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精选9篇)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1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患病率,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要求,对我院2014年所有住院病人进行患病率调查。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结果调查237人,发现医院感染22人,患病率为9.28%。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中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通过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2014年11月16日住院的所有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2、调查方法按25—30张床位配备1名调查人员,共配备调查人员9人,系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科兼职监控医师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调查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监控网统一的调查方法进行集中培训。采取床旁逐个调查和病案调查相结合,并结合查阅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检验结果,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3、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245人,实查237人,实查率96.73%,其中男176人、女61人。全院共发生医院感染22人次,患病率约9.28%。其中年龄<2岁和>60岁的158人,发生医院感染16人,医院感染患病率约为10.13%;2—60岁的79人,发生医院感染6人,医院感染率约为7.59%。

2、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汇总表一。

3、各系统疾病类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汇总表二。

4、医院感染病原体情况详见汇总表三。住院病人实查数237人,抗生素应用48人。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12例,检测率25%。共检出病原体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异形枸橼酸杆菌属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格高菲肠杆菌1例。

5、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情况详见汇总表五。

6、各科室经血传播病毒携带情况详见汇总表六: 住院病人实查数237人,HBsAg检查136人,检查率为57.38%,抗—HCV检查95人,检查率为40.08%,抗—HIV检查89人,检查率为37.55%。全院237人例检查病人中,HBsAg阳性率为0.42%,抗—HCV阳性率为0,抗—HIV检查阳性率为0。说明住院病人中携带经血液传播病原体如HbsAg阳性患者在安置病人要尽可能单间安置,且在日常的诊疗操作与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流程,对病人使用过的用具及医疗废物要正确处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7、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详见汇总表四本次调查237人,有48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0.25%、其中单用药30人、占62.5%,二联用药17人、占35.42%,三联用药1人、占2.08%。

三、从整个调查中发现抗生素使用及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部分科室预防用药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2、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细菌培养率过低,我院的实际细菌培养率为25%,但仍低于卫生部要求(国家标准≥30%)。没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可以导致细菌对被滥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必须使用其它抗生素才能控制疾病,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我们只有做到及时正确的采集、送检标本,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才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从而减少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3、通过横断面调查发现,患病率约为9.28%,高于日常监测,较10月份医院感染率高7.17%,说明日常监测存在一定的漏报情况。患病率调查为准确。

4、在调查中发现,年龄<2岁和>60岁者,患病率为10.13%,2—60岁患病率为7.59%,<2岁和>60岁者属于年龄过小的婴幼儿及老年人,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完善或减退,老年人存在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使得这部分病人易出现医院感染,所以占相当高比例。

四、医院感染发病原因分析:

1、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1)易感人群:慢性病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和卧床病人因长期的疾病折磨,使其全身多系统机能遭到破坏,加之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住院时间长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增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处于衰退阶段,大多数有几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肿瘤、放化疗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和抑制,这些原因使部分人群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大为增加。(2)易感因素:长期以来,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增强医务人员院感意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院感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和消毒隔离制度。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医院感染发生。(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细菌变异,耐药菌株不断增加,而引起新的感染。(4)不能有效落实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制度,环境消毒不彻底,均可引起交叉感染,使病人感染率增加。(5)科室患者和家属多、探视人员流动大,环境拥挤病区空气质量差,导致病原菌传播。

2、从医院感染部位构成分析:(1)呼吸道感染居我院医院感染的第一位,但多集中在免疫 力低下的病区,未引起暴发流行,主要原因是随着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增强,该病区对呼吸道感染的措施能够较好的掌握。(2)手术切口感染位于第二位,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严格造成的外源性感染也是原因之一。

五、整改措施: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医院感染管理在隐患问题逐一排查,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要加强日常消毒隔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无菌操作、卫生洗手的管理和检查,保证诊疗用品消毒灭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病区空气的流通,保持环境整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做好病区的终末消毒工作。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用药,缩短用药时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高病原体标本送检率(病原体标本送检率≥40%)减少耐药菌株,杜绝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院内感染。

