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论雷峰塔的倒掉》 教学设计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必修《论雷峰塔的倒掉》 教学设计(通用3篇)

高一必修《论雷峰塔的倒掉》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实录

一、化难为易:从故事入手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

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

生①: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

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

生②: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

生③: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

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

生④: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

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

生④: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小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旁。

师:你读书很细心,还用上了形声字的知识。他(指写错的学生)大概没有好好看这条注解。有一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傻”问题:雷锋同志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鲁迅干吗要希望纪念雷锋同志的塔倒掉?(笑)我想,如果他好好看了注解,就不会这么犯傻了。(笑)其实这位同学文章也没有看懂。你们说,鲁迅希望雷峰塔倒掉跟一个什么故事有关系?

生⑤:跟《白蛇传》的故事有关系。因为白蛇娘娘就被法海和尚压在雷峰塔底下,所以作者希望它倒掉。

师:这就对啦!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是鲁迅;当时凡是知道白蛇娘娘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它倒掉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⑥:因为人们同情白蛇娘娘。

生⑦:白蛇娘娘是蛇妖,法海除妖,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

师:好!你敢于和大文豪鲁迅唱对台戏,(笑)我钦佩你的勇气。请大家一起发表意见。

生⑧: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白蛇娘娘是个好的妖怪。(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⑧:文章里说的,白蛇的故事出于《义妖传》,“义妖”当然是好的。

师:有说服力!文章第二段里就有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说明你的细心。既然说到了第二段,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段。你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根据。证明白蛇娘娘是个好妖怪,是义妖。(学生默读第二段)

生⑨: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恩。

师:你说的是对的,但最好不要这样笼统地说。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件事,要一件一件地说,最后证明白蛇娘娘到底是好是坏,是值得同情的还是应该镇压的。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字句把主要的情节概括地表达出来,简洁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试试看。

生⑨: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夫,(笑)。白蛇寻夫。水满金山。白蛇中计。造塔镇压。

师:嗯,概括得很好。刚才大家为什么笑?

生⑩:他说法海藏“夫”,人家会误以为是法海的丈夫。(笑)最好改成法海藏“人”。

师:“人”又好像太笼统。(学生七嘴八舌:藏“许”)好,就用法海藏“许”。现在大家看看,这样的故事情节说明了什么?不要用一句话回答,最好能作一点分析。

生(11):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结婚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1):电视里看到的。(笑)可是法海总想破坏,最后终于把白蛇娘娘收到一个钵盂里,压在雷峰塔底下。白蛇娘娘一心要报恩,当然是“义妖”。她有情有义。(笑)

师:说得好!既然白蛇娘娘有“义”,那么法海就是有“义”的反面,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12):不义之人。

师:你们同情白蛇娘娘,还是法海?

生:(齐)白蛇娘娘!

师:同情法海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对生(7))怎么,你也不举手?你是赞成法海除妖的。(笑)

生⑦:我只是提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其实我心里也同情白蛇娘娘。(笑)

师:噢,原来如此!你对活跃我们的思维作出了贡献!(笑)的确,凡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几乎没有不同情白蛇娘娘的。从课文里看,只有一种人是不同情白蛇娘娘的,不知道你们看懂了这句话没有。是谁啊?

生(13):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人。(师插:能解释一下吗?)就是头脑里有毛病的人。

师:是精神病吗?(笑)

生(13):是指有封建思想。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嘲笑这种人。

师:我很高兴,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情白蛇娘娘,证明全班同学的脑髓都是正常的。(笑)大家别笑,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重要的。不过,这篇文章比较难学,要真正读懂,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同学们在自读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我看了大家做的问题卡片,发现你们很会提问,有不少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大家提的问题。由于问题多,时间有限,我只能挑选一部分,给卡片编了号,请拿到编号的问题卡的同学,按序号提出问题,现在开始。

二、了解写作意图

生(14):(读1号卡)鲁迅在雷峰塔倒掉以后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

师:这 个问题提得好。读文章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他能提出这样 的问题,说明他很懂得怎样读文章。大家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什么来考虑。(生齐:时代背景)不错,时代背景,尤其是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大多针砭时弊(板书并稍作解释),如果不了解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就不知道他写作的意图。

现在我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情白蛇娘娘,希望镇压白蛇娘娘的雷峰塔倒掉。有趣的是,这座塔在1924年9月果真倒掉了。当然,不是像故事里说的被“白状元祭塔”祭倒的,也不是“小青姑娘”修炼成仙后用法术把它击倒的,而是因为当地的人迷信,以为拿一块塔上的砖放在家里可以消灾避难,于是你拿我拿,塔的根基被挖空,就倒塌了。

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不是)但鲁迅却为此事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

生(15):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16):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

生(16):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í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1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一句。

生(17):“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17):“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师: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是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问题,我感到很愉快。现在讨论2号卡片。

三、理清文章思路

生(18):(读2号卡片)从本文的标题看,是议论文,但跟过去学过的议论文不同,写得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

师:他说鲁迅的文章有些杂乱,你们说呢?

