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025-03-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共7篇)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1

主讲人:何娟 五都中学

Unit4Don’t eat in class

一、Teaching aims: 1.Learn new words: hallway ,dining hall,listen to music,arrive,fight,sorry.2.Let students learn rules and learn to make rules.3.Let students learn to follow the rules

二、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Learn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eg.arrive late for.listen to.be on time.Don’t…

2.Learn important school rules

三、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s 2 Learn to make the rules.四、Teaching tools Media courseware.recorder.Paper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2

1.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崔秀芹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课安排在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5)-(+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20)+(+3)与((-5)-(+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20)+(+3)-(-5)-(+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20,+3,+5,-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http://www.maths.name给全国数学老师提供一个交换教学资源的平台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原式=(-20)+(+3)+(+5)+(-7)

=-20+3+5-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2111+(-)-(-)-(+)36

42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

7、正

1、负

5、负9;

B.减

7、加

1、减

5、减9;

C.负

7、加

1、负

5、减9;

D.负

7、加

1、减

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20+3+5-7

http://www.maths.name给全国数学老师提供一个交换教学资源的平台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20-7+3+5.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 1542125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732367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20+7+5-3”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20-7+3+5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20-7+3+5

=-27+8

=-19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http://www.maths.name给全国数学老师提供一个交换教学资源的平台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a+b-c=a+b+(-c)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五)、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http://www.maths.name给全国数学老师提供一个交换教学资源的平台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六)、布置作业

课本32页第5题

四、板书设计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步骤: 例 计算(-20)+(+3)-(-5)-(+7)

1.减法转化成加法 解:(-20)+(+3)-(-5)-(+7)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20)+(+3)+(+5)+(-7)

3.同号数结合在一起 =-20+3+5-7 4.同号两数相加 =-20-7+3+5 5.异号两数相加 =-27+8 =-19

练习:1略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某水利勘察队,第一天向上游走5千米,第二天又向上游走5千米,第三天向下游走4千米,第四天又向下游走4.5千米,这时勘察队在出发点的哪里?相距多少千米?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练习:2略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我的梦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文章。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讲授本文重在教会学生体验作者所描绘出来的情境,明确作者变化的梦想,即对于自身生命的感悟。除此而外,对于文章语言的把握是另外的重点。特别是失败后的刘易斯的描写,值得学生体会。尤其是学校中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比赛,可以在特定的比赛中遇到相关的场面进行解说。刘易斯纳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没有深切的体会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的语言的,因为“孩子”是在那种情况下,最恰切的词语。而后文的中语句“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两者的交互说明,可以使学生明了体育的真切内涵,人生的真切内涵。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独到感悟。课外,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铁

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内容,跟作者一起对体育内涵做深刻认识。

2、解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课文,了解作者追求梦想的心路历程,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到感悟上。

教学难点:体会情感及体育内涵。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圈读、跳读等形式的读,以读代讲,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

2、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

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儿叫李月,今年14岁,来自四川省北川县,是学习芭蕾舞近两年的学生,在08年的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李月说:“我将来还要当舞蹈家,我不会放弃这个梦想。”陪伴在李月身边的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100名聋人艺术家,他们在手语老师的指挥下,用双手化作灵巧舞动的双腿,成全着小李月的梦想,也完美着自己的生命。这些执着追梦的舞者用独特的芭蕾表演感动了世界,李月追求梦想的灿烂微笑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深深定格。同李月一样,坐在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也在为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的梦想》。

二、新授

1、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添新病,两肾一死一伤,离职在家休养。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

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2002年获得本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在海外发行。

2、知识检测,掌握生字词

矫揉造作

故弄玄虚

茫然若失

与日俱增

祈祷

簇拥

须臾

了悟

3、初读课文

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追求梦想——梦想破碎——新的梦想

4、跳读课文

点拨明确作者追求梦想时的强烈渴望、梦想破碎后的伤心及树立新梦的勇气。

问题导航:

①史铁生是一位作家,他的梦想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希望拥有刘易斯那样的一副好身体,他第一喜欢的不是文学,而是田径,这是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②当梦想破碎时,史铁生是怎么样的心情呢?请划出文中相关的词语。

5、品读课文

读文章4-7段,重点回顾作者从梦碎到重新树立新梦想的过程。

思考:“梦想”破碎到重新树立的过程中,作者经过思索有了深刻的感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

了解识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三、巩固训练: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的,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2、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3、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4、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

5、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四、小结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或如潺潺的小溪。或如激昂的音乐,引领着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生活之路,也许平实无华,也许光彩夺目……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能够用青春和激情来放飞自己的梦想。

五、作业设计:

A:完成《伴你学》习题。课后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B:学完本文后,你对体育、对心中的体育名星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或感受? 整理到读书笔记本上。课后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我的梦想

史铁生

新梦

精神完美

梦碎

不屈挑战

追梦

超越局限

【教学反思】

本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李月动人的舞姿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这种感动中时,“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解说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自然引导到残疾作家史铁生对梦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新授环节,利用“梦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将“梦想”这一抽象的话题具体落实到文章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梦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来,从开头的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后面深层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文中那些富有人生哲理、具有独道见解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受年龄、人生阅历、理解程度的影响,理解得不能够非常到位,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侧重于在学生个性阅读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表层向深层次延伸。例如:在学生对“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进行理解时,结合生举出的奥运会上运动员的例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细致描绘,及借所写之物表达理性、情志的写作方法。(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对幸福的执着追求的道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春风的吹拂下,桃花像火焰一般地迎风绽放,嫣然含笑。看到桃花盛开的样子,老师想到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看看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

(2)理解词义

①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②矜持:拘谨,拘束。③服侍:伺候,照料。④孱头:软弱无能的人。⑤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⑥血气方刚:(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⑦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体态。⑧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2.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3.背景探寻

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2.本文在叙述中有几条线索?

3.本文写盆景、爷爷种花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突出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1.文中多次写到奶奶有什么作用?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文章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一棵小桃树带我们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这棵小桃树到底经历了什么?揭示了什么生活哲理?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进行探讨。文本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语句,说说表现了小桃树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容颜全然褪尽”、令人辛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只能骂自己“屏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蓄着我的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我的梦”是“绿色”的?

反映了作者孩提时代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朦胧向往;是说自己为美好幸福的未来而奋斗,这是生机勃勃的,欣欣向荣的,充满希望的。

4.课文第9—13段,作者是怎样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的?其深刻含意是什么?

