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课程设计任务书(2010)(精选8篇)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的建筑初步设计,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初步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二、设计条件
1、修建地点:本建筑位于城市新建住宅区内,地段情况如下图。
2、房间名称及使用面积(见表1)
3、总平面布置(不要求做)1)教学楼:占地面积按设计
2)运动场:设250m环形跑道(附100m),田径场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
3)绿化用地(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按每个学生不小于1m²计算。
4、建筑标准
1)建筑层数:4-5层。
2)层高:教学用房3.6~3.9m;办公用房3.0~3.4m。3)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门窗:木门、铝合金窗。
5)装修: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自行确定。6)走道宽(轴线尺寸):2.4~3.0m(中间走道),1.8~2.1m(单面走道)。
7)采光:教室窗地比为1:4,其他用房为1:6~1:8。
8)卫生:设室内厕所(蹲式大便器、小便槽或小便斗),数量按男女学生各半计算。
男厕所:40~50人一个大便器,两个小便斗或1米长小便槽。
女厕所:20~25人一个大便器。
三、设计内容和深度
本设计按方案设计深度要求进行,采用2号绘图纸,工具线手工绘制完成下列内容:
1、总平面图:比例1:500。(不画)
2、平面图:各层平面,比例1:100~1:200。1)确定各房间的形状、尺寸及位置,表示固定设备及主要家具布置,注明房间名称。
2)确定门窗的大小位置(按比例绘出,不标注尺寸),表示门的开启方向。
3)表示楼梯的踏步、平台及上下行指示线。4)标注两道外部尺寸(总尺寸和轴线尺寸)和必要的内部尺寸。
5)标注剖切符号,注写图名和比例。
3、立面图:入口立面及侧立面,比例1:100~1:200。1)表示出门窗、室外台阶、雨篷等构配件的形式和位置。
2)外轮廓线画中粗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画细实线。
3)注写图名和比例。
4、剖面图:1~2个,比例1:100。
1)剖切到的墙以双粗实线表示,钢筋混凝土部分涂黑表示,可见部分以细实线表示。
2)确定各主要部分的高度和分层情况,以及主要构件的相互关系。
3)表示出楼梯的踏步、平台以及固定设备。4)标注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和屋面标高,标注两道尺寸(即建筑总高度及各层层高)。5)注写图名和比例。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建筑面积、平均每名学生占建筑面积、平面系数K(使用面积/建筑面积)等。
四、设计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张宗尧,赵秀兰。托幼、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1997)
一、根据学生需要和兴趣设计任务
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 它倡导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等来设计任务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同时在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把内容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到活动的内容与他们的需求和身心发展一致时, 才可能积极参加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且教学内容才最容易内化。高一的学生已初步具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 以及乐于了解异国文化和学习异国语言的需求。如在高一的人教课标版英语教材中———必修四Unit 2“Working t he land”一文讲述有关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转基因技术的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转基因食物已有所闻, 但了解尚浅, 存在进一步认识的欲望。因此, 在设计这堂课时, 笔者增加了一些有关转基因方面的知识, 并设计了一个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如果能利用转基因技术, 你会怎样去改良一种水果、蔬菜或一种动物?请用电脑把成果展示出来。设计如下:
任务:利用转基因技术, 改良一种农作物或动物
活动时间:学完“Post-reading”之后
语言知识要求:本单元所学词汇
语言技能要求:读、写、说、听
活动形式:
个人活动:确定改良的对象, 收集有关转基因技术的资料, 走访生物教师, 撰写讲稿和绘图 (要求用电脑制作)
班级活动:1.每位学生向全班展示和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
2.评选最佳研究成果, 并交叉班进行交流。
3.推荐给校刊发表。
活动效果:通过渗透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英语, 了解先进的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种课堂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 使原本平淡无味的课文学习变得富有生气, 趣味十足。
二、遵循真实性原则设计任务
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学是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课堂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活动以任务的结果为核心。因此, 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言的意义上,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 活动过程最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 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应确保所设计的任务真实自然, 或相对真实, 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例如, 教师可通过学生生活中喜欢的内容, 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如在NSEFC必修一Unit 3Tr avel j our nal一文中, 我通过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导入“What sport s are quit e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now?What ki nd would you li ke t o t ake par t i n?Why?”户外运动在近几年来备受年轻人青睐, 虽然由于条件所限, 许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但他们从报纸、电视、网上体育新闻所获知的有关信息甚多, 是他们课余时间的热门话题。笔者曾参加过远足、漂流等活动, 所以教师可以一边讲解课文, 一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拍摄的照片和学生一起分享。教学任务在学生激动兴奋的提问、议论中圆满完成。
三、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任务
在应用任务型教学时, 设计的任务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包括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教师还需充分考虑学生在任务开展前语言资源的输入量, 才能确保学生完成任务时, 语言输出应达到的水平。如果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超越或远远低于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就易产生挫折感, 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在任务设计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水平, 改编或改写教材, 创编教学材料, 以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例如, NSEFC必修二Uni t 3 Comput er s一文涉及科技物理方面的知识, 针对学生普遍对科普文阅读有畏惧心理, 教师可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包括优秀生, 中等生和后进生。课堂设计如下:
小组活动:
1.Li st t he development of t he comput er hi st or y.