生:(议论纷纷)杂乱。不杂乱。

师:请起来说。

生(19):是写得有些乱。先说雷峰塔倒掉,后来却东拉西扯,还写到吃螃蟹,让人理不出线索来。

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也能起来讲讲吗?

生(20):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

师: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中学生了。(笑)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也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

生(20):文章写的都是雷峰塔倒掉的事。(师插:能说得具体些吗?)写《白蛇传》的故事,写吃螃蟹这些事,都和雷峰塔倒掉的问题有关。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正确。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杂文”(板书)。杂文里常常要发表议论,但是跟议论文不同。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刚才他(指生(20))虽然话说得不太漂亮,但道理是对的。文章看起来似乎“东拉西扯”,可是都跟雷峰塔的倒掉有关。本文的标题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提示我们,塔的“倒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做,只要把文章里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来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21):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听说。倒掉。

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最后就可以把线索理出来。

(学生看书,找线索,教师边听边写,最后完成板书:听说倒掉-希望倒掉-仍然希望倒掉-居然倒掉-终究要倒掉)

师:你们看,作者就按这条线索,有时叙述,有时议论,一路写下去。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在哪里“点睛”?

生(22):最后点睛。(师插:为什么说“睛”在最后?)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你们看,把文章的线索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步不乱。这可以说是杂文的一个特点:杂而不乱。下面讨论第三个问题。

四、解疑:关于“憎塔”(上)

生(23):(读3号卡片)“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句用了两个“听说”,显得罗嗦,“没有亲见”和“听说”的意思也是重复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生(24):为了强调“听说”。

师:有点道理。但为什么要强调“听说”,而不是一听说,立即坐火车到杭州去看个究竟?你再往深处想想,揣摩一下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

生(24):作者对雷峰塔没有好感,因为塔下压着白蛇娘娘。“听说而已”,就是说知道有这回事就算了,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生(2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知道塔下没有白蛇娘娘,他对塔没有好感是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你们两人都说得很好,你(指生(25))的纠正尤其好。不过,说作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恐怕还不够,我给大家一个字,请组成一个词,这个字是“冷”字。

生(26):冷漠。

生(27):冷淡。

师:请从两个词中选一个,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生(28):用“冷漠”好,因为它不但是冷淡,还有一点漠不关心的意思,表明作者对雷峰塔倒不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更没有兴趣到杭州去看。

师:这个问题挺难,想不到会解决得这样好。现在讨论下一题。

生(29):(读4号卡片)“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胜迹中的一个名目。“胜迹”就是风景优美的古迹,但作者却说它“并不见佳”。“雷峰夕照”究竟美不美?

师:上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估计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谁来说?

生(30):我想“雷峰夕照”的景色大概还是比较好,可是作者对它没有好感,所以要说它不美。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我早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太容易了。不过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得到这个结论,而是要细细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说说作者在对雷峰塔的具体描写中是怎样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生(31):用“破破烂烂”描写雷峰塔,给人一种破落的感觉;“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使人感到很荒凉。

师:你的感觉很准确。这些词语的确带有荒凉、破落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感情。这里用词很有讲究。雷峰塔是一座古塔,如果你带着欣赏的态度,也许会说它“古色古香”、“古朴苍劲”。但作者却说它“破破烂烂”,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如“落山的太阳”,如果改为“夕阳的余辉”,感情色彩也截然不同。这对我们怎样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感情是很有启发的。好,下一题。

生(32):(读5号卡片)“并不见佳,我以为”是不是就是“我以为并不见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倒过来说?

师: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有学生举手)请等一下,暂时不忙发表意见,先把这个句子再朗读几遍,细细体会,哪些字要读得着重一些,强调一些,然后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倒装的句式。

(学生各自朗读,体会)

生(33):把“并不见佳”移到前面,起了强调作用,读的时候,要把这四个字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34):我觉得“我以为”三字要重读。(师插:为什么?)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和别人的态度不一样。

师:你说的“别人”指哪些人?

生(34):头脑里有点贵恙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地表明自己和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呢?

生(34):针锋相对呀。

师:你的体会好极了,我完全赞同。不过,他(指生(33))的意见也是值得考虑的。一般说,把句子的某一个成份移到前面,总是为了突出这个移前的成份,读得要重些。这个句子显然突出了作者对“雷峰夕照”的评价:并不见佳。还有,“我以为”三字,不必全部重读,只要强调一个字就可以了。(生插:“我”)这样,这个句子既突出了“并不见佳”,又强调了这是“我”的态度,跟那些为雷峰塔大唱哀歌的文人针锋相对。语气肯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顺便还告诉大家一件有趣的事:鲁迅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人们除了为鲁迅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外,对这个句子新颖的形式也发生了兴趣,纷纷仿效,说话、写文章都要来一个“××××,我以为”,一时成为流行的句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锤炼语言的功夫。最后,请大家把第一段完整读一遍,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尤其是最后一个倒序句,两处重音都要读出来。

(学生朗读)

──以上第一教时

五、解疑:关于“憎塔”(下)

师:上一课我们讨论了关于“憎塔”方面的三个问题。现在我们继续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生(35):(读6号卡片)作者小时候以为雷峰塔底下压着白蛇娘娘,所以希望它倒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后来看看书,知道塔下并没有白蛇娘娘,为什么“仍然心里不舒服,仍然希望它倒掉”?