4、掌握好用药指征,减少预防用药,控制用药时间,预防使用尽量控制在5天内,抗感染治疗如果三到五天没有控制,应及时送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

5、重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做到合理用药,对于病情有变化而需要更换抗生素时在病程中应及时记录、分析。

6、熟悉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正确选用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和无意义的联合用药。

7、严格按照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及药代动力,选择合理给药方法、剂量及给药间隔。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定义

现患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处于一定危险人群中实际感染病例 (包括以往发病至调查时尚未愈的旧病例) 的百分率。

1.2 计算方法

1.3 调查时间

2011年7月18日至2011年7月22日。

1.4 调查对象

2011年7月18日00:00至2011年7月22日24:00期间内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 (包括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 、病原菌检出和耐药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 但不包括当日入院及转入患者。

1.5 调查方法

(1) 为确保患病率调查严谨实施, 感染管理科详细拟定了我院2011年患病率 (横断面) 调查计划书, 呈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 (2) 在调查开始前对各科参与此项调查的医院感染监控医师及监控护士进行了调查前的培训。 (3) 向各个科室发出通知, 说明调查目的, 时间安排等, 要求各科对住院患者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 (4) 调查采取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填写统一的床旁调查表及个案登记表。

1.6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7 统计方法

调查资料上报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将根据调查上报资料对现患率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由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患病率

本次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查患者1872例, 实查1872例, 患病率调查实查率100%。存在医院感染患者90例, 患病率调查的医院感染率为4.81%, 见表1。

2.2 按科室医院感染患病情况

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 各科医院感染情况因科室患者特点不同而各有差异, 医院感染患病率较高的科室 (除ICU、RICU、新生儿病区外) 依次为:呼吸内科二区26.7%、胸外科14.3%、肿瘤内科10.9%、心外科10.5%、血液肿瘤科8.89%、神经内科四区8.77%等, 见表2。

2.3 患病率调查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

调查全院医院感染发病共90例次, 我院医院感染仍以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主。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到全院医院感染率的14.4%, 下呼吸道感染占到全院医院感染率的53.3%, 呼吸道感染是我院医院感染主要形式。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较多的科室为:RICU、呼吸内科二区、重症医学科、肿瘤内科、特需病区、新生儿病区、血液肿瘤科、综合病区、消化内科一区、神经内科二区等, 见表3。

2.4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34.5%, 以治疗为目的比率为58.7%, 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以单联为主占到74.0%, 二联使用为25.1%, 二联以上使用为0.9%, 但治疗用药及治疗加预防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34.7%, 见表4。

2.5 全院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分析

通过对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对全院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汇总, 160例病原学送检标本中, 检出菌株数47株, 标本送检阳性率为29.4%。其中, 铜绿假单胞菌12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 鲍曼不动杆菌7株, 大肠埃希菌4株, 符合感染控制科日常监测主要病原体情况, 见表5。

3 结果分析

3.1本次患病率调查的医院感染率为4.81%, 与2010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中>900张床位的130所医院的平均医院感染率4.05%相比, 略高0.76%, 但符合国家规定的医院感染患病率≤10%的要求。调查显示:平时我院住院病例存在着医院感染病历漏报现象, 因此, 希望全院各科主任、护士长、各位管床医师及监控医师要重视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重视医院感染病例诊断与及时上报工作, 把感染控制工作重心前移, 把预防看成是最可靠有效的投资, 密切关注本科室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发生的苗头,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严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3.2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呼吸内科二区26.7%、胸外科14.3%、肿瘤内科10.9%、心外科10.5%、血液肿瘤科8.89%、神经内科四区8.77%等, 医院感染的发病与患者年龄、免疫功能、以及所患基础性疾病等有明显关系, 要加强对高感染科室感染管理。感染控制科提示以上科室, 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特别注意加强本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工作。

