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共8篇)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篇1

关键词:老年人;室内设计;无障碍

一、概况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节奏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了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达到五亿,这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显示出我国对这一“银色浪潮”的出现需要背负的压力和所要承担的责任都是无比庞大的。而传统被动式的“家庭型养老”模式在这一趋势下显露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怎样使得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在晚年能够生活的更加愉悦和从容?在对这个问题深刻思考的同时,我们势必要通过剖析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重新审视老年人养老这一话题。

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听觉、视觉以及反应灵敏度等生理机能上会出现一系列的衰退,具体表现为(1)听觉上听觉神经萎缩,听力显著下降且对高频音和低频音敏感度变低。(2)视觉上眼部水晶体的弹性变低,同时晶状体会变硬变浑浊,视力降低、视线范围缩小,在较暗的地方不容易看清,对颜色的明暗度感知能力变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老花眼和白内障。(3)反应灵敏度上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退化导致老年人相关脑细胞减少,从而使得反应变得更加迟钝。而在其他方面上的表现为平衡感变低,有些时候不能很好掌控自己的行为;新陈代谢变缓慢,内分泌开始减少;对空气中湿度和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同时健康状况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生理机能衰退的同时心理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1)对新生事物的热情降低,求知欲下降;适应新生事物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思考能力变弱,思维逻辑性降低,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也开始减弱。(2)孤独感和无助感剧增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陪伴,想要和家人以及曾经的老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各项机能的下降,老年人普遍会对自己的变化有一种本能上的抵触,进而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

三、现阶段老年人普遍的养老模式

众所周知,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呆在室内,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养老质量的高低。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种“同楼居”的家庭养老居住模式,成为一些地方养老模式的新趋势。“同楼居”指的是两代人亦或多代人居住在同一套单元楼内,老年人为了行动方便居住在户型较小的底层,而年轻的夫妇则居住在面积较大的较高楼层。这样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有分、有合、有联系且又保障了各自的隐私和生活习惯的关系。但是按照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仍未成为一种主流,现在大多数的养老模式仍是延续以前的“家庭式养老”的养老模式:多数情况是老年人仍居住在之前的居所和家人住在一起或者独居,延用以前的室内布局和功能,没有依照老年人实际所需做出变化,结果只能是室内环境与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相悖,不适合老年人养老。因此,依照老年人所需进行室内空间的再设计是很有必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怎样挑选老年人宜居的居住空间和怎么进行合理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

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与选择

首先,老年人在进行居住空间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住宅的1~3层,按照现在住宅无障碍设计的相关规定,楼层间应当都具有可供老年人活动出行的电梯、楼梯以及坡道。且由于老年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而且易生孤独感,需要通过更多的人际交往来获取精神上的慰藉感,因而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应当给他们创造更多的邻里交往的空间和场所,且该区域的空间不需要太大、太空旷,务必使老人身处其中可以产生领域感和安全感,例如室外的各种楼梯休息平台和过道的设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日趋减少,小区可谓是他们活动交际的主要场所。在设计时,应当按照居住区总人数的10%~30%的比例来作为老年人的入住数,按照人均10平方米~35平方米的面积建立管理和服务的相关配套设施。在靠近单元住宅的出入口应当有可供休息娱乐的桌椅和绿化带,并开辟出一些地带供老年人活动和锻炼并就近分布建立一些老年人活动器械。

五、老年人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一些原则

在室内设计方面,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室内空间将成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因而室内空间不宜太大太空旷,同时也应当不过分拥挤,可满足老年人日常行为和轮椅的自由活动不感到狭小局促便可。室内整体布局上应当尽量简洁且最好靠墙布置,家具的陈列整齐有序,家具不宜太多,占室内面积的30%~40%为宜。室内地面应平整不宜有高度差,地面铺装材料应选用防滑好清理的材料。考虑到轮椅的进出,门的净宽应当大于80cm且不设门槛或者将门槛做成斜坡。门把手安装在90cm高度为最适宜。窗户做成凸窗较宜,并且为了不阻挡老年人的视线窗子高度不宜高于60cm。起居室是老年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应当保证朝南且有足够的日照。起居室为了方便老年人的家人朋友前来探望和聚会,应当尽可能的大。老年人的居住空间中有一个敞亮的阳台是很必要的,在阳台上,老年人可以尽情享受阳光,种一些绿植和养一些花鸟,同时可观看小区和远处的景观、晾晒衣服,可见阳台是联系老年人和自然的一条很重要的纽带。在进行阳台设计时,应当设置可升降的晾衣架,升降的最低点必须是老年人可达到的范围。阳台地面宜选用防滑的材料,地面应有较缓和的坡度方便排水。卫生间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一块,卫生间的马桶和浴盆以及淋浴间的周围应当安装有牢固的永久性安全抓杆(不止是卫生间,在居住空间适当位置都要为手脚不方便、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安装),某些情况下可安装长凳方便老人就坐淋浴。卧室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15~20平米为适宜,方便其他人入住照顾老年人。且卧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系统,方便老年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呼救。六、结论上述对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的一段浅析,要对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必须以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变化及状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总结。这些,又从另外一方面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为老年人塑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空间、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敬老氛围,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多!

