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贝壳》教学设计(推荐18篇)
1.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蝉》(虞世南),让学生读一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想一想,看怎么理解。垂緯饮清露,流饷出疏桐,非是藉秋风。
2、引导学生理解明白: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至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蝉有关的课文。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三、指导朗读。
(1)字音
蝉(chán)收敛(liǎn)颤动(chàn)聒(guō)宽恕(shù)
(2)字义
收敛:收拢,合拢。
宽恕:宽容饶恕。恕,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原谅。
四、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探究】
一、把握课改理念, 诱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工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教学有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 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呢?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数字?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本学科。
二、创设良好氛围, 激发创新意识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 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情趣,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加强“活”性教育, 激发求知欲望
1指导思想
(1)本课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好动、好学及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在教学模式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择练习难度和合作伙伴。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着全面提高,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2水平目标
水平四(七年级)。
3教材内容(1课时)
前滚翻。
4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记住前滚翻动作的技术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该动作的技术要领。
2)通过学习,能让80%以上的学生独立完成动作,让30%以上学生完成的动作圆滑优美。
3)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信、顽强,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蝉》: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板书课题《短文两篇》(蝉、贝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收敛(liǎn)颤动(chàn)宽恕(shù)卑微(bēiwēi)聒聒(guō)....一丝不苟(gǒu)短暂(zàn)脆(cuì)弱 ...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四、合作探究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4、《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学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阅读鉴赏席慕蓉相关文章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布置作业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八、板书设计: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九、教学反思:
对初一新生来讲,任务重,容量大,应该分成二课时更合适些。在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的时候,还可以更多的和生活相联系,由生活得出这个结论,毕竟初一的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个贝壳,贝壳是白色,还有点米色的,它像一位身穿白衣的仙子,它的花纹凹凸不平,却也有规律,它的边是波浪形的,那凹凸不平的花纹就像裙子的褶皱,漂亮极了。我轻轻触摸着它,它的表面有点粗糙,有些地方陷进去了,而里面却是光滑的,也有一些其它的痕迹,神秘极了,仿佛它经历了很多事情。它的内部也有一些花纹,一圈圈绕着,真奇妙,它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轻轻地把它放在耳边,我仿佛聆听到了海浪的声音,中间还带有一点海鸥的叫声;我闻了闻它,我仿佛闻到了一点大海的咸味;我闭着眼睛;感受着,微风徐徐,在太阳的照耀下,海面波光粼粼,海浪拍打着沙滩,海浪把一个贝壳冲刷了出来,被海水洗过的贝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闪耀。但是再耀眼的贝壳,也会有黯淡的时候,但是那时候它只是独自默默地忍受。
我们只见过贝壳美丽的外表,却曾未感受过它在海里的痛苦。虽然贝壳有华丽坚硬的外表,但它的心却是柔软的,贝壳任凭海浪地冲刷,始终不忘保护自己壳内的动物,石子进到它的肉里,它也默默地忍受了这些痛苦,它是一只非常坚强的贝壳。贝壳的肉奉献给人类,自己化作工艺品,即便是散落于海滩也化为美丽的使者,点缀着一抹亮色,贝壳仿佛就在告诉我们,生命就像贝壳上那精美的花纹,或许那是它自己留下的痕迹,它把它留下的痕迹都展现出来了,就算是默默地奉献,它也值了。因为它已经印在了我的心里。
今年暑假,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我最想来的城市------海南。来到海边,怎么能不捡贝壳呢?