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糅合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的了”、又写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挠地追求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5.第10段中说“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写小桃树长在角落,不被重视;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6.找出文中描写“我”对小桃树感情的句子。结合作者经历,说说“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作者当时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初次走上社会的年轻小伙子,他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在人生道路上经历过挫折与坎坷,是小桃树给了他启示。

7.作者仅仅是在描写小桃树吗?这种手法叫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之间是相似的,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但他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执着的,步履是坚定的,恰如瘦弱而顽强的小桃树。这种手法叫托物抒情。

8.怎样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不屈不挠,才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9.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届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10.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勇敢面对挫折,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不屈不挠。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有关困难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课后作业

请以《一棵树》为题,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5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0~103页例

1、例2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①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②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学习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学习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学习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100页主题图。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自主学习

(1)教学例1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出示课件:101页例1 ①认识、感知1克

1克有多重呢?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②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将硬币发给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载心里,可以吗?开始吧。③展示交流

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找一找,掂一掂,你找到了什么?

(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

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3)教学例2 计量比较中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①理解“净含量” 出示课件:课本102页例2 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②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③克和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④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认读秤: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秤的物品有多重。⑤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03页做一做

第1题,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找一找,并掂一掂。第2题,分组活动先估一估,再称一称。(2)课本第103页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秤,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相互说一说。(3)练习二十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第4题。回家调查,填在书上。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后反思:

第2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3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重点: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习难点:

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习准备:

小黑板、主题图、盘秤、苹果。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表示。(2)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

一筐苹果重20()

一个乒乓球约重()一只鸭子约重2()

5只鸭子大约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①读题

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②怎样解答

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③汇报交流。

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5个中等个儿的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20÷5=4(千克)(2)解答正确吗? ①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吗? 分组讨论 ②交流方法。

用秤称一下,看是不是有4个或5个重1千克的苹果。③学生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练习二十第9题

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

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5=4(千克)

答: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4千克。

第3课时

练习二十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5~8、10~14题。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亲阿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②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③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习重点:

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4千克=()克

5000克=()千克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5题

①先说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重。②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2)练习二十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3)练习二十第7题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4)练习二十第8题。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学生独立找,并写下来。集体订正。

③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5)练习二十第10题 ①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6)练习二十第11题 学生看图回答。(7)练习二十第12题。填写合适的单位,说说你的想法。(8)练习二十第13题 学生调查并做好记录。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十第14题

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2)练习二十思考题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中。(3)练习二十你知道吗? 读一读。

四、自我评价

这个单元学到怎样?学生交流。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3千克。第1课时 数学广角

(一)学习内容:

课本第109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②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推理的过程。学习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学习准备: 黑、白珠子,主题图。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1)师拿出一颗黑珠子,一颗白珠子,两只手各藏一颗。①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 生猜。

②你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 生可能会说:“猜的” ③其他人是猜的吗?不能确定,是吗?

(2)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①现在能猜出左手拿的是什么? 可能有学生会说:“黑珠子。” ②确定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③那现在你能猜出右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呢?确定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教学例1 ①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出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②你看懂了什么? 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 拿的就是数学书。

④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⑤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为什么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书,最后小刚拿的只能是数学书了。

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原来想的时候可以从最容易推理的“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入手,再想剩下的两本书,这样有根有据地推理就不会错了。

(3)刚才是用语言来说的,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推理的过程吗? 学生思考,把人名和书名写出两行,再连线。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2)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帮助小朋友分水果 有三个小朋友在分水果,有苹果、梨、桃三种水果。小丽说:“我吃什么都行。”小红说:“我不喜欢吃苹果,也不喜欢吃桃。”小云说:“我不喜欢吃桃。”想一想,怎样分合适呢?(4)拓展练习。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据同伴帽子的颜色,猜自己帽子的颜色。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二、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教后反思:

第2课时 数学广角

(二)学习内容:

课本第110页例2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②会用排除法来解答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③通过引导学生自信阅读已知条件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让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1)出示柯南图片

①认识他吗?那喜欢他吗?为什么喜欢他?

②名侦探柯南就是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你想成为名侦探吗?今天先当当数学小侦探,有信心当好吗?

(2)出示:A、B、C代表爷爷、爸爸、孙子三人,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①如果C是7岁,现在能确定吗?为什么?

②A的年龄更接近C的年龄,现在可以确定了吗?说说理由(3)引出课题。像这样,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一步一步地做出判断,推迟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推理”,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叫作“逻辑推理”问题,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今天就一起研究稍复杂一点的逻辑推理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①学生读题

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②分组讨论: 想一想: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③交流 :先考虑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里应该填几。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3,所以A只能是4.A是4,所以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B只能是1.(2)试一试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集体交流。

(3)小结: 当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问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条件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思考: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为什么?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A只能是1 A是1,所以B左边的空格是4。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4、所以B只能是3.(2)思考题 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问:先能确定谁?

因为甲和乙经常找体育老师学打羽毛球,所以丙是体育老师。又因为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所以甲是数学老师,乙就是语文老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二十一

学习内容:

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学习目标:

①巩固简单的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②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③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学习重点: 掌握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学习难点: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老师的两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和9,我左手写的不是8。(1)从这条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左手写着9 右手写着8(2)能用上“因为„„所以„„”来陈述你的观点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3)有不一样的表述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4)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你的推理和判断?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那么右手写的是8.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那么左手写的是9(5)小结:

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你先确定谁拿的什么动物卡片?为什么? 谁能把推理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2)练习二十一第2题

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 学生回答。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3)练习二十一第3题。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

在纸上画一画,连一连,为什么? 你有不同连法吗?(4)练习二十一第4、5题。

先能确定哪一行、哪一列上的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把这个数作为条件,接着往下推。

(5)练习二十一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讲评。(6)练习二十一第7题 找笑脸游戏。

新人教版七上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篇6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1、同学们去过公园吗?公园好玩吗?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比公园更好玩的地方,它就是数学广角。为了把数学广角的每一个地方都游玩一遍,还特意请来了我们的好朋友。瞧!它来了。

2、蓝猫提示数学广角的大门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这道门的密码可能是那些数? 生:

12、21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数字交换了位置。

师:密码到底是那个两位数呢,我们一起看一下。

3、课件演示:密码跳动,跳动21时门慢慢打开,出现第二道门的密码,这道门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组成,密码可能是哪些数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拿出数字卡片摆,另一个人就在纸上把摆的数几率下来,看看这道门的密码可能是那些数,比比那个组写的最全。

(1)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操作,边摆边记。(2)学生汇报。并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生:12、31、32、23、13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还漏掉一个21。

师:观察的真仔细!要想使排列的数不重复也不遗漏,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生1:把1放在十位上,组成12、13;把2放在十位上组成21、23;把3放在十位上组成31、32。

