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筑设计(推荐8篇)
清代城市
清代城乡生活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还能在一些文献里找到城乡生活的点滴。
清代的建筑业包括民宅、道路、堤坝、桥梁、运河、商业建筑、宗教设施等的修建和修缮。我们比较难找到这个行业产值的情况,但是我们有大量文献记载,说明为了修运河、堤坝、道路每年清代要花费几千万两白银,而管理这个工程的申实的报酬、材料、劳工费加在一起超过一亿两,大致估算清代建筑业的产值能够占到制造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清代的城乡由哪些人组成呢?古人曰: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做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所以士、农、工、商这四个大类的人群是城乡的主要组成部分。管子说,三其国而五其鄙。指的是在城市的居民三份,五份应该在乡村。清代有个包世臣的,他长期充任封疆大吏的幕僚,他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说,以二十口里而六夫计之,二十口中间有六个夫丁计之,使三民居一,而五归农,三民指的是士、工、商,也就是这六个里面三民居六分之一,其他的这五份都应该是农业生产者,估算出来的城乡比例是六分之一和六分之五的关系。194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市化率是在10.64%,城市人口比例相对比较低,比包世臣说的还低。
清代到底是什么情况,曹树基先生研究了北方、南方的城市人口比例,他提出了一个表格。他以乾隆后期山东地区为例,通过提取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数据,城市人口平均占总人口的6%到7%,北方城市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南方城市比例稍微高一些。总之历史上城市人口的增长缓慢,到了1949年建国初期才到11%还要弱一些。
城市建成的环境是一些非常直观的物质环境,如城墙、城市里的基础设施、城市里标志性的建筑、一些楼阁、钟鼓楼、谯楼,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有些形象资料留存到今天,现在北京和其他各个地方城市变化很大,所幸有些老照片、绘画作品能反映这个情况。
清代北京城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用了明代的城市规模,也就是清代继承明代建城运动的成果。北京城的改造是比较剧烈的,这张照片反映的是北京的正阳门就是前门 瓮城拆除前后的情况。
北京一些城市设施如钟楼、鼓楼,都是清代继承明代进行改造的结果。北京钟楼鼓楼
其他城市也是这样,如城市轮廓相对自由的广州。
清代开放以后,一些商人、传教士、官员,他们做了一些记录,一些老画,老照片等。
广州城墙
福州景色
各地散布的都有,外国人的足迹遍布当时的中国各地。
我们得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一手的原来图纸资料的辅证,这是喀什喀尔(喀什)建造军事卫城的图纸。
城市区片和城市发展过程的理论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明清重要的专题是
它的运河,随着运河漕运的进行,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发展。扩大一些视野,还有些流域的城市也是很重要。一些地区城市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如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一篇硕士论文讨论的一个问题,他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安徽的安庆,一个是安徽的芜湖。安徽和芜湖这两个距离不远的城市,安庆以士为主要的居住者,它的城市发展相对传统、有序、严谨,是一个有城墙,有基本城市格局。而芜湖以商业为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有市无城的状态。安庆是所谓的政治的中心、文化的中心,芜湖是它的经济发展的中心。像这样的对比的例子在清代俯拾皆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讲的是改土归流的政策,描写的是中国边疆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防火、卫生设施,城市生活的特质和乡村特质在生活环境中有什么差别,城市生活的质量和乡村生活质量有什么差别,怎么上厕所,救火机制是如何,这些材料记载相当丰富。从中能够切身地感到当时的生存条件,尤其是城市的生存条件。
律制生活与衙署类建筑
衙署分中央衙署、地方衙署,中央衙署以北京为主,地方衙署有地方衙署的特点。中央衙署我们参照当时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撰写过的考试文章,内容是康熙年间绘制的皇城宫殿衙署图,这张图纸介绍了皇城宫殿的衙署分布。傅熹年先生也有一些论述。北京的国家中央机关分类参照下表。
这张表表达出的信息有三大类。一类给皇帝当智囊的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一类是服务于皇家的宫廷机构。一类是最重要的,支持清代国家运转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以六部为首,所谓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这个直观体系中,落实到建筑首推的是皇家智囊机构--军机处,雍正设置了军机处,地位极高。有了军机处,清代内阁的地位几乎是没有了。军机处这样的地位,它在建筑上是什么样子呢?说到建筑有两个思路:一个是衙署建筑的纪念性或者是它的符号性特征,另一个是衙署建筑的实用性特征。军机处反映更多的是实用性特征,它位于故
宫紫禁城的里边,紫禁城前三殿与后宫之间的交汇的地方,隆宗门、景运门形成的长方形的广场。
军机处非常简朴,体现不出军机处在国家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军机处
军机处室内更加简朴,非常简单的家具、简单的装修,没有任何炫耀地位的企图。
六部集中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国子
监在国子监那个街上。
六部在《乾隆京城图》里有描绘,而且康熙以后逐渐定制。六部在《乾隆京城图》里的院落描述:千步廊一个丁字形的空间,它的东侧先是宗仁府,接下来就是吏、户、礼,后面一排是兵、工,刑部不在千步廊两侧,原来在皇城的西北角,但是清代以后搬到了千步廊附近的位置。
傅熹年先生画的千步廊两侧衙署建筑的平面图表明,六部是统一的基本平面形制,确实代表了符号性,从前面的大门到后面的二门,经过一个戒石亭或戒石坊,通过甬路到达月台,月台前面是大堂,后面是二堂,建筑很多。大堂、二堂是用轴心式工字殿的形式设计的,是统一的标准,这充分体现符号性。只要具有这样的平面布置,就具有衙署的属性。
实用性的特点表现,如户部需要有银库,要支银子,户部后面有个大库。
刑部在这六部里面占的面积最大,因为它得有监狱,体现了衙署建筑的实用性特征。衙署建筑要具有它的纪念性、符号性,它的功能性它的实用性次之,可以调整。
在实用性、功能性和纪念性符号性之间,还有个纪念性。如乾隆四十八年开始建造的辟雍。
它建于国子监太学里面,辟雍的建设跟乾隆理想有关,乾隆临雍讲学,辟雍是乾隆要到的地方、讲学的地方,具有非常高的等级和纪念意义。
国子监的平面图
整个国子监院落里面除了碑亭,还有辟雍。其他旁边的房子包括彝伦堂,这些其他的房子都是灰色的瓦顶。
辟雍最突出,是重檐黄色琉璃瓦顶,这样的建筑从外观上就标志出它不同寻常的等级。设计辟雍的是刘墉,他按古制进行的设计。
辟雍当时是周天子为各州子弟所建立的一个教育机构,它的形式取周围依水,形如璧环的概念,所以叫璧雍,也叫辟雍。周围水是圆形的轮廓,中间镶嵌了一个方形的平台,四面有桥,当心立建筑,建筑重檐,黄色的琉璃瓦顶。采用了殿身主体是三间的结构,各面各显三间核心,周围一圈做了一个周围廊,形成下层的屋檐,殿身支撑上层屋檐,周围廊支撑下层屋檐。辟雍三面都是一样的,三面的大小为明间两丈一尺、主体的两个次间一个是一丈六尺,另外一个也是一丈六尺,对称的,加在一起整
个的面宽就是五丈三尺,和乾隆皇帝手书的《三老五更说》的三五相呼应。
开始之初,刘墉在中间设了四根柱子,有四根柱子结构更简明,但中间的空间不好用。这个方案辗转到和珅手里,他提出一个取消柱子方法,用其他的方式来支撑屋架,具体的方式就是做抹角梁,就是在这两个柱的中间搭上一个斜的叫抹角梁的东西支撑上面的梁架,最终完成对屋顶的支撑,从功能上是一个飞跃。但从形制上出现了瑕疵,为什么呢?辟雍明间面阔两丈一尺,两个次间都是一丈六尺,做抹角梁后,八角形斜边是√2乘以一丈六尺,实际是两丈二尺还多五寸六分的样子,比起明间的两丈一尺的开间要大。
乾隆没有关注这个数理上的瑕疵,他更强调的是空间的实用性。从辟雍的例子看到衙署建筑的两重性,纪念碑性符号性和实用性这二重性,辟雍是尊重纪念碑性或者符号性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实用性的思维依然存在在皇帝的脑子里,这一点也许就是建筑师的决策和业主决策之间的微妙差别吧。
我们引用前人关于地方行政级别的框架图,清代地方各省是督抚制,总督、巡抚,下面有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再分到府、州、厅、县,每
个等级下面都有对应的执掌。
地方衙署留到现在的并不多,曲指可数。河南南阳的府衙
河南内乡县衙
河南叶县县衙
河北直隶总督府
山西绛州的府衙
山西霍州府衙
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量衙署建筑随着时代的演进消失殆尽。
府衙是如何使用,地方官平时都有哪些公共活动?接圣旨,最重要的公务活动。迎春。宣讲圣谕,宣讲圣谕指的就是每月朔望要宣讲《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还有些《乡约民规》之类。送学,就是岁科两试之后要送学子。宾兴,宾兴指的是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还有斋戒祭祀活动。相应就要引到与府衙对应的一些礼制性的建筑,要在忌辰里进行一些斋戒活动。放告,放告是每月定期受理诉讼。