到海南,我给自己的任务就是------捡贝壳。飞机一降落,我好像就闻到了海水咸咸的味道,迫不及待的让妈妈带我到海边。来到海边,海水拍打着我的脚面,我低头往下一看,我都不相信我的眼睛。啊!好多贝壳,看的我眼花缭乱。可是还没等我下手,凶狠的海浪来了,把贝壳再次拥入怀抱带到了海里。好像再说:“想拿我的宝贝,要经过我的同意。”我心里想:“捡贝壳,先需要跟大海交朋友。”于是,我就好言好语的对大海说:“大海呀,大海,就让我捡你一个贝壳吧,反正你有那么多呢。我会很爱护它们的!”果然,我再低头去捡的时候,真的捡到了一个白花花的贝壳,就这样,我和妈妈经过几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捡了一大袋子。里面有扇形的、花瓶型的、冰激凌形的……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海边捡贝壳,这回可是各种各样颜色的都有,黑乎乎的、白花花的、绿油油的、红艳艳的……我还捡了一个完好无损巨大的海螺,周长足足有8厘米,这个海螺是我最喜欢的宝贝……第三天,我又捡了大小不一的一堆贝壳,最大的像扇子的扇面一样,上面还有不同的花纹,最小的连一厘米都不到。我把我捡到的贝壳放在我堆的沙摊城堡上,吸引了不少前来围观的小朋友,她们由于也喜欢我捡的贝壳,我又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还有不少叔叔阿姨来给我的贝壳城堡留影呢!
我们的行程就要结束了,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海南。这次到海南旅游,我才知道,贝壳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更惊叹大海的伟大和神奇!大海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长大后继续的发掘,我喜欢贝壳,更喜欢大海的神奇!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 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积极性不强, 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 需要了, 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 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 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 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 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 设计教学过程, 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 认真写好教案, 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 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2014|03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62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 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 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 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 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 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 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简洁明了, 深入浅出, 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 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 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 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 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 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 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 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 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 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此, 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 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 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 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 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五、开展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七年级 英语 音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42-01
0
现在的初中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是,到了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英语成绩极差,甚至到了九年级,有些学生连48个音标也不认识,更不会根据音标来读记单词。作为一个初中英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英语有一个好的开端,使他们一开始学起来就感到轻松愉快而且成绩好呢?每次接手七年级新生时,笔者都不急于教新课,总是先教会他们音标。等他们能够认读、会写、会划分音节,会根据音标读单词、根据音标记单词时,笔者才开始上新课。这样单词关就很容易过了,不再需要为教单词而大伤脑筋。笔者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多了。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音标教学的一点粗浅经验:
一、先教字母音标,轻松易学
首先,教会学生26个字母的音标。对于26个字母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笔者先教学生认读26个字母的音标,让他们对音标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把字母的音标拆开,认读单个的音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音标是什么,并能很容易记住26个字母的音标。第一节课这样上,会让学生觉得学音标不是很难的事情。
二、元音辅音教学,紧紧跟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入门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学生在第一节课开了个好头,要适当表扬,趁热打铁。紧接着要教元音和辅音时,告诉他们发音的常识比盲目被动的模仿要收效大。
在教元音时首先要强调舌位,使学生有意识地感到音所发部位的前,中,后,高,中,底之分。可以利用口形图来加强直观效果。英语元音字母和元音音素数目差别很大,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教辅音时首先要强调声带的振动与否,这是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关键。辅音的清浊对语义的影响甚大,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在喉部去感觉发浊辅音时的声带振动现象,浊音与清音一起练习。辅音练习应以音节为基本单位,只能通过单词的读音来练习。
三、学会划分音节,巩固记忆
首先,教会学生有关音节的基本知识:
1.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在英语中,元音特别响亮,一个元音可构成一个音节,一个元音和一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结合也可以构成一个音节。一般说来,元音可以构成音节,辅音不响亮,不能构成音节。但英语辅音字母中有4个辅音是响音,它们和辅音音素结合,也可构成音节。
单音节:只有一个音节构成,如he,hat,wind,lamp等;
双音节:有两个音节构成,如window,bookstore,bedroom,under等;
多音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称为多音节,如三个音节的sql 字符串左截取词,computer,injs页面跳转ternet,kangaroo等,三个音节以上的词,如congratulate,habitation等。
2. 划分音节的方法:元音是构成音节的主体,辅音是音节的分界线。
(1)两辅音之间不管有多少个元音,一般都是一个音节。如:bed(床),bet(打赌)。
(2)两元音字母之间有一个辅音字母时,辅音字母归后一音节,如:la’bour(劳动)。
(3)有两个辅音字母时,一个辅音字母归前一音节,一个归后一音节,如:let‘ter(信),win’ter(冬天)。
(4)不能拆分的字母组合按字母组合划分音节。如:fa’ther(父亲),tea’cher(教师)。
3. 音节按读音可以分为开音节和闭音节,开音节又可以分为绝对开音节和相对开音节。
(1)绝对开音节:是指一个元音字母后面没有辅音字母而构成的音节,例如:we,hi,yo-yo.
