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72-02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小学教育是否发达,对整个教育事业影响重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且量大,要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而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相对于过去,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论是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还是从农村小学教育自身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师资队伍依旧发展不足,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为立足点,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在现行的农村小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尤其是贫困山区教师,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地更新先进的教学观念,导致在教学方法、信息和教学理念相对单
一、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教师先讲解,学生再重复等,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导致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仍旧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有些地方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到位所限,而有些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许多电子教学设施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传统板书的投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结构可分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普通话水平结构等。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中间年龄段的教师数量较少,容易造成脱节现象;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相对缺乏,陷入学科师资不平衡状态,许多老师身兼数职,什么科目都教,但因为本身不够专业,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学历偏低,主要为专科学历,本科较少;另外,由于受地域及年龄的影响,采用普通话授课的教师较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3.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整体水平比较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贫困山区“土墙、烂瓦、朽木、黄土、泥路„„破旧的教室在风雨中飘摇”,已成为农村学校的另类“风景”,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也因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流向城镇学校,年轻的教师走了,有能力的教师走了,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 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为了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壮大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则尤为重要。
1.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
为了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第一,“走出去”,选派一批农村骨干教师到教学水平高的学校进行调研学习,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引进来,并带入到课堂中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第二,“请进来”,通过下乡支教、教师轮岗、教学能手亲临指导等方式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接收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进行授课,让他们把所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行轮岗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城乡教师进行轮岗交换,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邀请教学能手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充分利用专家的师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研修、访学、交流、实践,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三,鼓励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通过挂职深造,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
2.健全农村小学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而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方法,择优聘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小学工作,扩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人事制度管理,实现“在其位,谋其职”。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身兼数职,尤其缺少音体美科目的专业老师,在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然而如果从编制上来看,乡村学校似乎并不缺少师资,有些学校甚至还超编了,这是由于相当比例的老师受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这样不仅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大大降低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监管力度,实现编制到位。
3.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由于农村小学存在着分布相对分散、规模小、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待遇偏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队
伍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是根本之道,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奖金,促进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解决好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调动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和设备,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农村教师注重素质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根据地方实际,在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应向农村教师倾斜。另外,加强农村教师的本地化,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大学生学成后回乡反哺、执教,这样可有效减少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
三 结束语
一、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 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整体上还很薄弱,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农村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村级组织缺乏对年青人才的教育培养, 长期以来, 年青优秀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基于此, 笔者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资料进行整理, 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
一是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 干部队伍后继无人。二是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方面, 根据笔者收集的某一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后备干部队伍学历情况资料, 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5%,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5%以上;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因此,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组织人才短缺的现实仍然存在。
2.选拔与培养方式不规范
当前, 我国在农村后备干部选拔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选拔过程中, 人选来源单一、面窄, 并且相当部分农村后备干部的选拔, 只是在本村内部进行, 人选质量有限、人员混杂, 在确定后备干部对象时, 不能考虑人选特点来选拔干部。在选拔过程中, 不能科学合理地计划选拔对象的结构, 女干部、非党员干部配合比例基本没有考虑, 学历、年龄等因素也未在考虑范围内。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我国农村地区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显著进步的时代背景下, 广大农村地区为了适应新的形式、新的任务, 在后备干部的培养方式与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 由于受农村传统观念与底子薄弱的制约, 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方式还很不规范, 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对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流于形式, 走过场, 不着重从提高干部的实践能力入手来切实提高干部质量。二是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 尽管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后备干部的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但是, 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后备干部管理体制是逐步探索与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 后备干部的管理模式还比较僵化, 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备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有些有能力、能干事的干部不能充分发挥, 导致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 后备干部的积极性受到制约。没有形成一套贯穿于选人、育人、用人各个环节的严格的后备干部管理体制。二是管理程序不规范。后备干部人才库、档案室的建立, 在很多农村还是空白, 优秀干部的进入, 不能及时有效的更替信息, 导致基层党组织对后备干部不能实行有效、动态、统一管理。三是管理方式单一。目前, 很多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后备干部的管理, 只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 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 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分工, 没有建立对后备干部的考核评价及跟踪管理机制。
4.备用方式脱节
任用干部是选拔干部、培养干部的最后环节, 也是最终目的, 显然, 农村后备干部的任用也是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同时也是后备干部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目前, 很多农村地区在使用后备干部的比例上有所提高。但是, 由于受村级传统用人观念与机制以及备用干部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在村级后备干部使用方面, 存在“备用脱节”的现象, 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而不用。一些村级党组织选拔培养的干部, 储备多年了, 实际拿来用的却极少, 而村级两委会年轻干部实际又不多, 因此, 备用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二是用而无备。一方面, 要用后备干部时没合适的人选, 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没对备用的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另一方面, 村级领导班子换届, 没有完备的干部接替机制, 上届领导选拔的后备干部, 本届领导又闲置起来, 重新选拔新的后备人选。因此, 农村后备干部“备用”脱节的问题, 使后备干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 一些比较优秀的农村人才对农村后备干部制度缺乏信任, 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农村党建工作中一项系统战略任务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必须着重从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任用等各个工作环节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 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后备干部健康成长的新机制, 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1.创新选拔机制, 从源头上抓好后备
⑴创新选拔方式, 公开竞争选能人。一是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在选拔后备干部过程中, 要让群众积极参与到选拔工作中来, 要让群众参与评议、参与推荐、参与监督, 真正选出让群众满意的后备人选, 使选出来的干部不仅质量得到保证, 而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二是增强选拔后备干部的民主性, 借鉴选举村“两委会”领导班子所采用的“两推直选”的方法, 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后备干部队伍地选拔中来, 提高选拔的民主性、科学性。
⑵拓展选拔渠道, 扩宽视野纳能人。一是进一步做好村内选拔工作。二是突破地域限制, 只要是有致富能力、有种植专业技术的人才, 选聘到干部配备薄弱、且经济落后的村担任后备干部, 帮助其发展农业生产, 搞活农村经济, 传授新知识、新理念。三是采用公开选考的方式, 借鉴大学生村官的招考方式, 选拔一批比较优秀的人才进入村级岗位, 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服务农村, 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2.创新培养机制, 提高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
⑴加强培训, 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一是创新培训内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与岗位业务知识培训相结合, 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把基层党校作为农村后备干部培训的主要阵地, 根据不同学历背景、知识背景、个性特征、发展潜能、兴趣爱好等, 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⑵强化锻炼, 提高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一是实行带岗锻炼。村级后备干部应安排到具体工作岗位上, 进行实际锻炼, 村级党组织应安排合适的干部人选进行带岗指导, 让他们在村级班子成员的带动下, 积极参与到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中, 确保处理村务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采取多渠道的锻炼方式。乡镇一级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比较好的村级党组织, 应该提供适当的岗位给后备干部进行试岗锻炼, 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 增强处理村级各项事务的综合能力。
3.创新管理机制, 促进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
⑴开展有效监督, 增强后备干部的自我约束意识。对村级后备干部开展有效监督, 一方面是基层党组织实现科学有效管理干部、关心爱护干部的重要举措, 同时对后备干部能起到约束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监督, 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⑵创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基层党组织对后备干部, 要通过建立干部档案、跟踪了解、定期考核等方式, 实行动态管理, 要至少每年一次的进行干部调整, 对那些工作能力突出, 具有较大发展潜质的后备人选及时提拔使用。对那些德、政、绩等有问题的、群众关系处理不好、年龄偏大、发展潜力不大的后备人选要及时调整出去, 确保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4.创新使用机制, 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⑴创新“备用结合”机制, 提高后备干部的使用质效。“备用结合”机制, 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基层党组织, 在后备干部队伍使用中, 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备用方式, 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因此, 只有创新后备干部的使用机制, 合理使用村级后备干部, 才能使真正有能力、能干事的后备干部走上村级领导岗位, 提高后备干部的使用质效。
⑵创新后备干部的合理配置方式, 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基层党组织在使用后备干部时, 必须打破地域、领导岗位等的限制, 根据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和后备干部的自身特点, 创新后备干部的合理配置方式, 统筹使用后备干部, 使后备干部资源合理配置, 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和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的双向互动, 真正做到符合条件的大胆提拨一批, 有发展潜力的换岗交流一批, 特别优秀的储备一批, 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但是由于农村发展迅速,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发展存在滞后性, 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本文着重从农村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后备干部队伍选拔与培养方式、管理模式、备用脱节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阐述, 然后根据阐述的问题, 从创新选拔、培养、管理、任用机制几个方面, 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后备干部,基层党组织,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源潮.后备干部不搞一次选拔定终身[J].中共党员, 2010 (01) :48.
