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共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安君为人质。一向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 )唾沫( )强谏(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媪( )接踵( )膏腴( )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学生读课文)。
二、师生一同对照注释,串释课文。
强调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得无……乎),以及本文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媪、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三、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2、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3、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4、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5、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6、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7、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四、简析课文,体会触龙的游说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向学生介绍吴小如《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见《教师用书》),突出讲明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整套的“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其次,用“引诱法”;再次,用“激将法”;最后,用“欲擒故纵法”。
五、讲解表现手法上的特色(见《教师用书》)
1、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突出,尤其是善于刻画心理变化。
触龙,以柔克刚,言语温和亲切,娓娓动人,可谓“义正而词婉”;
赵太后,蛮横固执,深明大义
2、细密的风格
A、文章结构安排做到层次分明;
B、选材、用语方面做到精细而周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七、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3、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这叫曲线救国。
邹忌可谓酒色财气俱全,竟还拥有聪明脑瓜支配下的厉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他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献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也使齐国夺得人才乃至发展先机。
触龙用“缓冲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诱法”开后门托幼子,用“旁击法”谈燕后陪衬人,用‘植入法”论历史望未来。先用三寸不烂之舌变相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引鱼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迂回包抄使得赵太后主动缴械。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虽然烛之武和触龙年岁已高,但岂敢倚老卖老?烛之武早有言“无 能”,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此三者谙习“良药蜜口更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听”之道。事实亦如此,良言一声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层层逼紧。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隐忧国之清明;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心理),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触龙非常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采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太后心结。当然更见触龙为国之忧心,忠心明鉴。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实权。秦乘机攻赵,连拔三城,赵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本篇写触龙在太后盛怒、坚决拒谏的情况下,先避开矛盾,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由于说理透彻,使赵太后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触龙对“王孙”“公子”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辟之见,至今仍有鉴戒作用。
触龙,原作“触詟”,《史记·赵世家》作“触龙”,《汉书·古今人表》也作“左师触龙”。今本《战国策》误合“龙言”二字,遂成“詟”。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正作触龙。现据以改正。
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太后盛气而揖之(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没死以闻(11)。”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9)。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20),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21):“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赵策四》
译文: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为和缓些了。
左师公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行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王的儿子,有着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功勋的高位,没劳绩的俸禄,而占有着金玉珍宝等贵重的东西,更何况作臣子的呢?”
(王维堤)
【注 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ì戏):同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死。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死”的比喻说法。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非。 (19)重器:指金玉珍宝。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谈谈说话的艺术。
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触龙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触龙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龙交谈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啦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注:“徐趋:徐走,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
1.“徐趋”,笔者案 :“小步快走 ,表示恭敬。”(《简明古汉语词典》)
2.训“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则老臣的 “一片苦心于此处不可领会。“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 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病足,为下文说赵太后做了极为有力的一笔铺垫。教材的训释削弱了《战国策》固有的文采。另,吴小如文章《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入而徐趋,至而后谢’根据礼节,大臣见国君时应‘趋’行前进,即急走;‘趋’字本身同‘徐’字就有矛盾, 作者偏偏把这两个有矛盾的词儿放在一起, 来刻画左师公应当快走而走不动的神态。”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入而徐趋”注曰:“触龙进了宫门,做出快步走的姿态来,但动作缓慢。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臣见君的走路姿势。”
