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

2025-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 篇1

我们就说数作业本吧。我们数1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时间呢?1本,2本,3本......100本,大概要用110秒。而1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呢?只要计算一下就知道一亿有多大了。

算一算,数一亿本作业本大约要11000000000秒,试想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要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大概是要1833333分,30556时,1273天,3年!还真是不算不知道,数一亿本作业本竟要3年啊!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 篇2

师:数一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可以先看1分钟数多少粒大米, 然后再算数1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

老师尴尬了一下:谁还想说说?

生2:可以先数1分钟的大米, 假如数的是50粒, 就用100000000除以50。

老师有点慌乱:你是说先要数一些大米对吧?

一些学生齐答:是的。

师:那先数一粒可以吗?

生3:不可以, 数1粒米不好测算时间。

师:那数多少粒才比较合理呢?

生4:100粒。

师:数出100粒之后怎么办呢?

生4:推算。

师:怎么推算?……

课后交流, 一位老师中肯地谈道:“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 可是小钱, 对学生1和学生2的回答, 不知你是真的没听明白, 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硬是‘扯着’学生回到了你的数100粒米的套路上来。”小钱老师脸红了:“学生的回答是听明白了, 可是他们说的不是书本上的方法, 而且按照学生的思路走下去, 就偏离了主题, 我只有自说自话了。”并诚恳地求教:“这时显然不能组织学生的生成, 那我该如何组织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呢?”大家一时语塞, 而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组织学生“数学现实”的盲点, 促成教学发生

学生并非带着空空的脑袋走进课堂, 即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他们闻所未闻, 但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总有过去的解题方法、过去的数学经验、过去的思维策略, 悄然影响着新课的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家们的实验也表明: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只是学生的这些数学现实既是继续学习的基点, 但也是继续学习的障碍。如文章开端小钱老师教学片段中的问题———“数1亿粒米需要多长时间?”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 有过数一个单位时间里有多少东西的经验, 于是四年级的学生自然生出这样的思考路径:“可以先看1分钟数多少粒大米, 然后再算数1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这种思维无疑是正确的, 只是它不但不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 而且干扰了新方法的习得;本节课的主旨是掌握“先数100粒米, 利用数100粒米的时间推算出数100000000粒米的时间。”可数次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没有这种思维策略。可见, 这就是学生“数学现实”的一个盲点。

带领学生走出盲点, 看见阳光, 方是教师课堂“组织者”的角色体现。课后, 小钱老师针对“怎么帮助学生快速联想到先数100粒米?”这一“数学现实”中的盲点, 着力组织了两个问题:“我们课上能数出一亿粒米吗?”“那我们该怎么数呢?”这样把思维的重心放在了“怎么数”上, 学生朝着想办法数米粒来聚焦, 而不是算时间来做完题目。最后呈现了如下精彩的课堂———

师:钱老师很想数出一亿粒米给大家亲眼见识一下, 同学们猜猜数一亿粒米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生1:3个小时。

生2:几天吧。

生3:我也觉得可能需要三五天。

师:老师欣赏你们大胆的猜测, 不过这样的猜测缺乏依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比较确切地知道数一亿粒大米要多长时间呢?

生:数一数并计时。

师:不错, 实践出真知。不过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测, 数一亿粒米需要的时间可不少啊!我们40分钟的课上能数出一亿粒米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该怎么数呢?

生:先看看数1粒大米要多长时间, 再算出数一亿粒大米要多久。

生:数1粒米不行, 时间太短, 误差也大。我觉得可以数100粒米, 然后根据数100粒米的时间, 进行推算。

师:哦, 推算, 这是个好方法, 你准备怎么推算?……

二、组织学生概念表征的空隙, 促使数学生长

儿童对概念的理解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抽象化阶段, 儿童对有关对象确认出某种属性;二是类化阶段, 儿童对这些属性进一步抽象, 只考虑属性的相似性, 忽略其他属性的差异性;三是辨别阶段, 儿童不仅认同共同属性, 同时还能区分不同属性, 初步形成了分类能力。如为了填补“一亿有多大”的“概念”空隙, 老师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如:第一步, 数100粒大米, 再根据数100粒大米用的时间, 推算出数一亿粒大米要多久。第二步, 转化数一亿粒大米的秒数为天数、年数。第三步, 先称出100粒大米有多重, 再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第四步, 课堂现场捕捉学生数一亿的素材, 开展数一亿本数学书有多厚、数一亿枚硬币叠起来有多厚、一亿个同学手拉手有多长等活动研究, 帮助学生一步一步丰盈概念的表征, 使得抽象的数字形象化, 形象的情境抽象化, 最终识别“一亿有多大”。

三、组织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 促进思维延伸

还是拿“一亿有多大”的教学来谈。有的老师待学生推算出“数一亿粒米需要大约60000000秒”后, 立即提出问题:“60000000秒等于多少分钟?”随后紧接着提问:“1000000分等于多少时?”“16667时等于多少天?”“694天大约等于多少年?”而上文的小钱老师设计了如下“脚手架”, 效果良好。

师:原来数一亿粒大米要6000 0000秒, 刚才这位同学猜测数一亿粒大米可能需要3天, 那我们想不想计算一下数一亿粒大米到底要多少天?