生2:把1放在个位上,组成31、21;把2放在个位上组成12、32;把3放在个位上组成13、23。

生3:我是先摆出的12,把他们的位置颠倒就成了21,有摆了13,颠倒位置成了31,最后摆了23,颠倒位置32。

4、同学们真棒,摆成了这么多的两位数,我们发现一旦按照你的一定的顺序来摆就既不用遗漏也不会重复。那么密码到底是哪个两位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密码跳动,门被打开)

5、门开了,我们一起进去逛逛吧!小朋友,你们好,这里的玩具5角钱一样,任你挑选:(课件展示玩具店)你打算怎么付钱呢? 生:我拿两张2角的和1个1角的。生:我拿5个1角的。生:我拿一张5角的。

生:我拿一个2角的和3个1角的。让学生上台展示出5种方法。

6、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付钱的方法,接下来蓝猫想邀请我们班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同学们愿不愿意(愿意),但有个要求,必须从蓝猫给我们准备的衣服中选出一套穿上方可参加。(课件展示两件上衣)两条裤子,你有几种搭配方法。(1)学生分组讨论。(2)汇报交流。

7、同学们表现真不错,我们可以去参加乒乓球比赛了,如果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3人一共要比几场? 生:3场。

8、师:咦!排数时3个数字能摆成6个两位数,比赛时3人却只能比3场?

生:排数时两个不同的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比赛时两人交换位置还是他们两个人。

9、比赛结束了,蓝猫还为我们准备了午餐,要求饭和菜只能选一种,你有几种选法? 课件出示: 米饭 馒头

排骨 西红柿汤 鱼

生:米饭和排骨、米饭和西红柿汤、米饭和鱼、馒头和排骨、馒头和西红柿汤、馒头和鱼。

师:真聪明,这位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排列,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又没有不同的排列法?

生:我是这样排列的,排骨和米饭、排骨和馒头、西红柿汤和米饭、西红柿汤和馒头、鱼和米饭、鱼和馒头。一天的游玩结束了,同学们今天的表现棒极了,蓝猫非常留恋咱们同学,想和我们合影留念,你们愿意吗?(愿意)三个人站成一排,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0、今天同学们和蓝猫一起游玩数学广角,你们玩得开心吗?除了开心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龙教版七上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有哪些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扩展信息技术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处理设备;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打下基础。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领作用。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专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分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命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展示一组有趣的、积极向上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欣赏同时,对图片反映出来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分析,从而弓!出课题。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发现相关信息,引起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二、实例讲解,直观形象。

教师活动

1.在学生对信息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关于信息特征的实例、数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消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对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独立思考,也可对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探讨。

2.小组讨论\主动深究,得出结论。

三、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l.通过举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一组处理信息的常见设备图片或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做哪些事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设备,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学生活动

l·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图片或模型的观察,加深对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设备的了解;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得出结论。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屯

3.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向学生渗透有关“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学生活动

1.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记录学习成果及自我评价。

3.组长评价小组成员。

第2课 微型计算机系统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的构成;知道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包括哪些设 备;初步掌握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针。通过人体和计算 机硬件的形象对比,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具备一定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初一新生,部分学生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了解。

【教法选择】

主题活动、讲解与演示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了解计算机主要硬件名称、功能及部分性能指针;

学会查看计算机硬件基本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与展示硬件,了解计算机主要硬件构成及部分性能指针;

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操作,增加对硬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意识;

树立应用新技术改进自己学习的意识;

树立要成为未来信息时代合格公民和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志向。

【教学重点】·

计算机硬件各部分名称与功能。

【教学难点】

对各部分硬件性能指针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l。设置情境

一个具有强壮体魄和聪颖思维的人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引入课题

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如同一个人的强壮体魄,有效的软件如同一个人的聪颖思维。引出本 节内容,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学生活动

对比人类,结合教材,分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关系。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1.讲解知识点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可以分为主机和 外围设备两大部分。

2.讲解知识点

展示主板、CPU、内存与外存、显示卡、声卡和网卡实物或者图片。

3.讲解外围设备一显示器的性能指针

4.讲解软件系统的分类。

学生活动

三.通过教师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识别哪些是硬件,哪些是软件。对机房的学生机进行主机和外围设备分类。

2.结合教材,观察主板实物。叙述人体躯干和硬件中的主板相似之处。从功能上对比分

析人脑和CPU的相似之处。从人体工作流程来学习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人体的记忆功能 相当手硬件中的内存储器;学习中用来记录内容的笔记本相当于硬件中的外内存。了解显 示卡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显卡的工作方式。结合教材,用人体器官耳朵、嘴与声卡的工作原理做对比。

3.了解主流显示器一一液晶显示器的相关性能指针。

4.结合教材知识点,列举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

与你的同学们讨论一下,CPU主频越高,表示它的运算速度越快吗?

2.布置学习任务

为什么硬盘的实际存储容量与厂家标称的不符呢?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J.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养舞台”中的任务。

3.如实填写“成长基石”中的‘叫。组活动情况记录表.doc”和“学生自我评价表.doc”保存,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完成“博养舞台”中任务。

2.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 3课 认识 Windows XP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 Windows XP窗口的组成;

熟练掌握Windows XP窗口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 Windows XP窗口的组成;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Windows XP窗口的基本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WindowsXP窗口组成及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Windows Xp窗口的操步。”

【教材分析】

Windows XP是目前流行的系统软件,也是计算机与人沟通的桥梁。所以本单元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因此掌握 Windows XP的窗口组成及对窗口的操作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具体明确地学习WindowsXP,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习中的被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教法选择】

采用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法。

l教学难点】“

Windows Xp窗口的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展示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动画。

2.引入课题:引出本节课课题——Windows XP的知识。

学生活动

思考,聆听Windows XP

教师活动

明确 Windows XP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打开Windows XP,让学生观察桌面。

学生活动

通过观察,回答桌面上的内容。

三、自立学习,任务深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

以我的计算机为例,说出窗口的组成。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3布置学习任务二

对窗口的操作。

学生活动

工.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

2.结合教材及网上教程完成任务二。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协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以师活动

l.引导和激励各级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

纳出对窗口操作的各种方法。

2、引导学生说出对“我的文文件”等其它的窗口进行操作。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也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自评。

2完成“博奔舞台一中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第4课 WindowsXP资源管理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认识资源管理器,了解计算机命名资源管理器,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g

含了解文件与文件夹相关定义、规则和概念;g

会学会根据需要对檔及檔夹进行相关操作;

台提高学生分类管理资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技能与常用技巧,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合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檔、檔夹,并学习资源管理器工具的使用,通过对资源进行合 理规划、分类,将无序数据进行科学地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养成合理分类管理资源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合理规划在学习中意义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材分析】