2.Li st t he par t s whi ch a computer i s made up of.
3.Dr aw t he pi ct ur e of a comput er af t er r eadi ng t he passage.
4.Ever y st udentpr esent s t hei r pi ct ur es and explai n how t hei r comput er wor ks i n hi s/her own wor ds.
5.Wr i t e out a r epor t of t he desi gn.
由于学生水平不同, 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出的图也各异, 可以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 最后综合全班学生意见, 画出正确的电脑草图。
活动效果:把语言信号与图像符号相结合,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细节描述的理解, 教师也可用这种方法测试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四、根据教师导向作用设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提倡较为对等的课堂师生关系, 倡导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以互动的教学模式、开放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及个性差异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授者、督查者, 而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应关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改革, 而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进行讨论,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去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 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任务进行评价。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在与学生的讨论中, 教师以他个人的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 同时也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 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讨论的成果发布、评价也由师生共同完成。这符合任务型教学强调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授必修一Unit 3“Travel j ournal”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
任务:设计“蚌埠生态一日游”
活动时间:学完Post-reading、Read i ng和Int egr at i ng Ski lls之后
语言知识要求:本单元所学词汇
语言技能要求:读、写、说、听
活动形式:
个人活动:图书馆、网上查阅、收集本地生态旅游的资料, 参考教材设计“蚌埠生态一日游”。
小组活动:
1.交流自己的计划, 供组员参考, 确定推荐内容。
2.整合资料, 分工合作, 走访地理教师和有关旅游部门, 索取有关资料, 撰写推荐讲稿和创设旅游网页。
班级活动:
1.演示各自的旅游推荐、选出最佳“蚌埠生态一日游”。
2.交叉班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成果。
3.把最佳成果推荐给有关部门。
活动效果:
1.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道德素质。
2.学生学会在具体活动中, 运用有关语言, 拓展和灵活运用语言。
3.使学生学会收集、加工和整理信息。
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 它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是教学的重点, 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优化教学方法, 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调整势在必行。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 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然而,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课堂任务的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任务化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课程标准,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2]龚亚夫.Task-Based Lessons f or Seni or Hi gh schools
[3]许长征.感悟英语新课标.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院计算机课程任务设计
在以往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解,然后布置题目来给学生做,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是理论课程,但是计算机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计算机是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要能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设计任务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计算机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任务的设计要求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内容。
一、设计任务的目的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有所欠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并布置一些题目来要求学生完成,但是这些题目的设计往往是针对某节课程的,只能对学生某方面的知识进行训练和考核,而不能系统的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设置任务来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设置通常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并且由多个学生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用,系统的分析问题,群策群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自己的能力。既提升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也可以互相学习,养成了分工合作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为了达到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有一定的原则,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任务驱动教学发挥真实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任务设计要有目标的进行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进行,首先要明确任务设计的目标,即要明白此次任务的设计要锻炼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然后有目标的去进行任务的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每次任务的设计就是对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就只针对这个模块的内容,将每个模块的内容设计到不同的任务中,最后再进行汇总。例如网页的设计和制作就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教师可以将目标规定为设计制作一个网页,然后根据这个中心目标设计任务的细节,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到知识点中让学生完成。
(二)任务难度要适宜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把握任务的难度,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水平相差较远,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很容易高估学生的水平,导致任务难度过大,学生完不成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也有部分教师过于保守,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任务内容,才能充分发挥任务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任务要具有实用性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实用性,教师不能为了省事而采用现成的任务来让学生完成,当前的科技发展迅速,计算机更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过去的内容在当前已经不再进行使用,学生即便是很好的完成,实用性也不强。教师要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设置最具有实用性的题目,例如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当前企业对计算机通常都是哪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运用的是什么技术,例如网页的审美和排版流行什么样的设置,然后添加到任务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用性更强。
三、任务设计的步骤
(一)题目设计
任务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教师要确定本次的任务是针对学习中的哪一个模块,然后进行资料的查询,寻找相关知识模块有过哪些可行性的任务,针对那个方面的任务能够更全面、更充分的考核到学生的水平,锻炼学生的能力,然后最终确定任务的题目,再根据题目进行内容的设计。
(二)内容设计
内容的设计一般包含题目内容与操作内容,首先根据确定的题目制定问题的具体内容,设计问题的细节,完善整个题目。然后设计具体的完成步骤,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流程,让学生根据步骤进行操作,步骤的设计只是一个提点作用,既不能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
(三)分组设计
任务设计的第一步是分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每一组多少人,因为完成任务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教师设置的小組成员要保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还要选取小组组长,任务的完成需要分工合作,这个工作往往需要组长来完成,因此组长不仅要具有领导能力,还要了解小组中的成员,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工作的分配,才能保障任务的完成。
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任务设计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明确任务的教学目的,同时又要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确保任务适合学生的完成,任务的设计又要有一定的实用性,与时俱进,全面、充分的考核学生的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詹泽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合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63-65.
