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推荐9篇)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一)化学污染
1.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二)针刺伤
1.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 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5.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 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三)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四)灼伤 1.碱类灼伤:
1.1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1.2 眼睛:被碱灼伤时应先用大量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2.酸类灼伤: 2.1一般酸灼伤 2.1.1皮肤:被一般酸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2.2 彻底冲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样会加重皮肤的损伤。
2.2 浓硫酸灼伤
皮肤被浓硫酸沾污时切忌先用水冲洗,以免硫酸水合时强烈放热而加重伤势,应先用干抹布吸去浓硫酸,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2.3 强酸灼伤
强酸溅入眼内,用眼喷淋器冲洗时应,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窿中,立即送医院眼科治疗。
(五)标本污染
1.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1 感染性职业危险因素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
1.1 传播途径:
检验科每天都要处置大量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如果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则将职业暴露成为可能。感染性危险因素所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指HBV、HCV和HIV等, 其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类。
直接接触途径包括: (1) 皮肤破损:破损的皮肤长时间接触相关病原体, 如HBV、HCV或HIV阳性的全血、血清或血浆可以造成感染。 (2) 呼吸道及黏膜:由于离心意外或试管未密封等造成HBV、HCV或HIV阳性的全血、血清飞溅, 接触了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 可以造成直接感染。 (3) 针刺伤:由于针头、刀片等锐器对皮肤的意外损伤, 使HBV、HCV或HIV阳性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感染最重要的途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针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感染物的类型、感染的量、感染的时间、感染的部位及感染者的机体免疫力有关。暴露后的危险依次为:暴露时间长、接触的污染物多、感染部位的损伤程度大、感染者的免疫力弱。 (4) 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是微生物作为分散相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 除了具有一般气溶胶的危害以外,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还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疾病或人类疾病的流行传播。当病原体附在气溶胶随空气传播, 可产生极大的健康风险。目前已探明, 全球因生物气溶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及相关并发症列首位。
间接接触途径是指皮肤或黏膜由于接触了被HBV阳性血液污染的物品如仪器表面、试管、加样器等造成的感染。医学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 抽烟、咬指甲、抠鼻孔、工作中吃零食都可能造成间接感染。目前尚未报道HIV可以通过间接接触造成感染的发生。
1.2 感染性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1]:
首先, 检验人员必须贯彻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是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需要明确的是, 结束或检验同类标本后, 在检验另一类标本时应及时洗手, 需要明确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2]。
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采血时应注意防止针头刺伤, 并避免使血液溅出。在为不合作患者采血时, 应在他人的协助下进行。严格区分污染区和生活区, 不在污染区放置食物、茶杯等, 医疗垃圾应按规定定期回收。定期开窗进行空气流通、消毒, 严格洗手, 重视皮肤和角膜的防护,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 并进行主动免疫。
暴露后伤口或黏膜的处理措施见3.2和3.3项下的阐述。
2 非感染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2.1 化学性职业危险因素[3]:
医学检验人员经常用消毒剂洗手、对工作空间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由于接触甲醛、戊二醛等化学消毒液, 势必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一定损伤。特别是甲醛对人体毒性更大, 当浓度达20 mg/m L时, 接触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持续性心痛、心悸、失眠等症状。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措施包括: (1) 用消毒液洗手时应注意消毒液的恰当浓度、浸泡时间及清水冲洗干净, 避免消毒液残留在手上。 (2) 甲醛消毒时必须在安全柜中进行, 严格按操作进行。 (3) 使用戊二醛浸泡医疗器械时, 应将戊二醛存放于有盖容器内, 且室内应有良好通风设备, 操作人员应戴橡胶手套、防护目镜, 小心操作, 防止溅入眼内或口中。
2.2 其他非感染职业危险因素:
医学检验人员工作紧张且量大, 长期使用显微镜、加样器、电脑, 易引起颈、腰、背部疼痛, 双眼视力下降, 头晕等。检验科各种大型现代化仪器的应用较多, 仪器的工作噪声构成实验室的噪声污染,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疼和视力下降等。据环境学研究人员发现, 当噪声在80~85 d B, 人可出现头痛、睡眠不好, 100~120 d B出现失眠、记忆力下降, 140~150 d B出现精神错乱、神经系统受损。
防护措施:科室排班应定期进行轮岗, 对离心机等噪声大的仪器使用时, 操作者尽量在外间, 新建的工作室应从声系设计角度考虑, 采用隔音设备。
3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3.1 化学污染:
(1)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 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根据造成化学物质性质的不用用药治疗。 (3) 污染发生后48 h内按规定向医务科 (医师) 或护理部 (护士) 报告, 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2 针刺伤:
(1)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 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 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 不可来回挤压, 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 伤口用75%酒精或安尔碘做消毒处理, 并覆盖防水敷料。 (3) 意外受伤后, 必须在48h内按规定向医务科 (医师) 或护理部 (护士) 报告, 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领取并详细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 必须在72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 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 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 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 并于4~6周后检测HCV-RNA;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 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 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 并尽快检测HIV抗体, 然后根据专科医师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在跟踪期间, 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 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 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3.3皮肤黏膜和角膜被污染:
(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 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 请专科医师诊治;48h内向按规定向医务科 (医师) 或护理部 (护士) 报告, 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领取并详细填写相关登记表。
3.4 灼伤。
