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pisa现状与发展趋势(精选8篇)

pisa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电梯是垂直运行的电梯(通常简称电梯)、倾斜方向的自动扶梯、倾斜或水平方向运行的自动人行道的总称。我国电梯行业历经30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 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设备,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 我国建筑业“节能省地”的国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同时电梯又因其功 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列为特种设备,其发展状况也一直为政府和人民群众所关注。

第一部分:我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中国电梯业受到外资各种“蚕食”措施影响,原有的各大国企电梯品牌全军覆没,外资品牌垄断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95%以上。近年来,一批民族电梯企业苦练内功,绝地反击,出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电梯劲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梯业目前面临行业的重新“洗牌”,民族自主品牌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有利因素,逐鹿天下,加快赢得更多市场。

外资品牌超强垄断 自主品牌借力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当时我国资金和技术双重匮乏的情况,国家决定引进外资,电梯业成为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自1980年起,天津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等国内较大的电梯企业,全部与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日本三菱等外资品牌合资合作,外资或合资品牌由此全面进入我国市场。

目前国际电梯市场基本由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 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名牌垄断,他们的销售服务网点遍布世界各 地广大中心城市,合计销量占到全球总销量的90%以上。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梯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 电梯企业来华投资,我国电梯市场也给这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梯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外资电梯知名品牌或者挑选国内知名的电梯企业作为合作伙 伴,或者独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厂,配置顶尖的设备,引进最新的技术,培训一流的管理人才,纷纷把自己的生产重心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这些国外电梯 知名企业因此长期以来垄断了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我国电梯行业也成为了引 进的外资先进技术最多最全的行业之一。

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以奥的斯、上海三菱为代表的大型外商 独资或合资企业占据了我国电梯市场70%的市场份额,进口电梯占据了1%的市场 份额,民族企业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

外资品牌在初期进入的时候,确实有其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在我国所享有的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在合资初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但外资品牌的进入对于促进我国电梯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加速了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比如在整机生产企业中,外资品牌的技术与管理理念让民族品牌提速发展;在电梯配套件企业中,从为外资品牌配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配套水平。由于整机和配套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电梯自主品牌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认为,电梯行业的特性,也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整机制造商需要掌握的行业技术众多,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集成技术以及产品的售后安装维保的要求高。进入电梯行业特别是整机制造领域,对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安装维保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都较高,需要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和人才壁垒。

同时,电梯作为终端消费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品牌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电梯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电梯生产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品牌并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不断检验。

中国成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大型商场等城市建设投入的增加,电梯市场需求量因多方面需求得到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份额中,外资品牌占国内电梯市场的75%左右的份额,民族自主品牌约占25%的市场份额。但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在资金和品牌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民营企业开始介入电梯行业,从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或者与外资企业合资开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消化技术,借鉴外资企业带来的国际化技术标准、安装维保体系、管理模式等,自主品牌电梯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上快速步入了国际化行列,逐步发展到目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涌现出如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等自主品牌企业。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沪、苏、浙交汇中心,是我国电梯生产的重要核心区域,全市拥有电梯整机生产企业30家、配件企业150家,形成了一个以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梯、扶梯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已经列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制约我国电梯行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技术因素

电梯整机制造行业是一个集机械、电气系统于一身的技术密集性行业。在核 心技术的取得、资金的准备、技术人员的储备、技术开发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 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障碍。部分大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能够掌握电梯整合设计 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性能。掌握这 些核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更需要靠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建 立的系统化的研发机制、储备的研发人员及不断更新研发与试验设备。新进企业 很难短时间内掌握电梯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及研发团队的建设也很难达到现有 大中型电梯整机生产企业的水平。2)资金因素

电梯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依据产品销售合同订单生产制造。在80年代,就有专家考证电梯生产企业的生产数量达到1,500台以上时才能明显降低成本,从 而具备生产规模效应,各地区电梯销售机构销售数量超过200台时才能达到营销 规模效益。因此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设施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才 能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因为电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 电梯产品的研发当中,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先进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不会被淘汰。3)销售与服务网络因素

电梯产品通用性较差,电梯生产企业需要全面利用其整合技术,根据客户的 需求设计、采购、组织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与客户保持频繁 的沟通,建立起体贴的驻点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电梯销售以后的 安装、维保等服务也需要及时、高效、高质的进行。因此庞大的销售服务网络建 设是企业保证其产品销路顺畅、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目前国内大中型电梯 整机制造企业都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了覆盖全国乃至海外的销售服务体 系,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4)资质许可因素

电梯生产企业需强制执行《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及《自 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2011)等行业标准。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 式的决定》,电梯生产企业需具备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这 些因素使得只有具备执行国家强制要求的电梯行业规范标准并取得资质许可的 企业才能生产电梯。

第二部分:我国电梯行业发展趋势

2009年,面对外需趋弱、内需不足的整体市场条件,电梯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房地产成交量一路萎缩,直接导致了各大电梯厂商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随着企业订单量的锐减,多数电梯企业库存积压严重,更有一些外资品牌电梯巨头甚至考虑改变在华投资策略。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中国经济V 型复苏,收益最大的房地市场回暖带动了电梯产销量的逐步上升,但电梯产业形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以来,在国内掀起一场以“节能化,环保化,科技化”为导向的电梯革命。这预示着,新一代绿色节能电梯和高科技智能电梯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另外,政府采购项目已成为电梯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此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和基础建设领域,且投资力度不小,将为电梯行业打开新的局面。