师:要把6000 0000秒变成多少天, 该怎么换算?

生:先把秒变成分, 再把分变成时, 接着把时变成天。

师:恩, 说的很有条理, 那行动吧!

生:6000 0000÷60=100 0000 (分)

师:怎么想的?

生:1分钟等于60秒, 看6000 0000秒里含有多少个60秒。

两种教法, 做了同样的题目, 思维的发展却不一样。让学生计算“6000 0000秒等于多少分钟?”“100 0000分等于多少时?”“16667时等于多少天?”“694天大约等于多少年?”之类连串的问题, 浅显, 学生能顺势一下子列出算式, 但是“脚手架”过于短促, 思维的弹性空间就狭窄。而面对小钱老师提出的“想不想计算一下数一亿粒大米到底要多少天?”, 学生不能一下子列出一个具体的算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还得自己为自己搭建一些“脚手架”, 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的空间得以延展。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 篇3

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准备

课件、纸张若干、一些生活小常识的数据资料、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材料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为了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在北京建造了奥运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中国奥运体育馆的图片。(课件出示:鸟巢,逐段出现文字。)

课件出示:(国家体育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成后可容纳观众19000人。总票数约900万张,预计可销售门票约700万张,预计收入1.4亿美元。)2.引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一组奥运的信息,就有万亿单位的大数。你能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

3、生: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操作验证。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

生: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师: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生: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师: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1028张呢?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第二步:进行实验

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分A组和B组进行测量。(1)让A组的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2)让B组的学生取10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100张纸相同)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②提问引导。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

(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方法应用 分组操作研究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走1亿步路有多长?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1亿粒大米有多重?你准备怎样来研究? 方法反馈,讨论。提供材料:a.记录表 b.实物(米尺、钟表)

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每个小组确定研究一个内容,试一试。3.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按问题的顺序反馈)走1亿步路有多长?

师:走1亿步有多长?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如果每步长0.5米,0.5×100000000=50000000=50000千米。师:50000千米有多长?

点击课件,绕地球一周40000千米。

走1亿步路长可以绕地球1圈还多10000千米。师:如果一个人走的话要走多少天? 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师:哪个小组研究的是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点击课件:

每分钟大约可以读200个字。每小时大约可以读12000个字。100000000÷12000≈8333小时≈347天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分工合作,每小组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一亿到底有多大。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一亿到底有多大,在脑子里形成较清晰的数感。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一亿有多大教案 要 篇4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 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活动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具准备:大米、作业本、计算器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000000和1亿

称、数、排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师板书:100000000和1亿。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问: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1、师: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让学生猜想)

2、师: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地称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

3、师引导出设计方案: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然后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4、小组合作

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5、学生分组计算。

6、各组汇报结果。

7、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重,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师: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二)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三)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指名读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

三、活动提升

1、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课件展示。

2、说一说:在小组里说说一亿有多大。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课下完成)

五、课堂延伸

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3头蓝鲸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一亿是个不小的数字!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 篇5

四年级第33页综合实践活动1亿多大。

〖teaching objectives〗: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事物感觉到1亿大小,发展几种感觉,感觉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2,初步获得解决一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初步渗透小基数解决数学思维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活动,体验猜想,实验,推理和对比过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信心,使用数学解决问题,有机渗透,环境保护,国家条件教育。

〖teaching heavy,difficult〗:

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探索研究方法。

②:感觉大小1亿,发展的学生感觉数量

教学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10张和100张纸。

②活动材料:大米,水,大豆,塑料袋等。

活动工具:平衡表,量杯,尺,计算器等。

〖teaching process〗:

(一)创造一种局面,引进新的教训。

老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好朋友吗?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一个矛盾,我们去说服。

播放视频:一个学生自由浪费纸张,好朋友都在说服。

老师:他们在争论什么?因为几张纸,值得吗?

生成信息。

(课件:显示调查数据)

老师:1亿是指多少?它有多大?

多久了?

(B),独立调查,活动经验。1,猜测1亿。

老师: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张纸堆积起来,1亿将会多高?谁猜?