地方官员的工作安排发生在衙署区域,关于衙署区域《钦定大清会典·工部》里的一条制度,写的是省级的:各省文武官均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大门之外为辕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撺办事之所为科房,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以次而减。府衙建筑沿着轴线排列,府衙往往跟一个小城市钟鼓楼或者谯楼联系起来,大门外会有一些布告,榜棚张榜,有旌善亭表彰善事,申明亭申斥恶事,进去是治事之所。中轴线上大门、仪门、戒石亭和戒石坊、大堂或者有穿堂,到它的二堂,再往后可能是宴息之所。其他的空间也可能布置署官的自己的宅院,大堂里两边的廊房往往用作办事机构,东三房、西三房,对应中央衙署也是吏、户、礼、兵、刑、工。中央衙署从皇城之内是六科吏、户、礼、部、刑、工,是监察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地方机构再设吏、户、礼、兵、刑、工房来办事,还有勘令科、承发司这种机构,其他的附属的空间里还会安排书吏、牢房、仓库、候厅、祠堂等。
河南南阳内乡地方志里有康熙时期县衙的样子,也有清代晚期的县衙的样子,变化不大,序列得到保持,符号性特征得到了继承。
康熙时期的县衙,辕门、前面的大门、仪门、戒石亭、戒石坊、大堂、两边的吏、礼、刑、房、二堂在里面的住宅,基本是这样布置的。
清代晚期能反映出晚期的县衙的样子,辕门、前面有一个影壁照壁,大门、仪门、石坊、大堂、月台、甬路,隔着个小门进入二堂,再里面住宅区。这是县志上河南内乡县衙的样子。
如果规制成建筑平面图,可以看到大堂的基本的平面,包括原告、被告应该在的位置。
大堂的立面图
二堂的布置
《烟雨楼台》收录的晚清时期衙署建筑的照片
老照片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面貌。
新疆莎车的地方衙署建筑的面貌与内地的衙署别无二致,除了前面简单地用一些框架支起的门罩,显示出一些地方特色之外,其他的与内地衙署别无二致。
衙署不仅指署官的治所,还指相应的其他的设施。有好些研究,如河南地方城市的形态、城市中的主要建筑,例如,河南两个县邻居,郾城和临颍。
县志反映的衙署设施
县志中明代嘉靖时期郾县县衙图
明代嘉靖定型之后在清代基本得到了延续,所以清代的面貌与之相似。这里衙署指郾城县县令的治所,治所之外还有其他省级单位的分支机构,如布政、察院、马驿、草场之类的附属机构,此外还有治县的各种学,医学、儒学、阴阳学,这是县城必备的。预备仓,城外还会有演武厅,这些设施不仅占据了城内的位置,还占据了城外的位置,是城里比较大的主要建筑物的代表,决定了县城的面貌。
临颍
这是民国四年临颍县志里的县城图,比清代晚一点,但它依然是反映清代的面貌。临颍同样是除了治所之外还有其他的机构,也有预备仓,临颍还多了一个养济院。城外有演武厅,还有一个漏泽园,漏泽园指的是那些家贫无以葬者和暴鸩者死后埋葬的地方,政府关心他们鬼魂的归属,建了一个漏泽园来埋藏这些尸骨,它与养济院同成为当时的福利机构。
完整的清代的衙署和衙署的服务设施有衙门,有官员的办事之所,还有教育,儒学、阴阳学、医学,有关民生的养济院、漏泽园。
信仰生活与礼制宗教建筑
清代坛庙、宗教信仰、生活建筑分三方面:一是中央的礼制建筑,二是皇家的宗教建筑,三是地方礼制和宗教建筑。
清代中央礼制建筑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祭祀制度、坛庙建筑、坛庙制度,在清入关前,清代的祭祀制度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入关后则主要吸收的是中原祭奠文化,从康熙开始就形成了以圆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祭;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祭;先医等庙、贤良祠、昭忠祠为群祭的体系,核心是大祭和一些中祭部分。
紫禁城两侧左祖右社
左祖右社制度始于周礼,左边是祖庙,所谓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明代就有此制,祖庙是祭祀皇家祖先之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
社稷坛
社稷坛中间是五色土。社指大地,稷指农业,核心是一个五色土的坛。这个明代就有,清代继承。清代其他的天地日月之祭分为不同的坛,分布在北京城不同的位置。如图所示,天坛在南郊,邻先农坛和太岁。先农坛、地坛在北郊。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城市中心有先蚕坛。
天坛
这是天坛的祈谷坛,后来的祈年殿。现在祈年殿的形式基本是乾隆时候定的,乾隆之前祈年殿也是三重檐、大屋顶的圆形建筑,但是颜色不同,颜色是黄绿青三个颜色的屋顶。今天看到的青色的屋顶反映了乾隆对规制的认识和乾隆的审美,这类建筑形式极具纪念碑特征。
天坛并不是祭天的地方,真正祭天的地方在圜丘。
圜丘
圜丘,制圆,其数为九的倍数,用台三层。皇帝祭天是要在冬至子时之前,虽然祭天的地方是露天的坛,但整个天穹幽明的感觉,这是皇帝祭天的氛围,而这个氛围礼制的背后的支撑和空间气氛和皇帝仪典的程序具有极高的规制。
地坛
地坛的特征与天坛不同,地坛总图
现在地坛平面图
地坛特点首先是制方。北向。主要的祭祀通路从北边进入,偶数为基,偶数是阴数。以凤为主要装饰题材。色黄,中央戊己土,大地是黄色。
先农坛
先农坛也是清代重要的祭祀场所,先农坛并制的不仅有先农之坛,有一亩三分地,皇帝躬耕的地方。还有太岁殿一组重要的建筑。
太岁殿
先蚕坛样式雷的图纸 先蚕坛主要由女眷来使用。
先蚕坛女眷祭先蚕的场景
以上是中央的礼制建筑,分坛庙两类,坛有坛的特征,庙有庙的规制。清代的皇家宗教是喇嘛教,喇嘛教不仅流传于蒙藏地区,也是皇帝信仰的体现,乾隆把自己塑造成文殊菩萨的形象。
把紫禁城内、外有几个重要的宗教建筑简单介绍。
最重要的建筑雨花阁,雨花阁位于后宫西侧,雨花阁是乾隆皇帝让章嘉呼图克图进行设计,它室内空间分四层,室外看起来是三大层。
雨花阁
这四层是事部、行部、瑜珈部、无上瑜珈部。室外建筑特点给人的印象可以用藏风来形容,这个藏风并不是简单地把西藏的建筑搬到内廷来,乾隆所有的采纳别的建筑风格的做法都不是简单地搬过来,而是进行消化和重新咀嚼。这座建筑虽然是章嘉进行设计的,但基本的建筑语言都是官式语言,带来的风格感觉,带有一点点藏传佛教的感觉。
一个是最上面的屋顶和下层屋檐的对比,比常规的汉地建筑对比得强烈,上面要小一些,下面更像一个基本环境的衬托,比较舒展,铺陈得比较开。再一个特点,雨花阁顶层的屋面虽然是一个四角攒尖的顶子,但它不是个正方形,这种貌似离经叛道的设计,一个非正方形的平面上面安一个金字塔一样的屋顶,所谓四角攒尖的屋顶,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对地方风格的追求。
它的装饰方面,最上方的屋顶四角布置了四条金龙。
这种做法在汉地建筑是不见的,综合这些语言,综合这种微妙比例的把握,乾隆缔造了他宫廷之内的藏传佛教建筑雨花阁。
皇宫之外的雍正时期府邸改造的喇嘛宫,雍和宫。
雍和宫是另外一个典型的藏传佛教在皇家建筑体系里的代表作,雍和宫这一串建筑雍和门、雍和殿、永佑殿、法轮殿到后面的万福阁。最具藏传佛教特
色的是法轮殿和万福阁。
法轮殿
它在一个简单的大屋顶前后出抱厦的基础上出了五个小亭子,就是在屋顶上面出了五个小亭子。
剖面图
出小亭子构造不同于常见的汉族建筑,确实带有蒙藏特色。
万福阁老照片
这个藏族建筑特色在于万福阁的正立面与其他具有类似结构重檐歇山屋顶的上层正立面的差别,万福阁的上层歇山屋顶比常规设计短小,带来的立面感受是下层屋面更舒展,上层屋面收得更紧一些,这种对比与其说是形式上的差别,不如说是细节比例尺度给视觉差别,这就是集藏族特色的核心所在。
宗教建筑另外一个重要的代表作是承德的外八庙。
外八庙平面布置图
承德的外八庙实际有十二个庙,叫外八庙的原因是其中八个庙理藩院管,有喇嘛住息在里面。外八庙比较代表性的例子有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
安远庙
普乐寺
普宁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宁寺。这种多层屋檐的重叠烘托出来的向上的气氛,以及上层尤其是顶层的那些屋檐所塑造成的根据佛教仪礼所塑造成的五个小亭子和中间的攒尖顶,这种组织比较成熟地运用了蒙藏建筑语言,其建筑结构同
样有挑战性。
普宁寺的老照片
普宁寺里的主尊
普宁寺里的主尊千手千眼,两边有善财龙女两个辅尊,主尊相当高大。剖面图
整个建筑似乎就是为佛像所定制,两个方向的剖面表现出整个楼阁结构。这一结构是当时的一大挑战,不仅从材料上、从结构的稳定性上都是挑战。它不同于传统的汉地如应县木塔的做法,每层结构互相衔接的做法更强调竖直上的通柱的构造,这是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庙展示的建筑和塑像之间的结合。
普乐寺被称为圆亭子,圆圆的平面用十二柱,它所表达的概念更具藏传佛教仪礼的本真。它铺陈的是一个曼陀罗,以中心为核心布置的一个曼陀罗阵。图为室内曼陀罗的形式和整个建筑组群的曼陀罗构造。
对比原本的西藏的布达拉宫
和清代皇家所缔造的宗教建筑,其间韵味有相通,手法却有不同之处。
布达拉宫大量使用了实体墙面,墙面上开小窗,烘托出一个背景,在这个墙面屋顶之上再改造灵塔殿,有各种汉式屋顶的组合。这种平平的展开的背景
和上面点缀式的屋顶组合比例的感觉被清代宫廷捕捉到了,体现在他们的建筑上。但是不尽相同的是,清代的皇帝并没有使用这样实体的墙面作为基本背景,而用其他的语言,用汉族的建筑坡屋顶作为背景来夸大上层屋檐和下层屋檐的比例来实现立面上的比例关系的协调。
清代地方城市中坛庙和宗教建筑的分布记载实例很多,但现存的实例却不是那么多。从平面上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河南的郾城,一个是河南的临颍,衙署建筑如果是管阳间的事情,管人日常生活的事情,那么坛庙宗教建筑就是要管信仰上的事情和阴间的事情。
阳间有治所,阴间有城隍庙。除了城隍庙还有其他的坛,如风云雷雨坛、社稷坛建在城外。还有一个邑厉坛,这个县城的厉坛,来对付一些厉鬼们。还有其他的一些宗教建筑,郾城非常独特,有很兴盛的地方性的岳飞崇拜,所以有武穆祠。相应的还有一些佛寺,如彼岸寺、道观、崇祯宫、关王庙这些宗教建筑,城外还有观音寺、武安祠。
河南临颍
河南临颍宗教建筑也是存在的,坛庙必不可少,如社稷坛、邑厉坛等。回顾整个清代的坛庙和宗教建筑,大部分继承了前代的成果。也有一些敕建、兴建的行为,最具特色的有三点:一是对于坛庙清代皇家的理解和固定下来的规制。二是清代皇家寺庙中对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和仪礼的表达。三是确定下来的在地方城市中坛、庙和佛寺、道观的布局情况。