我国未来电梯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颁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暂行规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 件,装备制造业均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中国名牌产品“十 一五”培育规划》,电梯行业所属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被列为重点培育行业之一。根据国家公布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政府将优先采购国 内自主创新产品。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提 高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水平的大环境下,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产品质量较高、生 产工艺较先进的大型本土电梯生产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2)电梯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口的老龄化、建筑行业的进 一步发展、现有电梯的不断更新改造、既有旧楼加装电梯的大量需求,电梯市场 需求量未来若干年内仍将快速增长。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将是全球最 大的电梯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出口方面,2001年-2010年我国电梯的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08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电梯出口也将逐渐回暖,其中以博林特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品牌在很多电梯产 品的技术和质量上具备了和外资大型电梯制造企业抗衡的实力,因此在我国未来 电梯出口市场逐步回升的情况下将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3)本土电梯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

我国电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历了20多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 精的发展历程后,我国本土电梯企业生产的中低速电梯产品已在技术上全面赶上 了外资大型电梯企业;而对于电梯下游消费的主要行业普通住宅和基础设施来 说,中低速电梯已能够满足其使用要求。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楼盘不断“拔高”,公共实施不断升级,电梯行业便成为其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准不平衡、人口密度差别大、城市化水平不一致等因素,中国国内电梯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无论从在用电梯分布还是新增电梯分布均出现严重不平衡。特别是人口众多的省市,如山东、四川、重庆和河南等人口大省份的电梯拥有和增加均处于较低水准,因此借助区域振兴,此类二、三线城市的升级电梯需求会出现更大幅度增长。

目前,电梯行业中应用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微机控制与PLC控制,其中微机控制仍是主流的控制方案。尤其在垂直电梯中,超过90%使用微机控制。这主要得因于微机控制的高灵敏性与低成本、CPU的高运算能力与高抗干扰能力。PLC则在简单的逻辑控制与可靠性方面比较占优势,因此在自动扶梯上应用比直梯更为广泛。

未来高速电梯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乘梯的舒适感及电梯的启动与停止时的平滑过度也会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微机控制仍会是主流,但PLC的高可靠性及容易维护的优势也会让PLC有更多的应用。微机控制与PLC控制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性化设计。

电梯的驱动方式包括变频驱动、直流驱动、液压驱动、双速电机等,目前变频器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电梯驱动。变频器应用在电梯的提升与门机上。垂直电梯与自动扶梯等都会使用变频器来提升,直梯的门机上还会用到小功率的变频器。用于提升的变频器规模是22.8万台,应用于门机上的变频器规模是13.2万台。

低压电气在电梯上的应用主要是接触器与继电器。继电器是用于控制回路中电气设备的转换开关,在传统的电梯中也用来进行整个系统的电气控制。但应用起来逻辑关系比较繁琐,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接触器是用于远程闭合与切断电力回路的电器,它的电力触点利用电磁系统予以闭合。

09年电梯行业的继电器市场容量是4400万,接触器的市场容量1.36亿。继电器作为电梯的控制系统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电梯数量的增加,继电器与接触器在电梯的市场中正在逐渐饱合,未来几年里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增长趋势会放缓。

作为经济复苏的受益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电梯行业表现不凡,成为全球电梯生产量及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电梯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垂直电梯和扶梯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将分别占整个全球市场的一半和三分之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年产值超千亿元,电梯市场可谓前景广阔。

2009年我国电梯年产量比2008年的25万台约增长5%,出口减少30%左右,国内市场增长13%。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出口减少30%,约1万台。国内市场需求较大,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上升的幅度有所减缓。

pisa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2

一、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产生及发展

“学生做好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吗?他们能有效地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吗?他们有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吗?”[1]这是各国教育体系都在试图监控学生学习以便回应和解决的问题。各国都期望用可靠的、具有国际比较性的教育成果数据来完善和丰富本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为了回应这一需求,OECD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着手开发PISA项目,并于1997年正式启动国际学生评价,即PISA项目。PISA项目以15周岁的学生为测评对象,以定期并及时提供以改进教育政策为目标导向,且具有国际比较性的有关学生学习成果的教育指标。PISA于2000年开始第一轮测评,评估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的素养。此后每3年举行一轮,每9年完成一个循环。截至2012年,PISA测评已经成功举行了5次,并以评价年份命名。每一次都在这三个核心领域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国际比较测评的重点领域,其他两个则作为辅助评价。同时,为了更全面地测试学生在现代生活中其他领域的知识与能力,PISA还定期推出新的测评领域,如2012年增加了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和财经素养领域的测评,2015年还将增加协作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迄今为止,参与PISA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6个。[2]我国上海地区也于2009年正式参加PISA项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PISA是在参与国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组织并实施的,其自身的组织机构也较为复杂和严密。PISA的管理委员会(PISA Governing Board)根据OECD教育目标,确定每次PISA评价的政策重点,制定评价指导原则。管理委员会主席由委员会自行商议决定,目前的主席是英国的国际证据和合作处(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Partnerships)主任洛娜·贝特朗(Lorna Bertrand)女士。委员会成员则是由各OECD成员国教育部任命的一位该国代表和PISA的各参与国或地区的教育部门任命的一位海外观察员所组成。OECD秘书处(OECD Secretariat)负责管理PISA的日常事务,包括监督、调查评估实施的情况,协助PISA管理委员会管理行政事务,通过合作与交流为各国之间建立共识。每一次PISA测评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则由多国大型评估机构组成的PISA国际联合处(PISA Consortium)来负责。联合处由PISA委员会通过国际招标选择,它以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简称ACER)为首,其他联合机构还包括日本的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以及美国的Westat公司等。同时,参与国政府会任命国家项目负责人负责监督每个参与国或地区的PISA实施情况,确保实施的高品质,并对调查结果、分析数据、结果报告和出版材料进行检验和评估。此外,PISA测试领域的理论框架、具体题目以及调查问卷则由PISA专家组,包括PISA主题专家组(The PISA Subject Matter Expert Groups)和PISA问卷专家组(The PISA Questionnaire Expert Group)在内的世界各地区的著名专家负责设计和制定。其中,主题专家组由世界各地区的著名专家组成,为每次PISA调查的领域理论框架进行设计。问卷专家组主要指导PISA问卷的设计,其成员由PISA管理委员会选拔。[3]