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也是并不太难的。你们想,作者小时候希望塔倒掉,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生(36):小孩子的同情心。

师:那么长大以后呢?又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生(37):希望封建势力垮台。

师:是呀。你们想,这时候的雷峰塔在作者的心目中,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塔吗?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含义?

生(38):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为什么雷峰塔能够象征封建势力呢?所有的塔都会有这种象征意义吗?

生(39):雷峰塔本来是一座“镇压的塔”,而封建势力就是压迫人民的,所以能够象征。

生(40):老师,我认为你的问题提得不确切,鲁迅用雷峰塔象征封建势力,也不过是借题发挥,因此没有必要问别的塔有没有这种象征意义。

师:(惊喜)太好了!太好了!谢谢你的指正,我提这个问题是有些多余,现在我声明取消。(笑)的确,作者用雷峰塔象征封建势力,是借题发挥,未必是作者真的跟一座塔有什么过不去。再进一步说,雷峰塔的象征意义还可以扩大到一切压迫人的反动势力,这样理解,文章的意义就更深广了。这个问题讨论得好极了,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也受到了启发。下面讨论7号卡片。

生(41):(读7号卡片)课文第4段“现在,他居然到掉了”,我认为应该把“居然”改为“果然”。因为作者是一直希望雷峰塔倒掉的,现在“果然”倒掉,语气好象顺一点。

师:你“居然”敢于为鲁迅改文章,真是勇气过人。(笑)这问题也是挺“高级”的,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42):我同意改为“果然”。“果然”表示塔倒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塔是终究要倒的嘛!作者是早就料定它要倒的。“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用在这里是有些不合适。

师:好啊,又有一位主张为鲁迅改文章的勇敢者!(笑)到底要不要改?我想再引用一下前一堂课上一位同学的话:“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他这里用“居然”总有他用“居然”的道理,大家是不是也站在鲁迅方面替他想想。

生(43):我认为用“居然”比“果然”好。

师:好,你为鲁迅辩护,如果先生还在,我想会高兴的。(笑)不过你要讲出理由来。

生(43):“塔是终究要倒的”,这是必然的,作者又希望它倒掉,但是塔毕竟是不大会倒的,现在雷峰塔这么快就倒掉了,是出乎意料的,当然要用“居然”。

师:言之成理!我再作一点补充。大家看,紧接着“居然”这一句,下面是什么句子?

生:(齐)“。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师:“居然”表示雷峰塔倒掉这件事出乎意料地发生了,普天下的人民则为之无比欣喜,有一个成语恰好能够表达人民这种出乎意料的欣喜的感情,谁能说出这个成语?

生(43):喜出望外。

师:你真行!我现在宣布:你为鲁迅辩护成功!(笑)现在请大家再把三、四两段连起来朗读一遍,体会一下“我”从“希望倒掉”直到“居然倒掉”以后那种喜出望外的感情。

(学生朗读)

师:你们是不是感到用“居然”引出下面的“欣喜”,给人一种加倍欣喜的感觉?(生接:是的)这里我顺便问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欣喜,而要写人民的欣喜?“人民”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普天之下”这个定语?

生(44):这说明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人民”之前加上“普天之下”,说明全世界人民都这样。(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45):他说:“全世界人民”范围太大了,外国人不会知道雷峰塔下压着白蛇娘娘。(笑)应该说是“广大人民”。

师:纠正得很好。不过他(指生(44))说的道理是对的,作者所以要写到“普天之下的人民”,表明他厌恶雷峰塔,强烈地希望塔倒掉,决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跟广大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下面谁提问?

生(47):(读8号卡片)“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这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事实”指哪些事?

师:这个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多少深度,但是他这种咬文嚼字读文章的认真态度我十分赞赏。谁来回答他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大家暂时把手放下,我想请提问的同学自己先说说看,看能不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疑问。

生(47):“这”指普天之下的人民为雷峰塔倒掉而欣喜这件事。“事实”就是下面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都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师:看来,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不过,我想问你一下,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想过答案?

生(47):想过,但是我不大有把握。

师:现在有把握吗?(生接:有。)为什么现在有了呢?

生(47):刚才你说我能力很强,我知道自己答对了。(笑)

师:看来你还需要更多一点的自信。其实,你是有能力的,你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上面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都是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对这座镇压之塔的制造者──法海和尚是怎样的态度。请提出问题。

六、解疑:关于“讽僧”

生(48):(读9号卡片)法海对许仙和白娘娘的结合为什么要嫉妒?“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这里“大约”和“一定”是不是前后矛盾?中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师:他一连提了三个问题,都是“高精尖”的,我真感到有点不大好解决。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讨论出个结果来。(生接:能!)大家有信心,我很高兴。那就先好好想想,再发表意见。

(学生考虑,约2分钟)

师:为了回答这三个高难度问题,先从文章里看看法海去破坏白娘娘和许仙的美满婚姻有没有什么道理?