工商行业与商业、会馆建筑
商业建筑有南北方之分、不同类型之分。本节分别论述南方和北方的商业店面和比较独特的商业结构类型-会馆建筑,北方的店面相对建筑语言比较复杂。梁思成先生归纳店面三大要件。
一类为拍子房
如照片所示的平顶房,平顶房上面可以加栏杆,还可以加楼。
一类为牌楼式
牌楼式比较隆重,装饰最为铺张者是在店面前面立一个大牌楼。如照片一角所示。
一类为幌子
各铺面有不同的自己特点的幌子,挂在外面。
所有这些要件在一张画里面有比较集中的反映,即《圆明园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画的是舍卫城外的一条买卖街,这条买卖街中间做买卖的人包括买东西的人都以内监充之。他们从城外的四市里买来东西到舍卫城里去卖,皇帝也逛舍卫城买卖街,当时逛的时候与最下级的臣民无异,也是像买东西的人而不是像视察的人,到那儿讨价还价,俄而喧哗口角,俄而甚至挥拳奋斗和别人打一打,这是一段有趣的小历史故事,反映的是当时北方的买卖场景。这幅画可以找到不同的幌子、拍子房、牌楼店面,不同规格的各式店面。
一些老照片可以反映前门的市肆及其他北方各省的城市的市肆。北京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很热闹的场所,除了店面之外还搭了很多棚架做临时的买卖之所。这种景象除了前门以外,还有山东的单县、山东的临沂等地的市肆。
山东潍县城外街道集市
南方则略有不同 杭州商业街道
南方商业街巷成熟得比较早,固化密度大,建筑密度也大,幌子密度也很大,因为当时的建筑语言不同给人的空间气氛有所不同。
会馆是在一些城市里祖籍相同的人集资建造的交流场所,可以做饭馆用、可以做旅馆用。里面经常是名商巨贾云集,讨论买卖,是物流的重要环节。
会馆建筑里,全国重要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是北京的安徽会馆,安徽会馆位置离琉璃厂不远,后孙公园胡同,它的平面图由三路建筑组成。
安徽会馆鸟瞰
后面附带花园,它是当时淮军将领和皖籍的官员来北京的聚会场所。有些淮籍官员、皖
籍官员到
北京述职就临时住在这儿当宾馆用,简称就是“宦游、宴聚、栖止之地,所以联洽乡谊也”。当时李鸿章和李鸿章的兄弟一起动议做的这个安徽会馆,它这本身是一组商业建筑,平面图里所反映的三路中路后半部有一
个戏园。它除了一些重要的门厅和接待的空间、一些祭祀之外,其他的常会用作饭馆,大家在里面吃饭、聚会,西路房子被用作旅馆。
在各地还有很多会馆,山陕会馆、福建会馆包括晋商在各地所建的会馆,而这些会馆除了商业功能以外也有自己的祠堂、神坛,当然商业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建筑存在。
宁波福建会馆
商业建筑的要点在于南北方商业建筑的基本建筑形式。
娱乐生活与演出建筑
娱乐生活与演出建筑有皇家的剧院建筑,有民间的。功能属性不同,皇家的实际服务的是皇帝个人及他的群体,包括他的嫔妃,或大臣,但以皇帝为主体。民间是以群体为主体,所以它们的剧场设计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基于中国古代戏剧表演的基本模式而展开的。
皇家剧场之一,紫禁城内的大戏院或者叫戏台--乾隆为他母亲建的漱芳斋戏台。
漱芳斋戏台是一个中小型规模的院落式的戏台,占一个院子,有一个戏台为表演用,隔着院子皇帝来看戏或者院子里面也可以其他人来看戏。
后来乾隆为他母亲盖的寿安宫戏台 现在已经没有了 那个戏台在嘉庆的时候就
拆除了。
乾隆皇帝为他自己做太上皇养老的时候建的畅音阁大戏台。
畅音阁戏台规模最大,分三层,三层都有表演空间。看戏的两层皇帝可以自由选择在楼上楼下看戏。三层都有空间,内部有升降台。反映一些神仙从天而降或地涌金莲等等特殊的场景,说明皇帝比较喜欢热闹。
三层戏台不同层的细部的照片
戏台内部的照片,从内部的后面有扮戏楼,扮好戏在里面准备登场、登场,升降机甚至从不同的戏台中间进行穿越。
除了这种室外较大规模的院落式的戏台之外,乾隆皇帝还有很多在室内欣赏表演的演出空间,这些演出空间往往特别小,特别地近人亲密,表演的往往不是特别大规模的戏曲,而是诸如岔曲之类的演出节目。岔曲据说是由宝小岔所创,两个人表演,一个人弹三弦,另外一个人打八角手鼓,唱一些非常吉利的风花雪月、太平歌词。皇帝在另一侧欣赏戏剧,这类的戏院可以追溯到很远甚至追溯到乾隆之前雍正的时候,雍正的时候在已经毁掉的圆明园的坦坦荡荡景区有一个小戏园叫做半亩园。
它的一端有方形的亭子,这个亭子就是演出空间。前面还有一个小台子,但这个小台子的功能很多专家不得其解,有人说可能表演魔术要近一点。我们不知道设计功能到底是什么。在另一端是宝座,皇帝坐在这儿看戏,它的背面有通上下层的楼梯,能到上层看戏。
城乡规划指的是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城乡的发展, 合理的布局空间建设, 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乡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发展, 它要求从全局上进行考虑, 合理的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对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和协调, 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保证文化也可以发展, 并且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统一起来。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具体来讲, 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注重建筑和环境的融合: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建筑的整体风貌需要融合于周围环境, 结合相关的建筑理念和生态理念来创新建筑思维, 在塑造建筑本身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尽量利用自然资源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进行。这种融合过程需要有效的统一建筑的风格、材料、理念以及环境等各个因素, 保证原有的环境基础不受到破坏, 初始状态可以得到保留, 从而保证建筑能够融洽和谐的融入到环境当中。二是要积极的运用那些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积极应用, 也是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目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采用的很多材料都是劣质的, 会严重伤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生态建筑设计则是对此进行改变, 保证在建筑工程中运用到的材料都是绿色无公害的, 既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又可以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三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果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们在这里就会感受到一种健康积极的体验, 并且会产生愉悦的心情, 这样不管是日常生活, 还是工作, 都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和愉快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说, 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目前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没有较强的生态建筑理论意识:通过仔细的考察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 结合生态学和建筑工程的相关理论, 来有效的组合建筑和环境, 从而有效的调节环境, 建筑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延长, 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得到保证。但是, 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建筑的重要性,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 也没有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运用, 只是将一些花草点缀在建筑物旁边, 这样只属于从表面上来运用生态建筑莅临, 无法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发展。
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起来了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在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具体情况,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 目前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 却没有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要么直接运用理论, 没有合理的修改;要么是没有仔细地研究理论知识, 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指导生态建筑设计。