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评的主要内容

PISA是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设计的,旨在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与比较。

(一)测评目标与模型

PISA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学得更好、教师教得更好、学校体制更加高效。其具体目的是考查学生在将来生活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确定他们在义务教育即将结束阶段所掌握的能够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程度,[4]并通过学生运用他们在校内和校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反映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检验他们的决策和选择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PISA的理论模型是以“输入—过程—输出”模型(input-process-output)为基础的。它把教育指标分成输入、过程、输出三大领域,输入的是教育资源、政策和规则等;输出的是学生学业成果;而资源、政策的输入需要由教育体系内的一系列过程的特点来决定,如教育组织、师资力量、学习环境。[5]为此,PISA在评价过程中将教育系统分为四个层面:“教育与学习中的个人参与者、教学背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以及教育整体系统。”[6]PISA的测试模型就是围绕这四个层面开展的。

(二)测评领域及框架

PISA对学生的测试包括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个核心领域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财经素养两个次要领域。概括地说,PISA每个领域的评估框架以三个维度为基准:个体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运用过程以及现实情境。具体的测评内容包括:

1. 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PISA2000和PISA2009的核心测评领域,旨在测试“个体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能力;以及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并能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7]PISA阅读评价的文本范围分为:媒介、环境、文本形式和文本类型。按阅读的目的可将情境划分为:与个人应用相关的阅读;社会活动和关注问题的阅读;教育教学阅读;职业性阅读。对学生阅读素养测评的内容则包括:文本访问与检索;对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反思并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此外,为使学生能够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来促进学习,并帮助教育决策者更好地理解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在PISA2009中发展了对阅读元认知的测评。元认知即指“个体以一种目标导向的方式处理文本时,他所使用的各种合适阅读策略的能力和意识”。[8]其重点是围绕“从阅读中学习”来设计元认知的测评题目。

2. 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PISA2003和PISA2012的重点测评领域,主要是指“个体在各种情景中形成、使用、解释数学的能力,它包括数学推理,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程序、事实和工具的描述以及现象的解释与预测”。[9]PISA从数学过程与基本数学能力、内容知识、数学情境三个维度实施测试。数学过程与基本能力既包括创设数学情景,也包括运用数学概念、事实、程序和推理,还包括解释、使用和评价数学成果以及交流能力、数学化、推理论证、展示、制定问题解决策略、运用符号化、正式化与技术化语言及运算、使用数学工具等七项基本能力。[10]数学内容知识则分为改变与关系、空间与形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与数据分析。PISA将数学素养测评分设在个人、职业、社会以及科学四种情境里。

3.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PISA2006的核心评价领域,也是PISA2015的核心评价领域,指的是个体需具有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PISA围绕科学的四个方面来展开:情境、知识、能力和态度。首先,科学情境。PISA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日常生活来设置科学情境,包括个人生活相关、地区或国家以及全球生活三个类别。其次,科学能力指的是作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需要具备三种能力:解释科学现象的能力,即识别、尝试、评估和解释自然与科技现象的能力;评价与设计科学探究的能力,即描述和评价科学调查,并提出科学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解读科学数据与证据的能力,即在多种表现形式中,分析和评估数据、主张和论据以及得出适当的科学结论的能力。[11]而科学素养的三种能力获得需要通过三种形式的知识,因此科学知识包括:内容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认识性知识。最后,科学态度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视以及环境意识。

4. 问题解决能力

PISA于2003年新增设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项目来评价学生综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水平,其具体指个体运用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该测评项目不属于PISA测评的任何学科领域,故每9年对其进行一次测评,因而PISA2012中再次出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框架包括: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三个维度。其中,问题情境划分为技术、个人与社会两方面;问题情境的性质包括互动问题情境和静态问题情境;而问题解决则围绕探究与理解、表现与形成、计划与执行以及监督与反馈四个过程来进行。[12]需注意的是,PISA2015中把问题解决能力的视角转向“合作”而非“个人”,提出了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项目之提案,着重测评个人能否有效地与其他参与者(包括电脑界面)以分享理解来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13]其中,各参与成员需要共同运用知识、技能和努力,从而成功解决问题。该测试项目是对问题解决能力测试的扩展和延伸,大大丰富了测评的内涵。