参考文献:

[1](日)佐古顺彦.环境心理学.周畅等译.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法)让欧仁阿韦尔.居住与住房[M].齐淑琴译.商务印书馆,1996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篇2

人类居住区室外环境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的构成, 即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 形成物质环境, 也就是硬环境。另一种是精神文化的构成, 即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 形成精神文化环境, 也就是所说的软环境。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 使物质有了社会属性, 能够表达出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 共同形成了可居住的空间环境。

1 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特征

1.1 舒适性与健康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觉, 让老年人体验轻松、安逸的居住生活, 避免受到眩光、气候的侵害。舒适性要求的最基本要素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同时要避免各种有害要素的干扰, 如灰尘、有害气体、混乱和过分引人注目的招牌以及快速移动的各种交通等。从老年人的角度讲, 在舒适性的要求方面, 以配套齐全、使用方便、环境舒适、景色优美祥和为原则。如方便健身的器械、场地、如厕、小憩的座椅、娱乐交往的桌凳、优美而安静的绿化等。

1.2 安全性与方便性

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安全性需求尤其表现在居住环境的道路交通应尽量减少车辆与人的交叉, 做到人车分流;能通过步行系统到达室外环境的各个空间场所;各种设施尤其是儿童、老人与残疾人的活动设施要尽量做到适合不同人的需要, 达到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提高安全性等级。在居住环境中, 通过控制空间的领域性和开放性程度, 可以在心理上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 加强可防卫性。

1.3 可识别性与领域性

老年人随着自身的生理变化, 在记忆力和视觉辨别力上都有了显著的功能衰退现象。标识性的缺乏往往给老年人判别方位带来困难, 给他们室外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 在设计上应注意提供视觉、听觉、触觉, 甚至嗅觉上的刺激, 让老年人有充足的感官体验来增强方位感。简单而显著的区别才能刺激他们的识别能力, 所以建筑造型、颜色到细部的处理, 如小品、雕塑、入口等, 方位感要强, 以方便识别。如建立明确的视觉中心、放大字体、动用色彩对比、运用熟悉的符号、提供能面对面交谈的家具设施、扶手设计、无障碍坡道设计等。

2 居住环境规划设计

2.1 场地的出入口

在居住区总体规划时, 要考虑场地出入口的安全性、易识别性和易到达性。对于规模较大的场地, 场地的出入口应该提供标识, 这样可以帮助老年人、居民和访问者能够快速地确认场地, 找到出入口标识。如果场地有多个出入口, 每一个出入口应该容易识别和区分。为了保证安全, 场地的出入口应该与道路交叉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并提供足够的视觉距离。

2.2 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应该考虑到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 道路坡度应该结合距离来考虑, 短距离稍有点陡的斜坡比长距离小坡度的斜坡更让人容易接受。沿路应该设置照明, 尤其是有斜坡、台阶和障碍物的地方, 灯光的标高和位置应该考虑行人使用的总量和时段, 存在的危险和安全问题。对老年人来说, 步行道路面应使用防滑的不耀眼的材料, 如带斑点的混凝土, 不宜使用瓷砖, 因为瓷砖打湿后会变得非常滑。小鹅卵石的使用比大石头或粗石的使用要好。应避免地面材料的质地不规则或连接处不规则, 步行道上应避免排水沟及一些摩擦物给那些使用拐杖的步行者带来安全的隐患。道路出口处应设置路缘石及缓坡以做到通行无障碍。

3 老年建筑单体设计

3.1 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3.1.1 对于有老年人居住的建筑应配备多台电梯以方便解决垂直交通的问题。

多台电梯中需至少配备一台医用电梯, 电梯内应配备急救箱、座椅、扶手、低位按键停层广播等设备。

3.1.2 走廊设高、低两层扶手, 以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乘坐轮椅的老人。

3.1.3 大堂入口应设置无障碍坡道及电动感应推拉门, 以方便乘坐轮椅的老人。

3.1.4 室内应设紧急呼叫按钮, 且按钮应布置在卧室、浴室、厕所等各房间, 如发生紧急情况时, 能及时将信号传输给安保中心。

3.2 阳台、中庭、露台

一个充满生气的能提供座椅和种植活动的户外阳台很受身体脆弱的老年人的欢迎。温度骤变容易影响他们出去活动的想法, 有时候他们更喜欢户外阳台、温室、阳光房、公共中庭及露台。公共中庭和露台可用作一些小的私人组团创造集会空间, 也可为一些大的组团活动提供空间。阳台、温室、阳光房、公共中庭及露台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范畴, 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与连接起到纽带的作用。这些位置应尤其注意安全问题, 牢固的扶手、栏杆及安全玻璃的设计会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

3.3 建筑物出入口

建筑物入口两边设置方便老年人休息和等候的区域, 为安全和方便进出建筑物提供足够的空间。因为这里是能看到人们进进出出或等候交通的最佳位置。老年人特别喜爱在他们住宅外拥有一些属于或被认为是他们自己的空间, 这有助于界定领地和提供私密性。这些地方应该被看作是室内空间的延续, 一个“额外的房间”。它们不必很大, 一个遮阴门廊或者门边的小院子都可能成为坐在外面的好地方。在这个区域应该避免有台阶和斜坡, 防滑和防反光是道路要优先考虑的。建筑入口应该铺以对比强烈的材质或颜色, 确保清晰识别。尽可能在斜坡和台阶两边设置扶手, 可提供一种安全感。在休息平台处也应该设置扶手。不牢固的、分散的扶手很可能发生危险, 应该保持扶手的连续和稳固, 并经常做检修。

通过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面阐述, 希望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对老年建筑的重视, 每一个设计细节的实现都要经历从市场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设计图纸以及居住后满意度回访等环节。设计应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核心, 在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尽量设法给予弥补和援助, 通过规划设计的引导使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日益趋于完善, 力求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环境。

摘要:随着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 老年建筑的内外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如何更好的设计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产品, 结合总图规划、单体设计到景观设计阐述一些设计要点, 希望提高设计师对于老年建筑设计的重视。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篇3