碱类灼伤: (1) 灼伤皮肤后,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 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2) 灼伤眼睛后, 应先用大量流水冲洗, 再选择2%~3%硼酸溶液等中和药物大量冲洗, 特别要注意彻底冲洗穹隆部。酸类灼伤: (1) 一般酸灼伤。皮肤被一般酸灼伤后, 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彻底冲洗后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进行中和, 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 这会加重损伤皮肤。 (2) 浓硫酸灼伤。皮肤被浓硫酸沾污时切忌先用水冲洗, 以免硫酸水合时放热强烈而加重伤势, 应先用干抹布吸去浓硫酸, 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强酸灼伤:强酸溅入眼内, 用眼喷淋器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 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隆中, 立即送医院眼科治疗。
3.5 标本污染:
(1) 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 可随时用500 mg/L有效氯的消毒液, 浸泡30~60 min, 然后冲洗干净。 (2) 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 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 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 保持30~60 min后再擦除, 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 h。 (3) 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 选用适当的方法。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工作中不可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但必须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相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致使和技能, 使之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在操作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规范操作规程,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最大限度地杜绝或减少职业暴露危害的发生, 切实保障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同时, 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的检验条件, 全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4]。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理
参考文献
[1]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2]郑黎明.检验科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9) :687-688.
[3]韦桂兰.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与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5) :162-163.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94-01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的原因而将自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这可能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医学检验工作时接触的有害、有毒以及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可能对其健康或者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类危险职业,而且具有化学性、感染性等特点[1]。因检验科室的人员工作任务重,在加上缺少职业防护意识,在实施检验操作时没有实施足够的防护措施,无法避免的会出现多种职业感染现象。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工作的人员,总结其在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危害情况,同时对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对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的工作人员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
1.2调查方法通过职业暴漏后填写的相关记录做统计学分析,其中包括姓名、暴露时间、所在岗位、损伤部位、暴露方式、事后处理以及损伤程度等等。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从2011年——2013年1月间有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37.2%为采血针头刺伤,22.1%为标本管裂划伤,10.5%为仪器针头刺伤,30.2为体液、血液污染粘膜、皮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检验人员出现污染进而发生感染现象,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3讨论
3.1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现状我国现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近亿人,近些年丙型肝炎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现今,我国约有84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8万例患者。有研究指出,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病毒肝炎和艾滋病毒[2]。当体内注入10uL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输血后肝炎,如果被带有丙型肝炎的病毒器具刺伤,受伤者约有3%-10%的几率发生感染,患有丙型肝炎。由于检验科工作性质相对特殊,长时间接触会提高潜在危险的几率,常常会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
3.2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途径医院是一个集合了传染源的公共场所,院内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医院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检验科室又是各种标本进行检测的必经科室,这些标本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身就是传染源。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不但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3]。
3.3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3.3.1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在进行工作前,要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4]。真正的落实检验科的建设,正确处理废弃物及病原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
3.3.2建立健全各种职業暴露后处置流程检验人员的粘膜和皮肤会暴露在含有病原体的环境中,操作完成后应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粘膜部位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对于伤口部位被暴露后应轻轻的挤压伤口,将被污染的血液挤出,之后再用清水或者洗手液清洗干净。受伤部位的伤口要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液主要为0.5%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等,主要方式为涂抹或者浸泡等,并对伤口进行包扎;暴露人员应短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请专业人员评估其暴露级别,正确用药。
3.3.3自我保护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主要包括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被其污染过的物品等等,在与这些物品接触时,应佩戴手套,操作完成后应正确处理手套并彻底洗手或消毒;在实施检验操作的过程中,应佩戴具有很好防渗透性的帽子、口罩、手套,同时佩戴防护眼镜;但要确保光线充足,方便操作,以防被针头或者刀片等锐器划伤和刺伤;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枕头套[5]。医院应定期为检验科人员进行体检,建立个人档案,如有必要可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定期进行体检。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室人员需要长时间的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这不但会给其个人带来威胁,同时也会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源头。因此,要提高工作者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提升自身对风险防御的能力,建立安全有效地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这是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考文献
[1]彭卫红,刘素秋,谭萍.提高检验科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40-141.
