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练习方法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声练习方法(共8篇)

发声练习方法 篇1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

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 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

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

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 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 激起声

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 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 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 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练习都必须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练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乐录影带,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时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练。

相关内容

唱歌技巧与发声方法练习

唱歌的发声训练

歌唱时的发声和说话时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说话,都是不对的,这会没有色彩,不是音乐化了的发声。所以说说话的发声是不能适应歌唱的的需要的,我们必须讲究发声方法,帮助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炼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1、 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

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2、 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

1)“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处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3、 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

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4、 关于换声区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

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

其实换声点的总是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 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

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嘴放松唱,这样把注意力往那儿一想,一下子声音就得到平衡了。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好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第二个反向提法是“喉下换字”的比喻。喉下换字的办法,就是说一般唱高音时喉头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换,或者“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容易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

6、 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一般是指男声在唱高音时,减少换声区的困难而用的一种唱法。关闭不是把声音关进去,而地要放出来。关闭要保持中声区的基础,关闭的目的就在于把中、高音区正确统一起来,这可以理解为发声器官工作上的变化,如喉咙的打开,会厌往上竖起、咽的下部适当扩张等。

关闭唱法一般是指在中声区用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换声区就开始用“u”,过多的“a”声音发白、扁,过多的“o”声音发暗,因此都必须在实践中适当掌握。关闭唱法是训练高音的技术有效的方法。

歌唱的发声是歌唱发声训练制造乐器的重要方面:它需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全部搭在气息线上,没有一个音脱离这个气息的轨道,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气息通畅无阻,声区转换时不露痕迹等等,但是歌唱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一个人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常常能影响其歌唱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唱歌时,不能只孤立地强调哪一部分肌肉的生理活动方面。好的声音是整个发声机能协调工作的结果。

更多优质文章推荐:

发声练习方法 篇2

什么是肢体协助,字面理解便是利用肢体去帮助,肢体如何去协助发声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搬一个很重的物品时,经常会伴随着使劲、发力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在我们放松的情况下却很难发出,即便发出,声音的感觉、力度等也都是不一样的。

经常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搬钢琴”,由于老师很少去解释为什么去“搬钢琴”,“搬钢琴”对发声能起到什么作用等,所以很多学生不理解“搬钢琴”的原因,以致很多学生觉得此动作非但没有帮助到自己,反而由于多做了动作影响到了自己发声的注意力。其实搬钢琴是有搬钢琴的原因的,搬钢琴和搬重物是一个道理,当我们以双脚撑着地面,双手去搬重物时,我们的腰部便成了我们人体的一个支点,而要想把重物搬起,需要靠支点用力, 当腰部用力时,我们腰周是发硬的、用力的,而发声练习时所需要的“支撑”也便是腰部力量的支持,因而很多教师会常强调“支持住”、“支撑住”、“拉住”、“拽住”等。往往学生中低声区还“走” 的很稳,但当发声练习稍微触及高一点的音时便会“吊”了上去, 这时如果采取高音“搬钢琴”的办法,便会有很好的效果。

常说“一百个学生、一百种方法”,一个学生一个情况,不是一个方法就能适用所有学生,当一个方法学生不适应时,我们可以转换其他的方法。类似“搬钢琴”的还有很多种,比如“提椅子”, 琴房往往很多把椅子,带靠背的最好,两把椅子放在学生两侧,练声时一旦发觉自己某个音开始“虚”了,便可用双臂绕过靠背,利用双手提起椅子,作用是一样的。还有“坐椅子”,让学生坐在椅子上,膝盖弯曲提起,靠腰部力量支持,使身体呈“N”形身体出了臀部以外,腿、脚、胳膊、手臂等都不能挨着地面或椅子,做到位时我们会发现,最用力并且感觉发热的地方,是我们的腹部,辅助发声的原理是一样的。

搬提重物可以做到,那么当条件不允许,身边没有重物时该如何进行呢,一样可以做到。例如发声练习:

当唱高音“5”开始吃力发虚时,可以试着唱“5”的时候把身子弯下去,但这个弯腰并不是如生活中鞠躬弯腰,而是以腰为支点,把上半身甩至前下方,肩、颈、头、手臂等做放松状,双臂自然下垂耷拉着即可,“5”唱完之后,“3”、“1”继续保持,直至一组唱完,身子回到直立状,下一组高音时再如此反复即可。同理,除了身子往前趴下去,也可往后仰,即唱至高音“5”时,身体以腰为支点,往后仰,注意头、颈不要僵,顺势向后,双臂放松、微张, 状态从高音开始保持至一组结束,下一组反复。不管是身体往前还是往后,之所以腰部能够用力,其实这就是一个本能的作用,普通人的身体一般没有那么柔软,不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折,都会有一个度,折到那个度之后人的本能就会发力产生一种反作用力来进行 “刹车”,对身体进行保护如没有此保护,腰部是要出问题的。

肢体协助发声,其实在声乐课堂中鲜有出现,包括躺着唱、坐着唱、运动着唱等花样繁多,而这些的共性便是感受气息的运动、 体会气息的支持。我们刚刚谈到的是在一组发声练习中高音在中间的练声音节,那如果高音在第一个音,方法还适用吗?其实也一样,不过,容易出现手忙脚乱、准备不充分、第一个音难找位置、 容易砸、容易不到位等等,那么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肢体动作。例如发声练习:

这组以高音为起音的发声练习中,若一开始就开始把上半身往前或者往后,出现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可以让学生试着贴着墙站,双脚并拢,脚跟贴住墙,腿、背、头等都紧贴墙面,做到抬头、挺胸、收腹,首先还是要做好发声前的一切准备,当“5”发出时,找“量身高”的感觉,量身高不能踮脚,但是要做出长高2cm的感觉,或者扎高马尾的学生,另一人向上提拉马尾,这种“长高” 和“提拉”和高音“5”同时发出,然后保持至一组发声练习唱完, 再放松回至原位,后面从脚跟到头顶,始终是要保持贴在墙面上, 下一组如此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便能辅助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不论起音是高或是低,只要技巧掌握好了,都是一样的。

发声练习方法 篇3

关键词:大学声乐;发声技巧;练习方法;研究思考

我国很多著名的歌唱家往往可以出色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声乐表演,因此,为了可以像歌唱家一样熟练的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学生一定要充分领悟对音乐的理解,用心体验以及感悟发声技巧,并且积累一定的发声经验,为今后的歌唱生涯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和指导,需要依靠正确以及有效的发生技巧练习方法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掌控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发声的重要性行以及几种常用的发生技巧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大学声乐教育以参考。

一、发声的重要性

科学以及正确的发声训练对学好声乐具有关键作用,其体现在对歌曲作品以及表演者两个方面。合理有效的发声训练能够对表演者的喉部肌肉群以及各个器官进行伸展练习,使其快速达到良好的状态,并且调动歌者的演唱情绪,促使歌者迅速达到演唱的状态,歌者如果在没有充分热身的情况下,进行歌曲演绎,对作品本身以及表演者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对于歌者来说,喉部的各个器官以及肌肉群不仅可以控制声带,同时还起到共鸣腔的作用。而在平时练习或者表演中,没有进行有效热身就开始歌唱,肌肉在没有预热的情况下做出反应,很容易导致喉部肌肉受伤,特别在演绎高音域歌曲时候,不仅不能无法高质量的完成作品。同时还有撕裂声带以及声带小结的风险,因此,错误的发声方式会影响歌者一生,这种习惯是十分可怕的,对歌者未来的生涯都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其次,对作品来说,正确且长时间的发声练习是学好声乐最为关键的方式。在平时训练中,歌者要对各个辅音字母以及元音字母进行有效练习,锻炼歌者对歌词的表达,而练习气息可以保障歌者演唱的质量,演绎歌曲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很多情感以及灵感都是闪纵即逝。因此,歌者在练习中,要加强感觉练习,丰富自身的情感,在练习中融入想象力,根据歌曲的含义,体会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如果发声练习方法不正确很容易导致歌者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导致歌曲有形而无神。通过正确的发声练习,可以让歌者迅速掌握演唱技巧,进而储备演唱技术和演唱情感,为歌者以后的艺术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声技巧练习方法