(2)相对开音节:是指一个元音字母后面有一个辅音字母(除r)之外,最后是一个不发音的e构成的音节,如:take,make,在开音节中,這个元音字母发“字母”本身音,例如hi|hai|,use|ju:z|.
(3)闭音节:指元音字母后面有辅音字母(辅音字母r除外)构成的音节,如:leg,cross.
4. 音节按重读可以分为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1)单音节词作重读处理,但不标重音符号。
(2)重读音节:指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有一个发音特别响亮的音节,叫重读音节,用重音符号“`”标于相应位置,其他音节为非重读音节,如be`gin.
待学生了解音节的基本知识以后,就要通过单词的读音来划分音节。从熟悉的单词入手,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音节。
四、读写齐头并进,记忆更牢
在初级阶段音标的教学以认读和拼读为主比较恰当,在与字母的对比中教学音标。音标内部也要进行比较,在写法上做比较,让学生学会写音标也是非常重要的。边读边写,或根据音标写单词,更难的是根据单词写音标。读和写齐头并进,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五、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大班上课,学生单独练习的机会很少,这也是中学语音教学最为困难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要求学生首先听清、听准,然后开口模仿发准。对部分学生的错音要及时纠音,使单独学生的练习和纠错成为全班学生练习和纠错的典型。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全班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相结合,这样可以督促全体学生认真进行个别活动,完成活动指标。
笔者一直要求学生大声读音标、读单词,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经常读,每天读,时间长了,就能养成好的习惯。这样,熟能生巧,记起单词来又快又牢,学生也可以自学单词。
在教授音标后,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较好的方法就是默写单词时要求他们默写音标。大量练习后,他们才能真正巩固所学的音标,还可以开展写学音标竞赛、听写音标比赛; 竞赛中比较字符串根据单词写音标或根据音标写单词的比赛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他们所学的音标。
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贝壳之歌》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能够发挥想象,用动作、打击乐、画笔等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综合艺术形象,体验,感受海边美丽的贝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齐唱上课歌)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课
1、初听前可提示:是否去过海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你捡过贝壳、小虾吗?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2、初听后可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给你怎样的`印象?
3、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4、听录音。 让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听贝壳之歌音乐。感受三拍子。(说一说三拍子的意义及节奏规律),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6、哼唱歌曲旋律。
7、学唱歌曲。
8、学会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关键词:兴趣 七年级 数学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
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人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动机目的的稳定性比小学生有明显的增强,意志力逐渐趋向稳定,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毅力也逐步增强,能够逐步自觉地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安排时间,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英语应持的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入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英语课里,教师一般都要讲“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可是,过了第一节课,就不再提这个问题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需要经常讲、反复强调的。教师可以讲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学习外语的故事,也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如家电说明书、广告、商标、物品包装等,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现在学不学英语不是出不出国,当不当翻译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进步的表现,它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素质,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素质。总之,教师要把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动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目标,就像夜航船有了灯塔。有了学习英语的激情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初学英语,对“如何学好英语”几乎一无所知,犹如一枚正待雕琢的白玉,一张未动笔的白纸。一般来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会怎样学。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更改。所以,教师应从第一节课起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要养成认真听音的习惯。通过听来辨别容易混淆的音,通过听来模仿正确的发音、说话的语调。第二,要培养学生敢于开口、大声说英语的习惯,教师一定要大力表扬敢于大声说英语的学生,千万不可迁就或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第三,养成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熟读、背诵是学习英语,尤其是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当然背诵不等于死记硬背,要会使用,记住了词、句、段就要学生养成随时运用的习惯,有机会就说或表演。第四,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初一阶段的笔头练习一定要求用四线三格书写、笔画、笔顺、大小定、标点符号和词距等都要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马虎。在七年级阶段,教师可定期举行书写比赛,以鼓励上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注重基础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字母、音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有些学生念不准48个音标,不能利用读音规则来拼读生词,记忆单词也没有规律,像记电话号码一样死记硬背,他们不敢开口说英语,每天拼命背单词、背语法、背句型,却收效甚微。
