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测量高程方法

2025-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站仪测量高程方法

全站仪测量高程方法 篇1

第一种情况计算公式:高程=H(测站点高程)+i(全站仪高)+h(测量点高差)-I(测量点棱镜高)

第二种情况计算公式:高程=H(后视水准点高程)-h(后视高差)+h(前视高差)+i(后视棱镜高)-I(前视棱镜高)注:一般前后视棱镜设置同样高度。简化公式可以去掉最后两项。

全站仪仪器内计算待测点高程的过程是:

全站仪控制点高程+全站仪高+全站仪发射点与棱镜中点高差-对中杆高度=对中杆控制点高程,比如全站仪架的控制点高程为100m,仪器高1.5m,测得高差显示为8m(假设棱镜头比全站仪发射点高),棱镜高度1.3m,则待测点高程为

100+1.5+8-1.3=108.2m

全站仪测量点高程可以满足一般施工,比水准仪方便,任意建站整平就可开始测量待测点和已知点相对高差,从而快速得出待测点高程。现在桥梁施工盖梁完,就要求接着做垫石,这时水准仪只能从桥头过来,如果距离比较远那就只能拿全站仪测。全站仪测高程开始时先正倒镜各测几个垫石,观察数据稳定时就可以直接用正镜测完。

全站仪测量高程,我拿宾得、徕卡的测过几座桥,从基础施工到铺装,150米内没问题,可以满足施工要求,相对用水准仪测的那几座桥真的很省力。不放心可以拿水准仪复核几个点就可以了。

全站仪测量高程方法 篇2

关键词:全站仪,三角高程,对向法,跳点法

0 引言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站仪的应用和普及,三角高程测量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在测边网或边角网中作为确定点位高程的普遍方法,而且进一步同传统的二维控制网相结合,发展成为同时确定点的位置的三维控制网。这类网的具体形式一种用作某些工程需要的高程监测网和监测滑坡、矿体或大坝变形的监测网,另一种则是EDM高程导线。目前,高精度的高程测量仍然要利用几何水准测量来完成,其原因是全站仪三角高程的精度容易受到大气折光、地球曲率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分析判定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测量方法与误差大小,对于消除误差影响,提高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全站仪施测特点,对现在广泛使用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和几何水准测量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提出了有益的结论,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原理与比较

1.1 单向观测

单向观测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由测站向照准点所观测的竖直角和两点间的斜距,运用三角公式计算两点间高差,然后根据其中的一个已知点高程求取出待定点高程。已知A点高程,则B点的高程为:

式中,S为仪器到棱镜的距离,i为仪器高,t为棱镜高,α为A到B竖直角。

上述公式未考虑各项误差,若考虑各项误差的影响,且认为∠D=90°,则B点的高程为:

式中:c为地球曲率改正数

r为大气折光改正数

式中:R为地球半径,k为大气折光影响系数

因此B点高程为:

对于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来说,如果所用的距离的投影高程面不同,所得的公式也不同。

1.2 对向观测法

为了求A,B两点间的高差,分别在两点设站,对向观测垂直角和边长,即为对向观测法。该法是在测定垂直角的同时测定两点间的距离,所以其精度高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对向观测时往测与返测垂直角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为了减弱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近几年来出现了三种对向观测方法,即准同时对向三角高程测量、同时对向三角高程测量和逆转时段对向同时三角高程测量,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1.3 跳点法

跳点法又称为中间法,与水准测量的方法类似,即在两点上设置照准目标,在两点中间安放仪器,对每个目标进行观测并计算仪器与目标点间的高差,从而求得两点间的高差。仪器和目标交替前进测量。

跳点法的优点之一是不量仪器高,从而减少量高误差。观测过程中,如果遇到地形变化,则把仪器设在变化点处,尽量使前、后视线大致平行于地面,且近似同高。同时应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且使中间设站点在前后视点的连线上。这样,高差结果中折光影响将大部分得到抵消,但这种方法应在前后视线下的地形、植被情况相似时进行,否则,可能会使折光产生累积影响。另外,中间法增加了作业人员。因此,在工作中是否采用此法应视情况而定。

2 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分析

在实际观测中,常利用同一时间段对向观测的方法消除某些误差的影响,提高观测精度。对向观测高差计算公式为:

对(4)式进行微分,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有:

上式中取往返距离、角度,量高的测量中误差都为相同值。在实际观测中,全站仪测距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的特点,这里取标称精度为±(2mm+2ppm);利用J2级全站仪竖直角观测3测回,可使竖直角测角中误差mα为1.7″;仪器高和棱镜高各在作业前后用钢尺按斜量法或平量法分别量两次,精确至1mm,取中数后其精度为±2mm;采用对向观测,往返高差取平均值,可以完全抵消地球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光系数k受大气密度和湍流的影响,是一个变量,往返对向观测的大气条件差不多时,k值的变化较小,取往返高差均值可以大部分抵消。带入(5)式计算高差中误差,并取两倍中误差作为限差与三四等水准测量相比较。

从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随着边长和角度的增大,测定高差的误差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三角高程替代水准测量时应严格控制边长和垂直角的大小。当α<30°,边长小于600m时可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当α<30°,边长小于1600m时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3 结论

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越高,代替水准测量的的可行性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垂直角的测量精度和控制测距边长,同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来提高精度。并且对向观测最好在气象稳定的一个小时内完成,以其尽量消除大气折光的影响,获得满意的精度。采用单向观测时,还应测量高差的前后测线方向的大气折光系数,并在计算中加入大气折光改正。

对向法和中间法能不同程度地抵消或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效果是明显的,但在气象条件和视线下垫面地形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正禄,邓勇,罗长林,胡绪清.精密三角高程代替一等水准测量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6(1):5-8.

