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的抒情散文(精选12篇)
初见你的完美,相识你的坚强,熟识你的脆弱。熟识后我多么的想要照顾你、保护你、呵护你,可你却从未给过丝毫的机会。还记得与你初见的那年,你不懂忧愁与伤心,那时候的你就像一只快乐的小天使般,无忧无虑。
在人前你也总是让人很放心的样子,因为你真的很优秀,老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亲情与友情,你总是都能处理好。学习与玩,劳逸结合你也真的做到了家长与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你爱帮助同学,所有人都可以和你玩得很好,除了你的追求者。但我却也让人出乎意料的并不与你玩得好,甚至在与你同桌时也很少有话。或许我的冷漠是当时的害羞,也或许是不甘心,不甘心只做朋友,普通的,与常人无异的朋友。我想成为你心中的唯一,他人无可替代的唯一。但我知道那不可能,所以我选择了离开。离开到你的视线范围外,离开到你不会去看的阴暗的角落中。以此维持我仅剩的骄傲。
生活让你渐渐的有了烦恼与忧愁。你不再和以前一样那么无忧无虑了,不再和以前一样开朗了,不再和以前一样对每一个人都那么友好了。生活让你迷失了自我,不再迷恋,唯有怜惜。如果我的十年能换你一年天真无忧,那么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去换。
要是时光能倒流,我想我会在与你初见时,痞子气十足地对你大声说道:“嘿!同学!你好,我想表个白。”
想要与你飞奔在街道,想要与你无忧无虑的大笑。想要做你的守护神,专属于你的守护神,守护你的微笑。
虽然那些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无论何时,只要你累了,想要找个肩膀或依靠,我随时都会欢迎你的到来。
你知道吗,你是双鱼座女生,而我却是金牛座男生。原谅金牛座我是男生不善言语,给不了双鱼所想要的浪漫爱情。或许再来一次,我可能会大声说出喜欢你,而如今,请原谅我要为了生活,为了未来,去奋斗,去努力,无法去给你浪漫的爱情。
最后。我始终还是无法说出祝你幸福,那就……祝你快乐。再见了,从此与你再见便是陌路人,再见了,我朦胧的初恋,再见了,我的青春。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一束明媚,一捧芳香,你将六月浸染,让夏风邂逅在芳华时光。你明媚甜美,抒写着这个季节带给我们的惬意和安稳。那些绚丽的色彩,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那些惊鸿一瞥的瞬间,在我们心间渐渐深刻,褪去了稚嫩,迎来了成长。这个六月,延续着五月的清浅,初见,给予了你我一片安居的温暖和清凉。
皖南美地,十里芳草,绿树成荫,风含水墨,云开云合,有你的地方,更宛若一幅画卷横亘在天地间,和着你我初涉爱河的情意,美不胜收。而我,仿佛一位天涯旅客,正在这葱茏的时光里,升华着情感,沉淀着自我,来到你的身边。没有春季的斑斓,没有秋季的忧伤,更没有冬天的荒凉,这个六月,带给我们的,注定是一场诗行般的唯美和浪漫。
风吹铃摇曳,只为伊人唱。捡拾流年里的点滴与过往,我总想用歌声清唱,那歌声里,有温暖,有热情,有清风,亦有浪漫。你就如一袭紫色的梦,就这样盛开在了黎明的窗前,没有过往,有的只是现在和未来。六月风情,我用歌声将你绾作新发,那深浅不一的颜色,是你娇美的容颜,早已将我沉醉,那份相知相惜的情感,也早已和着清风与细雨,香飘万里,梦随千河。
横在眉间的温暖和浪漫,早已代替了曾经的慵懒和冰冷,呈现出一片宁静与祥和。你如天边的一弯新月,如傍晚的一轮夕阳,又如林间的一泓溪流,又如山间一首情歌,暖了我心扉。我让心释放,在这一片时光静好中,替你披上了美丽的霞光,让你不再孤独流浪。六月诗行,风景如画,天地自然,钟灵毓秀,孕育着四季春秋,也孕育着你我举手投足的默契。这六月的风光,就如相见恨晚的你,于精致细眉间,满目秋波,举手投足间,碧波微漾,闲适而恬静,安静而可爱。此时,空气中飘来了桂花的芬芳,迷蒙中,缕缕清香如梦如幻,这个六月,可是那走在皖南悠长小巷中小桥流水边的美丽姑娘?忽然空中飘起雨滴,那种穿越明媚和温暖的凉爽,瞬间抵达心胸,一种久违的生活,就闪现在眼前了,无论生活如何,我们牵手度过。