(一)呼吸练习法

呼吸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每个歌者只有可以自由的进行气息和呼吸的转换,将正常的呼气和吸气转换为唱歌的换气方式,才能在歌唱中充分演绎歌曲的精髓,因此,呼吸练习法是练习发声技巧的重要练习方法。在歌唱中,歌者将思想意识填充到歌曲的情感中,并且间歇性以及合理的安排换气位置。通常情况下、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式呼吸是歌唱中十分常用的换气方式,而使用快呼慢吸以及快吸慢呼的方式,可以训练歌者的横膈膜伸缩,进而促使歌者的底气更足、音色更加饱满圆润。在歌唱中更加自由的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将情感与演唱完美融合。

(二)记忆练习法

对于大学音乐教学,教师为了提高发声技巧训练的质量和效率,要引导学生在意识中建立完整的练习框架。由于声带属于人体的内部结构,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研究,因此,声乐学习变得更加抽象,而记忆训练法可以促使学生高效以及快捷的掌握发声方式,并且长期以及牢固的保存在记忆中。学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记忆框架,培养自身的识别记忆能力,以后无论在多么重要的场合下演绎歌曲,也不会出现大脑空白、由于紧张而忘词的情况,而通常情况下,歌者出现紧张的情况是由于歌者自身不自信,以及没有一套有效合理的识别记忆方法,帮助歌者稳定情绪,进而发挥自身的正常水平进行歌唱。歌者如果能够在意识中建立完整的记忆框架,并且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完全可以避免由于紧张慌乱而出现的失误。记忆的本质是记住、忆出,人对一件事情的印象留存以及回忆过程,都会由于时间的长短而出现效果差异,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记忆的规律,并且将记忆合理的运用到音乐学习中,进而取得发声技巧的进步。

(三)共鸣练习法

一名合格的歌者,必须要充分了解人体共鸣腔体的重要性,而共鸣练习法就是促使歌者充分协调身体各个器官,提高歌曲的渲染力以及感染力。学生在歌唱中,如果将身体各个器官协调到最好的状态下,可以促使每个音符产生共鸣,不仅丰富了歌曲的情感,同时还可以让音色更加饱满和圆润。曾经有关专家做过一个实验,将若干节拍器摆好,并且按照顺序依次拨动,在开始时,每个节拍器都呈现混乱而无规律的摆动,但是最后,所有节拍器都会按照统一频率进行摆动。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共鸣力量的强大。因此,如果身体共鸣腔体可以保持最佳状态,在音乐的表达上更加充满质感,那么歌曲不仅音色丰满、润泽,同时歌曲还可以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在给人听觉享受的同时,带来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掌握自身腔体的特点,不能只单纯的重视某个腔体,要实现所有腔体的共鸣,进而像我国优秀的歌唱家一样,在歌唱中取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四)吐字练习法

歌曲表达的质量与歌者的音色具有一定关系,但是音色并不是决定歌曲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一些音色先天不足的学生能够通过持之以恒的后天训练改变各种情况。例如一些具有地方口音的歌唱家,如果在演唱中声音很小,听众很容易听不清歌词的具体内容,歌者虽然满腔热情、声情并茂,但是由于吐字不清,还是对演唱的整体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又例如一些歌者受到说话方式的影响,在歌曲演唱中,发声方式不正确,像平时说话一样哼唱,不仅吐字不清楚,而且歌曲的感情表述不到位,虽然这种歌唱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但是从歌唱角度来说,还是不专业的。

在歌唱中吐字是否清楚,不仅关乎到歌曲演绎的质量,同时也对歌者的未来发展造成很大程度影响,决定了歌者今后表演的舞台。因此,为了促使歌者在歌唱中做到吐字清晰,可以让观众听懂,并且喜欢,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说话习惯,加强普通话练习,加强绕口令练习,并且充分熟悉和掌握自己将要演绎的歌曲,认真推敲每个字的发音,并且在练习中不断的反复磨合歌词,做到歌唱符合标准。

