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溶栓治疗方案(推荐9篇)
一、适应症 ① 年龄<75岁
② 发病<6小时;发病3-6小时的选择时应更加严格 ③ 血压<180/110mmHg ④ 无意识障碍,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者如见意识障碍也可考虑 ⑤ 瘫痪肢体肌力在3级以下,持续时间>1小时
⑥ 头颅CT排除脑出血,未出现与本次症状相对应的低密度梗死灶 ⑦ 患者或家属同意
二、禁忌症
① 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素质
②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脑外伤、心梗史;3周内有胃肠道或泌尿系出血病史;2周内有较大外科手术史;1周内有在无法压迫的部位进行动脉穿刺的病史;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骨折的证据
③ 血压>180/110mmHg ④ 头颅CT有大片低密度灶(低密度影>大脑半球的1/3)⑤ 体温>39℃伴意识障碍
⑥ 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糖尿病
⑦ 既往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出血性脑梗死者
⑧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范围;PLT<100×109/L;血糖<2.7mmol/L ⑨ 妊娠 ⑩ 不合作
三、方法
① 溶栓前建立静脉通道,可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点
② 尿激酶100-150万单位+NS 100-250ml静点,30min内静脉泵入 ③ 观察15min 若临床出现明显恢复或肌力恢复1级以上,则不再追加; 若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或肌力恢复小于1级,无明显出血征象,可追加50-100万单位+NS 50ml,30min内静脉泵入 ④ 再观察15min 若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此时需有脑动脉仍然闭塞的影像学依据,方可考虑再追加25-50万单位
⑤ 溶栓后可20%甘露醇250ml静点,当日视病情予2-3次,一般使用3-7天 ⑥ 溶栓治疗24小时内一般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24小时后无禁忌症者,给阿司匹林300mg qd,10天后改为维持量50-150mg qd
⑦ 溶栓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止,紧急行头颅CT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临床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8例, 男36例, 女12例;年龄21~80 (平均56.1) 岁。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进行诊断。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8~23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肿瘤、感染。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5~11h内进行常规MRI及DWI、PWI检查, (PWI ̄DWI) /DWI>20%。溶栓组患者在溶栓后24h复查颅脑CT、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隐血, 同时观察患者牙龋、皮肤黏膜等的出血倾向。所有检查均征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查使用GE Sign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参数为:T1WI:TR1790ms, TE17.5ms, TI750ms, T2WI:TR3120ms, TE88.1ms, Flair:TR8602ms, TE121ms, TI2100ms, DWITR6000ms, TE80.4ms, TI750ms, 层厚为5.0mm, FOV:T1WI及T2WI均为24cm×18cm;flair及DWI时为24cm×24cm。DWI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序列SE ̄EPI, 采集20层覆盖全脑, 弥散敏感系数b值0及1000s/mm2, MR梯度场强为1.5T, 梯度切换率为40mt/ (m·ms) 。弥散梯度应用到三个方向 (左右、上下, 前后) , 产生DWI图像所有图像的FOV均为24cm×24cm, 层厚为8rnm, 间隔为2mm, 检查结束后得到DWI图像并自动生成ADC图像供诊断时参考。治疗组于发病12h内进行溶栓, 具体用药为rt ̄PA 0.6~0.9mg/kg, 首次静推总剂量的10%, 剩余剂量1h内静推完毕。溶栓后给予丹参注射液30mg/d静滴,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d静滴, 共2w;同时在溶栓后24h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 bid, 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只给予相同剂量的丹参、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滴, 低分子肝素5000 U腹壁皮下注射, 口服拜阿司匹林。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后1w、3个月分别行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评定 (采用Barthel指数) 。溶栓组患者在溶栓后24 h复查颅脑CT、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同时观察患者牙龋、皮肤黏膜等的出血倾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溶栓组在溶栓等治疗后1w、3个月的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 (P<0.01) , 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高。见表1、2。
2.2 治疗前后DWI改变
溶栓组治疗后DWI明显缩小, 对照组治疗后DWI不同程度扩大。见图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后1w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后1w比较, **:P<0.01
2.3 不良反应