5. 财经素养

财经素养PISA 2012测试中新增领域,旨在测量学生的财经知识水平,探究财经态度及相关行为。其测评领域以内容、过程、背景三个维度架构起一个空间立方体来表现。首先,财经内容包括货币与交易、规划和理财、风险和回报以及金融环境;其次,金融过程的分类涉及到认知过程,用于描述学生对相关领域概念的认识与应用,以及理解、分析、推理、评价和解决建议,包括识别财经信息、分析财经情境中的信息、评估财经问题,以及应用财经知识和理解力四种过程类别。最后,财经素养测试在教育与工作、居家与家庭、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四种情境中展开。[14]此外,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评估和描述学生的能力水平,PISA还为这些测评领域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即,根据任务的难易度分为6个到7个等级水平,学生处在某一个等级,不仅表明其掌握了该等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说明已经具备更低等级的要求,进而使个体评估结果的反馈更具描述性和针对性。

三、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评的实施过程

作为大型国际比较评价项目,PISA从测验的试卷编制,到测验对象的选择与程序,再到题目的设置以及评分的标准与过程,均采用了严格的质量保证程序来促进测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一)测评工具

PISA的测试工具编制体现了OECD成员国及PISA参与国或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语言的多样性。PISA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估政策与标准,并在参与国中挑选三大主要测试领域的著名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团队设计测试的理论框架和问卷。同时,所有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都被邀请提交测试问题,国际联合处也会自行设计一些测试问题。随后,国际联合处和各参与国将审阅这些问题并检查有无文化偏见。只有那些被一致认可的问题才能用于PISA测试。此外,在正式测试前,会在所有参与国中进行试测,如果试测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被证明太容易或太困难都会在正式测试时被取消。[15]最后,各国专家将测试问卷译成本国语言,学生用本国语言进行测试。

(二)抽样方法

国际联合处在每个参与国的学校中随机抽样以参与PISA测试,其样本以学生年龄为基准,不受制于参与国(地区)的学制结构。即“PISA选取的样本是在测试开始时年龄在15岁3个月(整)到16岁2个月(整)之间的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具有不同的背景和能力水平的青少年,不管学生在哪个年级或哪种类型教育机构就读,也不考虑他们接受的是否是全日制教育”。[16]但是,样本不包括在家庭、工作场所自学以及未在国内就读的本国学生。同时,PISA的抽样标准允许参与国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和学生,如有智力障碍、功能性残疾,以及那些不具测试条件的学校等。此外,为了使测验结果更加准确和可信,PISA规定学生样本不得少于4,500个,学校样本最少选取有150所,每所样本学校必须包括35名学生(至少20名),学校应答率必须是抽样学校85%以上,如果少于该比率则必须安排替补学校;而学生的总应答率必须是抽样学生的80%以上。[17]其学校样本的抽取采用的是分层取样(Stratification)的方法,包括显性分层(如一个国家的州或地区)和隐性分层(如学校类型、构成人数等)。在抽样程序上,首先是对学校进行抽取,然后对样本学校的学生进行选择。

(三)测试题目与形式

PISA测评包括领域素养测试和问卷(个人信息背景、学习态度、家庭态度)两部分。素养测试的题目由问答题和选择题构成,题目通常以单元形式组织,每个单元包含一段文字或一个图表,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问答题包含简答题、开放式问答题、封闭式问答题三种形式;选择题则由单选题和多项选择题构成。在个人背景与学习问卷方面,主要由学校问卷和学生问卷构成。另外,还有教育职业问卷、计算机熟悉程度问卷以及家长问卷三项选择性问卷。

PISA测试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在2009年和2012年一些国家开始选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测试方式,但PISA 2015中计算机测试将变成默认的测试形式,且测试在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内进行。素养领域的笔试总时间为390分钟左右,每次测试的核心领域大约占总测验时间的2/3;由于每个学生需接受的测试题目组合不同,故每个学生的测试时间为120分钟;此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30分钟的有关个人和家庭信息的问卷;校长则需完成一份约20分钟有关学校情况的问卷。[18]此外,由于PISA2009和PISA2012的阅读和数学素养领域增加了电脑化测试方式,因此选择该种测试方式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数学和阅读领域额外完成40分钟的计算机测试。[19]

(四)测试评分与结果

PISA对评分方法与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正式评分前会要求评分专家进行培训,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各国(地区)间的一致性。同时,PISA的评分是先将学生答案分成等级,赋予编码,然后将编码输入数据库管理软件并提交给经合组织后,由经合组织统一将编码转化为标准分。在PISA素养测试中,选择题由电脑自动计分,简答题和问答题则需评分专家计分。在某特定领域中,每个国家所有参与测试学生在该领域的平均分是该国的最终得分(平均分定在500分,标准差则是100分)。[20]PISA会根据其进行国家(地区)的总体排名。

另外,在PISA测试完全结束后,OECD秘书处一般会在测试完成后第二年提供一份详细的包括全部测试结果、数据、信息在内的国际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通常包括各国平均分排名与对比、学生测试的参与情况、学校和学生的成绩表现、影响成绩的因素分析、历次测验的成绩概览以及未来发展动向等方面。PISA的结果报告不仅仅是对参与国家或地区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国际比较,更重要的是监督各国家近几年来教育成果的变化,可帮助教育政策制定者清楚地看到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并借此来分析本国的教育体制,进而改进教育质量。

