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风啸江湖(精选9篇)
是谁,狂放不羁的狼毫,
于宣纸外,
淋漓成一脉滔滔江水,
轻烟慢染,
韵成一个水墨丹青的江湖。
是谁,长歌荡剑,
路见不平,
行尽千山雨雪,
解脱众生忧患,
走出一个仗义行侠的江湖。
那些水湄之畔的`女子,
那些风中负剑的红颜,
圆月般的脸庞,
能否泊住天涯浪子的行舟?
寒星般的双眸,
为谁清澈着恋恋的红尘?
一滴微雨或一片雪花,
是她的一声轻叹?
还是暗香涌动下,
一曲曲词牌的惆怅?
刀丛觅小诗,
白马啸西风。
一张弓已弯成边城的冷月,
一飞骑踏遍了关山的圆缺,
一青灯点燃着思念与幽怨,
一卷书折叠起侠骨与柔情。
江湖是一夜秋雨,
江湖是一潭轻愁,
江湖是一处韵脚,
几乎所有的商业影片都是围绕“达到目标”这样一个线索展开的。拿最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来说, 其为了可见的经济利益必须在电影模式的创新上妥协。所以虽然我们依旧能在这些电影中看到感人至深的爱情, 温润如雨的亲情或不离不弃的友情等补充元素, 但这些也都只是固定模式的辅助。好莱坞电影文本的艺术表达一定是借由事件的完整表述达成的, 电影艺术性的呈现即反映着事件的描述手法 (蒙太奇的使用) 的异同;所谓的描述手法并不会改变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原因也很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叙事”为主“情感”为辅。这样的叙事手法在影视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经受住了考验, 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表述逻辑, 已经深深根植于观众的脑海。
而《道士下山》这部电影彻彻底底的中国属性注定了它与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是全然不同的。从电影的文化属性来看,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具有中国传统观念特征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的剧情点并不依据银幕时间的流动而严谨展开, 如果观众不能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获得共情众的话, 这部电影也基本上算是没有任何主旨意义的。记得电影在宣传期间用了“一门之隔, 两个世界”这么一句话, 这里的一“门”从主角何安下的立场上来说是山门, 是心门;两个世界是修士之境与红尘, 那么对于观众来说又是什么呢?恐怕要看观众更能与剧中哪个角色更有情感共鸣而自己体会罢。众所周知, 电影艺术在其诞生的早期是技术主导的, 而我国起步较晚。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 (京剧电影《定军山》) 的任景丰早年是留学日本学的照相技术, 就连拍摄电影的设备也是德国造。所以说,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就带有西方文化的底色, 而要看清这一事实则必须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去考量。电影艺术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同程度的展现着影视技术的发展, 这是毋庸置疑的。早期摄影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写实的艺术形式, 从这个出发点不难证明电影艺术本身很难与西方文化脱离关系云云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这里不做展开。再说到开始具有影视叙事的一些电影, 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的一些中国电影, 虽然演的是中国人的故事, 角色都是东方面孔, 元素都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打, 江湖, 爱恨情仇等, 但很难说这样的电影从叙事上也是中国特色的。他们大多还是以故事带动去说情感, 是有所扬弃的, 导演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道士下山》这部电影, 让我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价值中立, 即所谓的中庸, 中正。整部电影与传统商业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从头到尾导演都没有对影片中出现的任何事物做出带有自己价值判断的描述。
我将《道士下山》这部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进行对比讨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这部电影将缜密的叙事逻辑消解了, 采取了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散文”式的叙事方式。下文我再通过影片的角色配置说说。《道士下山》的世界在我看来是没有英雄, 反派, 公主, 吟游诗人的世界——纵观整部电影, 虽然背景叙事是由王宝强的第一人称视角完成的, 但很难说何安下是绝对的主角。在电影中出现的十个主要人物分别代表性的呈现一种人生态度, 王宝强的“道”、郭富城的“执”、张震的“义”、林志玲的“诱”、范伟的“尘”、元华的“怨”、王学圻的“禅”、吴建豪的“迷”、陈国坤的“叹”、李雪健的“玄”, 陈凯歌导演用了十个字总结电影中出现的每位人物, 将他们的性格特质和命运走向都展现出来了。而这十个字组成的“判词”更形成了中国古诗词的对仗:“执道诱尘怨, 迷叹玄义禅”。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叙事上的逻辑顺序便可由此窥见。导演陈凯歌将这十个字看成“全片人物描写之主旨”。并以此指导并统领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光从这一点上来说, 这部电影从人物设置上就完全摆脱了常见的商业电影的人物设置。在电影工业如此发达的当下, 电影人物的配置结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非常顺利的完成惯常的电影叙事, 进而做到可以迎合大部分观众的影视审美习惯。