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共8篇)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篇1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文化一直跟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见证着国家的兴衰存亡。纵观世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随着大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使得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本文就目前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差异所在。

关键词:英美文化 中国文化 差异 现状 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得我国文化承受着来自各国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英美等西方经济发展大国,在进行经济、文化、贸易交流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及时分析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篇2

1 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逐步加大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加入WTO以后,对外贸易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英语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仅关系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更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加快西方先进文化的引入,推动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英语翻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准确有效的英语翻译,能够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对文化的发展范围进行拓展;其二,英语翻译能够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在充分保障沟通质量的前提下,体现文化共享,推动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其三,英语翻译可以加快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通过文化互动,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谊,为经济、技术等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1]。

2 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2.1 地域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其对于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影响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流。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Ode to West Wind》一诗中,曾有“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名句,直接翻译就是: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那么春天还会很远吗?但是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在进行相应的注释,因为在英国西风来自大西洋,温暖宜人,与中国凛冽寒冷的西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不了解相应的地域文化,在翻译中必然会引发一定的困惑,从而影响翻译的最终效果。又如,美国本身处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因此经常以“from sea to sea”来表示“全国上下”,即横跨了整个国家,如果不了解美国特殊的地域文化,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翻译和理解[2]。

2.2 历史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历史,而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其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尤其巨大,需要翻译人员熟悉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而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无视历史文化的影响,不仅无法帮助人们理解相关信息,甚至会引发笑柄。例如,在伊丽莎白时代,耶稣教徒忠于政府部门,因此对于反对政府的天主教所指定的周五只吃鱼的习惯表示抗拒,在这种文化背景下,“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应该翻译为“约翰为人忠诚可靠”,若无视历史文化直接翻译,必然会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进而带来认识方面的错误。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种概念,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dog一词是狗的意思,但是受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文的狗与英文的dog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以狗喻人往往都带有贬义色彩,如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但是在欧美国家,狗被看作家庭的重要成员,多带有褒义色彩,在翻译中必须充分理解。因此,“Love me,love my dog”意为“爱屋及乌”,而非字面的“爱我就爱我的狗”。

2.3 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文化不仅包含了本土的宗教信仰,更兼具了外来的宗教信仰,基于本民族自身的意识等因素所形成的信仰文化在其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我国,宗教信仰包括了本土的儒教和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而在英语国家,宗教文化的主体则是由基督教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影响了语言的表达。例如,“Heaven”一词表示天或者天堂、极乐等,在中西方文化中表示世间主宰,不过,受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其在不同的民族所表现出的内涵却是各不相同的。在我国,由Heaven所联想到的通常都是玉皇大帝,而在西方,联想到的是上帝。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翻译必须关注宗教文化的差异性。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为例,考虑到其中所蕴含的佛教色彩,要想在目的语中将宗教文化信息进行合理传达,应该翻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非“Man pro⁃poses,God disposes”[3]。

2.4 风俗文化的影响

风俗文化的形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不仅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同时与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反映出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语言的交流中,必须关注地区和民族的风俗文化,以确保文化的有效传播。例如,“小菜一碟”翻译成英语应该是“a piece of cake”,因为汉文化中的“小菜”与英语文化中的“cake”意义相近,都可以表示容易的事情。又如,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纯洁与幸福,也是婚礼上新娘的标准衣着,但是其在中国则往往用来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与吉祥,但是在西方国家则通常代表着危险与恐怖,在英语翻译中需要尤其注意,避免引发错误的理解。

3 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应对

那么,应该如何在英语翻译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呢?从目前来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

3.1 注释

英语翻译中,针对一些原语语言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可以通过附加注释的方式来说明。以成语“东施效颦”为例,直接翻译必然会导致英语国家读者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附加相应的注释,就能够使得意思更加明了,翻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s her way),使得词语的意思变得一目了然[4]。

3.2 加词

当直接翻译容易误导读者,同时又想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文化色彩时,可以采用加词的方式,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词语,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在对“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直译为“周五到了,他们又要出去喝个痛快。”这样表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一到周五就出去喝酒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英国,周五为发薪日,因此,翻译时可以通过增词达意的方式,将其译为“周五发薪日到了,他们又要出去喝个痛快”,使得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跃然纸上。