3.3下呼吸道感染占到全院医院感染率的53.3%, 呼吸道感染是我院医院感染主要形式。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较多的科室为:RICU、呼吸内科二区、重症医学科、肿瘤内科、特需病区、新生儿病区、血液肿瘤科、综合病区、消化内科一区、神经内科二区等。呼吸道感染与呼吸机的使用、婴幼儿、长期卧床患者、老年患者、所患基础性疾病较多患者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提示相关科室重视与加强这些患者的基础护理, 落实手卫生、勤翻身扣背、防止误吸和返流、卧位抬高床头30°~45°、增加口腔护理、吸痰次数, 正确按照呼吸机的消毒处理流程处置呼吸机相关部件, 按要求规范使用呼吸机螺纹管, 以降低此部位的感染率[1,2,3,4,5]。

3.4治疗用药及治疗加预防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34.7%, 与2010年我院患病率调查时送检40.9%相比降低了6.2%, 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仍处于偏低状态, 治疗用药及治疗加预防用药461人中, 只有160人送检细菌培养。临床各位医师要重视与提高相关治疗用药及治疗加预防用药病原学的送检率, 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以达到临床各科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为患者提供有力、有效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感染,患病率,调研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98.

[2]苏敏, 郭丽珍, 崔燕,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5) :874-875.

[3]马桂霞, 富秀玉, 张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3) :436-437.

[4]文灵敏.377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7) :1301-1303.

230例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275-02

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特点能够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制定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和策略。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5678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为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5678例住院患者的出院病例。

1.2调查方法:对上述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诊断均依照我国卫生都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调查病例5678例,确定医院感染患者23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1%(230/5678)。

2.2感染部位及其比例:感染部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呼吸道系统感染40.0%(92/230)、手术部位感染22.2%(51/230)、胃肠道感染17.4%(40/230)、泌尿系统感染8.7%(20/230)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7.0%(16/230),其他感染4.8%(11/230)。具体见表1。

2.3医院感染病原体:病原体共检出106株,其中G-杆菌44.3%(47/106),G+杆菌31.1%(33/106),真菌24.5%(26/106)。具体见表2。

2.4年龄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全部医院感染患者中,<2岁患者共有4例,比例为1.7%,>60岁患者共有86例,比例为37.4%。

2.5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情况具体见表3。

表3易感染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情况明细表

3讨论

3.1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其防范措施:本组研究显示,呼吸道系统感染的比例为40.0%,基本上与参考文献[1]和[2]的医院感染率相同。医院的人员流动性大,易引起患者、医护、探视人员、陪护之间的交叉感染,其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3],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氧气湿化瓶、连接管道等装置的消毒管理,严防病原菌通过管理直接进入患者呼吸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合理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病房管理,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确保空气消毒质量[4];严格探视和陪护制度,减少病房人员流动等均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手段。

3.2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导致住院患者获得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较长、年龄偏大、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因此,医院方面必须要强化对符合以上因素中一种或者几种因素的患者的监控,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以及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杨大国,马汉武,肖伟,苏健,胡瑛,钟旬华.深圳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1)

[2]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193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08)

[3] Sax H,Hugonnet S,Harbarth S,et al.Variation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alence according to patient care setting:a hospital-wide survey.J Hosp Infect,2001,48(1):27-32.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4

【关键词】

护生;手卫生;医院感染

【摘要】

目的了解护生对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认知情况,探讨相关培训重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132名进入临床实习2~3个月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护生对手卫生、医院感染及标准预防的概念答对分别占89.4%、9.1%、30%、24.2%的护生知道手卫生方法,22%的护生知道手卫生设施,只有11.4%的护生知道疾病传播途径,平均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知识的知晓率33%。结论护生对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认知不全面;应适当增加课时,加强护生在校教育及岗前培训,强化重点内容,提升护生手卫生与医院感染认知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实习护生136人,其中男4人,女132人,年龄21~24(22.5±0.8)岁。学制:对口本科(职业高中、中专升本科)64人,专升本37人,统招本科35人。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及内容问卷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是否接种乙肝疫苗。第2部分参考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卫生行政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综合文献自行设计护生手卫生与医院感染认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手卫生知识、医院感染及标准预防概念等12题,12题均是多选。多选题多选或少选不给分,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满分12分,得分越高表示手卫生及医院感染知识掌握越好。经医院感染、护理学专家审阅修改后确定具体内容,以保证问卷的效度。

