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

2025-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精选10篇)

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 篇1

教材分析:

《木兰诗》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古代诗歌,更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整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有诗歌、小说、散文、乐府诗。它们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经历少,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生字读音,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了解修辞,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

4、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熟练背诵。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问答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爱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难点 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理解人物的形象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诵读、背诵。

难点:1、人物形象的把握。

2、修辞

教学方法:

1、在预习时,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充分朗读。

2、问题解决课里注意小组的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理解花木兰的故事,第一课时前预习课文,第二课时前,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5分钟 创设兴趣情境

放录音,《谁说女子不如男》,你能说说你对木兰的故事或传说知道多少?

师:将台、大青山、驿马吐

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花木兰到底做出了怎样的惊天之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一睹木兰的风采。

板书题目、谁说女子不如男。

发放问题导读单进行自学。 生听录音感受。学生依据搜索的资料或对课文的预习,积极回答。(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3分钟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有信心完成目标。

订正字音。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适当抽查。

学生自由发问,相互校正。以小组为单位,可寻求帮助,可互相抽查。

3分钟 订正字音。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适当抽查。 学生自由发问,相互校正。以小组为单位,可寻求帮助,可互相抽查。

10分钟 鼓励性评价 组织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小组读,男女声读,个别读等。

整体感知,了解故事。 3分钟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通过反复的.阅读,我们对课文所写的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来告诉大家,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回答完,教师略做小结。 学生作答(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功成不求富贵的故事。

翻译诗句,扫清字词障碍。 10分钟 创设讨论氛围,教师积极参与。 现在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弄懂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以求进一步理解诗文。

以小组为单位,以个译为主,再结合资料合作学习。自由发问,相互订正。

并相互说一遍。 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对互文这种语言现象不甚了解。

生成问题:

11分钟 创设自学情境 现在同学们完成练习的思考,将生成的问题写在问题导读单上 学生积极自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浏览文章,展示汇报 8分

创设回顾情境 【旁白】看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在教师提示下明确可以用四字短语概括依此进行复述:代父从军、蹋上征途、十年征战、辞官还乡、凯旋欢聚。引导学生对复述进行点评。 学生复述,并加以展示评价。

探究解决问题出示问题,解决重点。15分

创设探究情境

【旁白】现在让我们共同的战胜以下任务。

出示问题生成单

讨论交流。作者在安排这几个情节时,为什么有详有略?为什么不详写十年征战,反而极力渲染木兰重如闺房梳妆打扮。

(明确:这首诗主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责任的美好心灵,而不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木兰的拼杀。)还可能包括修辞方面的问题练习二、三及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写作,锻炼思维。

(看时间问题,可留作课下,下节课展示)

7 创设写作情景

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展示评价

反复朗诵,当堂背诵 8分钟

7指导学生背诵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关键在于“指导”。 大声朗读并且试背课文。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问题训练提升能力42分

创设问题训练情境 先展示同学们对补写的完成情况,同学们经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花木兰,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学的到底如何?

发放问题训练单

学生自作交流,全班评价。

总结全文,提升思想。3分

创设想象情境:

【旁白】把你学习本文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 思考表达

课外拓展 3分 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板书设计 代父从军——孝敬父母 敢于担当

教学反思 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对互文这种语言现象不甚了解,而我则轻易的以为我只要给学生进行示范学生一定会将以下几个句子轻松搞定,可是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学生的解释仍旧拘泥与原句,不能补充翻译。结果时间耗费不说,学生仍是一头雾水。

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 篇2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初读,熟读课文:第一遍自读课文,标明段序,圈出字词,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看注释查字典,并在课本上注音或解释;第二遍同桌轮读课文,纠正字音;第三遍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译读课文: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独立译读,标出不明白的词句。然后,同桌交流各自不明白的词句,同桌仍有不懂的可以请教邻桌。

(二)自学检测

1、常识填空:《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你不认识的字词,重点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可汗(     ) 朔气(     )鞍鞯(     )机杼(     ) 胡骑(     )阿姊(     ) 军帖(     )金柝(     ) 辔头(     )傍地(     )

3、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当户织(      )看火伴(     ) 旦辞爷娘去(          )对镜帖花黄(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整体内容

默读诗歌,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节诗的内容。请用四字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1、2节,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3节,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第5节,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6节,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节,用比喻作结。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1.你喜欢木兰这个人物吗?请你用原文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_______ ,可以从“___________ ”这句话中读出来。

2.对于木兰征战沙场的描写为何一笔带过?

