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追忆似水年华(精选10篇)
摘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先锋,其代表作《追忆流水年华》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也是一部理论作品。它是表现自我的一首优美的诗,堪称世界文坛的不朽杰作。本文的宗旨是概述普鲁斯特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意蕴。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 意识流 符号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著名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七卷,近300万言,1905年构思,1913年出版首卷,第五至七卷在作者逝世后出版,全书出齐用了十四年时间。他的小说创作被视为一种寻求,不再是对现实生活做百科全书式的描写。传统小说家能未卜先知,驾驭时间,令读者对故事情节紧追不舍。而现代小说家不再满足对现实的写真,而是强调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某种程度上,语言形式比小说内容更为重要。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虽然有主人翁“我”,但没有传统小说里固有的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我们接触的仅是回忆。由此可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手法,追寻新形式的先锋和佼佼者。
一、普鲁斯特的创作背景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上层资产者家庭,自幼受母亲的溺爱,生活无忧无虑。他自10岁患上哮喘病,身体纤弱,最终被疾病夺走生命。他年青时就步入上流社会圈子和文学沙龙,被视为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与上流社会交往这段经历为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素材。父母亲相继去世,他深感孤独,被人骤然遗弃。随着岁月流逝,他病情愈加严重,细微的声音、气味、光线都会令他疾病发作。这令他忧郁,被迫告别上流社会,离群索居,凭着坚忍不拔的勇气从事文学探索。在生命晚年,他把自己关在百叶窗常年紧闭的斗室里,全心全意投身到盖世巨著的创作中去。“疾病使他不会像我们常人那样受到时钟的干扰,乃至分散注意力,反而让他发现一种更为珍贵的时间:内心的延续”[1]。他的时钟与常人的时钟不同,我们时钟的指针永远向前走,他的时钟的指针则是向后退。他的追忆是复得往昔时光,战胜时间,创造新的生命。这正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精髓。或许由于他自幼患病,疾病缠身、体质纤弱,令他与众人不同,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都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感情尤为细腻,秉有神经质人敏锐的悟性。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助于他把人物内心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此外,父母相继离世,使自幼就得到百般呵护的普鲁斯特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骤然发生巨变,惶恐不安。“这是导致他特殊精神状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连他摒弃传统写作风格而采用现代派叙述手法可能都与之有关。在身体处于半瘫痪的情况下,在极度的孤独之中,他希望通过文学创作重构早年的心理发展和他失去的全部精神世界”[2]。由此可见,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二、理论主张以艺术风格
1.意识流通常指的是那种深入人物内心的主观描写,它任意流动踪迹难辨,并且往往是细线条而高密度的。普鲁斯特与詹姆斯·乔依斯及弗吉尼亚·伍尔夫并称为三大意识流大师,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追寻似水年华》中,意识流无疑是其特长。在描写斯万的那段辛苦而无望的爱情时,他就是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他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2.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也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3.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4.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5.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三、符号与思想意象
从《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鲁斯特的柏拉图主义:学习就是回忆。学习就是认识一个物质、一个对象、一个存在,就好像它们产生出有待破译和阐释的符号。符号是一种时间性的学习过程的对象,而不是抽象认识的对象,它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有空洞的社交符号,爱的谎言性的符号,以及物质性的感觉符号,最后是本质性的艺术符号。《追忆似水年华》中有着惊人的多元性,因而形成了其统一性。请看《追忆似水年华》中三个次要人物的共同点:圣卢是广交朋友的知识分子,他关于战争艺术的高论就是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对手;诺布瓦深谙社交界的客套和外交辞令,是玩弄政治手腕的行家里手;戈达尔是外科医生,他用冷酷的科学语言故弄玄虚,掩饰自己胆怯懦弱的本性。这三个外表不同、甚至对立的人的共同点,就是竞相使用各自的语言符号共同勾勒出己经逝去的时间。可见,作者通过展现时间符号的语言形态,揭示符号语言与人物的内在联系,以便达到作品在叙述形式上的统一性,最终为我们展现出逝去时光的整体性特征。
激发思想的事物,正是符号。符号作为一种相遇的对象,保证了它给予思想的必然性。但思想的行动并不是来自某种自然的、简单的可能性,而是一种创造,一种思想的行动在思想之中的创生。因此,在普鲁斯特看来,真理不是被呈现的,而是被泄漏的;不是被传播的,而是被解释的;不是被意欲的,而是无意识的。从而可以看出《追忆似水年华》的重要主题就是:确切说来,探寻真理是无意识的历险。时间虽然可以摧毁一切,但它唯独不能抹掉回忆。时间流逝,人亡物毁,但事物本质依然存在,它给人的独特感觉经久不变,从而帮助人征服永恒。
《追忆似水年华》中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己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划时代杰作。
