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共10篇)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篇1

摘要:目前,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存在于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而且也存在于新兴行业,如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本文以现阶段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为背景,对部分行业中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背景、产能过剩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其次重点对钢铁行业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对“铁本事件”进行剖析,讨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体制性因素;最后提出在我国目前财政分权体制背景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分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政策建议

一、背景分析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其宗旨是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地进行决策,进而可以更好地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本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同时,政府的相关行为也会受到当地公众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有利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为公众谋求最大的利益[1]。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财政分权体制本身的弊端也凸显出来职称论文。

从1994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财政分权制度,是本文所立足研究的体制背景,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被划归得更为具体、细致,但是,也导致了相关问题的出现。如在共享税方面中央财政的共享比例高于地方政府,并且地方政府不再具有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优势。因此,地方政府掌握的财政资源减少了,但是,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却高于中央政府,这样就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财政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财权、事权,这样就有比较强烈的动机推动投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从而扩大税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间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采取各种手段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由此引起市场分割、投资过热以及过度或无效的行政干预等,这实际上是导致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早在,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明确指出“当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且具体指出了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以及调整的重点措施。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3月,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春季报告》称:“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六大困难,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2010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及重点工作的详细分工情况。2010年8月,工信部向社会公布了18个工业行业涉及2 087个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工业行业大面积(工信部公布的18个行业不包括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的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中央政府也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抑制产能过剩,促进这部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产能过剩成因分析

对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的界定可以表述为:由于周期性、结构性及体制性原因,而造成的实际产量和消费量与一定技术水平下全要素投入的最佳产出的严重偏离现象[2]。对于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各抒己见。笔者认为可以将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总结为三类:

1.经济周期性的产能过剩

由于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市场需求发生剧烈的变化,使得正常规模的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经济衰退期表现为暂时的过剩。此类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较为正常的现象。

2.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这是针对微观主体—企业来说的,形成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一部分产能“窖藏”起来,以应对未来总体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供给的灵活性。这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是企业为应对未来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一种措施。其二,部分企业故意形成一部分产能过剩,这是“在位企业”阻止潜在企业进入而设置的一种进入壁垒。某些在位企业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和利润,通常进行巨大的投资,这种投资是长期的且成本较高,对于潜在的进入者能够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是一种极大的进入壁垒。潜在进入者会考虑到这些在位企业的闲置产能而却步,从而达到在位企业阻止行业中新进企业、保持获利空间的目的[3]。

3.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以及财政分权政策发展的过程中相应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促使了体制性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例如,在财政分权背景下,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而被盲目崇拜,使得新增的投资项目往往与国家的整体规划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竞相给予企业以各种优惠,包括土地、环保、融资等,从而激发了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恶性竞争下,不仅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而且加剧了产能过剩。

经济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部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一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和政府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得到缓解,甚至消除,但是部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和体制性的产能过剩却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相关政策的指导以及更科学地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来逐步的控制和缓解。现阶段,正是由于政治集权、经济分权、土地产权模糊、预算软约束以及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使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并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来实现该地区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了过度的产能投资和重复建设。本文重点对我国财政分权背景下部分行业尤其是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对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对“铁本事件”的剖析,分析我国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的体制性原因。

1.钢铁行业分析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业产量几乎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粗钢产量更是紧随在后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印度四国产量之和的2.2倍。我国钢铁行业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产能:一方面,政府的支持性政策,鼓励了该行业的发展(直到,政府还在推出优惠性政策支持钢铁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近几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机械设备生产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对钢铁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形势过度乐观,而过高的市场预期导致了企业不断扩大产能。

更主要的是,在我国目前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政绩的突显等方面考量,积极鼓励、支持甚至是威胁企业对GDP有显著贡献的项目进行投资,从而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剧。

虽然从以来,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但是,通过这种行政干预手段来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收效并不是很明显,近几年来,我国的粗钢产量仍在逐年上升,并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率水平(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与世界粗钢总产量

图1 2004—2009年粗钢产量增长率变化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粗钢产量从的28 291.1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56 800万吨;从20占世界粗钢产量的26.40%上升到2009年占世界粗钢产量的46.57%,短短6年间,我国的粗钢产量就翻了1倍。更重要的是,和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粗钢产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我国的粗钢产量却仍维持增长的态势,2009年增长率达到了10.86%,这与世界粗钢产量增长率为-8.84%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或许只研究产量与增长率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我们可以用2004—2009年我国钢铁产量与开工率(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分析图(如图2所示),来进一步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图2 2004—2009年我国钢铁产量与开工率图

资料来源:中国欧盟商会.中国产能过剩研究——成因、影响和建议[R].北京:2009.

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从2004—2009年,我国的钢铁产量在不断增长,6年时间产量值甚至翻了1倍(由于受到统计时间的影响,图中2009年的钢铁产量是按估计值计算的,而2009年实际钢铁产量则为56 800万吨,比预估的53 400万吨高出3 400万吨)。但开工率却在大幅度的降低,由2004年的92%下降到2009年的72%,这其中蕴含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言而喻。

2.“铁本事件”剖析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本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出于发展需要,公司在20拟扩大生产规模,增建一个占地2 000亩、投资10—20亿元、年产200万吨的宽厚板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但是,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政府的强烈鼓动和全力支持,其中包括巨额的土地资本利诱、大量的银行贷款甚至违规的项目审批等,使得这一项目最终膨胀为总投资106亿元人民币、规划用地5 988亩的巨型项目。

在“铁本事件”中,涉及项目审批、环保以及土地供给等多方面的问题。就审批而言,钢铁项目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项目之一,有一套较为规范的审批机制,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地方政府是无权审批的,而必须由上级职能部门审批。按照投资规模和审批权限,该项目是应该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为了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权限内获得批准,铁本公司将整个项目拆分为22个项目,分别向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报批;之后为了办理土地等相关手续,又将整个项目分成14个基建项目来实施。本应报中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批的巨型项目,就这样在铁本公司和当地政府运作下,顺利地通过了审批。就环保而言,钢铁项目属于高污染的项目,在对该类项目的审查中要特别注意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铁本公司的焦化项目就属于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是环保部门审查的重点。这样一个巨型项目,应该上报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在将项目拆分后,当地环保部门均参与了这些项目的环保预审,并予以通过。在土地征用方面,不仅存在审批上的违规操作还涉及土地出让价格的问题。在铁本项目中,土地的名义出让价格为11万元/亩,而当时土地的市场价格为每亩40万元左右(实际上,地方政府收取的地价款远远小于名义上铁本公司应支付的地价款)。以铁本项目实际占用土地6 541亩计算,地方政府以低价出让土地实际上为铁本项目提供了18.9—26.2亿元的投资补贴[4]。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财权、事权,为了提高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官员不但在在自己的权限内,通过各种可以采用的手段招商引资,而且会创造权利(可以称为地方政府“权利创造”现象)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并且特别青睐像钢铁这样的能够明显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大型投资项目。铁本项目就是地方政府创造权利鼓励投资建设项目的典型案例。本来,铁本公司只是利用自有资金增建一个年产200万吨的宽厚板项目,在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利诱”下,变成了一个用地扩大3倍、投资扩大5—10倍的巨型项目。根据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没有审批这么大规模的项目的权利,地方政府与企业共谋,创造审批权,通过把项目拆分成若干个小项目进行批复。实际上,许多屡屡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的项目就是在有限理性(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地方政府与有限理性(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企业的合谋下投资建设的。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有着十分强烈的欲望,吸引和推动对GDP有显著贡献的项目投资,形成严重的地方产业结构的同质性,从而导致了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并且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尽力缓解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扩大。

