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2025-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精选8篇)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1

在《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七、教学反思

关于请学生站着操作,一方面,初一的学生个子本身比较矮,站着操作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根据站着的人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全班已经成功完成观察的学生人数,更好地掌握上课的进度。当然,这个阶段不能时间太长。

虽然已经学习过使用显微镜的有关内容,也亲自操作过显微镜,但由于遗忘和不熟练,学生在观察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实验报告的作用在这里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于学生条文清晰地发现自己实验中的问题所在,也便于教师、其他成功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成功学生的鼓励、帮助、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全体学生都顺利完成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课后把该实验报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让老师了解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我按计划组织全班复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我说:“同学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到底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却从没见过,本节课我们将借助显微镜一睹细胞的芳容……”上节课学生只是用显微镜看了玻片上的“上”字,总觉得不过隐,听说现在可以见识一下神奇的细胞,心里是何等的兴奋啊!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好奇地拿起实验桌上整片的洋葱鳞片叶等往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放,都迫不及待地想到细胞王国遨游……

没想到,刚上课就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看着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到底该不该用纪律去强制学生停下来,继续听我讲述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呢?我犹豫了一下,忽然想到,让学生先尝试一下不是更好吗,于是我决定把计划中由我讲述的“生物材料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看清细胞呢?”这个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探究,于是我不动声色,让孩子们继续看下去。

2分钟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抬起了头,满脸疑惑地相互询问:“你看到吗?细胞是啥样子的?”、“黑黑的,什么都没看见!”、“我也是,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对好光,可就是看不见。”……

大家都热切地把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帮帮忙,可是,我把问题又抛回给他们:“是啊?为什么我们没看见细胞呢?请你分析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课室里就沸腾起来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说:“细胞太小,可能放大倍数不够。”反驳的声音马上就出来了:“课本说虎克用140倍的显微镜就看到了软木里的细胞,我们组刚才用的已经是150倍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我们组用高倍镜试过,还是没看到。”接着,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是因为这些材料外面裹着一层皮,遮住了里面的细胞。”不少人在点着头,表示赞同,我插了一句:“可表皮本身就是细胞组成的呀。”课室里又再度议论纷纷,有个男生忽然醒悟过来似的,一边高高举起手,一边喊着“我知道了,刚才把材料放进去后,突然变得漆黑一片,我想可能是材料太厚了。”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至此,水到渠成,这个知识点已经不必我去讲述了,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材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非常薄……

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机盎然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课后我仍为自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压制,不漠视,而是能巧妙地与预设融合而感到欣慰。一个巧妙的引导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自身内心所需的探究,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他们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假如当时我只想到我的预设,只想到自己的进度而把孩子们急于探索的热情扑灭,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情感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啊!

《观察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李文静老师:1演示时不要帮学是操作,也不要做过多讲解。让下面的学生指正,然后老师小结。

2由于紧张“撕”写错了。

3玻片都可分为永久的和临时的,不止是装片这样分。

4盖盖玻片是如果产生了气泡,但气泡的特点没有讲清楚。5滴碘液后吸水纸放置在哪里,需强调盖玻片的另一侧。6绘图时细胞不能先画圈,只能用细圆点表示。

7时间安排不当,植物细胞的结构没有讲完,略显仓促。

陈小云老师:1显微镜的镜箱不能放在讲台上,应在试验台左下放或者右下方。

2观察视野时应强调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3不能替学生完成操作步骤,否则起不到复习的效果。

4做零时装片的7个步骤要强调学生记录。

5临时装片的材料不能写“撕”应该写“取”,应为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撕。

6细胞的简体画应该带挂图。如果是自己画,图必须大。

7汇报课前应先请师傅反复听课,再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堂完美的汇报课。

彭敏老师:

1上台观察临时可请2、3个同学为代表,然后问他们看到的内容。如果全班同学轮流上台,时间太仓促,观察不清楚。

2活细胞和死细胞的比较不用提及。

3有些习惯需要改正。例如:语言重复,会使学生厌烦;扩音器不要用手拿;讲课要有激情;课堂气氛不要太严肃;由于紧张所做的一些动作讲课时不能有。

总体来说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课堂时间要安排合理。课堂诸多细节需要注意。一些习惯需要改正。知识点不能有任何遗漏和差错。应该努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2