用全站仪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 篇3

【摘 要】通过理论分析,利用全站仪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使全站仪像水准仪那样任意安置,无需对中,更不需要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不仅大大加快了三角高程测量的速度,也大大减少了误差来源,显著的提高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该方法较为先进,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方法;三角高程;测量;全站仪;任意安置

1.引言

在工程测量中,经常涉及到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

水准测量精度较高,是直接测定地面点间高差的一种方法,但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进行水准测量往往比较困难,外业工作量很大,施测速度非常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定地面点间高差的方法,虽然测量精度较低,但不受地面起伏变化的限制,而且施测速度快,在加密高程控制测量中应用极为普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站仪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的速度和精度,但方法未变,不仅每站都需要将全站仪对中安置在已知高程点上,而且每站都要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费工费时,增加了误差来源,人为的降低了测量精度。能不能使全站仪像水准仪那样可以随意安置,省工省时又不增加测量误差来源呢?经过理论分析,笔者终于找出一种新的办法,使全站仪像水准仪一样,可以随意安置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实现了省工省时又不增加测量误差来源的目的。

2.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办法也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如图所示,已知A点高程HA,若测得地面A点对B点的高差h,即可由HB=HA+h得到地面B点的高程H。

地面A点对B点的高差h可用下式计算:

h=Dtan α+i-s (1)

式中 D-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m);

α-一在A点观测B点的竖直角;

i-仪器高(m);

s棱镜高(m),通常设为仪器高i值。

(1)式是在假定地球表面为水平面,观测视线为直线的条件下导出的,地面上两点间距离较近时(一般在300m以内)可以运用。如果两点间的距离大于300m,就要考虑地球曲率及观测视线由于人气垂直折光的影响(呈一条上凸的弧线)。前者为地球曲率差f1,简称球差,后者为大气垂直折光差f2,简称气著。此时,(1)式变为下式:

(4)式就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基本方法要求首先必须将全站仪对中安置在已知高程点上,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后测出待测点的高程。

3.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如上图,如果将全站仪象水准仪一样任意置于A点,将已知高程点B作为后视点,将待測点C点作为前视点,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C的高程。这时,由已知B点的高程HB求站点A的高程HA,则(4)式变为:

HA=HB-Dtanα—i+s-f (5)

在测量过程中,前后视棱镜高度相同(用若干个棱镜作前视时,将前视棱镜高均设为后视棱镜高s),仪器高i不变,则c点高程利用(4)式和(5)式可推出:

(6)式就是用全站仪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也是用全站仪新方法进行二角高科测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从(6)式可以看出以下两个特点:

①用全站仪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高程计算与水准仪高程计算原则相反,即需按“减后视、加前视”的原则进行。

②整个三角高程测量过程中,不需要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仅将前视后视棱镜高设为相同高度即可。

4.结束语

个人高程测量成果汇报 篇4

1.1.1水准仪使用心得体会

水准仪是用来测量高差的工具,与塔尺配套使用进行测量。水准水准仪各个部件主要分成2部分,一是支架,二是水准仪,而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水准仪,它又是由目镜,物镜,水平微调,垂直微调等组成。再用水准仪测量之前要对测量任务做出方案,选定测量路线。一般选择闭合水准路线,可以进行最终校核。在使用水准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正确的的安置仪器,首先我们要架设支架,支架架设完成后,将水准仪固定在支架上,然后进行水准仪的初次调平,初次调平完成后,再对水准仪进行精确调平,这些完成后,我们便可以对目标进行进行测量了,在测量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对目标的瞄准,以及目标所对应的读数的读取,如果测量过程中瞄准目标后,目标标尺上的读数不清晰的话,我们可以调节仪器和目标之间的焦距,这样就可以读数了。在读数过程中还会有瞄准数值的十字不清晰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调节目镜上的旋钮。水准仪的使用并不难,只要在使用其进行测量的时候细心操作就可避免很多的错误。在使用其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测量时要先选择仪器架设点,应架设在距要测量的两点距离大致相等处。开始架设仪器,将三角架抽出到胸口高度,并对水准仪进行调平。测量点的高差,要以这两点为起点在他的竖直方向竖起塔尺,尽量不要晃动。读数时要注意读数顺序,先读已知点,再度待测点,并用已知点减去待测点。测量数据要边校核边测量,可以用改变仪高法,在进入下一测站点前一定要进行数据校核,计算。进行内业检查数据,对不在同一数量级,或与平均数据相差较大的很有可能出错。为了避免错误的发生,我们应该认真仔细的进行测量。

1.1.2 测定高程实施方案

一、测定内容

本组测设主要有九个测定点,高程测定点与小组成员人数相同,要求水准测量布置成附合水准路线。

1、测量的工具仪器

1)测量的仪器工具:水准仪、塔尺。2)高程的测量原理:测量高程

3、任务流程

 明确测量高差点

通过已知点(B)依次找出其它的待测点1、2、3、4、5、6、7、8、9高程值。 测量与校核

在测量过程中通过二次测量来改变仪器的高度差,来校核高程值。在测设中主要校核方法由“改变仪高法”通过对测量高程值的校核,并对如经过二次测量的不同的测量值,求出h=a-b与h1=a1-b1、求△h=h1-h

(≤±5mm证明此测量高程值合格,反之便为出错)

二、水准路线为附和型水准路线且如下图所示,A9B18624573

三、水准测量具体实施步骤

1:安装水准仪并

一、布置水准路线

整平(在待测两点之间适当安放)使用塔尺对以知B(高程为999.734mm)点进行测量读取后视值为b,然后对1点进行测量读取前视为a,即hB1=a-b,依次方法测量以后两点之间的高度差。

2:利用改变仪高法和步骤1的方法重新测取数据,且在B点测量值为b′,在1点测取数据为a′,即hB′1′=a′-b′,依次方法测量往后两点之间的高度差。

1.1.3测设实施方案

一、测设内容

对所给的高程测设值,分别测出它们的高程值,并加以记录与计算。

二、测量的工具仪器

1)测量的仪器工具:脚架、水准仪、塔尺。2)高程的测量原理:测量高程

三、测定流程

明确测量高差点

四、测量步骤

1)处理仪器

把仪器架设在与A、B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把三角架立到与胸大致平行之处,并固定水准仪与调试仪器平衡。

2)测量读数

测出已知点与仪器的平衡点,然后读数记录。

3)测量过程

在得知已知点的读数后(在得到已知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对的1、2、3、4、5、6、7、8、9、的位置。

4)高程差计算:

b=a-hab

 1.1.4、任务总结

通过对高程测量的深入学习,使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水准仪和塔尺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进行测量,虽然其中出现了错误,但在小组成员的帮助还有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将错误改正。1)掌握测量学的基础知识,清楚参照面的选择以及地面点定位的概念。2)了解水准面与大地水面的关系。3)明确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4)深刻理解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5)充分认识普通测量学的主要内容

1.1.5高程测量认识、总结

高程测量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测量任务,通过这个任务对测量这门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测量并不简单,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还需要加强练习,增加实际经验。

测量不是扛着仪器直接去测,去之前应针对测量任务制定方案,选择适合的仪器。方案指导实际测量,与实际去测同等重要。方案要给出测量路线,测量步骤。方案制定的好可以缩短测量时间,减少出现误差的可能。