【关键词】寒冷地区;老年居住建筑;绿化设计

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最新数字统计,2002年全世界的老人在60岁以上的为6.29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0%,而我国从1999年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7%,这些数据还会增加,这就在说明着全世界包括我国都在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加,老年人的护理和居住等问题也得到来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不再简单的归类为卫生保健机构范畴,而被当做老人之家。在我国各类养老机构类别分别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護理院、老年公寓和疗养院等。植物绿化设计在方法上对这一类建筑就存在一定的针对性,使其在美化老年居住建筑的同时还能更好的给老年人提供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慰藉,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老年人处于身体和心理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变化,作为他们长期居住的建筑内部环境,对于建筑和其内在环境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建筑活动空间要求。对于内部环境要求存在以下几点:

(1)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都出现老化现象造成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来减轻这种现象带来的不适;

(2)提供能够被一种以上的感官方式接受的信息,这样可以弥补一种感官上的弱势,比如通过增加就餐环境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信息来增加对食物的视觉和嗅觉的联系;

(3)减少具有光泽表面的物品的使用,因为表面反光能造成视觉上的眩晕感;

(4)为老年人正常活动和特定活动提供足够的阳光;

(5)防止过多的周围环境的噪声,否则会影响对目标信息的获取;

(6)通过各种信息指引方位,比如地面和墙面的纹理,阳光照射的角度等;

(7)尽量的提供多种信息作为室内交通识别信息,使得老人能够根据自己能识别的信息来对熟悉的环境建立联系,比如在门厅摆放艺术品和颜色明显的植物方式来提供识别标志。

最早1961年在《变老》书中提出:“当一些人年老的时候,由于这些人把自己从社会结构中某些位置中撤退出来,他们将会脱离某种角色和责任,这种理论叫撤退理论。”这种现象会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出现失落感,植物是老年人重塑责任感的首选,给老年人提供一种生活上的依赖感。

针对于这种室内环境要求,结合寒冷地区内部环境出现的问题,老年居住建筑中植物生态环境设计注意要点:第一,植物是提高老年人生活乐趣、给老年人提供一定依赖性的精神寄托,就需要选择健康安全性较高的植物;第二,控制植物颜色和气味;第三,植物摆放作为提示信息的功能比较多,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可以选择植物作为提示;第四,在摆放上注意尺寸和高度问题。

根据以上要点结合,设计方法如下:

(1)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在健康安全的原则的基础上选择能够提供保持室内湿度效果较好的植物。由于寒冷地区冬季室内环境干燥是老年人生活环境中最需要重视的,因为随着身体的衰老,皮肤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程度更为敏感而产生不适。所以在老人经常活动的空间中选用植物时可选择水生花卉,这种植物利用水养的方法可以减少由于通风和消毒不好的盆栽植物菌类的生成。选择上比如富贵竹、水养吊兰、水养绿萝等这种类型的植物。

在光线充足的窗口和大厅中,选用植物时,注意选择叶片细小,表面粗糙,有绒毛或者有颗粒种类的植物,防止产生眩晕感。比如:铁线蕨、红豆杉、文竹、散尾葵等。

其它室内环境中,可以选用正常健康类型植物,但要控制植物颜色鲜艳、气味浓郁的种类特别是餐厅。减少植物颜色、气味对老年人视觉和嗅觉上的干扰。

(2)在植物摆放形式方面,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视线的模糊等问题,在老人活动范围内,应采用点式孤植和线式列植居多的植物摆放形式。

老年人卧室可根据习惯在窗台和书桌上放置小型植物或者盆景以点式孤植的方式进行绿化。

在建筑的阳角处,为了避免老人的碰撞发生事故,摆放大型盆栽作为提示作用。

在阴角处利用点式设置几架摆放小型垂吊盆栽,美化立面的同时也是对老年人一个提示作用。

寒冷地区建筑走廊设计都在比较阴暗的一面,走廊两头有开窗。对于老年人视觉较差的情况下很难辨认。在老年健康住宅的主要通道中采用列植的方式,在每一房间入口摆放中、大型植物,可提供交通空间在视觉上的联系,和提供不同空间界线提示,用来增加提示信息。

(3)在植物摆放位置方面,考虑老年人对尺度的要求也不同与年轻人,植物摆放高度不宜过高,植物全株在老年人触手可及的位置最为适宜,大约在1米2左右。

结语:老年居住建筑是当今出现不久的建筑类型,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因此在室内绿化上就要从老年人自身身体和心理出发考虑,选择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为最基本要求的植物绿化设计方法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布拉福德•珀金斯(美)等著;李菁译.老年居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意成等.景观植物百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作者简介:

黄鹂,1987,女,汉族,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刘维彬,1951,男,汉,教授,建筑学,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篇4

一、景观设计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在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开始时,就把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不应像以前一样先规划好房子,再做景观规划设计。二是,四方互动,甚至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把房子像种树的一样种进去,用建筑去巧妙的分隔和围合空间,使建筑和景观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同时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二、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但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始不再机械地搬用西方式园林模式。甚至开始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他们根据各地方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居住区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三、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四、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均好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五、使用现代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六、结语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篇5

宋贞

该论文来自期刊天空征稿平台 http://

摘要:“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被人们简称为四大要素,人的一生都是围绕这这四方面进行着每天的生活。虽说是四大要素其实最受人们所关注的还是“住”。社会生活水平不大断提升,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简单的住房要求演变成现在多样化的形式住房,不仅要满足心理舒适度更要满足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样话的需求。建设者为了满足居住者的种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还要最大限度的服务小区居民,让小区环境不仅经济实用而且美观。