实际上,英语26个字母,本身就含48个音标中的一半,从一开始,就要教会学生读准26个字母,并读准常见的字母组合的发音。即从教字母起,就要把字母和单词中包含的一个个音素教给学生,通过口耳相授,让学生听清楚,再模仿发音,并教会学生拼音。让学生建立起英语是拼音文字的概念。比如,教字母H,可将字母H的发音分成|ei|和|tf|来读,让他们不仅会读字母,还能准确地读这两个音标。在教face时,不要一味只是带读,而要有意分解成f-a-ce,让学生明白f-|f|,a-|ei|,ce-|s|,而字母e不发音,并同时教读name、kate、late等单词,让学生时刻明白英语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平时的点滴读音规则,学生久而久之便可以自己拼读简单音节的生词,记单词也就简单多了。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进一步开发英语课程资源,还要使每堂英语课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时,不仅备教材,还必须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英语兴趣和增强英语学习效果是成正比的。12至13岁的孩子争强好胜,除了老一套的做游戏、表演、教唱英语歌、背诵韵文小诗等外,教师还可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师可将一个班分为几大组,每大组里又结对子,采取一帮一的做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次比赛,定期评比、总结,让学生感到英语好学,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度过每一节课。学习效果明显,成绩优秀,兴趣就自然产生了。尽量使每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有成就感,那么英语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五、教学需要科学性、艺术性,也同样需要情感性。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思想幼稚、情绪强烈多变、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的阶段。“亲其师,信其道;厌其师,废其道。”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最为明显。加强感情教育,首先要热爱每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主动关心、爱护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当他们有疑问时,不厌其烦,耐心地解答。课后,教师应当多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多说几句英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相互间可多一些了解,学生对老师熟悉了,就不害怕、拘束,而敢于大声发言、表演。其次,当有的学生记不住单词时,教师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表扬则能使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另外,教师要做到公正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在初学英语阶段,教师一般喜欢性格活泼、热情大方、模仿力强的学生。于是,课堂抽问的是这些学生,朗读是他们,表演是他们,其他学生便遭到冷遇,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由不敢发言发展到对老师有抵触情绪进而厌倦英语,甚至放弃。因此,教师要特别关爱他们,尽量搭配,取长补短,多给他们锻炼、表现的机会。
贝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词语。
2通过联系自己的经历、见闻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蝉》这篇短文,领悟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懂得了生命的内涵“不过是要好好的活”,要认真的.过好每一天。那么,今天的这篇《贝壳》又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生命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席慕容
2掌握下列字词
(1)字音
淘洗 脆弱 卑微 壳(多音字) 枚 玫(形近字)
(2)词义
淘洗:洗涤。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地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3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要注意朗读的速度(舒缓)。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启发 探究
(1)展示贝壳图片,学生结合课文中描述和自己所看过的贝壳(包括图片),概括贝壳的外形特点;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大胆想象)
学生答后,教师评述
(2)课文内容研讨
①阅读课文1.2节,作者一上来就赞美贝壳,这些小小的贝壳有什么特征?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板书:拾贝壳―海边拾起 写贝壳―坚硬精致)
教学内容:
二声部合唱歌曲《贝壳之歌》 教学目标:
1、能有表情的用优美的声音演唱《贝壳之歌》。
2、能感受三拍子乐曲的韵律,了解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在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基本唱会歌曲的两个声部。
4、能通过合唱体会声音的和谐统一美,感受到合唱的乐趣,逐步形成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表情的唱好歌曲《贝壳之歌》
2、能体验多声部的和声美。
教具准备:教学用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大海里都有什么?[生自由发言] 今天,请大家跟钱老师一起去海边走走吧!
二、感受与体验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绪【PPT播放】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怎么的歌曲?
【生自由发言】 对了,这是一首优美的三拍子的歌曲。
2、复听音乐,感受三拍子歌曲的旋律特点
师:还记得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是什么吗?【强 弱 弱】 同学们真棒,现在让我们跟着三拍子的节奏再听一遍音乐吧!【师边放录音范唱边引导学生按强弱规律打节奏】
三、学唱歌曲
孩子们,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唱它!
