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工程简历(精选8篇)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5年7月
工作经验: 2年-3年
毕业年月: 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所修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居 住 地: 江苏省 徐州市
籍 贯: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河南省 郑州市 , ,
期望职位: 机械设计
意向概述: 本人已有3年的机械设计经验,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的锻炼提升自己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209月 - 207月 河南理工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2010年7月 - 201月 中煤大屯煤电公司 机械助理工程师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一、专业建设规划
江西理工大学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6年获得批准。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总体框架, 依托我校已有的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及省级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通过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及专业培养方案, 体现地域及专业特色, 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涵盖学科领域宽、适应性强、特色明显的专业, 使培养出的学生满足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研究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校院领导非常重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 先期投入100万多元用于专业建设所必需的实验设备及教学科研图书资料, 今年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共投资500万元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及控制等专业的教师参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 对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讨论, 形成共识, 重点实施以下几项。
1.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教师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学为主, 这保证了学科发展建设中的活力, 所有教师学历均在硕士以上。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中“控制”作用,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继续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博士, 同时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及实践经验。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到其他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资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学府或国外相关学校做访问学者;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活动。其次, 严把理论教学质量关。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 对教学质量差的青年教师, 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最后, 加强团队建设, 以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工作能力。组织申报校级教学和科研团队, 支持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多媒体课件竞赛、双语教学评比、精品课程评比等, 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
2.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制订。
参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总体培养框架,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 面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专业课包括: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金属物理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金属熔炼与铸锭、金属塑性加工学、加工成型设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模具设计等。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 实现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目的。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总授课计划学时从2 600学时降低到2 300学时, 原有课程中的实验学时不减少, 增加实践周数, 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序,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上专业课课前进行认识实习, 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课进行过程中, 将原有的生产实习改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 内容包括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合金材料的挤压与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 拟定15~20个专题, 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研究课题, 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实训结束后, 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科研团队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对于参加课题研究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同学, 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毕业研究论文提交。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通过参与一个完全的科研过程, 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 而且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该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七学期增设为期6周、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 全面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 为本科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论文) 以从业为目的, 以适应工作内容要求为宗旨, 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 也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 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 所在单位需出具证明, 签订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协议, 并指派专人指导学生。在校学生, 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设计 (论文) 内容, 并指导学生完成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论文) 活动, 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 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与专业教材使用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 所用教材多为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或经典专业教材。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还组织有教学经验的重新教师编写课程实验指导书、认识实习指导书、专业技能训练指导书等。为了使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落到实处, 编著了《材料成型双语词典》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和《INJECTION MOLD DE-SIGN》作为教学的辅助用书。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要求教师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启发式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讲课中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鼓励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 如《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 采用“精讲+研讨”的教学方式, 集中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思维,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结合实物进行课堂讨论, 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意见, 互相启发, 加深对模具结构的认识理解, 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学会”逐渐进步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多启发、多分析、多鼓励,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丰富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互动, 同时, 结合“嵌入”课题式实践教学,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物品作为讲解的例题, 以日常塑料制品 (如:牙刷、矿泉水瓶、塑料袋、包装盒等等) 出发, 引发学生对塑料制品及成型方式的兴趣, 引出所要讲解内容的主题;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 通过参与, 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既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 又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具吸引力;以先分析, 后讲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 充分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探索研究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依托我校已有的省级品牌及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 师资队伍渐趋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特点, 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及科研动手能力。
摘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方向、资源利用及现有学科优势, 确定“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是以黑色金属材料成型为主体, 以过程原理与设备控制技术应用为支撑。专业发展规划体现专业特色, 适应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业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喻九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3) :17-19.
[2]邹家生, 生佳根, 朱以忻, 蒋成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 :81-83.
[3]周勇军“.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12) :165-169.
[4]余历军.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6) :95-98.