一、改善实验设施和实验环境

为加强实验教学, 扩大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规模, 分别建立了准备室、化学实验室、接种室、培养室和分析室, 同时建造大型温室, 主要用于组培苗的移栽驯化;购置新型超净工作台、人工智能气候箱、臭氧发生器、细胞融合仪、解剖镜、振荡器、切片机、高压蒸汽灭菌锅和各种规格的组织细胞培养瓶等, 这为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开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植物细胞工程绝大部分实验要求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 因此我们设置专人专门定期为准备室、接种室、培养室和人工智能气候箱等进行无菌消毒处理, 一般30天左右培养室和接种室用乙二醇进行熏蒸一次, 平时每隔2~3天用臭氧进行消毒一次, 每次实验结束要用新洁儿灭溶液进行地面和桌面消毒。同时制定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要求学生在培养室和接种室实验时一定要更换工作服、穿用一次性鞋套;接种过程中佩戴无菌消毒口罩和一次性卫生手套;接种时要求工作台提前吹无菌风30分钟以上, 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培养过程中发现的污染植株一定要及时移出培养室并进行再次灭菌后洗涤, 确保整个实验环境安全、卫生和无菌。

二、实验项目与专业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为提高学生学习和实验兴趣, 同时结合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农业和园林业中的应用, 开设实用的实验项目, 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实验选择:如花卉 (月季、文心兰、卡特兰、石斛兰、马蹄莲、康乃馨、蝴蝶兰) 快繁, 药用植物 (菊花、桔梗、铁皮石斛、栝楼) 快繁、经济作物 (甘薯、马铃薯) 脱毒快繁、植物细胞 (烟草、胡萝卜愈伤组织及细胞和原生质体) 培养, 花药 (百合、小麦、玉米花药) 培养, 胚胎 (小麦、玉米胚胎) 培养, 细胞 (烟草叶片原生质体、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 培养等。不同的实验项目有各自的特点:菊花快繁项目可以让学生了解普通植物快繁的一般过程;铁皮石斛快繁可以让学生理解兰科植物特殊的增殖方式———原球茎增殖;小麦花药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单倍体的认识, 明确植物细胞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而马铃薯脱毒项目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学生可以加深对植物病毒的认识并学会植物脱毒的方法。在这些项目中基本都是以常见的植物作为试验材料, 与农业、园林专业和医药业紧密结合, 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与自己所学专业及生活关系密切, 对个人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 从而提高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此外, 实验项目的设计还考虑到生产实际, 目前全球的兰花工业蒸蒸日上, 我国各地也有很多兰花生产和销售公司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繁殖兰花取得成功的案例。园林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可能选择这样的单位, 为了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市场接轨, 更快地适应工作, 可开展石斛兰等快繁项目。每个实验项目都会涉及培养基的设计和配制、培养基的消毒灭菌、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无菌操作等实验技能的训练,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课程, 学生基本可以熟练掌握植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在这些项目中, 对马蹄莲快繁项目设计了完整的项目流程, 包括马蹄莲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 使学生掌握植物快繁的完整过程;在细胞培养环节中, 设置教学实习, 让学生对烟草叶片进行原生质体的游离和培养, 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操作过程, 并了解细胞培养的意义。

三、设置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学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对教材上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探索的设计性实验, 效果会更好。本课程综合实验材料的特性及实验过程的知识应用和实验操作等因素, 把“烟草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设置为设计性实验。在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确定烟草叶片的诱导目标, 是诱导叶片生根、生芽或愈伤组织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 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应的书籍和资料, 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进行独立实验操作, 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由于设计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 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 因此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

