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精选13篇)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1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的监管工作人员,在相关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艾滋病病毒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职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是发病率很低,这取决于暴露的性质、接触病毒的数量、是否及时使用抗HIV病毒药物等因素有关。艾滋病病毒暴露后的预防处理:

(一)暴露后局部处理:

1、用肥皂和水清洁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暴露后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1、一旦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立即上报医院医务科,以便能及时与杭州市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药物储备点和区疾控中心取得联系,获得预防药物和处理。

2、预防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1-2小时之内。动物实验显示,预防用药的时间推迟24-36小时之后将无预防作用。

医务科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11日, 1名护士在给HIV感染者采血化验放采血针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将自己的手刺破。感染者是常规体检, CD4+值460个/μL。

1.1 处理措施

1.1.1 立即在伤口旁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及碘伏消毒, 接着用75%酒精浸洗。

1.1.2 接着用车将暴露者送至市疾控中心立即用双汰芝AZT+3TC预防。

1.1.3 给药同时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向家属作ARDS的相关知识, 以得到家属理解配合。

1.1.4 连续用药28 d, 随访观察, 分别于第1月、第2月、第3月、半年和1年后抽血样检测一次, 检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时, 暴露者切莫惊慌, 要保持镇静及时做好伤口的紧急处理。

伤口处理是预防职业暴露的第一道阻断措施。主要是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含有病毒的血液进入机体。2.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HIV抗体监测和服药毒性的监测随访。及早用药在病毒进入淋巴细胞前将其破坏杀死是阻断发生暴露危险的关键。服药后2周、4周分别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 五骨髓抑制现象, 也没有出现皮疹。在起初服药几天出现食欲下降, 睡眠不佳等现象, 通过心理疏导情况很快转好。

2.3 暴露者出现了心里过于紧张敏感等心理问题。

通过服药随访发现暴露者总是处于“我被感染者刺伤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心理阴影中, 日常生活不愿接触不知情的其他人, 常将自己封闭起来, 心理压力较大, 心理疏导在监测期的重要性是减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危害的一项必要内容。

2.4 这件事处理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是成功的, 有效地阻断了感染的发生。

但有些细节还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文字资料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 工作人员要严格为暴露人员保密。因为越是小地方越更应该做好保密工作, 否则暴露人员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3 结论

3.1 严格落实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临床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三基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做到精、细、准。熟练的业务基本技能是心理防护的最好保障。尤其针对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演练培训和学习。

3.2 加强预防职业暴露的心理培训, 强化技术操作规范, 加强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传, 针对将发生暴露后局部的处理程序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警惕性, 遇到暴露事件后能从容不乱。将突发事件变成能来之则能泰然、平稳、细致处理好将暴露危险和随之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3.3 重视病史的采集和HIV初筛主动做好防护工作

3.3.1 在采集病史阶段了解到患者的多半性、吸毒、卖淫、嫖娼等情况, 或者持续不明原因发热, 反复不好的肺感染等要做HIV初筛。

3.3.2 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 使其真正认识并重视暴露的途径和危险性, 在工作中, 特别是在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的工作中, 将每一个接触的患者都当作HIV感染者来做好个人防护,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是尽量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发生的关键。

对于HIV职业暴露, 目前还没有有效手段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也没有保护易感者的疫苗问世, 因此只能采取包括“标准预防”在内的综合防护措施。在可能接触暴露源情况不明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对于已明确的HIV感染者的手术, 医务人员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 包括穿防水隔离服、戴双层手套、护目镜或面罩等, 对于此类手术还应尽量避免盲式操作;对于插管等可能有大量体液喷溅出来的操作, 医务人员应戴面罩。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需做到及时处理局部伤口;及时对暴露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预防性服药;及时报告和备案。

3.4 医院建立制订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范预案, 把HIV职业暴露的问题作为防治AIDS感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高度关注, 建立健全高危险性职业暴露易发的医务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体检记录备案。

摘要: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防护意识, 在细节上全面加强基层医务人员防护的相关教育与培训, 预防污染利器自伤、他伤的发生, 减少杜绝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 对1例医务人员在为HIV感染者采血时发生HIV职业暴露的调查处理分析。结果 暴露后检测HIV抗体为阴性, 随访1年, HIV抗体仍为阴性。结论 强调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时及时清洗消毒伤口、根据暴露程度第一时间内预防性服药是减少和杜绝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关键。

关键词: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报, 2004, (5) :54-56.