[2]夏行, 廖奠坤, 夏年泽.城乡统筹视野下的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J].学习论坛, 2013 (03) .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教师队伍 建设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存在历史已久并且很难改善的问题。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构成的现状来说,相当一大部分都是民办转正的非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同时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难于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能很好的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师结构不合理
结构性失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又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性别、年龄、学科、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就是年龄大的教师占多数,而学科结构存在的则是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除了语文数学等学科能够满足需求以外,其他学科都缺乏专业的教师,导致了教师不得不包揽各科的现象,然而包揽的这种解决办法只是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却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教师的师资补充不及时,师资流失严重
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为的是走出农村,在城市里获得立足之地,而回到农村当教师则是打破了去城市打拼的梦想。同时,农村的生存环境和教学环境较差,许多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师范生都愿意选择条件较好的城市任教,导致了现有的教师年龄偏大且素质并不是很高,就造成了农村教师的断层。又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许多愿意尝试去农村任教支教的年轻教师由于难以忍受农村的环境。这样一来,农村师资力量的补充不及时以及师资流失问题就成了制约中小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师德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教师的师德建设,既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从古至今人们把教师职业誉为最光荣的职业,还有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当他们处在生存环境较差且工作量大的环境下,难免有些教师心理不平衡,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责任感。这就要求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校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对广大的农村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让农村教师深刻领会到身上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自身做起,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二)增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中小学管理的管理者和和被管理者都是人,因此在实施教育管理时应该以人为中心制定管理措施。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一些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实践中对以人为本还不够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淡薄。因此政府及农村中小学在制定管理制度以及教师评价制度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意识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根据农村不同中小学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根本需求制定恰当的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听取教师的意见,使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三)充分利用青年教师优势,给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
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专业的师范教育,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知识。虽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这些青年教师具备了长期工作在农村的有经验的教师所缺乏的蓬勃的朝气和工作的热情。因此,这些年轻教师的加入对于教育条件落后,教育思想陈旧的现实情况是具有极大的帮助。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主动地提升同伴互助意识,积极与有经验的老教师沟通交流提高专业技能,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同伴互助活动,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助保障机制.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成为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适当的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水准,进而增强我国的教育实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冯 芳 胡铁贵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2010 年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是关键,但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问题对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师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3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现阶段的重大决策,学前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对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发展中,物的条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人的因素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学前教育能否发展,学校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软实力的师资力量的发展更为重要。
教师素质是幼儿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二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低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师
资分布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流失。由于幼儿教师是民办幼儿教育的主体,他们收入低且不稳定,且大多数还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收入和福利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农村流动,这也导致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偏低,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学历参差不齐。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根本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二是师资整体素质偏低。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使是学历合格的教师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属于二次进修或培训获得的学历,其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和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2.政府管理乏力,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使农民群众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农村学前教育具有教育和福利双重属性,其重要地位决定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当前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员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管理乏力,没有按照国家相应的政策要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也没有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致使关系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政策上缺少了必要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在数量上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比其他层次的师资少,在管理方面尚未引起各地的充分重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因而管理松散无序,师资管理缺乏针对性,培养培训制度、合理流动制度等尚未完备,致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补充和调整的随意度较大;激励和制约机制未形成,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从而导致教师的积极性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执行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偏低
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幼儿教师享有应有的地位和合法权益。国家教育部规定幼儿园教师待遇与中小学教师是同等的,幼儿园这个教育机构也归纳到普通中小学里。可是当前幼儿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尤其是学前教育意识淡薄的农村地区,相应的政策法规执行
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不够好。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又处于更低的位置。绝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仅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一点。由于绝大多数幼儿园属于私立幼儿园,工资发放极不稳定,个别园还存在缓发、扣发的现象,就更加谈不上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了。较低的工资待遇不仅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也降低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魅力,这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严重不符。
4.幼儿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整体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和整体专业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影响了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一方面无法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另一方面也使大多数教师没有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动力。二是专业化程度不够,即正规的幼师生不多。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幼儿教师大多数由小学教师转化而来,或中师所学为其他专业,并且未接受后续的幼师专业课程培训。三是“教育教学教研”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存在偏差、教学组织方法陈旧、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等。
三 解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拓宽学前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新世纪,我国更加重视作为起点教育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的历史重任,因而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其全面素质。我国历来以师范教育培养师资,极大地保证了学前教师的专业训练。但以师范教育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唯一培养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师的来源以及水平的提高。借鉴日本学前教师培养的开放制度,针对我国的实际,我国在进行学前教育改革时,应注意以师范教育培养为主,采取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前教育师资的来源。但应保证非教育定向教师任用的专业考核,保证专业性与一般性的有机结合。