[2]葛志凯.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设计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204-205.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电子信息系
2011年9月
《计算机程序设计(vc++)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 课程设计教学和任务
《计算机程序设计(vc++)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实践课程。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程序设计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vc++)基本语法,基本算法的理解,加深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解与应用,并使学生养成模块化,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良好风格,以及一定的程序组织能力,掌握基本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实际编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程序设计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二. 课程设计要求与内容
1.本课程设计要求
(1)学生必须完成本指导书中所有的小综合设计题,并且完成大综合设计题中的任意一题(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指定)。要求:对主要变量及函数要加注释,以说明其功能。
(2)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一篇。(报告格式见附录)2.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小综合设计题和大综合设计题。
====================================== 附:课程设计报告格式一、二、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内容
1、小综合题
2、大综合题
三、课程设计体会及建议
小综合设计题
1.二维数组的操作运算
定义一个n×n的二维数组a,将该二维数组中周边元素的值全部置为2,其他元素全部置为0。
例如: 当n为8时生成并输出的矩阵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定义类MAT,具体要求如下:
(1)私有数据成员
int n;二维数组的阶数
int *p;将二维数组以一维数组方式存储,p是起始指针。
(2)公有成员函数
MAT(int n1);初始化n,并动态申请数组空间,令p指向该空间。
void create();给数组赋值。
void print();按矩阵方式输出二维数组。
~ MAT();析构函数,释放动态数组空间。
(3)在主函数中完成对该类的测试。键盘输入二维数组的阶数n(如8或6),定义一个MAT类的对象m,用n初始化m,按要求生成并输出数组的值。
2.链表
建立一条无序链表,结点名为node,用一个函数实现将这条链表构成一条新的逆序链表,即将链表头当链表尾,链表尾当链表头。输出这两条链表上各个节点的值。
3.字符串处理
将字符串中指定的英语单词(字母子串)进行单数变复数的处理,单词之间用非字母分隔。为了简化编程,将单词的单数变复数的规则是:直接在单词后加s。例如单词student的复数为students。例如,有下列字符串:
We are student, you are student, too.指定单词student,将字符串中所有的student修改为students。处理后的字符串为:
We are students, you are students, too.试建立一个类Modistr,完成以上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私有数据成员
char *str;存放指定的字符串;
(2)公有成员函数
Modistr(char *s);构造函数,动态申请字符串空间,用s所指向的串初
始化str;
void print();输出字符串str;
void modify(char *wordp);将wordp所指向的单词转换为复数。
~Modistr();析构函数
(3)在主函数中完成对该类的测试。定义类Modistr的对象mys,用字符串“We are student, you are student, too.”初始化mys,调用函数modify(char *)完成将单词“student”单数变复数的处理。
输出变换前和变换后的字符串。
提示:判断一个字符ch是否为字母,可用系统库函数isalpha(ch)。该函数的功能是:若ch是字母,返回真,否则返回假。使用该函数必须包含头文件ctype.h。
4.素数问题
建立一个类PRIME,求指定范围内的所有素数(质数)。具体要求如下:
(1)私有数据成员
int data[200];依次存放指定范围内的所有素数。
int min,max;存放待求素数的数值范围的下限和上限。
int num;存放min与max之间的素数个数。
(2)公有成员函数
构造函数PRIME(int n1, int n2);用n1和n2初始化待求素数的范围 min、max及num(值为0)。
void process();求指定范围内的所有素数,把它们存放在数组data中。求素数的算法必须是:首先将min与max之间的所有奇数依次放入数组data中,然后依次判断data中的每一个元素是否为素数。
若不是素数,则将其值赋为0。最后,数组data中不为0的元素均为素数。将不为0的元素值集中连续存放到数组的前面,同时统计素数个数。
void print();输出求出的所有素数,同时输出素数个数。
(3)在主程序中对该类进行测试。
定义一个PRIME类的对象test,并用待求素数范围min =10, max=200初始化test。通过test调用成员函数求出10至200之间的所有素数,并输出结果。[提示] 素数的定义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正整数”,素数也称为质数。
5.信号系统问题
定义一个类为形状,由它公有派生出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利用虚函数的多态性形式完成计算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具体要求如下:(1)基类: shape 保护数据成员:double a,b;
公有构造函数:shape(double,double); 公有纯虚函数:double volume();(2)派生类
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的类名分别为cube,sphere,cylinder, 各派生类均需要定义公有的构造函数以及求体积的虚函数double volume()。(3)派生类为球体时,a为半径,b为0。
派生类为正方体时,a表示边长,b为0。
派生类为圆柱体时,a为圆柱体的边长,b为圆柱体的高。
(4)设计一个完整的程序,分别计算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并输出结果。
测试数据如下:
形状类指针变量:p、球体对象:C(0.8)、正方体对象:S(3.2)和圆柱体类对象:R(4.1,5)。用指针p分别指向派生类对象。
输出结果为:
球体的体积是2.14357
正方体的体积是32.768
长方体的体积是263.917 提示:球体的体积公式=4/3*π*半径*半径*半径(其中π取常数3.14)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6.求两个日期之间相差的天数。
设计一个日期类Date,包括日期的年份、月份和日号,编写一个友元函数,求两个日期之间相差的天数。具体要求如下:(1)私有数据成员
int year, month, day;
(2)公有成员函数
Date(int y,int m,int d);//构造函数,初始化日期。void disp();//输出日期。