现代化程度不高:建筑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也开始积极的应用高新技术。那么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方面, 也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积极的融入进来, 比如, 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等等, 以此来提高城市建筑的资源利用率, 让建筑更加的节能。但是, 目前虽然现代化手段在不断的发展, 但是却没有被充分的应用到城市规划之中, 这样就会影响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 生态设计理念也不能够被很好的体现出来。
3 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改进措施
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中, 城市建筑可以变得更加的现代, 时代精神也可以被更好地体现出来, 从而保证人的行为能够融合于自然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解决:
对城乡规划的制度改革进行深化: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城乡规划体制, 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 对城乡规划制度中那些不好的部分进行改革, 保证建立起来的规划体系是高效合理的,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 积极的应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和改善, 从而保证能够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的运用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在改革和创新制度的过程中, 需要将建筑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 保证建筑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理念, 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率提高的目的, 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将环境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
创新生态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创新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 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将其它工程优秀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给有效的吸收过来, 然后依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改, 进行全面立体系统的构建, 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给充分地发挥出来, 对原来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进行改变, 有效地融合多种设计思路, 将生态建筑设计的新思维给严格的落实下去, 满足因地制宜的需求, 对生态建筑设计不断地完善。
增加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建筑物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有效地连接居住者和自然环境, 对建筑建造、使用以及维修的全部过程进行不断地调整, 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进行增强, 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让城市居民更加舒适的生活, 保证建筑可以有效的沟通生态环境, 提高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能力, 增强建筑的抵御能力, 即使出现了地质灾害, 也能够保证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建筑内部, 可以多设置一些绿色植物, 这样既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又可以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实现屋面的绿化, 外部环境也可以不会受到建筑那么大程度的影响, 建筑的自我生态平衡调节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增强。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其实就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它强调的是人能够和谐的与建筑和环境相处, 强调建筑能够有效地融合于环境之中, 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研究表明, 合理地运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但是需要清晰的认识到, 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我国的土地资源也日趋紧张。城乡规划设计指的是统一规划和部署城乡地区的发展, 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建筑、生态、人文等等,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 唱立丽, 程学斌.浅谈生态设计在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7)
[2] 冯启凤, 吴晓雷, 马培娟.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2008 (1)
[3] 项彬.对城乡规划中的生态规划编制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20)
[4] 余聪.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13 (5)
关键词:城乡统筹;顶层设计;现代农业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69—02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改变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趋势。毫无疑问,高陵县的统筹城乡试点肩负着历史使命,寻求和探索传统农业社会发展方式的跨越式转变,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惠农、助农、富民的系统工程实践。
高陵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北郊,南连未央区和灞桥区,北靠国家级航空工业基地阎良区,东邻秦始皇兵马俑所在地临潼区,西接汉阳陵所在地咸阳市渭城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素有“黄壤陆海”和关中“白菜心”美誉。全县辖4乡4镇88个行政村,总面积2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2.4%。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强劲的经济社会发展势头,2008年和2009年,该县先后被西安市、陕西省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县、示范县。该县始终按照“陕西领先,西部率先,全国有影响”的示范要求,坚持不懈地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统筹城乡,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城市新区”为基本取向,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水平。在陕西省率先推行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家启动户籍一元化改革和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西北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组建了多家担保有限公司、信贷公司,试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了农村新社区建设,为解决“农村发展缺资金、城市发展缺空间”问题探索了新路子。2010年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第5名,2010年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第63名,2011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县”。 高陵的成功示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引来了一批专家和学者的精心关注和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统筹是高陵县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该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全力打造繁荣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城市新区的又一中心任务和重大举措。