参考文献:
Many years had 1)elapsed during which nothing of 2)Combray, save what was comprised in the theatre and the drama of my going to bed there, had any existence for me, when one day in winter, as I came home, my mother, seeing that I was cold, offered me some tea, a thing I did not ordinarily take. I declined at first, and then,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changed my mind. She sent out for one of those short, plump little cakes called “3)petites
4)madeleines,” which look as though they had been 5)moulded in the 6)fluted 7)scallop of a pilgrim’s shell. And soon, mechanically, weary after a dull day with the prospect of a depressing morrow, I raised to my lips a spoonful of the tea in which I had soaked a morsel of the cake. No sooner had the warm liquid, and the crumbs with it, touched my 8)palate, a shudder ran through my whole body, and I stopped, 9)intent upon the extraordinary changes that were taking place. An exquisite pleasure had invaded my senses, but individual, detached, with no suggestion of its origin. And at once the 10)vicissitudes of life had become indifferent to me, its disasters 11)innocuous, its brevity illusory—this new sensation having had on me the effect which love has of filling me with a precious essence; or rather this essence was not in me, it was myself. I had ceased now to feel mediocre, 12)accidental, 13)mortal. Whence could it have come to me, this all-powerful joy? I was conscious that it was connected with the taste of tea and cake, but that it infinitely transcended those savours, could not, indeed, be of the same nature as theirs. Whence did it come? What did it signify? How could I seize upon and define it?
I drink a second mouthful, in which I find nothing more than in the first, a third, which gives me rather less than the second. It is time to stop; the 14)potion is losing its magic. It is plain that the object of my quest, the truth, lies not in the cup but in myself. The tea has called up in me, but does not itself understand, and can only repeat indefinitely with a gradual loss of strength, the same testimony; which I, too, cannot interpret, though I hope at least to be able to call upon the tea for it again and to find it there presently,
15)intact and 16)at my disposal, for my final enlightenment. I put down my cup and examine my own mind. It is for it to discover the truth. But how? What an 17)abyss of uncertainty whenever the mind feels that some part of it has 18)strayed beyond its own borders; when it, the seeker, is at once the dark region through which it must go seeking, where all its equipment will avail it nothing. Seek? More than that: create. It is face to face with something which does not so far exist, to which it alone can give reality and substance, which it alone can bring into the light of day.
…
Undoubtedly what is thus 19)palpitating in the depths of my being must be the image, the visual memory which, being linked to that taste, has tried to follow it into my conscious mind. But its struggles are too far off, too much confused; scarcely can I perceive the colorless reflection in which are blended the uncapturable whirling 20)medley of radiant 21)hues, and I cannot distinguish its form, cannot invite it, as the one possible interpreter, to translate to me the evidence of its contemporary, its inseparable 22)paramour, the taste of cake soaked in tea; cannot ask it to inform me what special circumstance is in question, of what period in my past life.