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教育部
门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扩大幼儿园保教人员培养渠道,开展农村幼儿教师的全员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要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其实施。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则可实行免费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2.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幼教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
地方政府方面,各省、市、县、乡镇相应教育部门分层设立主管学前教育的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人员,乡镇教育部门应配备中心园长和幼教教研员,业务上接受县市区托幼办的管理指导。同时,各部门负责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准各方面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实质。选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师资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特别要结合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认真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统一行动,上下配合。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
3.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依法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坚持从依法治教的高度,出台相应的幼教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农村幼儿园新进教师应当从中等幼儿教育或中等师范教育及以上学校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并按照《劳动法》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引导幼儿园教师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对于取得资格证书的优先录用,并作为工资待遇晋升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正式聘任的幼儿教师,应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根据工作业绩评职定级。民办幼儿园要加强注册登记和管理。推行教师工资量化考核制度,按工作实绩多劳多得。工资标准不能低于当年劳动力的平均值,并能保证足额发放。此外,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积极研究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劳动福利和养老保险问题,这是解决幼儿教师后顾之忧的根本性措施和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4.丰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学前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专业发展途径和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学前
教育的质量。一般来说,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教师要善于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方式,以达到专业成长的质的飞跃;二是积极开展园本培训,通过开展专业引领、定期举行专题论坛、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等园本培训形式,来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三是合理运用教师博客。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博客也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并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博客,教师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园本教研,此外,还可以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并坚持不懈,才能成为一名符合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更好更快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从多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为21 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28~29 [2]贺颖.农村学前教育中政府责任的必要性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4~105 [3]孟红艳.中日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比较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0(1):48~49 [4]张莜良.新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8(8):20~22 [5]时丽.当前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一.国内外现阶段学前教育状况及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差距
(一)内外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中国,一方面,中国的孩子因为多是独生子女而备受家庭的呵护、社会的关注;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学前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全国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据统计,1995 2001年,全国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幼儿园数从1995年的180438所降至2001年的111706所,减少了38.1%;在园幼儿数从2711.2万人降至2021.8万人,减少了25.4%;特别是3 6岁幼儿入园率从41%降至34%,已低于“八五”末的水平。
而一些欧美国家对学前教育相当重视,美国、澳大利亚等都颁布了相应法律。《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在国家教育目标的首位,明确规定“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几年前,小布什和戈尔甚至在竞选总统时,同时打出一张牌:加强学前教育的投入。在新西兰,儿童一般从3 岁始接受2~3年的学前教育。到80年代末期,5岁以下儿童的人园率达40%以上,其中3 岁儿童的人园率在60%以上,4岁儿童的这一比例达90%以上。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学前教育明显落后了,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更是急需我们改善。
(二)我国学龄儿童的分布
虽然我国近些年发展很快,但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居民仍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一份最近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占63.9%,也就是说我国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儿童在农村,而农村却有近6成学龄儿童缺乏正规教育,(三)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分布
我国好的幼儿园大都在城市,农村极少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幼儿园,城市幼儿园不仅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也强,大部分毕业的高学历专业幼教人才都选择了留在城里,使城乡学前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严重受阻。
为此,许多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士大声疾呼: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保障学前教育顺利发展。
二.造成学前教育不平衡的原因及 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学前教育状况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一面是斥资两亿元、装修得富丽堂皇的某重点幼儿园;一面是田埂边满脸泥巴的学龄前农村娃。一面是幼儿忙着进各种特长班,学习钢琴美术,一面是乡下幼儿没有正规学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城乡差距? 1.师资问题:困饶农村学前教育多年的问题.优秀教师留不住,青年教师不愿来;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这是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校师资的普遍状况。
2.经费问题:幼儿学前教育的高费用,导致社会公平性严重受损。在北京,普通的一个幼儿园,平均费用每月在七八百甚至千余元已很常见,如果全托,费用还会更高。而北京市民的收入又如何呢?据权威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44元,同比增长13.6%。全年收入估计可达2万元。如果是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个人工作,则幼儿教育费用将占全家收入一半以上;如果两人皆工作,也占了四分之一。这还是收入在全市平均线以上的家庭,平均线以下的呢?农村呢?谁来帮助这些农民为孩子交高额学费? 3.家长的观念
当城市家长忙于给孩子找幼儿园,挤名牌时,农村家长还在为孩子到底进不进幼儿园犹豫,甚至都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学前期在人一生中的作用
我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家庭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这句以前常常挂在老人嘴边的话已经渐渐被人遗忘了。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幼儿教育在人的终生发展、以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根是基础,关系全局;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才能硕果累累。然而,根又是深藏地下的,它不如叶那样生机盎然,不如花那样烂漫芬芳,更不如果那样让人感到丰收在望。幼儿教育事业就是这样一种“根”的事业,极其重要却又容易被忽略。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有些既
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婴幼儿在认识环境、与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前期还是人脑和认知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奠基时期。研究证明,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为成人的2/3,7岁时已基本接近成人。人脑细胞的70%—80%是3岁前形成的。如果把人在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有50%是在0—4岁期间完成的,4—8岁期间再完成30%。学前期也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岁孩子的性格养成,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若他们不能及时得到学前教育的集体温暖与呵护,不能得到来自幼儿园的同伴、老师的情感填补,他们将来会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世界和自己?
学前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是为人的日后成长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社会和周围的人给儿童创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研究发现,丰富多彩、适宜的环境刺激是促进脑细胞迅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条件再好的家庭也不可能为儿童提供全面发展和与各类人相处(特别是与同龄人一起生活游戏)充分的环境教育条件。因此,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和不断提高水平就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了。我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大大提高他们在小学期间的成绩.
2.我国存在严重学前教育不平衡状况
"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的中国,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家庭,却无法让幼儿接受一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其中高价幼儿园过多、平价幼儿园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更加短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理事会副会长在谈到中国学前教育现状时很沉重的说.的确,在城市,好的幼儿园处处是,教师也不乏高学历着,本科生
比比皆是,甚至还有硕士博士.而在农村,好一点的幼儿园教师可能是幼儿师范毕业,而更多的是初中高中毕业的女孩子们.