溶栓组发生梗塞区少量出血1例, 齿龈出血1例, 经对症治疗后得到控制。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脑动脉闭塞以后, 在不可能恢复的梗死灶周围还存在一个可能恢复的区域, 即缺血半暗带, 半暗带内存在着大量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的脑细胞, 这些细胞形态完整, 但没有正常功能。如果血供恢复, 这些细胞就可能恢复功能, 至少使它稳定, 不发展为真正的梗死[3]。使闭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或建立新的侧枝循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溶栓。许多研究认为, 缺血半暗带自缺血之后1h就会出现, 通常可以持续24h左右, 少数患者半暗带可以存在数天, 半暗带存在并且通过恢复血供可以使其转化为具有正常功能脑组织, 这段时间被称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国外均将溶栓时间窗界定为6h, 但有些患者梗塞发生在睡眼时, 发病的确切时间不清, 不能以家人发现的时间作为发病的起始点。另一方面, 缺血半暗带具有很大的个体特异性, 有的在发病后3h内缺血灶已完全进展为梗死灶, 而有些患者在10h后仍然存在较大范围缺血半暗带, 确定半暗带的存在, 才是溶栓治疗的基础。对超过前述所谓6h的时间窗的一些病人如果仍存在可恢复的半暗带理应进行溶栓这一有效治疗。因此, 通过科学检查确定有无半暗带, 从而拓宽溶栓时间窗, 使更多的急性缺血险卒中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非常必要。目前, 国内外已有拓宽溶栓时间窗治疗的临床尝试[4], 本文拟就通过MRI中的DWI ̄PWI不匹配确定半暗带的存在, 依此对超过通常所称时间窗的病人进行溶栓, 并观察其疗效。
研究表明, PWI异常的区域代表着脑组织灌注降低的区域, DWI异常的范围基本代表梗死核心区域[6], PWI存在异常但没有DWI损伤的区域就是失配区, 与缺血半暗带区基本一致, 是脑缺血还处于早期的表现, 是活体界定缺血半暗带较为理想的方法[6,7]。如果失配区不能及时得到再灌注, DWI所代表的梗死范围会逐步扩大, 最终和PWI异常的范围趋于一致。而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弥散损伤不扩大或增加较小, 可见失配区是可以挽救的, 一般将 (PWI-DWI) /DWI×100%>20%作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依据。文献报道[8],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12h之内, 50%~80%的患者存在着两者范围的不匹配, 我们对发病超过4.5h但在12h内 (PWI ̄DWI) /DWIx100%>20%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 给予小剂量的rt ̄PA, 治疗后患者的NIHSS、ADL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 在PWI>DWI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溶栓治疗时间窗, 可以让这部分患者改善神经功能,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在溶栓的同时, 还要给予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和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防止形成新的血栓, 促进受损脑组织的恢复。
PWI与DWI的不匹配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诊断缺血半暗带存在的“金标准”, 对发病超过4.5h的患者进行PWI ̄DWI筛选,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溶栓治疗, 可以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由于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应以患者及家属的自愿为原则。
参考文献
[1]Kohl L, Geday J, 0stergaard L,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diffusionand perfusion-weighted MRI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measured by the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 and Barthel Index in hyperacute subcortical stroke (<6 hours) [J].Cerebrovasc Dis, 2001, 12:203-213.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6) ;379-380.
[3]Rowland P.神经病学[M].第10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03-222.
[4]刘翔, 戴建平.CT灌注成像在颅脑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5) :882-886.
[5]Holdsworth SJ, Bammer 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iques:f MRI, DWI, and PWI[J].Semin Neurol, 2008, 28:395-406.
[6]Kakuda W, Abo M.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beyond 3 hours of the onse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MRI-based decision making[J].Brain Nerve, 2008, 60:1173-1180.
[7]Kidwell CS, Alger JR, Saver JL, et al.Beyond mismatch:evolving paradigms in imaging the ischemic penumbra with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troke, 2003, 34:2729-2735.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33-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nursing measures in 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lytic therapy. Methods: Review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20 pulmonary embolism patients. Results: After they had been treated by thrombolytic therapy, considerate care and observation, 16 cases improved, 2 cases recurred, 2 cases dead. The mortality rate is 10%. Conclusions: Pulmonary embolism has a high mortality. Its clinical course is dangerous. The key of improving rescue rate and the prognosis is early diagnosis, immediate anticoagulation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standardized nursing.