生(49):法海是毫无道理的,文章里说,“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

师:你找的句子里有几个副词很重要,从它们也可以看出法海毫无道理,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生(49):前面两个“自”,还有一个“偏”和一个“横”。

师:两个“自”说明了什么?“偏”和“横”又分别说明了什么?能说说吗?

生(49):两个“自”说明许仙和白娘娘是自由恋爱,(笑)完全是自己愿意的,法海去干涉是没有道理的。“偏”字说明──(语顿)

师:他本来不该去惹是生非,可他“偏偏”要这样做,想想看,这个“偏”说明了法海怎样?

生(49):顽固。(有学生插话:固执)

师:说“顽固”也行。“顽固”的人必定“固执”。好,你再说那个“横”字。

生(49):说明法海蛮不讲理。

师:你理解很好。这些句子表明了白娘娘和许仙的婚姻完全两相情愿,而且他们生活幸福,既不招谁,又不惹谁,法海横加干涉,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所以作者只能作一个推测:大约是怀着嫉妒罢。现在就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法海为什么要嫉妒?

(暂时无人举手。有几名学生在掩口而笑)

师:有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开心?能说给大家听吗?你笑得最厉害,就你说。

生(50):和尚不能娶老婆。(大笑)

师:别笑!别笑!这绝对不是笑话。这里对法海是有一点调侃(板书)的味道。“调侃”,用言语戏弄,也就是用开玩笑的语言来讽刺。鲁迅的杂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板书),这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文章这样写,是为了调侃,但假如我们对法海的本质要有个认识,那就要想得深一点了。大家想想,法海代表了一种什么社会势力?

生:(齐)封建势力。

师:对,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种人忠实地维护着封建旧礼教、旧秩序。人们把他们叫做“封建卫道士”。(板书)他们看到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看到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是绝对不甘心的,总要想方设法地加以破坏。这种封建卫道士,除了法海以外,大家还能举一些出来吗?

生(51):“牛郎织女”故事里的王母娘娘。

生(52):《天仙配》里的王母娘娘。

师:哦,看来王母娘娘尽干这类坏事。(笑)

生(53):还有《孟姜女》里的秦始王。

师:秦始皇可是个暴君的形象,不过说他是封建卫道士也不能算错,因为他是封建势力的总头目。这个人物比较复杂,他跟王母娘娘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再讨论。总之,这类例子很多,咱们就不举了。现在请考虑一下两个问题:“大约”和“一定”前后矛盾吗?中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54):“大约”有点推测的语气,因为上面说法海干涉许仙白娘娘的婚姻是毫无道理的,──(语顿)

师:你大概是想说,既然毫无道理,为什么还偏要横加干涉呢?所以作者只能作出这样的推测,是吗?(生接:是)好,你说下去。

生(54):推测之后用个破折号,我觉得好像是表示对上面的推测有个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是:“那简直是一定的”,肯定了法海的嫉妒。

生(55):我认为这个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从推测到肯定,意思进了一步。

师:两人的意见我都同意,因为你们事实上没有什么分歧。总之,这一小段对法海卑鄙的嫉妒心理,既有无情的揭露,也有近于调侃的冷嘲热讽。最后从推测到肯定,细细辨味,也带有调侃的色彩。看来,这样高难度的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继续提问。

生(56):(读10号卡片)玉皇大帝是天上最高统治者,可是作者对他很满意,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让玉皇大帝来惩罚法海?作者对玉皇大帝究竟什么态度?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解释一下:他(指生(56))问为什么作者要让玉皇大帝来惩罚法海?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作者绝对不可能打电话通知玉皇大帝惩罚法海。(笑)玉皇大帝惩罚法海是民间传说里本来就有的情节,所以这一段用“听说”开头,这位同学读文章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但是他提的另两个问题很好,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57):作者对玉皇大帝并不完全肯定,也有否定。

师:说得很好,请继续往前想:肯定的多还是否定的多?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为什么肯定?文章里是怎样写的?想问题要步步深入地追问,这里既有阅读方法,也有思维方法。

生(57):作者对玉皇大帝总的说是否定的,“腹诽的非常多”,就是说对玉皇大帝的不满意不是一两件事,而是“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一个“独”字,说明满意的只有这一件。

师:好,文章就要这样读。再思考一个问题,玉皇大帝为什么非要拿办法海不可?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生(57):因为法海多事,荼毒生灵。

师:你知道“荼毒生灵”是指哪件事吗?(生接:不知道)有谁知道?(稍顿)其实这段文章里已经写明白了,大家找找看。

生(58):大概是指“水满金山”一案。

师:“水满金山”怎么会“荼毒生灵”?为什么这事要由法海负责?

生(58):水满金山大概淹死了不少人。法海如果不把许仙藏起来,就不会有水满金山的事,当然应该由法海负责。

师:对了。可见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实在是因为法海荼毒生灵,不拿办不足以平民愤,才不得不这样做的。但不管怎么说,他要拿办法海总是符合大众的愿望的,所以作者对这件事还是满意的,但用了个“独”字,表示对玉皇大帝的肯定是极其有限的。读这一段,还要注意一个字的写法和读音,你们猜我要说的是哪个字?