“WindowsXP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基本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在小学的网络基 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知识,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管理信息数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的技能。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好它可以为以后学习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关于资源管理器中进行档夹的建立、重命名,檔的复制、粘贴、移动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是经常涉及的。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所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善于摸索探究的年龄。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接受有趣的教学方式。本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环节,对资源管理器的掌握将会很大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技能运用水平。因此,本课的设计以人。为本,利用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先通过实践活动引人,再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和开展练习,使学生乐学、想学。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须十算机基础,他们通过前一阶段及小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网络知识、桌面图标等基本知识、并能熟练地进行汉字输入、保存檔。因此在教学中安排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咱主学习的学习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得出结论。也能够在教师指导出简单可行的办法后熟练地完成操作练习。本课的活动性和课堂实践的空间也就有了极大的保障。

【教法选择

借助网络资源实行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师生互助式教学法、讨论与展示。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资源管理器对檔及檔夹进行管理。

教学难点

合理分类管理资源,正确使用Ctrl、Shift这两个控制健对檔夹、檔进行分散多选,直 接删除、拖放等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探讨我省名胜、文化,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搜索黑龙江省的名胜,进而学习保存网页及图片进行归类存储操作。任务布置:根据教学进度,逐步给出。第一轮:竞争性的学生学习任务。第二轮:各小组的具体任务。

第三轮:各小组课堂思考的延伸学习。

【教师引导,引入课题,学生讨论交流积极思考。I

二、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进行归纳,并点出本节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明确任务,由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加深学习,明确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一轮:竞争性的学生学习任务。

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准确。。

任务一:用搜索引擎来搜索“大兴安岭”;

任务二:让学生保存网页,如大兴安岭旅游网,注意网页的命名,任务三:让各小组建立“黑龙江省名胜”,打开它再建立两个活页夹,分别是网页数据、文字资料。

任务四:门)保存大兴安岭的图片,注意图片的命名。

(2)用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搜索方法进行图片搜索保存图片。(选讲)

选出优胜的两个小组。

〔要使下载后的档从无序存放到有序存放,需要先划分好存放地盘,即分类建立相应的。活页夹。教师重点讲解分类檔夹的建立方法*-

【本轮重点:规划建立檔夹(注意不同文件夹分类结构)。

{教师提问引导,根据教师提问,学生逐一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板书归纳。

四、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第二轮:各小组的具体任务;

【本轮知识点:分类课存信息资源。〕Z

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资料收集得最全、最好。,【引导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边看书边上网操作,自主探索,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巡视点拨,释疑解难。】

(注意:各小组应建立各小组的具体景点名称的檔夹在相应的资料下面。)_g

资源素材要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建立好e己的活页夹。:

第三轮:思考、延伸小组学习一

〔本轮知识点:分类整理信息资源。)

1.思索:我们这些素材资源下载后,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t

第一步:确定文件资源如何分类,并建立相应的活页夹。,第二步:按类型直看文件。“

第三步:删除无用的檔。”、Z

第四步:移动文件。Z

第五步:一次移动多个同类的檔。g

〔涉及知识点:檔夹的建立、查看方法及类型、檔夹或檔的删除、移动、命名等。〕¥

2.同学们抓紧时间根据自己已经下载好的各种檔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看看哪个小组的哪位同学整理的科学、有序、规范。

【学生各小组回答探究过程收获时,教师演示,点拨强化,在巡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对部分同学给予提示和帮助,也给几位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手把手地指点八

五、知识拓展

第三轮小组课后思考,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关于资源管理器:(使用方法及打开的多种方法,与“我的计算机”的区别)

使用Ctrl、Shift这两个控制键对檔夹、檔进行分散多选、直接删除、拖放等操作。

{引导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巩固练习,加深记忆。参照课文及网络,教师点拨。】

六、内容总结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1.了解计算机资源管理器,学会利用计算机资源管理工具进行分类; 2.了解文件与文件夹相关定义、命名规则和概念; 3.学会根据需要对檔及檔夹进行相关操作; 4.提高学生分类管理资源的能力。总结创新的知识点 教师活动”

引导激发学生操索学习.合作生习网络学习的机信撤批治斗*化n_、。伎_ 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变化,注意情感教育。学生活动

1.自主及合作完成任务; 2.创新技巧总结;

3.自己评价、他人评价。

第5课 WindowsXP磁盘维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为什么要进行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了解磁盘碎片整理前的注意 事项;掌握利用WindowsXP自带程序进行垃圾文件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的方法;能够区分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操作。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资源,养成节约利用信息资源的好习惯,通过动手操作、查找网络资源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 Windows XP系统中的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并讲解如何利用它们清除垃圾文件和整理磁盘碎片。

【学传分析】

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在磁盘维护、系统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保证磁盘能够快 速、安全地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是计算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

【教学重点】

掌握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分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的不同。”

【教学方洁】

本课采用“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了学习网页。内容包括“磁盘清理”“碎片整理”“关键词”和“BBS论坛”。“磁盘清理”和“碎片整理”两个栏目包括打开磁盘清理程序和碎片整理程序的各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关键词”栏目提供了“Cookies”“脱机网页”等与本课相关词语的解释,便于学生个性化学习;“BBS论坛”为学生开辟了讨论的空间。

【教学设计】 *创设位境,引入新课

师:一个名叫李阳的小朋友最近发现他的计算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了,于是他在网络上联系到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先生,他想请他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看一看他们都在说什么呢?

李阳:您好,请问一下,我的计算机最近的运行速度越来越慢了,是怎么回事呢?

比尔·盖茨: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 的原因那就是磁盘中有很多的垃圾檔和临时文件,这些档占用了大量磁盘空间,影响磁盘的运行速度,还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因此只要把这些文件删除就可以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高一些。

李阳:那我怎么删除这些檔呢?

比尔·盖茨:其实在 Wndows XP系统中就自带了“磁盘清理程序”,它可以帮助你清理垃圾檔。

李阳:谢谢您!那么怎样使用磁盘清理程序呢?

李阳: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我吗?

*自主学习,台作探究

师:同学们愿意帮助李阳小朋友吗? 生(合):愿意。师:其实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也会经常发现计算机越来越慢的现象,我们在帮助李阳的同时也就会了系统优化的方法,如果我们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教材或“学习网页”自主学习磁盘清理的方法。如果大家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种管道寻求说明:

1.借助学习网页,在"关键词。栏目列出本课涉及各种词的解 释。

2.如果方法(l)没能找到答案,可以向学习伙伴寻求帮助。

3.如果方法(l)(2)没能找到答案,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已经完成磁盘清理的同学可以进入论坛参与讨论。

论坛话题1:你启动磁盘清理程序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吗?