四、注重实验结果观察和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大部分的实验结果不能在本课堂上即时得出和观察, 接种在培养基中的外植体需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培养生长一定时间后才能出现明显的生理指标变化, 进而进行观察、分析和记录。不同生长时期其生长状况不同, 因此需要多次分时间段观察和记录, 最终分析各次结果, 得出最终实验结果。外植体一般在接种后2~3天观察细菌污染情况, 此时如发现有细菌污染, 则要及时记录并对污染材料进行处理;7天左右观察真菌的污染情况, 并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 为以后的实验积累经验。接种后每5~7天观察外植体的生长变化, 并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记录和分析。例如接种的烟草叶片, 一般10天左右能观察到其生长和分化的明显变化, 不同培养基其诱导烟草叶片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同, 生根培养基中能明显观察到叶片下面有细小的根毛开始生长, 诱导愈伤的培养基叶片边缘有少量的松散细胞着生, 生芽的培养基则在叶片上部和边缘开始有幼嫩的不定芽出现。20天左右时, 根、芽和愈伤组织有更明显的生长和分化。其他实验材料在各个生长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生长发育现状, 要及时定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在以往的实验结果观察中, 由于教师强调和学生重视不够, 往往只是在外植体接种一个月左右才进行实验结果的最终观察, 忽略了中间多个生长时期, 这样看到的只是最终表观的生长情况, 造成学生对外植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没有一个连续、整体的认识, 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这些特性, 在后期的观察过程中, 要根据外植体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不同, 要求学生制定合理、详细的观察计划, 定期定时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使实验数据更加完善;每次观察老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观察重点, 记录详细数据, 并分析生长情况, 根据本次的生长情况, 预计下次的观察时间, 依次进行, 直到最终结果观察;每次的观察除进行数据分析外, 还可以对生长外植体拍照, 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详细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后, 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认知度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使理论和实践再次结合, 使所学知识得到质的升华。

五、结束语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已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很多领域, 社会对具有细胞培养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并对这方面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对生物学方向专业的学生应进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专业和系统的培养, 让其在学校的实践学习环节就能很牢固和娴熟地掌握该技能, 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笔者近年来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使实验项目设置和实验方法不断完善, 学生反映在实验课堂上所学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得到很好应用, 但生物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技术, 因此对我们的实验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 不断创新, 不断实践, 为培养新型细胞培养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针对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 从实验设施改善、实验项目完备、设计性实验设置和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供实验教学参考。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琚淑明, 徐德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3 (2) :86-88.

[2]朱雪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0) :323-324.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植物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是我系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主干课之一。此课程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因此配套的实验课程应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同时结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细胞工程所涉及到的应用大多极具系统性,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整个项目体系流程。针对这种现象,不少学校也对此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我教研室也在改革中摸索出一套较为全面的实验体系,由验证性改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实验体系包括基础篇和项目篇两大版块。基础篇包含实验原理及目的、本学期项目简介、实验室介绍及参观、容器具洗涤以及母液配制等内容。项目篇开设有菊花快速繁殖、烟草叶片再生体系建立、马铃薯脱毒及银杏愈伤组织培养及黄酮提取测定等四个项目,分别对应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四个应用:快速繁殖、转基因受体系统建立、脱毒及次生代谢物生产。整学期实验内容全面充实,系统性强,同时对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授课中贯穿理论知识,更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三个学期的教学中摸索出一套与实验设置配合良好的教学经验,现就此进行阐述。

一、学期实验安排

实验安排力求符合植物生长周期,能完整实施项目流程,能让学生参与到植物的每个培养阶段。植物生长周期较长,大多数外植体生长一个月左右时间才会看到明显现象,因此实验课安排两周一次,每次4学时,同时所开设的四个项目在每次实验中穿插进行。第一次讲解基础篇以及制备某一项目的培养基;第二次操作基础篇中的母液配制及某一项目的初代接种,同时还要制备下次实验课所需要的培养基。从第三次课开始,每次均会涉及到材料观察、培养基配制以及接种操作。所需要用的培养基都在上一次课中配制,所需材料也均为之前实验学生培养的材料。这样很好地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大多数学生在每次实验时都很有责任心,会把配制培养基及接种当作是自己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完成实验任务。

二、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的要求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人人动手,对每项工作都要有所接触。除了每次实验要进行的接种工作外,还需要做的工作有:外植体消毒。材料观察与统计和培养基配制接种室的准备工作。第一次课就将学生分为4组,在全部8次实验中,每组轮流进行各项工作。全学期结束后,每组均可消毒一次,配制母液一次,洗涤器具二次,统计结果三次,配制培养基三次,接种七次,学生对各项技能均能熟练掌握,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研究时,大部分工作能独立完成,自主性好。

