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2025-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中石兽教案(精选6篇)

河中石兽教案 篇1

实验中学 董亚丽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河中石兽教案 篇2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河中石兽》, 大家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纪jì 昀。

师:我觉得有疑问, 真是纪jì昀吗?

生:纪jì晓岚。

师 (板书“纪”) :这个字作姓氏时不读jì, 有谁知道读什么?

生:jí。

师:第几声?

生:二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孩子们, 有没有谁拿了字典?以后我们遇到字的时候, 一定不能凭自己的老经验, 凭感觉就读纪jì, 这个字作姓氏时应该读jǐ, 纪昀, 纪晓岚, 第三声。刚才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 什么错误呀?

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 就读错了。

师:噢, 就是根据自己的某一个经验就把它读错了, 这就是我们书中的一句话, 怎么说的?我们书中也有这句话, 这是什么毛病?

生 (齐读)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可据理臆断欤?”我们刚才就犯了一个臆断的毛病。咱们以后不能再犯这个错误了。有谁知道这个大学者的生平吗?

(师生交流对纪昀的相关认知。 师投影名片并简介名片学习法, 学生填写名片内容) (名片略)

二、读通课文

(师先让学生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 熟读, 翻译, 赏读, 背诵)

(投影, 正音形) (略)

(生自由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 理解文意

师:大家朗读没有问题了, 我们还要读懂。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沧州南一间寺庙的石兽沉到水里, 众人一起都在想办法寻找这个石兽。

师:现在掉的, 还是去年掉的?

生:十几年前。

师:课文中写了没有?

生:阅十余岁。

师:“阅”是什么意思?

生:阅, 经历。

师:阅, 经历, 经过的意思, 经过十多年之后, 人们才去找它。对, 是这么一个故事, 找石兽这个故事本身蕴含了一个道理, 课文当中给我们说出来了, 是什么道理?

(生读文末阐述道理的一段话)

师:这不就是一个找石兽的故事吗?它怎么就蕴含这个道理了呢?这个答案我们一起到故事里面去找。老师给大家画了一张表, 这篇小故事它讲了三类人找石兽, 他们都是到哪里去找?结果如何?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找?请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 小组讨论解决。

(投影表格) (略)

师:现在先看僧人到哪里去找?

生:两个地方, 原地与上流。

师:先是凭直觉在原地找, 找到了吗?

生:竟不可得。

(师指导学生理解“竟”的意思)

师:“竟”在这里是“最终”的意思, 同学们要记下来哦, 学文言文, 一定要积累文言词语。最终没有找到, 然后他们到哪里去找?

生:下流去找。

师:课文里哪句说到了?

生:“以为顺流下矣。”

师:对, 到下流去找。我们再看看讲学家到哪里去找?

生:原地沙下。

师:对了, 水中的地下、石下、沙下。那么, 老河兵到哪里去找?

生:“求之于上流。”到河的上流去找。

师:就是说“于上流求之”。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特殊句式, 叫作倒装句。这有点奇怪呀, 我们的经验是到哪去找呀?

生:下流。

师:这老河兵却反着来, 找到了没有?文章中怎么说的?

生:果得于数里外。

师:“果得于数里外”, 这又是一个什么句式?说说什么意思?

生:果然在几里外找到。

师:这个“得”是什么意思?得到还是找到?

生:找到。

师:解释为“找到”比较恰当, “数里”是几里, 不是十多里, 在几里外找到。又是一个什么句式呀?

生:倒装句。

师:它不仅是一个倒装, 果得什么于数里外呀?

生:石兽。

师:还省略了一个“之”字, 这还是一个省略句。倒装句、省略句, 这都是文言文当中的特殊句式, 积累多了, 以后《四库全书》你就能读懂了。老河兵到上流去找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 生齐读 “ 盖石性坚重… … 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对啦, 就是这一段话。有几个字我要考考你啊……

( 师引导学生解释这段话中的 “ 盖” “ 冲”“啮”“为”“坎穴”“如是”“已”“遂”“溯流” 等词的意思)

师:这段话有没有不懂的句子呀?

(生表示无)

师:老河兵这样分析有没有道理呀?

生:有。

师:人们按照他的方法到上流去找, 果然找到了。咱们再来看看那个僧人, 他顺流而下有没有结果?

生:没有。

师:书上怎么说的呀?

生:无迹。

师:他的理由是什么?他为什么到下流去找?

生:“以为顺流下矣。”

师:他有没有去调查呀?有没有去分析呀?

生:没有。

师:这就是———

生:主观臆断。

师:主观臆断。再看, 讲学家有没有找到?

生: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呀?