论坛话题2:你了解哪一类磁盘清理程序中删除的文件?

师:现在清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磁盘清理程序的使用方法。生:()

师:还有没有其它启动磁盘清理程序的方法呢?

师:我们在使用 IE M览器上网的时候,会在计算机中形成很多临时文件 论坛活题3:临时文件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作用?

李阳:系统优化除了磁盘清理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碎片是什么东西.是硬盘坏了吗?

比尔·盖茨:当然不是硬盘坏了。硬盘就好像一个大仓库,电脑中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这里,使用计算机会经常安装或卸载软件,添加/删除档,或来回移动文件、目录,会使一个文件分布硬盘中不同的位置,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碎片。如果磁盘中的碎片多了,数据的存放就会十分凌乱,可能会给计算机带来许多大大小小的毛病。(解说同时模拟动画演示)李阳:我明白了。那么Windows XP系统中也自带了碎片整理程序吗? 比尔·盖茨:当然了。不过在碎片整理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关闭除操作系统以外的所有程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还要关闭屏幕保护程序、病毒防火墙、垃圾邮件清除等程序,保证磁盘至少有剩余空间。

师:WindowsXP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各分区中的碎片、合并碎片文件与活页夹,以便每个檔或者文件夹都可以占用独立而连续的磁盘空间。现在清同学们打开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在整理的同时,请大家进人论坛讨论。论坛话题4:磁盘碎片整理前为什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呢?l(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在论坛中适时点拨)师:磁盘碎片整理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生:关闭除操作系统之外的所有程序; 生2:关闭屏幕保护程序;

生3:关闭病毒防火墙、垃圾邮件清除等程序; 生4:保证磁盘至少有15%的剩余空间。

师:磁盘碎片整理需要很长时间,在我们的课堂上是无法完成。【老师在课前已将磁盘碎片整理全过程录制下来,并进行了处理,播放速度是正常速度的很多倍,希望同学们看过老师的演示后,课后能在你自己的计算机上亲自的试试。(教师演示并讲解)*课堂总结,突破难点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两种磁盘维护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生: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生 :一个是清理无用的檔,另一个是整理有用的檔。生:磁盘清理程序能清理垃圾文件,而磁盘整理程序能将碎片整理成连续的文件,方便计算机访问文件,提高运行速度。*课后实践,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既然我们知道了这两种磁盘管理方法的区别,如果需要使用这两种方法优化系统,应该先做哪一项比较好呢?这个问题作为课后的作业,请大家思考完成。

师:老师已经把下面这个表格群发到你们的信箱中,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相应的任务,填好表格并发给老师。

师:现在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了,它已经渐渐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们应该合理使用计算机磁盘空间,节约信息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 6课 Windows Vista的Aero界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掌握打开、关闭 Windows Aero接口的方法;了解 Windows Aero界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 Windows Vista接口仿真器让学生体验 Windows Aero接口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和创新意识,感受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识。

【教材分析】

计算机在中国逐渐全面普及的今天,中国的计算机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学习知识对学生固然重要,但更要懂得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习,这是~节很好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让所有学生知道;我们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而好好学习信息技术课

本单元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使用,本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Windows Vista的Aero接口,在让学生体验Windows’Vs’a的创新接口,感受软件更新的变化所在,利用耳目一新的Aero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较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功能,对Windows Vsta仿直器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新软件的能力,本深知识内容简单,也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教学亟点】

Windows Aero界面特点简介.打开、关闭 Windows Aero接口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打开、关闭 Windows Aero接口的方法。’

【教法选择】

自主性学习、示范性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操作 Windows XP的方法,目前计算机市场中推出了一款新版操作系统,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新版软件与治版软件相比,通常只是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原则上软件是向下兼容的,谁能具体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向下兼容性”?

生: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选择性总结“向下兼容性”。)

生: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版操作系统的真面目吧!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5分钟后自我总结,看看谁对本课重点把握得最好。

(教师下传wndows vista果而信它到补性;

生:(总结)

师:评价与总结,确定本课知识要点。

2.示范教学,感受Vista

师:目前我们教室和多媒体机房还没有安装 Windthes Vista操作系统,我制作了一段视频数据,仔细观察,“视频数据”中的内容和书中讲的一样吗?

生:

师:能说出 Windows Aero界面与 WindOWs XP桌面有什么区别吗?

生:

师:想亲自体验一下 WindowsAero界面吗?

生:

3.主动探究,体验新知

师:清在本机中查找WindowsVsta接口仿真器软件,是我刚刚下传的檔,试着找到set-un exe文件,你会安装一个“小软件”,亲自感受一下绚丽多彩的WindowsAero接口吗?。

生:

师:请根据教材的“各显神通”,试着用其提供的ws匕相册,制作自己的“个性”相册吧!

生:

师:现在开动你的“手指”,把教材中“成长基石”部分的第2、3、4题以电子稿的形式保存起来,我会把它们放进你的电子“成长记录册”中。

4,研究性作业

师:根据自己课堂内完成内容情况,将教材中“傅奕舞台”和“成长基石”没完成的部分,课下继续完成,下节课上交电子稿或者直接发到我的邮箱中。这些都会在你们的电子“成长记录册”中,要认真做啊!

第7课 认识机器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了解什么是机器人,对即将要学习的机器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习机器人的分类以及教学机器人的各部件功能;了解机器人的编程软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世界的秘密;图片演示机器人的分类及各部分组成;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询机器人的发展概况,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出来,最后以丰富的视频、图片数据帮助学生对教学机器人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给机器人各部分起名字(五官)以及想象机器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我国机器人发展的现状,以及各大院校在机器人方面的突出成绩,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省、爱校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教材分析】

编写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机器人世界探秘,了解机器人的分类,学习机器人各部分的构造、功能以及机器人软件编辑介绍。教材设计先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应用范围,然后认识教学机器人的组成,最后让学生体验用编程软件制作机器人程序,让机器人动起来,从而真正消除对机器人的疑惑。在本单元中,本课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标分析】

通过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而且都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自主学习,但机器人部分不但涉及使用计算机编写程序,还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去组装机器人。对于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帮助和指导。

【教法选择】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题驱动、自主学习、评价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边观看、边思考、边回答以及教师的演示操作,学习控制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一

教师先通过播放影片剪辑《终结者2》的片断,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影片中的主角是人还是机器人?学生进行展开思考作答,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提问:什么是机器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部分学生给予路,学生通过操作,对机器人定义有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成功感。一学生活动。

1.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

2.积极思考机器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引人智能机器人的概念,讲解机器人的分类科观及组成;

视频数据和图片数据的展示,利用声音和色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出问题:

1.通过老师的演示,试说明机器人是怎样处理信息的?