[5]郝惠娣.浅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 :122-126.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地方院校;专业建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新设置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整合了原先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模具等几个专业的内容,相比整合前,专业覆盖面大为拓宽,工业的各个行业都有重要应用。本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淡化了按工业行业分类的色彩,但由于各高校在材料成形学科方面的办学条件、历史沿革、专业建设背景和自身发展定位上都有明显差异,本专业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因循整合前的专业培养模式,新瓶装旧酒,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的院校只是把铸、锻、焊、热处理等旧有专业进行机械式的堆砌组合和灌输教学,学生工程应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材料成形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地方院校发展很快,但发展过程中仍存有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偏重教学职能,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对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根本原因是发展定位不准,发展思路不清。高等院校的职能有三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地方院校主要依托地方财政和人力资源发展,反过来,也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的发展应定位于增强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者并重。不能好高骛远的追求高精尖技术,也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丧失高等教育高度和层次。要立足于高等级人才培养的优势,找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结合点,同时要保持高校的独立性,增强学科科研实力,增强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地方经济进步主要依靠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地方高校应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体现特色,培养地方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菏泽学院作为一个典型的地方院校,面临着为菏泽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但在现有人才资源和技术条件上有不少的限制,如何在人才和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是个重要的课题。着眼于既对国家技术发展和提高科研水平有长远贡献,也要缓解短期人才缺口服务地方经济,我们对菏泽学院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提出了一些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收效。
一、理清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面向金属塑性成形和塑料成形工业领域,以模具设计制造和成形工艺、成形设备、成形质量控制为教育主线,以净成形、近净成形技术为科研突破方向的专业建设体系,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厘定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机械工业中,材料成形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宏观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获得特定的几何形状尺寸,从而实现成形品的机械功能。在技术原理上依靠材料的固态力学过程和流变学过程等。所以如何尽可能精确的制成产品形状尺寸,即提高材料成形的精度就是其核心课题。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净成形、近净成形技术发展很快,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净成形、近净成形技术领域,一方面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为专业建设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找到了落脚点。在各种净成形、近净成形技术中,我们选择金属塑性成形和塑料成形作为具体技术研究方向。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把模具设计制造和成形工艺、成形过程质量控制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方向。
三、构建严谨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大学人才培养涵盖多个环节,教学、实验、课外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这些环节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都有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知识,教学的中心地位应突出出来。如何合理的组织教学,安排教学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是大学专业建设的中心工作。事实上,按照经济学的视角,大学也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商,它提供的服务产品是教学,更本质的说,是课程。大学的实质就是系统的、严谨的传递学科性知识,使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所以说,专业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的选择、学时安排、前后衔接等。
四、注重实践,加强技能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技术性和工艺性强,对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应用综合能力要求高。这就在技能培养方面对专业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设立综合应用类课程设计环节
相对于课程实验,综合应用类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安排了冲压模具、消费电子产品注塑成形、金属塑性成形模具等课程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加强工厂实习实训
工厂一线的作业对于学生培养现代工业意识,训练实践操作能力,提前适应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我们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科研基地、学生暑期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合一的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搞好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工作是教学的先导,没有高水平的科学基础,教学就没有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内容支撑,只能在他人、前人的水平上重复。我们大力加强科研工作,把当前材料成形工业应用的热点,净成形、近净成形技术作为科研突破口,联合相关企业,积极攻关技术难题,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8.
[2]李慧生.中国大学图典[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3]袁国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等教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销售行政及商务