笔者对其的学习和理解是一定要积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全面推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为此,建议在工农业两大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中,做出新的优化和完善,以利多轮互动,多元共建,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让最大多数人最大限度地共享发展的成果和利益。
一、以泾河工业园区为龙头,构筑以城带乡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新的形势下,高陵县按照现代城市新区和现代工业新城的标准,科学编制泾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围绕五大支柱产业招大引优、招名引强,培育产业集群,承接渭北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西安经开区扩区发展、长庆融合发展、城三区共建区快速发展。规划利用五年时间把泾河工业园建成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提高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夯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础,带动农村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笔者想补充和完善的是在强调泾河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激活和加快现代新型乡镇企业的孕育和继续重视“一村一品”活动的开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县—乡—村三级工业化体系,实现全民互动,创新创业,意义重大。
现代新型乡镇企业是传统农区转向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新的一轮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全县整个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城市工业提供劳动力、场地、资金等条件,有利于城市工业的产品扩散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城市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因此,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现代新型乡镇企业对于兴农、惠农、富农具有普遍意义。(1)以充分就业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继续加快以农村家庭副业和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工业发展,特别应鼓励兼业农户的大量涌现,这可为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又可为农村工业派生出大量的农村服务业提供条件。与大企业相比,这些中微小企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组织农副产品再加工,还可以有效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2)全面打开“寨门”,广泛吸引城市工业导入农村。将一些城市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既减缓了所谓的“大城市病”,又有利于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种现代新型农村工业体系建设,大量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工业区周边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
分布于农村中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和个体工业起源于农业,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最便捷、最有效、最稳定的主渠道。也是高陵县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结合高陵实际,使现代乡镇企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走出一条“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终体现在城乡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继续开展和完善“一村一品”活动
“一村一品”活动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如高陵县涌现出的通远华邑村鲜食枣基地、仁村梨枣基地、崇皇乡军庄桃基地、船张酥梨基地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建起的6个奶牛养殖小区,6个奶山羊养殖小区,2个奶山羊基地,耿镇苏家黄花菜特色产业的发展,张卜韩家胡萝卜种植优势的形成,耿镇、张卜草莓基地的扩张等等,成为农民普遍增收的有效途径。发挥千家万户增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富裕农民的根本,大量特色产品和各性化产品的不断涌现,将使其发展壮大的基石和标志。
nlc202309011515
三、以10万亩设施农业为引领,形成都市农业的新局面
高陵县农业人口20.5万,现有耕地18万亩。境内土地肥沃,渠井双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特别是以粮食高产县闻名西北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新的形势下,高陵县奏响了都市农业的交响乐,现就顶层设计的一些优化建议如下。
高陵县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园区化带动、基地化承载、科技化支撑、专业化服务”的思路,编制了《高陵县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设定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功能分区、总体目标,引领农业向“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业产出效益。规划利用五年时间完成1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使全县蔬菜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提高到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万元。在高陵县全力发展10万亩设施高效农业的同时,重视统筹发展好其余8万亩耕地和一些低价值土地的高效开发,大幅度提高县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是本建议的实质和精髓。
深刻领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功能产品和个性产品的开发是其本质特征,市场导向,科技引领,创意生活是新的致富之道。
不可否认,设施蔬菜在高陵得天独厚,理应率先发展。全县先后有通远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张卜乡胡萝卜基地、湾子乡露地菜基地和耿镇蔬菜基地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高陵县生产的芹菜、辣椒、黄瓜、菜豆和西红柿通过了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稞青”牌无公害蔬菜和“泾渭安民”牌净菜。通远镇何村以“西北日光温室第一村”而远近闻名。全县的设施蔬菜品种已达20几个种类,实现了全年都有新鲜蔬菜供应的目标。
在抓好设施农业上规模、上台阶的同时,建议继续抓好以梨枣、酥梨为主栽品种,促进林杂果生产快速发展。继续保持以奶牛奶山羊为主的畜牧业蓬勃发展势头。特别强调不能忽略了陕西省最大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县的进一步提升,积极发展种子粮、优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生产,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标准化生产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得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继续保持全省粮食单产居于首位的优势,为确保我省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高陵县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在产业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重点领域以卓有成效的实践为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创造了想得通、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有益经验,有力地引领和推动了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承载的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篇章和新辉煌。相信通过对顶层设计和重大措施的不断优化和完善,高陵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的若干意见》会更具备战略性、基础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
什么是城乡规划?