三、正确的发声姿势

声音的源泉是呼吸,而呼吸的源泉是姿势,由此可见,姿势对发声的重要性。如果在发声练习中,歌者的姿势不正确,就不能进行有力的呼吸,因此,发声的效果与姿势具有直接关系。

通常,歌者基本是站着进行歌唱,因此,歌者首先要掌握科学的站姿,无论是在平时练习中还是在舞台中央,歌者都要努力保持积极向上以及自然放松的心态,不要生硬拘谨,也不要松松垮垮、极度放松,要处于“紧而不僵、松而不懈”的状态下。在演唱过程中,歌者身体的后半部与前半部要处于“后紧前松”的状态下,胸部不能出现紧张感,否则会对发声质量造成影响,同时,面部肌肉要保持轻松,表情舒展而兴奋的进行歌唱。歌者身体后半部,特别是脊柱,要保持挺拔,起到支撑的作用,后颈部不易过度用力,要保持轻松,对共鸣起到积极作用。

四、高音准练习

歌者进行高音准练习有助于提高声音的辨识度,进而演唱一些音域较高的少数民族歌曲。例如新疆音乐,在新疆这片土地中,生活着众多民族,因此也孕育了其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新疆音乐具有波斯风味、同时还有欧洲风格,想要演绎好音域较高的歌曲,就需要歌者加强发声练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高音域练习,把握好音准。

五、正确选择发声音

学生在连续发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第一个音的发声问题,其称为“起声”或者“起音” ,主要包括舒起音、软起音以及激起音。其中舒起音是先开声门,用气息带动声带,舒起音的特点是发声在后,出气在前,如同叹气。在发生训练中,舒起音可以改变声音生硬的情况,多使用与通俗歌曲中。软起音的特点是声带闭合中,将气息外送,实现气息与声门的同时进行,软起音的气息相对柔和,声音也比较舒展和平稳。在联系中,经常在长音以及连音中使用,软起音可以纠正喉音发声不正确的问题,呼吸方法通常采用缓呼缓吸法。激起音是当吸气结束后,胸腔不动,将气息以冲击声的形式发出,声音有力,并且结实,在练习跳音中经常使用。同时,激起音也有利于纠正声带漏气的问题,其呼吸方法是急呼急吸。

六、结语

学生想要达到专业的演唱标准,具有深厚的演唱功底,需要在平时不断的进行各种发声训练,让自己的气息稳定、记忆超群、吐字清晰,进而可以在舞台上完成高质量的演唱。同时,学生在练习发声的过程中,还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理论知识以及道德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以一名专业的演唱家来要求自己,相信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勤奋努力练习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赛欢欢.关于大学声乐发声技巧的练习方法的研究思考[J].艺术品鉴,2014(12):192.

[2]张婷婷.声乐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作用及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刘延翠.高职院校“实理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4]冯长春.“土嗓子”与“洋嗓子”的对唱——20世纪中叶的中西唱法论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78-95+202.

[5]李薇.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张诚,王明辉,谢晶晶,黄艺欧,范进德. 《音乐艺术》校友文章摘要总汇(1979~2007)[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03:128-222.

[7]刘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8]杨文娟. 解析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的情感性及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

[9]黄春燕. 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开展合唱活动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刘琰.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

[11]刘延翠. 高职院校“实理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4.

[12]谢霓. 戏曲演唱中“以字为中心”的演唱原则在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通俗唱法发声练习 篇4

过去,人们总对通俗歌曲存在一种偏见:只要乐感好,嗓子好就可以了,有没有方法无所谓。这样一来,许多歌手就对呼吸、咬字、声音的位置都不研究,造成中、低音发白、发干;高音干拔,从喉头挤出。虽然经过录音棚的处理能骗过外行的耳朵,但一到现场就现了原形。当今著名的歌星,无论是大陆的毛阿敏、韦唯、刘欢,港台的邓丽君、童安格、优客李林,或者是国外的莱昂内尔·里奇、杰克逊及麦当娜,一听便知他们经过了严格的声乐训练,都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音乐爱好者,不要求很高的声乐技巧,但懂得一些方法,使自己的歌声圆润、松弛也是很必要的。