酒店/旅游
职位名称:技术员,销售 ; 工作地区: 待遇要求:-3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教育培训 | |||||||
教育背景: |
|
时间 | 所在学校 | 学历 |
9月 - 7月 |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专科 |
工作经历 | |||||||||||||||
|
|||||||||||||||
|
所在公司: | 颖明(福州)标准件有限公司 |
时间范围: | 204月 - 年11月 |
公司性质: | 外商独资.外企办事处 |
所属行业: | 机械制造、机电设备、重工业 |
担任职位: | 工程/机械/能源-维修工程师 |
工作描述: | 维护机台的正常运行 |
离职原因: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冷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等领域从事各种模具设计与制造、试验研究、系统运行、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各类冷热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类冷热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毕业后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并掌握一门外语。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基础、冷热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课程:
学科基础课:工程图学、AutoCAD、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Pro/ENGINEER基础与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学、材料成型设备、机械设计基础、材料成型基础、材料成型原理、物理化学、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与冲压自动化、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等。
专业方向选修课:
(1)模具设计方向:挤压模具设计、锻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CAD/CAM技术。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 1.材料强度是指材料在达到允许的变形程度或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2.工程上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3.弹性模量即引起单位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4.载荷超过弹性极限后,若卸载,试样的变形不能全部消失,将保留一部分残余成形,这种不恢复的参与变形,成为塑性变形。5.产生塑性变形而不断裂的性能称为塑性。6.抗拉强度是试样保持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极限应力,即材料被拉断前的最大承载能力。7.发生塑性变形而力不增加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8.硬度是指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其他硬物体压入的能力,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9.硬度是检验材料性能是否合格的基本依据之一。10.应用范围 具有粗大晶粒或组成相得金属材料的硬度 用于淬火钢、退火钢、铝合金等硬度稍软的金属 维氏硬度 测试原理 测量表面压痕,即测量面积,损害较大 测试件深度,即压痕深度增量 硬度分类 布氏硬度 洛氏硬度 测试小件,检验氧化、氮化、单个晶粒微粒 渗碳、镀层等工艺处理效果 11.12.13.14.布氏硬度最硬,洛氏硬度小于布氏硬度,维氏硬度小于前面两种硬度。冲击韧性:在冲击试验中,试样上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当交变载荷的值远远低于其屈服强度是发生断裂,这种现象称为疲劳断裂。疲劳度是指材料在无限多次的交变载荷作用而不会产生破坏的最大应力。15.16.原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晶格:表示金属内部原子排列规律的抽象的空间格子。晶面:晶格中各种方位的原子面。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几何单元。17.体心立方晶格:α-Fe、鉻(Cr)、钼(Mo)、钨(W)。面心立方晶格:铝(Al)、铜(Cu)、银(Ag)、镍(Ni)、金(Au)。密排六方晶格:镁(Mg)、锌(Zn)、铍(Be)、镉(Cd)。18.点缺陷是指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尺寸都很小的缺陷,如: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空位。19.线缺陷是指在一个方向上尺寸较大,而在另外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的缺陷,呈线状分布,其具体形式是各种类型的位错。20.面缺陷是指在两个方向上尺寸较大,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的缺陷,如晶界和亚晶界。21.原子从一种聚集状态转变成另一种规则排列的过程,称为结晶。结晶过程由形成晶核和晶核长大两个阶段组成。22.纯结晶是在恒温下进行的。23.实际结晶温度Tn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的现象,称为过冷,其差值称为过冷度ΔT,即ΔT=Tm﹣Tn。24.同一液态金属,冷却速度愈大,过冷度也愈大。25.浇注时,向液态金属中加入一些高熔点、溶解度的金属或合金,当其结构与液态金属的晶体结构相似时使形核率大大提高,获得均匀细小的晶粒。这种方法称为变质处理。26.液态金属结晶后获得具有一定晶格结构的晶体,高温状态下的晶体,在冷却过程中晶格结构法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又称重结晶。27.一种金属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结构,称为同素异构性。28.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使溶剂晶格发生畸变,导致固溶体强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略有下降的下降,称为固溶强化。29.金属化合物呈细小颗粒均匀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时,使合金的强度、硬度、耐热性和耐磨性明显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弥散强化。30.杠杆定律→大题(P26)。31.相图分析→大题(P32)。32.铁碳合金的分类 合金的种类 碳的质量分数 室温组织 碳钢 工业纯铁 亚共析钢 钢 共析过共析钢 亚共晶铸铁 铸铁 白口铸铁 亚共晶晶铸铁 0.0218-﹤0.77 0.0218 0.77 0.77-2.11 2.11-4.3 4.3 4,3-6.69 P 综合F P+F P+FeCⅡ P+FeCⅡ+Ld’ Ld FeCⅠ+Ld’ 力学性能 软 塑性、韧性好 力学性能好 硬度大 硬而脆 33.碳钢是指碳的质量分数小于2.11%的铁碳合金。34.碳钢的分类 分类方法 钢种 低碳钢 质量分数 wc≦0.25% 特点 强度低、塑性和焊接性好 强度较高、但塑性和焊接性差 塑性和焊接性差,强度和硬度高 按碳的质量分数 中碳钢 wc=0.025%-0.6% 高碳钢 wc﹥0.6% 35.铸铁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铁碳合金,其wc﹥2.11%.36.按照石墨形貌的不同,这一类铸铁可以分为灰铸铁(片状石墨)、可锻铸铁(团絮状石墨)、球墨铸铁(球状石墨)和蠕墨铸铁(蠕虫状石墨)四种。37.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一种工艺。38.热处理的特点是改变零件内部组织,不改变其形状与尺寸,消除毛坯缺陷,改善毛坯切削性能,改善零件的力学性能。即改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39.热处理分为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及特殊热处理(形变热处理)。40.不是所有材料都能进行热处理强化,满足条件:①有固态相变②经冷加工使组织结构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③表面能被活性介质的原子渗入从而改变化学成分。