从字面上理解,城市规划就是规划城市;城乡规划则是规划城市和乡村。但这个专业的真正内涵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让你规划一座城市,你会从何入手?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城市布局、建筑风格、交通规划、管理模式……所有这些都在规划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马英表示,城市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分为整体性规划、分区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几个步骤。整体规划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发展形态;详细规划如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大到一个城市规模、小到一块儿绿地,可以说都是城市规划的范畴。
随着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城市,还会考虑到城市与城市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甚至是区域性的多个城乡联动规划,实行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一体、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城乡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经济、地理、交通、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撑。
城乡规划学什么?
城乡规划属于工学中的建筑类。传统的建筑学涵盖非常广,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一些专业都被包含其中。随着建筑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专业逐渐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所以,规划和建筑学有极深的渊源。该专业开设的主干学科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学;主要课程包括建筑学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城乡规划理论课程、软件技术课程等。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是规划师。该专业本科多为五年制,也有部分院校为四年制。一般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先搭建在建筑学专业平台上,学习建筑专业相关知识,后两三年进行规划专业知识学习。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工学学士学位。
容易混淆的专业
以往在填报志愿时,经常有同学把“城乡规划”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弄混,认为它们是一回事。
其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原名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侧重应用的地理科学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的范畴,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位。地理科学研究地球上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圈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研究型的专业。近几年,土地资源开发和城市加速建设为地理科学带来了发展机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侧重应用地理科学为资源环境、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问题提供帮助,与城乡规划专业还是有差别的,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望文生义,而要认真去了解。
二、专业与就业
据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该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6000-7000人,-就业率均在90%-95%之间,20就业率区间在85%-90%之间,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
当今中国正处在高速化发展阶段,许多城市都面临大规模的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配套环境和景观建设。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都离不开规划人才。未来高层次的规划专业人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从规划工作的范畴来看,城乡规划的项目和方向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城乡整体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公共中心规划设计、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设计等。
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归纳起来主要有:
1.各级规划管理部门。如在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国土局、园林局等从事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及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
2.各级规划设计院。如在城市规划院、建筑设计院、风景园林设计院等单位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区域项目规划设计及研究等工作。
3.在建筑规划设计公司、房地产企业、规划开发咨询机构,从事项目规划设计、房地产筹划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和研究工作。
当然,还有很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报考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将其资质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分别规定了各等级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范围,不得越级编制规划,以保障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规模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不同规模和级别的研究所、设计院,能学到的东西相差很多,薪金、待遇也是有差别的。
关于组织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
豫建科[2015]31号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各有关单位: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建科[2015]890号)有关要求,为做好我省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组织
请各省辖市、直管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建设科技主管部门、有关单位科技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建科[2015]890号)文件有关要求,遴选相关项目推荐上报。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托河南省建筑业协会负责对科技示范工程类—绿色施工科技示范项目申报资料进行初审推荐上报。
二、项目申报程序和管理
科技项目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网址:http://kjxm.mohurd.gov.cn)进行申报、审批、实施和验收等的工作。
(一)项目申报单位登录管理系统进行注册、填报项目信息。已注册填报过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的单位,不需重新注册,仍然按照原名称和密码登录,如有问题请与管理系统技术支持单位联系。
(二)拟申报科技示范工程类—绿色施工科技示范项目单位,应依据河南省建筑业协会另行通知进行申报。申报单位通过管理系统下载申报书模板,打印纸质申报书报省建筑业协会将初审;通过初审的申报单位再通过管理系统进行线上申报。省建筑业协会同时将初审结果于2015年11月23日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进行审核。
其它项目的申报,由申报单位在线填写申报信息并检查无误后即可直接提交审核。
(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建科[2009]290号)和有关要求,负责所有申报项目的在线终审及推荐工作。
(四)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线上审核通过后,各申报单位于2015年11月25日前打印申报书及附件1式3份,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处盖章。
(五)管理系统受理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30日。
三、联系方式
科技处:姬媛媛 0371-6808082;娄保国 0371-66226885
省建筑业协会:高莉丽 0371-86123908、56053278 绿色施工科技示范项目初审资料报送:郑州市鑫苑路26号阳光新城22号楼二层附71号
通过审核资料报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29号新浦大厦406室
管理系统技术支持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10-58934877、58934415
附件:《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建科[2015]890号)
2015年10月26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
建科[2015]890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
为做好2016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建科[2009]29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类别和要求
申报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应紧密围绕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需求,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分为软科学研究、科研开发、科技示范工程和国际科技合作4类。
(一)申报的软科学研究类项目,应重点研究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技术政策、行业政策等密切相关的,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问题。
(二)申报的科研开发类项目,应符合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发展重点技术领域,包括:
1.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重点为基于大数据的多规融合技术,城乡规划全过程评估技术,城市与城市群综合交通、用地布局、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的优化配置与虚拟仿真技术,旧城更新技术,城市生态规划与景观构建技术。
2.智慧城市与城镇功能提升。重点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公共信息平台构建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网格化等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行。海绵城市设计、建设与实施技术,城镇供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污水高标准处理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城镇固体废物安全处理与清洁利用技术,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应急防灾技术,地下管线监测预警、无损探测与修复技术,城市桥梁智能监测、灾害预防与快速诊断修复技术。
4.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新建建筑绿色性能提升技术,既有建筑高性能绿色改造技术,绿色生态城区适用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5.工程质量安全与抗震防灾。工程质量检测评估、管控与加固技术,现代建筑结构关键技术,工程抗震防灾技术,工业化建筑基础理论、设计、建造及标准化技术,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新型建筑材料开发与产业化。
6.宜居村镇与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管技术,农村住宅建筑体系创新与节能环保技术,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及建设运维模式,传统村落、民居与特色景观村镇保护技术。
7.信息化技术应用。基于建筑物、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综合治理、人口居住空间及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应用系统。重点突出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应急管理等技术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中的应用。
(三)申报的科技示范工程类项目,根据示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分为:绿色建筑示范,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低能耗绿色建筑(园)区示范,建筑工程与市政公用科技示范,绿色施工科技示范,绿色照明科技示范,信息化工程示范,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
1.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应在满足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上,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重点为技术集成和单项关键、先导型技术工程的应用,具有引导带动作用。