“农村幼儿教师是纸饭碗,一捅就漏”。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众多农村幼儿教师的呼声。尽管《教师法》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幼儿教师的资格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没有登记在册,身份不确定,大多被看作临时工,随时可以被调离或辞退。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山东省2001年共有农村户口幼儿教师68562人,月工资300元以上的有18900人,占27.57%;月工资100元以下的有10297人,占15.02%。由此可见,仍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她们为学前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是她们的工资待遇低,退休养老无望,造成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优秀社会青年不愿意从事学前教育的局面。3.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在很多人看来,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相比,0岁~6岁的教育,更专业地说是学前教育,似乎并不是很重要。对此,冯晓霞强调说:“科学研究表明,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我国是人口大国,0岁~6岁的婴幼儿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早期教育开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决定着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快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缺什么 1.缺钱
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国拨经费仅占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在比较发达的城镇,较富裕也许会拨些经费,但在大多数农村,没有音乐体育器材。在笔者访问的几个农村幼儿园中,他们的音乐课是老师唱一句,他们跟着唱一句,没有伴奏;而体育课则是跟着老师做游戏。
2.缺保障。
占我国幼儿园教师总数70%的农村幼儿教师,至今没有解决最基本的身份与待遇问题;
3.缺公平。在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也缺乏应有的基本保障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现有的公办幼儿教师排除在国家教师行列之外。而国家财政没有划拨学前教育专项事业经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即使想有作为,也苦于没有经费支。
4.缺教育观念.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四.如何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缺失
(一)师资方面 1.启蒙老师的重要性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生”,教师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所以我认为,农村的教师队伍一定要建设好。而人的启蒙老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一个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的聚会中,“您哪个老师对你的帮助最大?”有记者问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幼儿园。"台下一片哗然。“幼儿园老师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她给我的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都学不到的”这位学者解释。可见启蒙老师的影响之大.2.如何增强师资力量
城乡学前教师的差距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要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必须增强师资的力量.而由于农村和西部工作条件差,工资低,很多专业幼师不愿去农村工作.在笔者调查的40个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只有六个人表示愿意去农村工作.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政府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提高农村
教师工资以及提供其他便利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
(二)政策倾斜
农村学前教育由谁来办?这也是一个困扰农村学前教育的大问题。教育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村民委员会应承担办园的责任。但从农村办园现状看,由于缺乏硬性措施制约,许多乡镇和村不愿意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把幼儿园作为包袱,或投入少,或随意停办。农村学前教育办园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农村幼儿园经费缺乏,条件简陋,难以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条件、权利和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严重影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政府的有效介入会给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提供有力的支对。如英国的良好开端计划是一项由政府发起的计划,面向0~3岁9个月的婴儿,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显著。瑞典几十年来一直对早期教育高额投资,l/3的教育经费投资在早期教育上。所以,瑞典的学前学校虽不是免费的,但是由于有政府的资助,价格相对较便宜。
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缺少政府的关注,因此出现了不少不好的情况,使幼儿园“两极分化”,差距日益增大。要鼓励推动引导我们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
我们以前也看过一个苏联的电影叫《乡村女教师》,这个印象到现在还很深,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希望到农村做一个教师呢?所以,我认为政策上要有保证、经费上要有保证。其次,要宣传教育动员有志气的青年能够到农村去从事农村工作。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雷于蓝在两会期间提交建议称,中国每年有2000万儿童出生,中国6岁前的儿童有1.2亿人,学前健康发展影响到全国数以亿计的家庭,但目前,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该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政策应向学前方面倾斜。
(三)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在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孩子也没机会见到外面的世界。
(四)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优绣人才去农村任教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农村任教,如 实行师范生免
费制度,以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去;在天津,毕业生去农村任教,会得到3万元的津贴等等.(五)建立家长培训班,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观念
当谈及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时,有一种较强烈的反差值得人们关注:即城市(含县城所在地的城镇)许多家庭中的教育学校化或过度与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中教育的不足或放任并存——成为过与不及的“两极”。有这样一组基本数据:浙江省家长每天平均用于孩子教育(辅导)的时间约为40分钟。其中城市为57.9分/天,农村仅22.1分/天。当城市里的家长们津津乐道于早期教育、千方百计为孩子请家教之际,农村家庭中基本“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竟占总数的30.6%,很少管教孩子的家长更占40%以上。当城市里的家长们为让孩子挤入 “名牌”幼儿园、小学而绞尽脑汁时,农村里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处入托、要不要进幼儿园等似乎还放不上心头„„
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事务作为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民族大团结、社会大和谐息息相关,对促进经济大发展至关重要。一般的说,做宗教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做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工作。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相融、科学发展”等先进理念。如何紧抓“人”这一关键要素,切实加强宗教界教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宗教正常秩序,是新形势对宗教事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内容。科学发展宗教事务,需要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深入。根据安民宗发[2011]31号文件要求,汉阴县统战部联合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交流座谈、走访调查等方式,就全县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展开了广泛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县主要有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三种宗教派别,并分别都成立了各自的协会。现有经政府批准正式登记的寺、教堂4处,其中道教2处,天主教1处,伊斯兰教1处,信教群众11091人。全县现有教职人员9人,其中,道教教职人员5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1人,天主教教职人员3人,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呈偏高 和偏低两极分化趋势。据统计:50岁以上的占
%,30岁以下的占
%,高中文化(含高中)以上占
%,初中文化(含初中)以下占
%。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陕西省宗教事务条例》,从思想教育、制度完善、作用发挥入手,在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狠抓正面宣传。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作为宣传教育重点,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采取在宗教场所悬挂标语,办专题办报,制作展板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广泛宣传,重点加强宗教教职人员《宗教事务条例》等宗教法规政策、党的民族宗教路线、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大好形势的教育,增前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大局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营造良好健康的宗教社会氛围。二是狠抓教育培训。举办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培训会,使广大教职人员做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在宗教界开展“八荣八耻”、“爱国爱教”、“三个代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人生观;奥运会、国庆阅兵、世园会、油菜花节等特殊时期、节庆,结合西藏、新疆发生的打砸抢事件,组织教职人员开展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认清国内外“分裂势力”的真正面目。三是狠抓制度管理。指导宗教团体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等场所规章制度,重点解决场所人事安排用人唯亲、教职人员文化层次低、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四是狠抓排忧解困。组织宗教界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在2008年南方重大雪灾、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重大地震灾害过程中,全县宗教界人士踊跃献爱心,累计向灾区捐款
元,各宗教场所充分利用礼拜、庙会等方式举行了盛大的为灾民、为国运昌盛祈福活动,祈祷人类和平安康。关注教职人员就医难、生活压力大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参加新农合,解决低保,使其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成效,但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县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宗教教职人员素质偏低,宗教信仰有所淡化。虽然这几年各宗教团体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但从整体看,从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看,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不高(尤其道教教职人员),还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自身修养不高等现象。一定的学历文化和道德修养是吸收新鲜事物、理解教义教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低文化必然给教职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推进教会的民主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教又呈现世俗化的特征。虽然宗教的世俗化并 不完全是坏事,但过度的世俗化必然会对宗教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受到多姿多彩现代生活的冲击,部分宗教教职人员的思想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受到世俗思想的冲击而宗教信仰出现淡化趋势。一些宗教教职人员名利观念突出,滋长了一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从而注重追求个人世俗利益,不能摆正自己的位臵,脱离了信教群众。一些宗教教职人员自身的教规戒律松弛,威信与威严感缺失。宗教信仰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人员在信教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着教会的自身形象。