[2]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3]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4]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70.
1.化学污染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2.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 3.灼伤 碱类灼伤:
(1)皮肤:应立即用洗眼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2)眼睛:被碱灼伤时应先用洗眼器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酸类灼伤: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感染管理
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长期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密切接触,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对此笔者回顾性调查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并对其构成因素及处理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检验科发生职业暴露的检验人员(包括实习生)。
1.2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需要设计检验科职业暴露调查表,每人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暴露者姓名、性别、职称、工作年限、暴露类型、暴露发生时间及方式、例次、是否规范处理、是否上报等。
1.3统计学处理
将有关资料输入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职业暴露情况
217名检验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72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18%,其中实习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达46.23%,工作年限<1年的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9.56%。
2.2职业暴露岗位及暴露方式
发生职业暴露的检验人员岗位主要为门诊采血室、免疫室、临床检验室、生化室,共占95.83%。暴露类型以采血针头刺伤、血液和体液污染皮肤黏膜为主,占76.39%。见表2。
2.3职业暴露上报及处理情况
职业暴露发生率由2011年的53.66%下降至2014年的2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286,P<0.001)。72例职业暴露人员按感染管理科要求上报仅23例(31.94%),漏报率达68.06%。发生职业暴露检验人员正确处理率为80.56%。
3讨论
职业暴露处理的初步建议 2006-11-11,2006-12-25再次修订2007-2-16,2007-03-02定稿07-12-01再补充2007-12-13定稿,二00八年元月三日公布2008-9-5又有修改 2009-01-08复修
根据我院《关于加强职业病、职业暴露防治的管理规定》(2004年6月28日文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的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己有国家卫生部的文件《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和《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现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和结核病等病的暴露后处理补充规定发给各科室,望依照此文件执行。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 艾滋病(包括艾滋病及HIV携带者两部分)的职业暴露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不包括汗液!)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1.处理前危险程度评估
1.1 暴露源危险度的分级:依暴露源的临床表现、CD4+T细胞水平(正常值为〈0.8-1.2×10/L)与病毒载量水平(<1500拷贝/毫升为低载量),分为“低传染性”、“高传染性”与“暴露源情况不明” 三级。
1.2 被暴露程度的分级, 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可召集有关专家共同讨论判定。1.2.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1.2.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剌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1.2.3 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2.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2.1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仔细清洗污染局部。
如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至少在10分钟以上。存在伤口时,应轻柔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2.2.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 2.2.1治疗方案
(1)基本用药方案: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加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为首选,尚可选①去羟肌苷(Didanosine,ddl)加司他夫定(Stavudine,d4T),或②司他夫定(d4T)加拉米夫定(3TC);
【附】目前多采用齐多夫定(ZDV)加拉米夫定复方,商品名为combivir,中文名为“双汰芝”,每片含齐多夫定300mg,拉米夫定150mg。用法:每日2次,每次1片。本复方不宜用于肾功能减退者。中 性 粒 细 胞 减 低(<1 000/mm3)、贫血(血红蛋白<95g/L)者慎用。
(2)强化用药方案:齐多夫定(ZDV)加拉米夫定(3TC)加茚第那韦
9充分冲洗伤口。(Indinavir,IDV)为首选,尚可选①基本用药方案加依法韦伦(Efavirenz,EFV),适用于耐蛋白酶抑制剂者。或②基本用药方案加阿巴卡韦(Abacavir,ABC)。
【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及阿巴卡韦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法韦伦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茚第那韦为HIV蛋白酶抑制剂。