(一)、学唱低声部
教师引导学生用低声部旋律进行发生练习【注意发生指导】 4 – 4 | 3 – 3 | 2 – 2 | 3-|
② x xx x|x xx x|
③ x x x|x x x| ④ xx xx x|xx xx x|
2、学生用自带的打击乐器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为歌曲打节奏
3、指名用教师准备的铃鼓、串铃、碰铃、三角铁、响板等打击乐器按给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那首歌曲?让我们把这首歌曲带回家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一、创造几何学习环境, 引领学生进入几何乐园
几何教学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开设的, 七年级学生在经历了摸索的第一个学期之后, 学习已经步入正轨, 基本适应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也对初中学习有了认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在初始教学阶段, 教师让学生感受到几何是一门非常古老而又有趣的学科, 让学生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兴趣, 引领他们进入几何乐园。在教学中, 利用书中的知识云图、导图等信息传达丰富的几何背景, 如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成长等。
趣味题1:18世纪时, 欧洲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 那里有七座桥。如左图所示:河中的小岛A与河的左岸B、右岸C各有两座桥相连接, 河中两支流间的陆地D与A、B、C各有一座桥相连接。当时哥尼斯堡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
一个人怎样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 每座桥只走过一次, 最后回到出发点?大家都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 但是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七桥问题引起了著名数学家欧拉 (1707—1783) 的关注。他把具体七桥布局化归为右图所示的简单图形, 于是, 七桥问题就变成一个一笔画问题:怎样才能从A、B、C、D中的某一点出发, 一笔画出这个简单图形 (即笔不离开纸, 而且a、b、c、d、e、f、g各条线只画一次不准重复) , 并且最后回到起点?欧拉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图2是不能一笔画出的图形。这就是说, 七桥问题是无解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几何和数学充满无穷的乐趣, 让他们对几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抓好知识节点, 重视概念和性质的教学
在几何初始学习阶段, 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全新的几何概念, 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接受和消化这些知识节点, 并且把节点相互连起来, 形成一张无形的知识网络呢?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细节问题。在概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图形特征和关系, 寻找特殊性,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再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陈述, 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在学习了相关的几条概念之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类, 并会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的知识节点就不会孤立, 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几何系统知识形成完整认识。
案例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内角和知识点的教学。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知识点后, 学生通过添加多边形的对角线把多边形拆分成三角形, n边形从一条对角线出发可以连接 (n-3) 条对角线, 分成 (n-2) 个三角形, 那么这 (n-2) 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 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n-2) ×180°。当n=3时, 就是三角形, 则内角和为 (3-2) ×180°=180°, 通过这个特殊情况, 让学生把三角形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有机结合起来, 方便学生快速记忆。在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相应线段, 在作图过程中掌握这三种线段的性质及它们的区别。
通过对相似知识点的对比总结, 学生可以比较清楚地区分不同的几何概念和几何性质, 再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三、丰富学生的几何语言, 加强符号语言运用的训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 几何通过一些符号和字母来表达, 它们抽象、精确、简便, 这是几何语言的优点和特点。要跨入几何的大门, 首先就要过好“语言关”, 为此, 我安排了如下训练。
1. 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 教材开始就明确地给出一些常用语, 如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A, 直线AB经过点C, 经过即通过。对这些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可加强学生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熟记“几何常用语”, 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学说和朗读, 旨在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 给出基本语句, 学生画出图形。
如延长线段AB到点C, 是BC=AB。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CA=AB。在线段AB上取一点C, 过点C作CD垂直于AB。
3. 将定理、定义用几何语言表示出来。
如已知AC是∠BAD的角平分线, 可以表示成: (角平分线的定义) 。已知点D是线段AB的中点, 可以得出: (中点定义) 。
四、强化常规模块化证明过程, 形成证明的层次性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 在证明过程中, 分析证明过程是非常讲究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因此, 我们要在讲解几何题的过程中, 不断地总结方法。实践发现, 通常可以把几何习题的讲解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从题目已知条件能够直接明了地看出的结论, 从结论反推可以得到的结论我们称其为第三层次, 而第二层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它是连接第一层和第三层的纽带。在证明过程中, 通常可以把书写过程分为几个模块, 通过逐个解决、层层深入的策略来解决几何问题。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 思维模式的强化练习是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学生会犯思维过于跳跃、书写不规范的毛病,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观察图形, 在图形中分析、标出角相等关系、平行线关系和垂直关系, 在书写过程中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当然, 几何书写过程的成型有一个过程,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而要多多鼓励帮助学生, 消除学生对几何及数学老师的恐惧心理。