二是宗教教职人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落后。教职人员年事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少,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是我县宗教场所的又一实际情况。教会管理 “家长制”现象普遍,内部争权夺利、拉帮结派,谁当家谁说了算,有的甚至视寺庙为“家庙”。人才选拔使用上,论资排辈,能上而不能下,严重挫伤了年轻有为教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场所负责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对世俗生活自发抵触,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主持宗教活动或处理日常工作,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当然也说不上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新形势下对宗教教义教规进行改革。由于缺乏吸收新鲜事物的勇气,加上理解教义教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限,所以许多宗教场所尽管香火兴旺,但在弘扬宗教文化、传经颂德方面依然没有创新,严重阻碍了先进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对外交往。
三是宗教教职人员管理缺乏科学性,工作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县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在三个环节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日常工作机制。一是在教职人员队伍建设规划上缺乏目标和责任制。在调查中,不少人认为选拔培养教职人员缺少刚性,做到哪里算哪里。即使有了目标,在表述上也比较模糊,落实上乏力,操作性不强。同时,碍于“政教分离”层面上的考虑,对道观寺庙及场所负责人的任职考核,没有具体内容,没有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机制。二是教职人员“出入口”缺少畅通机制。首先是入口不畅,不能广泛择优,缺乏不拘一格荐人才、选人才机制。其次是出口不畅,由于缺乏竞争和考核评价机制,一些表现平平的教职人员没有及时退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人员整体功能的发挥。三是教育培养上缺乏多层次多渠道机制。培训内容上,创新不力,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培训投入上,捉襟见肘,教职人员不能经常受教育;实践锻炼上,不能根据教职人员的经历、专长及发展趋势来合理设计培养渠道。这样,导致培养和锻炼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县宗教教职人员队伍长期处于自发成长状态,加上普遍存在人员偏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弱点,因而施教能力十分有限。与此同时,大部分信教群众对宗教教义的理性认识不足,其信仰基本处于低级迷信状态,他们很难从中辨别真伪,去其糟粕,吸取精华。为此,以全面提升教职人员综合素质为切入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教职人员,切实规范宗教活动监督管理,是团结、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首要任务。四是农村宗教基础薄弱,教职人员履职环境不优。农村宗教工作缺少“抓手”,乡镇基层干部对党的宗教政策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提到宗教,一些社会人包括一些党政干部就会很自然地说:那是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的事情。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持这种观点的人,面虽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以往的宗教工作宣传力度还不够,人们的宗教事务管理意识不强。他们有的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为迷信愚昧,与其保持距离,“敬而远之”;有的片面理解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权利,对属地宗教活动,不敢大胆管理,主动宣传,主动介入,而是放任自由;有的将行政命令带入宗教工作中,用衙门习气对待教职人员、处理宗教事务,不但交不了“新朋友”,还疏远了“老朋友”,弱化了党的群众基础。认识、管理上的缺失,导致农村私设聚会点、乱建寺庙、自封传道人、借宗教大搞迷信活动等宗教非法活动严重。
四、解决对策
宗教事务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职人员队伍。随着和谐、团结、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时代赋予了宗教教职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凝心聚力、支持有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更为丰富更加神圣的职责。当前,必须把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放在宗教工作的突出位臵,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加强思想建设、道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乐善好施、群众信赖、开拓进取”的教职人员队伍。
(一)科学规划。规划是工作的先导,要想教职人员队伍科学有序地开展,必须从规划入手,明确工作目标。
1、总量调足。我县现有信教群众11091人,经政府批准正式登记的道观、教堂4处,总结这些年我们推进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经验,教职人员的配备应和信教群众形成合理的比例,达到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比例适调。因此,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职人员的培养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教职人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力争合理科学配臵宗教教职人员。
2、结构调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切实抓好教职人员的结构性调整充实。教职人员队伍要以35-45岁的为主体,35岁以下的教职人员不少于30%,其中30岁以下的不少于10%。教职人员队伍文化层次、学识结构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教职人员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学历,要注意发现和挑选一些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年轻优秀教职人员作为骨干力量,让其担当重任。
(二)合理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针对目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途径,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教职人员的培养工作。
1、创新培训方式。我们认为,在培训的方式上要不断改进,广开渠道,注重各种方式的结合。一要注重短期集中培训班。调查中,许多教职人员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用,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因此要有计划地让教职人员每间隔半年或一年进行 一次专门集中培训。二要注重专业学习培训。我县教职人员队伍中,高学历人才稀缺,因而采取脱产或进行长期业务知识培训等形式显得非常必要。三要注重自学。理论业务培训在时间上安排比较困难,自学是教职人员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对不同层次的教职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规定学习内容,列出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做到三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计划。
2、丰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和研究新时期教职人员培养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强化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而且要结合教职人员的特点,综合培训全面提高。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政治素养和学识水平。二是要加大对市场经济、宗教事务管理、文化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知识和行政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理论和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层次。三是要注重改进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工作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要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3、把握培训重点。首先是对教职人员进行系统的政策法规教育,主要包括《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及《陕西省宗教事务条例》等;其次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包括国情教育、近代史教育、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以及国际国内形势教育;三是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宗教人士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是进行宗教学识教育,主要包括《释经与讲道》、《三自与神学思想建设》、《解经》,引导教职人员面向现实,为经济建设服务;五是进行教会管理能力教育,重点涉及《教会管理》、《财务知识》等方面,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理财;六是进行抵制异端邪说和抵制境外渗透教育,利用“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境外宗教对我渗透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的犯罪事实进行教育。
(三)规范管理。管理是生命,管理出效益。要想稳步推进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逐步建立“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
我们认为,对教职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下阶段要建立和完善三种制度。一要建立教职人员信息即时反馈制度。县民宗局在教职管理上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定期分析研究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教职人员思想动态、意愿诉求、学习培训和工作情况。二是建立健全谈话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同级党委(党组)领导原则上每年要与教职人员至少谈话一次,了解其基本情况,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现缺点和不足,要及时进行帮助、教育。要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延伸到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中来,抓好落实。三是健全教职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制度。教职人员档案工作必须要摆脱传统的、落后的工作模式,走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路子。要使用规范的微机管理软件,逐步建立健全教职人员信息库,把所有 教职人员信息都纳入网络管理,实现教职人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
(四)强化服务。我县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的是一因一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则是互为因果。我们认为,这当中既有教职人员自身的因素的影响,又有机制方面的制约,同时还有党政干部思想认识不足、服务管理缺位的原因。为此,让党政干部走出“与己无关”思想误区,切实创优服务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1、齐抓共管要建机制。基层党政干部有效管理宗教事务,注重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有助于形成朴实、崇尚科学、信教而不迷信的文明乡风,反之就会损害乡风文明。一要明确责任。实行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宗教部门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各乡镇与村委(居委会)签订责任状,把宗教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层层落实,奖罚到位;建立健全宗教工作网络,进一步完善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全面加强依法对农村宗教事务的管理。二要提高认识和能力。加大宣传,举办专题培训,让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党的宗教政策,了解宗教的自身规律及基本知识,掌握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本领。三要明晰“抓手”。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及宗教事务管理到底抓什么,怎么抓,工作思路必须清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宗教事务管理;要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宗教组织、活动场所、活动内容、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基本信息等情况,对正常宗教活动做到主动介入、科学引导,对非法宗教活动,做到及时监控;要主动与宗教团体联系,研究制定具体、科学、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案,切实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四是严格奖惩。竞争出战斗力,激励出成绩。对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考核考评,视工作业绩实行严惩重奖,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