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 在成熟的电影角色描述方面, 对角色性格, 行为审慎的规划与体现将直接影响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艺术水准。常见的电影角色我们分为如下几种:1.故事的主人公即英雄, 是整个征途的发起者, 是获得观众认同的角色。他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不断长大, 代表的是“自我”这一心理中负责个人认同的部分。2.睿智, 经验丰富的引领者角色, 引领者会激励英雄, 帮助他克服恐惧和忧虑;教会他认识什么是对错。引领者代表的是”超我”。3.在叙述的关键时刻暂时阻碍英雄前进的关卡守门人.他的出现是为了考验英雄是否做好了准备去接受故事中的挑战.他代表着两类问题: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客观障碍, 二是我们自身的问题。4.通过宣布重要的变化或者挑战, “召唤”英雄踏上旅程的信使角色。信使有时并不一定是一个人, 他还可能是一带有驱动性的力量, 他宣告了故事即将改变走向。细细回味这部电影以后, 我发展还真的找不出可以严格对应如上所分析出来的这些类型的角色。因为这部电影对每个角色都没有做出主观上的价值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且冒险的。非要对号入座的话也只能说每个角色都是自己的英雄——何安下完成了“道”的境界提升, 郭富城在执着中始终不忘初心, 张震最终仗义出手, 林志玲活得洒脱诱人, 范伟心甘情愿弃道入世, 元华因护子而生怨, 最终死于怨恨复仇等, 可以说电影将每个人的人生小故事都写全了, 却唯独没有将统领全篇的思想主题和盘托出。对于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来说它就是一个没有说清楚的故事, 短短两小时要说清楚十种人生, 十种境界, 这不是电影艺术的不可能么?但是如果这十段看似离奇的人生能够获得观众哪怕一点点的共鸣, 我相信这部电影都算是成功的。
如果要对这部电影进行文本分析, 我觉的与其说它是一个艺术文本, 不如说它是一个带有人际交流特征的文本。而这个文本是散文式的。影片本身并没有告诉观众任何大道至理, 甚至连导演自己更喜欢哪个角色我都看不出来。它就像一个年长的友人, 娓娓道来一些道听途说的红尘轶事, 听着如有心, 自然能感同生受。回到那句“一门之隔, 两个世界”门究竟是什么?两个世界又指的是什么?我相信只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自己才能体会吧。
上文我分别从叙事结构和角色配置两个方面讨论了《道士下山》, 那么现在该说说为什么我把它称作是“散文式”的叙事了。
1.我们判断散文的标准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 可以描写人物形象, 可以托物抒情, 可以发表议论, 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影片中多位主角虽然在整个事件进行的过程中多少起到了逻辑承接的作用, 但并不服务于一个固有的特定主旨, 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角色的独特魅力所在, 所以可以说整部影片是“型散”的。“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 表现手法多么灵活, 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⑴这部影片中作为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广义上的“道”,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中国人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非宗教教条。影片中小道士向佛学家, 武学家请教, 并不是一些心胸狭隘之人所认为的对道教的侮辱。大道至简, 人的境界有高低, 而信仰本身却无贵贱。这是第一个“神聚”的线索;⑵电影采取了一种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 以“我 (即何安下) ”的视角, 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语言朴实, 鲜加修饰。观众看过影片会有很真实、亲切的感觉, 这就成为了“神聚”的第二个线索。当然这样的设计似乎使得大部分观众将何安下误解为是绝对的主角, 这里我想多说一下, 我们不妨跳出电影必须有第一主角的固有思路, 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像《道士下山》这一类的电影。
2.意境深邃, 影片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感受, 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饱含真挚的情感。影片中的情节虽然离奇, 但其所展现的生活却不科幻。导演借助对中国武学的想象与联想, 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 由实而虚的依次呈上数场拳拳到肉的精彩武打场面, 借助武侠, 功夫这些中国元素, 融情于精美的场景设计、寄情于人物的恩怨情仇, 为的是展现出导演更为深远的, 试图解说中国人思想内涵的思想。影片中出现的猿击术, 虽然在大量的武侠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 但依据对影片原著小说中的描述还是能找到一些这种武功的来龙去脉的。可以说导演费心尽力展现的所谓猿击术, 在影片中的作用除了突显张震, 郭富城的傲人之姿, 让观众得到视觉的愉悦之外,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表现中国武学“唯快不破”的宗旨, 是对“武”的一种极致演绎, 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情演绎。
3.影片画面优美, 色调丰富, 如散文般富有“文采”。看过这部电影不可不承认, 抛开任何剧情, 人物设置不说, 这部电影依然呈现出了极佳的视觉美感。电影拍摄于缙云仙都风景区, 影片的顿挫凝滞的节奏与这片如画江南情画完美交融;全明星的演员表让观者赏心悦目。且问, 这不是一篇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散文, 又是什么?