摘要:几何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年级几何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 如何让学生通俗、简单地理解几何说理过程, 并且模仿例题进行书写,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苏科版七年级几何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几何概念的教学, 强调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 深化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 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等方面的实践, 对学生的几何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游戏活动。进行字母教学时,可以运用找朋友的游戏,将大小写字母分发到不同的学生手中,让他们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找到对应的大写或小写字母,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并掌握26个字母。再如教学 “Is this a/an…?”可使用一个magic bag,包里放几样东西,让学生来猜。这样既学习了句型,又巩固了词汇。
运用歌曲。我教“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句型,借助了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降低了学习难度,并且增强了记忆。
编写顺口溜。讲授仁爱版七年级英语上册中Unit 3 Topic 2中关于家庭成员的单词时,我编成了顺口溜:father father mother, mother mother father…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提高听说能力。
二、巧选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学习
词汇教学直观化。如教学orange, apple, egg, pen, ruler, eraser等单词时,我展示橙子、苹果、鸡蛋、钢笔、尺子、橡皮擦等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真实感,触动他们的模仿动机,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单词。通过眼、口、耳的多感官并用,学生容易把单词记牢。
句型教学情景化。为了让学生巩固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的句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周日公园里人物活动情景的图画,我设疑说:“It’s Sunday morning,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park. 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好奇地观察图画,积极地描述:“Some women are sitting on the chairs and talking.”“Some men are working near the tree.”“Three of the children are singing. And the others are having sports.”我抓住时机,接着问:“What kind of sports are they having?”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有的说:“Maybe they are playing football.”有的说:“Maybe they are playing basketball.”还有的说:“They aren’t playing football or basketball. They are playing volleyball.”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对话教学表演化。教学仁爱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Topic 3 Section C的1a “Eating Out”时,呈现了对话后,我试着问:“Who can act out the dialogue?” Student 1走向Student 2邀请:“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Yes, I’d like to.”于是,Student 2就跟着Student 1高兴地走到讲台旁坐下。接着,Student 3(饰服务员)拿着菜谱上来礼貌地问:“May I help you, sir?” “Yes.”
三、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高效学习
课前预习。预习可借助字典查音标、词性,了解词义;借助录音机读单词、课文;初步读懂课文,找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能帮助学生消除上英语课的紧张心理,提高听课质量,增强学习信心。
准确模仿。教师示范发音时,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形变化,如some/ same, right/ light, them/ then.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声教学媒体的范读,进行发音要领的分析介绍,如开闭音节、升降调、连读、重读、不完全爆破音和停顿等,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准确地模仿标准的读音。
一、合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对蓝蓝的大海、五彩的贝壳、金色的沙滩是相当的陌生,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在教学开始利用逼真的波涛声把学生带进神秘的大海情境中。课件展现了孩子们向往的大海,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耳边还响起老师富有激情的旁白:“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件漂亮的礼物……”“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探求。学生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为愉快的“课堂之旅”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朗读感悟中积累运用词语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拾贝壳》一文语言优美又浅显易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老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填空:“( ),小朋友们( )地在海滩边拾到了( )的贝壳”,让学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对课文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建立感受的依据来源于课文中的词、句,这里就要求学生边读文完成填空,边从文中找到使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词或句,这样学生找到的必然是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先填空,后说原因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出现学生为了找老师要找的而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时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认真地在文中开始了“咬文嚼字”的工作,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知道了对课文的“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从文中的句、词、甚至是字中悟出来的。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如:退潮了,小朋友在海边干什么?他们的心情如何?课文中介绍的两种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饱含的喜悦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同身受,将自己想象成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课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变得有声有色起来。《拾贝壳》这篇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课文内佳词佳句的理解和运用。课文内有许多值得积累的词语,如“银光闪闪”、“许许多多”、“逗人喜爱”,还有精彩的比喻句“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一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个张着嘴的小喇叭”,对此老师特地设计了有效的课堂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并灵活运用好词好句。具体设计如下:
1、海滩上,银光闪闪。那里有( )的卵石和( )的贝壳。
2、一个扇贝的壳( )。
3、一个细长的螺丝壳( )。
4、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 ),口袋( ),手帕( ),还是( )。