我们这组在这次测量中出现了较大的误差,重测了出现出现错误的几个点,最终符合了误差要求。出现错误可能是我们不熟悉仪器,天气不好影响视线,时间晚了着急走后几个点没有按规范步骤操作,原始数据记录错误,后期计算错误等。

浅谈三角高程测量法 篇5

浅谈三角高程测量法

摘要:介绍三角高程测量的几种方法及其基本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浅谈 三角高程 测量 对于所有的市政工程而言,测量工作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意图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目标,更是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控制。测量是一个高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何确保测量工作的精度以及避免发生测量错误至关重要。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如图,A、B为地面上两点,自A点观测B点的竖直角为α1.2,S0为两点间水平距离,i1为A点仪器高,i2为B点觇标高,则A、B两点间高差为 h1.2=S0tga1.2+i1-i2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高程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不足。水准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的精度是较高的,但水准测量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在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线型工程、管网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但精度较低,且每次测量都得量取仪器高,棱镜高。麻烦而且增加了误差来源。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一、三角高程测量的传统方法 如图所示,设A,B为地面上高度不同的两点。已知A点高程HA,只要知道A点对B点的高差HAB即可由HB=HA+HAB得到B点的高程HB。 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а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 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t为棱镜高 HA为A点高程,HB为B点高程。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а) 首先我们假设A,B两点相距不太远,可以将水准面看成水准面,也不考虑大气折光的。为了确定高差hAB,可在A点架设全站仪,在B点竖立跟踪杆,观测垂直角а,并直接量取仪器高i和棱镜高t,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则hAB=V+i-t 故 HB=HA+Dtanа+i-t (1) 这就是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但它是以水平面为基准面和视线成直线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当A,B两点间的距离很短时,才比较准确。当A,B两点距离较远时,就必须考虑地球弯曲和大气折光的影响了。这里不叙述如何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只就三角高程测量新法的一般原理进行阐述。我们从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全站仪必须架设在已知高程点上 2、要测出待测点的高程,必须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如果我们能将全站仪象水准仪一样任意置点,而不是将它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同时又在不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情况下,利用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测出待测点的高程,那么施测的速度将更快。如上图,假设B点的高程已知,A点的高程为未知,这里要通过全站仪测定其它待测点的高程。首先由(1)式可知: HA=HB-(Dtanа+i-t) (2) 上式除了Dtanа即V的值可以用仪器直接测出外,i,t都是未知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仪器一旦置好,i值也将随之不变,同时选取跟踪杆作为反射棱镜,假定t值也固定不变。从(2)可知: HA+i-t=HB-Dtanа=W (3) 由(3)可知,基于上面的假设,HA+i-t在任一测站上也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可以出它的值W。 这一新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 1、仪器任一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点通视。 2、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V的值,并算出W的值。(此时与仪器高程测定有关的常数如测站点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为任一值。施测前不必设定。) 3、将仪器测站点高程重新设定为W,仪器高和棱镜高设为0即可。 4、照准待测点测出其高程。 下面从上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结合(1),(3) HB′=W+D′tanа′ (4) HB′为待测点的高程 W为测站中设定的测站点高程 D′为测站点到待测点的水平距离 а′为测站点到待测点的观测垂直角 从(4)可知,不同待测点的高程随着测站点到其的水平距离或观测垂直角的变化而改变。 由(5),(8)可知,两种方法测出的待测点高程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采取这种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将全站仪任一置点,同时不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仍然可以测出待测点的高程。测出的结果从理论上分析比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更高,因为它减少了误差来源。整个过程不必用钢尺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也就减少了这方面造成的误差。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测量中,棱镜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只要记录下相对于初值t增大或减小的数值,就可在测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待测点的实际高程。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越来越普及,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一种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的误差来源,同时每次测量时还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使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施测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全站仪测量心得体会 篇6

二、视线对地满足规范要求:《水利工程测量规范设计阶段》要求视线对地不小于1.5m。在有一测站中,控制测量需要引用下一级测站的控制点,在使用这个控制点时,直视前方约5米处,视线侧边对山壁只有0.4的距离,结果290余米的测站距离,直返视距误差达0.089m(我们有一站最远视距1116米,直返视距误差0.057m),测几次都不能达到要求,只好重选前视距,290米的一站就耽误半天。

三、严禁视线上有障碍物:我们在测核桃树至高滩直视时,视距230m,在视线150余米处有一片竹叶在视线上晃动,对准棱镜后,调整焦距可见竹叶,焦距对准棱镜时竹叶不可见。读数时正镜的几次视距读数差为0.85m左右,其它情况下,视距读数距都为零。派人清理后,读数值才保持不变。

四、雨后天晴不宜观测:冬天里,山区雨后天晴的天气,雾气浓、空气扰动大,不宜进行测量操作。我们在一个雨后天晴的上午进行返视观测,棱镜在山阴下,仪器在太阳下,逆光观测,雾气又浓,望远镜里根本找不到目标。直到上午11点半,阳光照到棱镜上后,才能进行观测,但目标在镜筒仍抖动不也。严重影响测量精度。

五、为加快测量速度,控制测量尽量采用三角架摆棱镜,这样只搬棱镜,不搬脚架,减少摆镜时间和摆站的误差。我们测量时用了三个三角架,有两个铝合金的,很轻,但铝合金脚架在水泥地上有不稳的感觉。如有四个三角架配合使用,三个使用,一个走前视,这样速度会更快。

六、光学对中器使用注意事项:全站仪和棱镜连接器都有光学对中器,很好使用。但使用中一定要按:调平对中再调平再对中的顺序使用。因为光对中器在基座不平时,视线是斜的,这时对中,调平后又不对中了,有时要动脚架,影响测量工作进度。在实践中,有个新同志摆后视棱镜,仪器搬走后没动脚架,应该快,发现半天都没摆好,还动脚架。经询问,发现他没按此顺序操作。全站仪配有垂球,摆脚架时将其挂上,在三角座基本水平时,让垂球基本对中,固定脚架后,架仪器调平后用光学对中器精确对中,这样操作起来很快。棱镜标配里无垂球,建议前视镜站另配垂球,加快摆站速度。后视是搬到测站,脚架先固定了的,不存在这个问题。

七、视距测回数:规范要求视距测量时测四测回,每测回读数四次的平均度,再把三测回的数平均作为视距测量数。但在实践中只要视线上无干扰物,视距任意次读数都不会变,不知规范这样要求的要义。