关键词:社会环境、居住行为、环境设计

Abstract: “the basic neces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ferred to as “four elements, human life is focu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his is a life every day.Although it is a four elements actually the most suffer people concern or ”live".Social life is not ascension level off, people on the residence also more and more strictly, from simple housing requirements evolved into the form of diversification now housing, not only to satisfy more psychological comfort to meet occupant in daily life the needs of various words.In order to meet occupant of the builders need,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 to create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maximum service area residents, let district environment not only economic practical and beautiful.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live act,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

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虽然动作行为首先与人们对环境的知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但设计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体现对使用者接纳程度上充分的开放性,就需要掌握他们在此环境下的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如必须对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活动特性加以研究,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体现。注重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公共环境中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才能唤起公众对环境设施的爱护与珍惜。

1.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设计的意义

人可以使外界的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建筑师设计创造了舒适、高雅、有序的居住环境,相应的在一些生活当中人们有着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加有效的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以前一些建筑师只是注重人类行为模式上,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加重视。使原本美好的建筑设计变的空洞并且设计出来的实物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环境心理学只是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无视一直呼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没有注重行为与环境的双向组合。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么样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环境,都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2.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化环境的几点要素

2.1注重与人的对话

现代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环境设施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和认同的室外空间中的形态,它服务于人,方便于人。当人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应时,它才会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要素,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

2.2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人是自然之子,他们被包围于自然之中,无法脱离整体的生态系统而又独立存在。一个城市,无论它的现代化程度多高,都必然依托于大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人工化,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情结。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生存状态的关

注,更表现在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上。城市的地形地貌、物产物候、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的有机结合。创造现代意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创造适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3居住环境控制

居住环境除了满足美观、舒适、自然通风外,还应重视建筑的声学、光学、热学等问题,以良好的隔声、防噪音能力以及充分的自然采光的应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来提升住宅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尽可能优化设计、尽可能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局。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遇树就砍的行为产生,以免环境遭到破坏,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2.4住区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绿色住区设计在以上诸方面均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强化住区的绿色概念,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当今发达国家早已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塑料等的分类回收、处理。最

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将其化害为利、循环利用。

2.5环境绿化

绿色世界,郁郁葱葱,充满诗情画意,这种意境不仅能陶冶心情,而且有益身心、可见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这里所讲的环境绿化,不应再是简单地栽树种草,而应尽可能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乔木、灌木、草坪高低参差交织在一起,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3.结语

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同、性质不同,现在又有各式各样的设计与表现方式,但都是围绕着一个要点既是“以人为本”符合人性。未来的住区环境是与绿色息息相关的,人类的取向与选择必然是生态化,使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与人居环境研究能够促进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们必须重视当今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的发展趋势,洞察在居住空间环境创造过程中社会和人的需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居住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基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正确设计理念,充分分析和了解环境心理学中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并将其当作指导进行设计的手段之一,合理运用具体的设计方法,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加完美的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们的居住行为与居住化环境设计更为有效的结合在创作中。

参考文献: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论文 篇6

(1)改造标准的确定。改造项目节能达到50%即可满足验收要求。但根据近几年的改造设计与施工实践,改造项目按照节能65%的标准进行设计实施更具性价比。依据常用的EPS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为例,外墙传热系数从节能50%上升到65%,所用的粘结砂浆、锚固钉、网格布及人工施工成本基本无变化,仅需增加保温材料厚度1.5cm~2cm,每平方米成本增加3~4元,增加成本仅占外墙保系统投资的3%左右,但保温效果提升30%以上,投入产出比效果显著。因此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条件下,易适当提高外墙保温材料厚度,适当提升节能标准。

(2)保温系统的选择。外墙保温系统多种多样,成本与施工技术特点也各异。对于原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外立面较为规整的建筑,可优先考虑采用膨胀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对于改造的建筑有外凸防盗窗,空调、太阳能、燃气管线、电线电缆走线复杂的,施工方案确定时,从施工便捷性考虑可采用易于喷涂的聚氨酯保温方案。但要制定严格的环保防护措施,避免聚氨酯随风漂移发生污染车辆、窗户等小区内环境。对于空调隔板、窗框、凸窗顶板与顶板、建筑立面复杂造型及管线部位多采用胶粉聚苯颗粒或无机保温砂浆进行处理。

(3)外窗的选择。通过对列入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范围的居住建筑小区抽查和样本统计,外窗类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90年代以前多为单玻钢窗,1990~多为单玻璃铝合金推拉窗,20以后未按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多采用塑钢单玻推拉窗。在平衡经济和改造技术要求的基础上,东营市改造也分别采取了改造措施。对于1990年代普遍采用的外窗框与墙体同时砌筑的安装方式,窗框拆卸对墙体破坏较大,施工难度较大,易采用外边加装一层单玻塑钢或铝合金窗的改造方式。对于1990~年多为单玻璃铝合金推拉窗,特别是外窗框与墙体刚性连接的方式优先考虑更换塑钢中空玻璃窗的改造方式。对于建设年代为2000年以后窗框原设计多采用80系列及以上的塑钢单玻窗,在确认窗框变形幅度小、强度损失小的情况下,可直接采用将原窗户单层玻璃取下换装双层中空窗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此种外窗改造投入成本仅为换新塑钢中空窗价格的1/4,且对住户影响最小。