要求:

(1)根据提示速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你喜欢木兰的语句,并批注理由,不少于两处。

(2)小组内交流补充,做好笔记,准备展示。

(3)展示的同学要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补充、评价。

三、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胡骑(      ) 金柝(      ) 军帖(       ) 可汗(         )

2.解释加点的词。 (2分)

木兰当户织(       ) 愿为市鞍马(               )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2分)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填空。(2分)

①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从选文看,文章略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详写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木兰既有 ______________,又有 __________________ 的多重性格。(5分)

四、自我反思

李民

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 篇3

一、教学设想。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课文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文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设想第一课时为初读课文,主要教学任务为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掌握修辞手法。第二课时着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感悟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同学们,上节课与大家初学了《木兰诗》这首诗后,老师就想给大家介绍一首歌————《花木兰》,这是首在去年中央电视台少儿歌曲大赛唱响的曲子,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好吗?

(二)朗读指导。

师言:是啊!谜一样的故事传诵了千百年,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来诵读这故事,好吗?

1、学生自由朗读。

2、老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3、范读,齐读。

小结: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是因为大家注意朗读中的感情、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熟读成诵。

(四)探究木兰形象。

1、(大家喜欢木兰吗?为什么呢?)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敬仰的巾帼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

(1)学生各抒己见。

(2)师小结: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不要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志愿和理想。

2、中国不是有句古话是“巾帼不让须眉”吗?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女中豪杰呢?

(五)结语:

所以,老师还想介绍一首歌给大家————《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七年级下《木兰诗》课堂实录 篇5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叙事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木兰建立赫赫战功,辞官归乡的故事。

师:把过程和结果都概括的很好。老师给大家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图配上诗句。

生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生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生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生4:“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

师:大家讲出的诗句和图片十分的吻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木兰的形象。请大家自由阅读诗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板书:木兰是————女郎)

生1:第一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出了木兰的担当和勇敢,因为国家危难时期,木兰挺身而出。

师:国家的危难时期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可见可汗大规模征兵。

师:国家大规模征兵紧张、急迫,可见她是在为国而战,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一个是国家方面,还有什么?

生1:因为爸爸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所以她要替父从军。

师:从这一句看出上战场杀敌应该是谁的事情呢?

生齐:男子。

师: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勇于承担了男子的责任。不仅是国家,而且是家庭的责任。她勇于承担责任,你读出了担当,很好。(板书:担当)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当木兰看到军贴知道可汗大规模的征兵之后,她立刻就做出了代父从军的决定了吗?

生1:没有,从“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可以看出木兰在犹豫。

师:她在犹豫些什么呢?

生1: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古往今来没有女子上战场。犹豫自己要不要去。

师:她在犹豫,因为要上战场,要做出女办男装的装扮,自古以来,都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外的封建礼法,代父从军不是一般女子所能为,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敢为的事情。你在这里看到了木兰的犹豫,很好。哪几句在写木兰叹息的呢?谁来读读看?

生2:“唧唧复唧唧……惟闻女叹息。”

师:哪里表示她的叹息声的?

生2:“唧唧”

师: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2:叠词。

师: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木兰的声音,还写出木兰的什么呢?

生:忧愁。

师:叹息的样子体现出她的忧愁。(板书:忧愁)谁能为大家读一下,读的时候读出木兰的忧愁、犹豫、担当呢?

生1:“唧唧复唧唧……从此替爷征。”

师:大家说说她读的怎么样?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1:从“唧唧复唧唧到女亦无所忆”因为木兰在忧郁一声又一声的叹息所以要缓慢。“可汗大点兵”写出军事十分紧迫所以要较快一点。最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出了木兰的决心,所以要读的坚绝。

师:是愿为市鞍马,为读四声,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表现她的坚定、担当。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生齐:停顿……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首诗基本是由五言构成,那么五言诗阅读节奏,三个节拍。唧唧/复/唧唧的二一二式,还可以是木兰/当户/织的二二一式,除了停顿我们在朗读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齐:重读……

师:比如在第一节中,为表现木兰的叹息声我们就应该怎么样?应该重读她的叹息声来表现她的忧愁,实际上我们在重读中就体会到了她的情感和性格。我们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在语速的快慢适中,反应在语调上高低讲究,还要注意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的词语要重读。好,请同学们说一下你还读出了木兰哪些性格?

生1:“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从这里读出她思念家乡的情感。这从“不闻爷娘唤女声”中可以看出来。

师:此时此刻木兰为什么要在征战途中思念家乡?

生1:因为他明白出征是危险的,并且可能几年时间不能见到父母才会对家乡产生特别的思念。

师:此时此景勾起了她思乡、思亲之情,那么是何时何景呢?

生1:是“暮宿黄河边”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暮宿黑山头”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否概括一下,从中写出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生1:对家乡的思念,这是女子所特有的细腻的情感。

师:(板书:细腻)我们一起看一下从“旦辞”“暮宿”“旦辞”“暮至”句法结构有点相似的句式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生1: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既有声音又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师:夜晚宿营地的凄凉景象勾起她无尽的思念。

师:你还注意到了“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示声音的词,她听到的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她想听得是什么声音呢?萦绕在木兰耳畔心头的就化作了“爷娘唤女声”,这几句应该怎样读?