八、视距直视和反视读数:在进行直返视法进行控制测量时、五等测量时规范要求视距只读直视、不读返视,但实践中发现利用直返视读数比较可以发现错误和误差来源:如视线障碍、对地距离过小、读数错误、记录错误、对测站中心不准等问题。可以减少人为误差因素。九、利用竖盘读数指标差提高测量成果精度。反复对中后读数指标差仍不满足求,就校竖角指标差,不管工作前校没校,一般都有效。通过正反镜指标差的验证,查找误差原因,使得测量成果的人为失误因素降为零。提高测量成果准确率。

十、仪高、棱镜高测量不易精确。按规范上要求:棱中心到基座用游标卡尺量下后,作固定值记录,测量过程中用钢卷尺量基座以下部分,两者加起来作镜高。实际操作时,发现游标卡尺只能量到三角基座调平螺旋的上座。因上座到下座之间有调平螺旋,调整后数字是变化的,每一站不同。所以量仪高(镜高)时,从测桩中心量到角架座盘(斜10cm),再到棱镜三角联接器上座(斜5cm),直线按曲线量,不准确。现场我们采用钢卷直接量到棱镜(仪器中心)反而误差小些。角架座盘到棱镜中心的倾角比到棱镜基座的倾角要小些。但仍然不准,不知大家有什么高招。

十一、视线倾角不大于15°问题:《三角高程测量规范》中要求视线倾角不大于15°,我们在实际操作前认为不易达到这个标准。实际操作时,发现倾角多数在2°左右,所以不足为虑。但《水利工程测量规范》中用h≤20×s×10^3/T来表示高差限制、不太直观,不知为什么不换算成角度。

公路测量中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 篇7

1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1.1 单向观测计算高差公式

如图1所示,A为已知高程点,B为未知高程点,为求得B点高程,须观测A、B两点间的高差。首先将全站仪安置于A点,量得仪器高为i,B点安置放反射棱镜,校镜高为l。

由图1中得出A、B两点间的高差为

由于A、B两点间的距离与地球半径之比值很小,故可以认为∠PNM=90o则

式中a为照准棱镜中心的竖直角,S为A、B两点的斜距。C和r分别为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式中R为地球半球,R’为光程曲线线曲率半径,设为大气折光系数,则

将(2),(3),(5)式代入(1)式,则有

1.2 对向观测计算高差的公式

对向观测即是将全站仪置于A点,棱镜置于B点,观测B点测量取高差,再将全站仪置于B点,棱镜置于A点,观测A点测取高差,然后取两高差中数作为观测结果。

根据式(6),由A点观测B点的高差

由B点观测A点的高差

式中SAB、aAB和SBA、aBA分别为仪器在A点和B点所测的斜距和竖直角iA、lA和iB、lB分别为A、B点的仪器高和棱镜高。KAB和KBA分别为由A向B观测和B向A观测时的大气折光系数。如果观测是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在同一时间进行对向观测,可认为KBA≈KAB。以SABcosaAB和SBAcosaBA为对向观测A、B两点间的平距,也可近似相等,故

由(9)式可知,对向观测可抵消地球曲率和大所折光的影响。

2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分析

2.1 单向观测的精度分析

对式(6)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

对于S=1km,ma=±2",ms=±10mm,计算上式第六项和第七项的方根均小于10-3mm,故可忽略不计。则

2.2 对向观测的精度分析

对向观测计算高差的基本公式(9)可改写为

式中gA=iA-lB·gs=iB-lA,在最取i和l时,一般均偏大1~2mm,而g则会增大或偏小,因此g可视为一新的独立观测值。由误差传播定律得

设ma AB=ma BA=mamSAB=mSBA=mSmg A=mg B=mg

SAB=SBA=S aAB=-aBA=a,则(12)式中写为

大量的实验表明,用J2级(或相当于J2级全站仪观测竖直角3个测回,测角中误差ma一般均小于±2",测距精度取优于±(5+5×10-6D)mm,mB的测试结果,一般取±2mm,现以ma=±2",mB=±(5+5×10-6D)mm,mB=±2mm代入式(13),计算高差中误差,并以2倍的中误差作为限差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限差比较,计算结果见表1(附后)。

3 结论

3.1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如果采用对向观测,竖直角测角精度ma≤±2",测距精度不低于±(5+5×10-6D)mm,边长在2km范围内可达到四等水准的限差要求,可用于公路基平测量。对特大桥梁等重要工程附近,可适当缩短边长;如果ma≤±1.5"边长控制在700m之内,可满足三等水准的限差要求。3.2表1中(1)、(2)、(3)分别为竖直角观测误差、测距误差、仪器高和棱镜高量测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可以看出(1)的影响较其它两项要大得多,故竖直角的观测误差是全站仪三角高程的主要误差。所以在观测中应彩用适当的措施提高竖直角观测精度,如采用觇牌代替棱镜作为照准目标,适当增加测回数。竖直角观测的作业方法及限差,参照有关规范中的相应规定执行。3.3由表1可以看出,边长愈长,测定高差的精度愈低,高差中误差大致与边长成正比关系。故以短边传播高程较为有利。

3.4 量取仪器高和目标高所产生的误差直接影响高差值,因此应认真细致地量取至毫米,目标高最好用对中杆直接读取。

摘要:对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在公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满足公路高程测量技术要求的观测方法。

关键词:全站仪,公路高程测量,单向观测,对向观测

参考文献

[1]聂让.全站仪与高等级公路测量[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孔禅之,梅是义.控制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篇8

目录

一、前言.....................................................................3

二、实习的目.................................................................3

三、实习内容....................................................3

四、测量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4

a、测量步骤............................................................4 b测区地点及控制点选择..................................................4 c.导线测量.........................................................4 d、碎部测量...............................................................5 e、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检查与整饰...................................6

五、过程总结............................................................6

六、实习感想....................................................................7

一、前言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并且测量实习课是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好机会。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经过自己亲手实验和体会,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的去完成这次测量实习。

二、实习目地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也是工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同学们的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还能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此外工程测量,它是个复杂的工作,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通过这次实习我彻彻底底的明白了测量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在这次测量实习中我们能够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三、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并且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检验和校正的方法;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作业能力。通过地形图的测绘增强测定与测设地面定位的概念,提高应用地形图的能力,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大侠基础。

测量实习的基本工作:

1、测绘表示图书馆及其周边地形地物地形图一张;

2、将老师所给坐标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布设到地形图上。

四、测量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

a、测量步骤控制测量:在一定区域内,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测量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对于地形测图,等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以保证所测地形图能互相拼接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工程测量,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和变形观测的依据。

b、测区地点及控制点选择

地点:逸夫图书楼以及周边

控制点的选择:

1、通视范围大,越无盲区越好;

2、受干扰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没有受干扰的;

3、地点很牢固,如果怀疑有可能会因为崩塌影响,最好回避。

4、最好在要放样区域内的人们都能看到你,以利信息交往方便;

5、还有一个比较技术性的,即考虑前后视的距离基本相当,以消除仪器误差。

c.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从一组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几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由于测量了多边形的各内角及边长,闭合导线也具有检核作用。

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①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②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③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

④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

⑤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3.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1、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其调整

闭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的代数和,理论上应分别等于零。各点纵横坐标增量的总和即为闭合差调整过程中根据情况取整,但必须保证调整后和为零

2、坐标的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依次计算各点的坐标。d、碎部测量

(一)碎部测量

在控制点上架全站仪,经过对中、整平和精确对中、整平,照准地物以确定方向。画出草图,标出各点点号,用全站仪测出多个地物点。

(二)碎部点的选择

碎步点就是地物地貌的特征,对于地物,碎步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对于地貌来说,碎步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

(三)操作步骤如下

1.进入程序测量模式

将全站仪采用光学对中方法安置于测站控制点上,进入标准测量程序模块中。

2.创建作业

在程序测量模块中,创建新的作业,输入作业文件名字。

3.设置测站点、后视点信息,并后视归零。

4.碎部点数据采集

进入碎部点数据采集屏幕,第一个点的测量需要置入碎部点点号和反射棱镜高,然后照准碎部点所立对中杆,按确认键开始测量。待坐标显示于屏幕上后, 按相应的确认键,测量碎部点的信息自动存储于上述创建的作业文件中。此时观测员用对讲机将该点的点号报告给立镜员,立镜员听到自己的名字和点号后就可以移动到下一个测点上。

5.碎部记录

立镜员要现场记录立镜处的点号、地物属性、及连线关系

e、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检查与整饰

从全站仪中导出数据,利用CASS软件,根据草图,画出测区内的建筑物、构筑

物等地物地貌,最后对地形图进行整饰。

要求:电脑或者手绘一张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

找准正方向,并确定控制点在图纸上的位置,通过控制点进一步确定碎步点的位置。

将所测碎部点,连接绘成地物,勾绘等高线。对照实地进行检查。

按地形图图式的要求,描绘地物和地貌,并进行图面整饰、清洁。

五 过程总结:

这次的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我们用了四天时间,其中,第一天的上午我们用来作实习前的准备,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测量区域以及注意事项,随后我们自行进行了分组,检查好自己的全站仪以及其他仪器,老师便带我们去测量区域进行测量。我们组的测量区域为图书馆及其周边地形地物。第一天余下的时间我们都用来定导线以及测量导线。在测量导线的过程中,我们便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导线上的控制点选得不合理,导致全站仪被障碍物遮挡了视线,测量导线时我们对全站仪的使用很不熟练,在对中整平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过在我们组员努力摸索以及老师的仔细指导下,我们还是能够熟练的操作全站仪了,第二天,我们将图书馆周围的树木以及路灯,旗杆等地物测量完毕,第三天我们对图书馆以及绿化带进行了测量。第四天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使用CASS软件绘制了图书馆周边的地形图。

六 实习感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为了能在考试中拿到一个好成绩,在理论知识上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而忽略了对实际操作的学习以及对仪器的熟悉工作,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对仪器的使用显得手忙脚乱,由于没有掌握对中整平的技巧,我们测的数据一直都存在较大的误差,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解决。其他还有一些遇到的问题。这次实习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平时理论学习的掌握情况的机会,还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让我们能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次实习给了我们很好的弥补不足的机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组的组员都能很熟练掌握了测量方法。此外,测量实习还让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实习工作的,必须要有一人立棱镜,一人使用全站仪,一人读数,三者缺一不可。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大大加快测量工作的进度。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平均每天都要在30多度的阳光中晒上三四个小时,虽然很幸苦,但这也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之,这次的实习虽然幸苦,但我们任然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

全站仪测量高程方法 篇9

项目部为更好的推进项目测量工作,保证项目测量成果和质量,规范项目测量的管理,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特制定本培训计划。大家都知道,独木不成林,好的测量工作离不开每一个测量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将工程建设的更加美好!

测量员岗位职责

1)应遵守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实地测设工作要坚持科学、简捷,精度要合理、相称的工作原则;在测量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3)坚持计算工作和测量作业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随时消除误差,避免误差积累; 4)严格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 5)检查、校核与放线测设分开的原则;

6)认真积累原始资料,做好观测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测设水平。

全站仪测量放样的要点:

测量或者放样时,必须长视定短视,即对准后视视距一定要长于所放样点位到仪器的距离。已知边长越长,放样边长越短,误差越小;反之就大。

施工队所使用测量仪器标称精度均满足铁路施工测量规范要求,仪器均要经国家计量部门授权的检定单位检测定并在核定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棱镜杆使用之前一定要校核棱镜杆的垂直度。

所使用的棱镜必须和全站仪配套,在测量过程中应经常使用三段法对棱镜常数进行测量和改正。

施工测量中转点必须采用护桩和混凝土保护,每次测量前和测量完成后均应对控制点进行检核。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转点进行检查。

全站仪操作及注意事项:

1.各类测量设备检定有效期到期必须送有关的检定单位检定,检定证书复印件必须报送公司测量组备案;本着谁使用谁送检的原则。

2.全站仪测量前,要有相应的仪器年检合格证书。未经检测合格的仪器不得应用于施工现场。3.测量人员要持证上岗,经安全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进场进行施工测量。

4.使用测量仪器的人员必须是经培训考试合格、熟悉仪器性能和懂得测量规则的专职测量人员,非专职人员不得使用。仪器在使用中应有防雨、防晒设施,严禁日晒雨淋。

5.测量人员必须熟悉仪器的性能和操作规程,本着对工程负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并对仪器进行自检、送检和保养。

6.全站仪施工测量时,后视视距要长于前视视距。每一次转点均应从测量组提供的CPI/CPII/JM控制点进行转点,不得以作业队的转点为基准再进行转点。作业队的临时转点要做好保护,每次使用完成后和使用前,均要对其进行复核,与测量组所提供的控制点进行联测,7.仪器任何部分发生故障,不勉强使用,应立即检修,否则会加剧仪器的损坏程度。

测量复核:

1)工区技术测量计算资料必须由工区技术负责人复核并签字,关键部位由测量组长复核签字。

2)测量组计算资料必须由组长复核并签字,关键部位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复核并签字。3)测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工程技术测放桩点进行复测,对工区技术日常测量进行检查复核。

4)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卡控,如墩台几何尺寸和标高,每次浇筑砼前须复测,确保平面几何尺寸,标高符合设计,预埋件预留孔位臵正确稳固,模板加固可靠方能下令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控,是否按配合比进行施工,放样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收尾阶段收坡和抹面是否符合设计,成品是否符合设计几何尺寸,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

影响全站仪坐标测量的精度的因素

主要有仪器本身的误差(受仪器制造和检校不完善的影响)、仪器对中误差及目标的偏心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操作者整平仪器时,要严格的对中整平在进行操作。找准目标时,应以战牌中心为准,而不是直接找准棱镜中心。

控制点起始方向误差引起放样点的点位误差;起始边方位角的误差所引起的放样点位的误差不仅与起始方向的误差大小有关,还与起始点到放样点的距离大小有关,离起始点距离越远,则误差越大。

测距仪测距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影响,会造成测距精度的下降。为了提高测距的精度,我们需要对测距的结果进行改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改正:仪器常数的改正、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

仪器常数改正

仪器常数包括加常数和乘常数。

加常数改正:加常数K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仪器的发射面和接收面与仪器中心不一致,反光棱镜的等效反射面与反光棱镜的中心不一致,使得测距仪测出的距离值与实际距离值不一致。因此,测距仪测出的距离还要加上一个加常数K进行改正。

乘常数改正:光尺长度经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晶体老化,实际频率与设计频率有偏移,使测量成果存在着随距离变化的系统误差,其比例因子称乘常数R。我们由测距的公式Du(NN)可以看出,如果光尺长度变化,则对距离的影响是成比例的影响。所以测距仪测出的距离还要乘上一个乘常数R进行改正。

对于加常数和乘常数,我们在测距前先进行检定。目前的测距仪都具有设置常数的功能,我们将加常数和乘常数预先设置在仪器中,然后在测距的时候仪器会自动改正。如果没有设

DKRD。置常数,那么可以先测出距离,然后按照下面公式进行改正:气象改正

测距仪的测尺长度是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推算出来的。但是仪器在野外测量时的气象条件与标准气象不一致,使测距值产生系统误差。所以在测距时应该同时测定环境温度和气压。然后利用厂家提供的气象改正公式计算改正值,或者根据厂家提供的对照表查找对应的改值。对于有的仪器,可以将气压和温度输入到仪器中,由仪器自动改正。

倾斜改正

由于测距仪测得的是斜距,应此将斜距换算成平距时还要进行倾斜改正。目前的测距仪一般都与经纬仪组合,测距的同时可以测出竖直角α或天顶距z,然后按上面公式计算平距。

测距仪的标称精度

测距误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待测距离成比例的误差,如乘常数误差,温度和气压等外界环境引起的误差;另一类是与待测距离无关的误差,如加常数误差。所以一般将测距仪的精度表达为下面两种形式:

mD = ±(A+B·10-6 D)或 mD = ±(A+B·ppm)式中:A为固定误差,即测一次距离总会存在这么多的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表示每测量一公里就会存在这么多误差。1ppm=1mm/1km=1×10-6;D为所测距离,单位km。

举例:如某台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3mm+5ppm),那么固定误差为3mm,比例误差系数为5。

全站仪测距的温度和气压改正

通常是开机后将观测时的温度和气压输入全站仪,仪器自动对距离进行温度和气压改正。测定气温通常使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测定气压通常使用空盒气压表。气压表所用单位有mb(102Pa)和mmHg(133.322Pa)两种,而1mb=0.7500617mmHg。气温读数至1度,气压读数至1mmHg。

小知识:《温度和气压对测距的影响》

在一般的气象条件下,在1Km的距离上,温度变化1度所产生的测距误差为0.95mm,气压变化1mmHg所产生的测距误差为0.37mm,湿度变化1mmHg所产生的测距误差为0.05mm。湿度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在高温、高湿的夏季作业时,就应考虑湿度改正。注意:

1、只要温度精度达到1度,气压精度达到27mmHg,则可保证1Km的距离上,由此引起的距离误差约在1mm左右。

2、当气温t=35度,相对湿度为94%,则在1Km距离上湿度影响的改正值约为2mm。由此可见,在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下作业,对于高精度要求的测量成果,这一因素不能不予以考虑。

3、由于高铁轨道工程测量以“两站一区间”分段进行,从导线复测到控制基标测量,再到加密基标测量所涉及的距离测量都属短距离测量,上述改正值较小,只要正确设置温度值和气压值即可满足规范要求。全站仪测距的精度问题

测距精度,一般是指经加常数K、乘常数R改正后的观测值的精度。虽然加常数和乘常数分别属于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但不是测距精度的表征,而是需要在观测值中加以改正的系统误差,故从某中意义上来说,与标称误差中的A和B是有区别的。因为测距的综合精度指标,一般以下式表示: MD=±(A+B×10-6D)

每台仪器出厂前就给了A和B之值,再行检验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检验看某台仪器是否符合出厂的精度标准(标称精度),另一方面是看仪器是否还有一定的潜在精度可挖。这与加常数K、乘常数R的检验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了检验仪器质量,后者是为了改正观测成果,决不能用检定精度的指标A与B去改正观测成果 小知识:《标称精度》

测距仪都有一个标称精度,他是仪器出厂的合格精度指标,仅一般地说明仪器的性能,而决不能理解为只能达到这样的测距精度,尤其是不能代表现场作业时的边长实测精度。注意:

1、加常数K、乘常数R改正值从仪器的检测结果得来。加常数K与实测距离大小无关,乘常数R应与实测距离相乘得到改正值,乘常数R单位为mm/Km,实测距离单位为Km,所得改正值单位为mm。

2、外业作业时应进行加常数K、乘常数R改正。

棱镜常数、大气改正值设置

1、棱镜常数(PSM)的设置——进口棱镜多为 0,国产棱镜多为-30mm。(具体见说明书)

2、大气改正值(PPM)的设置—— 输入测量时的气温(TEMP)、气压(PRESS),或经计算后,输入 PPM 的值。(或者按照说明书中的公式计算出 PPM 值后,按“ PPM ”直接输入)。

说明: PSM、PPM 设置后,在没有新设置前,仪器将保存现有设置。

后方交会法注意事项

在施工测量中,我们经常使用后方交会。后方交会可以自由设站,对通视条件不好的地方很实用。但在测量中,后方交会测量会出现残差。全站仪系统为了进行数据处理,就会修改格网因子,以确保交会的准确性。修改后的格网因子可能是1.00XXXXX(X代表数字)或者是0.99XXXXX,总之和1.00有一点点差别。

在实际测量放样中,通过坐标放样模式进行放样,与退出放样模式在基本模式下测量同一点的坐标,两者居然有差别。小的情况下是几毫米,多的情况下可能是2-3cm。最多的情况下我遇到过差值5cm的。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反复的问刚才放样放的好好的,放样模式和基本模式下的坐标为什么不一样呢?