friend int count day(Date &d,int);// 使用二维数组存放各月天数,第一行对应非闰年,第二行对应闰年。
friend int leap(int year);
//判断是否闰年,是返回1,否则返回0。friend int subs(Date &d1,Date &d2);
//求两个日期之间相差的天数。
(3)在主函数中完成对该类测试,定义两个对象d1(2000,1,1)和d2(2002,10,1),调用subs函数。程序正确的运行结果是: 2000.1.1与2002.10.1之间有1002天
7.身份证。
已知旧身份证号码共15位,其中第7~12位是以2位年份+2位月份+两位日期组成,而新身份证号码共18位,其中第7~14位是以4位年份+2位月份+两位日期组成。试定义一个类ID,根据居民的出生日期检查其身份证号是否正确。
具体要求如下: 1)私有成员:
char s[19] : 存放身份证号。
int yy, mm, dd : 分别存放居民出生日期的年(4位)、月(10~12月两位,其余1 位)、日(两位)。
2)公有成员:
ID(char str[]):构造函数。
int val(char *p): 将数字字符串p转换为相应的十进制数,如“123”转换为数值123,“08”转换为数值8;
int fun(): 根据出生日期检验身份证号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函数值为1,否则为0。
必须使用如下算法:先分别取出身份证中的表示年份、月份、日期的子字符串,然后利用上述int val(char *p)函数转换为数值,再与出生日期的相应成员数据比较。
void print(): 输出所有成员数据。
3)在主函数中输入两个身份证号(一个18位:***910,另一个15位***),分别用这两个身份证号生成类ID的对象,在主函数中通过成员函数fun确定身份证号是否正确并输出相应的信息(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检验结果)。
8.9×9乘法口诀表。
定义一个类MUL,生成如下的9×9乘法口诀表,要求口诀表存储在动态数组中,并输出到屏幕上。运行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具体要求如下:(1)私有数据成员
nt(*a)[9];a是一个行指针变量,其指向的数组空间是动态生成的,用于存放口诀表。口诀表存放在二维数组的左下三角形中。
(2)公有成员函数
MUL();构造函数,动态生成数组空间。void process();生成乘法口诀表。void print();输出乘法口诀表。
~MUL();析构函数,释放动态数组空间。
(3)在主函数中完成对该类的测试。定义一个MUL类的对象a,通过a调用成员函数求出并输出乘法口诀表。
9.字符串分类。
输入一个字符串,串内有数字和非数字字符。
例如:
ABC2345
345rrf678
jfkld945
将其中连续的数字作为一个整数,依次存放到另一个整型数组b中。如对于上面的输入,将2345存放到b[0]、345放入b[1]………
统计出字符串中的整数个数,并输出这些整数。要求:
(1)在主函数中完成输入和输出工作。
(2)设计一个函数,把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整数的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并完成从字符串中依次提取出整数的工作。
10.数组元素排序
将含有12个元素的数组作如下处理:先将所有数据按其在数组中的次序分成4等分,然后以每一组数据为单位按其平均值从小到大排序。例如,原数组为:{5,6,7,1,2,3,7,8,9,2,3,5 }处理后的数组为:{1,2,3,2,3,5,5,6,7,7,8,9}试定义一个类DATA完成上述功能,具体要求如下:
(1)私有数据成员int a[12], b[12];数组a用以存放原始数据,数组b用以存放处理后的数据。
(2)公有成员函数DATA(int x[], int n);构造函数。用参数x初始化a,将b的所有元素初始化为0,n为数组x的元素个数。
void convert(int x[4][3]);将a中的数据进行分组,并转换为二维数组x,其中每一组依次为数组x的一行。
void sort();按每组的平均值实现分段排序,并将排序后的数据存放到数据成员b中。
算法要求:利用函数convert()将a转换为二维数组,再求二维数组每一行的平均值,然后根据该平均值从小到大对该二维数组进行行排序,并将结果按题意转换为一维数组存放到b中。
void print();输出a和b的所有元素。
(3)在主函数中利用给定的数组生成类DATA的对象test,并对该类进行测试。假设给定数组为{5, 6, 7, 1, 2, 3, 7, 8, 9, 2, 3, 5}。输入/输出示例:
处理前的数组:5 6 7 1 2 3 7 8 9 2 3 5
处理后的数组:1 2 3 2 3 5 5 6 7 7 8 9
大综合设计题
设计题目一:学生学籍成绩管理系统
每个学生的信息包括:姓名、学号、性别、和学生的成绩信息 如:英语、数学、程序设计及体育成绩等各门课的成绩,要求程序能自动增加一门或是几门课的成绩,同时可以删除课程。
从键盘输入数据,然后,完成如下处理:
1.对学生姓名或学号进行查询,显示其信息,求出其总成绩、平均成绩、平均基点,并且显不在全班的学成绩排名。2.对所有学生,按班级计算平均。
设计题目二:通讯录管理系统
1.系统概要
该系统的功能是实现通讯录管理。2.基本功能要求
(1)输入姓名、单位、电话号码(2)显示上述内容(3)按姓名查找后显示(4)删除有关记录(5)增加记录
(6)保存修改后的文件(7)显示修改后的文件
3.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学生完成)4.完整的源程序代码。(学生设计完成)
设计题目三:小型特殊计算器
1.系统概要
本程序的功能是实现一个特殊的计算器,可以实现复数、有理数、矩阵和集合的特殊计算。程序可以实现复数、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可以实现矩阵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也可以实现集合的求交集、并集、子集的运算。注:可任选两种运算。
2.基本功能要求
(1)功能选择可以用菜单来实现 例如:请选择您的计算内容: 1.复数计算 2.有理数计算 3.矩阵计算 4.集合计算 0.退出
用户通过输入不同的数字进入不同的菜单。次级菜单主要显示本程序的功能,主要的功能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以及集合的求交集、求并集、求子集。(2)运行时给出明确的提示信息。
比如,输入一个什么类型的数据。根据用户的输入计算输出结果。由于数据类型比较多,可以一次输入第一个复数的实部,第一个复数的虚部,再输入第二个复数的实部、虚部。矩阵运算需要先输入矩阵的行数和列数,然后依次输出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元素、第一行第二列的元素等等,依次类推。有理数运算需要一次输入有理数的分子、分母。集合运算需要输入集合的元素个数,然后依次输入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
3.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学生完成)4.完整的源程序代码。(学生设计完成)
设计题目四:选修课小系统
1.系统概要
通过这一款选修课小系统,学生可以登入学生端进行选课及其他的操作,管理者通过登入管理端可以进行对选修课系统的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在学生端主要设置了3个基本功能:学生选课、学生情况、选课情况等;在管理端主要设置了9个基本功能:增加/删除学生、增加/删除课程、更改学分、填写成绩、学生情况、选课情况、保存数据等。这些功能基本上能满足选课的基本要求。此程序可以初步体现课程设计的目标。2.基本功能要求
用VC++编写一个界面美观流畅学生选课系统。学生有名字,学生最多可学五门课程,学生实际学的门数,可以给定学生的名字,可以得到学生的名字,可以得到学生给定课程的成绩,可以得到学生所学课程的平均成绩,可以给学生增加一门课(同时在该课程中增加一个学生)。课程最多有30个学生,课程有实际学生
数,课程有实际学生名单,课程有学分数,课程有每个学生成绩,课程可以得到学分数,课程可以设置学分数,课程可以得到班平均成绩,课程可以得到某个学生成绩。
3.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学生完成)4.完整的源程序代码。(学生设计完成)