Will it ultimately reach the clear surface of my consciousness, this memory, this old, dead moment which the magnetism of an identical moment has traveled so far to
23)importune, to disturb, to raise up out of the very depths of my being? I cannot tell. Now that I feel nothing, it has stopped, has perhaps gone down again into its darkness, from which who can say whether it will ever rise? Ten times over I must 24)essay the task, must lean down over the abyss. And each time the natural laziness which deters us from every difficult enterprise, every work of importance, has urged me to leave the thing alone, to drink my tea and to think merely of the worries of today and of my hopes for tomorrow, which let themselves be 25)pondered over without effort or distress of mind.
And suddenly the memory returns. The taste was that of the little crumb of madeleine which on Sunday mornings at Combray (because on those mornings I did not go out before church-time), when I went to say 26)good day to her in her bedroom, my aunt Léonie used to give me, dipping it first in her own cup of real or of 27)lime-flower tea. The sight of the little madeleine had recalled nothing to my mind before I tasted it; perhaps because I had so often seen such things in the interval, without tasting them, on the trays in 28)pastry-cooks’ windows, that their
image had dissociated itself from those Combray days to take its place among others more recent; perhaps because of those memories, so long abandoned and put out of mind, nothing now survived, everything was scattered; the forms of things, including that of the little scallop-shell of pastry, so richly sensual
under its severe, religious folds, were either 29)oblite-rated or had been so long 30)dormant as to have lost the power of expansion which would have allowed them to resume their place in my consciousness. But when from a long-distant past nothing 31)subsists, after the people are dead, after the things are broken and scattered, still, alone, more fragile, but with more vitality, more unsubstantial, more persistent, more faithful, the smell and taste of things remain 32)poised a long time, like souls, ready to remind us, waiting and hoping for their moment, amid the ruins of all the rest; and bear unfaltering, in the tiny and almost 33)impalpable 34)drop of their essence, the vast structure of recollection.
这已经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觉有关的一些情节和场景外,贡布雷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化为乌有。可是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让我喝点茶暖暖身子,而我平常并不喝茶。于是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主意。母亲叫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圆的名叫“小玛德琳”的小蛋糕,看起来像是用朝圣者的扇形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出来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转晴,我的心情很压抑,机械地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把一小口玛德琳蛋糕浸泡在那勺茶里。带着蛋糕渣的那一勺暖茶碰到我的上腭,我顿时混身一震,定住了。我感觉到自己身上正发生着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忽然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灾难不幸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这种全新的感觉对于我的影响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不在我心间,而原本就是我的一部分。我不再感到平庸、不重要、平凡。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蛋糕的味道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了那些味道,肯定同那些味道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抓住并阐释它?
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该到此为止了,茶的魔力正在消失。显然我所追求的真相并不在于茶水之中,而在于我的内心。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那种感觉,但这感觉并不为茶所熟知,亦只能茫然地反复诉说,且力量逐渐减弱,而我并不明白茶的话语,只求能够通过喝茶让它再次出现,找到最初的那种感觉,使我最终彻悟。我放下茶杯,审视我的内心。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可是如何寻找?当心灵感觉自己的一部分已经越过了自己的疆界;当追寻者本身就是那黑暗的疆域而他还必须穿过黑暗去寻找,而且他所拥有的却对他毫无帮助,这不确定的深渊将是如何的深不见底。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它本身就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且赋予其内容,并把它们引到白昼的光明中来。
……
不用说,在我的内心深处跳动着的,一定是影像,一定是视觉的回忆,它同那种味道联系在一起,并试图随味道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但是它的挣扎太遥远、太混乱,我勉强只看到一点苍白的影子,其中混杂着一股捉摸不定、不断回旋且杂色斑驳的混合物;我无法分辨它的形状,我无法像询问可能作出解释的知情人那样,求它阐明它的同龄伙伴、亲密朋友——蛋糕浸泡在茶里的那种味道所蕴含的意义,我无法请它告诉我这一感觉和哪种特殊境遇有关,与我从前的哪一个时期相连。
这渺茫的回忆,这有着同样的吸引力,从遥遥远方而来,触动、震撼和撩拨起我内心深处感觉的古老而尘封的瞬间,最终能不能浮升到我清醒的意识的表层?我不知道。现在我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它不再往上升,也许又沉下去了,沉入黑暗之中;谁知道它还会不会再从混沌的黑暗中飘浮起来?我得十次、八次地再作努力,我得俯身探寻深渊。与生俱来的懒惰总是让我们知难而退,放弃丰功伟业的建树,如今它又劝我半途而废,劝我喝茶时干脆只想想今天的烦恼,只想想对明天的期望。这既不用花什么力气,也不会让人苦恼。
回忆我已经走过的人生旅程,尽管充满了挫折与坎坷。但我都已经挺过来了,每一个过程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
小的时候,我在父母的臂膀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知道摔倒了几次,受挫了几次。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呢?