【key words】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lytic therapy.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脑梗塞是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为:因各种原因引发患者脑部出现血液供应障碍症状,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坏死,并有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技术因具有有效、安全、成功率高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经过和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O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55~79岁,平63岁,均符合1995年WHO的脑卒中(缺血性)诊断标准,为首次发病,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发病时间<4.5 h,基底动脉闭塞时间<9 h,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 mi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50例患者在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口齿不清、感觉障碍,瘫痪肢体肌力在3级或3级以下。均排除发病时有癫瘌发作、3个月内有过卒中史、近期有严重的内出血或脑出血、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史者。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10例需要紧急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4岁~69岁,平均年龄(61.20±5.27)岁,平均ICU住院时间6.4 d,其中昏迷1例,浅昏迷2例;偏瘫、言语障碍者9例;感觉障碍者7例;视野缺失者1例;共济失调、交叉瘫2例,符合急性脑梗死溶栓指征,并排除禁忌证[1]。
本组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3∶2,年龄38~78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为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胸痛8例,心脏疾病8例,外科手术后4例,有高血压病史13例,心脏病史16例,11例行B超检查,9例提示深静脉血栓,2例未见异常。体征:心动过速11例,血压下降9例,气促9例,颈静脉曲张4例。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尿激酶负荷量4400IU/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30min连续滴完,随后以2200IU/(kg?h)剂量维持,连续12~24h。溶栓结束治疗后,复查活化凝血时间,APT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2.0倍左右[2],连续5~7天。然后根据化验结果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口服抗凝药物巩固治疗。
1.2.2护理方法 对每一位患者实行周到细致的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三级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尿量、皮肤色泽、有无胸痛、晕厥、咯血及休克等现象,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确保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预防患者溶栓前、溶栓中和溶栓后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2 结果
20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以及细致周到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后,症状好转16例,复发2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0%。
3 讨论
3.1肺栓塞是肺动脉分支被栓子堵塞后引起的相应肺组织供血障碍,常见的栓子是深静脉脱落的血栓。久病卧床、妊娠、大手术术后和心脏功能不全可发生深静脉血栓,是发生肺栓塞的最根本病因。肺梗死是肺栓塞后因血流阻断而引起的肺组织坏死,是肺栓塞后引起的并发症,大约10%左右的肺栓塞病例发生肺梗死[3]。肺栓塞的病理改变取决于肺血液循环状态和栓子大小,数目。肺由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正常时,两组血管有豐富的吻合支。当肺动脉的某一分支栓塞后,肺组织因支气管动脉的侧支供血而不发生异常。若栓子较小未能完全堵塞肺动脉分支时也不易发生供血障碍,多数小栓子进入肺循环可引起肺动脉小分支多发性栓塞[4]。
3.2 目前积极的溶栓治疗是治疗肺栓塞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一般对于急性巨大PE、出现低血压及栓塞发生于5d以内者有较强的溶栓指征。若栓塞发生的时间较长,因体内纤溶酶原已被显著消耗,会使溶栓效果降低。此时应先滴注胎盘纤溶酶原150mg后再行溶栓,才能有效发挥溶栓药的作用。溶栓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链激酶(strep tokinase)為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该药具有抗原性。
3.3 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的护理措施
3.3.1 溶栓前的准备工作 (1)环境:将患者置于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最好是监护室,铺气垫床,床的功能应良好,以防溶栓期间皮肤压伤。(2)吸氧:经文丘里面罩间断给予高浓度吸氧,氧浓度为40%~50%。(3)做好心电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记录,应用1导联心电图,并标记电极位置,以便比较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4)记录生命体征,查血型,以备必要时配血。(5)化验:测定基础APTT。血气、血生化、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作为溶栓治疗的对照值。(6)抢救物品的检查:抢救物品和器械是否齐全,保证急救用器械处于备用状态。(7)穿刺:用弹力绷带包扎血管穿刺的部位,建立通畅静脉通道,选择较粗大的外周浅静脉留置静脉套管针,以方便溶栓药物输入和溶栓治疗过程中采血监测。溶栓治疗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血管穿刺,尤其是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溶栓前记录并在皮肤上标记出皮下瘀斑以便溶栓后作对照。
3.3.2 溶栓中的护理 (1)保持有效的治疗:静脉输液采用输液泵,保证静脉通道通畅,使药物按时按量的输入,严防药物外渗。(2)安全护理:溶栓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在床边观察,防止患者变动体位。(3)心理护理:安排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做到从容应对,认真听取患者的感受,以减轻其紧张情绪。
3.3.3 溶栓治疗结束后的观察护理 (1)出血的观察:出血是溶栓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应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以及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地变化,注意全身各部位如皮下、消化道、牙龈、鼻腔等是否有出血征象。尤其注意深部血管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形成,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2)复查心电图:溶栓治疗结束后即刻复查心电图,并定时复查,观察心电图变化。(3)外出做检查应平车运送,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并有医护人员陪同。(4)饮食:原则上少食、多餐、易消化,以防便秘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肺栓塞临床经过较为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早期诊断、即刻给予抗凝溶栓治疗以及标准化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lindley RI,WardlawJM,etal.Frequency risk factors for spontaneous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4,6(13):235-246.