生:(齐)荼。

师:为什么猜是这个字?

生(59):因为容易跟“茶”字搞错。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

生(60):(读11号卡片)第8自然段写吃螃蟹和怎样找到蟹和尚,是不是闲笔?如果不是,那么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师:你用了一个绝对高级的名词,(笑)大家听出来了没有?

生:(齐)闲笔。

师:什么叫“闲笔”,知道吗?(稍顿)看来都不知道。(向生(60))你大概知道,你说吧。

生(60):闲笔就是文章里多余的笔墨。

师:你说对了一半,这已经不错了。准确地说,应该是“看似多余,其实重要”,所以叫做“闲笔不闲”。总之,闲笔是一种写作的技巧,说来话长,现在不可能展开讨论。你这个问题是不是改为这样提法:作者写这一段有什么必要?它有没有离开中心?你看这样问是不是容易回答一些?同意吗?

生(60):我同意。

师:好,那我们就这样讨论。谁来说?

生(61):我认为这一段不是多余的,它说明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必定要落得这样的下场。

生(62):这一段对法海还有讽刺、嘲笑的作用。

师:从哪里看出讽刺嘲笑?

生(62):文章前面说法海是个得道的禅师,肯定是神气活现的,可是现在成了让小孩子拿着玩的“蟹和尚”,让人觉得可笑。

生(63):这一段证明了镇压人民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师:同学们的意见我都同意。但这些意见只能说明这一段应该写,还不能说明这一段为什么要把吃螃蟹和找蟹和尚的经过写得这样详细。我们不妨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然后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谁先来说怎样写?注意动词。

生(64):先把匈揭开背壳,再把里面的黄、膏等东西吃掉,就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接着就写一连串的动作,切下、取出、翻转,最后就可以看到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就是法海。

师:大家看,作者写得多么具体,简直像一篇小小说明文,题目可以用“怎样吃螃蟹”,(笑)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生(65):我认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

师:有道理,但还不完全是为了增加趣味。

生(66):为了证实法海的的确确藏在螃蟹里。

师:说得好。我读了这一段,似乎听到作者在说:法海确确实实逃到了螃蟹里,如果你不信的话。(向生(66))你能不能把我这句没有说完的话说下去?

生(66):。那就去买个螃蟹来吃一下试试。(笑)

师:接得好!所以这一段具体描写增强了法海受惩罚这件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板书:可信性、真实感)关于这一段的作用,我们谈了不少,谁能小结一下?

生(67):讽刺法海的可笑下场;证明镇压人民的人不会有好下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还有增强了可信性和真实感。

师:总结得很好。最后一句话有点残缺:增强了什么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生(67):法海逃在蟹壳里这件事。

师:这样说也对。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被一学生举手打断)

生(68):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法海荼毒生灵,死了不少人,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逃进了蟹壳,玉皇大帝为什么就算了呢?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

生(68):把他揪出来。

师:揪出来干吗?抢毙?杀头?(笑)其实,法海躲在螃蟹里的日子也是不好受的,大家看文章里怎么写?

生(69):独自静坐,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师:法海什么时候能出来?

生(69):永远出不来。

师:为什么?

生(69):螃蟹不会断种。

师:就是说,法海被判了什么刑?

生:(七嘴八舌)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师:你们看,这日子恐怕不会比枪毙更好受。(笑)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了。顺便说一句,鲁迅这篇文章完全是根据民间传说写的,传说中法海就躲在蟹壳里。现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

生(70):(读12号卡片)“活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单独列一段,把它并入上一段好不好?

师:先理解“活该”是什么意思。谁说?

生(71):罪有应得。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书面化的“罪有应得”,而要用这种口头语呢?

生(72):为了讽刺。

师:对,这个“活该”就有点嘲弄的口气。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73):我认为“活该”后面应该用个感叹号,读起来才有力。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怎么没制卡片呢?(生:现在才想到的)不过这对讨论12号卡片有帮助,我就把它插进来一起研究。到底用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这关系到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现在就通过朗读来比较一下,究竟用句号还是用感叹号读起来够味儿。这要靠敏锐的感觉,仔细辨别,用心体会,我想看看大家的感觉怎么样。就读最后两小段。你(指生(73))主张用感叹号,请你先按感叹号的语气读。

(生(73)朗读,接着又一名学生按原文的标点朗读)

师:他们两人都读得很好,读出了感情。他(生(73))读得语气很强烈,他(另一生)呢,语调比较低沉,故意把“活”的声音拖长些,给人的感觉冷冷的。两种读法,表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大家说说,用哪一种读法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生(74):我觉得语气太强烈了,好像在大声斥责法海,听起来虽然有力,但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师:那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呢?