3.3 意译

对于部分文化意义浓厚,无法通过直译进行表达的词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来保留原文中所要表达的信息。例如,可以将“red ideas”意译为革命思想,主要是由于红色的文化涵义包括了进步、革命的意思,同时与ideas搭配,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帮助人们理解[5]。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翻译中,应该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风俗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以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有效交流。对于翻译人员而言,不仅需要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应用,更应该对两种文化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将翻译的作用更加显著地体现出来,对语言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进行准确传达。

摘要:翻译是指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关键。而在英语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经常会出现翻译与原本内容不符甚至截然不同的情况,影响人们的理解和认知。对此,英语翻译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立足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影响

参考文献

[1]贾越明.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161-162,165.

[2]马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88-90.

[3]杨立华.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3-54.

[4]陈劲节.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的比较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2):121-124.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篇3

关键词: 文化交往 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 社会历史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人们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这种趋势对我们增加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件好事。但同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接触的是来自陌生文化和地区,思维习惯、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与我们全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现象。如果你有一个外国朋友夸奖你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你谦虚一下说:“Where,where.”那你的朋友一定会一头雾水。这种由于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造成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美两国的文化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长江、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老文明,形成了神秘而质朴的东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精神思想之中。中国古老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存在与意识的各个方面,至善至美,带有一种醇厚朴实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浑然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和谐统一的家庭观、天下大同的价值观和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它的特点是内敛沉稳、平静温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就像顾炎武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人普遍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仅是集体的一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大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后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言之,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当人与人交往时,必然受到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不被社会接受。中国文化代代相传,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例如,见面打招呼,晚辈见到长辈、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以表示尊重。与人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方,另一方则要举止大方、谦卑有礼。

2.美国文化

与中国文化相比,历史相对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英国、法国等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很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美国社会是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其国民有高度热忱,希望通过奋斗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即“美国梦”的文化特征十分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其精华所在。当然,它对美国社会发展是有利的。美国人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因此,在美国,不同辈分、不同职位的人没有差别。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透漏着平等观念,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法律、政治等无不体现着平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生硬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身份、地位、年龄、资历等,一律以平等的“你好”或者握手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初期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生息的客观条件,是历史文明发展的依托。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框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整体性与生产方式的固定性,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而不提倡个人表现。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注重互帮互助、相互扶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从始皇帝的大一统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需要利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君主、谨守礼数,以巩固其政治根基,维持社会秩序。传统思想观念延续至今,被大家接受,形成了集体意识,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据主导,儒家伦理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最终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临海的商业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众多的岛屿、土地纵横交错,交通往来不便,整体性很难形成。所以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指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自主、个人的独立。美国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化,而这恰恰是西方思想的传统产物。最早追溯到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后来,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的理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平等,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交往,其中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发展,要了解西方社会,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加强理解与包容,争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单单有助于中美文化交流,还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往来。文化交际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环境中,进行多方面对比,不但可以传播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而且可以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M].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2]杨云.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

[3]骆越红.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M].佳木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英汉数字文化习俗差异的对比分析 篇4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英汉数字文化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汉数字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对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差异窥之一斑.

作 者:张宗久 ZHANG Zong-jiu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11 刊 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G05 关键词:数字   文化差异   对比分析  

★ 英汉习语对比分析

★ 从词汇联想意义看动物文化丛的比喻

★ 英汉植物词文化附加意义之比较

★ 英汉对比谈谓语

★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 英汉商务信函中人际意义表述手段对比研究

★ 英汉时间指示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 从英汉构词特点看英汉词义对比

★ 英汉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状态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篇5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人民的交流日益加强,因为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存在着障碍。比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喜欢说问题马上就能被解决,不要担心;但是西方人就很困惑,西方人希望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具体的解决时间点。在这些具体的差异的背后也存在的具体的原因,比方说,中方被传统的东方文化影响,西方是直接的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是直觉思想,西方人是富有逻辑的思想。