四、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评的未来走向

作为世界影响力深远的大型国际评价项目之一的PISA,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评价内容继续以三大核心领域为主,兼顾跨学科素养

PISA将继续关注和开展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主领域中基本素养的评估。即未来的测评中,PISA将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赋予更加清楚的内涵与定义,强调学习不仅仅需要掌握学校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也必须关注核心能力的形成,即重视经验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交互式地使用工具的能力,与不同类型的群体相互合作的能力,自主行动能力以及整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PISA将进一步重视对学生跨学科素养的评价。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后,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境,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PISA在2015年的测试中提出了有关财经素养、环境素养和合作问题解决素养的相关提案。

(二)评价方式将全面计算机化,强调ICT素养的形成

由于纸笔测试具有相对多的局限性,如统计费时费力、较为抽象和静态等,因此,PISA从2006年的测评中逐步推行使用计算机在线测试作为选择模块,更将在2015年中进一步扩展到全面计算机线上测验。这种测试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覆盖PISA评估框架内用静态纸笔测试过程中难以捕捉到的细节和方面,还可以提高评估的效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和学生的响应时间;更长远地看,可以使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的评估更有效度。[21]同时,以计算机在线为基础的评价方式也能拓宽PISA潜在的评估领域,并在长远的战略层面上阐述其价值。基于此,PISA在未来的实施中将继续开发和利用以计算机线上测试以及其他技术和方法的优势,包括使用计算机适应性测试,拓展评估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加强非认知成果的测量,强化PISA在互联网中的角色,[22]促使学生信息与交流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素养的形成,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改变。

(三)评价对象将扩大至所有的15岁少年及发展中国家

中国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3

现在,中国期刊走向世界还有难度,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以及东西方背景的差异,目前来讲还差得比较远,這个路还需要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期刊的整体质量跟世界是同步的,期刊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期刊成为了一种历史上期刊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进入了职业化经营的一个阶段。中国的期刊史就是一个改刊的历史。改什么呢,改黑白版改彩色版,改印张、改栏目、改开本,还有改主编。

在知识经济时代,期刊呈现出三种情况,就是数字化期刊的三种状况。一种情况是门户网站,发布期刊的最新动向、动态,为网络订阅的读者服务。第二个就是数据库模式,就是把已经发表的文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数据库,比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第三个就是网络杂志模式,等呈现原来的整本期刊,使读者能看到期刊本身从封面到封底的全貌,这个实际上叫电子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形成了六大特色:1.期刊出版进入传媒时代。2.期刊两极分化,好的期刊更好,差的期刊将被淘汰。3.期刊出版进入一个形象创建时代,进入品牌时代。4.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入营销整合时代。5.期刊进入策划时代。一本期刊搞得好不好,核心的竞争力就在策划的竞争力,策划的竞争力包括它的栏目设置、品牌的营销、作者的建立,还有编辑本身的基础知识。6.期刊读者多样化。

建材工业环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4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0802 20081428 田春

摘要: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传统建材行业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并分析了生态绿色建材的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建议, 提倡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关键词: 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绿色建材;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在分析建筑材料的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 传统建材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每年全国约40亿t)的材料, 它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设施, 另一方面, 在建筑材料的采取、制备、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 由于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量, 并且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建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其危害程度也是巨大的, 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产品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呈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1)巨大的能源消耗。建材工业是耗能和污染非常严重的产业, 不仅制造能耗大, 使用能耗也很大,而且由于后者延续到建筑物使用寿命全过程, 因此要远大于前者, 一般为7~16倍。我国建材工业生产耗能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9% 左右, 占工业能耗的15~8% , 万元产值能耗近5 t标煤。以煤窑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 煤炭消耗占建材生产总能耗量的比重约为70% 以上。

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目前, 在我国的建材生产中, 使用最多的原材料是粘土、石灰石和砂石,平均每年开采50亿t以上, 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3)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根据我国每年的水泥总产量推算,据有关资料统计SO2、NOX 污染呈加重趋势, 在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 尤其以华中酸雨区为重。我国水泥工业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6--10倍。建材行业是利用工业废渣的有效途径

由于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建材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早,比如: 很早以前我国的水泥厂、砖瓦厂等建材企业就开始研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化学石膏等工业废物生产建材产品。据了解, 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废物做原料和混合材方面是世界上用量最多、掺加比例最高的国家, 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已赶上发达国家。尤其是近两年来, 一些建材企业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 开展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践活动,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生态设计, 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产业间的资源化关联度。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很多种类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粉煤灰、矿渣和矿业废物如尾矿、煤矸石等由于量大、占地多、便于利用(颗粒小、便于加工、有些还有活性)等特点, 已经在建材工业中大量使用。粉煤灰的年排放量已经超过亿吨, 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40%, 粉煤灰广泛应用于路基路面材料、混凝土掺合料、粉煤灰水泥、墙体材料(粉煤灰转或砌块)和砂浆材料等;矿渣以高炉矿渣为代表, 被广泛用于生产矿渣水泥、轻质混凝土、各种砖和砌块等;煤矸石主要用于生产砖和砌块等墙体材料和陶粒。尾矿也在近年用于建材生产等。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