生(74):从上文看,法海造了雷峰塔镇压白娘娘,但最后白娘娘从塔里出来,法海自己却落得一个躲进螃蟹的下场,变成了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使人觉得很可笑。因此,我认为这“活该”是在笑他自作自受,好像还有点幸灾乐祸。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稍顿,无人举手)

师:(向生(73))看来你是少数派了。(笑)不过你的问题提得好,帮助大家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你也是有贡献的。(笑)他(生(74))的发言很有水平,不过他用了个“幸灾乐祸”,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意,其实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作者为法海可耻的下场既感到可笑,又为之庆幸,所以“活该”两字带有一种“冷嘲”的色彩。这样体会,我觉得是符合作者本意的。现在讨论最后一个小问题:“活该”为什么要单独列一段?跟上一段合并好不好?

生(75):为了强调“活该”。

生(76):使读者印象更深刻,觉得法海的下场的确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生(77):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觉。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稍顿)大家体会得很好。我再补充一点:这种形式叫“独词段”,它一般都用在文章的关键处,在突出、强调的作用。因为一段只有一个词,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本文用“活该”收束全文,确实是精彩的一笔,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杂文既尖锐泼辣又幽默风趣(板书)的特点。

同学们还记得吗,上一堂课我们遗留了一个问题,准备在读完全文以后讨论的。(生插:关于杂文的特点)现在下课的时间马上到了,看来不能讨论,不过,经过两堂课的共同交流,我感到你们不仅学得主动,而且思维能力很强,我相信你们对杂文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

高一必修《论雷峰塔的倒掉》 教学设计 篇2

最古老的塔是古埃及金字塔, 建于4500年前, 因形似汉字“金”字, 故译作“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 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 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印度佛塔最早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 桑奇佛塔是世界尚存的最老佛塔, 即阿育王为供奉伟大佛陀舍利所建造的第一座塔;汉代,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佛塔建筑在后汉末年, 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 汉末三国时期, 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 下为重楼, 有堂阁周回, 可容三千许人”, 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佛塔随着佛教自1世纪初传入中国后, 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 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 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塔在亚洲是一种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传统建筑, 最初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骨的, 后来也用来放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 佛塔是佛法得以弘扬的基本, 再偏远的山区, 人也需要佛法救度。14世纪以后, 塔逐渐世俗化, 塔既成了风景天际线的一部分, 又可以是登高望远的场所, 于是在名山大川建塔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喜好;塔还用来表彰进取、纪念亡人。雷峰塔就是如此。

中国塔强调满足人登高望远的功能, 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类型, 这和埃及塔、印度塔仅仅是个精神意义的坟墓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 第一它必须是空心的, 有楼梯, 人才能爬上去;第二必须有回廊供人驻足望远;第三必须是要高耸, 登得高才能望得越远。这同时也就埋下了中国塔容易倒塌的祸根。中国塔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高层建筑, 中国匠人非常擅长用木结构建造塔, 历史记载中木塔很多, 但据说如今已经只剩下应县木塔、天宁寺凌霄塔和张掖木塔3座了, 木塔一般毁于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火灾。

中国塔比其他中国古典建筑更能体现中国文化, 犹如现在各地盛行造高层建筑一样,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造塔风行一时, 仅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在全国各州分三年建塔约113座, 但已尽数毁于战火。现代研究者已经没有办法从现存的中国塔中理清一个清晰的脉络。耐久性是中国塔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从耐久性角度分析中国塔, 中国塔是一种失败的建筑类型, 也没有人从耐久性方面去论述中国塔。

中国塔的类型与优劣, 收分的作用

最早的中国塔是来源于印度的实心塔, 材料为砖、石、泥浆, 体量小, 仅是一种通向天堂的象征, 下面粗大而上面细小, 重心低, 防火、防虫、防飞禽和雷电, 虽不太抗震, 但耐久性尚没有问题。中国人很快把这种塔和传统的中国楼阁相结合, 产生了空心的楼阁式的佛塔。因佛教的兴起, 隋唐两代楼阁式塔的建造进入了高潮;那时木料取材简便, 鲁班的后代们技艺娴熟, 木结构是他们一贯的建造方式, 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 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 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同时, “副阶”也加强了塔的稳定性, 木结构为楼阁式塔在抗震中屡立奇功。楼阁式塔最大的优点是能供人登高望远, 是世俗的建筑物;但火灾无情, 尽数毁于火灾, 防火是木结构解决不了的根本性的问题。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以密檐式塔为主流, 各式塔并存的年代。密檐式砖塔是印度实心塔的升级版, 体量更大, 实心为主有时也留有一点空筒, 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但抗震问题并没有解决;密檐式砖木塔是密檐式砖塔和楼阁式塔的混合版, 就是砖塔的芯, 外面包了木结构的檐廊, 继承了楼阁式塔可以登高望远的优点, 迎合了古代人对建筑的审美, 但没有继承了木结构抗震的优点, 本设想把砖塔和木塔的优点集中到一个塔上, 但却把砖塔和木塔的缺点集中到一个塔上。中国现存的古塔, 无不是历尽沧桑, 几乎都是在佛教精神的指引下建了毁, 毁了建。

历尽沧桑在我国还现存的古塔有几个特点:一是以砖塔为主, 有本来就是砖塔的, 有木檐廊被毁仅剩中间砖芯的;二是这些砖塔收分特别厉害, 重心低;三是砖芯中加了木构, 起到了类似圈梁和类似水平支撑的作用, 水平稳定性高;四是归功于选址好、运气好。