后来,我来到了小学,开始为学习而焦头烂额。在这个过程中我已记不清遇到了多少的障碍,碰到了多少难题,受到了多少教训。但是,我们千万不要遇到点困难就退缩,因为每一次被困难击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体验过失败的感受才能了解成功的美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来到了初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懂得了要思考自己的未来,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了,不能再放荡不羁了。虽然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不会再惧怕于困难,而是会主动向困难发起挑战。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是谁,带走了我的花季,并计划夺走我的雨季;是谁,把岁月的重量压在我肩膀,把碌碌无为的帽子扣在我的头上;是谁,改变我的欢颜,把忧愁抹上我的眉头;不管我的呼喊,无视我的哭泣,渐渐的把我远离!
曾经我以为,“老”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还一度急切的渴望长大,但却从没想过为什么要长大,也许只是单纯地想摆脱幼稚吧!
好象是一夜之间,我已经长大了,够大了,大到我不想再长大了,却仍然会长大,时间的脚步并不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就想它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加快。
或许,长大是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却想进来。在这出去和进来之间却是深深的无奈!
席慕容说,青春的无瑕与无邪就在于它的一去不复返,可遇不可求!是的,可遇不可求,昨天的欢言笑语仍在眼前,可一瞬间,稍纵即逝,快得让我抓不住一片羽毛;来不及停留,来不及刻下痕迹,就已随风消逝!
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因为拥有,所以无忌,所以肆意挥霍,等到追悔时,才后悔莫及!后悔,有着老年人的沧桑,似乎不应该是我所有的。
某天于书店闲逛度日的时候,偶然之间,我瞥见了这一本厚实简朴的书《追忆似水年华》。我饶有兴致地上下打量这本书,因我曾听说它长期占据“买了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不知传言是真是否,我还是掀开了故事了第一页,也许当初仅仅只是想挑战自认为荒谬夸大的宣传。
但事实证明我过于轻浮与肤浅。仅仅只是浅尝到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便已经感受颇深,常常沉沦于及其悠长意韵的人物描写当中而深深被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有人说,《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它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不错,在与这本书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尽管语言并非辞藻华美,但字里行间的诙谐与对文体的游刃有余,使我深深折服。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从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这段叙述,并非优美儒雅的言辞,而是其恰如其分的描绘与值得玩味的“隐喻”手法散发着令人沉醉的魅力。“花枝招展”一词,不仅完全契合小说营造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还暗示男主角对感情的泛滥与不一;而对侍者的比喻,便是一针见血地道出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以美色主义当道的荒乱疯狂的社会现实。作者精彩细腻独到准确的笔锋与语言魅力,会让你不能自已的上瘾与沉迷。
除此以外,作者还精通于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将环境、景色、心境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完美地将一个人的内心与外表在同一时间里全部呈现,却丝毫不会让读者感到冗长与琐碎带来的压抑与沉闷。也许这种冗长与琐碎,也正是马塞尔独特精妙的叙述语言风格之一吧。
“维尔迪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啦,像我啦,听到康步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作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如此简单的一段话,便在我脑海里营造出一幅虚伪的矫揉造作的维尔迪兰夫人的画像。矫情之对象在于“我”与夏吕斯先生是“新客人”;矫情之表现为“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只顾同大夫说话”;矫情之心理状态是故作镇静。短短几句的轻描淡写,就在我们面前成功塑造一个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却又在情理之中。
入世未深的我,未能够信手拈来,将作者文笔上的技巧与精细之汹涌澎湃之情完全恰当的描述出来。只知道,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犹如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犹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同时长句中生动细腻的形象与乐感诙谐的描述为所叙事物增添质感与轮廓,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睹风采,一尝滋味与内涵。
独特的叙述语言,精致的人物形象塑造,再加之奇特而美妙的意识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仅仅只是浅尝这本伟大的小说而已。伴随着小说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小说背后的思想与情感,我认为,才算是咀嚼品味。