四、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钢铁行业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在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体制

1994年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旨在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以及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和整体效益的提高等。但是,在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上的问题,使得这种财政分权制度也出现了弊端,如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刺激了地方政府深度参与经济,大量招商引资;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不能很好的得以执行;重视工业发展,轻视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各地方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等。

要继续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保证中央整体经济政策的充分贯彻执行,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使之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好的融合,理顺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利益分配关系,明晰风险责任关系,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考虑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建立弹性的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但追求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促进技术创新、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关注民生的地方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2.加强相关部门监管力度

完善财政分权体制,杜绝地方政府滥用权力和“权利创造”行为,保证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监督管理,主要包括环保部门的把关、金融制度的完善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等。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船舶行业迈入阔步前行的新时代, 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但是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相对不完善的经济体制, 导致船舶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船舶的市场需求也受到了抑制, 我国大部分船舶企业订单大幅减少, 船价于同期相比也下跌甚多, 企业利润明显下降。我国船舶行业形势严峻, 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以上情况, 国务院发改委于2009年9月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指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现象加剧, 船舶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需要调整。又于2013年10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这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国家对产能过剩问题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 深入探讨我国船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能过剩的内涵及成因

(一) 产能过剩的内涵

产能过剩在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从宏微观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三种。张保权 (2006年) 在宏观层面认为, 产能过剩是指社会的实际生产能力超过社会总需求, 由此引发产品积压、竞争加剧、物价总水平下降的现象, 进而产生通货紧缩, 增加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增大就业压力, 加大金融机构风险等一系列不利影响。王兴艳 (2007年) 在中观层面认为, 产能过剩是行业现象, 该行业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的技术条件下, 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能力的富余产能, 也就是生产能力存量的过剩, 他认为这种过剩具有时间性、条件性、相对性。卢峰 (2010年) 在微观层面认为, 产能过剩是以某特定的产品和部门为对象, 其产能超过一定的合理限度, 且同时有生产的产品价格下降, 企业利润降低现象发生时的一种状态。产能利用率一般有一个合理的水平范围, 国际上通常认为, 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徘徊于81%时, 产能处于正常闲置状况;产能利用率达到85%时, 就可以认为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产能利用率超过90%时, 则可以认为产能不足, 可能会引发通胀压力;产能利用率低于79%~83%区间时, 则可以认为存在产能过剩, 进而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产能显著低于75%时, 则可以认为产能存在严重过剩, 产品价格疲软, 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恶性竞争, 企业经营遭遇瓶颈, 投资效率明显下降, 经济发展质量下滑。

(二) 产能过剩的成因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 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多种。

1.投资体制不健全, 导致市场失灵。林毅夫 (2007年) 曾指出, 受产品核心技术制约, 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产业往往技术已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且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 大量投资者易对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 又由于投资时信息的不完全, 易造成“潮涌现象”, 这种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现状导致社会总产品的供给过剩, 很大程度上导致产能过剩。其次, 国有部门利用手中的大量资源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导致相关产业投资过热, 也会引发产能过剩。

2.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导致政府失灵。王立国 (2010年) 认为, 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细分了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 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失衡, 促使地方政府推动投资, 发展经济, 旨在扩大税基,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这样的背景下, 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区的GDP, 采取各种手段招商引资, 发展地方经济, 由此引起市场分割、投资过热及过度或无效的行政干预等, 这是导致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的重要体制性因素。目前的GDP考核制度对当前的产能过剩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政府官员基于个人角度,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盲目吸引投资, 相关企业低成本扩张。

3.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产能利用率。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在经济繁荣和复苏阶段, 总需求增加, 社会整体产能利用率随之升高;反之, 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 总需求减少, 社会整体产能利用率随之下降。受改革开放的影响, 1990~1994年我国产能利用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1994年分税制改革, 特定范围内地方政府独立决策加快其招商引资的进程, 促使大量企业投入生产, 导致1995年产能利用率骤降;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升;随后受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产能利用率有小幅波动, 但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总体还是保持上扬的趋势;2001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市场进一步开放, 海外投资者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 输出本国过剩产能, 对我国部分产业造成的比较大的冲击, 以至于我国产能利用率在短短三年内, 从较高水平连续下降至较低水平。2003年全球经济回暖, 我国产能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但这种良好的形势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国际市场需求低迷, 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计划,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 使得产能利用率连续大幅下跌至二十年来最低水平。

三、我国船舶行业现状

根据中国船舶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 截止到2014年6月份, 2014年上半年造船完工1743万载重吨, 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15.4%。承接新船订单4080万载重吨, 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78.2%。手持船舶订单1.5206亿载重吨, 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39.5%。按载重吨计, 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8%、57.6%和48.0%, 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 订单结构也得以优化, 大型液化天然气船、万箱级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订单量增长明显, 承接的海工装备合同金额79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份额达32%, 居全球第一位。上述数据说明了我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 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数据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点, 见表1。