[2]崔怡辉, 庄辉.职业性HIV感染及其预防[J].中国公共卫生, 1997, 11 (13) :645-647.

[3]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决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668.

[4]曾毅, 许华.宣传教育与干预是遏制艾滋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1) :1-6.

[5]林伙先.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7) :675-677.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4

行)

索引号: 002645443-04-2011-5011 生成时间: 2007-05-06 发布机构: XX市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

XX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

技术预案(试行)

(XX公卫委办〔2007〕5号)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41号),进一步加强我市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有效防范医务及监狱管理等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规范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提高处置效果,切实维护其健康权益。根据《浙江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技术预案(试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监狱管理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检验、随访、管理、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它锐器刺破皮肤、粘膜,从而发生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适用范围

卫生、公安、司法等系统有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负责抓捕和监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嫌疑犯、犯人、吸毒人员的公安、监狱、劳教等系统的工作人员。-1-

3、工作原则

3.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

3.2各级卫生、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3.3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本预案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工作制度开展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

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采取应急措施,对暴露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和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同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

4.1报告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同时,应立即报告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

4.2危险性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评估工作可由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4.2.1暴露级别评估

暴露源的概念: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根据暴露源接触的不同方式,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3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2.2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评估

根据暴露源不同病毒量水平,分为轻度类型、重度类型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4.3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4.3.1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4.3.2预防性用药

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如果危险性评估较高,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时,由本人

决定,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②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③毒副反应

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5、监测

5.1暴露源监测

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果应立即做快速检测。必要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5.2职业暴露者监测

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HIV确证中心实验室在收到送检的血样后应以最短时间(最迟不超过48小时)做出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

6、职业暴露事故登记

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单位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

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附表1),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日期、项目和结果),并按统一规定保存和上报。

7、随访和保密工作

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单位的配合下,应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对暴露人员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暴露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暴露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结果填写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内,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附表2),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随访的同时,向暴露人员提供咨询。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在随访过程、咨询过程、档案记录和机算机信息等各个管理与服务环节中均注意保护求询者的隐私。要建立完善的保密措施和职责。

8、组织管理

8.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其职责是:

8.1.1负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8.1.2保证药品及时供应,避免浪费。

8.1.3为管理人员和医务等相关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

8.1.4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收集管理各单位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监测暴露源和职业暴露者,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8.1.5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管理,做好药品的使用、发放、更新和管理以及事件的登记、处理和跟踪检测等工作。

8.1.6事件后的咨询、技术指导、分析总结等工作。

8.1.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心理辅导工作。

8.2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设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之前负责本辖区内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设立确证实验室之后负责本辖区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认和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暴露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培训工作;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初筛、流行病学调查、日常检测工作等。

8.3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

8.4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和药品的供应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执行。应急药品储备库(点)要完善药品更换机制,确保供给,避免浪费。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药物储备库(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指定医疗卫生等单位设立药物储备点。市级常规储备1-2次应急处理事故用药。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

附表1: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职业暴露处理经过及整改 篇5

及分析整改

一、潘瑶职业暴露事件经过:

2017年1月22日下午约14时,护士**为乙肝小三阳患者***抽取术前血样后,在返回治疗室途中(此时采血针头还未处理,停留在治疗盘内),邀请护士***(主班)陪同一起去给患者***做头孢呋辛药敏试验,***误听为***是让自己去做药敏试验,过来就去接治疗盘,不慎被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立即启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反复挤压伤口旁端,让血液流出,流动水冲洗,然后安尔碘消毒局部,处理完毕报告护士长。

感控科接到报告核实后,于16:00向***主任汇报请示,免费为***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其结果五项均为阴性,经领导审批后,遵医嘱立即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2017年1月23日8:50去海拉尔区胜利社区卫生中心注射乙肝疫苗。

二、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1、当事人***对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

(1)2016年感控科协同护理部开展了《新入职、低年资护士培训》中讲解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2)感控科在2016年继续教育讲座中,讲解了职业安全:医务人员不保,如何保病人?