犹记得作者忆起儿童时代某天早晨把一块俗名为“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中,然后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其乐无穷的滋味让人流连往返;随后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重提“玛德莱娜”,使我们猛地发现,我们原来是在同时触摸着作者“今”与“昔”的回忆,仿佛成为了第二位“马塞尔”,去体味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
不难感受到,“今”便是现实,而“昔”便是梦想。把现实与梦想重叠交叉,也许是这本小说的独到之处吧。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在讲述同样的故事,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面临着生命在逐渐走向死亡的这一事实。在小说中,作者用回忆的方式来抗拒死亡,抗拒遗忘,在梦中也许一切都将改变,但另一面,逃避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面对。能够将现实与梦想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比用虚幻来体现真实往往来得更直接,更震撼。
借助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今昔之重叠与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拥有了真正的生活。生活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回忆某件事、某个人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不遂人所愿。但是,却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过,拥有过甚至是失去过的,在那恍惚的一瞬间中,就像是作者回忆起儿时给他带来无尽快乐的甜点心一般,将回忆与现实再次重合,就像找到了回忆大门的钥匙一样,所有一切涌上心头,浮现于脑海之中。这种回忆的方式,并非你我能够强求,你也无法预知那块甜点心会在何时何地与你相遇,或者是,任何一件事物都能够成为连接今昔的这块点心,你无需回避,也不用执着。还不如珍惜好目前我们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抑或痛苦,都终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当然,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的时光,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对自我的追求,自我的认识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纪念册。小说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正是提醒我们,到最后找到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正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都不能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人生前进道路的最大动力。没有其他人能够更了解你自己,没有其他人能够更清晰地读懂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生活当中,不乏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之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我们可以试着去聆听,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却不能够因为别人而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不能够任他人摆布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抉择。也许若干年以后,再回忆当初,也许会会心一笑,笑自己当初的青涩懵懂与莽撞倔强,但是却永不后悔,因为我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时间与回忆,本身便很玄妙。这也许是这本书精妙所在之处。每每合上书本,或是喝一杯热茶,或是做一份作品,总会不自觉地忆起这些年走过的时光。
也许我的大学同学并不知道,在我高中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般拥有三五知己,拥有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与支持。那个时候的我,除了学习以外,一无所有。没有能够谈心的知己,也不能和班上同学打成一片,甚至连自己的室友都开始无形之中讨厌、疏远自己。我懂,但我无能为力;我累,但我只能坚持。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够和朋友们一起跌跌撞撞,却依旧不离不弃,我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与支持,我相信我不会只有一个人。
我还记得临走时,我的英语老师对我说,我应该值得拥有更多好友的。我面无表情,但内心已经翻江倒海。
对的,这段时光很痛苦,很黑暗,伴随着我度过了高三,这一段具有巨大学习压力的旅程。但每每回忆这段时光,我却不再感到痛苦与无助,反而我得感谢当时强大的自己,能够扛下一切的黑暗与不安,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道路;反而我得感谢自己,没有被别人的不屑与针对而自暴自弃,走向本不该属于我的道路。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
我们初次相遇,难道真的是62年前吗?