2.机器人的活动与人的活动有哪些类似的地方?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通过教师的演示,学习用编程软件与机器人交流;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鼓励完成快的同学当小组长,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3.布置学习任务二:练习控制机器人。

学生活动

l.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在练习过程中,完成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结合教材完成任务H。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出各组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协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师活动

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出制作机器人时应注意的地方。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l.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8课 机器人行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个初步学会对简单的任务进行分析和画流程图,掌握“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功 一分学会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启动电机”模块编写程序,驱动左右电机,并掌握模块参数的设置方法以及左右电机的驱动方法;”个尝试机器人的搭建及程序设计。

2.过程与方法

分学会使用“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来使机器人前进、后退和转向;理解机器人行走的方向、左右电机转速差异与机器人转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知识的思维模式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兴趣;

在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教材分析】

本堂课结合具体教育机器人,通过完成机器人邮递员送信的任务,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工作流程,目的是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编程的算法上。如何让机器人走直线,对学生来讲不是该摊点在于如何控制机器人转弯部分的讲授。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机器人已经消除了神秘感,有着学习控制机器人的强烈愿望,机器人的编程软件、下载程序的方法学生在上节课中也有所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控制机器未峋兴趣,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能操作好机器人的信心。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1.“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使用; 2.机器人编程软件中的顺序程序结构; 3机器人的搭建及左右电机的设置。【教学难点】

移动”模块的使用,在设置不同参数时,可表现为“前进”“后退”“‘向左转”“向右转” “延时”模块的作用。左右电机的设置与机器人转向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弓!入课题:展示A城与B城的位置图片。假设小明同学住在A城,小华同学住在B城,A城和B城之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现设计一个机器人邮递员要从A城出发,直线前进,准确到达目的地B城,完成送信任务。你该怎么设计这个机器人脑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思考问题,制定学习目标。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1.通过生活中邮递员在城市间的行走作为导人,轻松自然地引入了学习目标,给学生提出问题,布置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2.最基本的机器人的搭建,为学生展示搭建好的机器人,演示一个发电机及轮胎的安装,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其它发电机的安装。

学生活动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以及搭建好的机器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安装发电机的任务。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机器人行走软件部6ler-一程序的设计,此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从基本的打开软件运行平台到简单流程图的组成,教师要一步步详细演示讲解;

2.布置任务一(完成机器人走直线)

学生活动

基本机器人知识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机器人走直线的任务。

教师活动

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思考机器人转弯行走的可能性及可操作性,重点讲解左、右发电机的设置以及“移动”“延时”等模块的参数更改;

2演示下载程序到机器人中的步骤。

学生活动

机器人转弯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下载的方法,分析机器人行走的程序设计。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显神通”,并从学生练习中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养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9课 机器人唱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了解机器人的发声原理; 个学习音乐模块的使用; 分设计机器人唱歌程序;

分了解多次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机器人发声装置;了解音乐模块的使用方法;编写多次循环结构的程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思考调试中出现的现象,根据现象确定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教材分析】

为体现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这一流程,本堂课介绍两个新模块,即显示模块和音乐模块。让学生通过制作~个机器人唱歌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有趣的表演任务,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合作兴起使好地完成机器人的程序设计。

【学物分析

本节课将学习机器人的输出表现形式——声音。学习机器人演奏音乐和“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发声装置的安装与使用;,2.条件结构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

3.音乐模块的使用。

【教学难点】

机器人唱歌程序的编辑与调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庄,导人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展规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机器人的发音是通过安装在机器人主板上的喇叭发声来实现的。机器人编程软件中的音乐模块,可以让机器人实现演奏音乐等功能,也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本节课将学习机器人的输出表现形式——声音;学习机器人“演奏音乐”和“多次循环”模块的使用你想让机器人为你唱什么歌曲?通过老师下面的操作,可以轻松地让机器人演奏一段美妙的音乐。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讲解演示,提出问题。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机器人发声装置的讲解及安装,引入音乐模块〔你喜欢唱什么歌曲?想不想让机器人给你唱一唱呢?要想听机器人给你唱歌很简单,学习音乐模块,然后设计程序就能实现了);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及平时积累,理解音乐模块中的各种定义(音高、音长。休止符等概念);

3.布置学习任务:唱歌机器人的程序设计,以“雪绒花”为例。

学生活动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试着去完成“各显神通”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活动

1.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出制作唱歌机器人时遇到的各类问题,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窗口”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10课 机器人报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了解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分学会使用机器人光敏传感器检测环境光线亮度;

合掌握条件判断中选择结构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合理论讲解,让学生理解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劳动手操作,搭建实物机器人;

劳教师演示机器人亮度检测的操作;

分报晓机器人程序的设计及调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个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合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旁通过分析机器人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程序、传感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_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机器人报晓”为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学生介绍一种模拟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模拟与数字传感器的不同,学会安装和使用光敏传感器,了解机器人报晓的基本原理,掌握一个能够报晓的机器人程序。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是机器人光敏传感器,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作基本堂提7m奖L传感器的安装,条件判断模块的使用,但接触到的都是数字传感器的使用,传感器的另一部分一~模拟传感器的使用将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教法选择】

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包点】。’

1.光敏传感器的使用和机器人报晓的工作原理;

2.条件判断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机器人报晓的工作原理及程序编译;

2.理解选择结构与顺序结构、循环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演示机器人的报晓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出问题机器人是通过什么装置来报晓的?

仔细察看该装置,都是由哪些器件组成的?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讲解光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在学生清楚该装置的组成后,教师接着提问,怎么用光线亮度调整机器人报晓?如何调试呢?请学生带着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师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光敏传感器的亮度设置人,在添加报晓音乐模块部分,可复习一下机器人唱歌的知识。

学生活动

讨论做出流程图,教师给予指导更正。在学生讨论编写机器人控制程序前,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机器人报晓的流程图,让学生理解检测光线亮度的设置,如果报晓时间和预想的不一致该如何处理,然后再让学生去编写程序。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下载测试是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

设计一个比赛:看看哪级同学最快最好地完成报晓机器人的设置,比~比谁的报晓机器人服务质量好、定时性好。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在练习过程中,完成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教师引导和激励各级的探索学习,完成“各显神通”部分的问题;

3.讲解条件判断中的选择结构的使用。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地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奔舞台”中的任务Z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11课 机器人巡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红外传感器基本知识;

巡逻机器人的搭建;