一场相遇渐行远,空思凝烟。山笔云笺写愁绪,多情处,浅吟低叹,几分心事落眉弯,念在天涯,一挽秋时痛,心语夜风轻送,倚栏望月,情谁共?
云水禅心花开如梦,流年在时光的树上开出淡雅的花,岁月在时光的心中留下刻骨的痕,又到层林尽染枫红。
西风瘦了相思,漫洒一季淡淡的离愁,美丽的相逢注定是一次擦肩,逐渐远离了视线,成为过往云烟。
赏花开花落品香茗,看云卷云舒饮淡然。我的笔下写不完情思,写不尽爱恋。我只是江南的明月,能否照到你的窗前。我只是太湖里的一滴水,能否把挂牵蔓延到你的彼岸。
你的世界对我是否是海市蜃楼,你的.城对我是否是镜花水月,对你而言我只是匆匆过客,不是你的勿忘我。
经历了春的妩媚夏的炽热,现在到了秋的婉约,拾起一片片枫叶在深深浅浅的脉络里,留下深情的一笔。
从往日的句中寻寻觅觅,轻倚在秋的中央,看湖水被风吹皱,清浅的时光落在素白里,心扉荡起涟漪。坚持着自己的执念,体会着什么是孤单。
一个人在乡下呆久了,会不会呆出一身侠气?乡下人粗野,有着侠的生猛,头脑简单了,四肢却像蜘蛛一样异常地发达起来。
农人真不斥于侠呢,打他们从娘胎儿生下来,便像一蛋土坷拉落了地,从此饱经风吹,雨打,日晒,他们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侠的那股韧劲儿,皮糙肉厚,格外禁得起磕打。他们从小到大都有师父相伴,纵横乡间的老农以及家中的老父都堪称是功夫把势,堪称是他的授业恩师,他们毫无保留地把通身的一十八般武艺传授给他,他因而习得了周身的武功,驰骋村庄和田野。随便手使着钩杆铁尺,亦或是一柄锄,一张锨,一把镰,在庄子里,于田间地头,便可豪无套路地作旋风舞。武林人言:无招胜有招嘛。个别,钳于指掌里的弹丸,乃暗器,盯准枝桠间的鸟雀足可百步穿杨。
长到过了三十岁,我开始厌弃老守田园,我开始放马跨入城市,我开始目眩神迷。从而惊觉,曾经的民间原来乃处处江湖。江湖,有太多的诱惑,也有着更多的痛。我浪迹的江湖,被密密匝匝的雨雾弥漫,我纵马泥泞,步步须挑灯夜行,而我的天涯,不知何处。在天涯尽头,“醉里挑灯看剑”等着我的人,会是谁的一肩柔情,两卷诗书。
江湖的远僻,注定了江湖从来陌生,侠们是惯享了寂寞的。他们总能在一生地安然居住,似一客,来去萍踪,因而那“侠”字后就多了一个“客”字,是为侠客。把自己活成一个貌似侠客的人,不知是我辈之幸,亦或是不幸。要想把这城住得像那个曾经的村庄一般谙熟是不大可能的,往往是城中这里的山没上过,那里的水没下过。而在那个村庄,我熟悉它的每一块巴掌大的土地,我深知它的每一股活泛的水,我了解庄子里的每一个人。我的足迹结成了一张网,笼络了整个乡间。
从五六岁起,我就知道在它的南沟畔,有几丛野韭菜,在村西的西河边生着几墩子的野麦子。南山头上有火柴头花、鸡崽花、老头花,在北山上有毛骨朵花、野百合,也有和尚头和白芍。出村土路旁的壕沟里有成片散着幽香的打碗花。鸡崽花的花心里能扒出个小鸟形状的花柱呢;老头花的花心能折下来而由它里面的黏液粘在眉宇间,如此,小孩子都成了土佛;毛骨朵花的骨朵能用手指捏爆出脆响;野百合的根子从土里刨出来,像大蒜头般大,扔在灶底烧熟了,又甜又面;和尚头光溜溜鱼磷状的花头上面总是爬着几只蚂蚁。
我还知道村里那个叫黄小眼儿的`人有多么地滑,那个叫高大脑袋的人有多么地小气和委琐,那两个叫瞎猫和老公鸡的男人有多骚,那个叫大墩牛的胖女人有多么地拖沓。
我也熟知,在村西有一块地叫偏脸子,村北的山里有一块地叫老山荒,在村东还有一块地叫做张勤地,是我已过世的叫张勤的大爷在生产队之前开荒的,在四架山那还有一块地叫做大弯垄。
