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2025-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精选15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1

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2、全年天数: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A)年份能被4除尽而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为平年;

B)整百整千的年份要能被400除尽才是闰年。

4、比年大的时间单位是世纪,1世纪=1。

5、用24时计时法表示:A)上午时间直接读出钟面上时间即可;

B)下午的时间在钟面上所指时间的基础上加上12小时。

6、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1分=60秒,1刻=15分,一昼夜=24小时,1周=7天。7、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分为三种情况:(A)头尾都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B)头尾都不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C)头尾算其一: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小学数学无限循环小数怎么表示

1无限循环小数的表示

比如3.33333333333333333333.........表示3.3,第二个3上加一点。

无限循环小数:从小数点后某一位开始不断地出重复现前一个或一节数码的十进制无限小数。如2.1666…、35.232323…等,被重复的一个或一节数码称为循环节。

无限不循环小数:有些小数虽然也是无限的但不循环。无理数不像循环小数每个数字是重复的,但也属于无限小数。

2无限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所有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都是无法化成分数的。

那么循环小数可不可以化成分数呢?这个是可以的。那对于纯循环小数,那么我们怎么把它化成分数呢?

比如将循环小数0.1212……化成分数。设x=0.12……,它的循环节是两位,那么我们直接扩大100倍,变成100x=12.1212……。100x-x=12.1212……-0.1212……,循环部分可以抵消掉,99x=12,x=12/99。

3一些常见的分数化无限循环小数

1/3=0.3333……

1/6=0.1666……

1/7=0.142857142857142857……

1/9=0.1111……

1/11=0.090909……

1/99=0.010101……

1/101=0.009900990099……

1/111=0.009009009……

小学数学运算顺序知识点

(1)小数、分数、整数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第一级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5)第二级运算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结构分析

小学英语新课标强调, 以“贴近生活”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动力,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为突破点。本节课的教学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这一单元的课题是《Shopping》, 根据课题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购物”。通过分析教材, 我设立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说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名称, 能表述如何在商店中购物, 能读懂商品价格, 并将商品价格转化为文字信息, 能制作简单的购物单。本单元共四课, 第一课共三个环节, 分别是Look and listen, Listen and learn, Work with your friend。第一课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语境, 使学生能听懂对话, 读懂并会表述商品价格, 能进行购物活动的交流, 能表演课文内容。其中第一环节Look and listen是利用图片展现一个商店购物语境, 学生通过看图, 听对话, 在语言和图片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 从而了解对话所表达的意义, 再通过角色表演巩固所学语言, 扩展对话内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英语学科特点、课本的教材结构的分析,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 能听懂、会说本篇对话;

(2) 能听懂、会说新单词:Walkman、brand、prefer、hundred、test.

(3) 能运用“What can I do for you?”、“Which…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进行口语交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练习和角色表演练习,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能进行小组合作, 增强其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游戏,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听懂对话, 能通过角色表演扩展对话内容。

2、难点:学生运用“Which…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进行口语交际;百位数英语的拼读。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 依据

我面对的学生是11—12周岁的学生。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占优势, 抽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依据英语教学直观性、兴趣性、活动性和主体性原则, 这节课我将通过看、听、说、演、练、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采用多媒体、磁带、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 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二) 使用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因材施教。借助一些直观教具,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 通过倾听、观察、比较、讨论、积极与他人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乐中学”, 又在“学中乐”。

2、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我将指导学生使用观察法、讨论法、模仿练习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理解对话, 巩固所学语言, 扩展对话内容。培养学生敢于开口, 积极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

(一) 组织教学, 创设氛围

演唱上单元所教的英文歌曲:“Months and Seasons”。 (既复习了旧知, 又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唱唱做做中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复习旧知, 做好铺垫

提问:“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When is your birthday?/What’s the date today?”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今天是何平的生日, 妈妈和她一起去商店购买生日礼品, 并与售货员展开交谈。引出课题:Shopping。 (由于情境贴近生活,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 结合生活, 学习新知。多种形式, 练习巩固