(4)供热计量方式的确定。目前供热计量主要有四种方法:热分配计法、户用热量表法、流量温度法、通断时间面积法。其中热分配法安装简单,适用于新建和改造的散热器供暖系统,对于既有供暖系统的热计量改造比较方便、灵活性强。户用热量表法计量相对准确,供热单位与用热单位易于接受,纠纷少。流量温度法适合既有建筑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的热计量改造,还可用于共用立管的按户分环供暖系统,也适用于新建建筑散热器供暖系统,应用范围广。通断时间面积法应用较直观,可同时实现温室控制功能,使用按户分环、室内阻力不变的供暖系统。东营市实施改造5年来,改造项目供热计量方案涵盖了以上四种类型的技术方案。经供热单位与用户反映,热分配法存在供热计量匹配难度大的问题,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散热器型号对热匹配要求较高,计量结果受到温度采集器安装位置与防护措施影响因素大,易于引起用热量分配纠纷。流量温度法对施工前期工作量要求较大,费时费力。且目前采用的调节流量的电磁阀普遍存在噪音大问题,对住户夜间休息影响较大,安装使用后多发生住户私自拆除流量电磁阀问题。通断时间面积法不能实现分室的`温控,计量误差大,散热器难以匹配,易造成散热器堵塞,计量误差大。机械式热量表法受水处理不好容易堵塞、仪表运动部件难以满足供热系统水温高、工作时间长的使用环境。损坏率较高,其中一个小区改造项目出现三年后热量表更换率达到30%,并且反复拆卸易造成供热管道跑冒滴漏,用户意见较大。从改造实施来看,采用户用超声波式热量表法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计量可靠性好、纠纷少、维护方便、综合使用成本低,是供热单位与住户普遍易于接受的方式。

(5)细部环节技术处理。对不采暖地下室兼车库部位,考虑到防火要求,顶板宜采用粘贴聚苯板加抹无机砂浆(或粉刷石膏)做法,并沿外墙内侧向下延伸至当地冰冻线以下或地下室地面;对室外保温层覆盖到地下室外墙的做法,外墙保温层距室外地面应预留10cm~20cm空隙并做好边角及裸漏部位的处理。东营市某改造项目因未考虑到土壤含碱量较大及雨雪天气对保温工艺的影响未采取技术处理措施,造成投入使用后两年外墙保温层与室外地面接触部位腐烂、返碱严重,大大降低了改造效果,不得已进行了二次修理。

2施工过程重点环节安全管理

(1)防火总体要求。根据管理办法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公共建筑在营业、使用期间不得进行外保温材料施工作业,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作业期间应撤离居住人员,并安排专人进行消防安全巡逻,严格分离用火用焊作业与保温施工作业。改造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消防工作方案,对居住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和疏散演练,在建筑内安装火灾警报装置;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要有专人值守,一旦发生火情立即处置。

(2)工程所用的外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优先考虑B1级及以上材料。保温材料进场后,要远离火源,露天存放时,应采用不燃材料安全覆盖。

(3)做好已施工完成外墙保温材料的表面砂浆覆盖。技术条件成熟的可采用保温材料生产厂房内保温材料与表面覆盖一层薄砂浆完后再运送到施工现场。

(4)厨房和燃气热水器排气口等易于引起火灾事故部位及重要电线穿墙管等周围宜采用无机保温砂浆进行表面涂抹处理。

3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1)居住舒适度明显提升。节能改造能够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做到冬暖夏凉,使建筑物室内热舒适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据典型小区改造前后实测,冬季在同等情况下改造后比改造前室内温度提高3℃~5℃,夏季可降低3℃~5℃。改造后的门窗气密性大大提升,现场检测气密性等级多达到5级及以上,降低室内噪音10dB~20dB,给住户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宁静、健康的居住环境。

(2)解决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建筑节能改造实际上也是对建筑物进行的一次全面大修,可以较好地解决墙体、屋面等部位开裂、渗漏、减少热胀冷缩及热桥部位造成的发霉等质量问题,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3~5年。

(3)住户采暖制冷费用明显降低。通过对~采暖季供热计量典型小区统计,有32%的用户关闭了分室温控阀门、51%的用户调低了户内温度,实现了住户用热的自主控制,用户的行为节能意识大幅度增强,解决了开窗散热、空房供热的问题,产生了较好的节能效果。收费结果表明:热计量收费小区内46.6%的用户预交热费存在余额,平均每户可节省费用约465元,节省费用约占按面积交费额的12.7%,空调制冷电费降低15%以上,节能节费效果明显。

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探讨 篇7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情况加剧, 养老问题日渐突出, 因此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建筑形式已成为当前建筑界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五项目标, 以“老有所养”为首。养的基本条件就是有合适的居所,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中, 与其他人群相比, 对住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 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依托。因此, 如何更好的设计出满足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建筑, 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现行的城市住宅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主要是针对在职中青年家庭的生活方式来设计的, 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居住要求。本文从我国现存的三种主要的养老方式谈起, 剖析了现存养老居住建筑的不足, 对老年家庭结构进行分类研究, 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养老居住建筑模式并分析其特点, 以期为城市住宅建设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我国现存的三种养老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会服务等三种主要的形式。

1.1 家庭养老

由于经济水平, 生活习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形成了强调家族亲情, 提倡尊老爱幼, 子女孝敬老人, 长辈关爱晚辈的社会生活习俗, 因此, “家庭养老”是我国社会目前和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的养老方式。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 我国老年人大多重视家庭的价值, 眷恋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 对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里关系有深厚的情感, 不愿意轻易放弃原有的生活规律, 使得“家庭养老”成为我国老年人的普遍选择。

1.2 社会养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人口流动、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人口流动化”等社会现象, 已普遍造成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及养老功能的弱化,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此外, 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社会养老方式则应运而生。与家庭养老相比较, “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 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养老形式逐步向社会化转化, 将是我国未来养老形式发展的一个趋势。