1.2.2调查方法调查集中进行,使用指导语向实习护生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填写方法,要求20min内完成。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6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问卷合格率97.1%。

2结果

护生手卫生及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见表1。表1护生手卫生及医院感染认知情况 讨论

3.1结果分析

3.1.1护生对手卫生知识了解欠全面本组894%的护生答对手卫生的概念,对手卫生的设施、方法、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护生知道的分别占22%、24.2%、44.7%,说明在学校的教育中对手卫生概念的强调,但对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不够。护理工作大多都是通过手操作,护生到医院实习每日接触病人,对手卫生及医院感染的认识相对不深,而护生又肩负着护理事业的重任,培养他们手卫生习惯很关键,明确洗手和手消毒的原则,提供方便有效的速干手消毒剂,提高日常工作中卫生手消毒的依从性,特别在患者间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如静脉输液、注射等情况[3],促进护生对手卫生及标准预防双向防护的理解和执行。

3.1.2护生对医院感染基础知识的认知有待提高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护生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关系的认知情况,结果不容乐观,只有9.1%的护生知道医院感染的概念,11.4%的护生知道疾病传播途径,对病房清洁区也只有31.8%的护生回答正确。有学者提议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独立开设《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课程[4]。随着医院感染学的迅速发展,护理教育如何设置和实施相关课程,亟待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3.1.3护生对标准预防的认知不容乐观现有学校课程中《传染病护理学》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标准预防,《护理学基础》有一个章节介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提到过相关概念。但本组调查只有3.0%的护生答对标准预防的概念,46.2%的护生知道标准预防措施。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有很多机会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的欠缺,不熟悉环境,再加上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5],也容易被感染或将疾病传播,而他们的标准预防认知水平是影响感染发生及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虽然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问题已逐渐引进护理教育者的重视,但由于课时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护生虽然了解一些标准预防知识,但深度不够,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正确的使用标准预防,提示学校需要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并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3.2对策

3.2.2加强在校护生的教育通过本次调查,提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和任课老师不应忽视培养学生良好手卫生行为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形成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理念,把手卫生规范及标准预防措施作为学生实习前期培训部分内容,开展职业防护宣传教育,在学校示教室和洗手间等地方设置规范洗手设施,张贴“六步”洗手法的彩图,要求学生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方法,树立牢固的防护意识,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制订方便、直观的手卫生及标准预防知识手册,把手部清洁作为治疗操作的基本步骤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护生在实习期间,由于手卫生及标准预防执行不正确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2.4加强临床带教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必要对护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可在临床小讲课中再次讲授手卫生、医院感染及标准预防知识,在具体操作时示范规范性操作过程,讲解规范性操作的现实意义;可将手卫生、标准预防知识作为实习考核的一部分,尤其应针对对口本科和统招本科护理学制的护生,他们无专升本护生的临床经历或基础文化偏低,标准预防意识较为薄弱,此方法有利于促进其对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标准预防措施的执行,最终达到保障患者及护生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目的。

3.2.1增强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意识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也在2009年12月开始执行,医院感染已上升为严肃的法律问题。如果是由于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消毒隔离意识差、双向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将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医院方面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护生是未来护理教育及护理工作的主题,临床实习是护生学习和提高护理技能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护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养成良好操作习惯的关键期。针对本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生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教育意义深远。因此,学校、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均应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手卫生及标准预防的重要意义,借此提升护生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意识。