2.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被动式技术是实现近零能耗的主要方式,应在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基础上,参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重点通过适应气候特征的高效保温隔热性能的围护结构、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合理利用太阳得热等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量需求。
3.低能耗绿色建筑(园)区示范项目。应以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为主要目标,统筹兼顾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示范(园)区宜在1平方公里至3平方公里范围内,示范内容应包括低能耗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障措施等环节。
4.建筑工程和市政公用科技示范项目。应符合《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建科[2002]222号)的要求。建筑工程科技示范应在开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突出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复杂施工、地基基础、建筑遮阳等重要专项技术。市政公用科技示范应是城镇水务、环境治理、道路交通等市政公用行业重大工程技术示范。
5.绿色施工科技示范项目。应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突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通过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安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6.绿色照明科技示范项目。应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做到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7.信息化工程示范项目。应从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应用,突出建筑信息模型、遥感数据应用、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先进技术,有效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8.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应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以及其他工业化建造方式为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及成熟技术体系集成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选用我部发布的技术公告及重点推广领域的技术,或者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确定的示范工程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
(四)申报的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应有与国外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且协议双方应为独立法人。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不重复申报软科学研究、科研开发、科技示范工程等项目。
二、项目申报程序和管理
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网址:http://kjxm.mohurd.gov.cn)进行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和验收等工作。
(一)项目申报单位按照《管理办法》和本通知要求,登录管理系统注册、填报项目信息。已注册填报过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信息的单位,无需重新注册,仍然按照原登录名和密码登录,如有问题请与管理系统技术支持单位联系。项目申报单位在线提交申报材料后,由推荐部门(单位)审核。
(二)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和部直属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10]13号)要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认真做好本地区(单位)2016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在线审核、推荐工作。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审核、推荐要严格把关,对在研究、开发和工程示范中没有相应工作基础的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与国家或部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重复的项目及不属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工作的项目,不予推荐。加强对本地区(单位)以往推荐并立项项目的清理,对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执行率低的单位,要加强申报项目审查,严格控制申报项目数量,直至取消申报资格。
(三)各申报单位在线提交的申报材料经推荐部门(单位)审核通过后,打印申报书及附件1式2份,送推荐部门(单位)盖章。各推荐部门(单位)将推荐项目清单连同经盖章的申报材料于2015年11月30日前一并报送至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四)管理系统受理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30日。
项目研究开发经费和示范工作经费由申报单位自筹。
联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联系电话:010-58933282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邮政编码:100835
管理系统技术支持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10-58934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11研究生复试考卷(英语部分)
英译汉
…This seemed to be a shared belief among postmodernists and theorists that turned to semiotics(符号学)for help.…Building includes more than signs and images, and dwelling is both more and less than interpretation.To indicate this more and less, let me briefly note some problems in two versions of the semiotic approach.Along one semiotic path, building is seen as a communicative system in its own right, where the basic significative units are also functional units.The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with respect to everyday, layperson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is that one does not have to assume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s presupposes sophisticated and explicit knowledge about the history and intentions behind the built forms.The meaning of the stairs is then, put bluntly, the possibility to climb and to descend, and we understand this meaning because we are embodied and cultural subjects.A shortcoming of this perspective is that in its emphasis on functionality it overlooks that our relation to buildings is more than functional, practical or interpretive.We sometimes sit and think, but sometimes we just sit.Our relation to a bench or to a house is a relation to a thing rather than to a significative unit.Our environment is full and dense and we are absentminded in various ways, in addition to being attentive or goaldirected.
关键词:城乡规划展览馆,设计,融合,以人为本
1 基地背景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 地处中华腹地, 九州通衢, 北临黄河, 西依嵩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毫都之所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今的郑州, 已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作为郑州市的城市名片, 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座城市古老而又现代, 魅力而又神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这里, 能够回眸历史, 重拾记忆;从这里, 能够触摸城市, 品味文化;从这里, 能够描绘蓝图, 憧憬未来。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区东部新老城区的交接处郑州之林中, 是新老城联系的重要纽带。基地东临商务外环路, 西靠中州大道, 南面为商务西三街, 总用地面积约为1.6万m2, 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缠绕在新城如意下的玉带, 而基地就如同镶嵌在玉带上的宝石, 璀璨而夺目。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2 设计要求解读
我们的设想:政府的期望——实现“执政为民”“阳光规划”“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市民与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展示城市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的期望——咨询城乡规划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休闲、旅游、观光的景点。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城乡规划展览馆这个公益性公建设施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满足一定的商业价值。
通过对任务书和基地现状的解读, 我们总结提取以下方面作为我们的设计重点:参与性——观众可达性。通过对场地的分析, 我们思考得出主要人流为四个方向, 分别来自新老城区和郑州之林。建筑首层做适当打开处理后, 公众的可达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合理设置室外演出活动场地和室外临时展示空间, 可使公众多选择的可参与性最大化。协调性——环境协调性。基地位于郑州之林绿化景观带中, 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新城如意下的玉带, 而基地就犹如玉带上的宝石, 璀璨而夺目。独特性——文化交融性。基地处于新老城区过渡空间, 从文化上应传承融合中原文化与郑州现代的城市精神, 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 建筑风格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做到传承但不模仿, 创造但不求新。合理性——功能布置与流线组织。人们在建筑内部自在游走的时候, 不同界面, 尺度, 开敞性, 功能特征的空间会出其不意的瞬间变化, 建筑的表情更加生动鲜活, 人的活动与建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活跃交互式相互作用。经济性——工程造价。在进行展览馆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适当应用新技术工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 那些用处不大, 造价昂贵的新技术对场馆的建设和经营都会是很大的负担。所以, 在使用新技术的时候本着适宜的原则。技术应该是技术化的, 即为人服务;技术应该是合理的, 即适合实现的需求, 符合经济效益的。“以馆养馆”的经营理念, 使展览馆作为公益性建筑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兼顾自身的经济性需求, 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标志性——标志性建筑。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作为一个面向群众开放的重要性公共建筑, 是群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也是展示郑州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建筑自身的标志性是毋庸置疑的。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在郑州的地位举足轻重, 将会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场所, 具有引导性。
设计主题:融合共生的城市之花。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从城市设计的角度, 郑州的新老城区在城市肌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将这新旧两种肌理在基地上进行挤压, 同时结合基地特定的地理位置, 使南北方向大面积城市绿化公园贯穿基地, 融合生成两个相互关联的体块, 创造出基地与新老城文化的协调共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