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 很多问题也日渐显露。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船舶需求减弱, 市场遭受重创, 我国船舶企业经营困难, 新船价格持续疲软, 前景不容乐观。2014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的下降, 主要归因于2011、2012年市场低迷、成交量小;1~6月份船舶行业87家重点检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48亿元, 同比增长7.3%, 但是受到个别亏损企业的影响, 利润总额仅为25.3亿元, 同比下降40%。日渐上涨的物价、工资水平以及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推动船舶企业成本不断上升, 汇率的大幅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 我国船舶企业接受的订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国外, 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一般采用远期结售汇业务来保证其成本和利润, 但是结售汇期限最长只有1年, 相对于1~2年 (甚至3年) 的造船周期来说, 这种方法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同时, 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的持续下滑意味新船价格疲软。产品的高成本低售价, 使得我国船舶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此外,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2012年我国各银行都提高了船舶企业信贷标准, 使得我国船舶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不断恶化, 加上船东支付意愿和预付款的不断降低, 使我国船舶企业资金链日趋紧张, 流动性不足, 这又反过来促使银行放贷更为慎重,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我国部分船舶企业 (特别是中小船舶企业) 面临停产, 以致倒闭。利润空间的大幅下降、企业运营环境的日趋恶劣及投资风险不断加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船舶企业的接单意愿, 导致部分产能闲置, 降低产能利用率。在总量过剩的同时, 结构性产能过剩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呈现出产能低水平、产品同质化的趋势, 近两年完工的订单中, 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船舶, 高附加值的船舶受技术限制, 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同时, 在国家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号召下, 各船舶企业争相转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这又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后海工领域出现类似的产能过剩情况。

四、对策建议

从宏观层面出发, 我国船舶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目前船舶低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中小船舶企业, 受资金、技术的限制, 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 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淘汰落后产能, 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 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集中造船资源, 着力促进重点企业之间重组资源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推动船舶行业规模经济。同时, 船舶配套产品的升级也需跟上, 部分由于资金和订单问题面临停产的中小船舶企业可以转变模式, 生产船舶配套产品, 一方面可以提高骨干企业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的过剩产能。金融机构也应响应政府号召, 对相关船舶企业给予融资、贷款的支持,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但是政府在推进船舶企业转型升级, 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 也要提高行业门槛, 以防大量民间资本的伺机进入, 加剧产能过剩。

注:此表数据源于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

从微观层面出发, 我国船舶企业要认真研究经济形势的发展, 迅速调整船舶产品的结构, 推动产品走向国际产业链的顶端。各大船舶企业在被动接受主流船型的同时, 要积极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船型, 将被动化为主动, 快速把握企业产品的分工和定位, 筛选主要生产品种, 全面实现产品的升级。当前我国也有较大一部分船舶企业抢占海洋工程装备市场, 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认为投资前期对该市场的全面调研是相当有必要的, 不能跟风, 避免产能严重过剩的悲剧重现。为了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 提高船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船舶人才和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船舶企业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高校合作,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定向培养人才, 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 船舶企业也要组织现有技术人员学习日、韩先进的船舶制造经验, 逐步实施造船的数字化及一体化, 并以总装化为宗旨, 改造现有生产体系, 提高生产效率, 尽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保权.产能过剩与宏观调控[J].商业研究, 2006 (06) .

[2]王兴艳.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04) .

[3]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 2007 (01) .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结构升级一、我国钢铁行业当前发展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质量。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产量同2014年相比,同比增长了8.54%,这是继1996年之后,我国连续十八年成为了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国家,总体钢铁产量占据了去年全球钢铁产量的50%左右。

(一)钢铁行业总体产能持续增长和扩张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是持续扩张和产量逐渐增多的态势。自1996年我国总体钢铁产量超过一亿吨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国之后,发展至今,我国始终是世界钢铁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已经比1996年的钢铁总产量翻了六倍之多[1]。

(二)钢铁市场总体需求有限且需求环境不佳

当前全球中的很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后发展时期,即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变缓,且产业结构也更加倾向于高新科技行业转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体市场对钢铁的需求是持续递减的,这样存在一定限制的钢铁需求同持续递增的钢铁产能对比起来是非常不均衡的。

(三) 钢铁行业生产企业净效益不高

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的官网数据中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尽管比2014年多,但是总净收益较2014年相比却降低了2.11个百分点。这样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总体净效益水平持续走低,不利于实现钢铁行业的持续化发展[2]。

(四)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环境任务繁重

我国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下,对地方钢铁产业的发展限制更多,这在很多大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地方钢铁产能扩大的作用。然而在多项环境标准的影响下,钢铁企业在既定标准下生产出的钢铁产能考虑的环境因素更多,企业面临的环境任务较为繁重。

二、我国钢铁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趋势为快速增长型向稳定发展型过渡,表现出来的状态便是经济发展比率逐渐下降,经济总体的发展脚步趋向变缓。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柱,钢铁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3]。

(一)压减钢铁总体产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消极影响大

从地方经济水平来看,如果过度压减地方区域的钢铁行业总体产能,会给地方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消极影响,使钢铁市场会直接发生不同程度的投资损失。由于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因此会出现一旦钢铁产能有所缩减的话,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使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比如焦炉煤气、煤焦油以及精细化工等类型的企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出现对下游产业的总体钢铁供应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而造成企业的工业产值和总体经济效益都受到影响。

(二)钢铁企业面临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且还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过程环节复杂导致对环境的威胁程度过高的弊端。伴随国际大力倡导各个国家实行“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出了很多生态角度的要求,比如节能减排、绿色除尘等。在这些硬性要求标准下,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较重,在自身产业结构单一和滞后的发展任务下,外界环境治理的压力让钢铁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因此目前我国很多钢铁生产企业都处于生存较为艰难的状态。

(三)过度压缩钢铁产能对金融资产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我国新的金融资产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绿色金融发展标准下,金融市场更加倾向于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不论是自身的发展模式、技术支持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都处于标准和良好的状态。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金融市场实现绿色和健康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体市场经济在高科技技术的带动下实现高效化发展。

然而针对钢铁行业而言,本身由于处于重工业的发展领域,不论是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是对在整体技术含量上面都较为薄弱,无法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占据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在原本就产量限制的状态下再度压减钢铁产能总量,会造成钢铁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资产总值持续下降,非常不利于保持钢铁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4]。

(四)钢铁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且企业重组进程过慢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产业集中程度较低,规模化和集群化的钢铁产业链条还不是非常完善。并且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中还有很多处于“负经营”状态的钢铁企业,使本身集约化程度较低的钢铁市场的发展步伐更为缓慢,从而也导致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进程滞后,无法跟上钢铁市场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钢铁企业打着重组的旗号而不进行实质性的重组和联合,仍然处于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和独立发展的状态之中,这样的发展形态很难保障我国钢铁实现充分的资源整合,也无法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导致市场资源过度浪费,拉低了整体钢铁行业的成长速度。

三、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钢铁大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科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以此来推动钢铁产业实现优质化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国家应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化解钢铁行业产能的政策