3.从古人行走的几种称谓看 , 注解犯了低级错误。 (1) 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广雅》:“行往也。”行,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步,《说文》:“步,行也”。会意。本义:行走。 (3)趋,《说文》:“趋,走也。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按“疾行曰趋 ,疾趋曰走。” (4)走 ,“《说文》:走 ,趋也。会意。本义:跑。 (5)奔,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从“大( 人 ), 像人挥动双手 , 下面从“ 止” ( 趾 ), 而且是三 个“止”,表示快跑。本义:快跑。“中庭谓之走 ,大路谓之奔”。
二、“盛气而胥之”补充注释之再“补充”
1.“揖”是“胥”字 之误。赵太后不会对大臣触龙作揖,加之在其“盛气”的时候。另,“太后盛气而揖之”,从上文看,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在盛气之时等待他,依下文“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显然左师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需一段时间,赵太后绝不可能长时间拱手作揖而待左师触龙。“作揖”于情不通。
2.此处“胥 ”通“须 ”, 等待的意思 , 用法非孤例补充如下。例1,“胥与公往见之”(《史记·扁仓传》)例2,“胥令而动者也”(《管子》君臣章)。
三、“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辩证
教参译:“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 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和,当作“知”,好处、益处的意思。复旦大学裘锡圭《〈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一九八二年《文史》第十五辑发表,《古代文史研究新探》上刊载。可当下中学语文教材各版本未能据此改正。此摘文如下:
《赵策》:(左师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帛书本“和于身”作“知于身”。帛书整理小组注:“知,通智,《赵策与《赵世家》并作和,字形之误。《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这是说有益身体。”这个意思显然是正确的。
笔者译:“臣近来不想吃东西(有些厌食),就自己勉强(打起精神)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路,稍稍比以前有了些食欲,(这样做)是有益于身体的。”
四、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中“踵”之释义商榷
教材《语文》(第一册,P95注(3))“持其踵为之泣”释“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译:“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 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 也够可怜的了。”笔者案:此译文使赵威后的形象粗俗不雅。《战国策·齐策》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威后“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名言青史留声。另,握住燕后脚后跟为她哭泣与情理亦不通。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为燕后是坐车子走的,所以送时赵太后站在车下握住燕后的脚跟,不忍她走,表示惜别之意。”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持,制止意,踵,足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儿女不能举步。”《历代文选持其踵而泣:意即在后面攀着车子哭泣。踵,古时车后承轸木之后端。此处即指车的后面部分。”训“踵为“车轸木之后端”,轸,古代指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笔者发现,此注依《考工记》:“去一以为踵围。
关键词:战国策 触龙 纵横家 形象 说理
《触龙说赵太后》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选自《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此标题为通用篇名。本文由赵太后和触龙的对话构成,讲述的是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由于当时孝成王还小,朝政大权都把持在赵威后手中。此时赵国政权交替,形势动荡不安,秦国趁机出兵大举攻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不得求救于齐国。而齐国则按照当时的惯例提出将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的条件,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且缺乏政治远见,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而触龙用巧妙而雄辩的言辞,针对赵太后爱子的心理,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使得赵太后最终竟欣然同意小儿子长安君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兵。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之中,文中其游说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里不加赘议。这里只浅说自己在细读后的二点想法。
一、令人深思的十一字论断
触龙在游说赵太后时,有一论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成为了他雄辩的中心。围绕这句话,引出了太后对燕后的爱与对长安君爱的比较,剖析了严峻客观的历史现象,巧妙地说明人主之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害处,最终打动了太后。我认为这十一字点出了触龙论断的精义之处。
1. 以虚称实
首先,从字面意义出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即称职、真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就应为孩子的作长远打算。何为真正的父母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呢?文中有两处提到:一处为触龙假托之词:“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言外之意,趁自己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时,为儿子的将来作打算;另一处是触龙最后对太后说的话:“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真正触动了太后,点出了长安君不为国出点力,怎么立足国家的问题。王侯的子孙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往往占据高位,却没有为国家立下功劳,既无功劳业绩,反倒把持着许多财富和权力。如今你赵太后让长安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身为天子,握国家大权,却又不让他趁着国家危难之际赶快为国家建功,一旦太后去世,他如何在赵国立足?虚实对比,使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未来产生危机感,看到了溺爱长安君的严重恶果,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两处的“计深远”一比较,孰更为长远,显而易见。触龙的假托之词为虚,触动太后之话为实。以虚称实,这让我看到了触龙的远见卓识,将“爱子”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使子女有功于国,能自托于国,这才是真正的父母爱子的深远之计。触龙的观点对两千多年后的今人,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点精义之处颇值得为人父母者细品。
2.从“爱子”到“爱民”
其次,我觉得这句话还有着暗含之意。那就是它可以理解为:“君王之爱民,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能打动太后,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他将父母、臣子两种身份拿捏的非常好。触龙和太后都是人之父母,这点是相同的。处于这种身份,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应是肺腑之言,能引起共鸣。但要注意到的是文中触龙和太后的最主要关系是君臣关系,触龙是臣子。君臣之间谈的自然是国事,因此我才觉得触龙的这句话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意义。君王,也看作天,是人民的衣食父母,真正的贤君是为民着想的,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赵太后身上闪耀着“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站在臣子角度的触龙,说出这句话,应该有着对太后的深深了解以及对其的希望。赵太后依触龙之话而做,让人们看到了她的爱民。文章最后出现的赵国贤士的一番感叹之话正说明了这一点。赵太后的用子保民的义举,让臣子也有了爱民的进步思想。