1、多媒体展示图片 (何平和妈妈走进一家商店, 与售货员进行交谈) ,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提问:“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对话如何用英语表达?”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又设置了悬念, 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播放磁带中的前四句对话, 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先学习几个生词:walkman、brand、prefer。只需听懂、学会发音和理解含义, 下一课时将专门学习。 (主次分明, 着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3、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听懂每句话的意思。

这里, 可用苏格拉底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重点学习句型“Which…

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多媒体演示各种实物:水果、玩具、文具, 让学生练习说“你更喜欢什么?” (利用直观教具, 通过替换练习, 突破了教学难点。)

5、采用多种形式, 让学生通过自读, 互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分小组读, 角色扮演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习对话。

(在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保持振奋、饱满的学习情绪, 提高了合作意识, 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6、采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后四句对话。

展示图片, 听磁带, 多媒体展示对话, 学习生词“test、hundred”、理解句子含义, 多种形式练习巩固。

(五) 角色游戏, 巩固知识。运用句型, 扩展对话

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 即五个“商店”, 每组由一名学生当售货员, 其它学生充当顾客。顾客可以到任何一家“商店”“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教师到各组去指导, 同时教师也当顾客, 购买物品。 (通过分组的角色游戏, 学生所学语言在运用中得到了巩固和扩展, 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 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了展现,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小组分工合作,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3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4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5

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6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经历与他人交流学习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

(1)有 12 盒水彩笔,每盒 24 支,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2)有 288 支水彩笔,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的多少支?

2、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 1:学校有 12 盒水彩笔,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得水 彩笔多少支?(一盒装 24 支)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要想求每班分的水彩笔多少支,需要先知道什么? 生: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师: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怎样求? 生:用每盒水彩笔的支数×水彩笔的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支数。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小组内解决,全班交流。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先求每班分得水彩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笔多少盒? 师:怎样列式? 生:12÷3=4(盒)师:每盒多少支?4 盒多少支? 生:24×4=96(支)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小组内解决全班交流。

2、出示例 2: 4 辆这样的车一次运 32 吨。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 样的车?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师:根据“4 辆这样的车一次运 32 吨”能求出什么? 生:能求出一辆这样的车一次运多少吨货物:32÷4=8(吨)师: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样的车?再怎样列算式? 生:用除法:200÷8=25(辆)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3)学生小组内解决,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两种方法都可以。我们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61 页的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只要能说出其安排的理由,教师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例 1: 方法 1: 24×12÷3 =288÷3 =96(支)方法 2: 12÷3×24 =4×24 =96(支)答:每班分的水彩笔 96 支。

例2 方法 1: 方法 2: 200÷(32÷4)=200÷8 =25(吨)答:一次运完需要派 25 辆这样的车。32÷4=8(吨)200÷8=25(吨)

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3.通过发现和探索数学中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 数学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口算题卡。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天天练

16-9= 0÷13= 13=9= 28x0= 20÷4= 270÷9= 42÷3= 800÷4= 出示题卡,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回答。2.找规律填数(1)1, 3,(),7, 9(2)16, 8,()2,1

(3)5,10,15,(),25(二)、教学新课

1.探索规律例1(书63页)

(1)教师要求:开展小组活动,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并尝试去填一填第五行的空格。

(2)小组活动: 以4人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个数阵的规律。(3)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若遇到学习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规律。

(4)小组汇报:

每一行的首尾都是1;每行中间的数都是上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5)验证规律:教师安排学生去验证汇报的规律,算算每行中间的数是不是“上面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6)实践规律:学生把第五行的空格填写完。集体订正。

(7)教师小结: 我们在数阵中找规律,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是否有和、差、积、商这些关系。一般的程序是:首先仔细观察;接着去猜一猜,算一算;最后验证规律,并归纳出寻找规律的方法。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探索规律例 2(书 63 页)在下图中,找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 4 的格子,再分别找出 相加等于 6 或 10 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为了更好地探索出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把相加等于 8 的格子找出来。

(1)教师要求:读懂题意,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说说怎样相加。如横 1+竖 3=4,依次加下去。每位学生可以先按要求找出格子,然后分小组去探索“这些找出的格子有什么规律”。