[2] 薛群.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85
[3] 荣独山.X线诊断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7881.
脑梗塞主要是人体大脑血液供应发生了障碍,脑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了影响,所以供血区中会出现缺氧缺血的症状,之后就会出现脑组织坏死。脑梗塞的高发人群一般都是一些老年人群,患者通常都还会出现冠心病糖尿病等症状,很多人群都会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25%的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缺血发作。
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头痛头晕,短暂性的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发病一般都是比较缓慢的,通常都是在安静的状态当中或者是睡眠中发病。脑梗塞的临床症状是比较复杂的,主要会影响人体的大脑对人体的血管会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如果是比较轻微的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患者就会出现肢体偏瘫,甚至眩晕的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还会出现昏迷死亡的症状。患者一般都会出现麻木的症状,通常都会出现手麻或者是肢体麻木等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视力障碍,一般都会表现为视力模糊,或者是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都是在一个小时内就会慢慢的恢复这是最早的脑梗塞的症状之一。
脑梗塞患者通常都会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一般会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整日昏昏沉沉,不想睡觉,会变得突然的沉默表情淡漠,行走比较缓慢,多与暴躁的。当然这些症状也是与脑组织缺血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详细介绍了脑梗塞的一些临床症状,希望对朋友们会有一点帮助,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接受治疗,目前主要是以药物控制为主,大部分人群经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就会明显改善。在平常生活中也需要调整个人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高蛋白富有营养的食物,但是患者避免接触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平常的生活中可以适当做一些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的脂质代谢,最好是可以多吃一些玉米,但是患者一定要注意讲究精神卫生,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气压温度明显变化的时候,最好是要注意保暖防寒
脑梗塞治疗方法:
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达到治疗脑梗塞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四血液稀释疗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五脑保护剂也可用于治疗脑梗塞:
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Methods nineteen c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April 2007 to August 2010,whose diagnosis were confirmed by CTA(left,n=10;right,n=9).The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were used as researched objects , by Seldinger method to puncture contralateral femoral arterial vascular and the catheter was placed in specific parts of the blood clot and narrow in line with the urine dared enzymes 300,000 u in 30 minutes slow, then observe full and open.If the thrombus does not open ,the catheter should be taken back to the ward every day with urokinase 300,000 u / h slow infusion catheter 2-6 days.Based on skin color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to decide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thrombolytic situation.Results: The DSA was repeated after therapy, 11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24 hours, 5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72 hours, 3 cases were partly recanalized, bu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in relief was relief or disappearance.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Key word】 lower limb vein thrombus;inventional therapy;clincial curative effect 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管痉挛及血管的异常刺激造成原已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而形成的血栓。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后常造成肢体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截肢致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取得了好的疗效,对患者来说创伤小[1]。介入动脉置管灌注尿激酶来激活血栓是治疗外周血管血栓栓塞优先选择的方法。2007年4月-2010年8月年我科运用此方法治疗1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男 13例,女 6例,年龄 37~68岁。其中外伤 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发病部位:右下肢动脉9例,左下肢动脉10例,阻塞部位: 股动脉起始部6例,中部7例,动脉6例。19 例均有下肢疼痛,10例出现下肢剧烈疼痛,9例为阵发性疼痛。7例小腿皮肤青紫、皮温下降。17例足背及腘动脉均消失,2例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较对侧减弱,其中有11例足拇趾皮色已呈暗紫色。1.2 手术方法
