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教授讲座(精选3篇)
——听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师团队解读新课程标准有感
北京市昌平实验小学 王福成
2013年10月23日至12月11日,我有幸在崇文小学参加了第十四期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八节课的学习虽然很短暂,但每次的感觉是幸福而充实的,因为每天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也许会走的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坚持着走下去。前面的路会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以下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从知识传授到发展思维
课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不是让学生说出正确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从已知的知识推算,强化了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了直观数学到“数学建模”的抽象。我们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的教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商不变规律,然后就是总结练习。吴正宪老师提出不仅要发现规律而且还有学会自己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抽象思维建立起数学概念,这样对于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此外利用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也是对学生更深层的挖掘。吴正宪老师的这些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更认真的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也谈到,儿童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要学会期待,要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我曾经在网上看过吴正宪老师的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被吴老师关注的一定是想说又不敢说的学生、上课有游离的学生、抱有自己想法不放的学生。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潜力但尚未成熟,因此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包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
吴老师认为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应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数学教育应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唯有参与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体验;数学教学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印”,即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会自省。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刘德武老师在讲座中提出“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并用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听专家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大量的案例,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一节课要上得有深度,有广度,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必须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研究教材,又不能拘泥与教材,受教材的过渡束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从有效走向高效。
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的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种学习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应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要推动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了解了修订课标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明白了修改由以前的“两基”变“四基”: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要求。讲座中列举的吴老师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让我再次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怎样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孙晓天教授说: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在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4、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主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细细品味吴老师的书,品味吴老师的课,感觉她的课堂大气,有深度,令人回味无穷。她用自己的教学践行了“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课堂,用心地读懂儿童”的教育理念,实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
★ 年月日教学设计
★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 《年月日》教学设计与反思
★ 吴宪亮的别样人生
★ 书正宪扇读后感
★ 新人教版三下年月日教学设计
★ 新人教版版年月日教学设计
★ 年月日教学反思
★ 年月日教学反思
主动反思 促进成长----------听吴正宪老师《以高品质的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2013年5月14日下午非常荣幸的听取了吴正宪老师的《以高品质的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又给了我和大师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感触颇深,一位教师只有真正的爱上了教育这一事业,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只有主动反思才能促其进步,反思是进步的开始。多么深刻的揭示了作为一个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路子,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自己原生态课堂教学中认识自己。
带着疑惑,我静下心来认识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教学促使每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促进角色的变换。反思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与一般的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不仅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在反思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确立这样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在反思中,教师学会了了解孩子,学会了了解自己,也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教学策略“执行者”逐渐向“决策者”转变,而众多困惑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反思教学促使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听吴正宪教授讲座】推荐阅读: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10-18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感受12-26
吴正宪讲座有感03-27
吴正宪讲座整理稿12-20
吴正宪数学核心素养07-12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04-21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09-17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安小燕09-30
北大教授现场讲座口语07-22
金正昆教授讲座心得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