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看法和意见
摘要: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难,太枯燥,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应渗透素质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中职学校理论课改革意见看法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枯燥,太难学,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夯实了专业基础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理论课程主要为实践服务,国家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中职学生学习用编程语言编程,目的让学生懂得编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让他们投入到编程工作,对于目前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现状,我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 针对计算机理论课程教材的现状,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其更新换代速度惊人的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此原因,编写的教材根本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如果教材跟上了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硬件设施需要财力的支持,且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学校年年更新硬件环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育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
针对上述现状,应该对计算机理论课程进行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需求,把社会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生小部分面临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派专业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确立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把这些调查结果分门别类,分成不同的就业群,并为他们分别进行软硬件配套设施的配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不升学学生的就业率,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二)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的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不高。应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承接性要合理。这样,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计算机理论课知识。
(三)中职生大部分课程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因为中职生的抽象思维和
逻辑分析能力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应该让理论的学习融入实践中。例如:在讲网络技术一本书中网线水晶头的制作中,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排线的颜色顺序,而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制作一个水晶头并测试成功。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的掌握这一节的知识点。
二、针对中职生的学习进行性不高,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中职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的平台。
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计算机教师还是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一直沿袭“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这样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制约了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讲编程有关的术语和原理时由于内容抽象难懂,我拼命的讲,学生也认真的去听,但结果却是让学生如坠雾里,上机课时由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不少费劲,而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有以下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与业务水平。
在上课之前,做好让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知识的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去理解接受这些知识。
(二)在教学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的方法与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师制作课件时要有直观性,深入浅出,将抽象的、复杂的叙述用生动的图像与动画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探索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面对实物教学。
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社会上进行计算机应用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硬件市场调查,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学生肯定有兴趣参与,参与就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技术。同时也慢慢了解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内容与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自觉性。
三、从生源上看,由于普通高中的扩展,使得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导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
生文化素质较差。
由于文化基础差,他们在初中学习时就没有感受过成功的喜悦,到了中职学校也没有多大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加上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不完善,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够、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应用了。所以他们学习理论课时感觉枯燥,难学。由于文化素质低,他们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感觉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很没用,他们希望直接实践。所以他们对编程计算机原理,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对于网页设计,硬件的组装与维修却感觉很有用。所以教师要循循善诱,慢慢开导。有一句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交的老师”
对于这样的学生,又面对那么抽象的理论课,除了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多多鼓励,一有进步就要给他们“打打气”,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老师要尝试着从各方面关心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在校如家的感觉,慢慢引导他们踏上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征程。
1 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之处, 他们是中职学校为培养技术性人才而培养的一批社会实践型人才。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 理论课程教学是基础教学, 只有把这些理论的知识熟记于心, 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更好的操作。理论实践课的开设有着让学生以基本理论知识为平台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性, 就像是计算机编程, 学生如果没有基本的编程习惯, 也不熟悉基本的编程知识, 是很难在具体的编程操作中如鱼得水的开展工作的。
2 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2.1 教材现状
目前看来,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过于陈旧, 根本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 所以培养出的人才也会掌握着一套老套陈旧的基础理论, 不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反之呢, 则过犹不及。同样会使教材和教学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效果依然是不会显现出来。
2.2 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2.2.1 教学原则。
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仍然固守着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上课时一味的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述, 尤其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专业术语很多, 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带来课堂的高效率的, 这忽视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积极思想内涵, 这样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改革等方面起到了遏制作用, 也从课堂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主体是老师, 无论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思考模式, 从备课、讲课到课后反思, 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 这样的课堂便是一潭死水, 荡不起任何的涟漪。学生一直在被动中接受着知识的灌输, 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这就可能会导致即便是以后在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中也很难独自处理各种问题。
2.3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应该是不高的, 文化课的成绩也是不很理想, 当然了, 对于学习这个活动也是不很感兴趣, 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是很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看中的是计算机的操作性, 而相对的理论课程却觉得了无生趣, 很少有学生可以认识到基础知识对于提高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
3 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无论从事任何学习活动,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是一个前提性的必备因素, 它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计算机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起学生对于这门知识的浓厚兴趣, 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进行学习才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才能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学习透彻, 为以后其他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新型的教育局面,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应在课堂角色中发挥其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获取知识。计算机理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它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密切的联系实际, 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理论知识发挥到极致作用。
3.3 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考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从教学形式还是趣味性方面,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让课堂灵动起来, 丰富起来, 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变得充满乐趣,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4 教学策略的改革
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团队的意识, 小组合作的作用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进行对知识的掌握, 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这样学生机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能够在团队的质疑中提高思维、思考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理论教学是一个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倍感枯燥的课程, 想要获得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掌握计算机理论的基本知识, 在与实践的结合下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一、搞好课程结构改革
目前,计算机教材大多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充斥着过多的计算机术语,缺乏形象直观的适合中职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教材的编排和选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应该由浅入深,年级之间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特长与个性。同时,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完成其他学科作业,写作文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效果都很好。这样做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二、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
教学内容应该以实用为主,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地普及计算机教育。例如,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可以取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利用这个思考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分析学生上机实习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排除方法。思考题的设计应能够温故知新,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进行讨论。
三、要以能力培养为主
计算机教学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应该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对于学生自己看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文件、目录、路径等理论概念,则应该突出要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洁地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要领就可以。“多练”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以能力培养为主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各抒已见,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最后教师要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不可以“放羊”。
以能力培养为主,就要注意“因材施教”。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学生们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加强计算机教育事半功倍,效果最佳。因此,对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
四、要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计算机教学手段应自觉走在多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注重以計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建立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师生互动。教学不能再是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应是师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可以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让学生用Windows或WPS或Word设计生日或新年贺卡,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有利于完成计算机教学的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当然,计算机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内部丰富而不繁杂,精彩而不花哨,教学进度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一致,让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今天刚教会学生的技术也许明天就已经落后。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自己更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阅读电脑专业书籍的能力和对计算机的精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立于不败之地。
六、注重德育目标渗透
教育必须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爱国敬业、自尊自信的人才,计算机教学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流通”已经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和生活。正如美国Intel公司前总裁葛鲁夫所说:“在当今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作为一名计算机学科教师,笔者会进一步坚定信念,从自身做起,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科教育德育目标等方面的探索,更好地胜任教学,为社会培养高新人才。
【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看法和意见】推荐阅读: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指导意见02-03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04-26
浅谈中职学校的音乐课教学09-23
中职学校推进教学改革10-25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初探02-09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04-16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计划01-26
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论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