2.1 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喜欢从框架上去看问题,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比方说有一个鱼缸,浴缸里面有10种不同颜色的鱼,各种草,3个假山等物体,中国人的惯性模糊的思维是,我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鱼缸,鱼缸里面有鱼,草,假山的物体。但是西方人更注重鱼缸里面是什么鱼,有多少条鱼,有哪些草,有多少个假山。中国人的思维是从整体上去看问题的模糊的思维,不做详细周密的分析,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依赖于具象的知觉,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严格的定义,精确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内涵,在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2.2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喜欢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因为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中国人喜欢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形象。中国人做事情喜欢点到为止,讲究折中的道理。古时候中国人喜欢在自己家后院种上些蔬菜,养点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外国人的思想是激进的,喜欢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激进主义最初表现为17世纪以来的启蒙学说,激进的启蒙于东主张,把理性视为评判真理的标准,追求独立批判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虽然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死于疟疾,风浪,但是这些困难依然阻挡不了西方人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2.3 中国人是直觉思想,西方人是富有逻辑的思想

中国喜欢用直觉去观察事物,用直觉去领悟。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贯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运用。西方人注重科学性,强调用实证分析问题,探寻实物的发展规律。比方说,农村建造一个楼房是,中国人考虑的是这个楼房大概多高,多宽,大概用哪些砖瓦去砌房子,但是西方人会想到的是,根据当下的土质结构应该建造什么样子的楼房,房子的长宽高应该既要符合美学也要防地震,砌房子需要用的砖瓦也要能起到跟房子配合的作用,西方人会做大量的研究,推理。所以说中国人喜欢直接体悟,习惯于模糊快捷的认知实物,西方人喜欢调研,研究,推理,富有逻辑性的总结规律。结束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篇6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礼仪无疑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礼仪不但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因为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交礼仪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必须对这两种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关键词:

现代社交礼仪中西礼仪起源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中西社交文化特征跨文化交际

正文: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没有礼仪的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一个没有礼仪的民族则是一个不和谐的民族。礼仪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有统一的礼仪。

社交礼仪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参照的标准的行为准则,比如相互尊重和友好。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也称现代交际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有时候,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这种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下面来谈谈现代社交礼仪的的内容可以分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礼节可以理解为礼仪节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礼貌可以理解为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仪式可以解释为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仪表可以理解为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那么现代社交礼仪应该怎么去分类呢?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礼仪的起源 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的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三、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 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五、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六、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七、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八、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那么中西社交文化特征又是什么呢?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 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我们该如何探讨中西方文化有如此差异的成因呢?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很难去改变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应该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礼仪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有历史的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借鉴和融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礼仪与经济日益加剧碰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西方文化不断涌进中国,而中国文化则不断接受冲击,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与西方文化融合,取其精华,成为国人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理解和融合中西礼仪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就如餐饮问题,在中国,肯德基,麦当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独特标志,同时还有法国的浪漫,英国的绅士文化,也为中国古老的烹饪手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中国餐馆好似一夜之间林立于世界各地,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如: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包子,四川的火锅,广州的靓汤等。

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有些中国人过于热衷西方文化,从而陷入了两个误区:其一,试图用西方礼仪文化完全取代中国的文化,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都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对西方礼仪文化的了解是必须的,但若要完全引用则是一种丧失民族尊严的行为;其二,是把对礼仪文化教育的重点放到表面的操作上,如:鞠躬多少度,握手多长时间等,只做表面文章就失去看礼仪教育的真实意义。

诚然,当今国际通用的礼仪还是以西方礼仪文化为标准的,这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西方人的经济实力,更重的是因为西方人有统一的价值观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觉悟。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中,我们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引用西方礼仪文化。但不管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文化,还是我们自成一套文化体系,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形成自己的感染力。民族的兴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兴盛,还是自己文化的兴盛,只有让别人认同我们的礼仪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礼仪盛行于世界。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新形象。

中华民族的强盛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强大,更要是文化的强大。只要文化的影响才是深渊持久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源。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是共建一个地球村的要求。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无礼不立,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礼仪观念不明确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自己国家礼仪文化的丧失。一个没有自己礼仪价值观念的民族是难以长久强大的。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知道借鉴的目的何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一)谭莉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现代社交礼仪文化比较研究 《企业导报》2014年05期(二)现代交际礼仪