2、抓作用发挥要出实招。宗教工作是群众工作,而且是特殊的群众工作,我们认为要坚持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人员的作用。一是维护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五方面”关系。即处理好执行政策和依法管理的关系,做到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行,执行政策和依法管理并重;处理好保护与管理的关系,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处理好依法办事与妥善做好教职人员工作的关系,既要严格执法,又始终不要忘记争取、团结、教育教职人员;处理好知法、讲法和守法、执法的关系,做到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处理好事前积极预防和事后妥善处臵的关系,要坚持维护和谐稳定这个大局,做到怨气宜解不宜结,事态宜疏不宜堵,群众宜散不宜聚,情绪宜顺不宜激。二是善于同宗教界人士交朋友。要主动与宗教教职人员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朋友。涉及宗教问题的决策时,要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进行沟通和协商,尽量取得共识。对有些宗教界人士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及时掌握,坦诚交换意见,并帮助解决。三是强化宗教团体的桥梁作 用。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教职人员的主渠道。在加大宗教团体培塑力度基础上,要通过宗教团体影响和教育教职人员,让他们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而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扬关爱人群、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组织开展好扶贫济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四是让教职人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要适当安排一些教职人员担任人大代表,并为他们对宗教开展视察、检查活动提供方便。认真办理他们提出的提案、意见和建议,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宗教界在“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积极作用。
截止2006年底,我市总人口800691人, 其中农业人口664693人;非农业人口135998人。总户数206897户,其中农村户数171842。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51476人,其中年龄内劳动力330679人。农民是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农村实用人才更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生力军。为了掌握我市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素质、结构情况,探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瓶颈问题,研究进一步加速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对策,我们采用与镇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召开座谈会、表格统计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予报告。
一、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尚没有定量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定性界定农村实用人才即指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运输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营销等行业中,具备一项以上生产、管理、营销技能的生产能手和能工巧匠。
(一)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素质、结构现状
经调查汇总,我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0104人。占农业人口的3.02%;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数的5.72%;占农村年龄内劳动力的6.10%;占全市总农户的11.70%,即每100户中仅有约12个农村实用人才。
——按性别划分:其中男性17351人,占86.3%;女性2753人,占13.7%。
——按从事产业划分:其中从事种植业(果树、花木、棉花、瓜类、蔬菜、食用菌、药材等)的6815人,占33.9%;从事养殖业(养禽1000只以上、养猪100头以上、养羊50只以上、养兔100只以上、养鱼1亩池以上、养牛10头以上等)的4241人,占21.1%;从事汽车、拖拉机营运行业的8946人,占44.5%;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经纪人102人,占0.5%。
——按年龄结构划分:其中21-30岁的4447人,占22.1%;31-40岁的6201人,占30.8%;41-50岁的5790人,占28.8%;51-60岁的3349人,占16.7%;60岁以上的317人,占1.6%。
——按学历层次划分:其中初、高中学历的19208人,占95.5%;中专及以上学历896人,占4.5%。
——按农民技术职称划分:实用人才中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260人,仅占总量的1.3%。在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农民高级技 师10人,占3.9%;农民技师36人,占13.8%;农民技术员214人,占82.3%。
——按分布地域划分:310国道两侧及以北城镇周围拥有约17500人,约占87%;南部山区拥有2604人,约占13%。综上所述,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明显呈现出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二)农业从业者的思想现状
为了掌握广大农业从业者的思想现状,我们精心编写了包含13道问答题的《巩义市农业从业者思想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200份。汇总显示:
——87%的人认为从事种植业能够致富;2%的人认为不能;11%的人认为说不清。
——96%的人认为从事养殖业能够致富;没有人认为不能;4%的人认为说不清。
——在作为农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尽快富裕起来的选项中:100%的人选择规模养殖;43%的人选择规模种植;7%的人选择亦工亦农;没人选择咋也不能。
——今年买了几本农业科技书籍的选项中:买过1本的13%;买过2本的30%;买过3本的7%;买过4本以上的35%(其中有1人买了50多本);13%的人没有买过。
——在如果村里建成图书室,你会经常去阅读学习吗的选项中:57%的人会经常去;39%的人偶尔会去;4%的人不会去。
——在通常你都是从那些途径获得农业科技知识的回答中:70%选择通过科技书籍;39%选择通过参加科技培训;28%的选择向其他人学习;11%选择其他途径。
——在是否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选项中:愿意的100%;认为无所谓或不愿意的没有。
——在学习农业技术最佳方式的选择中:认为教师讲授最佳的46%;认为播放光盘最佳的33%;认为阅读书籍最佳的24%;认为现场指导最佳的70%。
——在最愿意在那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选项中:选择在村里的57%;在镇里的30%;在市里的15%;选择有机会的话到外地的22%。
——在最想学习哪方面技术的选项中:选择种植业的46%;选择养殖业的83%;选择其他的没有。
——在为了提高自身种养殖业技术水平,最希望政府给于哪方面服务的选项中:选择组织培训的65%;选择专家上门指导的50%;选择帮助建立村级图书室的15%;选择送书的13%;选择无所谓的没有。
——在2007年你接受过几次农业技术培训的选项中:选择1次的43%;选择2次的48%;选择3次以上的9%;选择无的10%。
——在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选项中:选择资金的78%;选择人才的57%;选择技术的46%;选择土地规模的15%。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农业从业者对通过规模养殖和规模种植实现致富信心十足,对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一种渴望,对希望政府提供的帮助和服务有着理性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在市场的带动下,经过农业职能部门的宣传、引导、培训,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逐步成长起来,其中一部分通过种植、养殖业规模经营,创造了规模效益,在农村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对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调查中能明显的感觉到,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快速增加、素质的快速提高和结构的日趋合理。
(一)政府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中办发[2007]24号),强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文七款二十五条,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详尽的部署。因此,我市也应尽快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的要求,按照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求,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负组织协调职责的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投入有效的资金,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加速培养和壮大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镇(办)级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出现严重弱化,村级没有专职农业技术员。随着镇级政府体制改革,原有的“八大站”除电业管理站仍独立存在外,其余七站(农技、种子、水利、农机、林业、农经、畜牧)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的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据调查统计:19个镇办(不含新华办)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5人(含农技、种子、水利、农机、林业、农经、畜牧),非农专业技术人员52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依专业分类:农技19人,畜牧6人,林业5人,水利8人,农机3人,其它3人。依学历分类:本科4人,大专19人,中专22人。依职称分类:副高1人;中级16人;初级14人;其它14人(享受行政或工人待遇)。由此可见,镇一级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其数量、专业素质、专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弱化。近年来,村级已经不再安排专职农业技术员。
(三)用于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缺少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设备,导致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密度小、规模小、层次低、效果差。
三、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的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成效大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质和量。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要改变目前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建设新农村为农民建设新农村,就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知识、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数量足够多、素质足够高、结构日趋合理的新型农民。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业等职能部门,也涉及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等部门;不仅需要市委、市政府统筹组织协调,也需要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因此,市委、市政府应成立领导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工作的开展,真正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搭建平台。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对符合产业政策、有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含量高、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税收优惠。加快完善农户联保、互保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提供金融支持。稳步推进和积极规范民间借贷,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创办资金互助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办技术培训班、农业技术研发、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区域性同行业月例会制度,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依法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支持他们开展技术引进、开发、推广和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
