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古诗范文(精选11篇)
唐代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赏析: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夏日绝句
宋代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晚年退居山阴,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此诗中陆游将自己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和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尽情地倾吐了出来。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互文的修辞手法)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过零丁洋
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的人生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示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侵略者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写出了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淮河的南北之间飞翔。赏析: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赏析:
这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出塞
清代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赏析:
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 古代思想家的思想
许多文言作品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论语六则》的学习, 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二章》使我们明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反映了范仲淹的积极思想, 这些都是先贤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活版》中, 作者介绍了在印刷发展史举世闻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活字印刷的方法, 那制作的简易, 使用的方便快捷,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令人敬佩不已。《核舟记》中写了一位微雕工匠, 其构思之精妙, 技术之纯熟, 作品之传神, 令人叹为观止。而《口技》中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 更使人拍案叫绝, 这怎么会不使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呢?
(二) 道德品质教育
周敦颐以莲喻己, 展示“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怀, 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堂堂正正, 清清白白, 无论任何时侯都不要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愚公移山》中一家人凭着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终于搬走了大山, 使学生明白“恒心、毅力无坚不摧”、“天道酬勤”的道理,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很有好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 热爱和平, 追求真理, 注重礼仪, 而且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 团结御侮, 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 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 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在政治上, 他严明法度, 开发边疆, 注重农业, 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 他出奇制胜, 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 都是治国安邦之本,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 气势磅礴, 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 气势恢宏, 奔放豪迈而又痛切, 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 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 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 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审美教育
爱美是人的共性,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从中挖掘,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古诗文的语言精炼, 有韵律, 意境深, 有神韵, 吟咏之间美感顿生, 诸如《望天门山》《敕勒歌》《江南春绝句》等, 都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 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 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皓月千里, 静影沉壁”, 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 对学生晓之以情, 喻之以理。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并把它作为自已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 了解历史, 懂得课文所阐发的哲理。为学生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作用,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言之, 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 将使“文”与“道”两方面, 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来源:网络作者:佚名
[2]《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作者:严玮
[3]《论诗词对中小学生在爱国主义与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作者:未知
[4]《谈初中文言文的思想教育》来源:蒲洼中学隗向阳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68-0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我们的伟大祖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代的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文一般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在这些名篇中,有春秋战国时的诸子散文,他们大都崇尚文采,深入比兴,韵散兼用,说理透辟;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历史散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语言幽默庄重,鲜明地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形象,政论散文言辞激烈,感情充沛,纵横恣肆,简洁明快,铺张扬厉,颇有气势;有唐诗宋词,唐诗雄壮纤秀,平淡富丽,想象奇特,争奇斗艳,宋词意境婉约细腻,雄豪恢张,想象奇幻突兀,手法灵活多样,还有元明清大家的作品,他们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教读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加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弘扬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创作地点是在凉州。作者没去过玉门关。完全是作者自己的感慨。诗中的“春风”,暗指朝廷的重视和恩惠。该作品的主要思想是借题发挥。言外之意是:这座小小的孤城(凉州城)内的官员,都得不到朝廷的恩惠,守卫玉门关的将士门,更别想了。体现了作者忧国,无奈的思想。
王之涣(688—742),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曾任冀州衡水主簿。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经此番考察,该诗中的“羌笛”,不能理解为该诗中是谁吹的。
创作地点是在凉州。作者没去过玉门关。正如楼主所言,完全是作者自己的感慨。诗中的“春风”,暗指朝廷的重视和恩惠。该作品的主要思想是借题发挥。言外之意是:这座小小的孤城(凉州城)内的官员,都得不到朝廷的恩惠,守卫玉门关的将士门,更别想了。体现了作者忧国,无奈
羌笛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本文中借代北方少数民族
意思: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山仍是秦汉时的关山,远征边疆的战士们至今还没归来。只要还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一定不会让敌人度过阴山。
诗洋溢着作者对和平的期望以及不得良将的慨叹。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⑴ 僵卧:直挺挺躺着。此指无所作为。
⑵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⑶ 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⑷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⑸ 思:想着,想到。
⑹ 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⑺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⑻ 夜阑:夜将尽。阑(lán):残尽。
⑼ 卧听:躺着听。
⑽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全文译文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
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爱国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唐·李白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至今冶城隅,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长啸武陵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少年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岳忠武王祠》
明·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1 在古诗文中感受悠久的历史, 追寻灿烂的文化
1.1 文学作品来源与社会生活, 是社会生活的反应, 是形象的历史, 古诗文也不例外。
唐诗是中国古诗的最高峰, 更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学生了解这些, 会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语文课堂中要及时渗透。如曹植在《白马篇》中体现的是“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大义凛然;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反应的是“安史之乱”陆游在《示儿》中有对收复失地、振兴国家的拳拳之心;唐代杜甫的控诉;宋代路游、辛弃疾的爱国情愫;元代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明代于谦的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清代龚自珍的呐喊……这些古诗文能引导学生认识历史, 启发学生国家和民族的屈辱史, 使他们具有居安思危的爱国意识。
1.2 古诗文记录着许多圣贤大儒的思想言行, 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有效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途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 有着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温故而知新”告诉学生不能机械重复阅读, 而应边复习边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体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其中包含了互相体谅的意思。又如《核舟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高超技艺;《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在学习中, 学生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 逐渐认识到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在古诗文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树立报国之志
2.1 祖国名胜众多, 山河壮丽、风光优美。
有雄奇险秀的山岳、有奔流不息的江河、有波光潋滟的湖泊……古诗文是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古诗文教学, 加深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山河的认识。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精彩的描写了早春景物的特点;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展现了祖国壮丽山河。在课堂中, 我适时加以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更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再如: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让学生感悟到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 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 杜牧的《山行》等。在这些诗中,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一首首诗, 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2 我国的古诗文中, 留下了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
佳作, 其中有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壮志篇, 有一片丹心以身殉国的英雄篇, 也有一生心念祖国盼求统一的爱国诗篇等等。我们常常被古诗文里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 亲历危难, 吟出的的千古绝唱;“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明末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呼;“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临终绝笔;“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是岳飞的爱国主义之绝唱。
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的《过零丁洋》, 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他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顾炎武的爱国豪情感染着我们;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中写出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真挚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岳飞的《满江红》满腔忠愤, 丹心碧血, 他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对朝廷的忠诚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激发爱国情怀, 树立报国之志。
结束语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以一种精神, 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爱国主义颂歌, 其中的文化精髓要铭记心间。与此同时, 我还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爱国的名言佳句, 并让他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对所见所闻做出评价。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晓之以情, 喻之以理。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已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 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摘要:爱国主义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一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古诗文教学之中。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我国古代诗歌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心田里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 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
2.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3.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5. 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6.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7.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8. 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9.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10.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11.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12.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13. 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14.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0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0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1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4、<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海上>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19、<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关山月>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3、《赠梁州张都督》
唐崔颢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24、《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5、《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26、《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7、《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能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赵将军歌》
唐·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代出自蓟北门行》
宋·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塞·高秋白露团》
隋·薛道衡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唐·李白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渡河北》
西汉·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