熟悉编程思想以及条件表达式与条件判断的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动手实践及综合运用发展多种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模拟与数字传感器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分析机器人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程序、传感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主动深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共同承受失败,分享成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对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学习,让机器人判断出障碍物的方向,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经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相关的机器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

【学伯分析

利用机器人巡逻。

【教法选择】。

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红外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

2红外测障的原理;

3.条件表达式与条件判断。

【教学难点】

红外传感器的正确安装及机器人巡逻兵的程序编写。

【戴学过程】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鼓励完成快的同学当小组长,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活动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结合教材及网上教程完成任务二。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出各组制作引导层时出现的问 题,协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12课 机器人碰碰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认识碰撞传感器;

分掌握简单的碰撞方向确定方法;

分学会使用嵌套语言编程。

2过程与方法

令通过机器人功能演示,让学生完成“碰碰车”的任务;

会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实施机器人碰碰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增强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来实现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教材分析】

人类有触觉器官,机器人也有自己的触觉“器官”,机器人的触觉器官就是碰撞传感器。碰撞传感器通过碰撞开关的闭合与开启来感知是否碰到了物体,并将电信号传递到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就检测到了碰撞。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碰撞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理

解机器人如何确定碰撞方向,在实现机器人碰撞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学习理解逻辑表达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是碰撞传感器的使用和嵌套语句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碰撞传感 器控制机器人。

【教法选择】

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戴学巨点】

1.认识并了解碰撞传感器;

2.理解简单的碰撞方向的确定方法、掌握碰撞传感器的使用,能简单应用碰撞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理解并掌握逻辑表达式。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应用碰撞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有很多同学玩过碰碰车吧?那么碰碰车是怎样感受到外界的碰撞,并改变行走方向的呢?因为它们安装了碰撞传感器。在机器人身上安装碰撞传感器,就像人类有了触觉器官一样,利用它来判断是否碰到物体。通过机器人碰碰车学习碰撞方向的确定,从而了解碰撞传感器的应用。下面老师就给你们演示一下碰碰车机器人。

学生活动

观察机器人碰碰车的运行,此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在上一环节为学生演示了碰碰车机器人的功能,接着为学生讲解碰撞传感器的功能和安 装方法,并强调碰撞方向的设置以及嵌套语句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实施方案,教师指导。

三、自立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搭建实物机器人;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碰碰车机器人的搭建。鼓励完成快的同学当小组长,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3.布置学习任务二: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2

2.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二。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各组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协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师活动

l.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人匕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总、知识结构,完成“各显神通”;

2.启发学生将碰撞传感器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看看还有哪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实际运用。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实际应用。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消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秘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13课 机器人认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了解灰度传感器及其调节方法。

分掌握地面灰度检测;

分掌握机器人轨迹行走的三种方法;

步理解条件的“或”‘与”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分学会在机器人上安装和使用灰度传感器;

争能应用灰度传感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分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将学习灰度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简单应用;通过活动,学习地面灰度检测方法;理解实现机器人循迹行走的三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眼睛”的工作原理,通过学习灰度传感器完成更多的实际应用。

【学倡分析】

学生通过以往所学的传感器,已经对机器人传感器的运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灰度传感器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开辟一个新的认识领域。本节课中,灰度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节,直接关系到机器人是否能完成任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洁选择】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启发式教学。

【教学重点】

1.发度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节;

2.三种机器人认路的方法z

3.条件判断的嵌套以及“与”和“或”的使用。

【教学难点】

灰度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节,机器人认路程序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在上几节课中,我们曾经学习过“光敏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它们是利用光的强弱来当机器人的“眼睛”,完成机器人行走的任务,机器人能不能利用其它方法来行走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机器人可以利用光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实现类似人眼的功能,此外,地面灰度传感器也是机器人一种眼睛,利用它可以检测环境颜色的灰度,从而可以认路。通过机器人认路学习实现机器人循迹行走的三种方法。

1.地面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灰度传感器的调节;

3.三种实现方法的分析。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随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动手调节灰度传感器的数值,观察机器人的改变;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教师给以引导启示.指点制作

布置学习任务二:根据不同的实现方法搭建机器人,比较三种方案的异同。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布置,完成任务,积累学习经验。

教师活动

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完成“各显神通”的内容;

2.总结条件判断中的所学到的语句。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讨归纳点给学生讲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 14课 机器人寻找火焰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分认识火焰传感器;

分了解火焰传感器的应用,掌握用火焰传感器检测环境;在机器人寻找火源活动中学习条件判断模块的使用以及在编程环境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布通过机器人追光的视频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安装火焰传感器以及检测环境;

学会分析机器人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程序、传感器等因素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共同承受失败,分享成功。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几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机器人传感器的安装,条件判断模块的使用,本节课继续利用“寻找火焰”的任务,让学生认识模拟传感器——火焰传感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学会分析机器人出现各种情况与程序、传感器等因素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是机器人火焰传感器,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机器人一传感器的安装,条件判断模块的使用,也接触过光敏传感器的使用,这些传感器的学习为本次任务的完成做好了铺垫。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

【教学受点】

l.火焰传感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

2.条件语句的进一步运用。

【教学难点】

机器人寻找火源的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同学们是否知道机器人灭火比赛?机器人靠什么组件发现火焰又是怎样奔向火焰的呢?这是因为灭火机器人安装了火焰传感器,火焰传感器的功能类似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火焰。通过机器人寻找火源学习条件判断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视频播放机器人灭火比赛的实况。

学生活动

观看机器人灭火,思考其运行特点。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讲解‘认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在夏天晚上,你看到过飞蛾朝向火焰飞吗?如果设计一个机器人代替飞蛾奔向火源该怎样实现呢?学习了火焰传感器,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要完成这个任务有四个环节,搭建机器人实物、分析实现过程、检测标志值和程序设计。”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搭建机器人;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鼓励完成快的同学当小组长,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3.分析实现过程;

4.检测标志值。

学生活动

1.搭建机器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小组成员讨论分析程序设计,制定实施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出各组编辑程序时出现的问题,协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师活动

1.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总结制作要点;

2布置“各显神通”的任务。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15课 机器人走迷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红外传感器,完成机器人走迷宫; 理解机器人走迷宫的策;

学会编写机器人迷宫程序流程图; 掌握子程序及复杂程序的编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播放机器人走迷宫,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教师讲解左右手走,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编程、调试,体会成功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走迷宫的机器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教材分析】

机器人走迷宫是本节课在经过几节实验课后,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的一项大的、传统的,并具有一定任务难度的活动课,它要求我们的同学能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各种传感器,加上自己的创造、创新,去分析、解释任务,搭建机器人,理解机器人走迷宫的策,写出详细的流程图,并通过运行机器人来检验其正确性,通过反复调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走迷宫也是一项比较有趣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考验学生的记忆和判断能力。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红外传感器的使用,了解了红外传感器在实际中的某些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使用红外传感器,通过动手搭建迷宫机器人,理解机器人走迷宫的策,学习子程序及复杂程序的编写。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