1.3 家庭养老+社会服务

这种养老模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化的服务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这种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延续亲情和社会交往, 又能享受到社会化全面的服务, 同时又缓解了子女在照顾老人与紧张工作之间的矛盾, 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目前这种家庭养老+社会服务的养老模式正在全社会大力推广。

2. 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现阶段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现状

从老年居住形式来说,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住房、机构养老住房和老年社区住房三种形式[1]。且以家庭养老住房为主, 并且在短期内不大可能会改变。

2.1.1 普通家庭住宅是老年住宅的主要形式

受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重视家庭的价值, 眷恋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 希望自己可以在长期居住熟悉的环境中与子女一起居住, 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社会养老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家庭在现代和将来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任何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2]。与此同时,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出现, 鉴于国家当前的经济实力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养老。所以普通家庭住宅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养老住宅形式。

2.1.2 社会养老及老年社区住宅是目前老年住宅的辅助形式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 政策滞后,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配套服务差, 金融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还未达到支持老年住宅全速发展。因此, 社会养老住宅以及专门为老年人建设的老年社区数量较少, 设施不配套, 服务不到位, 无法满足老年养老的需求, 因此, 入住率较低仅处于辅助形式。

2.2 我国现存养老居住建筑的问题与不足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 发展速度快, 对养老居住建筑的需求既给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也向我国住宅产业建设中存在的不适应我国老龄人口发展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挑战。就现存的养老住宅看,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普通家庭住宅模式无法满足养老需要

当前, 在城市建设中, 我国现有的住宅模式基本是以在职中、青年家庭的一般生活规律为依据的, 没有考虑住户未来的养老需要, 功能上缺乏通用性和灵活性, 未能充分照顾老龄人群的生理特点。在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需求方面的关注就更加不够[2], 难以满足家庭养老的需要。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年轻人有很大差别, 老年对居住建筑的要求无论是从小区的配套设施, 还是住宅本身的模式, 都与普通住宅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普通家庭住宅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2.2.2 社会养老住宅不仅数量少, 而且模式单一

一方面, 在我国尤其是城市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成为社会的主流, 4∶2∶1 (老人∶成年人∶子女) 人口结构比例, 使将来一个年轻人可能要面临4~8个老人的赡养负担, 因此, 社会养老必须介入。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家庭结构剧变, 子女成人后异地就业, “空巢”家庭增多;又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 使得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单独居住, 希望有自己合适的养老居所, 这些, 均会带来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社会福利院以及各种康复机构的需求的急增, 这种需求, 一方面表现在量的增加上,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住宅模式需求的变化上, 即要求能提供多种不同的养老设施, 比如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等, 分别满足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或老年家庭的养老需求, 当前, 我国社会养老设施无论是从发展数量上, 还是养老居住建筑形式上都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 不能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3. 适合于我国老年人的居住建筑模式分析

鉴于上述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知, 我国目前的老年居住建筑不仅数量少, 而且模式单一, 难以满足老年家庭的养老所需, 在我国的经济现状、城市家庭赡养结构、人口流动、传统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必须发展多元化的老年居住建筑形式, 以满足不同老年家庭的养老所需。

3.1 老年居住建筑形式分类

不同的养老模式决定了老年居住建筑有其相应的类型[3], 依据现有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特点, 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包括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两种类型, 分别对应家庭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模式 (图1) 。而个人、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通过老年住宅组团的社区服务设施来实现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的兼顾, 如老年公寓就是其具代表性的老年居住建筑模式之一。

3.2 老年家庭结构的分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老年家庭结构的类型直接影响到老年养老模式的选择, 常见的家庭结构分类是按家庭的代际和亲属关系来划分的。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家庭以“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核心家庭模式为主, 根据家庭分类的一般规律, 结合当前我国城市老年家庭的代际、人口数量和赡养结构, 把老年家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所对应的养老方式 (表1) 。

3.3 老年居住建筑模式的类型

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上来说, 有的选择和子女同住, 有的希望和子女比邻而居, 独居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会选择社会养老等形式。因此, 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应该从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出发, 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习俗的前提下, 从我国老年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 使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住宅形式, 各种老年居住建筑模式的类型 (表2) 。

4. 老年居住建筑模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4.1 家庭养老型

4.1.1 两代居模式

所谓“两代居”住宅, 是指两代核心家庭既同住在一起又能各自独立生活的住宅, 在这种住宅里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生活起居空间和设施, 有合有分、自成体系[4]。“两代居”住宅符合我国敬老养老的民族传统, 发挥家庭养老作用。设计上采取老少两代在生活上适度分离, 既合居又相对独立。从户型上可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1) 完全共居型, 老人应设立独立的卧室和卫生间, 其他房间共用。此种模式, 老人与子女共居程度较高, (图2) ;

(2) 半共居型, 设立总户门, 两户共用一个厨房、餐厅等公共空间, 分设卫生间、客厅、卧室, 老人与子女空间独立, 老人有一定的独立性 (图3) ;

(3) 半邻居型, 设立共同总户门, 其他空间独立, 此种模式保持老人生活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图4) 。

4.1.2 毗邻居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接凑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生活习惯上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年轻人需要更大的自主生活空间。年轻人与老年人各自都有很长的生活经历, 有一套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行动规律。另外,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执行的几十年来, 一对夫妇赡养两对或更多老人的也会随之出现, 两代居住宅显然不能满足新的家庭结构。许多老年人不愿同自己的子女在一块儿居住, 而是希望能与子女们住的不远, 以便经常来往。因此, 毗邻居式住宅便应运而生。这种养老方式非常适合我国的传统习俗, 也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 同时建设也比较方便。