知道这些的,还有村里那个自称“皇上”的单身老男人,他一辈子在那村子里窝着。全村人都知道,他年轻时好喝大酒,烂醉后就耍酒疯,曾打跑了三四个老婆。一次,他打老婆,竟一路穷追到村民的家里,一只大手操起人家饭桌上的饭碗就要砸,并手举了一棵葵花杆在人的屋子里横挑竖撅,故意把人家高挂在墙上的一口石英钟打掉到地上,制造点动静。多年后,他还是贪酒,嗜酒如命,人骨瘦如柴。醉饮后,在村路上,逢人便自诩,他这辈子娶过几个几个老婆。其中有一黑脸的汉子听了就一翻了眼睛,抢白他一句:“哼!就是有十个老婆,你也得给人倒出来。”他便咽得哑了口。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口说:“女人这东西要不得,跟猫似的。你行了,她跟着你,你不行了,她一夹包,去你!”说完,从石墙头上跳下来,丢下句“起驾回宫”,走了。回去他那个冷屋子了。据说,他家的狗连屎都不吃,常年和他一样的吃食待遇,他吃啥,狗吃啥。晚上,狗还在炕上和他一窝睡呢。这就是村里那个李二皇上,我知道他,家里一贫如洗,还牛得邪乎,扬言说什么他睡着也比别人醒着明白,他撒尿都六十度。还说,他要割村大队书记的生殖器。
我承认对于女人和酒,我没他洞明,醉眼朦胧,雾里看花,花却更显清丽。然而我对乡村有了一种透悟,我像村子的一条手臂,即使闭着眼,我也可以轻易地摸到它的任何一个部位,扣到它的脉门,哪怕是月黑头的夜里,我一样可以穿过一条条土路,绕过一座座七扭八歪的房舍而摸回家去,身上连块皮都擦不到。
人的一生总会有些迫不得已,我只希望我不会成为你的迫不得已。人啊!谁和谁在一起是讲究缘分的,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你想想,我和你这样,得回眸多少次?不止千万次吧。我虽然不信佛,不信命,但我相信缘分,只要心靠近,就殊途同归。凡事遵循自己的本心去做就没有错,即便是别人都说你错了又如何?最起码对得起自己的心。
世上所有的事,都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谁必须那样做,所行所止,都在心里有一根线在牵引。就像你布了一张漫天大网,网住我的心,让我不禁为你牵动。搅得我心神不宁。你却站在网外不动声色的看着我挣扎。我以为我的灵魂也许永远不会爱上一个人,可偏偏有一个你有一天突然扭转一个匪夷所思的弧度。人生就像一场戏,你唱够了我唱,未必就要听别人唱,而自己不唱。可我却把自己融入了别人的.角色而不自知,如果不是你把我打回原形,我还会沉醉其中。如今梦醒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缘深奈何,情深奈何。
如今我也看透了,不过看不看得透又能怎样?只是让心徒增无奈而已。其实无论看得透,还是看不透,都是过去而已,又何必纠缠不休。反过来想,凡事真需要看的那么清楚明白吗?那样会少很多乐趣。世间的万事万物,从来都有两面,有利有弊。只是你已成为我心口的那粒朱砂痣,再也泯灭不去,别人都成了路边的风景。
醒非醒,梦非梦。如今将心放开,便是放手。将困扰、疲惫、不知所措、柔弱,还有那份执念都忘了吧。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遗忘不了的,只有想不想忘,实在忘不了的,就埋在心底吧!