(2)小组活动:学生分 4 人小组寻找规律。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引导。(3)汇报预设:

我发现和不变时,一个加数增加 1,另一个加数就减少 1.我发现和为 4 的格子有 3 个,和为 6 的格子有 5 个,和为 8 的格子有 7 个,和为 10 的格子有 9 个。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1+3=4 2+2=4 3+1=4 教师提示:在这几个格子图当中,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几,描出的格子数要少 1。

(4)教师小结:我们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时,可以把图形转化 3,5,7,9为数字,在数字中找到我们要找的规律。教师可以在这里追问: 如果再继续找等于 12 的格子,会是怎样的呢?

3、探索规律例 3(数 64 页)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空格处填写合适的数。

(1)教师要求: 先观察数的排列顺序,并把数按顺序排列出来,再分小组讨论这列数存在的规律。

(2)揭示课题:数阵中的规律

(二)。

教师可以请学生图形的意思来讲一讲此题的数的排列顺序: 720,360,120,30,____, _____.通过这一过程把图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数,更 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开展讨论。

(3)小组活动:教师可提醒学生用上一节课学习的找规律的方法,寻找数与数之间是否存在和、差、积、商的关系。学生开 展小组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汇报预设:数是从大到小排列;我们发现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有倍数关系,但不是相同的倍数。

(5)教师引导:你们可以顺着这个发现去研究一下,这些倍数之间又有 4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再次发现,原来用前面一个数除以后面一个 数,得到商是连续的。教师再次引导,你们可以把这些算式列出来: 720÷2=360 360÷3=120 120÷4=30

(6)或 720÷360=2 360÷120=3 120÷30=4 教师小结:要得到后面一个数,就用前面一个数去除以某数,而且这个某数,每次增加 1.再次要求学生带着这个规律去 看一看数的变化是不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7)实践规律:学生独立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完成余下的部分内容。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发现有错误的,可以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再一次 说一说规律,加深印象。

四、反思总结

1.按规律填数学书 65 页练习十四第 2 题 找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教师要求:规律在哪里?(提示: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同桌纠错。教师小结: 这三个数就是积的关系,第一行左边的数就是两个数的积。再次强调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一般出现在和、差、积、商中。

2.按规律填空 书 65 页练习十四第 3 题 根据规律填空。

旋转与平移现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70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六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1)播放与例

1、例2情景图相似的游乐场动画录像。(录像中包括开碰碰车、转转椅、玩风车、转滚筒、开水龙头洗手、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播放游乐场动画录像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势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学生模仿物体运动时可重点重现物体运动的状态并定格在屏幕的旁边。

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

教师(概括小结):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所列举的现象)。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做一做。对用一根线和一颗纽扣来作旋转与平移的活动,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操作,想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及时进行展示评价。、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课堂活动第1题,全班展示。

(2)练习十六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六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教学准备: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②升国旗③火车的运动④钟表的运动⑤用钥匙开门⑥敲击电脑键盘

(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操作理解重合。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

2、观察并指出平移后能重合的图形(1)出示例3(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探究平移的特点?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

4、小结: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1)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 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集体订正。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6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82、83页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教学难点】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钟面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7

良xùn帽yīng健jiǎo子zhēn

实jǔ伏zhé点zhuì形zhuī

甲qiāo上è睡kē翅qiào

斯zhōng危bīn林yuàn璀càn

山mínqióng lái息qī孤pì

分miǎn日yì救zhěng繁yǎn

南lù近在咫尺悬崖绝壁崇山峻岭

葱茏茂密云雾缭绕烟波浩瀚弃荤食素

旁若无人乐不可支兴高采烈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屈指可数:形容数量稀少。

无动于衷: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 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 不放在心上。

憨态可掬: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可爱、单纯的样子, 很招人喜爱。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的意思

1.《松鼠》的作者是布丰, 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进化思想的先驱者。 他用40 年时间写成了36 卷《自然史》。

2.《松树金龟子》, 作者法布尔, 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3.《国宝———大熊猫》的作者是科普及传记作家叶永烈, 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理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8

