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吃面的习俗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十四节气夏至吃面的习俗(共6篇)

二十四节气夏至吃面的习俗 篇1

赵之珩进一步介绍说,我国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意即馄饨、面条分别是冬至、夏至的应令食品。北方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区每逢夏至兴吃馄饨。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南方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过节祭神的习俗。

夏至这天,除食面食外,有的地方食凉粉、凉皮,也有些地区还要喝凉茶,吃荔枝,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

专家提醒,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将随即到来,以腹泻、呕吐、腹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极易发生,公众要格外当心。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

夏至节气的含义及传统习俗 篇2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麇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二十四节气夏至吃面的习俗 篇3

早先,有一家子,养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不但是人模样长得清秀枝杆,人品贤惠明亮,还针线上的工夫也没人能比。他裁衣服不用量尺寸,只要是穿衣服的人站在她面前,让她瞅上一眼,不管是裁衣裳,裁裤子,还是裙子,裁袍子,剪子下去,卡嚓卡嚓几下子,衣裳样子,裤子样子,裙子样子,袍子样子全剪裁出来了。连廓鞋都不用拓鞋样子。裁好了衣坯,缝纫起来,更是麻利无比。只见她照着太阳穿起一根长长的丝线,银针就牵着丝线在衣料上飞针走线地缝纫起来,只用老汉抽一袋烟的工夫,就能缝成功一件子衣裳。要说是扎花绣朵,那更是了不得。别人绣花还要请人拓花样子,把花样子贴在布坯子上,才一针一线地刺绣,她绣花根本不用花样子,她绣的花样子全是活的,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走兽,河里的游鱼,花池里的鲜花,她只要是看上一眼,就飞针走线地刺绣起来,只用老太太喝一碗茶的工夫,就能把这些画面绣了出来,绣出来的鸟儿会飞,鱼儿会游,兔儿会跑,花儿会开,就像是真的一样。

这个姑娘,心儿灵,手儿巧,爹妈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巧姐儿。巧姐儿嘴一分手一分,远远近近出了名,只等巧姐长到一十五岁,求婚的人家就拥了上来,媒人就他来你去,把她家的门坎都踏断了。家里养下了好姑娘,人家都来说媒,这是人家家里需要一个好媳妇。巧姐的爹妈是要为自己的女儿在这些说媒的中间选一个好女婿。选择的标准自然是两条,一是家庭要好,二是人要好。选来选去,选定了赵财主家。这赵财主家富大贵,骡马成群,家庭是没说的;他的儿子人模样也周正,还能读书上进。这家庭好,女婿也好,肯定是一门好亲事了。这么,又是相女婿,又是看家庭,又是打听,又是考实⑤,认为这就是十包九的好主儿了,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把巧姐出嫁到了赵家。

出嫁的第三天,巧姐应该由女婿陪伴着回门去。这回门的风俗,本来就是新婚已经三天,姑娘到了一个新的家庭环境里,情况如何,是娘家所要关心的需要;婆家呢,对媳妇满意不满意,也有个表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这个风俗。不料想,赵家对于儿媳妇回门还有新的要求。当巧姐要上轿车的时候,她礼节性地问公公:

“爹爹,对媳妇有啥吩咐?”

公公说:“赶太阳下山,做十又袜子带回来。”

巧姐问婆婆:“妈妈,对媳妇有啥吩咐?”

婆婆说:“赶太阳下山,做十双鞋子带回来。”

巧姐又问丈夫:“夫君还有啥吩咐吗?”

丈夫回答:“赶太阳下山,绣十个烟荷包带回来。”

巧姐只得答应。她立刻把所需要的布匹和针线刀剪全都带在轿车上,就在车上开始剪裁,赶到娘家门口,这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全都剪裁完毕。到了娘家,她茶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就开始飞针走线地做起活儿来了。妈妈心疼女儿,送来茶水,女儿顾不上喝一口,仍然埋头做针线;爹爹心疼女儿,端来饭食,女儿顾不上吃一口,仍然埋头做针线。妈妈要找来左邻右舍的姐妹姑嫂帮巧姐做针线,巧姐不答应,因为是公婆和丈夫要她自己一个人做的,她就应该一个人做,不能要别人帮忙。