年华似水,倏忽间我们已相携一世。望着你的眼睛,当年的邂逅历历如在昨日,就在汉诺威广场的那间小咖啡馆里。
见到你的那一刻,你正在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小宝宝开门,从看到你的盈盈笑靥起,我就明白我只愿与你执手偕老,共度今生。
我仍然不时想起,那天自己一定很傻,就那样情不自禁怔怔地望着你,追随你摘下小帽,用手指松了松短短的黑发;追随你把帽子放在桌子上,双手捧起暖暖的茶杯;追随你微撅樱唇,轻轻吹走飘腾的热气……
从那一刻起,一切似乎有鲜明的意义。咖啡馆里的来来往往和外面闹市的熙熙攘攘忽然都模糊了起来,我眼里能看到的,只有你。
光阴似箭,多少次我再次坐下,不断追忆那天的点滴,重新体味一见钟情的美丽。岁月的流逝却并没有带走我的爱恋感觉,这些体验会永远伴随我,安抚我的寥寥余生。即使当我在战壕中控制不住地颤抖,我也不曾忘记你的容颜。我蜷缩在稀泥中,身边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我把步枪紧紧地攥在胸前,一颗惊恐不安的心,还是想起了我们初识的那一天。身旁战火呼啸,恐惧让我想要大声呼叫,直到想起你,仿佛看见你在我身后盈盈浅笑,战场忽然沉寂下来,在这珍贵的瞬间,我觉得自己暂时远离了毁灭和死亡,飞向你身旁。我拼命想留住这美好,直到睁开眼,周围却依然是血与火的生死战场。
9月休假回到你身边,我疲惫而脆弱,没能再告诉你战火纷飞时我对你的爱有多深。我们只能紧紧拥抱在一起。也就在那天,面对我的求婚,你深深凝望我的眼睛,答应做我的新娘,而我早已欢喜地大喊大叫。
我现在正在看着我们的结婚照片,总是放在梳妆台上的那张,就在你的首饰盒旁。那时候,我们多么年轻,多么纯真。我记得我们站在教堂的台阶上,开心得像一对甜蜜的鸳鸯,你还说我穿着制服多么英武俊朗。照片已经旧得泛黄了,但我看到的,却只有当年青春的明媚姿彩。我仍然记得你母亲为你做的那件新娘礼服,那些精致的花边和漂亮的珠饰。让我再想一想,我还能闻到那婚礼花束的甜香,你那么骄傲地捧着花,让每一个人分享你的幸福时光。
一年后,你轻轻地把我的手放到你的腹前,对着我的耳朵悄悄透露这个让我欣喜若狂的好消息:我们就快有宝宝啦!
我知道我们的孩子都深深地爱你,他们现在就在门外等候。
你还记得乔纳森出生时我那手足无措的慌张样子吗?当我笨拙地把他抱在怀里,我看着他,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迸出了开心的泪花。
今天早晨萨拉和汤姆带着小缇西也赶到了。你还记得吗?第一次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孙女,我俩高兴地紧紧拥抱。真让人难以相信,她下个月就8岁了。亲爱的,我不得不忍住眼泪告诉你,小家伙今天穿着漂亮的裙子闪亮的红鞋,让我立刻想起当年相遇时的你,连她的短发也像极了年轻的你。当我在门口看到她时,她的笑容暖人心脾,竟然也和你一模一样。
我明白,亲爱的,你累了,我应该让你离开。可是爱人既逝,孤侣何伤!