设计题目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系统上采用VC++为开发环境,这个编译器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课程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修改和管理。
系统功能要求:(1)界面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 ************************************ ** 1--输入数据 ** ** 2-查询成绩 ** ** 3--修改成绩 ** ** 4--输出所有学生成绩 ** ** 5--统计及格和优秀人数 ** ** 6--退出系统 ** *************************************(2)功能
论文关键词:工作任务 课程教学 单元设计
论文摘要: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要成功地实施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项目课程对我国职教界来说已不陌生,许多老师也都对进行项目教学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怎样进行项目或任务的设计,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都感到茫然。
一、如何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项目课程应是一种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这样工作任务就成了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而其设计与描述也就成了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不是理论知识的多与少,而是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未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在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中要突出能力目标,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要靠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
因此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下面笔者想以《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普通水准测量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和大家来探讨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根据单元教学内容,首先要进行项目和任务的设计:
项目描述:金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需开发阳光地带小区,在进行施工测量时需要一定数量的水准点,由于已有的水准点有限,需进行加密。
项目化教学情境设计:天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接到任务后根据甲方(金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要求开展测量工作,并将公司技术力量分为若干项目部,项目部经理为班级各小组组长,每组4-6人,各组组员为项目部技术员,老师为建筑公司的总工。
通过任务1的训练后发现许多小组的误差都难以满足要求,而误差的产生都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通过互评、点评和讲解后大家基本都找到了存在的问题,任务2和任务1的操作技能基本一致,只是数据处理方法有些差异,接下来就进行任务2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课程教学总的是按照“提出任务(提任务时要进行任务的情境设置)→学生自提方案试做→出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提示和案例的讲解→再做(成功)→小结、知识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来展开。
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要点
在进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中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要选取典型产品(服务)组织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地方经济特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符合教学规律。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上课时不只是要学生听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手,正如“听过的很快就会忘记,看过的还能记得一些,做过就会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还要有耐心让学生犯错误,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2、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
要注意对工作任务本身做详细阐述,为理论学习提供坚实载体。要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而不仅仅是知识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最好是未来学生职业岗位上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职业岗位,知道那里的问题、项目、任务。
3、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
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项目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它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长篇大论。
4、注意“衔接语言”的运用
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衔接性语言,能够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把前后不同工作任务中出现的理论知识衔接起来,这样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项目关系有深刻把握,而且要求教师打破线性的教学思维,学会网状的教学思维。
参考文献: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家园网 )