穿刺健侧股动脉, 选用Seldinger穿刺法后,造影明确患肢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的程度。导丝穿过血栓及狭窄处使导管尽量靠近血栓后,沿导管使用微量泵30分钟泵入尿激酶30万u+ NS50 ml。溶栓后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如未开通或开通不明显则保留导管反病房后继续溶栓, 每天尿激酶用微量泵按5万单位每小时经导管泵入6小时,连续2-6天。同时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共用14天。每2天监测凝血指标。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进行造影,若血管通畅或患肢无缺血表现后则拔管,并且给予华法林2.5 mg/d口服。1.3结果
全部19 例患者中,其中11例患者手术中已完全开通。5例病人回病房后继续使用尿激酶溶栓之后复查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溶通。3例患者虽未完全溶通,但造影复查证实血栓也已部分开通,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3 讨论
血栓形成后导致患侧肢体的缺血表现。一旦出现肢体完全缺血则病情严重。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通畅、尽可能缩短组织缺血时间[2]。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很多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救治,免去了截肢的痛苦。传统经静脉行溶栓治疗药物用量大、副作用多且疗效不确切。外科治疗手术创伤及风险均较大且易再次形成血栓等缺点[3]。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在理论上可以促进闭塞动脉血管的再通,使缺血组织的血流恢复或重建,并且限制梗死灶的范围扩大。改善局部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带,溶栓后临床症状的恢复与闭塞血管的再通治疗时间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密切相关[4]。采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溶栓效果好、手术创伤小、用药量小、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及时恢复肢体血供等优点[5]。本组病例均选用尿激酶作为溶栓用药,对新鲜较软的血栓尽可能用注射器将其吸出,以缩短溶栓时间。经导管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可发生在胃肠道、颅内等重要器官,所以在溶栓前及溶栓过程中,要观察监测血凝指标,使INR波动于1.8-2.3为宜[6]。溶栓时定位要准确,防止溶栓过程中栓子脱落、返流而造成异位栓塞。使用导丝导管开通闭塞段时,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动脉内膜而导致动脉夹层、破裂穿孔等[7]。通过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对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有较大帮助。参考文献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急性心肌梗塞,基层医疗机构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诊疗中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继发症,是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形成血栓的一种临床病症[1]。此病症多发于欧美国家人群,但是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几年我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正逐年增多[2]。临床医学认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及时疏通患者梗塞血管或搭建新的血流通道,因而,临床诊疗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治疗方式为动脉搭桥和静脉注射溶栓[3]。介于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具有一定难度且手术成本较之于药物治疗成本更高,因而,基层医院多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本文旨在探讨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用药剂量和疗效,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3至81岁,平均年龄(62.15±10.54)岁。10例前间壁梗塞,9例前壁梗塞,4例下壁梗塞,3例正后壁梗塞,9例广泛前壁梗塞,5例下壁合并右壁梗塞。其中,患者发病时间2小时之内有4例,2至4小时8例,4至6小时16例,超过6小时有12例。将上述患者依据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病症和发病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对照组患者以2万U/kg为用药标准。尿激酶注射液(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3020107)中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混合,30分钟内完成静脉滴注。(2)观察组以3万U/kg为用药标准,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混合,30分钟内完成静脉滴注。
1.3 疗效判定
溶栓再通:(1)自完成尿激酶溶栓静脉滴注后2至3小时,患者胸痛症状消失;(2)自行尿激酶溶栓静脉滴注2小时之内,患者心电图抬高最为明显导联的ST段回降≥50%;(3)患者溶栓2小时之内,患者心率失常得以改善;满足以上任何两点,便判定溶栓再通。心肌再梗塞:(1)自完成尿激酶溶栓静脉滴注后2至3小时之内,患者胸痛症状再次出现或有明显的加剧倾向;(2)用药后2小时,患者心电图ST段再次升高或无明显回落趋势;(3)2小时之后患者再次出现心肌坏死的临床症状。满足上述任意两点,便判定心肌再梗塞。
1.4 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再通例数、再阻塞例数和死亡例数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行尿激酶溶栓药物治疗之后,观察组再通9例,占45.00%,再阻塞10例,占50.00%,死亡1例,占5.00%;对照组再通5例,占25.00%,再阻塞7例,占35.00%,死亡8例,占40.00%。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继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病症,因而,现代医学中多以血栓阻塞处的冠脉血流为治疗重心。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动脉搭桥术主要是放弃患者已经堵塞的冠脉血管,重新在堵塞处两端搭建人工血管并予以连接的一种手术形式。至于药物治疗目前使用的药物较多,但是较为常用的还属尿激酶溶栓。尿激酶溶栓可直接作用于人体内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有效阻断血小板聚集,而对于新生成的血酸也具有良好的分解作用,由此达到良好的溶栓作用。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基层医院应当予以推行,不仅临床疗效好,费用成本也较低。