現在我望着你,也还是只能看到你娇嫩温柔的红唇和秋水流盼的眼眸,仿佛我们第一次在那条小溪边野餐,在那棵巨大的老橡树旁追逐嬉戏。那时候我们刚刚在一起,总是盼望那样的日子生生世世……
亲爱的,我应该走了。孩子们都等在外面,他们要和你道别。
我擦去了眼角的泪,跪在你的身边,轻轻靠近你,握住你的双手,最后一次吻你。
亲爱的,安心地睡吧。
这分离扯碎了我的心,别担心,我很快就会来陪伴你。生死茫茫,尘世间没有你,这满腔的衷肠凭谁倾诉?这形单影只的寂寥复有何欢?
很快,我们就能在汉诺威广场的那间小咖啡馆里再相逢。
再会了,我的爱妻。
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的窗前,唱着歌又飞走了。秋天的枯叶,它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只是一声叹息,就飘落在地上。这也许就如同我们的故事。不知不觉便要落幕在某年的夏天。
追忆那一同走过的似水年华,就这样慢慢地接近尾声。但我依然记得那一年,我们天真的双眸和纯真的笑脸,就这样手牵手开始了我们心路的历程。
当你感谢火焰的光明时,请不要忘了掌灯的人,他正坚忍地站在黑暗之中。老师,我们前行的引路人,我们黑暗中的火把,我们成功时的阳光。我从来都这样认为,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是他们把我们从无知引领到成熟。
我现在依然记得这样一件小事,一位同学在解一道题时,始终不能找到思路,老师直到他的身边慢慢地引导着他,一点点打开他的思路,他依然不明不白,但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厌倦,而是更加耐心地为他梳理着思路。最终那位同学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老师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着走开了。我很感动,感动这位老师无悔地传授他所掌握的知识,我真的很感动,他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我想如果我们连老师都不懂得尊重,那我们还会懂得尊重谁呢?
老师的爱如同澎湃的大海,在我生命里放歌,而我们就如同那欢快的鸟儿在花丛中吟唱。
同学之情也是如此的`难以忘怀,我们在一起朝夕相处,共同欢笑,共同悲伤,我们一起在操场上追逐挥洒汗水,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太多太长了,就让这欢笑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泪水永远洒在这片最熟悉的土地上。当分别的钟声即将在我们耳旁悄然起来时,当岁月的花蕾将要在年少无知的我们身旁悄然绽放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一些惆怅和感伤。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就这样并肩走过。有多少事使我们铭记,又有多少人使我们难忘。我如同一只小小的帆船,海浪是我经历的那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帆是我勇往直前的标志,罗盘是老师们为我指引的方向,而那一阵阵的海风,就是同学们高声呐喊的模样。就是他们让这只小小的帆船勇敢地使向远方。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不远处的雨中,几个小孩子在嬉戏打闹、相互追逐。从头到脚都被雨淋湿了,但从那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我知道他们并不介意。我的嘴角轻轻上扬,会心一笑自嘲道:“小时你不也一样吗?”小时的我就像一匹脱缰了的野马,不受管束。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乡下独特的生活和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我。没有城市的喧嚣、拥挤,乡村生活是悠然、闲适自得的。林间时不时会响起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这声音一旦开始就会此起彼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时还会伴随着丁丁地伐木声。勤劳的农民开始一天辛勤的劳作,最高兴的要数我们小孩子了。没有大人的管束,我和小伙伴们上树掏鸟蛋、下河捉鱼虾、赤脚在田垄上疯跑、不时摘些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在收获的季节更能大饱口福,各种水果下肚根本吃不下晚饭。这难免会引起大人的一顿训斥,这时,我往往会趁着空隙一溜烟儿地跑出去还暗自窃喜。那时,我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没有一点儿烦恼,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好不惬意。直至今日想来依然那么快乐。
一声声“慢点儿”把我从回忆拉回了现实,一位老奶奶撑着伞,一边跑一边喊。几步远外,一个小女孩向着老奶奶叫道:“奶奶,你快点儿”老奶奶追上去你拉着小女孩的手说:“慢点儿,小心,不要摔倒了。”说着还把伞的大部分打向了小女孩,自己的肩膀却被雨打湿了。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多么温馨,多么熟悉的一幕啊!儿时的我喜欢缠着外祖母,在她身后跟着。她也喜欢抱着我给我讲故事,还给我做好吃的。傍晚时分,她会站在屋门外扯着嗓子喊我回家吃饭。偶尔,回家晚了把她惹急了伸出手要打我,这时我只需扮个鬼脸撒娇就能化险为夷。长大后外出求学,与外祖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岁月也在外祖母身上留下了痕迹。忽然有一天,她消失了,我再也找不到她……翻开相册,看着泛黄照片里我因依偎在外祖母身边展开的灿烂笑容和外祖母慈祥的面容,我不禁潸然泪下。是的,我想她了。而她一直在我的心里,不曾远离。