为了实现正确引导我国钢铁企业走上科学规划钢铁产能和产能分配的道路,政府要发挥领导性的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应的钢铁产能有效分配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此来加快化解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的脚步。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当范围内的增加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政策,对钢铁产能分配效益好且产能调节效果明显的钢铁企业给予合适金额的财政补贴或者奖励补偿,以此来提升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现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国对于京津唐地区的钢铁产业便出台了相关的产能调整优惠政策,以此来推动京津唐地区钢铁产能的调整力度,加快京津塘地区钢铁行业和钢铁市场规范性发展的脚步。

(二)加大对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来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钢铁行业作为一种集中性和辐散性并存的行业,其不仅需要钢铁产业保证自身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要保障钢铁产业对其他行业生产的辐散性,以此来保证整体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为了提升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总体的集约性,需要利用合理的钢铁企业重组的方式,来促进各个钢铁之间的合作性和优质性,淘汰低下、资源消耗过大且产能不均衡的钢铁企业,在优胜劣汰的背景中加快钢铁企业重组进度,为本身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添砖加瓦,为发展潜力巨大的钢铁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保障钢铁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与此同时,在企业重组的推动下,大大推动了钢铁行业整体的合作程度,加快了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

(三)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篇4

介绍函

河南省各水泥及建材企业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难题。目前,我国钢铁、纺织、有色、船舶、水

泥、化工、汽车等多个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2011年我国有建材行业中水泥存

在3亿至4亿吨过剩产能,目前仍有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多条,新增产能超

过2亿吨。

“产能过剩行业行为研究——河南省水泥行业调查报告” 是洛阳理工学院

为此而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已列为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计划拟以数千人的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寒假和业余时间作社会实践的重要活动到全省水

泥企业、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重点工程、施工企业、房地产商和相关政府部

门等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 “大学生科技制作大赛”的成果作品——调研报

告,作品还将参加河南省乃至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

技作品竞赛”。

为此,河南省建材工业协会和洛阳理工学院恳请省内各企业予以支持为盼!

在学生们进入企业搞调研时给予提供方便。

河南省建材工业协会洛阳理工学院

电力产能过剩情况 篇5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两年“简政放权”改革的逐步推进,火电项目审批权逐步由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手里。

资料显示,去年3月,环保部将火电站、热电站、国家高速公路等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同年7月,山西省环保厅便在之后3个月里批准了21个同类低热煤发电新建项目。而在火电项目审批权限下放之前,环保部年全年审批火电项目为41个。

在整体经济下滑,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为何企业还如此固守火电阵地,对火电情有独钟?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利可图。”有受访专家分析,这主要是源于近年来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各类煤矿产能相加已经超过50亿吨,而20煤炭消费量仅为35.1亿吨,这便导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一路从的每吨1000元跌至年每吨不到400元,大幅提升了电力企业利润。“火电投资是长远之事,虽然现在电力过剩存在,但低成本带来了低利润的增多,电力企业仍然可以盈利。”一位火电厂负责人如是说。

“很难理解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火电厂的逆势而行。”据了解,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为保障火电年度发电量计划,以牺牲清洁能源上网电量为代价,优先保障化石能源电量收购的现象,也就是在燃煤火电厂发电量尚未完成时,水电、核电等先进节能机组要减发让路。

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 篇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针对煤炭供需和产业布局新情况、新特点,为更加科学有效做好2018年煤炭去产能工作,促进煤炭行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由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重点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破除无效低效供给,为优质产能更好发挥作用腾出市场空间。坚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培育发展优质产能,持续提升安全清洁高效稳定的供给能力,通过优质产能有序增加,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实现煤炭行业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优化。统筹做好煤炭去产能和保供应等工作,促进供需总体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二、科学安排目标任务。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努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力争2018年煤炭去产能1.5亿吨左右,确保8亿吨左右煤炭去产能目标实现三年“大头落地”。多方开辟职工安置途径,指导企业依法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预防和妥善化解职工安置中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提高职工安置质量。积极推动企业资产和债务处置,加快推进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有关省(区、市)和中央企业要科学把握去产能力度和节奏,结合资源条件、供需实际、在建项目衔接、运力配置等因素,对“十三五”后三年去产能任务进行认真论证、统筹安排,科学确定2018年退出煤矿项目,有序组织开展建设煤矿核减规模、生产煤矿核减能力和减量重组工作,不断提高煤炭产能利用率。对2015年末在籍煤矿采取降低建设规模、核减生产能力、减量重组方式减少的产能规模,经职能部门履行相关批准手续并予以公告后,允许计入去产能任务完成量,但不得领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

三、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将长期停产停建、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作为“十三五”后三年煤炭去产能的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进一步简化程序和要求,推进去产能关闭煤矿的采矿许可证注销等相关工作。2018年原则上不退出高于发改运行﹝2017﹞691号文件所明确淘汰落后产能规模的在产煤矿,确需退出的应说明理由并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四、适当提高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在认真执行发改运3行﹝2017﹞691号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逐步与北方地区相衔接,有序引导退出30万吨/年以下(不含30万吨/年)煤矿,严格安全、环保、能耗、水耗等方面的执法关闭一批、实施产能置换退出一批、通过改造升级少量提升一批。属于开采范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叠的30万吨/年以下(不含30万吨/年)煤矿,以及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南方地区9万吨/年及以下(含9万吨/年)煤矿,纳入2018年去产能范围。上述情形中,因保障居民用煤及其他特殊需求确需保留或推迟退出的达到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确定。30万吨/年以下(不含30万吨/年)煤矿,没有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已审批的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整顿关闭)整体方案的,原则上不再实施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因资源条件好、安全保障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确需实施技术改造,且改造后实现机械化开采、产能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五、严格治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土地、矿产、质量、环保、草原、能耗、水耗、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格治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持续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煤炭行业法治化水平。建立煤炭产能全过程公示公告制度,促进煤矿生产建设行为规范,及时反映产能动态变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强化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督促建设项目认真履行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措施。鼓励引导相关企业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条件和市场前景,主动停建缓建资源条件差、市场竞争力弱的煤矿项目。各地要加快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排查和分类处置,对于长期停建且不具备复工条件的项目,及时纳入去产能范围。对于确有必要继续建设的煤矿项目,督促认真落实产能置换要求,限期办理相关手续,加快煤矿建设进度。

七、规范煤矿关闭退出程序。有关省(区、市)和中央企业要做好煤炭去产能具体项目的沟通协调,列入2018年去产能任务的关闭退出煤矿,应及时公示,倒排关闭进度。不能立即关闭的煤矿,必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并报经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同意,确保11月底前退出。去产能目标任务有调整的,应及时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各地要加强监督检查,巩固已有成果,坚决防止已经退出的煤矿死灰复燃。