一、歌唱的呼吸

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式呼吸,这种呼吸很浅,不能用于歌唱。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法,即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气传”。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练习呼吸的方法 1.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想深深地闻一下鲜花的异香——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得才深。吸气以后,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歌唱的关键。

2.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呼气要均匀、舒缓。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厘米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公分,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支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 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

3.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

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传统的训练方法有:

(1).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圈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数数要均匀,有节奏,不能偷气。

(2).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像要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一慢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3).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腰腹的力量。

二、歌唱的共鸣

有了正确的呼吸后,便可以开口唱歌了。要使歌声圆润、悦耳,必须利用共鸣。我们唱歌主要利用的共鸣腔体有胸腔、咽喉、鼻腔及头腔,声音要好听,必须在唱高、中、低音时都有部分胸腔以上的共鸣,也就是“声音的高位置”。

1.歌唱的基本状态 要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必须放松喉头,内收下巴,这两个器官不能在歌唱中使力。一般人唱高音都是*挤压喉头发声的,这是错误的发声方法,不能获得美妙的声音。应放松喉头,使之成为气息的通道,然后抬起软腭,提笑肌(即保持微笑的状态),使声音能通向鼻腔。

2.共鸣的位置

一般来说,演唱时低音以胸腔共鸣为主,到中音、高音后,高位置共鸣腔比例逐渐加大,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

播音主持发声练习时选择重音 篇5

播音主持学习时怎样选择重音

重音连着停连,因为停连是表达重音的重要方法,是把文章读好的重要手段。我们每说一句话都有特定的目的,比如“我要钱”这句话,重音放在每个字上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问“谁要钱?”那重音就是“我”。如果问:“你要什么?”那重音在“钱”上。这是不是有些太容易了,可不要小看重音,你把重音读错了,也就以为着你对文章的理解有些偏差,而且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句子,如果句子长了,很容易弄糊涂,把文章的意思表达错了,就是俗称的“驴头不对马嘴”。

那怎么选择重音呢?

重音是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说明了语句的目的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很自然,能表达这些意图的词句就是重音了。

对语句性质有重大影响的中心词,如“是”,或者“不是”,这种因素的判定也是根据语句的中心目的确定的。

一些常规重音,如时间,地点,人名和展现逻辑关系的词。

怎么强调重音呢?重音就是突出。什么是突出呢?和其他内容表现方式的不同就是突出。首先要有个度,不仅重音数量不能过多,而且强调的幅度不能太大,如果过分了,有时候人家会以为你在说反话,语句意思产生混乱。最常用的办法是比其他词加重,和其他词有个对比,从而突出,在正常的播读中忽然变弱所产生的对比也是突出。快慢的变化,强弱的变化也可以突出重音。

在确定重音和表达重音的时候,要通篇考虑,以更好地表达文章内容为目的,以自然流畅不生硬为标准。

重音再重要也不能脱离文章,还要在重音中区分出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来,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表达,才能有好的效果。

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是找不到重音,如果是这样,可以学习一些技巧加强寻找重音的练习。或者干脆从感觉入手,以情带声,感觉会告诉你哪些是重音。

发声技巧方法 篇6

a 口大开,舌下降,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o 口半合,舌后部半升,嘴唇略圆,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e 方法同上,嘴唇不圆。

i 上下齿相对,口略闭,嘴唇篇平,舌前部上升,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u 合拢,嘴唇收缩最圆,舌后部上升,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u: 舌前部上升,和i 一样,但是口合拢,嘴唇收缩最圆。嗓子用力,气流放出。

e^ 口半开,舌前部半降,嗓子用力,气流放出。如“诶”。随i u u: 之后,构成复韵母:ie, ue。

ai 先发a 音,舌的位置稍靠前(舌尖抵下门牙背后),声音较长,较强,然后把舌向上移动,到能发接近i的音时停。

ei 先发e 音,位置向前,略高,然后把舌向前向上移动,声音较长,较强,到能发接近i 的音时停止。

ao 先发a 音,位置稍向后(舌略后缩),声音较长,较强,然后把上移动,到能发o 音时停止。

ou 先发o 音,但是嘴唇不太圆,声音较长,较强,然后把舌向上移动,到能发接近u 的音时停止。

02声母发音技巧

双唇音b 双唇紧闭,气流经口腔破唇气流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如“玻”字开始的发音。