3.2.3强化岗前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培训中,必须有3个学时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其中针对手卫生知识、标准预防的重要性及措施进行讲解。由于培训内容多、时间有限,往往对手卫生、标准预防及医院感染知识的讲解不能扩展和强调,而且太多的内容令护生无法全部接受和消化。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护生的岗前教育,如可增加培训学时,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职业防护培训分次讲授;针对护生最薄弱和最关注的手卫生进行重点讲解,除重点示教规范性操作外,强调在日常工作中手卫生的依从性,发生锐器伤后正确有效处理措施及上报医院有关部门的方法,做好暴露后预防。通过接受专业、系统的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可以提高学生洗手和手消毒的依从性,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是他们进入临床实习的基础,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50多年前奥地利的welss医师首先证实了手卫生的价值,医师用“漂白粉”洗手后,产褥热的发病率大为下降,死亡率也由10%下降到1%[2]。经证实,多数医院感染是由致病菌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交叉传播引起的,医务人员的手是病原菌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有很多机会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他们手卫生的状况及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医院感染发生及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护生手卫生及医院感染知识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实习护生的培训教育,笔者于2010年10月对某三甲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手卫生及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5

1、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即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社区感染的定义:病人入院时已经存在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2、诊断:填写病人当前诊断

3、感染包括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

无论社区感染还是医院感染,“存在”是指:1)调查日新发生的感染;2)过去发生的感染,在调查日该感染仍未痊愈的病人或部位。“不存在”指:1)过去发生的感染,在调查日已经痊愈的病人或部位;2)没有感染的病人。

如调查分次完成,则“存在”和“不存在”指各科室相应调查日期内是否存在感染的状态(包括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

4、感染部位:医院感染部位和社区感染部位都按下列分类标准填写;汇总时归类如下:

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包括:感染性腹泻,食道、胃、大小肠、直肠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腔内组织(包括:腹膜炎、腹腔积液感染),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血管相关,血液(菌血症、败血症),皮肤软组织(包括: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褥疮感染、乳腺脓肿或乳腺感染、脐炎、新生儿脓疱病、烧伤部位感染),其他[胸膜腔感染,病毒性肝炎(仅指医院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输血相关感染,非手术后颅内脓肿,无脑膜炎的椎管内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生殖道感染,口腔感染等]。

5、病原体:指感染部位的病原体。一个感染部位若为混合感染则有多个病原体。在感染部位的病原体中特别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

6、ESBLs:参照美国CLSI(临床实验室判断标准)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等)、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和氨曲南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

7、手术:调查对象在入院后的手术,都填为是。

切口分类:

I类切口:即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切口:即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III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8、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指相应调查日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日之前的不计。不包括抗结核治疗药物;不包括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不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病毒唑等);不包括眼科(抗菌药物滴眼)、耳鼻喉科(耳、鼻的滴药)、烧伤科(烧伤部位抗菌药物覆盖)等局部用药。不包括抗真菌药物。

9、目的:单纯用于治疗者归为治疗用药,单纯用于预防者归为预防用药。不能确定者,可询问病室主管医生。

10、细菌培养:凡治疗用药者均必须注明是否送细菌培养。单纯预防用药和未用抗菌药物者不必填写。

11、调查注意事项

1)注意调查过的患者是否存在转科情况,已经调查过的患者不要重复调查。

2)每一调查对象均需填写个案调查表。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6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新生儿自身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皮肤屏障功能弱,易破损,增加感染机会;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IgG 水平低、黏膜分泌性IgA水平低、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2 kg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的2.5 倍。

1.2 外界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病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未建立合适的探视制度;探视人员或医护人员或病区护工患感染性疾病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3 侵入性操作因素:因新生儿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因病情的需要,多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胃管、雾化吸入、反复穿刺等抢救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气道、皮肤黏膜受损,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美国研究者报道ICU 病房VAP的发生率在9%~28%,病死率高达20%~50%[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感染率为3.8%~4.2%;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1.7%。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 于2006年4—12月, 在广州市黄埔区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1 717名20~64岁的已婚妇女进行了调查。