3. 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最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出一些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纵横家的思想特征是以策略为中心,重计、重利、重时相结合。个人感觉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来塑造形象,当中定有加工之处,与其说这句话是触龙之语,不如说是作者之思。崇计是纵横家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那作者刻画的触龙形象就应有这种思想倾向。崇计,贬斥武力,自然就有着贬战思想,这也是人民的愿望。大臣的强谏和触龙的巧谏都是不希望战争的发生,触龙的成功只在于他用了“计”,用智谋胜于强力,突出策略的重要性。“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另外,我想说说这“计”字。“计”做名词为策略、主意,做动词是谋划、打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计”是个动词,我感觉句子本身就宣扬了“计”的重要性以及“计”深远性。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出于这两点考虑,我才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二、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
《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熊宪光教授认为《战国策》的文体分为论说和记叙两类,并将《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归为记叙类“纪传体雏形”的文章。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精彩动人。确实,《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将赵太后和触龙形象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太后。当大臣强谏,她扬言的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塑造了一个对小儿子溺爱的母亲形象。注意,她称自己为老妇,更让我们感到老牛护犊的专横。左师公来进见,她“盛气而揖之”,同样刻画出她保护小儿子的盛气专横,到这里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出现了。但太后毕竟是太后,历史上的赵威后,据《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记载,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妇;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本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在国家安危面前,她接受了“爱子”的根本原则——“计深远”,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欣然同意爱子为人质,为国出力。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的太后形象。赵太后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真实。用熊宪光教授的话说:“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昏昧,心胸与宽广与自私狭隘,如此和谐地统一于赵威后之一身。”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战国策》的文学性更突出。
这篇文章除了形象塑造这一点,还将说理放入。触龙劝谏的话单独提出来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说文。他以严格的逻辑推理,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问题,接着联系严峻的历史现象,分析“计深远”的意义,最后得出为长安君计深远,就要将其作为齐国人质的结论。
理性是先秦精神的特质。因此,文章都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上看,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学性更为浓厚。但它仍然受“理”的影响,又有着说理论证。因此,两者在文章里高度统一在一起,而且是那样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德才.《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 重庆出版社,2004.
3.熊宪光.《纵横家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8.
一、说教材 平和芦溪中学:叶小敏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诵读指导,掌握文中文言实、虚词,理解文意。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教学重点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1、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2、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说教法
文言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 差别,要学好文言文,一要多诵读,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三要勤做练习。高中语文教学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达到大纲“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基于此我确立本文教法如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再用练习强化。
三、说目标
1、 知识目标:⑴学习领会文言实、虚的含义;
⑵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2、 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如何确立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培养的正确观念。
四、说课时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重在于辅导学生如何学习领悟,再者学生在初中基础上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只安排一课时。
五、说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落实能力目标⑴,布置预习内容。
六、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以一则寓言故事导入,引出本文课题。设此环节目的:用故事形式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先进入一个特定的愉悦状态中,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㈡、出示学习目标
㈢、检查预习情况
① 交流资料,了解《战国策》一书、赵威后其人及本文背景;
② 检查自译情况,对文中学生不解词、句做适当点拨。
㈣结合课后练习,再借助古汉语词典梳理归纳文中一些实、虚词的含义。
设计㈢㈣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⑴、能力目标⑴⑵
㈤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出示题目)
㈥教师就文中精彩细节做适当点拨。
设计㈤㈥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⑵和德育目标
㈦知识点训练(此环节可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作为课后练习,视课堂时间而定)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巩固教学目标
新乡市第二中学 刘志强
[内容提要]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其基本因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美学情趣。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以语用学知识来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话语交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触龙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
[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 语用分析 话语交际
[作者简介]
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其基本因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美学情趣。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以语用学知识来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话语交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触龙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小,故由太后执政。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发兵东下,赵国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赵求救于齐。按惯例,齐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幼子长安君质于齐。此时面对家国之难,赵太后束手无策。面对大臣强谏,赵太后更是恼怒异常。触龙正是在此时出场的。