2.2.2开始治疗时间与疗程:尽可能在暴露后及早开始用药,最好在2h内开始,最好不迟于暴露后24h;即使超过24h亦应实施预防性用药。无论是基本用药方案,还是强化用药方案,疗程均为28h。2.2.3预防用药由药材科(电话87226,晏媛药师,24h有人值班)按处方用量提供。药材科应常备应急用量,不可中断,并注意使用有效期。【说明】如证实暴露源不是艾滋病,即随时中断服药!2.2.3职业暴露后预防性ART的适应证
2.2.4.1不进行预防用药:低传染性的一级暴露者 2.2.4.2建议进行预防用药 2.2.4.2.1 基本用药方案的适应证
(1)高传染性的一级暴露者,低传染性的二级暴露者;(2)暴露源情况不明的一、二和三级暴露者。2.2.4.2.2强化用药方案的适应证:(1)高传染性的二级暴露者;
(2)高传染性和低传染性的三级暴露者; 3.职业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
3.1职业暴露后的咨询,包括心理咨询。接受咨询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予协助。3.2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包括
①对所服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必要时做肝功和肾功)、登记及处理; ②定期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③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3.3HIV感染的监测:暴露事件发生后立即、4W,8W,12W和6个月各检测HIV抗体一次。有条件时可作HIVp24抗原和HIV RNA测定。
3.4随访及HIV感染的监测工作由预防保健科(电话87199, 顾小维副教授, 住宅电话42327)负责。涉及的检验费用由医务处审批。4.职业暴露后的登记与报告
由预防保健科全程负责登记、记录与报告, 详见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预防保健科逐例登记及记录,每半年(1月与7月上旬)以书面形式汇总上报医务处,抄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电话87568,41040)。暴露后6个月完成所有预防工作后,组织进行一次专家组评估,如未证实感染艾滋病病毒则可认定预防奏效,即中止对被暴露者随访,有关结果及时报送医务处存挡至少三年。
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 1.处理前评估
1.1 暴露源 是指6个月内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客观记录的患者,包括:HBsAg、HBeAg/抗-HBe及抗-HBc阳性的患者,单项HBsAg阳性的患者,以及抗-HBe/抗-HBc阳性患者,等。但不包括单项抗-HBs阳性的患者。
暴露源评估内容不包括肝功能检查结果,亦不涉及其临床诊断。1.2 被暴露者
1.2.1被暴露者在暴露时的血清抗-HBs水平调查:无论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注:乙肝疫苗为医务人员中的易感者必须接种的疫苗),祗要其血清抗-HBs达到10MIU/ml以上,即认为是“非易感者”。对已接种疫苗者,要调查是否产生过抗-HBs,是否达到并维持在10 MIU /ml以上,如抗-HBs已降低至<10 MIU /ml甚至转为阴性,则视为易感者。1.2.2对被暴露者的暴露时间、地点、方式及程度调查,并做好详细登记。2.处理
2.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或抗体<10 MIU /ml的被暴露者,给予1:200 000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200-400IU,肌注(注意:不得用于静脉注射!)。如按体重计算,0。06ml/kg。接种应在暴露后24小时内完成,但最迟不得晚于暴露后7天。对抗-HBs阴性者,用量可加倍或首次接种后1个月重复注射一次(剂量与第一次同)。2.2.乙型肝炎疫苗 : 对乙肝易感者(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者)和曾经接种过疫苗后的无应答者应全程接种,即0,1,6(月)方案,每次肌注20微克,共3次※。
对血清抗-HBs弱阳性者,亦宜全程接种。对血清抗-HBs阳性且≥10 MIU /ml者不必接种。
2.3暴露前对已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工作人员,暴露后不适合用上述方案处理。2.4不推荐应用抗乙肝病毒药和中药方剂预防。
※引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10),此文件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会分会联合制定。
3.处理后的工作
3.1暴露后6个月内对所有暴露者完成HBV标志物与ALT,AST等检查4或3次,即暴露当日,暴露后2,4,6个月或3,6个月各一次:如随访期间出现乙肝临床表现,则酌情提前检查,以判定是否已感染HBV。3.2有关记录和化验单由预防保健科保存3年。
3.3暴露后6个月组织进行一次评估,如未证实感染乙肝病毒则可认定预防奏效,即中止随访。有关结果及时报告医务处存挡至少3年。
4.对预防保健科和被暴露者的要求
预防保健科对被暴露者有关暴露过程与暴露后处理过程,要有客观、详细的记录(记录表格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制定),并请暴露者过目,如无异议被暴露者应签字以示慎重。预防保健科要向被暴露者具体介绍暴露后处理安排,并得到当事人的理解、认同与合作。对乙肝病毒易感的被暴露者如未按规定程序完成报告、检查和调查,亦未接受处理者,一旦发生HBV感染由暴露者本人负责。
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 2.处理前的评估
1.1暴露源 是指6个月内血清抗-HCV及/或HCV RNA阳性的患者;暴露后可复查一次相关项目,通常应包括谷丙酶与谷草酶等肝功能检查。
1.2 被暴露者 在24-48小时内完成血清抗-HCV、HCV RNA与肝功能检查.1.3暴露情况调查
包括暴露时间、地点、方式与程度等.2.处理
除局部处理外,尚无疫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供预防之用.一般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至于干扰素与抗病毒药是否有预防作用,目前尚无定论,不可以用于暴露后处理。
3.处理后的工作
基本上与乙型肝炎相同,.暴露后6个月内,分别在暴露后2、4和6个月或3,6个月查丙肝病毒标志物(抗-HCV和HCV RNA)及ALT,AST等各一次.必要时在暴露后12个月复查一次.如出现某些临床表现而又不能排除HCV感染者,应提前安排复查。
主要参考文献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刊登在中华传染病杂志第24卷第2期第133-144页 梅毒的暴露后处理
背景
梅毒是经典的性传播疾病,梅毒早期病人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比晚期多,病程2年以上的传染性已小。除性传播与胎传外,偶可经血传播,包括经医疗器械、针刺等蒙受感染.1.处理前评估
1.1暴露源 是指已由专科医生确定诊断的各期梅毒患者,特别是未规范治疗的病程不足2年的患者.1.2被暴露者 是指在临床工作中被上述患者的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或其他损伤的医院工作人员,他们无梅毒史,也经血清学试验(见后)证实不存在梅毒者,是实施暴露后处理的对象.2.处理
目前无相关疫苗可供预防.药物预防