1.2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分为问卷调查和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2部分。设计统一调查问卷和疾病登记卡。

1.2.1 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由妇科医生完成常规妇科检查,

同时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 追踪并详细记录妇科检查结果。生殖道感染疾病指患有以下任何一种感染:阴道炎 (念珠菌性、滴虫性、细菌性阴道病) 、淋病、宫颈炎 (宫颈糜烂、息肉、那氏囊肿) 、附件炎和盆腔炎等。

1.2.2 问卷调查。在开展妇科检查的同时,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医务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 以了解影响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的相关因素, 询问不作任何提示和诱导。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分别对问卷调查员、妇科医生和检验医师进行了统一标准的培训;资料整理阶段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严格的核查和验收。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被调查妇女的人口学特征

(1) 年龄:本次调查妇女平均年龄为37.50岁, ≤35岁组占41.12%;36~45岁组占41.88%;≥46岁组占17.00%, 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26~50岁之间的育龄妇女。 (2) 职业:国家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占24.29%, 工人占24.40%, 无业和失业家庭妇女占26.38%, 流动人口妇女占24.93%。 (3)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36.92%, 高中 (或中专) 者占38.96%, 大专者占15.67%, 本科及以上者占7.45%, 学历不详者占0.99%。

2.2 生殖道感染的患病情况

生殖道感染的累计发生率为40.83%。生殖道感染以宫颈炎的患病率最高, 为30.17%;其次是阴道炎, 为13.51%;盆腔炎为3.03%;外阴炎为0.17%。≤35岁组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最高, 为43.48%;其次是36~45岁组, 为40.47%;≥46岁组为35.27%, 后一组与前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职业分布以流动人口的患病率最高为49.07%, 其次是机关和技术人员为44.84%, 无业/失业妇女为35.87%、工人为33.65%。流动人口组与后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卫生需求情况

2.3.1 被调查妇女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需求较大,

希望获得以下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定期妇女病查治占70.24%, 医务人员的咨询指导占49.21%, 获得免费宣传资料占45.31%, 定期健康知识讲座占41.93%, 热线电话占9.38%, 录像带或VCD占7.05%, 其他服务占0.58%。

2.3.2 有固定工作、或文化程度较高、或家庭收入较高、有医疗保障的妇女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需求较大,

可能与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服务支付能力较强有关。对于年龄大于56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低的妇女, 由于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认识不足和经济原因而导致需求不大。另一方面, 流动人口妇女的需求是:医务人员的咨询指导占49.77%, 定期妇女病查治占48.13%, 获得免费宣传资料占47.43%, 定期健康知识讲座占35.28%, 录像带或VCD占8.64%, 热线电话占6.78%, 其他服务占1.17%。

3 讨论

妇女生殖道感染与不孕症、流产、新生儿感染、宫外孕、盆腔炎及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已成为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据有关报道, 我国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达50%左右[2], 且农村地区患病率更高。北京王临虹[3]、广州武秋林[4]调查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分别为42.1%、59.36%,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黄埔区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40.83%, 虽低于上述研究报道, 但患病率仍然较高, 这应该引起广大妇女、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患病率与年龄和职业关系较大, 流动人口妇女和年龄≤35岁的妇女发病率相对更高, 因此, 应重视对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妇女的有关生殖道感染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根据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卫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干预, 如大力开展生殖道感染的普查普治工作, 让流动人口也可以享受社区的免费普查普治服务;其次, 根据不同文化及职业背景, 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宜形式的健康教育, 如定期的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及派发免费的生殖健康教育处方等, 普及生殖道感染的基本防病治病知识。

关键词:妇女,生殖道感染,生殖健康,卫生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军华.生殖道感染与卫生服务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11) :52-54.