三、课堂管理

由于每次实验课将四个项目穿插进行,板书也会分成四个内容。上课前必须先介绍当次课安排内容的实施顺序。先讲结果观察统计,再讲解培养基配方分析及设计原理,项目初代接种时还会讲解外植体取材原则及项目流程及其中的关键步骤。这个过程约50分钟。之后学生配制培养基及进行结果统计或是消毒,约50分钟。再进行结果分析,演示当次课程的接种过程,约30分钟。剩余时间学生轮流接种,写实验报告。这样的安排使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课堂容易管理。如果在每次课开始时就将所授内容全部讲完再进行操作,时间通常需要100分钟左右,相当于一次理论课,学生容易倦怠。此外,等到接种时候部分学生很可能对操作演示已印象不深。另一方面,在这样长时间的实验课中如果中间没有再次集中的环节,课堂容易散乱。

四、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以讲授式为主,将启发式和讨论式穿插进行。理论相关内容用讲授式,同时多提问。结合实践时用启发式,将理论具体化。比如分析取材及项目流程时,启发式能得到较好效果。分析学生统计结果时,多采用讲授结合讨论式。讨论有范围,比如材料生长情况与内因、外因相关。引导学生回忆起理论课上的内容,内因有哪些,外因又有哪些。又比如产生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哪些环节错误易发生大面积污染,哪些环节易产生真菌或细菌污染。将这些内容先讲解给学生,他们就有了讨论方向,再结合全组的结果统计,较容易得到合理的分析。这样以为学生为主,讲授引导,结合启发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教研室此课程实验体系已较完备,在今后的授课中仍有提高的空间。此外,由于培养周期及条件限制,部分实验暂无法开展。为了符合目前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要求,此实验体系将会进一步修改完善,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实践生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秋丽,邹翠霞.植物细胞工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8(2):32-33.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若条件许可),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课时分配:2课时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中的课前准备 注意事项:本课学生动手操作多,需要良好的纪律保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使用的方法,实际操作一遍,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生:动手使用显微镜,复习、巩固,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纠错、评价)

师:显微镜是生物实验的常用仪器,在它的视野中,我们会看到奇妙的生命世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走进来一睹为快了。巡视全班,对学生所备材料有所了解。边调查边交流,询问学生“大家想看看什么?”

生:(急不可耐地)我们想知道洋葱、番茄、黄瓜„„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师:可是,我们能不能将一个洋葱或一根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就观察呢?这样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生:恐怕是看不到的。因为上节课我们是把字写在载玻片上或透明的纸上才看到的,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字是看不清楚的。

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要使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才能看清楚物像,也就是说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生:那就把洋葱或番茄也放到载玻片上观察吧。师:基本的思路对,我们称之为“制作玻片标本”。

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玻片标本?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种类呢?认识常见的玻片标本。

师:同学们已经看到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玻片标本,请每小组的四名同学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老师所备玻片标本的名称、内容加以认识、区别。师:巡视、指导、答疑。

师:同学们刚才所见切片、涂片、装片都是永久玻片,今天我们要来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争取将大家带来的生物材料都看个究竟,怎么样? 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师:明确本节课的目的要求: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尝试进行小改革,用略有变动的方法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体会由于这种创新和改变带来的新奇和成功。3.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胆大心细的素质。面对这么多的材料用具,让我们一一认识一下吧。生:一学生介绍(注意顺序),众生聆听、评价。师:有没有不太了解的材料用具? 生:高锰酸钾和碘酒是做什么用的?

师:这两种溶液都是染色剂,同学们不妨来试试它们染色的不同结果。下面来使用这些材料用具制作临时装片。先请几位同学示范,大家注意看他们的操作,听他们的讲解,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6~8位“小先生”示范,小先生在每个小组讲解,其他学生听、看、想。师:调控、组织、引导。随着操作的进行,配合学生的讲解,将每个主要方法步骤归结为一个字。板书显示:擦→滴→取→展→盖→染→吸。

生:针对操作和讲解,提出问题。如——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取材的方法?盖盖玻片的方法?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怎样吸引染液?等等(详见“教学设计”)。