.百度百科.2014-08-11(三)百度文库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篇7

一、日汉词汇的异同对比

虽然日本的汉语是从中国引进的, 经过一千多年的使用, 部分词汇已有了歧义。例如, “先生”一词, 在中国古代时指“文兄”和“老师”, 后来用作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 也被妇女用来称自己的丈夫。而今, 无论对方是谁, 身份如何, 许多人都爱以“先生”敬称, 特别是服务行业用来称呼客人。日语中的“先生”一词却不能泛指任何人, 一般指教师、医生、律师以及国会议员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 虽字形一样, 但随历史的变迁, 却各具其意, 如“走”, 在古代汉语中有“疾趋”即“跑”的意思, 但现在汉语中的“走”已成为“步行的通称”。而日语中“走”仍然是跑、急跑的意思, 如“一生悬命に走る”意为“拼命地跑”。还有的词汇虽然字形完全相同, 意思却截然相反, 如, “娘”, 在汉语中是“母亲”的意思, 但在日本却变成了“女儿”的意思。

二、日汉句子结构与思维习惯的异同

1、日汉句法构造的区别

从句子结构上看, 汉语句子的谓语紧接主语之后, 表达上态度明朗, 语言条理清晰, 逻辑性强;而日语的谓语永远在句子的最后, 在日语中被称为“文末决定性”, 就是一句话不说到最后, 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如说到“雨がふって” (下雨) 是“雨がふってぃる”? (正在下雨) , 还是“雨がふってぃなぃ”? (没下雨) 又或是“雨がふってぃた”?其次是与敬语有关的问题, 比如, 说“もうお出かけになりました。”就凭动词的敬语用法我们可以推测出主语是什么样的人, 这是说话者对主语的地位进行判断而在谓语上体现出来的结果。日语句子的构造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省略, 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 句子的意思需要听话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理解才能明白。针对汉语的开门见山地阐述自己意图的方式, 日语采取的是迂回、婉曲、模糊的表达方式。

2、日汉思维习惯的异同

日语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既有日语句子结构本身的一面, 也有日本人思维方式、日本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采取“以心传心”, 在含而不露、隐而不发中察觉对方的内心, 揣摸弦外之音, 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欲言又止, 闪烁其词, 模棱两可。例如, 汉语句重点在主语, “你、我、他”利用率很高、很活跃, 意思表达非常清晰、明了。而日语句重点在谓语, 经常会省略主语, “你我他”利用率很低, 表达不清晰明了, 听者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上揣摸对方的内心, 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

三、日汉语言表达形式的异同

1、日语的暧昧表达方式

日语被称为“暧昧の言语”, 比起语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汉语, 日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文章语言都含糊其辞, 不明确, 暧昧、委婉、省略等等表达随处可见。例如, 当你问日本人:松本先生您住在哪儿时, 松本先生则回答说:住在京都那面儿。实际上, 他就住在京都。这是日本人语言表达的一个特征:避开直言的方式, 采用“暧昧的言语”。如果直接回答, 就有“角が立つ” (态度生硬) 的感觉, 对对方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2、日语敬语的使用是日语语言表现形式的又一大特点

一般来说中日两国都把谦虚谨慎看成是君子美德, 为了谦虚, 可以将自己贬低, 甚至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然而日本更注重表面上、形式上的表达, 并且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内外之别, 例如:A:ご苦劳さまでしたB:ぉ疲れさまでしたA和B都是“辛苦了”的意思。而前者一般是长者、长辈对年青者或晚辈;上级对下级的一种表达方式。后者却没有这种规定。例如, 日本人在介绍自己公司的部长会说:“こちらはうちの営業部長山田です。” (这是我公司的营业部长山田。) 而不能说“この方は営業部長山田さんです。” (这位是营业部长山田先生。)

3、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对语言交际也会产生影响

日本人对中国人大加贬斥的动物, 如狗 (犬) 、猪、龟等却抱有好感, 从日本人的姓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如日本人经常会用“猪原正雄”、“犬夜叉”、“龟太郎”等姓氏。究其原因, 除了日本民族对动物怀有一种亲切感之外, 主要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所造成的文化现象。日本人认为狗忠诚, 猪健壮, 龟长寿。这对于人来说正是梦寐以求的事。我们在与日本人进行语言交流时, 应该多注意了解日本的文化特征, 风土人情, 语言习惯, 同时还应该注意中日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说得准确, 说得得体, 达到最佳的语言交际效果。

四、小结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语言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载体, 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得文化交流已经久远, 但两国因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等因素,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作为日语学习者, 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培养对异文化的适应, 即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日语, 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摘要:笔者从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入手, 列举了一些因中日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表达差异的现象, 从而得出:在语言交际中, 应该注意两国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 培养跨文化意识, 避免交际中因文化理解偏差带来的失误, 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得体。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分析,跨文化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ほんものの日本语を话していますか》, 角川书店, 2001, 60-82。