八、更多发挥北方优质先进产能作用。结合煤炭产业布局新变化,启动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和“十四五”规划研究,科学布局优质产能项目,在实施产能置换的前提下,重点在北方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建设一批露天煤矿和大型井工煤矿。对已承担产能置换任务、具备安全条件的优质产能建设项目,加快批复相关手续,推动尽快竣工达产。按照发改运行﹝2017﹞763号、1448号文件要求,做好符合条件的优质产能煤矿生产能力核作。除在安全生产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煤矿外,所有合法生产煤矿按照330个工作日公告(设计)产能组织生产。

九、统筹做好去产能和保供应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煤炭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工作。保障供应难度大的地区,要统筹制定去产能实施方案和可操作、可落实的煤炭保供方案。西南、华中地区要结合资源供给和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投运等情况,合理把握去产能力度和节奏,提前落实接续资源和运力。东北地区去产能任务安排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冬季取暖用煤特点和资源供给情况,完善煤炭保供方案和应急措施,确保重点时段煤炭稳定供应。晋陕蒙等主要产煤省区要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做好组织生产,不得集中停产,避免影响煤炭稳定供应。煤炭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产煤省区要建立健全煤矿生产在线监测平台,及时掌握生产供应情况,解决突出问题。

十、加快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根据煤炭生产开发布局调整、主要煤运通道新增需求和能力变化,完善铁路网规划,消除煤炭运输瓶颈。加快推动蒙华铁路建设,确保2019年建成通车,解决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煤炭调入问题;研究推进神木–瓦塘、靖边–神木等铁路建设,解决陕北地区煤炭调出问题;加快蒙冀、晋中南(瓦日)、兰渝、张唐铁路配套专用线、联络线、装卸站、堆场等集疏运系统建设,尽快达到设计能力。加快北方主要港口铁路集港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新建铁路与已有路网的互联互通,实施既有线路图定调整和扩能改造,加大车皮购置力度,进一步优化车辆调配和运输组织,保障重点区域电煤运输需求。

十一、控制劣质煤进口和使用。优化进口煤结构,严格控制劣质煤进口,统筹国际国内煤炭市场,实现国内供需动态平衡。限制高硫高灰煤项目开发,依法依规引导已核准的项目暂缓建设、正在建设的项目压缩规模、已投产的项目核减产能。认真落实《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散煤燃烧治理。

十二、深入推进煤电联营和兼并重组。在晋陕蒙新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重点推广坑口煤电一体化模式,推动煤矿和电厂由同一个法人控股和经营,暂不具备条件的,鼓励煤电双方大比例交叉持股。在高度依赖省外电煤调入的地区,支持电力企业与主要产煤省区的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采取出资购买、控股参股等方式发展跨区域煤电联营。结合能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优化煤炭和电力发展规划,优先支持煤电联营项目。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强强联合,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有关产煤省(区、市)要研究制定煤矿减量重组方案、细化减量重组政策并组织实施,进一步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十三、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产能置换等市场化手段,加快形成一批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耗低的优质产能。引导煤炭企业更加注重清洁、高效、安全、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究开展重点产煤地区转型发展试点。

十四、持续优化开发布局。坚持以北方大型现代化煤矿替代南方中小煤矿的方向,统筹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等因素,深度优化煤炭供给区域结构和生产结构,逐步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开采条件复杂地区开发强度,重点建设神东、陕北、晋北、晋东和新疆大型煤炭基地。支持先进产能比重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地区,通过职工安置、资金支持、股权置换、资源互保、煤炭储备等方式,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开展指标交易和产能协作,实现要素资源跨地区优化配置,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地区集中。

十五、切实保障安全生产。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属地和部门监管监察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对长期停产停建煤矿,地方政府要加强盯守或巡查,严防未经验收擅自复工复产;对改扩建矿井,严防不按设计建设,边生产边建设,只生产不建设;对正常生产建设煤矿,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标准、建设项目“三同时”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严厉打击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超层越界和非正规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十六、加强行业信用建设。推进煤炭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作用,将煤炭企业产能释放、产能置换落实、中长期合同履行、守法诚信经营等情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依规在“信用中国”网8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开,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十七、完善中长期合同制度。鼓励支持煤炭供需双方多签直供直销合同和中长期合同,铁路、港航企业在运力安排上优先给予保障。强化合同履行情况监管,建立完善第三方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对中长期合同执行情况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积极推进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化交易平台,促进煤炭稳定供应和价格基本平稳。

十八、完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制度。建立煤炭产能置换长效机制,强化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鼓励先进企业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跨地区产能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各地要加强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服务,及时发布产能交易指标信息,为产能置换创造有利条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去产能煤矿产能指标交易收入优先用于去产能职工安置。

十九、完善应对煤价异常波动制度。完善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煤炭价格异常波动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测检查,强化行业自律,开展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保持煤炭市场基本稳定,推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全面解读、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市场信息,妥善引导舆论导向,稳定市场预期。

二十、建立完善煤炭储备和库存制度。认真落实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进一步规范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存煤9要求。主要煤炭调入省(区、市)要强化地方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设一批储煤基地,支持企业建设煤炭储运设施,逐步构建煤炭储备体系,提高社会存煤和电厂存煤能力,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研究建立调峰和应急储备产能制度。

二十一、建立完善社会责任企业制度。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原则,研究建立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保供稳价社会责任企业制度。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激励,行业协会加强诚信自律,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保障用煤旺季煤炭稳定可靠供应,保持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篇7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 究竟如何避免产能过剩越控越多?作为一个投资主导性经济体, 产能过剩实际就是一个经济周期的低水平轮回。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当经济出现周期性产能过剩时, 市场会自发通过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或者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来缓解过剩压力, 政府也可能辅以产业政策帮助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管控思路主导下的中国经济, 产能过剩的医治多以行政手段为主。一旦出现产能过剩的声音, 消化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关停并转”以及遏制金融资源向产能过剩的行业配置。然而这种产能过剩的方法, 就如同对经济横截面的断点切割, 不仅使经济面临净折损的切肤之痛, 又无法在去产能中真正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进而使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周而复始。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 唯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及缺乏去经济金融杠杆的果敢, 让“去产能过剩”犹如扬汤止沸。一旦经济增速过低, 投资就开始履行保增长任务, 为诸多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空间, 导致经济转型始终走不出规模魔咒。