(1)推荐应用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用法:每次240万单位,肌注(双侧臀部各肌注120万u,不可静注或静滴!),14~21日一次,连用2~3次.。
(2)对青霉素过敏者,最常用的替代药物是四环素或红霉素类。红霉素的用量均为0.5克,每6小时一次,连服15日;近有推荐多西环素者,每次0.1克,每日2次,连服14日。上述三种口服药的效果尚无定论,还有一个依从性问题,有关人员应予监督.2007-2008年版的《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热病》推荐阿齐霉素,2克单剂口服有效。3.处理后的工作
除与乙型肝炎相同的内容之外,建议暴露当日,1月、2月、3月、6月各查血一次,有的学者提出在暴露后1年、2年及3年尚需再查一次血。检查项目包括:(1)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试验(RPR),它虽属非螺旋体抗原试验,且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特异性,可用于初筛;(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可作为确证试验.经随访6个月,两 试验均阴性者,可认定为药物预防处理奏效.结核病的暴露后处理 背景 我国患结核病者颇为常见,医务人员因职业患结核病的机会不少。在与结核病特别是开放型结核病患者有接触史的人员中,除全员全天候做好个人防护外,预防保健科还应对易感医护人员定期进行PPD检查,阴性者可根据自愿原则接种卡介苗(注意:成人接种卡介苗的效果尚无定论!)。如PPD皮试由阴转阳,当给予预防性治疗。其随访时间由最后一次暴露算起持续12周。
推荐方案
异烟肼300毫克,一日一次,持续1年;疗程中应注意服药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特别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有结核病史而当前无活动性征兆者可不必预防性用药,或充分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启用预防性用药。
暴露后不推荐接种卡介苗。
若暴露后出现暴露源可能涉及多种上述疾病时,对被暴露者实施检查时应给予充分覆盖。
以上暴露后处理方案在执行中有困难者,由预防保健科邀请有关专家共同讨论解决。
一、HIV暴露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6.尽早实施预防性用药。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7.随访和咨询。在暴露后第6周、第12周及6个月,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暴露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8.登记和报告
二、锐器伤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以流动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周围的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洁受伤部位。
4.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5.登记和报告
三、登记和报告制度
1.登记内容: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HIV暴露还需登记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2.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科(或医务科)→HIV阳性职业暴露报区或市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血液及体液外溅的应急处理
1.外溅物仅是少许点状飞溅,立即戴手套用75%酒精纸巾擦拭,再用清水清洁、干燥;丢弃手套,洗手或手消毒。2.如果飞溅物较多,立即戴手套用吸水性能强的纸巾或一次性 洁布擦拭外溅物后丢弃,再根据污染部位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1)地面或设备表面:用浸满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清洁布浸泡该区域3-10分钟,丢弃该清洁布,再用清水反复清洁、干燥;丢弃手套、帽子、口罩,更换工作服,洗手或手消毒。
(2)裸露的皮肤: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再用洗手液和清水反复清洗并干燥;丢弃手套、帽子、口罩,更换工作服,洗手或手消毒。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危险因素(暴露原因),以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 方法:对6月~12月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发生37例职业暴露,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分别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 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 结论:针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人群乙肝的高发和结核病、艾滋病、梅毒等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医务人员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性,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和关注。为了解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以便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我院206月~月工作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年6月~年12月我院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共发生职业暴露37例,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发生的职业暴露个案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调查对象均为医院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职业暴露发生的个案记录,对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及导致发生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工作类别分有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清洁工及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医生、检验人员、麻醉师,见表1。
2.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可分为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空气污染、其它相关因素,见表2。