曾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时间越早对于患者预后恢复越是有利,在4小时之内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达到的效果最佳,不仅可提升血管再通率,还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再阻塞率。而在患者病发超过12小时之后,不论是使用不同剂量的尿激酶溶栓或是使用不同治疗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能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因而,急性心肌梗塞应当及时进行治疗,以防错过最佳药物治疗时机。本次研究中未对最佳治疗时间进行探讨,是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至于尿激酶溶栓使用剂量的不同对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便是将4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但是两者用药剂量有些微区别,观察组以3万U/kg为药物配置标准,对照组以2万U/kg为药物配置标准。两组患者在行尿激酶溶栓药物治疗之后,观察组再通9例,占45.00%,再阻塞10例,占50.00%,死亡1例,占5.00%;对照组再通5例,占25.00%,再阻塞7例,占35.00%,死亡8例,占40.00%。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使用相同的药物,但是剂量的差异对于治疗效果也存在显著的影响,可见,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尿激酶溶栓3万U/kg疗效更佳。这与周凡在“58例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中的研究结果相同。
由上可知,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应当及时施行,而药物治疗中以尿激酶溶栓的应用居多。对于医院而言,为了达到良好的抢救效果,选择动脉搭桥手术和药物溶栓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而动脉搭桥手术对于医疗设备和医师的医疗技术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尿激酶溶栓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更具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尿激酶溶栓具有溶栓效果佳、给药方便、成本低的特点,应用于当前的基层医疗机构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亮明.246例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11):143-143,144.
[2]王继波,李丽.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20):194.
(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2)【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0例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78.0%(3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28/50)(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中国分类号】R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28-01 【Abstrac】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revent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Acceptted thrombolytic therapy.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AMI were de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5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preventive nursing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n contrasted th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herapy was 78.0%(39/5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56.0%(28/50)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vent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MI acceptted thrombolytic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has less complication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Preventive Nursing; AMI; Thrombolytic Therapy所谓预见性护理是指对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的患者按照护理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措施,目的为消除在疾病进展与治疗或恢复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1]。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剧供血减少导致心肌出现持久严重的缺血而使心肌发生急剧的坏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2]。给予溶栓治疗其目的在于使梗死的血管尽早尽快得到再通以保证缺血心肌得到充分持久的血供[3]。本研究通过给予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见性护理旨在探讨其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 年10月急性心肌梗塞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6±5.6)岁。给予静脉溶栓在治疗前嚴格掌握患者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排除患有严重脑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及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者。所有患者根据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患病时间、病情程度、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预先给予300-600mg波立维,300mg阿司匹林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至少两条以上,15-200万单位尿激酶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半小时内完成,溶栓后给予5000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维持治疗效果,7-10天为一疗程。常规给予急性心肌梗塞药物治疗。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为:(1)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与紧张,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关爱与耐性,切实体贴患者,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缓解。从容镇定进行操作,使患者主动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以消除其不良情绪。