建筑在南北向对绿化公园适度打开后, 适当设置商业功能, 可有效对周边公众进行引导。在东西两块被挤压的场地上设置露天剧场和室外临时展厅, 结合配套商业, 在满足公众活动参与性的同时, 也为场馆日后的经营提供了可能。
在功能流线上,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功能上, 做到展览面积最大化, 充分运用建筑的立面、平面和顶面。在观展体验上强调多元化, 多视角, 多方位的结合, 做到功能布置的合理性。在流线上, 加强市民在展览馆内的互动参与度, 合理的设计观众参观流线, 公众参与流线, 做到参观流线生动化、参与流线多样化。使展览馆成为市民可学、可看、可玩、可购物、可休息的综合性展览建筑。因此要协调好几个比较重要的流线。地下二层为社会停车库。地下一层通过基地东南侧直通室外的入口直接进入, 功能上以展示厅与后勤办公为主, 包括:专项规划厅、规划公示区、临时展区与城市模型。地上一层主要为商业, 通过市民与展览馆的交互式流线可以带动整个展览馆的人气与活力, 同时也使市民的参观流线更加的生动和有趣。地上二层主要功能有县区展示厅与4D影院。各层平面功能分区合理, 流线多样而紧凑, 是市民了解郑州城市变化与发展的最佳窗口。 在文化和建筑造型上, 我们立足于中原文化的传承, 以繁花为意, 从新老城市肌理的碰撞出发, 营造一朵新老城市融合之花, 营造一朵郑州城市发展之花, 营造一朵中原文化盛世之花。因此在建筑造型上采用现白色流线型造型, 犹如美丽的月季花瓣。大面积绿化可上人屋面“基座”犹如绿叶更加衬托出花瓣的优美曲线。整个建筑形象大开大合, 大实大虚, 大气中又不失细节的塑造, 通过合理运用外装饰材料, 将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建筑形象展示于广大市民面前。
建筑上部屋顶采用金属板屋面, 结合玻璃幕墙外包支撑结构的形式实现设计造型效果, 使建筑整体挺拔典雅、稳重大方而又动感十足不失时尚气息。
建筑内部装修注重传统元素的表达,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 根据不同使用功能采用多样的空间设计手法, 增加参观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景观处理上, 延续了整个建筑的肌理形态。曲线化的景观处理方式与建筑形态相呼应, 场地以铺地与绿化为主。基地南北两侧大面积的绿化公园是主要的景观之一, 在建筑空间上南北方向完全打开, 将城市景观引入本项目中, 以达到借景的作用, 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朵融合新老城区的魅力之花;一朵记录郑州发展的城市之花;一朵弘扬中原文化的盛世之花, 必将成为郑州之林乃至郑东新区重要的发展契机;必将预示郑州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一、案例介绍
东升镇位于海淀区东部,整个乡域南至西直门,北至西三旗,东与朝阳区相连,西以中关村大街为界,乡域总面积54.6平方公里。全乡现有集体土地约14400亩,仅占乡域面积的17.6%。东升镇股份经济合作总社下辖七家村级分社和三个乡级分社。东升科技园位于海淀、朝阳和昌平三地交界的小营村,由博展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开发建设。具体做法:
(一)自主开发集体建设用地
东升科技园建设项目是在原首规委批准的《东升乡小营搬迁企业工程》项目基础上,按照建设高科技园区的要求重新规划、改建的。园区一期项目用地过去是东升镇锅炉厂、印刷厂、拔丝厂等乡镇老工业企业的所在地,原规划该片地区为工业小区,拟将分散的城区内的东升镇乡镇企业全部搬迁至此。随着中关村核心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乡镇老工业企业已不再符合区域发展定位。2009年,东升镇重新定位该地区发展远景规划,关闭乡镇老工业企业,先期腾退、整合出产业用地120多亩,利用上述集体自有用地规划建设高科技产业园。东升科技园保留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性质不变,形成了“自主投资、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发展模式。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所用土地均为东升镇集体建设用地,最初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300亩(其中,经过规划调整,将园区周边200亩垃圾堆放场统筹纳入科技园建设范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由集体经济组织投资5亿元,于2010年投入使用,二期规划项目共有回迁安置房、集体产业园、土地一级开发三个子项目,现已完成拆迁任务,正处于立项审批阶段。2012年7月31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正式批准成立“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规划进一步调整为三期进行开发建设,三期预计于2016年建设完成。
(二)建立农民与园区的利益连接机制
从2002年起,东升镇开始启动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并采取了“先村后乡”的改制程序。截止到2008年,东升镇陆续完成了小营村等七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09年,东升镇对乡级直属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3个新组建专业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3个股份合作社,确立了股份社对乡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地位,并将集体资产量化到农民个人。其中,东升博展股份经济合作社主要从事科技物业产业发展,采用集体开发、自主运营的开发模式,投资建设东升科技园,成为农民与园区的利益连接载体。科技园解决了本地农村劳动力200余人的就业,安置乡镇企业职工超过280人。2011年,园区总产值30亿元,上缴地方税收达3亿元,为集体经济组织创收6700多万元,农民分红达1400万,人均分红1.7万元。
(三)政府部门给予了重要支持
东升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得到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面对乡镇做科技园缺乏经验、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东升镇“借助外力”,向市发改委、海淀园、投促局等政府部门请教科技政策;技术平台搭建方面,借助海淀区孵化共同体共享全区的公共技术平台,与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合作建设科研成果展示平台等。市、区,特别乡镇一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在东升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一系列政策上的突破和创新。
二、案例分析
(一)通过集体土地开发参与城镇建设具有一般性意义
由于社会保障、就业等一系列制度尚不完善,农民“农转非”后的户籍身份改变不能代表城镇化的最终实现,让农民牢牢掌握集体土地资源,不断扩大集体经济规模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筹措转工留用人员的工资、保险、福利等费用,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一是有利于增加土地供给,可以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提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二是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可以减少传统产业关停、下岗人员安置、房屋土地腾退、周边环境整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土地保持集体产权不变,农民可以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减少城市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争端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让农民带着股权参与工业化、城镇化,保障了农民土地非农化后对土地收益的分享,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得到了切实的尊重和保护。通过“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实现了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历史性变革,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产权关系,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为扩大基层民主、实施监督制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农民权益提供了机制保证。
(三)乡镇产业园区发展仍然面临着法律障碍
当前矛盾焦点在于不能办理正式的房产证。按照目前法律规定,集体建设用地必须转为国有,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流转。在没有进行土地变性的情况下,集体土地没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拿不到房产证,影响到企业经营、工商登记、税收管理、融资抵押以及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既限制了入园企业的质量提升,又限制了周边土地建设的综合配套。此外,由于集体土地性质的局限,园区二期立项审批进展缓慢。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集体土地不能与国有土地获得同等待遇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三、案例启示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传统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带有的两大制度特征,也是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制度性约束: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导致了要素市场的城乡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进城农民与村集体的产权关系无法厘清,无法有效处置在农村的集体资产,形成了农民与集体之间的矛盾。破解以上两个制度约束,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由于法制化进程滞后,又带来改革与法制建设之间的矛盾。东升科技园的实践经验集中折射出了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破解的以上三类矛盾,为我们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路径选择与机制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路径选择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根本是解决农民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发展权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提出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基本路径就是利用集体土地参与城镇建设。现行制度是,土地市场上农民集体土地无法直接入市,金融市场上集体土地无法抵押融资,劳动力市场上农业户籍人口无法充分享受城镇社保等公共服务。建议按照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的方向和要求,在征用集体土地时,留出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支持农民在自有产业用地上进行项目建设,以出租或自营等方式使用,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机制设计
长期以来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由于产权不清晰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导致集体资产流失,农民利益受损。农民就地城镇化不仅需要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解决农民如何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实质是要实现农民的利益主体地位。方向是探索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权能,让农民带资进城。具体措施是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建立产权清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要实现改革与法制化进程的同步性
改革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传统农村集体所有制、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基本手段。建议重点解决两个法制问题:一是全国人大尽快完成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审议工作,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二是出台全国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参照浙江、广东各地颁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法律文件,为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北京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中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第二步,参照其他先行省市经验,先从地方立法角度,出台《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第三步,待出台全国性的集体经济组织法律时,对本市条例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城乡建筑设计】推荐阅读:
城乡规划建筑设计12-09
陕西省城乡建筑业网01-19
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06-16
城乡景观设计11-21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10-14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07-09
“清洁城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讲话稿03-11
城乡结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