲人团聚、欢乐祥和。
3.整体开发
整体开发是指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学段状态多个视角,对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进行一体化系统开发。
从课程设置主体的权利而言,德育课程类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要关照这三类课程。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一般地,在全国具有广泛重大影响的传统节日,适合开发成国家课程,如上文提及的八大节日;在地方具有较大影响的传统节日,适合开发成地方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则要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框架内,根据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师资、特色等实际情况而定。
从课程性质与实施地域而言,课程结构分为课堂理论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校园文化课程。课堂理论课程是在学校课堂上正式实施的、以传授德育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由学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而获得对德育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接纳、践履的课程;校园文化课程是指在校园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价值观、信念、规则、学术氛围等精神文化因素。由于这三种课程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因此,应把这三种课程纳入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视野,综合系统考量。课堂理论课程重点在于介绍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性、理论性的问题,如传统节日的来源、历史演变、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校外实践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对传统节日进行素材收集、田野调研、节庆介入等。校园文化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对传统节日教学、科研、节庆活动的制度安排,在校园内形成重视、宣传、传承、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校园氛围。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针对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学目的,以及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水平和接受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梯度开发。在小学,主要是使小学生对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启发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懂得节日期间应该如何做。因此,教学内容主要是向小学生介绍中国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时间、节日的传说及节日的习俗。在中学,主要是使中学生对传统节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懂得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培养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初步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责任感。因此,教学内容主要是向中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境界、中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
4.协同开发
协同开发是指把我国传统节日与重要纪念日和其他节日统筹兼顾,整体地、系统地、合乎课程逻辑地整合开发成德育教育教学内容。除了传统节日外,我国设立的许多重要纪念日和其他节日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的价值。以一年中先后出现的次序而言,有元旦、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协同开发有两种操作模式:第一种,以同一的主题为课程线索,把蕴含相同主题的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及其他节日整合在一起作为德育教育教学内容打包开发。第二种,在德育教材中单独设立节日课程单元,以历史逻辑为依托,分别介绍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及其他节日的来源、习俗、社会意义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经验,即基于生活经验的东西”。[4]可见,作为青少年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具有很高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价值。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德育与生活的融合。通过对节日课程的学习,使青少年了解我国节日的历史来源、演变发展、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有利于青少年在原有节日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自觉传承、保护、发展节日文化,感受、领悟、认同、践履与我国节日生活相关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及相应的社会规则,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合格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 董晓萍.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要[J].文史知识,2004(1).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赵飞(1965-),女,广东新兴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秋节日课程】推荐阅读:
节日(中秋)祝词12-23
中秋节日的诗句12-18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介绍09-27
中秋的节日祝福语10-17
话说中秋-节日作文700字10-23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教案07-14
中秋节节日演讲稿11-18
“我们的节日·中秋” 倡议书01-19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02-24
传统节日话中秋作文1000字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