41.退火作用是为了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性能。42.淬火的作用: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43.奥氏体化: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44.奥氏体化是钢组织转变的基本条件。45.应用等温转变曲线分析奥氏体化在连续冷却中的转变(P53)46.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热处理后的组织为珠状珠光体,应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为淬火做组织准备。47.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727到912摄氏度之间以上40~60min,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应用于亚共析钢,铁素体和索氏体、亚共析钢,索氏体、过共析钢,索氏体和二次渗碳体。目的:对于低碳钢、低碳低合金钢,细化晶粒,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对于共析钢,消除二次网状渗碳体,有利于球化退火的进行。48.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再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快速冷却,从而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淬火钢得到的组织主要是马氏体(或下贝氏体),此外还有少残余奥氏体及未溶的第二相。目的: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49.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然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50.低温回火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它有饱和的α相和与其共格的ε-Fe2.4C组成,低温回火的目的是保持淬火马氏体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降低淬火应力和脆性,用于各种高碳钢的道具、量具、冷冲模具、滚动轴承和渗碳工件。51.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托氏体,它有尚未发生的再结晶的针状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极细小的片状或粒状渗碳体组成,目的是为了获得高的屈强比、高的弹性极限、高的韧性,用于各种弹簧、锻模。52.高温回火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它有已再结晶的铁素体和均匀分布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失去了原来淬火马氏体的片状或板条状形态,呈现多边形颗粒状,同时渗碳体聚集长大。目的:获得综合力学力学性能,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适用于处理传递运动和力的重要零件,如:传动轴、齿轮。53.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调质。54.产生回火脆性:淬火合金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冲击韧性剧烈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在350℃附近回火,碳钢的和合金钢都会出现冲击韧性下降,产生脆化现象,这种回火脆性称为第Ⅰ类回火脆性。它与回火的冷却方式无关,且无法消除,因此一般不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淬火合金钢在450-650℃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Ⅱ类回火脆性。它与杂质在奥氏体晶界上的偏析有关,消除第Ⅱ类回火脆性的方法:回火后快速冷却,使杂质来不及在晶界上偏析。(简答题)55.液态金属充型铸造,获得尺寸精确,轮廓清晰的铸件,取决于充型能力。在液态金属充型过程中,一般伴随结晶现象,若充型能力不足,在型腔被填满之前形成晶粒将充型的通道堵塞,金属液态迫使停止流动,于是铸件将产生不足或冷隔等缺陷。56.充型能力取决于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57.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和原因 序号 影响因素 定义 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 1 合金的流动性 影响原因 流动性好,易于浇出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有利于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的上浮和排除;易于对铸件的收缩进行补缩。2 浇注温度 浇注时金属液的温度 金属液体在流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 3 充型压力 浇注温度愈高,充型能力俞强。压力愈大,充型能力俞强,但压力过大或充型速度过高会发生喷射、飞溅和冷隔现象。4 铸型中的气体 浇注时因铸型发气而形成在铸型内能在金属液与铸型间产生气的气体 膜,减小摩擦阻力,但发气太大,铸型的排气能力又小时,铸型中的压力增大,阻碍金属液的流动 铸型从其中的金属吸取并向外传输5 铸型的传热 热量的能力 传热系数愈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俞强,金属液于其中保持液态的时间就愈短,充型能力下降。6 铸型系数温度 铸型在浇注时的温度 温度愈高,液态金属与铸型的温差就愈小,充型能力愈强。7 浇注系统结构 各浇道的结构复杂情况 结构愈复杂,流动阻力愈大,充型能力愈差。8 铸件的折算厚度 铸件体积与表面积之比 折算厚度大,散热慢,充型能力好。9 铸件的复杂程度 铸件结构复杂程度 结构复杂,流动阻力大,铸型充填困难。58.铸件的凝固方式分为三种类型:逐层凝固方式、体积凝固(糊状凝固)方式和中间凝固方式。59.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其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收缩是铸件许多缺陷产生的基本原因。60.金属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经过三个收缩阶段:⑴液态收缩:金属在液体状态时的收缩,其原因是由于气体排出,空穴减少,原子间间距减小。⑵凝固收缩: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其原因是由于空穴减少,原子间间距减小。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又称为体积收缩,是缩孔或缩松形成的基本原因。⑶固态收缩:金属在固态过程中的收缩,其原因在于空穴减少,原子间间距减少。固态收缩还引起铸件外部尺寸的变化,古称尺寸收缩线收缩。线收缩对铸件形状和尺寸精度影响很大,是铸造应力、变形和裂纹等缺陷产生的基本原因。61.在常用合金中,钢的收缩率最大,灰铸铁收缩率最小。62.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大而集中的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结晶间隔大的合金,易产生缩松,纯金属共晶成分的合金,易形成集中的缩孔。63.金属材料经冷塑性变形后,随变形度的增加,其强度、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64.晶体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才会发生塑性变形。65.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变形加工,此时产生加工硬化。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变形加工。66.热变形加工可使金属中的气孔和疏松焊合,并改善夹杂物,碳化物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提高钢的强度、塑性及冲击韧度。67.热变形时铸锭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沿变形方向被拉长为纤维组织(热加工流线)。68.自由锻用于单件、小批量锻件的生产以及大型锻件的产生。69.自由锻相比模锻具有以下特点:模锻件形状和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加工余量小,节省金属材料;生产率高;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模锻设备要求较高,吨位要求大,锻模结构复杂,成本高,生产准备周期较长。