p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用力尽量送出。

m 鼻音。紧闭双唇,嗓子用力,气流经过鼻腔,由鼻孔透出。

唇齿音f 上门牙轻接触下嘴唇的边缘,气流从唇齿间摩擦而出。

舌尖音d 舌尖抵住门牙后的上牙床,猛把舌尖离开,气流冲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t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n 鼻音。尖抵住上门牙后的上牙床,气流经过鼻腔,由鼻孔透出。

l 舌尖抵住上门牙后的上牙床,嗓子用力,气流由舌的两边透出。

舌根音g 舌根抵住软颚,猛然离开,气流冲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k 部住、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h 舌根接近软颚,气流从中间摩擦而出。

舌面音j 舌尖下垂,舌面前部向上隆起,贴紧硬颚前部,然后微微放松,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q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x 舌尖下垂,舌面前部向上隆起,接近硬颚前部,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

翘舌音zh 舌尖翘起抵住硬颚最前端(上牙床之后),然后微微放松,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ch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sh 舌尖翘起,接近硬颚最前端(上牙床之后),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

r 部位、方法同上,但发音时嗓子用力(浊音)。

平舌音z 舌尖向前伸,抵住上门牙背后,然后微微放松,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c 部位、方法同上,但要将气流用力送出。

s 舌尖向前伸,接近上门牙背后,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但不是用力送气。

发声练习方法 篇7

一、“站要有站相, 坐要有坐相”, 中学生在练声过程中也要讲究练声的姿势

它和唱歌时的站姿是基本相同的。注意练声时应该是站立式的, 其他方式都不适于身体呼吸、共鸣器官的正常练习。正确的练声姿势应该是: (1) 人体自然直立, 上身放松, 下半身稳而不僵硬, 使整个身心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 (2) 两脚如肩宽, 成丁字型分开站立, 支撑点可放在前脚或上, 以便练声时保持重心。 (3) 腰部直立, 使胸部挺起, 同时微收小腹, 两肩平放而向后舒展, 手臂自然下垂 (手臂的放置也可以双手合抱, 放于小腹处, 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在呼吸时有一种“气沉丹田”的意识) 。 (4) 头眼平视, 颈部放松, 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 切不可向前突出。两眼向上或向下看和颈部收紧都会影响调节共鸣和发声点的意识。 (5) 脸部肌肉放松, 表情大方。切忌皱眉、噘嘴、歪头等。正确的练声姿势, 简言之就是“自然、放松。”

二、练声时的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 说明呼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中学生在练声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方法。我们平时说话一般是用胸式呼吸, 用这种呼吸方式来歌唱练声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学会运用胸腹式呼吸法。才能让呼吸有一定的深度, 歌唱练声才有气息支持。中学生呼吸训练应注意: (1) 吸气时切忌抬肩, 此时要求双手叉腰, 体会腰部的膨胀感, 以及缓吐时的收腹感。 (2) 吸气时, 不要误解为吸气越多越好。正确的吸气是很自如而流畅的, 吸气应以七八分满为宜。 (3) 吸气时像打哈欠一样, 就是一种很舒畅的吸气过程, 同时有利于使歌唱腔体呈打开的状态。