目前我国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 600 t。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 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据日本建设省统计, 早在1995年全日本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率已达到65%, 2000年则已高达96%。欧盟也已经提出, 2010年使建筑垃圾再循环率达到90%以上。

目前, 西欧用于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的工厂(站)基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 由初级筛分设备、反击式破碎机、磁力除铁器和必要的转运设备组成。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可在拆除现场或附近地区、或是在需要用加工后废料的施工现场对拆下的废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加工处理。另一种是固定式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工厂。在固定式的回收处理工厂中, 一般有两极破碎设备, 如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 并有专门的分离工序, 如用颠簸震动设备对轻质材料如木材、塑料、纸片等及有轻度污染的物质的分类和分离。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分为产品回收和材料回收两大类: 产品的回收利用是指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以他们原有的形式被重新使用或是进一步的延伸其使用范围;材料的回收是指回收的建筑废料经加工制备后的利用, 原有形式的建筑构件或制品由于拆除、破碎或因其他技术方法而消失了, 这种经加工制备后的材料可在原有的产品中利用或以另外的方法利用。材料回收后的用途主要在于: 道路垫层,音障墙(堤)混凝土制品, 用于基础工程、壕沟的填充料, 烧结砖瓦用于水泥混合材,园林美化的装饰性颗粒产品等。立足节能减排, 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全国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到2020年, 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 更应该致力于发展建筑节材适用新技术。

4.1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和法律行政监管体系

缺乏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节材的积极性, 反过来对材料浪费也无力约束和制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 以充分保证真正的建筑节材。4.2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宣传机制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建筑节材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出版和有关行业协会的优势, 向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鼓励使用环保建材产品, 积极推行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4.3 建立有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和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平台 坚持抓好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建材技术产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善建材技术方案, 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及配套节能窑炉设计问题及建材领域应用优质长寿环保高效健康建筑新材;发展节能降耗和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4 加大建筑节材技术研发的投入

技术规范对提升消费结构, 节省建筑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技术规范对节约材料则必须建立在大量技术储备基础上才能做出规定, 才能做到科学严谨。但是,近10年来, 国家投资体制改革, 标准规范经费严重不足, 从事规范研究的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后, 人力和财力投入明显减少, 新的技术应用和结构理论体系统筹考虑不足。

4.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升级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之举, 同时也是建材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4.6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

生态绿色建材具有先进性、环境协调性以及舒适性, 既能拓展人类的生活领域, 使人类在更加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达到人类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因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生态建材: 1)采用高新技术研制与开发净化功能建材;

2)采用传统工艺, 利用废渣如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页岩等固体废弃物为基料, 研制开发生态建材;

3)采用新工艺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开发生态建材; 4)开发生物降解塑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分子筛材料等。我国己具备发展绿色建材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己意识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都已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目标。国家建材工业 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四项主要目标, 为发展绿色建材指明了方向, 为建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对建材产品结构作大规模的调整, 将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传统建材企业, 这为绿色建材发展奠定了基础, 扫清了障碍。5 结语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绿色建材应同时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最佳的环境协调性, 最终才能达到环境建材和生态建材阶段, 使建材行业不再是重污染行业, 从而使建筑工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5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差距明显。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

(五)企业文化未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我国目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则没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念。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手段与运作模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视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还仅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我国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诸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分析、绩效评估管理、薪酬设计、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还相当落后。

(七)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难以提高,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职能涵盖的范围不同。传统劳动人事工作,考虑的是员工的选拔、使用、考核、报酬、晋升、调动、退休等。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工人、干部的界线,统一考虑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人事相宜之后,就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督导执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各种工作设计、规划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

(二)实施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降低成本为宗旨,它是把每一位被其所雇佣的人的工资都打入成本之内。因此,如何少雇人,多出活是其关心的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则首先把人看作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认为通过开发和科学管理,可以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价值。

(三)激励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大锅饭”做法,分配制度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四)业绩考评机制。体现崇尚业绩,注重素质。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就是对任何人的业绩考证方法是公开进行的,对各人制订的业绩指标是公正的,以岗定职、不以人划线,对考证的结果一视同仁。

(五)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真正解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复杂,无法控制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其重要一环,就是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的使用与薪酬发展趋势。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打破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的弊端,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要求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趋势日益明显。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实践证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可以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获得最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可以消除时间压力。

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6

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支撑物流体系的除物流搬运技术、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外,供应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物流过程是具有成本的。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据产品本身的40%左右,而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只占其产品的25%左右。今天的物流系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除了相应的技术外,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远远不足。对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物流的却是凤毛麟角。

2.2物流主体发育尚不成熟

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的运作载体比较单一,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其中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物流行业中退出。因而整个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2.3供应链管理薄弱

国际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篇7

【关键词】动漫产业 现状 文化传播 趋势

随着美日韩等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纷纷创造出产业奇迹,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已无法让人无视。我们霍然发现,这一本来被认为是“小孩子的玩具”已经成为了集文化、娱乐、传播为一身的朝阳产业,并跻身为国际性支柱经济产业,成为众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国际动漫产业的现状分析

1.目前,国际动漫产业的分布偏重于个别发达国家,形成了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态势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早发展动漫的产业国家,每年的收入超过一千亿美元,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高达50多亿美元;日本是动漫产业崛起比较快的国家,日本动漫及衍生产品产值超过43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韩国的钢铁的4倍;韩国是正在兴起的动漫产业大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通过动漫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现在其动漫产品出口已经超过法国,动漫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各国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和收益的手段侧重点迥异