1.填一填。

(1)折线统计图既能看出数量的( ),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 ),分为( )和( )两种。能同时看出两组数据变化情况的是( )统计图。

(2)反映一家人身高情况,用( )统计图较好;反映一个人身高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小红为了提高自己的跳绳成绩,最近一段时间练得很刻苦。她记录了每天的锻炼情况,并绘制成了统计图。

(1)小红第( )天到第( )天跳绳成绩提高最快,第( )天到第( )天提高最缓慢。

(2)估计小红第6天的成绩大约是( )个/分,达到每分钟130步大约是在第( )天。

3.下面是某市5月份第一周(1~7日)每天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1)这是一幅( )式( )统计图,它适合表示( )组数据的( )情况。

(2)这周中,( )日温差最大,相差( )℃;( )日温差最小,相差( )℃。

(3)这周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是( )。

二、巧手操作。(32分)

1.下面是阳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统计表。请完成折线统计图。

(1)该校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增加最快的是( )年,比上年增加了( )辆。

(2)平均每年拥有汽车( )辆。

(3)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

2.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1)( )飞机的飞行时间长,比( )飞机长( )秒。

(2)起飞后第15秒,甲飞机的高度是( )米,乙飞机的高度是( )米。

(3)起飞后(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三、解决问题。(35分)

1.下面是某股票昨天的交易价格统计图。

(1)每天股票交易的开始时间是( ),一天交易( )小时。

(2)该股票前一天的收盘价(每天股票交易结束时的价格)是10.55元,昨天收盘时( )(填“涨”或“跌”)了( )元。

(3)你能说说该股票昨天的走势(价格变化情况)吗?

(4)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该股票昨天交易的平均价格大约是多少元吗?

2.下面是甲、乙两地去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1)两地的月平均气温哪月相差最大?低温是高温的几分之几?

(2)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地一年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9

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倒数”

教学目标: 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一个很大的空间,特别鼓励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应该由过去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因此,我对本课的定位,坚持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实现新课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我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法,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理念,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提供研究性素材,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主动的参与探究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从中得到成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

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的倒数,也就是说

互为倒数。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2.深化理解

提问:①什么是互为倒数?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②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3.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设疑:“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①出示例题

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出示课件一下载)

2.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出示课件二下载)

3.判断

①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②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③0没有倒数。()

4.提高

会填了吗?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或: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分数: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整数:

整数做分母,分子为1

小数:

先化成分数,再按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

(求A的倒数,既求1除以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10

第四单元第二课

笔算乘法

同步练习

(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2分)

(2020三上·广饶期末)

王阿姨想买26支同样的花,最多需要()元.

A

.390

B

.442

C

.312

D

.452

2.(2分)

李老师带领24个学生去动物园,每张门票是35元,需要花()元。

A

.875

B

.840

C

.865

3.(2分)

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要白白流掉65克水,1时浪费掉()克水。

A

.650

B

.65

C

.3900

4.(2分)

□3×11的积最大是()。

A

.1563

B

.143

C

.1023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1分)

二(2)班同学站队做操,每排8人,正好站成5排。已知这个班有26名男生,女生有________人。

6.(2分)

36的315倍是________,135个32是________。

7.(4分)

口算.

88÷4=________

700×7=________

103×3=________

4200-4000=________

8.(2分)

邮递员平均每天要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照这样计算,10天送报纸________份?信件________件?

三、计算题。

(共1题;共15分)

9.(15分)

计算

(1)

509×18

(2)

380×20

(3)

180×46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0.(5分)

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23天,每天修38米,还剩下64米没修,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11.(5分)

(2015·吉安)

科技馆售票处规定:个人门票(1人劵)5元,团体门票(可供10人用)35元,李老师带45名同学一起去参观,请你帮李老师想一想怎样买票用的钱最少?算一算最少是多少钱?

12.(5分)

一只哈蟆4条腿,8只哈蟆几条腿?