积极向患者讲解成功经验让患者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大程度的解除患者恐惧[4]。指导患者家属使其了解患者用药的目的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家属主动积极配合治疗。(2) 溶栓前护理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适度的吸氧与心电监护,控制氧流量在5L/min的速度[5],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包括血压与脉搏、体温、呼吸、心电图情况等,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以备紧急情况的发生。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为输入药物做好充分准备,抽血进行血常规与血清酶及凝血功能等的检查,做好进行溶栓工作的准备以做好的配合医生尽早进行。为预防发生溶栓过程中出血,要求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患者皮肤与黏膜有无破损与感染,牙龈变化及有无血尿及黑便的出现[6]。延长静脉注射与抽血穿刺部位的压迫时间并防止皮下出现淤血。(3) 溶栓中的护理 积极配合医生严格遵医嘱,迅速安全准确的将溶栓药物输入患者体内。准确配备各种溶栓药物抢救药物,时刻做好紧急抢救的准备。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耐心听取患者主诉,认真评价患者胸痛的程度并观察有无好转。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观察是否有面色苍白与出冷汗及血压下降情况,并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的正常处理。(4)溶栓后的护理 AMI患者因心肌严重缺氧所以应避免患者增加活动量,做好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的工作且不可突然用力翻身与做起等大幅度的活动,以防出现脱落栓子栓塞心肺等意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洗簌与排便等日常必需活动以防意外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加强患者被动肢体锻炼,必要时给予导泻药物。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成功率39例78.0%显著高于对照组成功率28例56.0%(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较(n,%)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对AMI的治疗采用静脉溶栓取得了显著的疗效[7],随着灌注心肌技术的开展与应用溶栓治疗手段使得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不断提高,濒临坏死的心肌得以获得存活从而使得致死率与致残率大大降低[8]。尿激酶在溶栓治疗中为一种疗效显著的纤溶酶激活剂,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可使得无活性的纤维蛋白酶原在血栓中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酶原,从而使得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得以溶解使得动脉梗塞处的血流得以再通,给予溶栓治疗距离发病时间与其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越早治疗其临床效果越好。有关研究报道静脉溶栓治疗AMI治疗效果近60%,国外报道最高可达近80%[9],本研究中通过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其治疗成功率达78.0%。AMI患者在临床中属于危急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尽量缩短治疗时间为治疗关键所在,充分持续的对阻塞血管进行再通治疗为根本,在溶栓全程中对患者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应给予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有关溶栓治疗的知识与提高处理患者并发症的能力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能力,及时给予患者恰当的心理护理与安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血压与心律及心电监护的情况。综上所述,给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对改善预后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许秀英.预见性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9(2):67-68.[2]王青峰,吴玮,屈莉.早期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再灌注心律失常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6):706-707.[3]张爱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11):1346-1347.[4]郭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与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210-211.[5]马翠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67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5-56.[6]高丽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193-194.[7]李静,李秀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1):118-119.[8]李艳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0-12.[9]谭雪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36):6729-6730.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方法 19条成年家犬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经股动脉插管注入血栓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B组按溶栓时间分成B1、B3、B6、B9、B12组,分别在脑缺血后1、3、6、9、12 h经导管动脉注入尿激酶溶栓.行血管造影、磁共振扩散加权(DWI)扫描观察溶栓效果,并行犬神经功能评分.各组随机抽取1只于栓塞后24 h处死取脑行病理检查.结果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均成功建立,B1~B6组阻塞血管成功再通率为100%,B9组为66.7%,A组、B12组无再通;神经功能评分B1~B9组同A组、B12组比较显著性差异(F=11.77,P<0.01).DWI各组均出现高信号,24 h梗死灶体积B1~B9组比较A组显著缩小(P<0.05).B12组内1例并发颅内出血.病理:A组见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B组神经元细胞坏死程度较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犬脑缺血6 h内尿激酶动脉溶栓疗效确定,6~9 h内动脉溶栓可以减少脑梗死体积比,延迟梗死体积扩大,12 h后动脉溶栓效果不明显.犬的动脉溶栓实用时间窗为9 h内.