(三)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完成的课题。着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并以此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必须研究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四)完善现代化培训设施设备配备,着力提高培训覆盖面和培训效果。要充分发挥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如市农广校等的农民培训主力军作用,如山东等省和我省一些地市那样,配置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设备,配置科技培训直通车,开通农技服务热线电话,逐步建成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并延伸到村,真正让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对镇村农技服务和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和提升培训;通过对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和规模种养户等开展一定层次的学历教育;通过对广大农业从业者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规划、持续实施,方可取得满意成效。本文仅就对我市现状调查汇总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明显存在着的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于时间紧迫,难免挂一漏万。尚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教育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题目太广,而且迁移和流动性比较大,还是谈一下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什么?这是考虑长远和发展趋势,象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那样,即使是再强调人少地多还是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大都减少到农业人口,而真正的农民只有国家人口总数的2——3%,美国是这样,而日本、韩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人口只有国家总人口的6%——7%,农民还是2%——3%。因此说,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还是比较长远而稳固的话题。正如日本的农村教育维系到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后,从文献中消失一样。
谈起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不能脱离我国的政体和社会制度,比起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有不同的地方,如党政领导干部,主管农业的地委(市委)、县委书记、地区专员、市长、县长、乡镇长等,即使是村干部还有村支书呢。因此说,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应该包括:(1)主管农业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2)农业专业技术与管理干部,包括农业厅局、处室(科)行政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类干部;(3)农民。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也有特色,党政领导干部归属组织部门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干部由人事、农业部门管理,农民由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管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其他行业部门无以伦比的分散、范围广、地区差异大、人数众多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农业的区域性产业特点,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农业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农业大学和培养中等农业专门人才的农业学校,以及培养回归农业的乡土专门人才的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教育承担着不断提升主管农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广大农民素质的职责。在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农业部门通过所辖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训这些农业专门人才的职责。
这是新中国农业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结晶——农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具有“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层次:是指高中初等文化学历层次;结构:是指各种文化、专业、学历、年龄层次在总量中所占据的合理比重;布局:是指教育资源及其培养的人才资源在全国东西南北中、省(区市)、地(市)、县乡(镇)的合理分布;规模:是指农业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需的合理的人才规模;开放:是指所有农业教育资源的运行机制在全国是一盘棋,合理分工、有序竞争,防止行业部门化的垄断、分散、重叠、低效现象。
在幅员辽阔的我国,地区间差异很大,农业的区域性、分散性、差异性和专门性决定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即农业——生产——科技——教育的“不可分离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教育归教育部门,科技归科技部门、农业只有支离破碎的生产职能了,成为孤岛和“无源之水”。因此说,单纯的市场原理和效率(效益)优先准则套用在我国的农业上,就会出现人才和教育被隔绝、远离、遗弃、断层、削减、短缺、匮乏现象,这就是目前越来越严重的“疏教”和“离农”倾向,如果任其继续发展,尽管国家投入逐年增加,但堵不住这个天大的“窟窿”。
没有教育和人才支撑的科技是昙花;没有教育和人才支撑的产业会得“软骨病”,缺乏后劲,很容易枯竭。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源泉和母体。2008年春节前,教育家何东昌当问起“农业教育是否回归农业部门管理更合理”时,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也正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振兴与发展,不能离开教育和人才。
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3月1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提出这一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十分必要的。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脱离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其他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是农村工作的两大基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必须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不能有丝毫放松。最近两年虽然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目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2006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增产增收良好势头的基础并不牢固,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方面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产能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进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才能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只有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才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转化增值的能力。只有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只有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乡级站畜牧兽医队伍关心和重视不够, 使得基层畜牧兽医队伍面临较多问题。
1.1 乡级站虽健全, 但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差
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 缺少检测设备、化验仪器等基础设施条件。当前疫病种类增多、变异快、流行特点复杂多变, 一些疫病虽经过免疫, 但免疫抗体效价如何, 是否真正达到对动物疫病的切实保护, 无法检测, 没有定性、定量指标。必需的设施、设备缺乏, 特别是快速诊断试剂盒、诊断液、仪器不足, 办公条件差, 实验人员缺乏, 动物疫病无法及时确诊和准确治疗、防控。
1.2 缺少必要的工作所需设备
乡级站缺乏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 遇突发动物防疫案件或重大疫情, 将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掌握信息, 迅速上报疫情, 快速作出诊断, 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扑灭疫情。
1.3 从业人员年龄偏大, 观念落后
乡级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 表现在法律、法规及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较少;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财务、人事、工资等制度不健全, 乡站没有稳定的积累发展资金, 乡站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 主力军作用发挥不足。
1.4 人员结构不合理, 职工综合素质不高
在职工作人员中, 平均年龄偏大, 缺少后备力量;文化程度虽中专以上40人左右, 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很多是农广校等在职学历教育取得的学历, 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由于待遇差, 工作任务繁重, 对国家统招院校毕业生没有吸引力, 职工整体职业技能和素质不高。
2 加强乡级站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乡级站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一是要适应国务院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要求, 不断加强壮大乡级站力量;二是要解决乡级站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 有利于畜牧业法律法规的贯彻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三是要加强资金投入, 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有利于动物疫病监控, 促进畜牧业生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2.1 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将乡级站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纳入财政预算,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乡级站动物防疫、检疫、诊疗收费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
2.2 加强技术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县 (区)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年度培训计划。一是培训一些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技术, 也可通过定期开展兽医技能实践交流大赛, 邀请兽医临床专家培训等方式提升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技术水平;二是鼓励村级动物防疫员参加畜牧兽医学校等的学习, 逐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是多与周边市、县畜牧兽医部门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2.3 提供工作和装备条件
集中财力物力, 改善动物防疫、畜牧兽医技术装备和条件, 各级财政应将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经费列入预算, 对动物防疫物资有适当的贮备, 特别对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经费保证供给。
2.4 组建勇于开拓的队伍
建设一支勇于开拓, 团结战斗的基层畜牧兽医队伍, 对全县的乡畜牧兽医站进行评议, 看乡站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站员的事业心, 全年畜牧、兽医、防疫任务完成情况, 财务及乡站提留积累和畜牧业法律贯彻落实情况, 根据工作业绩选留、调动、任免, 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上的竞争机制。建议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充实乡级站力量。
2.5 探索新的村防员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 英语师资 培养
[作者简介]罗震山(1971- ),男,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和翻译论(广西崇左532200);莫颖(1973-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义学和交际学。(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79-02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的通知》,并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始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许多大城市,小学从一年级或者二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外,英语是占学时最多的课程。同时,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既要精通专业知识,拥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但是,小学英语教育还处于起始阶段,学习英语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薄弱,出现了“英语课遍地开花,英语教师满地寻找”的现象,尤其是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水平更低。因此,无论是在师资数量上还是在师资素质上,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广西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