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0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散、碎,学生完全掌握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授课中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具备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知识内容的教授和进度的把握也不由教师决定,而是学生根据任务决定学习的内容,把握进度,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的作用。(2)课堂教学内容不再以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去分析任务,发现问题,想办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由“学会”到“会学”,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结合教师的引导、交流,使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理清思路,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共同去解决问题,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合作意识。
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散、碎。授课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根本出发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擅于总结、敢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非常契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点多,涉及到的元器件种类繁多,要一一记忆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元器件之间还非常容易混淆,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区分这些元器件的不同之处,在应用实践中加深对元器件的认知。另外,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涉及到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单纯的教学只能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学习,加深对多零散知识点的理解。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任务的设计是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任务的设计必须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
一方面,在教学时,将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综合任务来教学,学生在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同时对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可以将任务分解,每位学生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这样学生在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的过程中就可以互相讨论,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学习,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任务要求要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对于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本身包含着是电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学生首先要明确任务需求,根据需求分析去设计方案。所以,目标过于笼统、抽象,学生很难分析安排实践步骤,会无从下手。任务还需要易于操作,保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实践验证意义。在任务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将问题的分析、设计、仿真验证、实物完成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灵活地应用知识;同时还可以和别的课程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任务的难度要由容易到困难,有层次;任务数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偏少。过多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会让学生有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少,达不到课程目标,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知识。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安排难易度不同的任务,确保安排给学生难度适中的任务。太难的任务会打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容易的任务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学习知识,达不到深入学习的目的。要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安排的任务数量要适中,确保学生在规定学习时间内能够完成,既不能因任务少造成学生盲目乐观,又不能因任务过多使学生产生不能及时完成而产生的挫败感,从而对数电课程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共同协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强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数字电子技术的任务安排要便于评价,易于检查、考核,最好有明确的结果,最好是以系统设计的方式,一个一个的电路系统设计来安排任务,通过任务分析、变量确定、逻辑功能表、真值表、卡诺图化简、逻辑表达式、逻辑图、波形图这几个环节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避免学生一错到底,及时进行修正,改进薄弱环节。
数字电子技术有很好的仿真环节,通过quartusⅱ软件平台可以进行设计仿真,验证任务的分析和设计结果,让学生们自检任务完成的程度,并及时进行更正修改。另外,可以提供一些项目的子模块让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体会
1.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应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具备综合型,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以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通灯的电路设计具有典型性。任务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任务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学生目标的驱动下,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辅助作用,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在数字电子技术任务安排后,因为数电的课程特点,很多电路设计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案,不要帮助学生去定方案,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总结出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最后一点实践体会是: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前,我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忽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会学不会用,不懂得如何去分析问题,将知识点连贯起来解决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论