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篇8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影《刮痧》是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典之作。通过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价值取向维度对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进行解读,可以加深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电影《刮痧》 价值取向理论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世界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发展,而且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会因为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而导致文化冲突。电影《刮痧》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由于中西文化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为文化上的交流和理解而冲出困境的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陷入困境和冲出困境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理解文化冲突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本文旨在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文化价值观取向维度浅析电影《刮痧》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

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在哈佛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1961年,克拉克洪根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价值取向理论。价值取向是指“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1]。该理论认为,任何社会和个体都会面临五大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即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人与人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和活动取向。但是每个社会和个体在这五大维度上价值取向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维度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构成了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五大维度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可以总结如下:

1.人性取向:人性本恶(Evil)、人性本善(Good)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

2.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

3.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服从自然(Submissive)、征服自然(Mastery)、或与自然和谐共处(Harmonious);

4.人与人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5.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以上五大维度的价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电影《刮痧》中的诸多情节都体现了中西方在五大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

二、电影中反映的中西方在五大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中国内地著名导演郑晓龙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主人公徐大同在美奋斗八年之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将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一天,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他的爷爷用了中国代际相传的传统中医疗法刮痧给丹尼斯治病。美国医院的医护人员偶然发现了丹尼斯背后的痧印而怀疑其父母有虐待孩子的嫌疑。面对着对刮痧一无所知的美国律师和法官,许大同有口难辩。法庭宣布剥夺了他对儿子的监护权,美满家庭瞬间变得支离破碎。最后,许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亲自到唐人街体验了一次刮痧疗法,才最终促使种种冲突化解,大同一家重新团聚。这个华人家庭在美国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因刮痧事件而最终爆发并显现出来。影片中展现出的文化冲突从本质上而言可以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予以解析。

(一)人性价值取向

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德治(人治)精神上的文化冲突可以在影片中略窥一斑。在决定是否剥夺许大同对儿子监护权的重要法庭上,大同慷慨陈词动情演说,法官都几乎为之动容。但是,一旦出现不利于大同的重要证据时,法官最终还是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决。然而许大同却在聘请律师时毫无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作为自己的辩护律师。虽然昆兰的法律专业领域和他的案子并不契合,但是他依然执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好友出于情面一定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昆兰却因为坚守事实而无意间做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词。这些细节都反映出西方偏重法理的法治思想和中方偏重人情的德治(人治)精神。而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人治精神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人性价值取向。性恶论的主流思想是西方法治思想的思想基础而性善论的主导观念则是我国德治(人治)精神的思想源泉[2]。西方系统法治理论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说:“一般而言,人都是忘恩负义、诈伪轻浮、怯懦、贪婪的。当你成功时,他的一切都属于你,他的血肉、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子孙,一切都贡献给你。但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倒戈相向,落井下石”[4]。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代表是性善论的信仰者。民间通俗文化第一文本《三字经》的首句训言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文化也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5],人自身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这种乐观性的人性论价值取向,使中方文化重视劝善激励机制而疏于防恶约束机制,重视德治(人治)而甚于法治[6]。影片中大同在法庭上的动情陈词和重视情面都体现出他倾向于通过以德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来赢得官司。然而,他对中西方在人性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认识不清致使他败诉并陷入困境。