老师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的能力,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掌握了本篇课文内的好词好句。不仅积累的语段,还活用了语段。在说话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富有激情的讲课也激发带动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跳出了“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扩充了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融入课文情景后,了解了拟人句之后,完成句式练习:“现在你们就是海滩上那些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当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时候,教师又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老师给出的贝壳图片,练习模仿课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
四、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听到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海滩上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原来退潮了,大海妈妈给大家留下了那么多可爱的宝贝。”“贝壳传递着海滩上美丽的故事。虽然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去过海边拾贝壳,但今天这些美丽的贝壳却把我们带到了海边,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五、在具体语境中教学难点生字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识字教学,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不孤立地识字,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读课文边识字。把识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如老师在教学“拾”字时,引导学生利用动作理解词义后,“拾”这个动作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当学习“扇”这个多音字时,利用课件展示读音及组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生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
六、小建议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文中几句描写贝壳的句子。2.借助拼音读准“ 拾 贝 壳 特 呢 扇 瞧 离 摸”9个生字的字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记9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9个字。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你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新授
(一)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呀?小作者又拣到哪些贝壳?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感受一下。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的人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听的人要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并学习生字:
扇:
表示事物的名称读第四声,如
扇子
扇贝
开火车读准:扇子
扇贝
扇风
逗:半包围结构,逗人喜爱(非常讨人喜欢,也可以说:
积累
惹人喜爱
讨人喜欢
(二)研读课文第一节
1.小作者在海边看到了什么呢?
海滩上,银光闪闪。许许多多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我们弯下腰,拾起美丽的贝壳。
2.各自朗读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
估计学生交流:
我从“挤”这个字可以看出沙滩上卵石和贝壳很多很多。
我从“银光闪闪”这个词可以看出退潮后沙滩上卵石、贝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很美丽。(你能读出他们的美吗?)
3.想象:
沙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吹着清凉的海风,看着蔚蓝的大海,耳边听着细浪的絮语和小鸟们的歌声,身上晒着暖暖的太阳,他们高兴地谈起了话,如果你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贝壳或卵石,你会说什么?
句式:沙滩上,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三)研读课文第二节
1.各自朗读,读出美感,体会贝壳的美丽。(要求读正确)
2.观察扇贝的壳的图片,体会贝壳的美丽,再指名朗读第四节。
3.男女生比赛读句。句子中的“特意”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请用上“特意”说一句话。学习生字
特
指导书写
特别
特地
4.观察螺蛳壳的图片,体会贝壳的美丽,再指名朗读第五节。你能看着图和填空读读吗? 看谁读的最好。
5.观察图片,你能用书中的句子来介绍螺蛳壳吗?
二、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拾
贝
壳
特
呢
瞧
离
摸
2.复习词语:
特别
特意
抚摸
摸奖
逗人喜爱
惹人喜欢
三、总结
海滩上的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
四、作业
背诵摘抄文本好词好句。
五、板书
拾
贝
壳
扇贝壳
像折扇
螺蛳壳
像小喇叭
千姿百态
面对新教材,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工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 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学生觉得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 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制作, 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 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 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 通过简单的表演, 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 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 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我从兴趣教学入手, 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 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 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 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 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平行的实物, 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名学生, 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 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 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名学生的小结, 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 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 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 认识结构清晰, 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四、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贝壳》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贝壳的六年级作文03-08
贝壳初二作文01-11
贝壳作文300字02-27
贝壳在哪儿作文04-21
贝壳风铃作文600字11-10
儿童童话故事贝壳12-10
捡贝壳的作文150字06-26
贝壳里的心事-作文06-29
贝壳短文阅读理解答案09-07
贝壳400字优秀作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