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精选5篇)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

/ 3

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 3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篇2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处深情话离别

白居易的诗,平实如话,浅近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好诗后,总是要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婆婆听。只要老婆婆们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认真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为止。

当然,自己的作品仅仅能让老婆婆们听懂还不行。想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还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金榜题名的机会和希望。这也是一种凭借作品进行自我介绍的手段,称之为“行卷”。

《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是白居易16岁时的一首“行卷”之作。白居易因为年轻而声名不够响亮,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便开玩笑说:“长安城物价昂贵,想在这里住下很不容易。”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时,立即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佳句,居住在这里很容易啊!”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两句,对仗何其工整。“野火”对“春风”,前者无情,后者有意。“烧不尽”对“吹又生”,前者陷入绝境,后者萌发新生。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外在的环境愈显恶劣,内在的坚守愈显顽强。千百年来,这两句诗带给多少人战胜逆境的力量。

如果说诗的前四句重点在写“草”,那么第五、六两句重点就落到了“古原”。就是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长满荒原、古道,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葱翠绿,茫茫地和荒城连成一片。

这是一个春草疯长的世界,这是一个绿意蔓延的世界。在这里和朋友深情话别,离情就像春草一样无边无际,别意就像绿色一样浓重深远。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愿为天下忧

在解读这首诗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划粥割齑”的故事。“齑”,音同“记”。意为: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即咸菜之类的食物。

据说,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为了磨砺自己,他一直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有点像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自得其乐。

数年苦读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早已了然于胸。人们赞颂他,是因为他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这份“忧国忧民”之情,在他的诗作中随处可 “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指的是情绪智力的高低程度,它主要包括个体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受能力、控制冲动能力和调整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80%取决于“情商”制约着智商发挥的程度和限度。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使教书育人完美结合。

一、 小学低年级儿童“情商”的特点

一般来讲,高“情商”的低年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 自信心强。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情商”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不论什么时候、有何目标,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和决心去达到。

2. 好奇心强。对许多事物都感兴趣,想弄个明白。

3. 自制力强。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时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有时抑制自己不当行为的发生。

4. 人际关系良好。指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在与其他儿童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喜悦、爱护等)占主导地位,而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厌恶、破坏等)少一些。

5. 具有良好的情绪。“情商”高的学生活泼开朗,对人、事、物都有热情,经常保持愉快。

二、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情商”特征的分布

笔者对苏教版低年级语文四册教科书所涉及的儿童基本五种基本“情商”特征的课文进行统计分析。在一、二年级共有86篇课文,其中体现“情商”特征的课文共有65篇,所占比例达76%,说明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还是比较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由上表可以看出,低年级课文中“情商”特征的

见。在《江上渔者》这首诗中,诗人“愿为天下而忧”的博大情怀可窥一斑。

诗的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写岸边、船上,人来人往,嬉笑喧哗。对味道鲜美的鲈鱼,更是先得为快,欣喜忘形。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人是在提醒“往来人”,在享用鲈鱼美味的同时,不要忘记捕鱼者的生存艰辛。看看那些可怜的捕鱼者吧,他们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人命危浅。

诗作语言质朴,对比强烈。没有一颗悲悯的情怀,怎么会对渔者有这样一份深刻的同情?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心中必装着天下,他的眼中是黎民苍生。

难怪,南宋国学大师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如今,范仲淹早已隐入历史的深处,而他留给时代的,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将古诗熟读成诵。

2.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 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 老师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诗中有“花”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树”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草”的古诗吗?

3. 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 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 出示整首诗

7. 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 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 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 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 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 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 “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 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 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 出示古诗。

3. 指名学生读一读。

4. 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 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相机解决词语

6. “远芳”用组词法解决;“侵”直接告诉;“晴翠”出示图片结合理解。

7.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同桌练习说一说。)

8. 你能想像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

9.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10. 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11. 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

12. 读诗句。

13. 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吗?)

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 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时溢满了离别时的哀伤和诗人的感慨,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15. 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难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里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却为何还把景色描绘得如此美丽?

16. 配乐再读古诗。

四、完整读全诗

1. 出示全诗,再指名读。

2. 全诗前半首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半首用一个“又”写出了诗人离别时满怀的忧伤。

3. 请大家再读读古诗,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写离别时的诗,为何还要写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呢?(出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 配乐再读古诗,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

5. 第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6. 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着唱一唱。

7. 第三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让学生扮成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出评价。

你们学完了古诗,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当年的名士顾况,读完了这首古诗,会怎么评价这首古诗呢?

六、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后来果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千古流传的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诗,读一读。

板书:

生命力顽强

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天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篇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译文及注释 篇5

【唐】白居易

离离[2]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3]侵古道,晴翠[4]接荒城。

又送王孙[5]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2]离离:青草茂盛。

[3]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处指远方的友人。

[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译文】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推荐阅读: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09-18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教学设计下一篇:房屋租用协议书20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