调查表明,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小学英语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尤其缺乏。以广西为例,目前广西的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出现两万人的缺口,这已成为制约小学英语教育的瓶颈。广西小学总数约为1.5万所,却只有4000多所开设英语课;全区500多万小学生中,只有100多万人所在学校开了英语课。据不完全统计(除来宾市外),全区目前共有小学英语教师5669人,其中专职教师2724人,还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其余均为兼职。小学英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1人(占0.017%),本科学历的71人(占1.25%),大专学历的1292人(占22.8%),中专学历的1516人(占26.74%),而非英语专业“客串”英语教师的有2694人,占了47.52%。在岗的英语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缺少教学经验,教学负担普遍过重,由于教师奇缺,小学英语教学的推广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调研中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学难以做到教育部提出的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短课时、高频率、长短课时结合、每周不少于四次的教学活动”的要求。实际上,一些学校每周仅有一节课,很多学校存在“课时少、间隔时间长、学生遗忘率高、教学成效低”的问题。
二、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奇缺的原因
广西小学英语师资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我国中等师范教育早期一直没有英语专业,广西中等师范学校也只是在1995年才开始开设英语课,以后几年才有英语专业,这就造成了英语师资的相对短缺。近年来,由于大学毕业生可以自主择业,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比以往更加广泛,很多师范毕业生出于种种原因并不选择从事教学工作,这就更加恶化了小学英语师资的现状。
广西高校每年培养出大量英语专业人才,为什么出现小学英语教师大量缺口?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学生就业办提供的数据:2001年,区内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为1576人,其他相关英语专业毕业生为2030人;2002年分别为1548人和2211人;2003年分别为941人和2044人;2004年分别为1216人和3092人。此外,广西有15所院校从2002年起开办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每年有1000多名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走向社会。然而在就业供需关系的作用下,这些英语人才并没有流入小学英语教学领域。有些去了外企从事翻译、文秘等工作,有些去了机关单位,有些“非中学不去”。大学生不愿到小学任教,一是因为小学教师地位、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大学生们认为本科教小学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二是政府部门工作跟不上,由于小学英语开课时间不长,原来编制已安排了其他科目的教师,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回到地方,编制问题解决不了,缺乏英语教师的学校根本派不下去。第三是职称评定问题这一“绊脚石”,因小学教师最高只能评为小学高级职称,只相当于中学一级职称,如此一来,同样的水平,到小学去自然有些吃亏。
三、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的策略
(一)从思想上教育学生认识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统计,全世界讲英语的人数达10亿以上,有4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全世界的科技论文有2/3是用英文发表的;全世界75%的信件、传真是用英文写的;全世界电脑储存的80%信息也是用英语作为载体。21世纪是一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依赖的世纪,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来到,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相继成功,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和掌握英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我国把英语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21世纪英语教育已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英语教育发展战略的意义。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个体成长规律,小学阶段儿童的成长对其一辈子的影响都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也是最复杂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可能比在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对个体的成长都更加重要。因为正是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了他的各种习惯,特别是对学习、外部世界和社会的基本态度。这种习惯和态度对他而言,将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从事小学英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我们应该教育学员抱着对党、人民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忠诚并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增强小学英语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结合农村师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
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宗旨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有关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描述中可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实属不易,必须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学科基本功,丰富的教学技能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然而这些素质技能在农村师资中非常薄弱,从我们对广西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自身英语专业水平有限;学科基本功不过硬;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技能有待提高;教学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任教班级多,课程任务重;教学参考资料、教具学具缺乏等。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水平参差不齐;班级容量大,教学兼顾面小;学生兴趣、积极性难以调动,态度习惯差;缺少英语学习环境,学生口语练习机会少;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学习掌握有一定困难等。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培训的要求,我们又做了这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一是英语听、说、玩、演、做等能力方面的训练,特别是语音、语调、口语方面的训练;二是要求尽快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三是希望能多外出听课,多观摩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多一些学习、借鉴的机会等。
从具体的培训措施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训目标方面。通过培训使广大的小学英语教师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指导,能够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审视自己与当前英语教学新理念的符合度,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发展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学科基本功,注重听、说、读、写、画、唱、玩、演、做等教学技能,夯实教师的语言素质基础;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让农村小学教师尽快享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总之,师资培训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师培训中常用的“输血”型培训,确立一种从教师中心观转向学生中心观的指导思想,在教师中形成“造血”机制,发挥教师自身潜在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教学水平和持续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迈出崭新的一步。
2.培训内容方面。具体而言,一是语言素质培训,要求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语音、语调正确,口语自然流利。二是教学技能、手段及方法培训,要求掌握CAI技术,英语听、说、读、写、画、唱、玩、演、做等教学技能有进一步提高,能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三是教材使用培训,要求掌握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行为、把握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材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四是名师名课的观评,要求能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比较各种教学方法,激活教学机智,学会教学反思,创新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3.培训方式方面。一要注意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师资的不同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促进每个层次的学员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对新上岗的教师,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培训,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对一般学员,注重以提高专业知识为主的培训,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相结合。对骨干教师,注重教育科研能力为主的培训,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二要注意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多渠道培训。依托高校师范院校,县市等各级教育局、教研室共同参与,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以导师导读、专题讲座为主,安排英语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培训、课堂教学案例研讨、教学科研课题选立等活动。校本培训以解决本校英语教学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体合作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形成多种形式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例如,通过名优教师的传帮带的校本培训模式,通过校内科研课题和教改实验活动的校本培训模式等。教师互学互教,自学自教,提高独立思考、系统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三要把教学考察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观摩、评析、学习名师名课,不断创新教学教育活动。还可以深入有英语教学特色的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教学科研和英语名优教师中去进行实地实境的感受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四要建章立制,落实过程管理,使培训评价多元化,确保培训实效。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注重培训过程的监控,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培训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尝试实行学分制管理,强化培训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培训单位的自我监督与评估相结合,对培训的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师资培训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林立.小学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梅德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06-06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06-24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16
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07-27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情况分析及对策05-25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5-26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07-06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