[2]钱序.中国妇女生殖道感染研究现状 (下) [J].中国妇幼保健, 1994, 9 (3) :52-54.

[3]王临虹, 赵更力, 陈丽君, 等.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情况及其与相关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005, 9 (19) :265-268.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篇8

【关键词】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随着医学的发展[1],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医院感染暴发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使得医院感染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国际上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社会广大百姓的关注,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趋势[2]。本研究通过对淄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2013年四年医院感染的资料收集,研究医院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淄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对从2010年1月20日到2013年12月20日的医院感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连续四年每年调查人数均为调查当日的所有住院人数(包括当天出院的患者,但不包括当天入院的患者)。总共调查201385例住院患者。排除类型:在入院前即已存在的感染;因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如水痘、疱疹和弓形体等感染;患者原先已有的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1.2 医院感染范围 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没有明确潜伏期且在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患者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医院感染;新生儿在分娩和产后的感染;在诊治过程中被激活的如病毒、结核杆菌、疱疹等潜在性感染。

1.3 方法 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监控基地组织的全国统一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调查一致。按科室每50张床位配备1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这些医务人员需为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感染监控医师。对以上医务人员要进行培训,使其明白诊断标准、调查方法、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医务人员在进行调查时要注意记录体温、抗菌药物使用原因、入院诊断、病理学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调查研究该院201385例住院患者有568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平均感染率为2.82%,其中每年度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3.21%、3.11%、2.82%、2.38%,見表1。率并未随着病例数的增加而升高,而是相对平稳,有下降趋势,说明该院医院感染控制有方。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趋进步和发展,医院面临的医院感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医院感染也随着感染患者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在不断改变。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日趋多样,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易感人群队伍迅速增加[3]。已经使得医院感染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近年来医院感染的暴发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这样导致医院感染成为了日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也逐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且医院感染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处理不好会导致患者治疗变得复杂,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住院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也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所以搞清楚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做好医院感染管理显得非

常重要[4]。

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有如下对策:①建立优化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其次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再者注重院内感染控制继续教育管理。②充实与构建结构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队伍。首先应合理、专业构成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其次充实医院感染管理队伍。③运用监、管、控技术。首先应做到监、管、控一体化管理,对主要患者全过程监控,监测医院感染症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流程,并进行床旁监测。其次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再者现场督查全面实现过程管理,制定督查项目,边督查边整改,并重视反馈。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首先应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软件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其次对消毒供应中心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系统。⑤推行标准预防。使用个人防护装备进行防护,掌握隔离预防技术,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注重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并进行防护技术培训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美华,龚光明,周红芳.强化医院感染管理 提升内涵工作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148-149.

[2]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3]张永忠.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1):61.

医院洗衣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9

1、洗衣房按其工作流程应设污物接收间、消毒间、洗涤间、烘干间、叠衣间、修补间、清洁衣被贮存间、发放间等。

2、应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污染衣物未经洗涤消毒不得进入清洁通道及清洁区。

3、不得在病房走廊清点污脏被服,应直接放置污衣袋内运送洗衣房的污物间清点。清点完毕及时清扫,定期消毒。

4、传染性衣物或被血、体液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标记,用蓝色污衣袋运送,分机洗涤。

5、收送被服的路线由污到洁顺行通过,不得逆行。运送车辆应洁、污分开,定期消毒。污衣袋每日洗涤。

6、工作人员在回收污被服时,要戴口罩、戴手套,注意消毒隔离。

7、各工作间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每周大扫除一次。

8、一般衣物,洗涤温度要达到90℃以上,洗涤30~40分钟。

9、传染性衣物应用100℃含有效氯250~500mg/L洗涤液洗涤30~60分钟;烈性传染病衣物,应先压力蒸汽灭菌再洗涤。

10、有明显尿、血、粪便污染衣物,应按传染性衣物洗涤消毒。

上一篇:教学目标反思下一篇:在家做个好孩子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