倾我一世恋,
谁让,你在这里……
原来你我同为彼岸之花!!彼岸花呵彼岸花……你为花,我为叶。花开一千年,叶落一千年,花叶生生俩不见……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结局?
那坟前,密密麻麻开满了彼岸的花儿,孤零零的花儿随风摇曳。艳红的花朵,直欲滴出血儿来……
注定的悲情,花叶生生俩不见,我刚到来,你便离去。一朵朵瑰艳的花儿,刹那间,如同火烧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着……
花谢花飞飞满天,哝知哝依哝为谁?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归宿罢。
凋残,零落。化作无尽飞灰,纷纷扬扬洒落天际。
彼岸花开在彼岸,奈何桥前可奈何。花开一千年,叶落一千年。花叶生生俩不见。
无戒老师的江湖里,卧虎藏龙,高手如云,作为小白,也曾敷衍度日。
入营前,也曾写写画画,信手涂鸦,天马行空,毫无章法。大家无一例外的赞美,像是提前串了供:真是才子啊,写的真好啊之类。口吻惊人的一致。逐渐攻破了自知之明的营垒,让自己的不那么坚强的理智杳无踪迹。坠入盲目自信的网罗里,洋洋自得。
那时,写文矫情,很随意,内容随意,下笔随意,发文随意。说白了就是敷衍,敷衍那些很会夸赞的读者,却仍期待着下一次的认可和点赞,还有那如蜜一样的评价。
于是就像慢性毒药,糖衣炮弹,慢慢落入敷衍的俗套,毫无进步,并无寸功。
入营后,难道是因为花了钱,觉得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这几两银子?还是真想进步,渴望提高,抑或是想摆脱游击队一般的散兵游勇,杂乱无章,接受正规军般的科学训练?
写文变得谨慎,行文力求严谨,写后反复检查,发文按要求自评,一切都上纲上线,不再随心所欲,像极了政治任务。
结果,老师给了点评:通篇大白话,细节描写不够细腻丰满,条理不清晰,表达与主题不符,“的得地”用法错误、错别字,还有版面太乱、段落太长……
体无完肤,无言以对。有种被啪啪打脸,丢人现眼的即视感。就像骗子被抓了现行,又如鸡蛋被剥光了皮,完全暴露出来。这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才是庐山真面目。
汗颜自己之前的沾沾自喜,那是何等恬不知耻的自我感觉良好!敷衍,绝对是敷衍。
如今写文,虽不能一日千里,成绩斐然,但至少绷紧了弦,把老师的建议牢记心间,举起修改删减的大刀,随时处决那些残枝败叶。驾驭着主题大纲的马车,随时调整方向。
对于一些弱点,比如细节描写,也着意去尝试,去锻炼,去强化。反复修改,仔细斟酌,过了自己这一关再发文,再叨扰老师同学复审。
敷衍不仅限于写文,互评环节也是如此。回想起来,内心何等傲慢,何等阴暗。
之前自己的小算盘,愧与人言。当时认为,看同学的文章,和看名著相比,怎能同日而语,何必费心费力。即便评价,也是好啊妙啊呱呱叫啊之类,虚伪至极的恭维和应付。说白了,还是敷衍。
老师后来讲到了学员互评。第一点:将心比心,您给别人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别人才能给你回复。第二点:取长补短,从互评中看到别人的优点缺点,反思自己,像一面镜子,照出不足。第三点:通过别人的评价,快速发现问题,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自审盲区。
对于敷衍的认识,貌似不止我一人有体会,特别是老师讲完之后。
用心互评,迎来朋友。有同学倡议几人组团,互相点评,共同进步。于是就有了小团体。
结果风气大变,越毒舌,越欢喜。一针见血,实事求是。当然,评价的基础,是当下自己的能力水平。或许不精妙,缺乏独到,至少真诚,绝对认真。没有敷衍,诚意满满。
当然也不乏一些隐形大咖,虽为训练营新人,但功底深厚,理论扎实,在架构行文方面给出很有深度的点评,受益匪浅。
这些都源于大家拒绝敷衍,态度端正,力求上进的诚意。
不敷衍,就是接受各种建议,接纳各种伤害,进而剖析自己,找出不足,破而后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下次的写作中引以为戒,力求完美。