其实,在基本模式下,系统默认的格网因子是1.000,而放样模式下的格网因子可能是使用以前通过后方交会系统保留下来的格网因子1.0000XXX或者是0.9999XXX(X代表数字)。这样你照准同样的点,在不同模式下所测量的数据就不一样。因此,在测量中,要经常对格网因子进行校正,特别是使用后方交会放样后。以免影响了你的测量成果。默认状态应该是1.0,如果不是,请改回来,这样你在两种模式下测量的数据才能统一起来。

我的意思是说后方交会后放样模式状态下,格网因子自动会变,而基本模式下始终是定值1.0,如果下次放样模式下不修改格网因子,系统在放样模式下会使用以前的格网因子。这样放样模式下测量的坐标和基本模式会不相统一。特别是经过一次残差很大的后方交会后,两种模式的测量结果会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中要及时修改格网因子。

所以用全站仪进行后方交会后视对完后--开始放样--这个时候要把格网因子改过来就对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倾斜度 那个要关闭,不然竖轴会差几十秒!

后方交会后放样模式状态下,格网因子自动会变,而基本模式下始终是定值1.0,如果下次放样模式下不修改格网因子,系统在放样模式下会使用以前的格网因子。这样放样模式下测量的坐标和基本模式会不相统一。特别是经过一次残差很大的后方交会后,两种模式的测量结果会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中要及时修改格网因子。

全站仪测量使用的棱镜必须与仪器配套,当棱镜经常使用受到磨损或棱镜与仪器不配套时,可以采用三段法进行棱镜常数的校验与改正。棱镜常数的测定方法

棱镜常数的大小与棱镜直角玻璃锥体的尺寸和玻璃类型有关。全站仪配套棱镜在出厂时都有其固定的棱镜常数值,供测距时使用。因此,配套使用时只需要保持仪器原有系统设置就可。但如果使用的是不配套的棱镜,首先就要确认两棱镜类型是否一样,即保证两棱镜竖轴情况一致后,再预先设置与其相应的棱镜常数。一般来说,一台全站仪的说明书上可以查到配套棱镜的棱镜常数。当使用其他棱镜时,如果仪器内棱镜数与配套棱镜常数相同,就只需要输入该常数进行改正。如果棱镜常数为零,就要输入棱镜常数改正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棱镜常数未知,或者使用的是不配套的棱镜,则可以采取 “三段法”的测距方式来测定其棱镜常数。

图三 三段法示意图

在较为平坦的地面上选200m 左右长的线段AC ,如图3 所示,并定出线段AC 上一点B ,保证三点一线,将全站仪置于A 点测平距AB 和AC;置于B 点测平距AB和BC;置于C 点测平距AC 和BC。必要时应进行气象改正,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中误差的影响,测量过程中始终使用同一棱镜,如上图所示。

计算AB、BC 和AC 的平均值AB、BC和AC ,则真实的棱镜常数与现在临时棱镜常数的差值为:C = AC-AB-BC,然后把临时的棱镜常数加上C即得到真实的棱镜常数。该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一个精密基线,适合于野外工地现场校准棱镜常数。

棱镜常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为电磁波测距仪及棱镜反光镜的对中点与仪器的发光面及反光镜的反射面之间不一致,及电路的延迟等的影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如果棱镜与全站仪不配套,又忽略了棱镜常数改正,就会引起测距的误差,而误差的传播便会影响整个测量成果的精确性。另一方面,由于棱镜常数测定有误差,以及检定后在使用过程中仪器光电系统的变化等, 棱镜常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取高精度测量数据,除了熟悉和理解全站仪及其配套设备构造和工作原理,做到能够熟练正确使用仪器,每次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工作之前,除了要检查包括棱镜常数在内的各项系统参数设置之外,还必须对棱镜常数进行定期的测定,如果是一项大型工程,在开始前和结束后,还应该根据要求对棱镜常数进行检定。

全站仪对中杆校验

首先在地面上确定一个90度的直角,对中杆架立在直角上,水平居中。

第二,在90度直角的射线一端架全站仪、整平(经纬仪、吊线坠)开启红外线从对中杆的根部射向棱镜十字丝看偏移多少,此时可手推对中杆以十字丝对中全站仪视准轴的中为止,现在可用工具调对中杆的水泡居中。此时对中杆的校验已完成的一半。第三,全站仪架于另一端射线上、整平开启红外线同样从对中杆的根部射向棱镜十字丝可看出偏移多少,手推对中杆以十字丝对中全站仪视准轴的中为止,现在可用工具调对中杆的水泡居中。

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棱镜杆在各个方向都垂直即可。

全站仪放样效率问题:

作业队在进行桩基、承台、墩身、垫石等用全站仪定位放样时,可以事先使用仪器配套的数据传输软件程序将线路控制高程、坐标数据和计算坐标数据文件导入仪器,对于作业人员来说,传输过程中接触的只是文件,并不接触文件中的数据,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又避免了人工的干预,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工录入数据错误的概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线精度。

高程控制测量:

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桩基护筒标高测量时,可以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标高,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时,必须严格按要求的对中整平,精准的照准目标。棱镜杆架设必须使用支撑脚架精确对中整平。每测站测量完毕后必须对已知高程点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测站测量。

对与桩头破除、承台施工、承台混凝土浇筑、柱墩身施工过程中高程控制测量必须采用附合水准或者闭合水准导线测量。

全站仪保养管理

一、仪器保管

1、仪器的保管由专人负责,每天现场使用完毕带回办公室;不得放在现场工具箱内。

2、仪器箱内应保持干燥,要防潮防水并及时更换干燥剂。仪器须放置专门架上或固定位置。

3、仪器长期不用时,应一月左右定期通风防霉并通电驱潮,以保持仪器良好的工作状态。

4、仪器放置要整齐,不得倒置。

二、使用时应注意事项

1、开工前应检查仪器箱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

2、开箱后提取仪器前,要看准仪器在箱内放置的方式和位置,装卸仪器时,必须握住提手,将仪器从仪器箱取出或装入仪器箱时,请握住仪器提手和底座,不可握住显示单元的下部。切不可拿仪器的镜筒,否则会影响内部固定部件,从而降低仪器的精度。应握住仪器的基座部分,或双手握住望远镜支架的下部。仪器用毕,先盖上物镜罩,并擦去表面的灰尘。装箱时各部位要放置妥帖,合上箱盖时应无障碍。