美国动漫公司的杰出代表是迪斯尼。自1955年迄今,迪斯尼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十几个超大规模的主题公园,各种迪斯尼产品专卖店也遍布全球,数千种迪斯尼产品的巨大的利润造就了年销售额22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迪斯尼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强势品牌效应,其产业影响力和地位都难以动摇。

日本则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美国迪斯尼的发展道路,依托强劲的国内漫画市场开拓和发展动漫产业的市场。日本国内电影院每年上映的动漫片近百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日本国内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日元。海外市场方面,仅卡通电影、电视的制作销售额这一项,在2002年就達到了约1,860亿日元,具有形象专利产品的总生产额达到约2兆日元。海外市场的年营业额达230万亿日元。

韩国的动漫产业始于承揽日本外包业务。而韩国通过政府政策扶持、注意学习与借鉴动漫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动画制作与自己的优势产业相结合,发展韩国本土动漫业。2006年的韩国动画产业市场规模是2885亿韩元。尤其是韩国游戏业在政府扶植下的迅猛崛起。韩国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网络游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3.动漫产业也有自己的明星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米老鼠每年即可为美国迪斯尼公司带来7.5亿美元的收入。在2003年一年,米老鼠就为迪斯尼挣下58亿美元收入,同年小熊维尼也为迪斯尼带来了56亿美元的收入。日本的Hello Kitty每年为版权所有者三丽欧公司创造5亿美元的利润,同时也为获得授权使用Hello Kitty形象的公司赚取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这些虚拟明星的品牌价值之高令人惊奇。

二、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动漫产品多元化

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产业的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出现了flash动画、三维动画、无纸动画、网络游戏等崭新的动漫形式,这些技术形式在丰富动漫产业的产品类型的同时,更随之带动着相关领域的发展。比如,网络游戏随着2000年的IT产业崛起而一夜兴起,2002年,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达到9.1亿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电信业务直接收入则高达到68.3亿元人民币,是网络游戏本身的7.5倍。动漫产品在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产业领域中展露着其独有的魅力。

2.动漫文化全球化

动漫产业的产品主要以漫画、图书、影视制品、卡通形象等文化类产品。这些产品除了环保和可再生利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不存在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的隔阂等问题。这就使动漫产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国际化的康庄大道。迪斯尼公司从1989年开始出品了一系列包含大量非美国元素的动画片,并大获成功:1991年出品的法国中世纪风情《美女与野兽》是当时唯一在北美地区票房净收入超过100万美金的影片;1992年出品的阿拉伯童话故事《阿拉丁》为迪斯尼带来了3亿7千万的全球票房;1994年的《狮子王》更是因其独特的非洲风情而创造了4.3亿美元的票房纪录;1998年的《花木兰》更是以美轮美奂的东方元素而深深感染了全球的观众,在全球兴起了一股“木兰热”,一度盖过了米奇和米妮的风头。

3.受众群体成人化

如今动漫已经不只是低龄者的消费品,随着该产业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愈来愈趋向成人化、娱乐化,卡通片已经成为大都市成人收看的最重要的电视内容。以炫动卡通频道为例, 每日18:00-23:00的黄金播出时间,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群中的触达率达到38%左右,在15~34岁的人群中触达率更达40%,居上海各频道之首。

三、我国发展动漫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拥有全球最为广阔的受众群体,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动漫产业的融合性和产品的多元化决定了动漫产业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共同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广电总局多次召开会议,强调繁荣影视动画产业,并先后批准了深圳市动画制作中心等两批共15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地方财政也给予了动漫产业大力支持。这些措施振奋了业内人士的精神。截至2009年,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亿元人民币。这标志着我国的动漫产业已然开始起步。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相对动漫产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动漫产业链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创作环节中存在意识形态的软肋,导致出品的动漫作品从艺术性和商业性上无法有机融合;二是后期产品推广和衍生产品开发不够,这使得我国的动漫产业陷入了一个赔钱赚吆喝的怪圈。

科学有效地突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除了调整商业运作模式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文化内涵等文化层面上进行突破。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动漫产业的传播性质,积极引导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及人生观。动漫形象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和张扬自我的个性,能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四、结论

世界渔业组织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8

世界渔业在本世纪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渔产品供应短缺不断明显的趋势。有关分析结果显示,未来20年中,全球渔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1.5%左右,渔业增产跟不上世界人口增长步伐。加上全球绝大多数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或过度捕捞,渔产品供应短缺将进一步加剧,短缺的结果将直接导致渔价飞涨。

二是水产养殖业在全球渔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过度捕捞,野生鱼的产量已接近其再生能力,捕捞产量开始停滞不前,但全球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于是养殖业成为弥补水产品供求巨大缺口的主导力量。

三是渔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的趋势。渔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科学技术在世界渔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遥感技术、信息化、自动化、新原料、增氧技术、水处理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渔业生产力。英国通过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开发了一种工厂化养鱼装置,可以在20-30个星期内,使2英寸的幼鱼长到2磅,相当于在自然环境中2年的成长量。因此,加强渔业科学研究和创新渔业生产技术,做好技术成果储备,提高应对渔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已广受世界各国关注。