生:大家是按老河兵的方法找到的。

师:老河兵的哪句话告诉我们讲学家的方法不管用?

生:“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师:但是人们还不知道老河兵的分析的时候, 信不信讲学家呀?

(这时学生有的说信, 有的说不信)

生:不信。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信?

生:找到之后不信。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众服为确论。”表明大家信了。

师:哦, 信了。不光是一个人信, “众服”!那大家为什么信服他呀?他的根据是什么?

生:“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师:有道理, 如果他这样分析, 你又不知道老河兵怎么讲, 你信不信?反正我信。我也没有去实践, 我也没有去做研究, 他这样一说大家就信了。讲学家也分析出了“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的结论, 老河兵是不是跟他有相同的地方?一样的话呀, 怎么老河兵就找到了, 而讲学家就没找到呢?

生:因为讲学家只考虑到一点, 却没有想到水的反击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也就是考虑的不全面, 所以他没有找到。

师:哎呀, 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我得拥抱你一下表示奖励, 那么棒!老河兵在河边工作, 经验丰富, 所以考虑问题就很周全, 所有的要素都考虑到了, 当然按照他正确的方法一找就找到了。所以, 你看老河兵是综合了讲学家所说的, 也综合了僧人的“顺流下矣”。僧人只考虑了水流,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头和沙子的特性, 而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 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 同学们读懂了。

四、变读练习, 读出意味

(投影:求之下流, 故颠; 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

师:这是个什么句式呀?

生:反问句。

师:什么意思?

生:在下流寻找, 颠倒了;在原地寻找, 不更颠倒吗?

师:你们的课下注释“颠”是什么意思?

生:颠倒。

师:老师在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意见, 其实这个“颠”是一个通假字, 通病字头的“癫”。大家记下来, 这个字一写出来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癫狂、疯狂, 引申为荒唐。你们考试还是按照课下注释去答, 但我还是要“究物理”, 要推究一下。你们回去以后, 可以跟你们老师商量一下, 这个字应该怎么理解。然后是“固”字, 刚才那位同学没说清楚, “固”是什么意思呢?

生:固然。

师:“固然”, 或者说是“本来”都可以。到下流去找它们固然荒唐, 到地下去寻找它们, 不更颠乎?不是更荒唐吗?你觉得这句话本身有什么意味?

生:对讲学家的讽刺。

师:我来改一下, 把“不更颠乎”改为“亦颠”, 反问句可以用陈述句来表达吧, 可不可以?说出理由?

生:不可以。

师:理由是什么?

生:反问句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强调陈述句强调不了的语气, “不更颠乎”加强了对讲学家的讽刺意味, 然而在陈述句中语气没有那么强烈。

师:好!看来我们不能改成陈述句, 那样讽刺的力量就不够了。再改一下:把“地中”和“下流”换一换, 句式没有改变, 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它是对讲学家一知半解的讽刺, 但是僧人就没有自以为是。

师:哦, 我很同意你的分析, 有两个词你用得特别棒:一知半解, 自以为是。就是说老河兵着力讽刺的是讲学家, 对吧?人家僧人还没有那么狂妄, 这个讲学家的自以为是在课文中有没有表现?

生:“闻之笑曰”中的“笑”。

师:这个“笑“字有什么意味?

生:嘲笑。

师:嘲笑, 不是赞美的笑。还有吗?

生:“尔辈”, 这里不太尊重。

师:尔辈不就是你们诸位吗?我把它改成“诸位不能究物理”, 可以吗?

生:不可以, “尔辈”就是一种不尊重, 是讲学家对僧人的嘲讽、看不起。

师:你能把这种嘲讽的意味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 个读, 齐读。 读出讽刺的意味)

师:嘲笑这一句还不够, 还要再加一句嘲笑那个僧人, 哪一句?

生:“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师: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这个反问句语气要不要强调?读一读我听听, 再强调一下。

(生读)

师:这个自以为是的、好为人师的讲学家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了, 如果一改就变成了嘲笑僧人了, 看来这样改是不行的。对于这篇文章, 这个纪晓岚呀, 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而且又幽默诙谐, 他也有一句讽刺, 同学们早已经找到了, 哪一句话?