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问(教师参与、引导、启发)。

师:这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但并非每一步都是一成不变的。想想看,哪些步骤可以改进?选用不同的材料制片是否会有一些变化?引导学生尝试改革实验的方法步骤,拓宽思路,举一反三。生:得到启示,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取材不同,方法是否不同?(洋葱的内表皮是撕取的,若是黄瓜果肉应刮取,用番茄果肉制片则应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2.必须染色吗?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染色便于观察无色的结构,而番茄果肉是橙红色的,黄瓜果肉是浅绿色的,无须染色即可观察;染色剂有时会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之死亡。)

3.我想把染液直接滴在洋葱内表皮上,再盖盖玻片。(讨论后认为可行)师:以上的想法都可以变成现实,让我们动起手来,制作临时装片,看看不同材料、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制出的装片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怎样改进为好? 生:选择一种最想观察的材料,配以相应的方法、染色剂进行制片。有问题、有困难及时示意。完成后,同桌互检互评、取长补短。佳片展示。师:引导、答疑、帮助、交流。

生:完成制片,观察。注意观察的效果,感知细胞的形态。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气泡(与细胞有什么区别)、有污点、细胞集中重叠、染色不均匀(分析原因,考虑如何处理)。小组同学交流。

师:有的同学制片不理想,你想再做一次吗?而且你一定想看看其他植物的细胞,那就让我们把握住第二次机会吧!余下时间留给大家用其他的材料制作、观察,相信你们都能顺利完成。

生:再次制片、观察,变化材料、染液、方法,进一步熟练操作,避免不规范操作,体会实验成功的关键,胆大心细制好片。在观察多种植物细胞过程中,借鉴观察老师的示范镜,初步感知细胞的形态结构。师生多向交流、互评;小结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略)

第二课时

师:度过了一个“十一”长假,重新回到课堂,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

生:温习上节课所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互补互评)。应指出: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根据材料的不同,分别制作了多种临时装片,观察到了几种植物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细胞„„)师:好,请任选一种材料,回忆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默想一会,然后动手制作,看看哪位同学、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最好是同组同学取材不同)。生:选材、默想、操作、展开竞赛。师:巡视、评价、指导。生:展示作品。

师:有好的制片,还要有好的效果,比比看,谁能尽快找到清晰的物像? 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细胞,组内交流,讨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师:通过挂图、模型引导,或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生:归纳、总结植物细胞共同的结构。(略)

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细胞液我们平时是有所感受的,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水果的果汁、蔬菜的菜汁是细胞液?„„ 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作答。(略)师:怎样将我们看到的细胞记录下来呢?

生:拍照,像书中一样(师:那是显微摄影);绘图,人人都可以画下来。师:边讲解边示范。交待绘图要领——真实性、专业性、完整性(详见教学设计)

生:明确生物绘图的方法,根据自己观察的物像,随老师的示范绘图。在绘图中巩固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意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画法和标注。评价。生:展示较好的作品,互相评价。

《观察植物细胞》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材分析

1.《观察植物细胞》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教材这步分内容写得比较清楚,但有一个明显错误。书第43页有一个手拿滴管滴碘液的图,图中所示的使用滴管的方法明显不规范。

3.初一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人血涂片。可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实验统一安排。如:有时可将观察人血涂片合并到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个实验中。二.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2.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

3.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一上来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做,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

4.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尤其是实验课。三. 教学策略

1.针对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的情况,注意告诉学生一些使用显微镜的技巧和方法。如:调焦找物像的技巧。

2.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

材料。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如有的实验材料不透明,有的具有腐蚀性。教师也要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西红柿、青萝卜、黄瓜的实验效果不错.3.针对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模仿能力较强的情况,可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然后再做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更要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多辅导。有时当面辅导学生一分钟,比教师在讲台上讲十分钟还管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课下辅导学生有时教学效果会更好。4.针对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的情况,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自己要知道学生一旦自己做上实验,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说话声音会很大。实验过程中,老师有什么话想跟全班同学说,有时都挺困难。即使反复跟学生讲道理,也不见得管用。若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注意不要生气着急,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也不应想:现在很多的学生欺软怕硬,就得来厉害的;若用爱心,学生可能会认为你软弱可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说明爱心不管用,而是说明自己的爱心不够纯。此时,要注意反思自己.自己应该清楚,事实上,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如查阅资料备好课、费心费力管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乱课后会遭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怕丢面子,往大了说,怕转岗,怕下岗。并不是象经常对学生说的那样“管你们是为了你们好,与老师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自己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出于爱心,而是搀杂了不少私心。由于这些私心的存在,减弱了自己言语的力量。所以,尽管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言语本身没有错,有的话甚至还非常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说服学生;尽管教育学生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感化学生。这也许才是导致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爱心越纯,说出话的力量才会越大。同样一句“别说话了”出口后,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有时,自己有意无意地还将爱当作了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为人处事的做人原则。自己要明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爱心就是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用爱心。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生观决定的。即使对方恩将仇报,也应用爱心。自己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应该通过工作中的矛盾(如乱课),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使自己的私心越来越少,越来越完善。当自己越来越充满爱心的时候,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好。四.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五. 教学重点、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六.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