三、练声时的发声

练声时应以发头声为主, 用头声发声方法歌唱时, 声带边缘部分和连接部分振动, 长久歌唱不会疲劳, 声音清澈干净, 能保持声调准确, 声音优美明亮;从口腔前方发音能传到远方, 还能唱出极弱的声音, 有丰富的表现力;用头声歌唱练声还可以使变声期缩短, 变声后能保持良好的歌喉。训练用头声歌唱的主要方法是用轻声唱和从高音入手。因为这是必须用头声才能唱得出来的高音, 从这个方向向下唱到低音, 就可以尽可能的用头声来唱。此外用“呜” (u) 韵练习比用“啊” (a) 韵更容易获得头声, 故应多用u音或由u为韵母的各音做练习。学生在练声时, 老师应让学生自然地打开下腭, 舌根不要隆起, 保持喉头稳定 (唱“呜” (u) 音能很好的训练这个问题) , 防止和纠正挤、压、提喉等不良唱法。轻柔的唱, 可以制止不少发声方法上的错误, 使音色倾向统一, 并且有利于集中思想和保护声带。轻声唱也有一定的力度、层次上的变化, 还要注意气息的支持, 这点是要注意的。此外, 练声时要注意气息要往下沉, 发声的动力位于腰腹部, 要达到这点, 可以在起声时辅以叹气的状态来发声。中学生在练声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个问题是音准问题 (练声时冒调或者偏低) ,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缺乏严格的音准观念、呼吸急促、气息冲击过猛或不足, 呼吸支点没有控制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呼吸支点的位置, 加强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注意气息的方向与力度, 加强其稳定性, 可多做些音量由强到弱的发声练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听辨模仿也是解决音准问题的一个方法。

四、练声时的嗓音保护

中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正值变声期。变声期的嗓音训练要采取保护措施, 实行保练结合。只保不练, 往往因多用嗓、不加节制而加重变声期的生理症状 (如水肿、充血、闭合不全等) , 造成嗓音疾患;若只强调保护而不训练, 就是禁声, 这种消极的养声会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声带、喉肌因长期得不到训练而不能自如的控制。其实所谓“禁声”只能在歌唱训练时禁,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是禁不了的。学生要说话、要交流, 在体育活动中打球时也会大喊大叫, 岂不知大声喊叫一次对声带的损伤远比歌唱训练要严重得多, 积极的方法应该是帮助他们如何了解声带保护。所谓保练结合就是要根据学生变声期中嗓音状况的实际情况, 合理养声, 有节制的用嗓, 科学的练声。保练结合, 就要求教师在唱歌课或练声课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变声期的知识, 使学生懂得变声期的卫生常识及自我保健方法, 教育学生说话、唱歌时不要大声喊叫, 不要滥用嗓子。平时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多喝淡盐水, 以顺利通过变声期。学生在变声期时, 教师应经常测试学生的音域变化情况。发声练习和练唱歌曲应控制在学生现有的音域上, 不可让他们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练声时要注意控制音量和时间, 宜用轻声进行短时练声, 每次练声不要超过10分钟。当学生进入变声后期, 各种变声症状逐渐消失, 但学生的声带、喉肌比发声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时学生还不能自如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发声。这时应注意进行系统的适应性发声练习。一般用“a”和“i”两个母音进行发声训练及多进行哼鸣练习, 使声带的伸缩机能同时得到锻炼。每次练声后做一些声带保健练习, 如“气泡音”练习、“嗦鸣”练习等, 用轻微的声带颤动, 来放松声带, 解除疲劳,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声带功能的正常发展, 达到积极保护嗓子的目的。

科学的发声训练是良好歌唱的基础。只有科学的发声训练才能使发声器官的功能得到正确发挥, 习惯性的准确的控制声音, 使声音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后我想用英国声乐大师威廉.莎士比亚对于歌唱发声训练的概括做为本文的结尾:“用无声的呼吸把喉咙打开, 开始发声就要落在准确的音上, 像打哈欠样的唱着‘啊’字, 吸气就好像是在激动时的模样。”

参考文献

[1]徐小懿等/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田恩鸣/著.《科学的唱法——如何唱高音》.人民音乐出版社

视唱练耳,指导学生练习发声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 正确发声 基础练习

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只注重知识技能的研究,而忽略了发声基础的练习,这样就会让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而在实践发声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基础知识和发声练习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关系,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发声练习也不能忽略。怎样才能练习好发声呢?那就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姿势正确,调整呼吸