这天的太阳好像跑得比往日都要快,一会儿就从东山顶上跑到了南山顶上,一会儿就从南山顶上跑到了西山顶上,眼看着就要从西山顶上落到西山背后去了。妈妈替女儿数了数她做的针线活儿,拢共才做了七双袜子,七双鞋和七个烟荷包。剩下的活儿赶到太阳下山,说什么也做不完了。

巧姐急得哭了起来,她一边哭泣一边还是不停地做针线。

这时候,屋里进来了一位头发白索索的老奶奶。她问巧姐:“娃,你哭的咋了?”

巧姐就把婆家让她在一天之内做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的事情说了一遍。老奶奶听了说:“娃,你不要着急,我帮助你。你把你的红丝线借我一根用一下。”

巧姐将绣花的红丝线抽出一个线头,递到老奶奶的手里,说:“奶奶,要用多少你自己抽吧。”

老奶奶接过丝线头儿紧紧地抓在手中,另一只手抓起丝线轴儿向空中一抛,只见那丝线轴儿陵空飞舞起来,飞出了门,飞上了天,带着一支光线一样的红丝线向太阳飞去。当丝线轴儿飞到太阳旁边的时候,围绕太阳绕了一个圈儿,就把太阳牢牢地拴住了。巧姐调头看老奶奶,老奶奶早不见面了,红丝线的线头却牵在她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太阳就像一架风筝一样牵在了巧姐的手中。太阳徐徐地向西方落下,巧姐轻轻一牵丝线头儿,太阳就像是风筝一样向东方飘了回来。这样,人间的傍晚又变成了下午。

一天的时间延长了,巧姐有了完成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的机会,她仍然飞针走线地赶着做活儿。当巧姐做出第九双袜子,第九双鞋和第九个烟荷包的时候,太阳又一次落到了西山边子上。巧姐轻轻一牵丝线头儿,太阳又一次从西山边子上升了起来,傍晚又一次变成了下午。巧姐仍然飞针走线地做活儿。

赶到太阳又一次落到西山边上的时候,巧姐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公公布置的十双袜子,婆婆布置的十双鞋和丈夫布置的十个烟荷包的活儿,并且把这些活儿按时交到了公公婆婆和丈夫的手中。公公婆婆夸巧姐是好媳妇,丈夫夸巧姐是好妻子。他们都希望巧姐为他们做更多更漂亮的针线活儿。

可是,当半个太阳落下山的时候,巧姐手里的红丝线轻轻飘了起来,巧姐自己也像是被一只巨大的手托举了起来,轻轻地飘了起来。太阳落下山了,西边的天空布满了美丽的彩霞。巧姐被红色的丝线牵引着,向西边的天空飞去。丈夫最先发现巧姐飞了起来,忙跑过来拽住了巧姐的裙带。公公也跟着发现了,忙跑过来拽住儿子的衣襟。婆婆也发现了,忙跑过来拽住了老头子的衣襟。公公婆婆和丈夫都没能拽住巧姐,反而跟着飘浮了起来。可是巧姐的裙带支撑不了这么多人,嘎蹦地一声拉断了,都掉了下来。这就是民间歇后语说的“想上天,屎勾子拽着呢”。

而美丽而百灵百巧的巧姐,却义无反顾地向着彩霞飞去,渐渐地融合在霞光中去了。

这一天就是夏至。

夏至吃狗肉的故事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我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是秦德公开始规定入伏。

二十四节气夏至吃面的习俗 篇4

今天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习俗:

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每年冬至日,不论贫富,饺子是不可缺少的节日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赠药流传下来的。至今在安阳长春观地区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长春观里也有张仲景的神像供奉。

南方则是吃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养生:

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保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躲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躲寒冷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躲大汗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躲是非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关于夏至的习俗 篇5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凉面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岭南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时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夏至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现在,岭南地区的居民在夏天并无吃狗肉的习惯,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进补。俗话说“卖棉被,吃狗肉。因为狗肉中医学上讲是燥热的【(狗肉)性热,味咸、甘、酸;温补脾胃、补肾助阳、轻身益气、祛寒壮阳。——《本草纲目》】,所以传统生活习惯上继有岭南医学特色的广东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更无热衷,乃属常识问题。