生齐说:重读。

师:谁能把重读加上去,再来朗读一遍?

生:读。(读时重读了鸣溅溅和鸣啾啾。)

师:加上重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木兰思亲的情感。请大家自由散读并思考一下,这几句话它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生(全体):自由的、出声朗读。

生:从五个字到七个字再到九个字,因为《木兰诗》是北方民歌,这样写体现了语言的琅琅上口。

师:你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九言,长的短的句式交替的转换体现诗歌语言的`琅琅上口的特点。这就是诗歌的音韵美。你还从哪些诗句读出木兰的形象?

生:我从“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她是个重情义的人,体现木兰并不要求什么战功,只要求能回到故乡和父母团聚。

师:她不要官位赏赐,可见她对高官厚禄极其的……

生:淡泊。(板书:淡泊)

师:她觉得情义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情义?

生:亲情。

师:从还故乡中,可见家庭是最中重要的。结合轻重缓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木兰不用尚书郎”写出她轻权利的个性,所以重读。“送儿还故乡”写出木兰对故乡的思念,所以要重读。

师:谁再来说说看。你还读出了木兰哪些形象?

生:“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这几句写出了木兰身为女子的爱美之情。

师:爱美(板书)从这几句你看出了木兰是个爱美的女子,那你们说一说木兰美不美?

生:美。

师:你从哪里看出木兰美?

生:“出门看伙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伴们看到木兰的女儿装都很惊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很美的女子。

师:分析很好,谁再来说一下木兰美不美?

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她像云一样的的头发可以看出来。

师:爱打扮、爱美丽的姑娘在恢复女儿装的心情?

生:喜悦。

师:结合朗读的技巧,你来再读一下这几句诗。

生:读。

师:读得很好,从这几句诗中,我们还能看出木兰的什么?

生:“同行十二年”十二体现了时间之长,同伴没有发现她是女郎体现了她的智慧。

师:大家设想一下,木兰看到惊惶的伙伴,木兰的心里会怎样?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回答我的疑问呢?

生:“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为什么说是这一句?

生:这几句诗用雄兔暗喻了男子,用雌兔暗喻了木兰,可以看出木兰就是和男子一起出征打仗,你们也不能看出我是女子。

师:这里你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木兰的高度的赞美,也可以看做是伙伴们疑惑的解答。我们如果把它当做木兰的解答,木兰再说这番话时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骄傲。

师:你在刚刚的朗读中有一些重读的处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重读了“安能辨我是雄雌!”从这句话看出木兰的……骄傲,体现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我是女子的自豪。

师:这一句没有运用问号,而是运用了感叹号,更加强调了她的骄傲,自豪。所以这一句我们要重读,哪个词语我们更要重读?(雄雌)我们再情景再现一下,男生读“出门……女郎。”

女生就读木兰的解答。

生:男生读“出门……女郎。”

生:女生读“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没重读)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最后一节,把雄雌读的再有力一些,读出木兰骄傲的心情。

生:齐读。

师:好,谁还读出了木兰的其他的形象?

生:我从“旦辞……鸣啾啾”可以看出行军速度之快,可以看出木兰上战场的坚决。

师:你从哪里看出行军速度很快?

生:“旦辞……鸣啾啾。”

师:你就读一下“旦辞……暮宿……”这两句,给大家读出她日行千里的感觉。

生1:读。(没有注意语速、语调)

师:大家觉得读的怎么样?(学生中有几人表示一般)谁觉得读的比他更好一些?

生2: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中有几个人说好)大家的好字很勉强,谁觉得读的比他更好一些?

生3: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学生齐说好)你说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尽管写征途的快,但也要读得有感情。这几句既要读出行军的快,又要读出她的思乡。

师:奔赴战场的木兰是怎样的形象呢?谁来读读看?

生:读。“万里……铁衣”看出了木兰的勇敢。从“朔气……寒光”写出北方的寒气,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木兰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刚刚的同学有没有读出木兰的勇敢和坚强呢?这几句我们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没有,语速要稍快一些。

师:为什么呢?

生:写出了军事的紧急。

师:战场上的的危险,哪里能表现战场的危险?

生:“将军……十年归。”

师:语调应该怎么处理?老师为大家读一下。大家觉得老师是否读出她的勇敢和坚强呢?老师是怎样读的?

生:有重读。

师:那些字我重读了?

生:赴、度……

师:为什么这些字要重读?

生:我想分析赴、度这些字之所以重读,就是为了体现行军速度快、战事紧急,这些字都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有一定的关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这几句诗句虽然很简略但却写得有声(刁斗声)、有色(寒光、铁衣)、有形(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奋勇杀敌的英勇)、有韵味。老师在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想象、感受。

师:我们也带有这样高亢的激情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第三节。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刚刚的品读,我们概括出木兰具有这些特点,哪位同学说一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郎呢?