70.模锻适用于中、小型锻件的成批及大量生产。71.板料冲压是利用冲模在压力机上对材料施加压力,使材料产生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加工方法。板料冲压通常在室温下进行,故又称冷冲压。72.弯曲件在弯曲变形后,会伴随一些弹性恢复从而造成工件弯曲角度、弯曲半径与模具的形状、尺寸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弯曲件的回弹现象。73.焊接方法:熔化焊、压力焊和钎焊。74.电阻焊是利用接触电阻热将接头加热到塑性或熔化状态,再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形成原子间结合的焊接方法。75.钎焊分为两类:硬钎焊和软钎焊。硬钎焊的特点是所用钎料的熔化温度高于450℃,接头的强度大,用于受力较大、温度较高的场合。所用的钎料多为铜基、银基。钎料熔化温度低于450℃的钎焊是软钎焊。软钎焊常用锡铅钎料,适用于受力不大,工作温度低的场合。76.焊接残余应力变形产生的原因:结构件在焊接以后2产生变形,内部易产生残余应力。焊接残余应力会增加结构工作的应力,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焊接时,焊缝被加热,焊缝区应膨胀,但由于焊缝区域周围的金属未被加热和膨胀,所以该部分的金属制约了焊缝区受热的自由膨胀,焊缝产生塑性变形并缩短。焊缝冷却后,焊缝区域比周围区域短,但是焊缝周围区域并没有缩短,从而阻碍焊缝区域的自由收缩,产生焊接以后工件的变形与应力。77.低碳钢的焊接:焊接性良好,焊接时没有淬硬、冷裂倾向。78.铸铁的焊接:铸铁碳含量高,塑性低,焊接性差。铸铁焊接容易产生裂纹。79.焊接时,为什么对焊接区进行保护?有哪些保护措施? 答:防止空气进入熔池,减少焊缝金属中的氧、氮含量、氧含量增加,焊缝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下降。氮含量增加,会使焊缝中产生气孔。保护措施:⑴造气保护:焊条药皮或焊剂在高温下回产生气体,在焊接区周围形成一层保护气体,隔绝空气,使弧柱和熔池受到保护。如氩弧焊。⑵造渣保护,焊条药皮或焊剂熔化后产生熔渣,在熔池表面形成一层熔渣,与空气隔绝。如埋弧焊。⑶气-渣联合保护,在焊接区周围同时形成保护气体和熔渣,对焊接区进行保护。如焊条电弧焊。⑷渗合金,通过药皮、焊剂或焊条、焊丝向金属池渗合金,添加硅、锰等有益元素,以弥补其烧损,并进行脱氧、脱硫、脱磷,从而保证和调整焊缝的化学成分。80.热塑性塑料:其分子结构主要为线型或支链线型分子结构,工艺特点是受热软化、熔融、具有可塑性,冷却后坚硬;再受热又可软化,可重复使用而其基本性能不变;可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成形工艺简便、形式多种多样,生产效率高,可直接注射、挤压、吹塑成型,如聚乙烯、聚丙烯。81.热固性材料:具有体型分子结构,热固性塑料一次成形后,质地坚硬、性质稳定,不再溶于溶剂中,受热不变形,不软化,不能回收。成形工艺复杂,大多只能采用模压或层压法,生产效率低,如酚醛塑料、环氧塑料。82.陶瓷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硬度以及高耐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但特有的脆性、抗热振性能差等缺陷。83.碳/碳复合材料具有碳和石墨材料特有的优点如低密度,优异热性能如耐烧蚀性、抗热震性、高导热性和低膨胀系数。同时还具有复合材料的高强度、高弹性模量。84.纳米材料的特性: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纳米材料的体积效应、量子隧道效应。85.毛坯选择的原则:⑴工艺性原则⑵适应性原则⑶生产条件兼顾原则⑷经济性原则⑸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制作人:罗爽 绝无雷同 翻者必究
1. 制定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严格审查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是毕业设计的指导性文件。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体现了专业培养计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类型、课题的难易程度、课题的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纲要求所有课题必须来自社会生产实际或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专业教师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依据毕业时间大纲,先后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严格的审查与复审,而课题一经确定不得再行更改。毕业设计课题确定的完整程序是:教师申报课题—专业教师委员会评审—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复审—本专业所有毕业设计课题上网—学生根据网上公布的课题填报志愿—专业系统筹安排课题到学生。课题数目多于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部分课题会落选,这使课题的申报具有一定的竞争机制。
2. 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必须使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引起重视。往往有学生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学生若不能全力投入毕业设计,不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到位的训练,其专业能力将大打折扣,何谈零距离接触培养。因此,本专业在毕业设计之初,就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出席,通过动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人生的重要,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在大会上提出纪律要求,同时号召学生做毕业设计要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拿出最好的毕业设计成绩向学校汇报,向父母汇报。
3. 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控制
目前,毕业生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一定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就业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就到单位上班,有的学生东奔西走落实就业单位,致使毕业设计的时间极大地缩水。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本专业安排学生在第七个学期末就进入毕业设计,将寒假时间加以利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指导与管理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保证每周的指导时间,学生与指导教师每周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记录。在毕业设计的中期,学院检查毕业设计进度与学生表现,对进度较慢、不够认真、不守纪律的学生,提出整改要求,同时要求班导师和辅导员协助做思想工作,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4.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致力于零距离工程师培养
自2002年以来,常州市模具工业协会挂靠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专业与常州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常州高氏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常州华威塑料模具有限公司、常州钣焊厂、常州常恒集团公司等模协会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毕业设计期间,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到模协会员单位实习、调研,熟悉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管理、设备配备及工艺技术水平,避免毕业设计闭门造车,使毕业设计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零距离接近。