在诸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趋势下, 各高校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加突出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消减的同时, 保证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 也已成为广大专业英语教师的共同关切的问题。因此, 对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的构建, 以及学生的课外英语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引导、监督和评价的教学管理研究极为必要。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牢英语语言功底, 即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实践。因此英语语言的实践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技能是一门功夫, 英语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 循续渐进的反复练习过程。。
二、理论依据
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 语言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的方式由三种:教师话语、同伴言语和教材。教师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 其水平并未达到目的语的水平。也就是说, 教师话语不是目的语, 而是过渡语。根据过渡语理论, 95%的学习者在达到目的语水平前就发生了语言僵化现象。教师的语言僵化必将导致学习者在某些语言项目上的群体僵化。同伴言语则更是是明显的过渡语, 语言的准确度多数情况下低于教师话语。可见, 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和同伴言语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的提高。此外, 教材的非实时性同样也制约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 英语实践的素材应该具备英语语言的地道性和实时性。
Willis (1996) 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 (1) 语言材料要具有价值和真实性; (2) 学生应用语言; (3) 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语言; (4) 某些语言形式要给予适当的注意; (5有时应特别注重语言形式。在语言实践过程中, 要注重各项语言练习任务的布置和实施, 特别要突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环节。
三、设计与实施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3年对开始实施英语语言实践课程教学。此课程计划贯穿英语专业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学期期初布置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不同项目的任务, 在学期的最后一个教学周集中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考核与测试, 实现以下语言技能水平的提高。
1.词汇方面。词汇的积累是基础, 为每级实践课程指定一定的词汇积累目标。通过实践, 逐级扩充词汇并达到该级指定词汇量, 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这些词汇及其最常用的搭配。特别是要求学生识记专业英语四级词汇和八级词汇, 以提高学生专四、专八的应试水平。在第六学期, 可适当添加GRE等高难度词汇。对词汇部份的考核, 每级 (每学期) 考核三次, 依三次平均成绩为每级的最终成绩。
2.阅读方面。阅读是积累词汇, 领悟词汇及其相关习语内涵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 读是写与说的基础, 读能激发写与说的兴趣与热情, 也是写与说的语言来源。为此, 特为每级实践课程指定若干必须背诵的范文和必须选读的英文原著。选定的英文原著, 或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 或是理解英语文化的入门钥匙, 或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经典。通过对它们的阅读, 可以丰富并加深学生的英语语言, 文学和文化知识, 使学生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 并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并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 每学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搜集名家的英语篇章, 并要求学生背诵。藉此学生能深刻领会并掌握英语行文思路及语言特点。对范文背诵, 按背诵的数量与质量进行评定。
3.写作方面, 要求学生就所读英文原著撰写读书报告,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应能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大量的词语, 运用更多的句型, 更多的修辞手段以更得体的去表达思想与感情, 以求语言实践获得的更多的成功, 并在领悟修辞, 写作和扩大知识范围的基础上, 拥有更好的语言修养。
4.语音方面, 规定每级实践课程由学生自行选定若干模仿的英语影像或语音材料。此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声情并茂, 惟妙惟肖的语言模仿不仅可以培养字正腔圆的纯正语音, 而且还会对语言有更加细致入微的理解, 从而把语言材料和概念内化成一种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使用地道的英语连贯地表达思想, 就不同话题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 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对英语影像或语音材料的模仿将根据其与原版语音素材的相似度等因素给以评分。
四、结语
各高校纷纷开展的任务教学法与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 是英语专业实践课教学的一条创新之路。只有在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 能够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朱香菊.“可理解的输入”与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4 (05) .