(3)科室正规培训《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一次,晨会反复强调多次职业安全管理知识。

(4)科室组织学习《安全注射措施》,措施中要求禁止手持利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利器随手传递。

2、护士***违反无菌操作技术,接治疗盘时手触及到了治疗盘内侧。才导致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自己。

3、护士***、***明知患者***是乙肝小三阳病人,采血结束应及时处理针头后,再进行其他治疗。

结论:

1、护士***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2、护士***、***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

三、整改措施:

1、近半年来,我中心发生三起职业暴露事件,必须引起全体职工的高度重视。分析原因都是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或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违反无菌操作规程所致。

2、全体医务人员必须重视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加强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预案和措施的培训、教育和学习。着重学习《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安全注射措施》和《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制度》,制度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好每项工作,措施和预案告诉你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特殊情况发生了怎么处置?

3、为感染性(传染病)住院患者诊疗(手术)时做好职业防护,必要时必须戴防护眼镜,避免职业暴露而造成的损害。

4、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生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做何种操作,一旦使用刀和注射器等利器,使用后不要将利器传递给护士,方便时独自在利器盒上做好针头分离,手术台上利器使用完毕后,直接放在器械托架上并告知护士躲闪,避免刺伤护士,而发生职业暴露。

5、医护人员针对本科室的特点必须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必要时进行操作考核,提高医护的操作技能。

培训要求:不要走过场,不要像读报纸那样轻描淡写读读而已,主讲人要领会主题内容后进行讲解、抓重点、常提问,使全体医务人员都掌握最基本的、日常所需的感染管理知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感控科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6

体检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体检中心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2.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4.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6.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应急预案: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抽取暴露人员血标本送检及详细登记、上报。6.预防性用药,随时和咨询。

五、处理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 → 肥皂清水液冲洗、挤压、消毒 → 报告医院感染科 → 采样、评估、登记 → 预防性用药 → 报告给疾控中心 → 随访、登记、监测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暴露源资料

2009年2月26日上午5时, 西安市某区人民医院收治一名由120急救站送来的无名氏患者, 患者为双下肢开放性外伤, 由医院简单包扎处理、对症治疗后于2月27日将该患者转往西安市某三甲医院。市医院在手术前常规检测中心发现HIV抗体筛查阳性, 按照工作程序3月2日该市医院将样本送HIV抗体确证实验室检测, 3月3日确证检测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

1.2 职业暴露报告

2009年3月2日上午和下午4时50分西安市疾病中心分别接到西安市某医院和西安市某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

1.3 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4年版) 》和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对与该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个案登记, 填写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 收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风险、发生原因、防护情况、用药距离暴露的时间等信息, 并于暴露0、1、2、3、6个月采集暴露者血液并进行HIV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暴露级别

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 专家组立即赴市医院和区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后得知该两家医院发生的职业暴露为同一暴露源, 均为HIV筛查阳性者, 有静脉吸毒史。

对市医院感染科初步报告的15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评估, 其中14名医务人员虽不同程度接触该名患者, 但皮肤完整, 排除了职业暴露的可性能。只有1名医生在对该患者进行深静脉插管操作时被空心针刺破左手中指表皮, 约30min后使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进行冲洗等方式处理, 未做消毒处理, 未对伤口进行挤压等操作。评估后初步判断暴露级别为1级暴露。

对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初步报告的28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排查, 有28名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与该患者有过接触。按照职业暴露评估方案判定该区人民医院27名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虽与该患者接触, 但皮肤完整, 排除了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只有1名护士对患者进行输液操作前1h右手拇指被干净玻璃药瓶划伤, 伤口有针尖样大小, 予碘伏擦拭消毒。给该患者输液时因病人拒绝接受治疗造成反复插拔针三四次, 破损处是否与该患手臂血液接触回忆不清, 初步判断暴露级别为1级。

2.2 暴露后的处理及结果

该2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时间均很短, 级别为1级, 皮肤破损后进行了局部清洗, 因此在是否用药上征求本人意见均坚持不用药, 随后按照职业暴露监测方案于暴露后当天、4、8、12周和6个月定期进行HIV抗体监测。结果2名医护人员均未感染艾滋病。