试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 篇8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从今年前11个月的销售情况来看,1-11月汽车产销分别为1226.58万辆和1223.05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1.59%和42.39%,增速分别比1-10月份提高5.36百分点和4.68个百分点,这种火爆的局面使得很多车型出现一车难求的状况。虽然很多企业纷纷加班加点,同时上调自己的产能,但市场上的车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今年我们关注了一下数据,5月份以前是小排量和低价位带来的增长。这很明显,6月份以后就发生变化了。B级和c级车实现了迅猛的回升。上个月我看了一下雅阁这个级别的车,增长幅度很大,可能有一部分是去年基数往下降的因素,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这个绝对销售量在迅速地往上升。我判断6月份以后是两个力量带动,5月份之前上要是政策刺激。6月份以后是潜在经济增长带来的回升,主要是经济回升带来的影响。

它反映了一种由纯粹单一化政策拉动的市场,变成了政策和经济的发展拉动两个叠加起来。如果说明年的经济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不错的增长水平,车市自然增长的部分也就有了。但是基数还是高了。政策把基数拉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所以,速度不一定太快,但是增量不一定少。今年增加400万辆车,明年的增最部分也应该是很可观的。

今年的市场确实速度非常快。40%几的高增长,可能有三块的因素组成这么一个速度,一个是正常增长,8.3%-8.5%的GDP增长,本身就能够带来车市15%-20%的增长。这种增速可能有一小块应该在去年应该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销量。不是消费力没有了,而是信心受打击。另外一块是政策刺激带来的市场发展。明年政策的延续,车市基数高了,转移消费的现象也不存在,明年应该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增长,这应该也是比较高的速度。当然也有可能今年买车买不到,转到明年去买的,因为现在所有的车都买不到了,都要排队一到两个月。所以明年政策延续,明年的形势也应该还是不错的。

今年,据中汽协预测,我国汽车产业全年的总销量将在1200万辆左右,但业内普遍认为今年的汽车产销将突破1300万辆。以目前1700万辆的储备产能来计算,1360万辆是最适当的销售状态。如果不出现意外,今年1300万辆的销量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说,目前还不必担忧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今年,汽车产业的增速远高于GDP,有些企业大胆地扩充产能,增加产能达40%。很多人认为,这个产能扩张速度太快。但是以目前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只需要两年,增加部分的产能就能被消化。从我掌握的数据看,至少3-5年内我们不用担心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篇9

制定精当的货币金融调控规则,维持适量的货币金融池子,形成成熟的资本市场, 营造与经济动态发展相宜的货币、金融、资本生态, 精准引导货币与资本流向代表产业方向的发展领域,使资本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精益配置,这是首要问题,第一难题,也是根本出路。

优化调整财税供养结构,以壮士断碗的勇气,转变社会治理理念,降低社会资源的财政化率, 压非降费,优化结构, 在保障教育、国防、社会公共养老的情况下, 降低财政供养人数和资费水平,形成精减效能适度的财税供养体系,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因财税利益,而对落后产能和房地产的保护力度。

(二)开发国内消费市场。

构建“兼顾公平正义与效率”的社会治理和经济运行结构,构建稳健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教育和科研,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 畅通国民以“创新、创业、技艺、才干、能力”为基本特征的多元化经济、社会上升通道, 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分配结构,促进富裕型消费模式的建立,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全面解除消费抑制,提高国民的整体消费能力,形成以国内消费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

( 三)深度推进国际自由贸易空间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增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定制能力,开展以自由贸易为主旨的立体化外交活动, 广泛建立双边多边国际自贸区,多措并举破除各种贸易避磊,为中国产能营造广阔的世界市场空间。

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在建设好国内自贸区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自贸区的升级发展,最终建成全国范围的大自贸区,对接国际自贸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市场规则创新性建设,以完善的规则确保要素配置、交易活动的自由化, 推进经济的信息化, 从而使市场的信号得到顺畅传导,让市场的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使商品价格得到充分发现,让市场智慧自主规避产能的过度集聚,从而防范新的产能过剩。

消除区域性物流市场壁磊,构建全国性海陆空一体化物流网络,形成全国性物流大市场,对接国际物流市场;开展交通行业规范化治理,降低物流的交通性成本,整体降低物流行业成本;加强国内国际两个仓储能力建设,优化国内国际统一仓储部局,推进物流信息物理系统CPS建设,提升物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联化应用水平,构建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现代化大物流体系。

(四)有机推过剩产能的舒解和破除。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将具有转移价值的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能转移到适宜国家,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管理、技术和标准,拓展中国企业获取利润的国际空间,升级赢利模式。

在国家“供给侧结构经济改革”产业改策和市场规律的指引下, 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和重构, 科学地破除某些省份严重过剩的部分产能;另一方面, 控制政策执行的负向和侧向溢出效应, 防范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确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执行。

通过提高环境成本,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挤压污染型落后产能的生存空间,迫使污染类落后产能窒息性陶汰 。

(五)预防规避新产能过剩。

1,提高国家经济预警能力。

经济综合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智库和经济评级机构的作用,以调研为依据,从分析旧产能过剩的原因入手,对新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指数传感器进行优化升级,以更灵敏地检测出“出现局部过热”趋势,主动向市场发出“指数”预警, 辅之以适度的柔性干预; 行业组织要担负起行业指导职能,对经济数据和产业传感器进行时时监控和测量,对全产业链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行业发布预警信号,在形成产业堵塞之前施以市场引领疏导,防范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2, 提高国家产业升级转型能力。

产能过剩僵局采访 篇10

在焦炭行业打拼了10多年,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部长陈宏亮对“限产”这个词不再陌生。

中煤九鑫的设计产能是年产200万吨,今年计划保持100多万吨的产量。

或许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意识到产能过剩的严重,限产也只是本能的对需求减少做出反应。因为,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还有很多中小焦化厂在建或者扩建,“这完全是给这个行业添乱”,陈宏亮对此颇显气愤。

情况不仅在焦化行业存在。在中国的几大支柱产业中:钢铁行业的集体共识是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在灾后重建和4万亿投资刺激下,水泥投资“井喷”之后的价格“暴跌”引发了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强烈关注,两部委联合中国水泥协会赴四川考察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具体情况,以期出台应对政策……

除了各个行业显示的产能过剩令人担忧,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的投资趋势更加令人警醒。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332亿元、10180亿元和13050亿元。

对于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8%的现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颇为不解,“但像钢铁、电力、港口产能已经过剩了,此轮投资为什么还增长那么快。”

最近,国金证券对上市公司做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贷款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和投资周期较长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力设备、煤炭、水泥、有色金属和机械……

高投资率后遗症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有24年超过10%。

产能过剩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话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伴随着过去多年的投资高增长,产能过剩在过去几年就有显现。”

中国经历过短缺经济的时代,深知物资匮乏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支撑发展的方法就是提高投资率。有数据为证: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投资增长率有24年超过10%。