[2]赵龙武.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 (04) .
关键词:大学英语 网络课程 任务教学 定位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26-01
1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概述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网络完成英语知识的传输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其网络课程体系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上述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已经形成了以下四种类型。
由学术及学历教育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内容比较注重学术类英语内容,例如网络英语精品课程。该网络课程常由学校或学生自主购买使用,可以作为学生攻读某一学历时的专业途径,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学术及学历教育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较为常见,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组织之间关系密切。该课程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具有配套的教材,不需要再自行查找资料,使用起来非常便捷。
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随着社会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英语网络课程中的投入不断加大,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种类的技能型英语网络课程。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构建的网络课程大多服务于想要学习语言技术的人员或需要获取相关证书的人员,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少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方面。该网络课程对提升英语知识,改善英语技能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由社会机构或政府机构构建的免费网络课程:为了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知识环境,政府机构及社会机构已经开设了许多免费网络课程,课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上述体系中的英语网络课程设置较为单一,课程体验内容较为浅显,系统结构完整性较差。由社会机构或政府机构构建的免费网络课程的主旨在于学习体验,对知识及技能挖掘并不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休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社会资源性站点构建的网络课程:当前社会上具有非常多的社会资源性站点,这些站点通过不同途径或方式为人们提供英语网络课程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由上述站点构建的网络课程内容一般较为单一,不具有系统性,其内容多为文本资源和视听资源。上述课程主要通过单向传播方式进行资源传输,例如普特听力网。
2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任务教学设计定位
任务教学设计是当前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的一项新内容,可以通过任务方向、任务指标等改善学生学习效益,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任务教学设计起步较晚,其设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发展效益。
2.1 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原则定位
网络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坚持情景分析原则,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语,结合相应的情景去学习英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降低他们英语学习的难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是网络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原则,需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协商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认识,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逐渐掌握英语学习技巧。
任务目标是任务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坚持好任务目标设计原则,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任务目标内容,构建对应教学策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对网络课程进行全面思考、总结和反思。
2.2 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内容定位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把握好任务教学要求,依照任务教学设定好各项英语教学输入系统,将学生需求作为主要定位方向,形成准确、系统的网络课程结构。教师要充分引入传统课堂资源,把握好教学网络教学环境,形成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从而保证任务教学设计定位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将任务教学设计定位到教学策略上: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将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既有学科内容体系,即将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单元。这种单元与在体系中主要出于辅导地位,内容类型较为死板,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在上述任务教学设定中教师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型教学的高效选择和编排,学生学习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任务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定位在教学策略上,将该教学附加在既定的教学选择和编排上,形成特殊的教学设计操作。在上述任务教学设计定位下,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能够全面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将语言输入与输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将教学任务设计定位在语言活动上:英语学习过程非常复杂,时间周期较长,在该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疲惫现象,而语言活动作为上述疲惫中的一剂兴奋剂,对学生学习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任务设计定位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其语言活动内容,要将上述设计作为一种综合语言练习,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做好语言活动教学任务设定,要学会针对学生学习状况适当调整语言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的针对性构建。例如部分学生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中非常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在该状况下活动就需要偏向于知识的训练与拓展,要适当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部分学生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中非常容易产生“学不会”的念头,在该状况下活动就需要偏向于知识的巩固与革新,要适当降低活动难度给予学生成就感。增加任务教学内容,形成对对应语言活动方向,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构建效益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能力。在对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中的任务教学设计定位时教师要把握好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真正实现原则与内容的统一,改善网络课程教学效益。教师要加大对定位原则和内容的研究,不断挖掘新的任务设计途径,不断丰富网络课程内容,从本质上加速大学英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姜秋杰,万颖.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使用现状调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09-112.
[2] 高旭阳.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跟踪评价模式探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2-134,154.
[3] 玉淑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7):32-34.
【教学楼课程设计任务书(2010)】推荐阅读:
VC课程设计教学和任务121305-29
四年级音乐课程教学任务及目标03-24
外贸函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总结01-29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方案07-16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研究02-16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04-06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教学设计05-31
AutoCAD 2010建筑设计教学大纲09-1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