各种塔的倒塌、雷峰塔的简介与倒塌原因

《洛阳伽蓝记》中关于永宁寺塔的记载:“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 复高十丈……永熙三年二月, 浮图为火所烧……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 周年犹有烟气。”据后人考证, 永宁寺为雷火所烧。火灾是古人后来不太建木塔的原因。中国是多震国家, 地震常常给包括中国塔在内的中国古建筑带来毁灭性的巨大灾难。据《后汉书》记载:“建光元年九月己丑, 郡国三十五地震, 或地坼裂, 坏城郭室屋, 压杀人。”地震给包括佛塔在内的一切建筑造成了全面的毁坏。陕西省法门寺塔于公元1569年在关中大地震中被第一次震塌, 重建后, 1654年关中又发生大地震, 法门寺塔开始倾斜, 多次整修无效, 1976年松藩大地震波及到法门寺塔, 1981年终于倒塌。除了火灾与地震两个主要因素, 雨水的侵蚀、空气的风化、植物根系的破坏、人为的破坏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雷峰塔一名黄妃塔, 又称西关砖塔。建于975年, 历时6年完成, 传说是吴越王钱弘俶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 昔日亦称黄妃塔 (亦作“黄皮塔”) 。原塔共七层, 重檐飞栋窗户洞达, 十分壮观, 有平座、木塔檐, 可上人, 是典型的密檐式砖木塔。雷峰塔分两次倒塌, 第一次是明嘉靖年间, 倭寇侵入杭州, 因怀疑塔内藏有明军而放火烧掉了雷峰塔木质的塔檐、平座、栏杆、塔顶等结构, 只留下了砖体塔身。第二次倒塌比较特别, 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 军阀混战, 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 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 年久失修的雷峰塔塔身终于轰然坍塌。从第二次倒塌时的报道看, 人们争相抢砖寻宝, 而没有有关木构件的记载, 说明砖芯中无水平稳定的措施。

假如时光能穿梭, 重修雷峰塔

扼腕叹息之中、痛哭流涕之后, 不禁想:假如时光能来回穿梭, 重回975年, 以那时的技术材料, 重修雷峰塔应该怎样修建才能长久呢?不妨来一次虚拟的设计。苏州虎丘塔始建于959年, 建成于961年, 比雷锋塔修建年代仅仅稍早。苏杭两地距离气候相近, 人文语言相通, 参照苏州虎丘塔来建造雷峰塔应是最好的选择。拟建雷峰塔参照苏州虎丘塔设计为高约50米、边长为6米的八边形密檐式砖木塔, 有平座、木塔檐, 内7层, 外观13层, 像虎丘塔一样抛物线型收分。鉴于虎丘塔多次失火的教训, 防雷火很重要, 所以拟建雷峰塔有与应县木塔一样的金属宝刹和固定于戗梁的铁链。光防雷火还不够, 还要防人为的纵火。参照天宁寺凌霄塔, 一至四层 (以檐口算) 为全砖结构, 之上才为砖木混合的结构。抗震要学小雁塔, 不需要学它的基础和收分, 那种收分不符合南方百姓的审美。只要学塔身里面埋的木构件, 以榫卯相连抵抗地震, 边长6米是为了和高度50米相匹配, 也是因为6米长的木料尚不算珍稀。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 檐数多达16层, 高58米, 是密檐塔中比例最为细高者, 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而不倒。明朝正德十年 (1515年) 五月六日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时, 大理城内房屋十有九塌, 三塔却安然无恙, 所以抗震手段值得学习。和小雁塔一样通过收分和木构支撑来抗震外, 千寻塔比小雁塔多了一个抗震手段, 就是把佛龛隔层错开。那个时期, 吴越国人才济济, 宋沈括《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及欧阳修《归田录中》中都有关于匠人喻皓的记述。雷峰塔的楼板为木板, 要厚, 开洞要小, “盖钉板上下弥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 自不能动”。用石灰浆做连接剂, 提高塔芯的强度, 防止植物在砖缝生长。拟建雷峰塔要避免像扬州文峰塔一样的密檐式砖塔通用的缺点, 看似下面粗大而上面细小, 重心低, 实际下面空而上面实, 重心高。

中国塔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是中国古典建筑最高的艺术成就, 是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雷峰塔的第一次倒塌来源于直接的战争, 第二次倒塌来源于间接的战争, 和雷峰塔一样, 大多中国塔的毁坏不是来源于自然的因素, 而是来源于战争。多难兴邦, 和平才是文化发展的坚强保障。

摘要:本文与鲁迅先生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同名, 以雷峰塔的倒掉为由头, 从建筑耐久性角度对中国塔进行论证。不是从中国塔的层数与檐口数的关系, 而是从材料、工艺等与耐久性有关的要素按年代顺序进行了梳理, 梳理出现存中国塔的特点。用穿越的方法重新设计了雷峰塔。

关键词:中国塔,耐久性,脉络,火灾,地震,穿梭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中国古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2]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3]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 (GB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 篇3

