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解答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解答(共5篇)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解答 篇1

一、为什么要实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根据我国《宪法》、《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帮助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是社会就业中一个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自身的生理特征,使得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方面面临很多困难。依法实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针对残疾人就业难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

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比例如何?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法定形式之一。它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都不能拒绝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应当按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7%(含已安排人数)安置残疾人就业。

三、什么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缴纳的用于残疾人就业的政府性基金。

四、为什么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促进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配套措施和推动手段。《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达不到比例的,按每少安置一个人,按不低于单位所在地市上一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五、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或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范围是什么?

凡驻地在沈阳市行政辖区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有义务安置残疾人就业。对于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1.7%的单位,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谁来征收?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03]23号规定,按照市政府《沈阳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50号、69号)要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执行财政代扣、地方代征。

七、用人单位怎样招用残疾人和落实残疾人待遇?

各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可按规定在社会上自行招用,也可与当地残疾人就业服

务机构联系招用。录用残疾人的单位,要与残疾人职工依法签定1年(含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国家规定由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工资、福利等待遇应与健全人一样,实现同工同酬。

八、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时间: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年征收,定期缴纳。由地税代征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审期为每年4月,代征时间为每年5月,与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同时进行。

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标准是:

应缴纳的保障金=(上在职职工平均人数×1.7%—上在职残疾人职工平均人数)×上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

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算举例:

某用人单位上在职职工平均人数为300人,在职残疾人职工平均人数为2人,上沈阳地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23,754元,则该单位应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为: 300人×1.7%=5.1人

现已安置了2人就业,应再安置残疾人人数:

5.1人—2人=3.1人(应安置残疾人差额人数)

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

3.1人×23,754元/人=73,637元

即该单位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73,637元(或者安置4名残疾人就业)。

十一、如何管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户储存,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挪作他用。使用时,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按规定编制预算,经同级残联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批后,专项用于:

1、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费;

2、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

3、补贴用人单位为安置残疾人就业所需设施的改造和特殊服务性支出;

4、奖励安置残疾人就业成绩突出的单位;

5、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等支出。

十二、对虚报残疾人数、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如何处罚?

依据《辽宁省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规定》第十六条:对虚报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单位在职职工总数或不按规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又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所在地的市或县人民政府应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补交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逾期缴纳部分按日加收5 ‰的滞纳金。

十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核缴流程:

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 篇2

《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已经2003年12月30日市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二○○四年一月十日

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

第一条 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根据《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事业、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等各类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均应遵守本规定。

鼓励城乡个体工商户安排残疾人就业。

鼓励、支持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条 本市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无业城镇残疾人,为本规定按比例安排就业的对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就业计划,采取措施,保障本规定的贯彻实施。

市、区县(自治县、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人事、计划、财政、税务、工商、民政、统计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能协同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五条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市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中央直属单位、外地驻渝单位以及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区县(自治县、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用人单位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安排1名盲人或者1名一级肢体残疾人就业的,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残疾人数不足1人而在0.5人以上的,按安排1名计算;不足0.5人的,可安排1人,也可按比例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在每年第一季度内,如实填写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统计表,报主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用人单位在岗职工人数等资料,对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审核,30日内将审核结果通知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

第八条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可向社会招聘,也可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残疾人中选聘。

第九条 残疾人被正式录用后,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安排合适的工种和岗位,依法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国家和本市规定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

第十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每年应按实际差额人数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所在地的市、区县(自治县、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标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算公式为:(单位在岗职工总数×1.5%-单位已安排残疾职工数)×(本地区上职工年平均工资)=应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一条 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所在地地方税务部门代收。

财政拨款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应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收取。对不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年终由残疾人联合会提供有关单位名称和应扣款金额,财政部门协助予以代扣。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具体收取办法由市残疾人联合会、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制定。

第十二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在收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交款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应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入指定的银行账户。

用人单位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从管理费中列支,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从可预算经费或自有资金中列支。第十三条 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确因亏损需缓缴或减缴保障金的,可在收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交款通知书》之日起20日内,向主管的残疾人联合会提出书面申请。

残疾人联合会在收到用人单位缓缴、减缴申请书之日起20日内,会同财政部门审查,作出决定。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预算管理,缴入同级国库,专款专用。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每年必须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支使用计划报经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审核,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计划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残疾人联合会的监督。

第十五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范围:

(一)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的奖励;

(二)残疾人就业前职业培训和康复费用的补贴;

(三)扶持残疾人个体开业费用的补贴;

(四)为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设备、设施费用的补贴;

(五)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费用的补贴;

(六)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开支。

市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还应当扶持贫困区县(自治县、市)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六条 劳动、人事部门应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劳动监察和人事管理范围,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不按本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人单位,由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按日加收欠缴金额千分之五的滞纳金,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有关协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枉法执行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解答 篇3

根据《深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实施办法》(深府[]175号)的规定,我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将对我市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年度审核。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请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我市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于3月至6月期间,到属地的区(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到属地的街道)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年度审核。逾期不办的,将按无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情况处理。

二、审核时,用人单位须提供本单位20安排残疾职工的如下资料:①第二代残疾人证或残疾军人证;②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③1月、6月、12月工资表;④劳动合同书;⑤深圳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登记表;⑥深圳市在职残疾人登记表。

上述①、②、③、④验原件收复印件,⑤、⑥两种表格可从深圳残疾人网(www.cjr.org.cn)下载,也可到各审核点领取。

深圳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204月8日

安置残疾人就业税收政策 篇4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15日 【有效】

一、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

二、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免征营业税。

三、残疾人的所得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其减征的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