13.(5分)

菜店运来223筐白菜,每筐白菜重35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白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2-1、3-1、4-1、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1、6-1、7-1、8-1、三、计算题。

(共1题;共15分)

9-1、9-2、9-3、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11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1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地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1/2 6/8 4/5 3/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列算式)

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认真审题,看懂图意,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动手涂一涂、算一算。

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2)还剩下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一练”第3、4题。板书设计

吃西瓜

1、猪八戒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8+3/3=5/8

2、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篇13

Can you get some fruit for me when you go shopping ?

== Can you get me some fruit when you go shopping ?

( 2 ) 得到, 到达 Where did you get the book ?

When did you get the letter ? He got home late last night .

(3) 使, 让 get + 宾语 + 宾补 使某人 某物 怎么样

Please get you coat clean . Get your mouth closed .

get sb. to do sth. 使某人 某物做某事

I got him to call Jim yesterday .

(4) ( 逐渐) 变得…The weather gets warmer and days get longer .

Why did the teacher get angry ?

2. how about what about 后跟名词 代词 动词ing形式。

( 1) 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请求

How about going out for a walk ?How about something to eat ?

(2) 向对方征求意见或看法

How about the TV play ? How about buying the house now ?

( 3 ) 询问天气或身体情况

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Hainan Island ?

How about your parents ? Are they living with you ?

( 4 ) 谈话中承接上下文

I’m forty years old . How about you ?

I’m from Beijing . How about you ?

3. receive 收到 The girl was happy to receive many gifts on her birthday .

receive a letter from == get a letter from == heard from收到某人的信

I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y parents last Sunday .

== I got a letter from my parents last Sunday .

== I heard from my parents last Sunday .

accept 接受 He couldn’t accept our suggestions but our gifts .

She was very glad to receive the invitation .

He didn’t receive a good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

I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the party , but I refused to accept it .

4. a 6--year – old child 一个六岁的孩子

6--year – old 是由 “数词 +名词 + 形容词 ” 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作前置定语,

修饰后面的名词child .

数词+名词+形容词 构成的复合形容词,中间的名词要用单数形式:

a five-year-old girl 一个五岁的女孩

a six-foot-deep hole 一个六英尺深的洞

a two-meter-long ruler 一把两米长的尺子 a 100-meter race一场百米赛跑

a ten-story-high building 一栋十层高的楼房

a two-inch-thick dictionary一本两英寸厚的词典

5. too … to… 太…… 而不能 ……

too 后跟形容词或副词原形, to 后跟动词原形, 构成不定式. 句子的主语与

动词不定的主语不一时, 可以在动词不定式前加逻辑主语for sb.

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 ( 军队) .

The maths problem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work out .

表示否定意义的never not 和too … to… 连用时表达肯定一样.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

too … to… 可以与 enough to 和 so… that … 转换.

与enough to转换 时, enough 前的形容词, 副词必须是too 后面形容词,

副词的反义词, 并使用其否定句式.

She is too young to do the work .

== she isn’t old enough to do the work .

与 so… that … 转换时, that 后面的从句要用否定形式.

Tom is too tired to walk any farther .

== Tom is so tired that he can’t walk any farther .

6. cost 1) 动词 , 花费 价值 (多少钱 )

How much did it cost ?

I didn’t buy it because it cost too much .

The meal cost us about 100 yuan .

(2 ) 名词 , 成本, 费用, 价钱. at all costs不惜任何代价; at the cost

of 以 …… 为代价.

Living costs are higher in cities than that in the country .

We must stop it at all costs .

After the earthquake , the soldiers tried to reach the area at the

cost of their lives .

7. pay , spend , cost , take 的区别

pay 花费 ( 多少钱 ) , 主语是人. Sb. pay some money for sth.

I paid 5000 yuan for the computer last week .

Spend 花费 ( 多少钱或时间 ),主语是人. Sb. spend some money on sth.

Sb. spend some time ( in ) doing sth.

I spent 5000 yuan on the computer last week .

She spent 2 hours ( in ) doing her homework .

cost 花费 ( 多少钱 ) , 主语是物. Sth. cost sb. some money .

This jacket cost him 200 dollars .

take 花费 (时间 ),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

花费某人多少时间做某事

How long does it take sb. to do sth ?

花费某人多少时间做某事?

It took Liu Hong 2 hours to do her homework .