每年一届的国际模具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多于春季在长江三角洲的某中心城市召开,例如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都曾先后多次召开该博览会。本专业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博览会。学生可以在博览会上收集到丰富的专业资料,通过与参展专业人员的交谈可以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国际水平的工艺技术、装备、材料、计算机软件等使学生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大有裨益。
5. 聘请兼职教师,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
强将手下无弱兵。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得如何,指导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大多属于工艺装备设计类型,指导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工程师的素质。从学历职称方面看,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也不能完全唯学历唯职称。即使同时具备了博士学位与高级工程师职称,而对学生设计的图纸既不能给以肯定也不能指出什么地方有错误,这样的教师也就不能算合格的指导教师。本专业本着务实的精神,从本专业教师中筛选称职的指导教师,同时从常州市模协会员单位聘请一部分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获得到位的训练与锻炼。本专业每届毕业设计的整体成绩较好,每届都有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分别获得常州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奖。
6. 建立成绩评定体系,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给出合理的毕业设计成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本专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体系。该体系分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量化评分。第一个层次,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按百分制评分。依据课题准备和调研能力、方案设计与论证能力、加工与装配工艺性、工程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工程制图能力(图样质量)、总结表达能力(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质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难易程度、课题工作量大小、工作态度与纪律等指标打分。第二个层次,专业系指定的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按百分制评分。依据毕业设计总体设计质量、零件设计质量、技术总结质量、工程制图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设计说明书写作规范性等指标打分。第三个层次,组织学生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按百分制评分,依据学生在答辩中表现出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答辩的应变能力等指标打分。遵循指导教师回避制,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第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辩进行总评,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给出总评成绩。其中,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答辩委员会评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评分指标既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也便于量化打分。这些指标既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参照,也是学生毕业设计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用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为国家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了基础。各种层次的高校培养对应层次的人才,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是首先要解决与明确的问题。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培养目标
解放后,我国按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培养机械专业热加工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科院校设置了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1998年,教育部为了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成型方面的人才,将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过去的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及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了新专业,分三种模式。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新专业以机械和控制工程为主,原专业只是新专业中的一个方向,较少的学校开设这种专业;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此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也不多,此专业由于是原来老专业的综合,开设的学校专业齐全,发展较为平衡;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和控制工程,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最多,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新设专业。当中的高校分两层:第一,主要为重点大学,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铸、锻、焊等各个方向均有较强的实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第二,主要是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各个学校虽然历史、规模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长期在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要求的影响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模式上并无明显区别。高校专业目录调整设立新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后,新专业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各高校原专业设置、发展上的极其不平衡,导致培养人才的侧重点大不一样。另外,老专业对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合并后新专业教学容易受此影响,容易存在机械堆积现象,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各院校均处于初级阶段,正根据各自已有的实力或既定的专业培养方向,努力建立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设立正确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必须按人才培养目标尽快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我国本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培养出的学生要被社会接受。特别是对于众多的一般工科普通高等学校(按全国招生次序,第二批招生的本科院校称为一般普通高校),它们大部分属于非科研型学校,有别于国家重点投入的“211”学校,从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实验条件、学生素质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决定他们不能以培养本、硕、博连读的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流,而应从各自的优势或特色出发,应与科技发展变化、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选择三方面同时接口,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和技术特长的工程化实用型人才为主导性目标,以适应当前工科教育强调通识性、学科化和工程化,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改大趋势。