作 者:吴清华 周石 何玉洁 王学建 WU Qing-hua ZHOU Shi HE Yu-jie WANG Xue-jian 作者单位:吴清华,WU Qing-hua(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无锡,214041)周石,何玉洁,王学建,ZHOU Shi,HE Yu-jie,WANG Xue-jian(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2(7) 分类号:Q95-33 R815 关键词: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尿激酶 模型,动物★ 脑梗死护理体会
★ 急性心肌梗死
★ 临床医学论文
★ 病理医师年终总结
★ 急性肠胃炎怎么治
★ 医学论文综述怎么写
★ 怎样写好医学论文
★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指导
★ 如何做好医学论文综述
急性脑梗塞致残率高达70%,死亡率在100%~20%。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越早进行溶栓,保留下来的神经细胞越多。通常,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不能对患者进行降纤和抗凝治疗,否则会增加继发性出血的几率。近年来新兴的动脉介入溶栓法具有创伤性,而且在动脉插管时易引发血管壁损伤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新的栓塞。杨子超教授开展的颈内动脉注射溶栓法操作简单,动脉创伤相对较小,动脉局部用药浓度高,为同等剂量静脉给药的9倍;同时还可通过静脉适时给予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经100余例患者应用表明,没有1例出现致死性脑出血,90%的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恢复期明显提前,并发症少见。
杨子超教授提醒说,脑梗塞颈内动脉注射法虽能立竿见影,但要求术者必须掌握颈内动脉的解剖位置及毗邻关系。若误入颈外動脉、面总动脉或颈内静脉,将严重影响疗效。若不慎刺激颈动脉窦,还会引起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因此,术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方能操作。
中子刀遏制恶性肿瘤
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引进国际先进的锎251中子刀,从2002年至今已为156例食管癌、宫颈癌、直肠癌、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细胞瘤等患者进行治疗,癌肿局部消失率为93%。
据专家介绍,锎251中子刀是集物理、放射生物、肿瘤放射和计算机等多门类学科于一体的新技术。与X射线和γ射线相比,中子对乏氧细胞杀伤力强,同等照射剂量下特定的生物效应大;其放射源可以紧贴病灶,能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细胞,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因此,运用锎251中子刀可以近距离直接投照,克服瘤体内乏氧细胞对一般放射线不敏感的缺点,对分化好、生长缓慢的肿瘤,以及腺癌和软组织肉瘤有独特的疗效。此外,中子刀安全装置齐备,自动化程度高,治疗过程可全部遥控,符合当今国际上大力提倡的无创与低创手术的潮流。
黑龙江农垦总医院汲英主任医师介绍说:尽管中子刀对局部肿瘤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控制转移灶,消灭体内其他部位的亚临床病灶,仍需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配合全身联合用药化疗或机体免疫增强剂等治疗方法,方能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片状消融根治恶性室速
导管消融是近年来根治心律失常的新技术,但恶性室速一直是导管消融应用的禁区。对于恶性室速,临床上常规治疗措施是植入价格昂贵的心律转复除颤器加药物治疗,患者的医疗费用动辄就是十几万到二十几万元;而且还仅仅是姑息治疗,患者每3~5年就要重复治疗1次,不能根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进行各种室速的导管消融根治术攻关,迄今该中心已经完成了数百例各种室速的导管消融。近期他们又将导管消融根治术应用于恶性室速患者,取得成功,使濒临死亡的患者康复出院。
该患者由于罹患心肌病而长期呈室性异位心律,2005年10月下旬病情急转直下,被当地医院转送至阜外医院。10月24日,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姚焰教授为患者实行了紧急射频消融术,6小时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次日即停用一切药物,并且可以下床活动,成为我国首例永久性恶性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根治术的受益者。
阜外医院敢向恶性室速动刀,主要依靠他们在临床根治各种室速中创造的两项新技术:一是应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得以快速、准确地发现室速病灶;二是摸索出一套“片状消融”的方法,既可把握好消融分寸,又不放过分布广而深的严重病灶。
显微手术治疗幕上癫痫
所谓幕上癫痫,是生长在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伴发的癫痫。此类癫痫单纯通过药物控制发作效果不佳,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癫痫,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据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病患者资料表明,有46例患者,临床以癫痫为主要表现。在这些患者中,35例为局限性发作,12例伴发头痛。术前有40例曾服用抗癫痫药物,但疗效不甚明显;1/3服药后无效果;2例曾做过伽马刀放疗,但仍有癫痫发作;还有4例未服任何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