“毗邻居”模式可以分为同层不同户、同楼不同层、同区不同楼、同街道不同社区等几种形式 (如图5所示) , 此种模式能够满足老年人与子女或亲属相互独立且毗邻居住, 老年人既有自己的空间, 又与孩子相隔不远, 把这类住宅特点概括为“分得开、住得近”、“分而不离”。它既使老年人在精神上能得到抚慰与愉悦, 又可解决老少生活上的不便和干扰问题,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应是我国老年住宅的主要类型。

4.2 社会养老型居住模式

4.2.1 养老院 (敬老院)

养老院型老年人居住类型主要是接纳社会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 提供集体居住的生活单元, 并提供生活文化、娱乐、健康服务设施。养老院主要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不包括医疗护理。其特点是老年人集体居住、统一管理、高度集居化, 集中统一管理与服务[5], 其模式框架图 (图6) 。养老院建筑应设有有单独的卧室、卫生间, 集体共用的餐厅、公共活动区、医疗服务区等, 其中卧室可分配有单人、双人、或四人间等可供不同条件的家庭灵活选择。

4.2.2 老年公寓模式

老年公寓是按老年人的特点设计, 并配有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的老年居住建筑。老年公寓是为有生活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老年人设置的专用住宅。建筑设施完全可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配备必要的保健、生活服务配套。老年公寓养老不同于传统的普通住宅养老, 又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养老。普通住宅养老的老年人分散居住在原有房屋中缺乏无障碍设计, 不便受到社会化服务的帮助, 而一般的敬老院使老年人集体居住、统一管理、高度集居化, 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通常不愿接受。老年公寓养老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 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其框架简图 (图7) 。在布局中, 应将独立的老人住宅靠近社区服务中心布置。

4.2.3 护理院

护理院是指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长期患病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休闲娱乐、社会工作等多种服务, 满足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这些基本需求的专业护理机构[6]。以单人间为宜, 室内设独立卫生间, 配有医疗用房、康复用房、娱乐用房等。护理院内设入住登记房、卫生保健房、生活用房等等, 其模式 (图8) 。护理院建筑形式应该承担解决老年人疾病的后续治疗、全面护理和康复训练等问题, 解除家庭和子女照料老人的精神负担和实际困难 (时间、精力等) ,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结论

随着城市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日益严重, 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发生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弱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子女单独或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家庭养老困难必然导致老年人对社会福利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家庭养老的弱化和社会养老力量的有限, 迫使养老模式向多元化、社区化发展, 因此养老居住建筑模式也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基于这一特殊国情, 我国的老年居住建筑设计必须强调多种模式共存的设计理念。建筑与环境应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的特点, 为更好地让老人有高质量和有意义的生活长寿, 居住环境作为老人的主要生活地点所在, 应该承担极为重要的责任。既让老人享有身心健康和社会尊严, 同时又保证生活欢乐和实现价值, 旧式住宅和敬老院等已不能满足老人要求。对新型的养老居住环境必须既满足老人对于家庭生活的依恋和热爱, 同时又能保证老人的自尊与独立。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存的三种养老模式, 剖析了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三种不同的养老模式, 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居住建筑模式, 其中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对应的是两代居、毗邻居模式, 社会养老对应的是养老院 (敬老院) 、老年公寓、护理院等三种模式, 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老年居住建筑模式的框架简图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养老模式,居住建筑模式,模式框架图

参考文献

[1]蔡定涛, 唐国安.对我国城市老年居住建筑设计探讨[J].中外建筑.2009, (1) :118~121.

[2]高丕基.我国老年住宅发展模式探讨[C].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4~5.

[3]梅岩, 史亮, 马永正[J].山西建筑, 2010, (18) :24~26.

[4]张朝蓬, 谢吾同.“两代居”住宅设计探讨[J].华中建筑, 2000, (1) :78~86.

[5]姜长征, 王丽.适合我国城市老龄住宅类型研究[J].住宅科技, 2009, (11) :120~128.

浅谈老年居住建筑设计 篇8

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针对老年人的设计是业内人士首先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居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无障碍设计原理在老年人居住空间应用的现实意义,应用无障碍设计改善老年人居住空间,打造具有人文关怀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老年人无障碍居住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比原有更为方便的生活方式,从而给他们一个安逸的晚年生活。

1.老年人居住现状分析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

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步的双重推动下,老年人口相对增多,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表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及空巢化都将加速发展的新特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 。据社科院权威发布,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2)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所折射出在居住空间问题

从老年人生理上来说,其听觉、视觉及嗅觉等感官功能退化,反应能力滞后及行动不便,而且一些老年人有身体上的残疾,往往需要借助拐杖、轮椅、助听器等其他设备去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行为;从心理上来说,老年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会感到孤独失落,有求实求廉需求。这种机能的衰退及心理上的需求会经常导致日常生活中产生种种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不仅需要有经济、物质上的保障,还需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及心灵上的抚慰。由上可见,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及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的完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2.无障碍设计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的现实意义

无障碍设计是自身残疾的美国建筑家罗纳德梅斯提出的,其在《国际残障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中的基本含义是:最大限度的在可能范围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环境或产品设计。无障碍设计旨在通过对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打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无障碍的现代居住环境,创造性地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居住环境问题。