二、模具行业新世纪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几十年来,模具行业发展很快。模具行业是一个融合多专业多学科知识,并为多种加工领域服务的工业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熔化沉积制造(FDM)等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世纪的模具行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普通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比较
大量的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一般普通高校中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应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附表:普通本科与高职的比较(见下页)。
四、加强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
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其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平台上进行,通过四年课程学习,以学习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一条连续的“红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串联起来,系统地学习与应用。培养方案:第2学期学习AutoCAD,第四学期学习Pro/E,第5学期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和Mastercam,第6学期学习Moldflow,时间连贯,知识难度由浅入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到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学习,连贯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完成;同时应用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融会贯通,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力——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专长”的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某一项工程任务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为他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要多分析讲解一些工程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另外尽量多开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实验。宽裕的实践环节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强的小项目,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通过实地考察并参与实践一些有针对性的工程项目;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些综合运用知识性较强的材料成型项目或学科前沿带有探索性的试验课题;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综合性开放实验等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开放试验中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把模具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达到一定的目标。科技在发展,社会要求在变化,学生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培养应建立在深厚基础的平台上,也就是“通识”的学习上。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基础课,增加后劲,另一方面要凭借专业基本训练,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打好基础。将专业实验课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以后,使学生能较早地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特别是通过联系典型工程教学,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为以后迅速适应工程岗位打好基础。
五、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
大学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设计,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来,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上,侧重纵、横向科研项目相关的题目,改变以前的指导方式。当下师生比大幅度提高,教师指导的任务也不断加重,要求教师指导不但不放松,还要注意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开放实验室,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已签订就业合同的同学结合该单位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题,双方共同指派指导教师。另外,教师也可以到实习基地现场结合工厂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普通本科专业层次,应当确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目标,确立“通识+专长”的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工程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要不断地完善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力争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瑞玲,王丽娟,于玲,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初探[J].铸造设备研究,2003,(3):38-41.
[2]瞿大中,姜新桥,韩森和,等.制定高职四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60-64.
【材料成型工程简历】推荐阅读:
材料成型工艺的作用03-30
材料成型新技术论文07-19
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03-06
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06-21
钣金成型加工技术11-07
电火花成型加工教案10-06
成型钢筋加工合同范本10-21
关于钢铁冶金成型的认识02-27
精密射出成型技术04-20
快速成型技术复习小结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