2.3 暴露源情况

暴露源经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证实为HIV抗体阳性, CD 4细胞259个/μ1, 病毒载量由于特殊原因未检测。无发热、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3 讨论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和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 或者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HIV感染的情况。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时期, 大批HIV感染者或病人到医院就诊, 包括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接诊HIV感染者或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国医务人员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

许多研究表明, 实施普遍预防可防止大于30%针刺伤的发生。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比例会明显降低。普遍采用标准预防可降低职业性感染, 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发生[1]。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2]。在本次职业暴露中, 患者是否感染HIV情况不明, 由于开放性骨折病情危重, 需要多科室联合抢救, 区医院护士在手部皮肤破损情况下未戴手套而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易发生职业暴露。本次调查中发现, 在手术室进行抢救时, 医务人员给患者进行紧急清创缝合、固定包扎、护理人员进行输液、导尿、吸氧等, 检验人员进行血液常规检测, 在住院治疗护理过程中, 在未知该患者在为HIV阳性者情况下, 区级医院28名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过程中有17名戴手套, 未戴手套11名。

本次职业暴露事件也反映了医疗机构缺乏职业暴露处理经验与常识, 未按照有关方案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另外也间接反映了医疗机构部分医护人员对待艾滋病患者仍存在恐惧心理, 在诊疗护理中仍然担心被感染的可能。本次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中, 市医院初步报告15名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区医院初步报告28名医护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涉及到2个医院的多个科室, 包括急诊科、手外科、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 (ICU) 等29名医务人员, 有护士、医生、护工等。而最终只确定2名医护人员为一级暴露。

由于未对就诊者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等原因致本起职业暴露报告时, 距离职业暴露发生时间已超过了24h, 即使暴露严重也错过了最佳的预防用药时间。研究显示, HIV急性感染时, 病毒经过3~5d从树突状细胞迁移到局部淋巴结后, HIV活跃复制成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到血液中。在发生全身不可逆感染前, 病毒滴度很低, 抗HIV药物可有效抑制或终止病毒复制, 从而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有能力清除病毒, 终止或减少HIV感染。因此暴露后应尽快开始暴露后预防用药 (PEP) , 应在暴露后24h内用药, 最好在一二小时内开始, 拖延给药时间会影响预防的效果[3]。然而针对全面临床医生进行的一次艾滋病知识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关于发生“职业暴露”后最佳的预防用药时机, 仅有22%的医生了解应立即服药, 而有38%的医生根本不清楚最佳预防用药时机, 仅有8%的医生了解最快得到艾滋病预防用药渠道[4]。

从本次职业暴露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医疗机构对急诊、外科等接诊的外伤病人应该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还是在接诊时实施普遍预防;抑可是出现职业暴露时及时准确报告和评估, 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素球, 朱子犁, 赵玉驰, 等.系统干预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705-707.

[2]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24-1026.

[3]胡国龄.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2 (2) :81-84.

职业暴露的报告制度 篇8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

2、科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感染原进行调查分析。

3、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上交院感办公室。

4、如是艾滋病职业暴露,可以先电话报告院感办和防保科,并由院感办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有关领导报告。

医院职业暴露总结 篇9

2013年,我院在上级控感部门的指导和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各项控感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的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按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医务人员能加强无菌观念,正规诊疗操作,有效降低了职业暴露发生率。按照2013年院感知识培训计划,针对个别工作人员控感观念淡漠,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工作观念,强化院感知识学习。控感科不定期举办业务知识培训,对新上岗职工、实习生、工勤人员、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宣教,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各科手卫生设施齐备,医务人员能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做到操作前后洗手。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做到标准预防,能正确使用各种个人防护用品。发生针刺伤后工作人员能及时处理,及时上报。院感科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医疗废物管理到位,规范收集,运送,有效防止遗失,泄露,扩散,减少了医务人员意外伤害。各项院感工作制度认真执行,医用锐器按要求使用,规范操作,有效降低了针刺伤发生。各科能做好物表清洁及室内空气消毒,坚持开窗通风,减少陪护,为住院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2013年,我院全院职工虽然能积极参与各项控感工作,防控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别院感工作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

2、手卫生依从性有待提高。

3、个人防护用品急需配置,个别工作人员防护不到位。

4、医废收集不规范,未按要求进行处置。

5、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

6、发生职业暴后个别人员上报不及时,抱有侥幸心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职工将会不断加强防控观念,加强个人防护,有效减少职业暴露,保障身心健康。