雨越来越小,渐渐止住了。我走到门外,呼吸新鲜空气。不经意间,看到三个高中生向我这边走来。他们一手抱着几本书,一手提着大口袋,背上还背着一个背包。他们是如此年轻有活力,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我想他们定是在讨论梦想和未来,因为在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希望。我的目光一直跟随着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逐渐模糊消失。我回过神来想到:我的青春时期呢?青春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一次又一次,我们拥有泪水也拥有欢笑。虽然每天的日子单调枯燥,但身边却有着一大群嘘寒问暖的朋友。那时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奋斗。正是这些为青春岁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青春万岁。
阅读朱自清的《匆匆》,我对他的观点最初是不以为然的,不觉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宝贵。现在才发现天真烂漫的童年、亲爱的人儿以及青春时代已离我远去。除了记住它、回忆它,我没有其他办法使它重现。这些美好的年华已像流水一样渐行渐远,一去不回头了。有时,我会幻想时光倒流,可幻想终归是幻想,现实是残酷的。时间也是残酷的,它不允许人们卷土重来重新开始人生,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但时间也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样的时间里,有的人会创造辉煌、功成名就;有的人一生只会碌碌无为。而我们一定要抓住时间的尾巴,把握利用好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能让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如果我们只是一直地叹息抱怨,那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将现实和回忆相联系在一起,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小说,这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创新之处。作者不断的在回忆和现在之间徘徊,通过这个方式不断的像我们传递着文章的内容:“我”是一个家教富有但体弱多病的青年,曾经尝试过文学的创作,但是没有成功。曾钟情于犹太富翁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便失恋了。后来又结识了少女阿尔伯蒂,却发现少女阿尔伯蒂竟然是个同性恋患者,为了纠正阿尔伯蒂的变态心理,“我”便决心娶她为妻。后来少女阿尔伯蒂逃跑后在一次骑马中摔死。这悲痛的力量之下“我”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而“我”所经历的一切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造才能让“我”找回昔日失去的东西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绘着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小说除了描绘各种上层公子,贵妇的生活外,还描写了作家,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作者们虽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有描写了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追忆似水年华》通过无数人物的活动,真实的描绘出了法国社会的习俗的人情事态,所以《追忆似水年华》又被西方的评论家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身旁》,《索多姆与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获得古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振。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人间喜剧》一样“规模宏大”的作品。作品通过“我”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于家庭,童年和初恋感情的怀念,对于庸俗事物的厌恶,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法国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事态。
《追忆似水年华》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书,但是它给我的震撼却是其他的小说无法给予的,它的那种穿越了现实和回忆的写法,总是能在特定的场合表现出特定的场景,给予人们特定的震撼,让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浅析追忆似水年华】推荐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优美散文09-21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550字11-17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01-13
“追忆似水年华”活动策划01-26
追忆似水流年优美散文11-06
大学追忆夜03-06
彩色的追忆作文07-27
定稿 追忆红色经典11-21
追忆童年的往事02-25
初中作文月下追忆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