老师:我们的猜测在最后权利?有没有好的方法来验证呢? 2,常用研究方法。

(1),讨论方案:

现在:研究主题:堆叠1亿张纸需要多少?

讨论小组活动。

报告:

预设:从1亿张纸选择一部分纸,测量高度,然后计算1亿张纸的高度。

老师问:这部分应该多少钱?

老师:为什么不选择98101这样的数字? 分10分,问:这是10张纸,你怎么想?你觉得一样吗?

摘要:选纸,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应选择整体,数量全千。

(2),测量投影:

测量:分割出100张白纸,这些白纸将代表一定数量的量度。(在测量100张约1cm厚的白纸之后)。投影:怎么办?如何计算?试试你的锻炼。

预设:方法一:投影

方法2:计算

100000000÷100 = 1000000(单位)1000000×1 = 1000000cm = 10000m 老师:如果我们现在一层教学约4米高,10000米相当于多少楼层这么高?

命名答案和黑板。

10000÷4 = 2500(层)

显示:1亿张纸大约相当于2500层。

老师:什么感觉?

(3),总结研究方法:

老师:学生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经历了这个大数字的1亿,而且知道如何研究方法的数量。想想我们如何研究它?

共同结论:研究 方法和程序:

①首先选择测量次数,尝试选择整百,整数千,这样测量容易,易于计算。

(显示:1,所选部分)

②计算的数量为1亿。

(显示:2,推全)

③通过与某些事物的比较得出结论。

(显示:3,对比参考)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困难数学问题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谈论数学的复杂性,容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团体活动。学生体验自己。

(1)确定研究的主题。

老师:掌握了方法,我们不想亲自研究1亿的规模吗?上课前,我们还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小组讨论你将要学习什么?

(2),清除所需的活动。

老师:好吗?在研究之前,首先看看所需的活动:

老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结论,当参考时,大家在研究结果记录中可以作为参考。

产生参考。

(3),团体活动。

(4),报告交换:

小组报告,教师在现场填写实验数据表。总结:看你通过研究刚刚结束了!你想说什么,约1亿现在?

老师:学生说,1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是孩子们,我们国家的人口不仅仅是1亿人。

(C),感知经验,情绪上升。

显示:中国有13亿人,如果每人节省一天的纸,5000张纸可以砍下一棵小树,13亿纸可以使26万棵树存活,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了足够穿,不喝酒,甚至喝干净的水是一种奢侈。

老师:看到这个场景,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

概要

《1亿有多大》说课稿 篇6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五、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13×(2500×1000)÷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3、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

【《1亿有多大》说课稿】相关文章:

1.《1亿有多大》的说课稿

2.1亿有多大说课稿

3.《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4.《1亿有多大》说课稿范文

5.《1亿有多大》课程教学反思

6.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7.1亿有多大教学课件

说课稿之一亿有多大 篇7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亿有多大,也许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题,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节课呢?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呢?的确新课程第一次将“一亿有多大”引入小学数学的课堂必有它的理由。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及我的设计思路

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一亿有多大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且安排在认数和计算器教学之后,其目的是相当的明显的。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在“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二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程数学教材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一亿有多大》。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如:“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的。

重点: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四,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既我的教法和学法学法)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大米由少到多的感性体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本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无疑,这将是学生理想的数学学习起点。

2、学科知识综合化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因而数学应体现综合的思想。我们应用“大数学观”的理念将数学与其它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数学与学校生活、自然、社会、常识、人文地理等知识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这一人文理念。

3、学习方式多样化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标准》也极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故本课设计时极力凸显这一教学理念。

4、学习过程体验化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过程是一个课程目标。“学生要想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活动一

情境引入,发展数感

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引入了“1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米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并且质疑1亿粒大米有多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凸显生活实际,力图给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活动二

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四人小组的活动估算出1亿粒大米有多重,使学生从质量的角度初步感受1亿有多大。我大致把它分成6步:第一步:老师提出问题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学生猜想)接着老师继续提出问题: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第二步:教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第三步: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第四步:学生分组计算。第五步: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第六步: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去建构知识而形成“知识链”的过程。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开放化的教学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活动三

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因为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有关1亿的问题。并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数一数和排一排这两个环节1、数一数。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安排的:(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反馈,指名读得数(3)进一步探究。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2、排一排。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1)实际测量长度。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2)列表进行推算。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指名说说计算结果。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四

联系实际,深入认识

联系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如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设计意图: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六,说预设实施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米粒由少到多的变换,建立了对一亿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一亿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一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写给父母的信下一篇:酒吧设计消防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