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因此,对大臣来说话语交际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时的触龙来说,更是如此,稍有失误,便有飞来之祸。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龙稍有不慎,就会全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场,便违反话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话语交际的各方总是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违反合作原则也是日常交际常见的现象。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种:(1)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因而违反了合作原则。外交场合中的“无可奉告”、平时说话的问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顾左右而言他,违反合作原则。(3)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并且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如打呵欠、看表等。违反合作原则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话语交际的中断。违反合作原则者身份也是制约交际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双方地位平等的条件下,对方采取不合作态度。一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条件下,对方采取不合作态度。对于前者,往往可以采取无视对方态度,继续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总之,可以作到不达目的不罢休。对于后者,则有两种情形。一是放弃说服。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反复说服无作用,只能离开。二是力谏。力谏的结果有两种:或被杀,如比干谏纣王;或遇见明君,成为一代诤臣,如魏征。
赵太后违反话语交际合作原则不是采用以上方法,而是采用违反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来达到目的。礼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规范。话语交际必须遵从这种规范,才能顺利进行。但对一个国君来说,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况下,礼貌原则也形同虚设。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不但违反了话语交际的礼貌性原则,还带着杀机,话语交际只能中断。因此,在当时,对一般大臣来说,是很难打破僵局,去说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征、比干类的诤臣来以死相拼,力谏太后。
赵太后还违反了接话原则。接话原则的常见形式是会话,轮流会话使话语交际得以进行。当然,接话原则在大臣这一方面是无条件执行的,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的。对君主则不然,大臣不可能违君主之意,勉强其接话。而赵太后“盛气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话,自然难以使交际继续。
面对赵太后的不合作、不礼貌、不接话,触龙紧紧把握住制约话语交际的最主要因素: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以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最后,水到渠成,说服太后。
触龙首先把握好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这两个要素。人们都是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来参加话语交际的。或陈述事件,说明道理;或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或道歉、致谢、问候,情感宣泄等。虽然触龙以说明道理作为交际目的,但倘太明显,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触龙很聪明,改变了交际目的,前去问候。针对太后盛气,触龙有意识的显出老态,“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说明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谒见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时,他还把握住交际对象的特点,从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养生问题谈起,使太后接话“恃辇而行”“恃粥耳”“老妇不能”。这也符合语言背景这一制约话语交际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龄谈同一话题,自然不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于把握好了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及语言背景等要素,原来怒气冲冲的赵太后此时自然“色少解”,触龙的话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这样谈“养生之道”显然不是触龙的真正的交际目的。如何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质长安君于齐”呢?触龙的办法是运用制约话语交际的另一因素--话语场景。交际都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交际场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参加的人物、交际的话题、交际使用的媒介、交际的气氛等,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场景。不同的话语场景决定了不同的`话语交际。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讲究切情切景。触龙偷偷地改变了话语交际的场景,话题转为为儿子求职。这同时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第一,她以为触龙是为儿子“走后门”的,不是为长安君的。第二,她感到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爱小儿子,不但应该彼此关切,而且志同道合了。这样,交际话题就转到“子女”问题上来,再谈长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后,在这一特定的话语场景下,触龙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说服赵太后“质长安君于齐”。
触龙的语言风格和美学情趣是独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严密的逻辑、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深深打动了一时糊涂的赵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风格一致,自然话语投机。恐怕这也是别的老臣难以做到的。触龙抓住太后爱子情切,将心比心,充满了智慧和情感。在谈到燕后时,说到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祈祷时“必勿使返”,条分缕析,感情真挚。指明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的考虑的,从对燕后的态度来看,太后是深明大义的。最后从“三世以前”“赵之为赵”,谈到“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欲擒故纵,击中对方要害。赵太后当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应了。
【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04-25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11-25
高中语文军训教案总汇12-07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12-09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02-25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教案01-17
《赤壁赋》的高中语文教案11-21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12-31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教案03-15
定风波 苏轼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