【教学重点】

1.理解机器人走迷宫的策;

2.学会如何编写机器人走迷宫的流程图。

【教学难点】

1.机器人行走方向的判断;

2.掌握子程序及复杂程序的编写;

3.红外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多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欣赏走迷宫的机器人视频;

2.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机器人走迷宫的原理,观察走迷宫机器人中运用到的知识,引出本堂课的任务。

学生活动

欣赏视频,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回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实例讲解机器人走迷宫的原理及在、右手走:如果一个人在漆黑的迷宫场地中寻找出口,怎么才能走出迷宫呢?一般地,人会通过手的触摸来寻找行走路线,沿迷宫的围墙的某一侧行走可以使机器人走遍迷宫的每个地方,这是走迷宫的一般方法。由于场地漆黑,根据两手获得的墙壁触摸信息可以做出判断,我们称沿左侧行走的方法为左手走,称沿右侧行走的方法为右手走。让机器人假设按左手法则行走,用左手去摸索左侧的墙壁,以确定前进的方向,同时右手伸向前方,避免在前进的过程中撞到前方拐弯处的墙上。

学生活动

揭过观察和教师的讲解,了解机器人走迷宫的策。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一(走迷宫策——左右手走)

阅读教材,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以及自主理解,强化对左右手走的理解。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协作学习,完成括建走迷宫机器人,鼓励完成快的同学当小组长,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3.布置学习任务二(走迷宫程序的设计及子程序的弓队)

通过分析“走迷宫机器人”的程序以及观察流程图,小组讨论出程序设计的意图,并独立完成程序的再设计。

对“子程序”概念的归纳及讲解,为学生整理一下编程思路。

学生活动

1.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一。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辅导制作有困难的同学;

2结合教材完成任务二。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出各组制作机器人时出现的问题,协作探 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师活动

1.引导和激励各组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合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熟练掌握左右手定则的判断方法,正确运用到实际编程中;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编程知识,通过于程序的学习,引导学生合理编程、简化编程。

学生活动

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第16课 机器人仿真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仿真下的虚拟机器人;

能用NSTRSS设计场地、构建机器人并利用仿真环境进行组队测试。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在虚拟仿真环境下的机器人运行,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教师讲解虚拟仿真软件,培养学生对新软件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试,体会学习新事物的乐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自由无限,创意无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道理;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教材分析】

仿真系统以优化机器人硬件和软件设计、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为特色,解决机器人设计这程中的不足。本节是全新的一节,主要以纳英特的仿真系统来介绍,通过对NSTRSS软件的介绍,掌握如何措建场地,如何在仿真状态下设计一个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下测试机器人三个大部分。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搭建了走迷宫的机器人,并使用它们进行走迷宫的实践练习,通过走迷宫的机器人的搭建,让学生从设计到算法分析、程序设计都有一个了解,那么如何更高效地设计我们的机器人并调试出来呢?可以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来完成任务,本节课就对纳英特的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地投入到机器人的创新、创造活动中来。【教法选择】

示例讲解、任务驱动、辅导答疑。

【教学区点】

1.用NSTRSS仿真系统设计仿真场地;

2.搭建仿真机器人;

3.运行仿真。

【教学难点】

l.设计场地;

2.搭建仿真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弓队新知

教师活动

将上节课学生完成的在现实场地中运行的走迷宫机器人进行分组比赛,一是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为引人仿真系统做准备。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调试机器人程序,检查机器人的搭建,准备比赛。

教师活动

通过比赛,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经常地进行这样的比赛呢?但是在现实中调试,需要很多的时间,而且还需要固定的场地环境等等,非常不方便,我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入纳英特的仿真模拟系统,展示它的特点,与现实情况做比较。

教师给学生演示讲解:

1.关于仿真系统

什么是仿真系统?仿真系统是机器人的设计、实现,完全在虚拟的环境中,以虚拟的形式出现,它以优化机器人硬件和软件设计、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为特色,解决机器人设计过程中的不足。

2初识NSTRSS软件

NSTRSS是NST科技新近推出的一款以.NET平台为基础,使用 Microsoft DirectXg.0技术的3D机器人仿真软件。用户通过构建虚拟机器人、虚拟环境,编写虚拟机器人的驱动程序,模拟现实情况下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运行情况。NSTRSS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相比,它具有如下的特点:(1)全3D场景。用户可自由控制视角的位置及角度,甚至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场景漫游;(2)逼真的仿真效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高度接近实际环境下的机器人运动状态,大大简化实际机器人调试过程;(3)实时运行调试。运行时,依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机器人参数,帮助用户快速实现理想中的效果;(4)自由灵活的机器人搭建与场地搭建。用户可自由选择机器人及其配件,进行机器人搭建,可自行编辑3D训练比赛场地,所想即所得;(5)单人或多人的对抗过程。用户可添加多个机器人,自由组队进行队伍间对抗;(6)与NSTRObot无缝连接。NSTRob。t生成的控制程序代码可有NSTRSS直接调用,大大节省编程时间; STRSS带您进入全新的 3 D仿真世界,自由无限,创意无限。

学生活动

说一说自己对仿真系统的认识。

教师活动

搭建仿真机器人。

(l)启动“纳英特3D仿真系统”程序,单击“机器人搭建”按纽进入机器人编辑的接口;

(2)在初始机器人选项中选择“新建”,机器人组件选项中选择“马达”,单台“添加部件”,然后用鼠标左键选择要添加部件的位置;

(3)选中马达的装配点,再以装配点为旋转中心进行角度的调整,再点击要装配的主机位置;

(4)选中马达的装配点,再以装配点为旋转中心进行角度的调整,再点击要装配的主机位置;

(5)在机器人组件里选择“轮子”,在部件类型列表里选择“万向轮”进行装配,为马达装配小轮宽胎;

(6)单台完成,将机器人命名为“直行机器人”。这样就完成一个简单的机器人仿真装配。

学生活动

动手搭建一个仿真的场地以及一个简单的直行机器人。

教师活动

在仿真环境里,机器人搭建完了,如何让仿真机器人在仿真环境里运行呢?仔细观察虚拟的环境里运行效果与真实效果有什么区别,以机器人直行为例。

学生活动

按照老师的演示讲解,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仿真机器人的搭建、调试、运行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显神通”。

二。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上一篇:高中生入团志愿书800字下一篇:柳宗元饮酒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