现今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鲫鱼黑豆汤、药理排骨汤,葱花豆腐汤,冬瓜扁豆瘦肉汤等,煮红、绿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凉粉、莲子羹、豆腐花、番薯汤等,饮银耳木瓜糖水、凉豆浆、甘蔗水、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3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夏至祝福语

1. 让夏日的缕缕清风滋润你的友情,让夏日的沥沥小雨浪漫你的爱情,让夏日的滚滚热浪涌起你的,让夏日的句句问候清爽你的心情,夏至到了,愿清凉伴你一夏,快乐伴你一生!

2. 让夏日的清风,送去丝丝的凉爽;让夏日的雨滴,送去祝福和健康;让夏日的荷塘,送去荷花飘幽香;让夏日的祝福,伴你幸福长又长!祝夏至快乐!

3. 热辣的阳光,带给你工作的热情。清凉的空气,给你带来生活的清爽。丰富的水果,带给你夏日爱情的滋润。夏至到,愿你快快乐乐过夏天,清清爽爽好生活!

4. 热浪滚滚夏至到,气温升高人烦燥,牵挂化作清凉风,阵阵吹至君身旁,思念转成清爽雨,丝丝凉意浸心田,清新文字送祝福,夏至健康陪左右,愿君清凉一夏!

5. 热浪滚滚夏至来,闷热难耐让人烦;吃块西瓜解解暑,吹吹风扇心稍安;跳进泳池游游泳,身心俱爽乐无边;送份问候来爽你,愿你夏至乐无忧!

6. 热浪滔天心烦躁,清凉短信来报到。请来一抹富贵云,也荫清凉到黄昏。招来幸福及时雨,清洁世界满乾坤。送来友谊清凉风,轻松避暑不言中。夏至祝福,清凉一夏!

7. 日子过得好快,夏至已然到来。天气炎热闷燥,烦恼跑掉常笑。水果蔬菜养胃,绿豆棒冰暑退。早起不能贪睡,夜晚被子要盖。短信祝福传递,朋友情谊常在。

8. 如果上帝说夏至这天我可以许两个愿,我愿你“夏”义冲天,“夏”骨傲天;如果上帝说夏至这天我只能许一个愿,我愿你“夏”情连绵!

9. 如果说春天是气质美女,那么夏天一定是性感美女。如果春天是绿色的,那么夏天就是蓝色的。春天美丽,夏天动人,转眼夏至到了,祝你夏至快乐!

10. 三月桃花七月荷,荷叶丛下有轻歌。暗香浮动晓寒外,早有蜻蜓立初荷。荷外青山连碧野,青蝉幽鸣夕阳斜。夏至,一首轻诗寄我情。

11. 山,峰峦雄伟;水,碧波尽美;天,蔚蓝如醉;地,广阔沃肥;阳,炎炎余晖;人,有情珍贵;你,快乐追随;我,衷心祝愿:夏至好美!

12. 扇子随身摇啊摇,短裤短衫随风飘,瓜果梨桃真丰盛,只是蚊子处处咬,挂起蚊帐安心睡大觉。我的短信祝你,拥有清凉快乐的夏天!

13. 生命在于运动,精神在于传承,梦想在于奋斗,豪情在于拼搏,力量在于凝聚,祝福在于传递,问候送你,关心接力,夏至热天气,愿你保重身体,万事顺意!

14. 时光飞逝,如梭之日,转眼夏至,祝福及时:业所从事,电掣风驰;莘莘学子,渊博学识;家庭琐事,和谐有秩;一生福祉,幸运永至!

夏至传统习俗与农事活动 篇6

过了夏至,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气象变化

◆气温降水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立竿无影”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才有,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 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位于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江门、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看到两次立竿无影。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察一下“立竿见影”如何变成“立竿无影”。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雷阵雨天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一些地区或会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上一篇:常见软件测试笔试题下一篇:初心的魅力五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