3、在太阳光照射下观测仪器,应给仪器打伞,并带上遮阳罩,以免影响观测精度。在杂乱环境下测量,仪器要有专人守护。当仪器架设在光滑的表面时,要用细绳(或细铅丝)将三脚架三个脚联起来,以防滑倒。

4、当架设仪器在三脚架上时,尽可能用木制三脚架,因为使用金属三脚架可能会产生振动,从而影响测量精度。

5、当测站之间距离较远,搬站时应将仪器卸下,装箱后背着走。行走前要检查仪器箱是否锁好,检查安全带是否系好。当测站之间距离较近,搬站时可将仪器连同三脚架一起靠在肩上,但仪器要尽量保持直立放置。

6、搬站之前,应检查仪器与脚架的连接是否牢固,搬运时,应把制动螺旋略微关住,使仪器在搬站过程中不致晃动。

7、仪器任何部分发生故障,不勉强使用,应立即检修,否则会加剧仪器的损坏程度。

8、元件应保持清洁,如沾染灰沙必须用毛刷或柔软的擦镜纸擦掉。禁止用手指抚摸仪器的任何光学元件表面。清洁仪器透镜表面时,请先用干净的毛刷扫去灰尘,再用干净的无线棉布沾酒精由透镜中心向外一圈圈的轻轻擦拭。除去仪器箱上的灰尘时切不可作用任何稀释剂或汽油,而应用干净的布块沾中性洗涤剂擦洗。

9、湿环境中工作,作业结束,要用软布擦干仪器表面的水分及灰尘后装箱。回到办公室后立即开箱取出仪器放于干燥处,彻底凉干后再装箱内。

10、冬天室内、室外温差较大时,仪器搬出室外或搬入室内,应隔一段时间后才能开箱。

三、电池的使用

全站仪的电池是全站仪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现在全站仪所配备的电池一般为 Ni-MH(镍氢电池)和 Ni-Cd(镍镉电池),电池的好坏、电量的多少决定了外业时间的长短。

1、建议在电源打开期间不要将电池取出,因为此时存储数据可能会丢失,因此在电源关闭后再装入或取出电池。

2、可充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但是如果在电池还存有剩余电量的状态下充电,则会缩短电池的工作时间,此时,电池的电压可通过刷新予以复原,从而改善作业时间,充足电的电池放电时间约需 8 小时。

3、不要连续进行充电或放电,否则会损坏电池和充电器,如有必要进行充电或放电,则应在停止充电约 30 分钟后再使用充电器。

不要在电池刚充电后就进行充电或放电,有时这样会造成电池损坏。

4、超过规定的充电时间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电池剩余容量显示级别与当前的测量模式有关,在角度测量的模式下,电池剩余容量够用,并不能够保证电池在距离测量模式下也能用,因为距离测量模式耗电高于角度测量模式,当从角度模式转换为距离模式时,由于电池容量不足,不时会中止测距。

四、全站仪的养护

1、仪器应经常保持清洁,用完后使用毛刷、软布将仪器上落的灰尘除去。如果仪器出现故障,应与厂家或厂家委派的维修部联系修理,决不可随意拆卸仪器,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仪器应放在清洁、干燥、安全的房间内,并由专人保管。

2、棱镜应保持干净,不用时要放在安全的地方,如有箱子应装在箱内,以避免碰坏。

3、电池充电应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总之,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全站仪的使用和维护,注意全站仪电池的充放电,才能延长全站仪的使用寿命,使全站仪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方案

项目测量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测量是一个服务性岗位,测量成果是组织施工的依据,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是工程的眼睛,是指导施工作业的指航标,它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第一道关口,决不能有任何丝毫的纰漏。测量无小事,一旦出现事故绝对是大事。故测量工作中一定要增强作业人员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工作中步步有校核。为提高作业队伍测量人员的技能和责任心,特制定如下奖惩制度:

一、奖励制度

1、发现项目测量组移交的中线、里程、坐标、高程有误,并经项目测量组认可,避免了重大工程事故。报请建设单位给予嘉奖。

2、发现测量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并及时给予纠正的有关人员,按项目部的奖励办法执行。

3、对于施工过程中测量做的好的队伍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处罚制度

1、凡由于测量的原因造成测量结果与设计不符或精度超限,不论其是否造成损失均属测量事故。

2、凡发生测量事故后,除及时向项目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外,在作业队伍自己内部还要及时进行事故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凡隐瞒事故者加重处罚。

3、弄虚作假、伪造测量成果者,加重处罚。

4、由于测量事故造成工程质量事故者,按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办法办理。奖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工程干的更好。

测量的安全保障措施

技术人员在测量工作开始前,应熟知工程监测作业内容和监测工作程序,按方案要求作业、按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并服从指挥。因现场情况的不确定性,需要技术人员集中精力,安全第一!为了保证人身安全,特列出以下注意事项: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穿塑胶底鞋,禁止穿凉鞋、拖鞋等,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基坑的围护结构上、支撑上作业时,应系好安全绳;

2.进入施工现场,行走时要注意脚下,避免被磕绊、跌伤、扎伤;某些工地,建筑垃圾未清出现场,尤其是板子上,常会有直立的钉子,要避免被扎伤。注意空间里的异物,如脚手架类,避免撞伤头部。

4、施工现场严禁吸烟,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在人行道上架设仪器时,应注意避让行人,保护仪器。注意施测人员、设备与现场起重、运输设备的安全距离。必须在起重设备下或运输通道上作业的,应事先与对方联系,并派专人看管后,方可作业。如需要攀爬,要先确认要攀爬物体牢固可靠;

6、使用施测仪器设备,不得用望远镜瞄准太阳。如果现场有焊接操作,切勿直视焊接光源,避免被灼伤眼睛。在高压电缆区作业时,不得将仪器直接架设在强电磁场区,避免高压击伤,应及时和工程主持人汇报,由工程主持人协调解决。

上一篇:柴油发电机操作流程下一篇:父母对幼儿园毕业寄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