四是渔业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的趋势。最典型的就是世界休闲渔业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迅速崛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逐步实现了与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和餐饮的有机结合。渔业内容的充实,为渔民、渔业创造了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五是国际市场对淡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分析表明,海水养殖通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已达到水体能够承受的高峰区段,世界大型沿海渔场捕捞量已达到饱和或超过天然生产能力,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同时,随着国际社会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强化了对环境和渔业资源,特别是公海渔业资源的保护。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与世界海洋水产品生产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将为淡水渔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六是国际渔业贸易壁垒不断叠加的趋势。在渔业的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增长的产量几乎全部输往它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60%以上的出口水产品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渔业生产对国际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安全高度重视,设立了许多保护性的非关税壁垒。

2005年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 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 亿3,100 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 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 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 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 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 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 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 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 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 年的108.5 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 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 亿3,100 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 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 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 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 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 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 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 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 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 年的108.5 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预测,2010年世界渔业产量(见下表)将达到1.07至1.44亿公吨,其中3000万公吨有可能作为鱼食,或非食用油。人类食用消耗量将达到7400万公吨至1.14亿公吨。渔业产量的绝大多数增长来自于快速发展的水产业。渔业捕获量将进一步取决于渔业管理的发展和效率。当前的过度捕捞会使渔业总产量增加500万-1000万公吨,同时,不断的过度捕捞也有可能导致产量减少,这种情况在下表中就有所显示:

悲观估计

乐观估计

捕鱼量

105 水产品 39

总产量

144

非食用鱼减少量

30

供人类消耗的现有量

114

2002年捕鱼量情况一览

2001(吨)

2002(吨)增减率

总捕获量

92,862,087

93,190,654

+0.35%

海洋捕鱼区

84,163,092

84,452,487

+0.34%

内陆水域捕鱼区

8,698,092

8,738,167

+0.46%

世界排名前30位国家捕鱼量增减情况

国别

2001(吨)

2002(吨)

增长率

纳米比亚

547,498

624,891

14.14%

缅甸

1,166,868

1,312,642

12.49%

智利

3,797,140

4,271,475

12.49%

秘鲁

7,986,103

8,766,991

9.78%

冰岛

1,980,715

2,129,655

7.52%

印度尼西亚

4,273,662

4,505,474

5.42%

菲律宾

1,949,026

2,030,542

4.18%

中国台湾

1,005,199

1,042,756

3.74%

墨西哥

1,398,592

1,450,654

3.72%

孟加拉国

1,068,417

1,103,855

3.32%

马来群岛

1,234,733

1,275,555

3.31% 法国

605,629

620,078

2.39% 南非

750,099

766,284

2.16%

挪威

2,687,303

2,743,184

2.08% 巴西

806,672

822,159

1.92%

阿根廷

931,734

944,346

1.35% 越南

1,490,303

1,508,000

1.19% 中国

16,529,389

16,553,144

0.14%

美国

4,944,336

4,937,305

-0.14%

印度

3,777,092

3,770,912

-0.16%

巴基斯坦

600,798

599,104

-0.28% 泰国

2,932,374

2,921,216

-0.38%

加拿大

1,052,543

1,013,997

-3.66%

丹麦

1,510,461

1,442,068

-4.53%

日本

4,713,006

4,443,000

-5.73% 英国

741,045

689,919

-6.90%

俄罗斯

3,628,459

3,232,295

-10.92% 韩国

1,990,722

1,668,979

-16.16%

摩洛哥

1,083,953

894,957

-17.44%

西班牙

1,092,525

882,633

-19.21%

2001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为1.302亿吨,其中3790万吨来自于水产养殖产量。世界捕捞渔业产量从2000年的9540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9240万吨。

2001年中国捕捞渔业产量为1652.9万吨,与2000年相比减少2.7%,但仍占世界首位。其次分别为秘鲁(795万吨)、美国(491万吨)、日本(470万吨)、印度尼西亚(420万吨)、智利(380万吨)、印度(376万吨)和俄罗斯(363万吨)。

2001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790万吨,产值为557亿美元。2001年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产量达2610万吨,与2000年相比产量增加6%,产值增加8.8%。除中国外,2001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养殖产量为1180万吨,产值为29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8.3%和5.0%。其他主要国家的养殖产量:印度为220万吨,印度尼西亚86.4万吨,日本80.2万吨,泰国72.4万吨、智利57万吨、挪威51万吨。

2001年世界水产品进口额的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日本仍是主要进口国家,约占总进口额的23%,达134.5亿美元。美国为第二进口大国,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17%,达103亿美元;之后为西班牙(37亿美元)、法国(31亿美元)、意大利(27亿美元)、德国(24亿美元)和英国(22亿美元)。欧盟国家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34%。

2001年,泰国为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出口额达40.4亿美元,其次为中国(40亿美元)、挪威(34亿美元)、美国(33亿美元)、加拿大(28亿美元)、丹麦(27亿美元)等。

另外,2001年世界渔业还有1190万吨的藻类产量,其中89.1%来自于养殖。世界水产养殖中水生植物的产量从2000年的102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060万吨。其中中国的水生植物的产量达到820万吨,产值41亿美元,分别约占世界水生植物的养殖产量和产值的77.3%和70.7%。

上一篇:儿时的乐园作文400字下一篇:七年级上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