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或减征的营业税的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单位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下同)适用的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解答 篇5

施办法的通知

(2006年9月22日 深府办〔2006〕164号)

《深圳市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 按比例就业政策实施办法

为建立全市公益性岗位开发机制,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有效促进居民就业,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深府〔2006〕78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公益性岗位的范畴和户籍居民就业比例

公益性岗位是指政府财政拨款、政府投资、政府给予优惠或政府特许经营的生产、经营、服务性岗位。以下公益性岗位实行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从事内部工勤辅助工作的普通雇员岗位和社区工作站的工作岗位原则上应全部安排户籍居民就业;

(二)政府设立的协助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交通协管、治安协管、城市协管、劳动保障协管、房屋租赁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安排户籍居民就业比例不得低于70%;

(三)地铁、燃气、自来水和交通运输等政府投资或控股的国有企业中,对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辅助性岗位和后勤岗位安排户籍居民就业比例不得低于70%。政府采购的工程、服务项目招标时,发标文件中应明确投标单位安排一定比例及数量的岗位吸纳户籍居民就业;

(四)民政部门、邮政部门和报刊发行单位确定的福利彩票销售点、书报亭的经营者应为户籍居民;

(五)承担政府委托的临时性工作的劳务派遣机构,其临时性工作岗位应全部安排就业困难户籍人员。

二、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的责任单位

(一)市、区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工作。市居民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协调全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的重大问题,市居民就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居民就业工委办)负责公益性岗位的统筹管理和检查监督工作;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主管部门负责市直属单位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招聘工作,各区负责区属单位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招聘工作。市、区居民就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为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的各项工作,并指导、协调和督促下属单位、社会化经营关联单位的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

(三)组织、人事、监察、财政、劳动保障和国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

(四)市、区居民就业工作委员会与人事、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公安、民政、城管、综合治理、国资等部门签订《深圳市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明确其作为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单位的职责。

地铁、燃气、自来水和交通运输等政府投资或控股的国有企业作为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单位的职责,由市居民就业工作委员会及上述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通过与之签订责任书予以明确;

(五)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单位按责任书要求履行公益性岗位申报和管理职责,并应指定负责人和联络员,专门负责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

三、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审核

(一)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制度

1.市居民就业工委办统一印制《深圳市公益性岗位申报表》(以下简称岗位申报表)。岗位申报表的内容包括申报单位、拟新增公益性岗位的工种、数量、工作内容、上岗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申请在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就职的人员均须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申领和报送岗位申报表;

2.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单位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报送本年度本单位公益性岗位落实按比例就业政策的计划,包括通过人员置换增加招用户籍居民的计划;

3.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单位将本系统(含下属单位)、社会化经营关联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用人需求情况汇总后,在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报送;

4.公益性岗位落实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制定人员置换计划,并在2008年底前完成置换任务。具体置换比例原则上按2006年20%、2007年50%、2008年30%确定。

(二)建立公益性岗位分类审核制度

1.机关事业单位招用从事工勤、辅助性工作的雇员的,由用人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向同级人事部门申报招聘计划、报送岗位申报表,经审核同意后,由用人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自行组织招聘,并将岗位申报表报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备案;

2.社区工作站的工作岗位招聘工作人员的,由街道办事处向所属区的组织人事部门申报招聘计划、报送岗位申报表,后者报同级政府审定后、统一组织招聘。街道办事处应将经审定的岗位申报表报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备案;

3.政府设立的协助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交通协管、治安协管、城市协管、劳动保障协管、房屋租赁管理等公益性岗位须招用人员的,由用人单位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申报招聘计划、报送岗位申报表,后者会同财政部门审查并报同级政府审定后,由用人单位组织招聘;

4.地铁、燃气、自来水和交通运输等政府投资或控股的国有企业辅助性岗位、后勤岗位招用人员的,由用人单位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和企业主管部门申报招聘计划、报送岗位申报表,经审查后,由用人单位组织招聘;

5.政府职能部门为开展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设置临时性工作岗位但暂无资金安排或资金不足的,可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经批准后,可由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支付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临时性工作岗位应全部招用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并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招聘;

6.其他公益性岗位,由用人单位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直接报送岗位申报表,经审查后,由用人单位组织招聘。

(三)建立公益性岗位落实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备案制度

公益性岗位落实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的情况须报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备案。

四、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跟踪

(一)市、区居民就业工委办建立信息系统,对公益性岗位信息进行管理,并将其交由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布;

(二)用人单位有权组织招聘的,可向社会公开招聘户籍居民,也可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安排户籍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公益性岗位招用本地生源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程序申报并经审核的,不得向社会发布公益性岗位招聘信息。

有关公益性岗位无法招到符合要求的特定专业和工种的户籍居民的,须向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申报,经审定后,可招用非深圳户籍人员;

(三)市、区居民就业工委办要加强对各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落实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工作的跟踪管理,定期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公益性岗位安置户籍居民就业的情况,并向同级政府报告;

(四)对招用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符合享受就业再就业政策相关补贴和奖励条件的,可凭相关材料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由后者按政策规定支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安置奖励;

(五)用人单位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涉及公益性岗位招用人员的,应列明相关人员经费预算和用人计划,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申报时和财政部门批准后的公益性岗位用人计划情况、相关经费预算,用人单位均应同时报同级居民就业工委办备案。

五、对公益性岗位落实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工作的监督检查

(一)成立深圳市公益性岗位落实居民按比例就业政策监督检查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市居民就业工作委员会牵头,市监察、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国资部门参加,负责开展全市性的检查活动。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日常检查监督工作;

上一篇:暑假书店打工实践报告下一篇:《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