总结人:陈方方

预防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体会 篇10

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艾滋病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艾滋病实验室的设备、建筑和设施的安全性要通过专家的评审。建立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安全标准操作程序。艾滋病阳性血清标本, 必须由专人保管并进行登记, 保管阳性血清标本的冰箱、冰柜和存放冰箱、冰柜的房间均应设立安全锁。制定并建立艾滋病实验操作过程中, 发生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按照应急预案的设计, 进行意外事故应急模拟演练, 如发生意外事故要进行登记并向艾滋病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特别是新调入人员、外来合作、进修和学习的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对新调入人员、外来合作、进修和学习的人员在进入艾滋病实验室之前, 必须经过艾滋病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 非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与艾滋病实验无关的用品不得进入艾滋病实验室, 每年要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年度体检。全部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艾滋病毒检测技术和实验室安全培训, 对新上岗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 其工作能力和个人防护要领直至经过艾滋病实验室负责人认可后, 方可独立工作。

以个人安全防护为重点, 建立系统的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必须穿好隔离衣、戴隔离帽, 戴手套, 戴防护眼镜, 方可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艾滋病实验操作过程中, 如果危险性较大, 必须戴双层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离开艾滋病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后用流水进行洗手, 必要时对手进行消毒。对所有带入艾滋病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详细的检查验收, 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选择其它安全的装置内打开。将艾滋病毒测试的血清样本转送其它艾滋病实验室时, 应防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护送艾滋病毒测试血清样本的人应明确接收人和接收地点, 实验室负责人应及时确认艾滋病毒测试血清样本是否已送到指定的艾滋病实验室。被艾滋病毒血清污染或可能被艾滋病毒血清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备有防渗漏的利器盒, 存放检测艾滋病毒使用后的锐器, 以防刺伤。禁止将利器废弃物与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及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艾滋病毒检测使用后的锐器。艾滋病毒检测实验完毕后必须对工作台面、器械、仪器、场所等进行消毒处理。

发生艾滋病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一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受伤部位处理:用流动水和肥皂液清洗皮肤的受伤部位, 受伤部位是黏膜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果受伤部位有伤口, 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 尽可能长时间挤出伤口处血液, 再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液进行多次冲洗;切忌对伤口的进行局部挤压。对伤口冲洗结束后, 应当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对伤口包扎。二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报告:发生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 应第一时间向实验室负责人、医院职业暴露专家组成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结构报告, 以便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 确定是否预防性用药。三是艾滋病实验室意外事故暴露级别的评估。一级暴露:被艾滋病毒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或者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体液为暴露源;暴露源感染了已经损伤的黏膜或皮肤, 暴露时间较短并且暴露量较小。二级暴露:被艾滋病毒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或者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体液为暴露源;暴露源感染了已经损伤的黏膜或皮肤, 暴露的时间较长并且暴露量大;三级暴露:被艾滋病毒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或者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体液为暴露源;暴露源割伤或刺伤皮肤, 有明显可见的血液或有深部伤口, 损伤程度较重。

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的预防性服药采用基本服药方案和强化服药方案。一是采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 应用常规剂量治疗, 连续服药4周。强化服药方案在基本服药方案的基础上, 再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应用常规剂量治疗, 连续服药4周。对每一次职业暴露, 是否进行预防性服药, 必须有2个或以上专家进行评估确定。

发生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时, 应及时进行登记报告。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当事人必须将事情经过以书面形式报告医院预防保健科, 并同时报告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并进行登记, 艾滋病病毒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时间和经过;具体的暴露部位和暴露伤害程度;发生暴露源名称及是否含有艾滋病毒;暴露源的处理方法和经过, 预防性服药情况、第一次服药时间、药物对暴露者产生毒副作用和对药物的依赖程度。

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咨询和随访的内容和时间包括: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第28天、第56天、第84天及半年时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 监控和处理服用药物的毒性, 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及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医疗卫生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艾滋病感染者的不断上升, 人们医疗活动的增加, 艾滋病实验室检测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 建立健全艾滋病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操作程序, 能够有效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摘要:目前艾滋病传播已经确认有三种途径, 其中重要一种就是艾滋病的血源性传播。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 (卫医发〔2004〕108号) 的有关规定, 为有效预防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结合艾滋病实验室实际情况, 制定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指导规范, 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职业暴露报告程序(推荐) 篇11