支撑中国发展的支柱行业更具有代表性,据雷曼兄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给出的数据,自1997到2006年的十年间,中国的水泥、发电和彩电的产能都翻了一番还多,煤炭产能增加了两倍多,粗钢和汽车产能增加了三倍多,炼铁产能增加了近六倍,而手机的产能则增加了168倍。

发展是硬道理,高投资似乎不应该受到质疑。但问题就在产能过剩解决的途径主要依赖于出口。

学界早就对此经济模式提出质疑:解决利润微薄的出路就是进一步增加产量,接踵而至的必然是产能过剩。

对于产能过剩的风险,政府也早就认识到。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认为,“这些产能势必要通过扩大出口释放。”

救市资金流入过剩行业

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令人担忧更多的资金会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也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了,这样的观点渐渐占据了主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甚至表示: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出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以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给出的答案是产能过剩: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他的分析是,这个转型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内需和市场。

如果没有全球化,转型的这个阶段将更加困难。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过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成了问题爆发的导火线。孙立平对此的认识是:“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

数据也显示,产能过剩的情形在危机下进一步恶化:2009年一季度氧化铝产能闲置38%、焦炭业产能闲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闲置20%、铁路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但令人担忧的不止于此。

随着全世界的联合救市,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令人担忧更多的资金会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撰文《“刺激—复苏”春梦难长》对全世界救市进行了反思,其中指出投资泡沫、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的恶化。“大家推崇的‘刺激—复苏’战略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剧烈贬值和政治动荡。”

他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克莱斯勒的破产不会解决这个行业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全球的产能过剩等于美国销量的两倍。”谈及解决问题的出路,他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假设:如果美国的三大汽车生产商关闭了两家,供求可能就大致平衡了。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美国存在,中国的4万亿救市政策有多少会流入已经过剩的行业,也早已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关注。限制与机会实际上,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控制,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部署。

6月,发改委和工信部委托中国水泥协会赴各地展开调查,目的是在此次全国范围大调研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水泥行业发展政策,以防止各地方政府利用国家4万亿投资的机会“大干快上”水泥项目,造成行业产能过剩。

实际上,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产能过剩的控制,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部署。

但2006年的调查发现,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依然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因此,国务院在当年发布的《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表态,必须下决心抓紧解决。

其中提到的两个措施今天看来仍具有价值。

一是淘汰落后生产力,如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关闭淘汰敞开式和生产能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

二是鼓励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推动优势大型钢铁企业与区域内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对中小水泥厂实施兼并、重组、联合……

即使现在,中国离制造业强国还很遥远。不论此次政府对于产能过剩实施怎样的措施,国务院此前的思路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产能过剩之焦炭]焦炭大规模限产

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对于7月的建议是,焦化企业继续严格执行50%的限产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量,降低库存。

根据山西焦化行业的指导意见,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仍然保持限产50%。

中煤九鑫成立于2003年11月,是由中煤焦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占75%)、灵石县九鑫煤化厂(占25%)共同出资,在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焦化行业,其规模可以排在山西省前5位。

限产在焦化行业已经持续了近一年。去年8月,由山西、河北、山东和陕西等地的212家焦化企业为盟员成立的“山西焦化企业联盟”,就开始呼吁全国焦炭企业限产40%—50%,以缓解过多库存,稳定市场。

而在去年11月,几乎所有企业都主动限产达到2/3以上。

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限产,原因在于供求矛盾严重,需求的萎靡带来的是价格的下跌,甚至一段时间,焦炭的价格低于原材料炼焦煤的价格,要知道每吨焦炭需要1.2吨炼焦煤,再加上人力、物力成本,当时的焦化行业生产的越多亏损的越多。情况至今没有改善。

山西焦化行业协会对于7月的建议是,焦化企业继续严格执行50%的限产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量,降低库存。协会文件表示,近期原料煤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企业焦炭库存有所上升、钢材价格波动起伏、焦化企业依然亏损,因此继续实施限产。

其实在6月,山西焦炭实行了一次涨价,1650元/吨的价格比5月上涨了70元。但协会对于行业的发展充满担忧:防止违规焦化企业死灰复燃,刺激煤炭继续无序涨价,协会做出7月价格暂不调整的决定。

协会的担忧也是这个行业的内在症结所在。

焦化行业从2007年逐渐回暖,两年来,焦煤——焦炭——钢铁,整个产业链一起经历了疯狂的暴涨时代,焦化行业也迎来了一次过山车式的盈利巅峰。

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国内外钢材价格大幅攀升,焦炭价格随之一路高升。焦炭主产省山西一年内连续7次上调焦炭价格,8月焦炭价格指数最高达560.04点,均价达2846元/吨。在这样的高额利润刺激下,产能扩张成了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炼焦协会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新建投产焦炉产能已经超过3000万吨,而且还有约700万吨产能的焦炉已经建成或者烘炉。

而2008年焦炭产量达到3.3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

支撑这个行业繁荣的还有欧美市场的需求,其中欧洲是最重要的焦炭进口地区,占全球焦炭贸易的一半。

危机很快截断了焦煤——焦炭——钢铁的暴力链条,从国内到国外。最先倒下的是钢铁行业。

这个产业链条上,暴利时代属于最上游原材料的焦煤价格也随之高企。

但钢材市场萎靡不振后,链条就戛然而止:从去年8到10月,焦炭价格从最高的近3000元/吨,回落到了1700元/吨左右,但焦煤价格依然高企,当时山西禹王集团董事长杨文朝颇为愤慨的表示,很多煤矿也在限产,甚至部分煤矿已经放假走人,全面停产。

[产能过剩之钢铁]钢铁兼并重组大洗牌

在中钢协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粗钢产量达到4645.97万吨,相当于日均粗钢产量达149.87万吨,超过1月、2月上轮价格反弹时粗钢日均产量分别高达132万吨、142万吨的数量,再创年内新高。与生产回暖对应的是钢价回暖。根据“钢之家”网站公布的中国钢材基准价格统计结果,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自4月中旬以来已经九周价格上涨。

种种迹象似乎显示了钢铁行业的复苏,尤其是受益于4万亿投资拉动,众多的基建项目对于钢铁的需要让这个行业没有理由不自信。

国金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笃慧认为:“上半年,我们的钢铁行业主要靠基建这方面来拉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基建,但下半年的钢铁主要驱动因素在于房地产,从目前数据来看,房地产房屋销售面积的大幅增加,新开工面积也会出现明显的回升,这样会带动整个钢铁行业需求的回升,企业利润也会大幅度增长。”