七. 材料用具

生物显微装置、显微镜、挂图等。八.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自己演示所要用的植物细胞材料。2.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九. 课时安排 1—2课时 十.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在复习旧课时注意向学生讲这么两个问题:

①. 有的学生光对得不好,不知道光圈到底应亮到什么程度。自己要借助墙壁、开着的灯管这一类东西来形容,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②. 有的学生总找不着物像。要告诉学生物镜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的时候,镜头的高度就差不多了。这时,很可能在视野中看到杂质。看到杂质后,就先不要升镜头了,应移动玻片标本找到物像。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2.在引入新课时,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光学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必须透光以及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二)进行新课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在演示的过程中,顺便讲一下正确使用滴管的方法。在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告诉学生一个染色技巧。这个技巧不仅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管用,对于下一个实验(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同样有用。这个技巧就是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将装片倾斜,把吸水纸放在装片较低的一端,将碘酒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过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辅导。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在这一步,教师要举一两例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制作的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有必要的话,还可让学生通过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观察一下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如果需要的话,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来观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步,教师更要注意多辅导。

在做的过程中,可提醒学生没必要观察一张新装片就降1次镜头,升一次镜头。一般情况下,直接换上新玻片标本即可。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3.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

要求学生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典型,而且容易观察,容易绘制。如果将这一步放在第二课时,要注意在第二课时实验桌仍要摆放洋葱。十一.板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3.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 十二.备注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6

一、内容提要:此教学设计有两点比较突出。1.注意告诉学生一些实验技巧。如:显微镜找物像、玻片标本染色的技巧。另外,拓展了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体与细胞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2.对如何搞好课堂组织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组织教学)论述得比较深刻。阐明了要想真正搞好组织教学还得用爱心。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生观决定的。当我们越来越充满爱心的时候,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好。

二、教材分析

《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这步分内容写得比较清楚,但有一个明显错误。书第43页有一个手拿滴管滴碘液的图,图中所示的使用滴管的方法明显不规范。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际的教学安排与教材有些不同:《第二节植物细胞》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部分(包括讲细胞的结构)。第二课时为实验内容。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二课时实验内容的。

初一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人血涂片。可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实验统一安排。如:有时可将观察

人血涂片合并到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个实验中。

三、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初一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愿望非常强烈。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一上来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做,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实验课容易违反纪律。

四、教学策略

1.针对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的情况,注意告诉学生一些使用显微镜的技巧和方法。如:调焦找物像的技巧。

2.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体与细胞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如有的实验材料不透明,有的具有腐蚀性。教师也要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通过实践,笔者发现白菜帮子的表皮、西红柿、青萝卜、辣子(果皮和果肉皆可)、冬枣、黄瓜、苹果、梨的实验效果不错。

3.针对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模仿能力较强的情况,可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然后再做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更要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在学

生的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多辅导。有时当面辅导学生一分钟,比教师在讲台上讲十分钟还管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课下辅导学生有时教学效果会更好。