(二)时间价值取向

霍尔认为美国社会是“将来型”时间观念占主导的社会[7]。“将来型”取向的社会认为变化是有益的和必要的,过去的是很容易过时的,很容易被抛弃的[1]。在影片中,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就体现了他们“将来型”的时间观念。与之相反,中国则倾向于“过去型”的时间观念。“过去型”的社会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年龄和经验,崇拜祖先,喜欢引经据典,喜欢依据过往的经验指导当前的事情[1]。影片中的爷爷集中体现了中方“过去型”的时间价值取向。爷爷喜欢引经据典,运用古语来教育自己的儿孙。例如,“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等。同时,爷爷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治病,也体现了“过去型”的时间观念。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在电影中,中医传统医疗方法“刮痧”是将矛盾推向高潮的导火索,也集中体现了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向美国的法官和庭审人员解释刮痧:“刮痧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就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的身体就像非常复杂但看不见的生命网络,如同计算机网络一样。人的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也是同样的道理。”对面这一番关于“气”和“经”的陈辞,美国法官和庭审人员无一不感到困惑,直呼“请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但事实上,中医是很难用从西医的角度解释清楚的,因为中西医代表着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8]。“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天人调谐[9]。中医治疗和养生的理念强调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整体和谐的状态[8]。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而与之相反,西医则体现了西方人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的基本价值观念。《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上帝说:“我要照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叫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爬虫牲畜。”人被看作是万物的主人,可以用理性和意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人类是世界的中心[10]。人和自然是分离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西医在治病时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人体各个部分的病变,并不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的思维去寻求治病的方法。电影中的美国法官和庭审人员由于无法理解这种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立的中医文化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

(四)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

影片中,许大同和美国律师对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中西方在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在大同的眼中,“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是个善良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然而在美国反方律师则对孙悟空这只“猴子”的道德和价值观表示怀疑:“这只猴子受托管理九千年一熟的桃园,却把桃园占为己有。当别人制止他时,他竟然毁坏了全部的桃树。一个神仙炼出了长生不老药丸。孙悟空不但吃光了全部的药丸,还掀翻了炼丹炉,砸烂了别人的车间。这么一只顽劣粗鲁的中国猴子,却被当成道德与价值的榜样!”在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中国人倾向于附属性取向,注重集体意识,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群体的利益[1]。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代表着百姓对强权的集体反抗意识;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不顾自身安危降妖除魔,力保取经团体能顺利完成任务,是机智和勇敢的化身。对孙悟空的推崇和赞扬与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而美国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则倾向于个人主义的取向,认为个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1]。个人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一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之下,美国律师对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肆意毁坏他人私人物品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和容忍。他刻意把西游记的这一段描写摘录出来在法庭上宣读,说明这些细节是容易引起美国人共鸣的地方。大同看到自己崇拜的英雄被他人解读成一个粗鲁暴力的形象,顿时在法庭上怒不可遏。这样的表现正好印证了反方怀疑其有虐童的嫌疑。如果大同能够理解中西方对孙悟空的不同解读,认识到这背后潜藏的价值观上的差异,或许就能更加理智地做出反应。

(五)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电影《刮痧》的片头中,许大同获得了电子游戏设计新星奖。他在颁奖台上作出感言:“八年前,我作为一个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这个奖杯证明了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就是我的美国梦。”与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大同相对比的是,影片中爷爷的老友老霍在美国待了十多年,依旧打着零工。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中国人,但却代表了中西方在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美国是社会一个强调“做”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美国人工作勤奋,并希望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晋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认可[1]。大同对美国梦的信仰表明他对西方文化在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上的认同和接纳。而中国文化则倾向于“存在”取向,提倡“以静制动”“无为而治”“以不变应万变”。老霍没有拼命工作的意愿而是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赌场上娱乐消遣,便是中国文化在人的活动的上倾向于“存在”取向的表现。

三、结语

电影《刮痧》这部电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五大维度上的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价值观上的分野导致了电影中的人物陷入文化冲突的困境。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说明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并非不可化解。在影片的结尾,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亲自到唐人街体验了一次刮痧疗法,才令他真正开始理解中方文化,将大同一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方面尽可能一致。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做到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冲突便可以化解[11]。在影片的最后,大同扮成西方圣诞老人的模样顺着水管爬进自己的家中而一家团聚的画面表达了对跨文化交际中达到相互理解状态的愿望。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世界,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圈的人都能够积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偏见并努力相互理解,“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才会实现。

注释:

[1]Kluckhohn F,Strodtbeck F:《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OH:Row & Peterson,1961.

[2]黄治东:《西方法治思想与法治制度的人性论基础探析》,前沿,2007年,第12期,第36-38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1页。

[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6页。

[5]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孟子》(上下),北京:人民文学,2005年版。

[6]肖群忠:《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齐鲁学刊,2007年,第03期,第38-42页。

[7]Hall E T:Beyo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Books Editions,1977.

[8]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医学与社会,2009年,第03期,第18-20页。

[9]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0]高秉江:《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学术研究,1997年,第01期,第28-32页。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唱红歌活动有感下一篇:基坑支护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