3 讨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基层医院不同工作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分别是护士、处理医疗废物人员、医生,医护人员发生率高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感染性及损伤性医疗废物,所以也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 基层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缺乏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没有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表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表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构成比(%)
4 防范措施
4.1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除了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防护培训,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于防护培训基层医院不够重视,工作人员对防护知识不熟悉,自我防护意识也不高,特别是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护士。有一些调查显示[1],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缺乏,对那些患者的血液、体液有传染性知晓率仅为36.2%,有37.9%的人不知道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而且防护意识淡薄,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是减低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防范措施之一。
4.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2]由美国CDC1995年提出,我国于引入并在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中。标准预防就是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粘膜, 均需进行隔离,它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更是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4.2.1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及其污染物品,医务人员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接触清洁与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当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污染。被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污染的床单要及时处理,对传染病病人应针对相应的隔离要求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在戴手套前要检查有无破漏,在操作中要注意防止损坏。据报道[3],英国一位护士被一名患艾滋病的非洲病人的含有新鲜动脉血的注射针头刺破皮肤,两周后,她的血样检查呈阳性。因此,工作中使用一些防护用具非常重要,国外有些医院已经提倡使用双层手套,这样有助于更有效地隔断肝炎病毒等感染。
4.2.2 利器损伤的防范措施[4] ① 医务人员执行注射、手术、传递锐利器械、侵入性等高危险技术操作时,应注意力集中;② 工作环境光线充足,区域宽敞;③ 物品摆放整齐、有序,锐器盒放置在离操作者最近的位置;④ 对不合作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可多人协助,必要时做好约束工作;⑤ 充分暴露注射、手术部位;⑥ 选择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⑦ 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等锐器,避免徒手将针头插入肝素帽、上手术刀片及将针头帽回套、徒手捡玻璃碎片等;⑧ 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⑨ 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
4.2.3 保持医院工作人员有良好免疫状态 由于医院工作人员经常处于接触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危险中,因此保持他们的良好免疫状态是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医务人员接触的感染中较为常见的是肝炎。据报道[3],医院职工乙型肝炎的感染机会比一般人多得多,并被一些机构视为一种职业病予以考虑。一些研究表明,医院职工的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比其它人群高2倍,而且随着在医院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对经常接触乙肝病人的工作人员应注射乙肝疫苗,合理使用免疫制剂,不仅能保护工作人员,而且也能使病人免受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小英,王绿环.护理人员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对策.护理学杂志,,3:50.
2 张彦.对“标准预防”的认识和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8):72.
3 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70~7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被感染的情况,特制定相应的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
一报告制度
1、临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2、院感人员接报后立即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3通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
二、处理操作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推荐阅读:
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04-21
检验科应急预案演练01-24
检验科质量安全管理措施04-20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书04-01
检验科检验报告监督检查小结03-22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05-31
检验批划分及检验计划06-10
检验科秘书职责09-16
检验科质控方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