当医生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立即报告科主任,在科主任指导下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单,并按规定对病人进行调查核实,报医务科和院感科备案。医务科协助院感科进行评估,评估后交保健科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当科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在护士长指导下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单,并按规定对病人进行调查核实,报护理部和院感科备案。护理部协助院感科进行评估,评估后交保健科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微免科检测到科室送检标本中有HIV阳性病例时,应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对该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预防指导工作。

三句话是如何暴露自己不职业的 篇12

从日常的谈话上,一个人是否职业,就能看出个大概来。试看这几句:

“我尽快。”

不同的人,“尽快”的含义是不同的。有的人讲尽快,指的是五分钟;有的人,指的是三小时内;更多的人,话中意思并不包括时限,指的只是一种想尽快办的心情;还有一种人,只是想敷衍一下对方。除最后一种外,前三种的含义究竟是哪一种,听者没法明白,也就没法放心了。

解决这个问题,是把“尽快”变成“××时间内办完”。

“我明白了。”

接受任务或听取客户需求时,有些人会迫不急待地表达“我明白了”。且慢,大部分情况下的“我明白了”,实际上指的是“我理解出了一种意思”。被理解出的意思,与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则不一定,

职业的人通常都会与说话者确认意思。

“我试一下。”

发生在接受上级任务时最为常见。企业办事一般都有时限、有完成的标准。试一下?结果会怎么样,此时还没说明。上级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说明上级没经验;常说这话,说明说话者不够职业。

职业人的做法通常是:“我负责办。××时给你一个答复”。尚有不明情况没向上级或客户问清楚时,职业人会问下去,不会轻易承诺。遇到确实没把握、又不急迫的事,才会说“我试一下”。

职场中,上司和整个企业管理的不职业,许多时候会影响员工的职业性,造成员工不得不说类似这三句的话。此时,员工有没有更高的发展目标,是其行动方式的根源,有较高目标且愿意行动者不一定会严格坚持这些职业做法,但仍会用比周围更职业一些的方式工作。

职业不职业,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事,别人的看法才是关键。而看别人是否职业,这三句话可是很灵的。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 篇13

由于我国艾滋病疫情多发生于地级市,集中出现于21世纪初(主要人群为非法献血者)。因此,我国早年口腔教科书甚少提及此病;同时,目前对艾滋病的机制和防治远存在许多未知之处。所以现有教材内容也存在诸多不足,甚至缪误之处,如有的教科书仍将其潜伏期指定为1~4年,实际上大量一手资料证明,可长达8~10年,其间没有任何典型临床症状;还有“窗口期”问题,既往所达的4~6周时间,现在更改为3~6月[2]。但无论是潜伏期、还是窗口期,90%以上HIV感染者均可以出现或多或少的口腔病变。最为常见,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因此,在口腔专业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减少院内感染发生,而且有利于艾滋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 教学内容过于简化,亟待补充完善

目前我国口腔教编教材中,对艾滋病相关内容的阐述存在先天不足,影响学生对该病的认识。有关HIV感染的章节散落于口腔预防学、牙周病学和儿童口腔病学及口腔组织病理学。不同教课书之中,缺乏相对全面、系统、深入的表述。即使在口腔预防学教材中,也仅仅将HIV的临床症状和感染途径,预防方法一带而过,对于与艾滋病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如卡波思肉瘤、毛状白斑只字未提;在儿童口腔病学中,仅仅提到儿童的牙齿健康,对于儿童艾滋病口腔表现甚少提及,而资料显示,在AIDS儿童中,40%患孩会出现腮腺肿大病史[3]。这些基础理论教学的缺失,可直接导致学生对AIDS认识上的不足。