学生唱歌时,抬头挺胸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站姿会帮学生很好的运用气息,调整呼吸。呼吸的节奏和频率跟唱歌是有很大关系的,正确的站姿可以保证让学生的气息顺畅,这样声音才能洪亮的发出来,不会感觉到特别累。同时,调整好自身的呼吸节奏,这样在换气或者是憋气的时候,不会让自己感觉到气息不够,也不会让听者感到压迫和窒息感。

在教学生正确的练唱24个大小调音阶练习这堂课时,其他同学的发声都练得非常好,只有一位同学弓着背,有气无力的在练习,他练了几次之后就跑来问我,为什么他的发声练习不见成效?我看着他然后说:首先,唱歌是要保持气息顺畅的,想要保持气息顺畅就要在唱歌的时候挺直身板,抬起头,这样做到抬头挺胸,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才能让气息更加的顺畅,唱歌的时候也不会觉得特别的累。就像有些时候,我们去练歌房唱歌时,很多人都是坐在沙发上唱歌,可有时遇到唱不上去的高音时,我们就会站起来,直起身子,这样唱高音时就会感觉轻松一些。其实这样做就是因为站直身子,气息就会顺畅,声音才能发出来。同时,有些同学在唱歌时不能很好的调整呼吸,有些地方觉得气息不够。其实不是气息的问题,而是自身对呼吸的调整没有找到规律。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的节奏,只要在节奏的间息区学会换气,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就能完整的演绎歌曲。

唱歌时正确的站姿是唱歌的基本要素,不管是在平时的练习还是上台表演,都要做到保持正确的站姿,挺胸抬头,逐步树立良好的唱歌习惯,才能把歌曲演绎的更加顺畅,优美。

二、运用喉咙,把握声区

每个人的喉咙都是有自己的特色,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自身还可以因为喉咙的打开程度,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唱歌时,学生也要注意打开自己的喉咙,这样声音才会自然,而且发声顺畅。同时,学生在练习唱歌的时候,一定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声区,这样在练习发声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一次,在教高中学生三度,四度音程搭桥一课时,教课伊始,有些同学练习的很好,而有些同学在练习了一会儿之后就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才练习了一小会儿的发声,就感觉嗓子有些疼?”我让学生按照他练习发声的方式演示了一下,听完之后,我告诉他:“在发声时,声音是随着我们的声带变化而变化的,要想让我们的声带发出各种声音的前提是:必须打开我们的声带,让声带放松。其实声带相当于我们的发声机器,只有在打开声带,让声带处于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让它轻松的工作,不然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声带也是一种负担。其次,在练习唱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声区。一般刚开始练习发声时练得都是中区,中区对于初学者的练习是比较合适的。”就这样,这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很快的打开了自己的声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声区。

运用喉咙,把握声区对于学生的发声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让喉咙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让它更好的展现原本就属于学生的唱歌实力。

三、分析作品,融入感情

发声练习对于唱歌来说只是一个基础,学生想要演绎出完整动人的歌曲,还需要认真的分析音乐作品的思想和感情,这样才能明白这首歌曲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同时,分析完歌曲的感情之后,在演唱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表演时,才能让听者与演唱者感同身受。

在教学歌曲《送别》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对发声的理解,课后我让他们提前熟悉并练习了一下《送别》这首曲子。课堂上,我挑了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试唱,其中一位同学演唱的情感很到位,而另一位同学却唱的死板生硬。这位同学便问我说:“老师,为什么我按照您说的正确方法练习发声,可唱出来却没有歌曲本身效果好?”我讲解到:“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在唱歌时看似是用喉咙在唱歌,可实际上我们是在用心唱歌,唱得不仅是词而且是感情。所以这就需要你用心的体会这首歌的情感,并且在唱歌时全情投入,让情感与歌声结合,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血有肉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否则大家听到的只是一个没有感情没有内容的空壳。”

歌曲的创作最主要的就是想要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就要分析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且演唱时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豐富完整的把歌曲演绎出来。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管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发声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发声的技巧就显得尤为关键,正确的发声练习,会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突飞猛进,不然就会让学生停止不前。所以,正确的掌握发声练习,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关键,学生只有把练习发声这一基础夯实,才能在音乐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我喜爱的一件物品小学作文下一篇:主持人大赛筹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