3.老年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家居环境的设计以及各种功能设施设计要突出强调使用功能的安全性,减少隐患,增加人文关怀,不仅要提供物质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1)客厅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一般腿脚不便、视力模糊、色彩辨别力降低,为了避免磕碰,减少视觉上的障碍,客厅要有一定的无障碍设施以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空间宽敞化。客厅作为老年人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客厅的布局应是最为通畅的,通畅的空间布局能给老年人的日常行动带来方便;在走廊、过道转弯处等老年人常走动的地方可设安全扶手,防止发生意外。室内应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给老年人营造一个轻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采光明亮化。客厅的采光要明亮、平和。阳光的照射可以给老人舒适、温暖的感觉,在照明不好的地方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老人居室内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照明配置。老年人的光感适应能力衰退,因此在照明配置上应尽量避免亮度差,以免引起视觉的过度疲劳。

氛围稳重怀旧化。老年人居住空间氛围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怀旧,但由于视力和体力的退化,所以起居室色彩基调要选择低彩度,应偏重于深沉、古朴、平和的室内装饰色,以契合他们的怀旧心理。装饰应和空间氛围及家具造型风格相协调,从而营造温润质朴、稳重和谐的空间氛围。

家具适用化。家具摆设要充分满足老年人起居方便的要求,那些棱角分明的家具应越少越好,避免对老年人身体上的磕碰。老年人使用的家具应该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如沙发的高度要能够保证老年人的平衡感;椅子最好要有椅臂,使老年人在坐下或站起时有良好的支撑;家具或抽屉的把手应该醒目且方便使用。

(2)卧室的无障碍设计

①隔音设计。老年人的另一大特点是好静,从生理机能上,老年人更需要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门易选用实木门,门套上贴一些隔音效果好的隔音条,卧室窗户宜使用双层玻璃,墙壁的隔声效果要好,使老年人免受外界噪音的影响。

②照明设计。老年人卧室的光线强度太强或太弱,都会对老年人的眼睛造成极大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视觉功能发生退化,卧室亮度应较正常情况稍高一些,主体照明可选用乳白色白炽灯,灯具的金属部分不宜有太强的反光。室内还应注意设置局部照明,在易发生磕碰、滑倒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应保证一定的光照。卧室的开关装置要安全合理,在进门入口处要有开关,并应在床头方便的位置设置照明开关,同时使用发亮的开关板,便于黑暗中找寻。晚上的灯光强柔要适中,从卧室到厕所的路线上应设置夜灯,以便老人起夜。靠近床伸手可及的地方,应设应急呼救开关,以预防突发情况。

③家具设计。老年人一般腿脚不便,日常的生活家具应靠墙而立,对于一般老年人,橱柜应该利用600mm~1120mm的高度来储存物品为最佳,对于乘坐轮椅的老年人,储物的最佳区为650mm~1050mm。过于高的橱、柜可以内置可升降式衣架,低于膝的大抽屉也不宜用,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老人因为俯身取物而失去平衡,不至于稍有不慎就扭伤摔伤。

色彩设计。老年人卧室宜用温暖的色彩,整体颜色不宜太暗,色彩应以素雅沉稳为好,如茶色系、奶色系、灰色系、咖啡色等都比较适用;床单、被罩、枕套、窗帘、壁挂等颜色应于房间整体色调一致。

(3)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

①空间设计。卫生间是老年人极容易出现跌倒事故的地方。卫生间应临近卧室,门扇应选择易开易关的外开门、推拉门或折叠门,门上易设视线观察玻璃窗,门的净宽(通行宽度)均不应小于800mm,以便于使用轮椅及其他器械的老人通过。在门的把手一侧的墙面,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0mm的墙面。不应设有门槛,如有门槛,高度差不应大于15mm,并以坡道过渡。门的把手宜选用旋转臂较长的,忌用球形拉手,高度距地面900mm。卫生间的最小面积需保证轮椅进行回转,回转直径不小于1.50m。卫生间最好能够干湿分区,地面防滑设备不能少,且地面不应积水,浴室门口应设有防滑垫。

②卫生洁具设计。老年人的卫生间需配置坐便器、盥洗盆、沐浴器等卫生洁具,依据老年人的行为方式和操作能力,这些卫生洁器应更加人性化,周围应装置扶手,马桶的高度与椅座的高度相同,扶手应采用哑光材质。条件允许,可使用能调节高度的盥洗盆,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升降式坐便器。卫生洁具的色彩应以白色为佳,白色让人感觉清洁外,还容易使人及时的发现健康问题。老年人的洗脸池应为悬挑型,洗脸池的高度应为850mm左右,以方便坐轮椅的老人使用。老年人洗浴宜采用浴缸外淋浴的方式,为节省空间,浴室内可安装“L”型可折叠沐浴椅。

(4)厨房的无障碍设计

①空间设计。厨房和浴室一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为减少老年人的通行困难,厨房的动线要合理,多采用I型和L型。厨房需有足够的工作台面及适当的移动空间,厨房面积不应小于6.00㎡。厨房内操作台和灶台下面应凹进,下方净宽和高度都不应小于650mm,深度不应小于250mm,以便老人可坐着操作。为方便老年人以及做轮椅的老人操作,厨房可使用自动升降吊柜,把手最好是长条形,以方便轻松开启。

②安全设施设计。厨房的地面也应选择防滑材质,在水槽、台面及炉灶上增设辅助灯光,以方便老人工作。在厨房内应装设火警探测器,并在火炉旁放置检验合格的灭火器。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应选择安全、操作简单的产品。电源开关、厨房排油烟机及插座应在明显的位置,高度要适中,应方便乘轮椅的老人靠近和使用。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会渐渐步入迟暮之年,用设计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给他们一个“无障碍”的生活方式,不仅是设计者的义务与目标,也是给自己将来生活的交待。我们要怀着真挚的感情对老年人提供关爱和帮助,给老年人一个安康的晚年生活,这样对于子女对于家庭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上一篇:格力董明珠讲话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方法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