雷峰塔是中国五代时期所建,是象征封建道德的象征。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不仅作者一人希望他倒掉,民间的老百姓也都希望他倒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多事的?”通过白蛇传的故事描写,表达了对于封建的代表“蟹和尚”的讽刺。现在雷峰塔倒掉了,法海禅师却仍然独自静坐在蟹壳中,这不视为一种讽刺。最后一句“活该”强调了作者的语气,法海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了,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依然残存于世,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复古论调也不断地鼓噪中。而作者这里说雷峰塔倒掉了虽然值得欣喜,但压在有的人心中的那座“塔”依然存在,需要世人的警醒。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2

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人都会知道这么一句话“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然而光阴荏苒,雷峰塔已经倒掉70多年了。70年以来,这块土地土承载了太多的尘土、鲜血、战火和泪水。今天,也许很难再有人想起雷峰塔的本来面目;惟一遗憾的是,本来十全十美的 “西湖十景”少了一景,水远地亘在了历史的断痕里。

然而,很少有人会忘记与雷峰塔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故事。它曾经被一次次的搬上戏台、银幕、荧屏,好多人曾经在心底里默念着,希望那个镇压着白娘子的雷峰塔能够倒掉,希望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从此天长地久。鲁迅先生亦是如此。

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雷峰塔倒掉之后又该发生怎样的故事。白娘子放着好好的神仙不做,放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去过,却偏偏要尝一回做人的滋味。于是,她在人世间抓住了许仙这根稻草,尽竹他木钠、懦弱、毫无主见,但是白娘子还是喜欢发他她与许仙同甘共苦,为生计而奔波劳累,为了救许仙而冒死求仙草。她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困苦,所为的仅仅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努力维系一段凄苦的感情。可是就是这个她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的许仙却最终背叛了她―仅仅是因为听过法海的一番谗言―他的自私和懦弱便暴露无遗。因此从许仙背叛她的那一刻起,白娘子就已经失败了,无论她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换不来真正的人世生活,甚至她最亲近人的也不承认她的人的身份。法海的出现,使得当高峻的雷峰塔向着白娘子扑面而来的时候,她的整个世界就连同那脆弱的感情崩塌了。

雷峰塔倒掉之后,白娘子还能回到许仙的身边吗?或许人们都觉得会的。可是,真的么?白娘子曾经天真的以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生活能够到来,可是冰冷的尘世却无情的击碎了她的梦想,冷笑着对她说:你可以去做神仙,去做妖怪,但你就是不可以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传说里有了这样的结尾:白娘子和许仙一起升天做了神仙。突然发现这样的结局似乎更适合我们民族的逻辑:一定要皆大欢喜。纵然雷峰塔倒掉之后万人欢呼,然而我们事实上终究不允许有妖怪在我们身边,只好想当然的把他们的形象幻化。要么大家一起成仙,双双飞升;要么妖孽被铲除,人世太平。从来不会有诸如白娘子离开许仙的结尾,仿佛白娘子生来就是为了死心塌地地爱许仙这个软耳根似的。

所以雷峰塔是倒掉了,可是倒得没有意义。因为倘若无人追求自由的勇气和执著,倘若无社会的宽容理解与尊重,人与妖的爱情终究是不能化为现实的。雷峰塔倒掉之后,在欢呼声里我还感到了悲哀,身为人类的悲哀。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3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南岸,一声隆然,历尽沧桑的雷峰塔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有人叹息,有人高兴。著名文学家鲁迅便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散文。

文章主要讲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感到非常高兴,他期盼已久的雷峰塔终于倒了,因为那下面曾压着白蛇娘娘呀!

很多人一到雷峰塔面前,就是赞叹,觉得雷峰塔十分雄伟壮观,可又有几人想到《白蛇传》中被法海压在塔下的白素贞呢!

读了这篇散文,你也许会觉得鲁迅是个很迷信的人,故事不就是故事嘛,又不是真的。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白蛇在这篇文章里并不是指《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而是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是这样写的:我却见过未倒的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中……..“破破烂烂”这个词明显是对雷峰塔的嘲讽。我虽未见过雷峰塔,但我敢肯定,雷峰塔肯定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破破烂烂的。因为这塔就像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可这又能镇压多久呢?到头来,这雷峰塔还不是倒掉了吗?不管它压个几千年几万年终有一天会倒的,什么东西都压不住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就会让我想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虽然对中国人非常残忍,可是中国人还不是在日本人的镇压,欺凌中不停地反抗,最终取得胜利的吗?所以,就算别人对我们不停地欺凌、镇压,我们也要反抗,要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鲁迅就是这样,幽默的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却又爱憎分明。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雷峰塔的倒掉

2.论雷峰塔的倒掉阅读题附答案

3.鲁迅《坟》杂文集:《论雷峰塔的倒掉》

4.阅读《雷峰塔倒掉》节选及答案

5.鲁迅《坟》杂文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6.倒掉的中药作文400字

7.游雷峰塔作文

8.微时光,倒掉的回忆散文

上一篇:第5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下一篇:沙沟中学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