4.针对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的情况,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自己要知道学生一旦自己做上实验,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说话声音会很大。实验过程中,老师有什么话想跟全班同学说,有时都挺困难。即使反复跟学生讲道理,也不见得管用。若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注意不要生气着急,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也不应想:现在很多的学生欺软怕硬,就得来厉害的;若用爱心,学生可能会认为你软弱可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说明爱心不管用,而是说明自己的爱心不够纯。此时,要注意反思自己。自己应该清楚,事实上,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如查阅资料备好课、费心费力管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乱课后会遭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怕丢面子,往大了说,怕转岗,怕下岗。并不是象经常对学生说的那样“管你们是为了你们好,与老师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自己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出于爱心,而是搀杂了不少私心。由于这些私心的存在,减弱了自己言语的力量。所以,尽管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言语本身没有错,有的话甚至还非常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说服学生;尽管教育学生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感化学生。这也许才是导致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爱心越纯,说出话的力量才会越大。同样一句“请大家不要说话”出口后,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有时,自己有意无意地还将爱当作了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为人处事的做人原则。自己要明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爱心就是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用爱心。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生观决定的。即使对方恩将仇报,也应用爱心。自己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应该通过工作中的矛盾(如乱课),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使自己的私心越来越少,人格越来越完善。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当自己越来越充满爱心的时候,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好。

五、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从实验的角度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能力方面

1.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练习画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改成填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植物体与细胞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

八、材料用具 显微镜、挂图等。

九、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自己演示所要用的植物细胞材料。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

十、课时安排

《第二节

植物细胞》一节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可将这一节的理论部分讲完。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实验部分的教学设计。

十一、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在这一环节,要告诉学生一个显微镜使用的技巧:物镜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的时候,镜头的高度就差不多了。这时,很可能在视野中看到杂质。看到杂质后,就先不要升镜头了,应移动玻片标本找到物像。如果找到的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实践中,笔者觉得此时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比调细准焦螺旋的效果要好),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2.在引入新课时,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光学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必须透光以及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

(二)进行新课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在演示的过程中,顺便讲一下正确使用滴管的方法。在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告诉学生一个染色技巧。

这个技巧不仅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管用,对于下一个实验(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同样有用。这个技巧就是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将装片倾斜,把吸水纸放在装片较低的一端,将碘酒从盖玻片的下面吸过来。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辅导。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在这一步,教师可举一两例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条件允许,可以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制作的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此时,还可以用白板播放几张其它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在这一步,教师更要注意多辅导。

在做的过程中,可提醒学生没必要观察一张新装片就降1次镜头、升一次镜头。一般情况下,直接换上新玻片标本即可。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3.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要求学生画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典型,而且容易观察,容易绘制。如果条件不允许,绘图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如改成填图。

4.实验整理

在这一步,教师尤其要嘱咐学生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以免影响后面班级的教学。擦拭载玻片、盖玻片的方法以及擦拭的注意

事项可以在教师演示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做法时,向学生说明。

十二、教学评价设计

有时,学生很高兴帮老师准备实验。可将帮老师准备实验做为一种奖励,鼓励实验做得好的学生。另外,应注意到,在课上教师适当的口头表扬,有时作用很大,尤其是对学困生。

十三、板书设计

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3.练习画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改成填图)

十四、备注

教无定法。自己要注意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实验方式不一定是全探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采用验证或半探究。

在课的最后,可以问学生“如何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河水里有什么”。师生讨论这个问题的好处很多:

ⅰ.这个问题和实际联系紧密。

ⅱ.这个问题可以考查学生会不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并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学生很可能回答“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河水,然后盖上盖玻片”来观察一滴河水里有什么。学生回答到这一步就可以了。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7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1节的内容,本节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两部分内容,其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必修1及选修1中都有介绍,属于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教学策略:1.本节课以STC(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即孩子们的科学与技术,教学理念为核心指导,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引入本节内容,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直观性, 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教材,小组积极讨论,对实验过程自学、分析、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抛开课本,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并能说出实现细胞全能性的条件;

(2)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流程及原理。

2.能力目标

(1)尝试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

(2)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物科学的价值 ;

(2)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2.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引课:你知道吗? 用一根嫩枝条就可以培育出10万株以上的幼苗,这是如何实现的? 你想打破物种的界限,创造出全新的物种吗? 本节课我们将畅游在《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的世界里,体验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一 )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

展示图2-1:利用菊花花瓣培养出的菊花图片。

提问: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

生:细胞的全能性!