2 职业暴露形势严峻,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自1984年全球报道首例在医疗活动中因接触人血液而感染HIV病例以来,各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院内感染的事件屡见不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因一般牙齿疾患而就诊于口腔科,有时还可能因严重的口腔疾病而首诊于口腔科,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包括义齿加工制作)如不注意防护,可使医护人员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年轻实习医师职业暴露风险更大。所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在进行医疗活动中,包括医师的临床诊疗,护士的护理活动和检验人员的实验操作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对其自身健康安危造成危害的原形。随着我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人数的快速增加及传播方式的重要变化,职业暴露问题应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应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HIV感染和艾滋病疫情整体上处在低流趋势,但个别地区艾滋病的发病人数仍是快速增长趋势,防治形势不容乐观。2015年10月我国卫计委分布的艾滋病发病人数达78万余人,发病数量存上升势头;同时现今HIV感染途径与早年相比,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往非法卖血而染病的多为中老年人群。就诊时病情已处于中、终期,临床症状始发热、腹泻,消瘦等症状明显,继而获得临床诊断。现在年青人由于价值观和性取向的变化,性传播已取代血液传播而成为AIDS主要的感染途径。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桂希恩教授有病历记载的HIV感染的大专院校学生就高达1 000余人,他们中多数人处在艾滋病发病前的潜伏期(8~10年);并未出现艾滋病的全身症状。因此,很容易使人掉以轻心,从而造成医源性感染和职业暴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的青年人,或者艾滋病儿童因口腔龋病,智齿冠周炎,甚至乳牙拔除而来我院就诊,口腔防护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3 口腔病变———艾滋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征

1991年,1位美籍华人在北京因口腔粘膜布满白色斑块而首诊于口腔科。当时诊疗为“霉菌性口炎”给予抗真菌药物口服。1年后因出现全身症状而确诊艾滋病。因此,从病史上讲该患者在发病初期就有典型口腔症状。如引起警觉,可提前获取诊断。1993年,WHO专家依据艾滋病与口腔病损的关系,指定了诊断和分类标准(三类)其中第一类是与HIV感染密切的相关的口腔病变。它们是:白色念珠菌病、毛状白斑、艾滋病相关的牙周病、科波济肉瘤和肺霍奇金性淋巴瘤。这些口腔病损失艾滋病的重要治疗指征。因为大多数HIV感染均有口腔病变,并可能首诊于口腔科。这就要求年轻的口腔医师必须具有这方面知识。以其获得早期诊断并避免误诊和院内感染。

4 职业防护———实习医师岗前培训的第一课

综上所述,口腔科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窗口。同时口腔医护人员处于经常接触患者体液的高危环境。因此,艾滋病的防护者的诊疗技能应该成为实习医护人员从事临床工作所必须的启蒙课。学生在临床实习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职业暴露的威胁。

如不戴手套直接更换伤口敷料;不戴护目镜而进行洁牙钻牙处理,或钻牙时不使用橡皮障隔绝患者唾液,都可能使眼睛的眼球结膜直接暴露于HIV。因眼结膜没有角化层而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入。此外,有资料显示,口腔科医师平均每月因补牙、拔牙、镶牙等而需进行177项局部麻醉,其中手指被针头刺破的几率为1~2次,血液传播感染的几率为99.3%。还有不重视消毒隔离工作,也是造成大范围院内感染的重要隐患。按我国CDC要求,口腔科所有器械(洁牙器、拔牙钳、根管器械等)均需进行高温高压消毒灭菌,而有些基层口腔诊所,至今仍未购置高压灭菌器,这不仅可引起医源性感染,而且对实习医护人员带来大的危害。

此外,对于口腔执业过程中不慎发生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置,也是口腔预防学的一个重要授课内容,例如如何处理伤口,以及急救药物的储备,使用等预案和规范化操作,都需对师生员工进行培训和演练,研究证明:HIV感染后如在24小时内注射NVP(一种逆转录酶病毒药物),可使被传染的危险机率降低79%。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对于知识相对窄小的学生,急需补上艾滋病防护这一课。它不仅关系医疗安全,也关乎口腔医师自身健康。统计资料显示:执业年限越短,职业暴露风险越大。

参考文献

[1]Lapidus A,Sandler M.HIV and the dental profession[J].Dent Assoc S Afr,1997,Dec;52(12):721-726.

[2]吴书志,梁浩.HIV感染窗口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5(23):26-28.

[3]曾小良,蓝光华,鲁鸿燕.382例艾滋病患儿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4(20):237-239.

上一篇:晚安朋友圈问候语下一篇:参考《项羽之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