写文,需要的是态度。
踏入江湖,烽烟四起。心魔凶猛,武功低微,只有放弃敷衍,力求精进,互相学习,互相点拨,抱团前行,才能踏破高墙壁垒,到达成功彼岸。
如果爱,请深爱。放弃敷衍狠狠爱。
如果不爱,请走开,何必浪费时间。
写文如是,生活亦然。
有些东西体验尝试过就足够了,何必贪婪执着,患得患失,耿耿于怀。让自己不自在,让心灵被束缚。可是,放下,谈何容易。贪婪,多情,是你的本性。
从童真一路走来,我们失去了自由,天真,烂漫,青春,我们追求卓越,功成名就。在红尘的漩涡里,我们离曾经越来越远,曾经的岁月化为脑海里一瞬间的烟火,零落全世界的惋惜。离畅想的未来也越来越远,早已经“行尸走肉”般被时间推挤着,忙忙碌碌。
小夏,是隔壁学校的艺术生,学摄影。第一次见他,高冷,纤瘦,青涩,穿着亦很朴素。那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交集,只知道他喜欢摄影,拿个照相机到处寻找人间四月天。是时光青睐的孩子。后来,零零落落的有过几次接触,他还挺幽默的,大大方方。时间一年,两年过去了,许久未见。这次见面,全然不同,挺起了个若隐若现的小肚腩,气色也不见曾经那般活润,也不见那曾经形影不离的相机,代替的是形色的香烟和佳酿。人间的炊烟缭缭、觥筹交错,将他默默地湮没。他不再是被时光温柔的男孩,“油嘴滑舌”是最好的形容。不间断的应酬,让他夜以继日的在路途里奔波,在醉意缭绕里缠绵。在成功的路上,渐渐地遗失了自我,失去最舒服的生活态度。一路高歌,只为没有尽头的成功,名利。
在繁忙的人生旅途上,已经挤不出时间来思考生活。被红灯绿酒迷乱了双眼,被高官厚禄缠住了初心,被阿谀奉承捆绑了本意,被生活俘虏。
其实,世界还有很多人,他们简简单单地追求着,追求一日三餐,追求简单的快乐,他们活得不累。那些事情,他们也可以选择去做,但是他们不想活得很累。
人在江湖,只要还是看到底想要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有些东西要舍弃,有些东西爱而不得,有些东西在人来人往间渐行渐远,有些看似触手可及的东西,未必会手到擒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开始行万里路了,也许道路的选择是艰难的、纠结的,但只要踏出第一步,其余的也就自然了。四年前的相遇,已经注定今日的分离,当意识到这一点,便会加倍珍惜,见到实习归来的同学,仿佛较以往更亲切了,四个人的宿舍,多了一次又一次的卧谈,不大的房间里,每个人的声音都那么清楚。因为毕业了,便是天涯各散,何日再相见,仍是未知,相遇便是缘,故能迁就一切。每年夏天,看着枝上的叶子变得繁茂,而树下总会拉起一条毕业季的横幅,以前感觉没什么,但这次是送给我们自己的,便有一种无法回避的伤感。
教室里空无一人,看到墙上贴的课程表,想到我们已无课可上,只能坐在桌前,望着窗外,认认真真地回忆当时上课的场景,说实话,有时真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但无可避免,这一天终会到来,长大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有的也许是在遇到泥泞坎坷时仍能微笑面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只是完成了其中的准备工作,没有任何借口,一直要走下去。
过往已经变成回忆,以后的事不得而知,只有现在才是真实。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也许下一场雨会让所有的不安和喧嚣变得沉寂,但雨过便是天晴,行人还要继续上路远行。以后不免一个人对抗人生的风雪,经历过了,便会成熟,你也会感谢拼搏的自己,这里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欣喜,如果没有离别,成长也就无所附丽。从前,害怕离别,因为割舍不下,如今,我们许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远行则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