It takes me 10 minutes to walk to school from home .

It will take them 6 months to build the building .

How long does it take him to plant the trees ?

8. sleep , sleeping, sleepy , asleep , fall asleep , be asleep

sleep 动词, 睡觉, 强调动作. I am very tired . I want to sleep .

He slept for 12 hours yesterday .

sleeping , Sleep 的现在分词, 表示 “ 正在睡觉”

Don’t make so much noise . The baby is sleeping .

They woke up the sleeping girl and asked her where her parents were .

sleepy 想睡觉的, 困倦的. I am a little sleepy . I’d like to go to bed .

asleep 睡着了的.

The teacher found Tom asleep in class and kept him behind after school .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TV ? The baby is asleep .

fall asleep 强调从没有睡着到睡着的过程, 不能接一段时间

I couldn’t fall asleep until it was very late last night .

He listened to music and fell asleep .

be asleep 表示睡着后的状态 , “ 睡着了”, 可以接一段时间 .

He was asleep for three hours .

9. choose 动词, “ 选择,挑选 ” , 过去式chose, 过去分词chosen

choose to do sth. 选择做某事

can’t Choose but 只得……

pick and choose 挑挑拣拣

There are many books to choose from .

We choose mike as our leader ( 领导 ).

Will you help me choose a dictionary ?

Everyone can’t choose but obey ( 服从 ) .

It’s her habit (习惯 ) to pick and choose while shopping .

10. present (1) 礼物, 礼品 == gift Why not give him a card as a present ?

what can I get him for a birthday present ?

( 2 ) 目前, 现在 I’m sorry he is out at present .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单元 篇14

(争吵前:我:嫉妒 克莱谛:无意;

争吵后:我:后悔、矛盾、不安 克莱谛:伤心 宽容

我:知错就改 克莱谛:主动示好)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不安”是怕克莱谛放学后再报复我。“后悔”说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该和克莱谛吵架。)

2、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瞟”是斜着眼睛看。“不是愤怒”说明克莱谛并不生“我”的气,他为我的行为感到“悲哀”,为“我”不承认错误而伤心。)

3、终于挨到了放学。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

(“挨”字用得好,是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4、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但心里想的却不一样,克莱谛心里想着(跟“我”和解),“我”却想着(怕他报复一心防御他。)

5、“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父亲认为(克莱谛)比(“我”)高尚,因为(克莱谛能谅解“我”的过错,宽容“我”,珍视友情。)父亲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是自己错了,应该(主动认错),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6、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

(1)“我”和克莱谛争吵后,为什么很后悔?

(因为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

(2)这段话中,作者分几步写出“我”内心矛盾心情的?

(分三步。不安——后悔——矛盾)

三、学了本课,你认为他俩是什么样的少年呢?

1、安利柯是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人。

2、克莱谛是一个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别人,珍视同学友情的人。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篇15

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看经典,感受成长,感受感恩。那是一个小小的瞬间,我的世界在春天盛开

这时候已经是早上八九点了,明媚的阳光在树叶上画出了金色和银色的圆环。那一刻,我的世界在春天绽放

小星星像珍珠,嵌在遮阳篷下,闪闪发光。青蛙的绿色身体上布满了深绿色的斑点,它白色的肚子似乎膨胀起来了。

波光粼粼的春雨,像一群天真无邪的娃娃,聚集在天空,淡化,呓语,扑入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就很不一样了:蓝布棉袄,黑色短花呢外套,草绿色裤子,脖子上围着白色围巾,扎着小辫子的黑色毛线。所有知识,我最喜欢的风味食物,给你

6月,蔚蓝的天空布满了火球般的太阳,云仿佛被太阳融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打开日光灯,我才看到舅舅完全变了样:工作服上满是灰尘,右袖子剩了一半,胳膊上缠着纱布,左膝盖烧伤,烧焦的裤子露在外面。他头发蓬乱,一把被烧焦,脸上有几处沾着烟灰。他平时的“帅劲”全没了。问的时候才知道舅舅的车间丢火了。我叔叔灭火时烧伤了左臂。

上一篇:家长学校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