但在“2009年下半年钢材市场走势分析会”上,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表示,产能利用率低下将是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早在年初,伴随着连续几周的钢价回暖,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复产,中国钢铁协会会长、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就告诫,过剩的产能不能盲目释放,1月、2月市场行情略有好转,部分钢企就纷纷增产,“只会让钢材市场更加恶化,中国的钢铁行业形势严峻。”

他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2009年钢价经历了几次反复,每次反弹都会在产能释放的压力下消失。

钢价反弹只能昙花一现的原因是需求不足,据“我的钢铁”的数据统计,2008比2008年钢材消费量仅增加约1300万吨。

中钢协的预计更为保守。即使考虑到4万亿投资刺激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利好因素,中钢协在一份行业报告中预计中国2009年钢材消费量约4.3亿吨。

内需不足,出口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钢铁行业研究机构的一致预测是,2009年全球钢材需求下降10%以上。而占世界钢铁产能近半的中国钢铁行业有着强烈的外部依赖性。

在中钢协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在细分的钢管行业里,一般中小型企业经常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但大型企业中同样有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重复建设,而重复建设的根源在于企业分散决策的结果。”中冶辽宁德龙钢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彭在美认为,中国钢管企业数量太多,据不完全统计,无缝钢管厂家110多家,焊管企业1800多家。

而且目前中国出口无缝钢管90%以上是低等级产品,利润十分有限,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很多企业为维持生产,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报价,使无缝管多年来形成的价格体系被破坏。

业界已经形成一致观点:产能过剩、

重复建设的原因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产年钢铁消费增速为5%,这是在GDP实现9%的增速、固定资产名义投资增长27%的条件下实现的。如果2009年GDP实现8%的增速,2009年中国钢铁消费增速为3%,也就是说品同质化,生产设备同质化,生产线同质化。

而兼并重组同样被认为一剂救市“灵药”。业内预计,通过3—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缝钢管行业将会通过“洗牌”形成5—8家年产能在200万吨左右的企业集团,统领市场的新格局。

[产能过剩之纺织]纺织利润率过低

纺织行业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接受市场的充分竞争。但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占全行业的64%以上。

万事利集团继续向丝绸行业投资,“每年万事利集团公司的科研投入经费约在1000万元左右。”但是钱从哪里来?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杭州笕桥绸厂,创办于1975年,30年来执着于丝绸主业。但从2001年,万事利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形成了目前的丝绸服装、地产、医疗三大产业的格局。

钱就从这儿来。按照万事利集团执行主席屠红燕的说法,万事利集团的多元化目的是“反哺主业”,也就是用房地产、医疗产业的利润投资丝绸主业。

在万事利所从事的丝绸行业,充分代表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困局。

据屠红燕介绍,纺织行业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接受市场的充分竞争。资本纷纷加入纺织行业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率降低。

直到危机前一年,这个行业仍然保持着高投资增速。许多纺织企业准备成倍增加产能,不少尚未进入纺织行业的企业

家以极大的热情投资建厂。仅在2004年中国国内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3和2004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达100%以上,2005年增幅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保持近40%的增长。

2006年投资继续反弹,可以看到的数据是2006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超过144%。

在这轮投资热中,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地区新上纺织项目,仅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六省纺织业投资额就占全国纺织业投资总额的78%。

这些新投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靠的是数量打拼市场,生产的产品档次也基本雷同。结果可想而知:几年来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占全行业的64%以上。

这也是执着于丝绸产业的万事利不得不面对的境况,多元化的初衷也就是反哺低利润率的主业。

2008年以来,这个行业的境遇就更惨了。从2007到2008年上半年,纺织业的利润损失还主要是汇率变化、成本上升等造成的,企业有单不敢接,2008年9和10月以后,国外的订单开始骤然减少,供过于求的矛盾已经取代成本上涨成为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

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本质是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只是加剧和恶化了这一进程,促使这个结局提前到来。

以数量拼天下的低利润率行业没有了市场,还有什么路可以走?行业分析人士的建议是淘汰一批过剩产能是必要的。

国金证券纺织、化纤行业分析师张斌认为,产能没那么容易淘汰,纺织行业是竞争的行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淘汰产能或形成产能的,它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

不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纺织行业存在的一大意义在于解决社会就业,这不是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衡量的。因此,政府出台了连续的政策,从屡次提高出口退税到出台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希望可以给这个行业一些生机。

[产能过剩之家电]家电库存压力大

“打击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更大的”,2008年很多的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倒闭,有一些则主动关门不做了。

彩虹集团缓建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炎热的夏季给中国的家电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发布报告指出,由于终端需求的复苏有可能跟不上产能扩张速度,预计2009年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价格仍然呈现跌势。

而彩虹集团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正是属于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

自2008年以来,国内液晶面板行业进入投资高峰期,企业争相扩充产能,斥巨资建设新的生产线。2008年也被认为是国内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最为密集的一年。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在建和待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达九条,分别是京东方于2008年在成都开建的4.5代线、今年4月在合肥开工的6代线以及计划在北京建设的8代线;彩虹集团在张家港建设的6代线;深圳天马去年在武汉、成都投资的两条4.5代线;深圳莱宝在建的2.5代线;昆山龙腾光电待建的7.5代线;佛山广新光电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投建的国内首条8.5代线。

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外需求迅速减少,如果产能再迅速扩大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彩虹缓建第六代线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家电行业的上游企业如此,下游企业也很困难。以空调行业为例:

据悉,格力、美的、海尔等第一梯队的空调企业产能均达到1000万台以上。另外,格兰仕、志高、奥克斯等也达到了700万台左右,几大企业超过6000万台。

同时,旧有库存也构成极大压力。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空调累积库存数量,业内人士莫衷一是。据市场保守估计,库存数量已突破1000万台,也有家电专家认为,行业内的库存达到了1500万台。

“产能过剩是家电行业的常态”,国金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王晓莹认为,由于它不是一个进入壁垒特别高的产业,尤其是模仿的技术壁垒不是很高,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做。

这样的情况碰上了金融危机:2008年,家电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中国家电产品2008年出口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了76.6个百分点……

政府的下乡政策给了这个行业一根救命稻草。

据财政部测算,如果全面推广家电下乡,到2010年将基本消化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的中低端家电产品过剩产能,转移20%以上的出口能力。

对于面临产能过剩、出口下滑、库存压力的家电,谁都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

但“家电下乡”薄利多销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规模足够、质量过硬的企业才能从中收获内需的巨大潜力,考验的是规模化成本控制能力。

“打击对于小企业来说是更大的”,王晓莹介绍,可以看到2008年在经济危机中,很多小企业在这环境下破产、倒闭,有一些厂则主动关门不做了。

上一篇:金谷商铺装修管理规定下一篇:恋爱句子说说心情幸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