师:正确,我们一起回顾细胞的全能性。

幻灯片展示问题: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

2.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 、 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3.对于受精卵 、 生殖细胞和体细胞及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小有什么差异?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 , 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5.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

教师启发学生将题目读懂弄透, 对新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再得出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给予赞扬或纠正。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解决了“为什么”,下面我们来解决“怎么做”。

(二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

请同学们看书,自学“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方法步骤。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课本讨论题1,2,3。

小组展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

2.概念。

小组根据刚才的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要求:明确脱分化、再分化的概念及愈伤组织的特点。

幻灯片展示问题:

(1)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 ,能否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

(2)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积极给予肯定,如:回答得不错。这位同学已经注意到P36“小知识”中培养基的组成。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细节。

3.应用 。

(1)快速繁殖 ,培育无病毒植株 ;

(2)用大规模细胞培养来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 、色素、杀虫剂等;

(3)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形成胚状体 ,包裹上人造种皮 ,制成人工种子,解决繁殖能力差、发芽率低等问题。

(三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同学们都知道, 马铃薯块茎生长在地下, 番茄在地上生长,那我们是否想象过培育出一种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生:当然想,可是用传统的有性杂交的方法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同的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师:生物学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那科学家采用何种美妙的方法最终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呢?

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认真阅读教材P36~P37,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 , 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壁方法呢 ?

3.为什么两个原生质体能发生融合 , 这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 融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何?

4.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 , 下一步该做何处理?

学生埋头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看书非常仔细,你们能否预测一下细胞融合后会出现哪些组合类型?

生:番茄—马铃薯杂种细胞。

师:只有一种可能吗?

生:还有番茄—番茄细胞、马铃薯—马铃薯细胞。

师:对! 然后再从中可筛选出所需的番茄—马铃薯杂种细胞,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生:应让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的植株。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到位,说明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充分做到了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师生一起归纳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

师:同学们能否“异想天开”,想出其他有利于人类的各种杂交方法?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各种细胞的杂交及其美妙的结果。

师: 虽然科学家历尽艰辛, 终于实现了两个物种间的杂交, 那么这株同时具有两个物种遗传物质的超级植物真的就如人们所愿,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呢? 这项技术有意义吗?

生:能够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具有优良品质的新品种。

师:科学家们已培育出,白菜—甘蓝,烟草—海南烟草,胡萝卜—羊角芹, 白菜—甘蓝同普通的菜相比, 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和易于贮藏的优点。

师: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还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这项技术仍然处在研究阶段,距离推广应用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相信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让“番茄—马铃薯”在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以STC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直接探索科学概念和现象, 思考他们的观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分享, 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新情境, 如: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让学生通过关注、探索、思考,最终会应用。

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8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知识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课程中涉及较少。初中新课程仅仅就人体中八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但因初中学生初二下学期会考结束后就没有再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生物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知识。由于笔者执教的班级是选修生物的班级,相对而言,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要浓烈些。通过初中阶段已学习到的人体几大系统功能,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是特别难。

3 设计思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是比较好理解的。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相对于前者要难理解些。教师借助一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学生既能领悟出模型方法,又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学习了知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启发教学理念,并配以一些图片、动画、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抽象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5 教学重难点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学案。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完成学案基础知识内容。教师依据学生的先学情况,考虑实施后教的策略。

6.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的工作环境。提出问题:视频中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他们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淡盐水?这样使学生知道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引出本章课题。

教师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通过问题: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引起学生的关注。出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教师顺势提出体液的概念。

设计理念:让学生体会这些人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6.2挖掘已有知识,切入主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正文前三段内容,观察视频:草履虫、血液中的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思考并讨论二者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引出本节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设计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人手,放眼于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广阔视角。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很好地衔接必修1《分子与细胞》,充分调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经验,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3联系生活,构建核心概念——内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的水泡情景,思考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并展示血浆的实物,出示内环境的示意图,要求学生尝试归纳体液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组成。

设计理念:生活化的事例,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有感性认识。

6.4学习内环境的组成

教师用动画演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概念图。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归纳出生命起源于海洋,尝试从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联系的角度分析三者成分的差异。

设计理念: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归纳贯穿于教学中,将单调的知识串成知识链,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5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内环境理化性质之一是渗透压,拓展组织水肿的相关知识。教师设置疑问: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段时间疱为何又消失?为何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会变成大头娃娃?

设计理念:教学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再用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6.6讨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内环‘境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质疑:我们每天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样的营养物质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呢?并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设计理念: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必然要去探究、交流和学习,并且印象一定非常深刻。这样对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生物的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的。

7 教学反思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消防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勇于承担责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