生:最后一句。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个反问的语气是不是要再强调一下?这个反问就不只是嘲笑那个讲学家了, 还嘲笑如讲学家一类的人, 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生齐读末句)

五、补读练习, 读出主旨

师:最后一句话, 大家强调得真棒!“可据理臆断欤?”一强调就是不可据理臆断, 那该怎么办?请大家根据你的理解补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投影: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 _。)

(学生在独立补充的基础上, 对子交流, 之后全班展示)

生:不可据理臆断, 是因为“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学生继续进行补读练习) ……

师小结:我们都理解意思了, 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回去以后把你的理解写出来。纪晓岚最后用了一个有力的反问, 嘲讽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 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全面分析, 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才不至于犯错误, 而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内容, 纪晓岚用一个反问句就给我们表达清楚了, 我相信咱们40 个孩子一定有40 句话来填这个空, 对吧?同学们, 要想从纪晓岚身上获得更多的幽默、智慧以及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那就请你在课下走进《阅微草堂笔记》, 这里的故事可多了, 它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 又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我们的文言素养。有没有谁愿意回去以后读一读《阅微草堂笔记》的?

(生纷纷举手)

《河中石兽》的讲学家形象分析 篇3

本文的道理,很多学生一句话便可以概括,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我认为,对文章的分析重点应放在讲学家的形象上。细读文本,才能读出其中滋味,读文章不止读情节,更要读细节。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这段话是文章中的第二段。讲学家,是在寺院里讲学的学者,姑且可以称之为专家,知识分子。在这个区域应该是颇有说话权威的。听到僧人们在下游寻找石兽,于是第一反应是“笑曰”,耻笑别人,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你们这些人,当一个人说“你们”时其实就说明,彼此之间已经不是同一类人了。

第二句“是非木杮”是一句表示否定的判断句,而判断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观点态度表达的最明确。“这不是木片”,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再联系前文是一帮僧人在下流打捞石兽,如果是一些没有文化的村民,讲学者可能不会说这句话。正是这些僧人,因为僧人毕竟还是在当时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讲学者才会如此起劲地说:“是非木杮”。也就是你们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何以能成为僧人,何以参禅念佛、普度众生?接下来的一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一般放在辩论的语言中,可以增强语气,而放在这里,则更能显示出讲学者对于这帮人的轻蔑。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乃”这个连词的意思很多,翻译成“并且”或者“而且”最恰当。但我觉得紧紧是一个连词不足以表现讲学家的形象。“乃”在这里有一种递进的意味,若是翻译成“更何况”或许更好。于是,看讲学者娓娓道来,我们仿佛都能看到他纸扇轻摇,眼神微闭的样子。“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两句话让我们感觉到,这个讲学者还是有两把刷子。他说起话来逻辑性很强,的确有他值得信服的理由。最后一个“耳”,连他自己说不定都在佩服自己了。

然后转而再反问众人“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再一个反问句,把气势抬到最高。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短短一段,仅仅是讲学家的语言描写却被纪昀描写得一波三折。首先是语气的波折,质问、反问、陈述再反问,一层一层。其次是说话内容的曲折,知识分子的说话讲究逻辑性,尤其是在和别人辩论或者是游说的时候,总是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然后树立自己观点,步步为营,最后逼人就范。第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众服为确论”一个服,一个确,可谓一石二鸟,把演说家和听众都讽刺到了。

所以在和同学探讨这段话时,重点应该是通过读“尔辈”、“是非”、“岂能”、“乃”、“耳”、“不亦”这些词语,去揣摩讲学者的形象。这样得出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等词语时,才会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在一个大家都认为“确论”的环境中,敢于怀疑的人才能称之为“勇者”,然后再据理剖析,挑战权威才能称得上“智者”。第二段的讲学者以及这些崇拜者所构成的话语霸权,给下面老河兵提出质疑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与挑战。所以这里我读到“老河兵笑曰”,“笑”的含义就比前一个讲学者的“笑”内涵更丰富了。

语文课堂要避免碎问,但不可忽略细读。主线问题贯穿课堂,细节品读字斟句酌,两者联系在一起才会读出语文的味道来。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语文老师才华展示的舞台(肖培东语)。但语文老师不能当局外人,首先自己要深入文本去细读课本,不是肢解文章,喂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让他到文本去找语文的营养,从而才能得到语文的滋养。

河中石兽教案 篇4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 棹:划船。曳:拖 数:几 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 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河中石兽》教案1 篇5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幻灯片出示(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教学过程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2. 拓展阅读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篇6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正确把握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

3、反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讲解参照①小段)

4、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曳铁钯( ) 湮( )溯流( ) 臆断( ) 啮(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山门圮于河 ②二石兽沉焉

③棹数小舟 ④曳铁把

⑤是非木柿 ⑥湮于沙上

⑦不亦颠乎 ⑧啮沙为坎穴

⑨反溯流逆上 ⑩可据理臆断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晓岚,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二﹚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8、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上一篇:中学团代会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师工作思想作风整顿活动自我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