生1:我觉得木兰是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女郎,从有担当、英勇、坚强、淡泊中可以看出。

师:从她的忧愁、爱美中还读出她的什么呢?

生:2:女儿情。

师:这首诗不仅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更多详细的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正是女儿情的描绘让木兰跨越千古,真实可爱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尊敬去敬佩,我想这也是它代代相传的理由。让我来听一下这首诗的朗读。(可以用阅读符号标注一下)。

生:聆听、运用朗读符号标注。

师: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恰好能和文中的情与事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理解,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绪。的确如此,我们通过朗读,不仅感受到了木兰的英雄气和女儿情。

我想化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特别是诗歌——最凝练、最精确、最明白。让我们倾情朗诵《木兰诗》

生:齐诵《木兰诗》。

木兰诗七年级教学设计 篇6

一、概述

《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在诵读品味、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同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我采用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诗歌教学还应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我还运用鉴赏法,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鼓励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分明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木兰的形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都让他们独立研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知识。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花木兰从军片段)、文言文词典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如: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背诵全诗。

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 篇7

木 兰 诗

初中学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能够完整复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情节,并初步感知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三、教学难点

1、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过程中,使用了修辞类的内容的梳通。

四、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

生字新词注音释义,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收集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方法1: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电影《花木兰》片尾曲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导入方法2: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

(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用课件音频范读;第二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读准节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见幻灯25)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三遍根据课件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见附录材料)

(三)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句子(关注互文、比喻的使用给理解带来的难度):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到东面的集市买好战马,到西边的集市买好马鞍,•到南面的集市买来辔头,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翻译: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翻译:(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

(四)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图片见幻灯4——19)

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根据课件来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基本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六)教学反思

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梳通文章,学生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参与感强。图画形式的内容再现,能帮助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和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2.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3.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角度来赏析木兰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详略安排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课前准备

1、背诵诗歌

2、从木兰身上,你看到了谁的影子?

五、教学过程

(一)测(见幻灯21)

1.诵读全诗,回忆内容,抽查部分同学背诵。2.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解释。

(二)评(见幻灯22)

导入:都说木兰是个伟大的英雄,可是我觉得木兰却很平凡。大家同意吗? 1.木兰 “叹息”不伟大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小女子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简直就欠打,一点也不伟大。

2.木兰“想家”不伟大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一路都在思念家乡,不想战场,她不伟大!

(三)写(见幻灯23)

经过同学们的帮助,我真切感受到了木兰的伟大和她的女儿情怀。可是我觉得这诗写得不太好,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我想把它改得更好!

1.师改第三段,变“详”为“略”

师:我总是觉得第三段太罗嗦了!现在我把它改成“东西南北市,骏马长鞭买”。2.生改第四段,变“略”为“详”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详”的。可是,“沙场征战”一段,对于木兰如何英勇善战、机智超群,却只字未提。请你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

如:刀出胡马惊,箭去敌人倒。东城斩敌首,西城夺敌马。南城缴敌械,北城烧敌粮。(1)改的诗虽然不错,但有些诗不合原诗的意境和气势,衔接不太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2)原诗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作者不愿触及战争的残酷,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是啊,“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战争是残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实是本诗的主旨之一。同学们能自己发现,真是很了不起。

(四)想:(见幻灯24)

“木兰,在你身上,我看到了的影子,你让我懂得了

。”

可以想起了武则天,有的想起了蔡文姬,有的想起了李清照,有的想起了林黛玉,也可想起了一心为民的任长霞,想起了所向无敌的女排,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她们有下面的共同点:

1、木兰既有男子的阳刚之气,又有女子的阴柔之美。

2、女人一样能建功立业,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3、现在中国的女性更伟大,许多人虽然默默无闻,但也同样了不起。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

木兰诗课文分析 篇8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的课文讲解 篇9

《木兰诗》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比较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 ,虽然是教读课文,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不宜句句精讲。在内容方面,应该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基本脉络,理解人物形象 ,关注全诗叙事的详略安排,并思考这样安排的原因;从语言形式上,要注意本诗作为北方民歌的特点。这篇课文也很适合朗读,但这种朗读和《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的朗读是不同的。《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抒情的因素并不是完全没有(比如结尾处),但不占主要地位,它的诵读 ,关注点应该在作为民歌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上,注意其节奏感、韵律感以及民歌中常见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互文、对偶、顶针、反复等)的运用,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南朝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通假字:

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古今异义:

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一词多义:

①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B.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②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③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 B.将军百战死:将领。

5.互文的翻译: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

6.成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

7.思想内容:

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8.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9.木兰的形象: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篇10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

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

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

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反思

上一篇: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的计划下一篇:在校党员大学生个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