那些懵懂中不懂的爱恋情思,那些心空中闪耀的爱情之光,在我们迷惘之间给予了无尽的力量和源泉。茫茫红尘中,孰对孰错,一切不过是遇见和错过。那些纯净的想念,那些不远万里的跋涉,虽是执念,但是值得。
你知道吗?其实,一切的美好,都来源于内心,一颗怅然若失的心,飘飘摇摇,又安安稳稳。我怀揣一颗现世安稳的心,轻拨六月的帷幕,用清风和细雨,遇见你,一同携手抒写最美的诗行。我用大自然的`画笔,以白云为毛,细雨为墨,相思为调,描绘着这烟雨红尘中的水墨丹青,初见邂逅,悲欢离合。眉间的心事,也渐渐舒展,你出现的时光,便是最美的时光。
立于季节的途中,这个六月,我与你相逢。你轻展腰身,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涂抹这一片锦绣河山。那池中荷莲的倩影,那岸边杨柳的芊芊,那空中舒卷的云,甚至于黄昏前的落日,这些便都是你要追寻的梦吧?我们千里迢迢,万里跋涉,只是为了与诗心相遇,相爱相守吧?
不管是浮世清欢,还是寂静悲喜,我都要守你安然于世。只一拥抱,便是懂得,憧憬未来,也是一种期望。细语呢喃间,那些如潮水般的记忆与往事,已被放逐到了青山绿水,绽放成了池中茕茕孑立的温柔的荷,与阳光和明媚同在,与希望和憧憬同在,我与你同在。
遇见,不问是劫是缘,就让我们珍惜这一刻的遇见和温暖。不管时光打湿了多少花开花落,不管星空翻覆了多少云卷云舒,也不管你历经了多少是是非非,相信,那心中的幸福与美好,永远都盛开在六月。相信,那最初的情愫与感动,也永远都是我们方长来日的点滴记忆。
初见桂林是在杂志上:一抹晚霞映在江面,一尾小船划过水面,岸边的树木,夕阳的余晖,起伏的山脉,自然成画。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繁琐的文字,只有简单的一瞥,仿佛是尘世中那惊鸿一瞥,只是一眼便过目不忘。那山,那水,那抹晚霞就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也许觉得此生没有机会去亲眼欣赏那份美景,所以一直安慰自己美的东西越是在脑海里,越是朦胧,越是难忘。久居北方,桂林山水成了萦绕在心头的相思,即使无缘相见,却是念念不忘。
缘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譬如我和桂林,也许冥冥中总有某些情愫,今生,必然相见。没想到我可以有机会来到广西,来到柳州,一个离那美景很近的地方。终于,有机会去一睹她的容颜了,去欣赏那迷乱了终生山水。
经过短暂的车程,来到了很久以前就让我朝思梦想的地方。也许是从小在北方长大,当第一眼看到眼前的景色的时候还是被震撼了。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曾去过不少的地方,登过许多的山,那些山或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或奇峰高险,充满着阳刚之美。然而眼前的山,陡峭依旧,却是那么的柔和,没有那种望而生畏的威严,有的是难以言表的亲近感。文人骚客都是喜欢山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是最好的解释,虽然我不是智者,但是我还是喜欢山的,因为我觉得仰望着山,就像是仰望着心中的神祗,有着隆重的仪式感。漓江,这个梦中的圣地就在眼前,而我,却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景色吗?感觉分明就是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国画啊!山连着山,满眼的郁郁葱葱,从远到近,从上到下,都是醉人的绿色。那些山,也不是阴森的黑色,而是淡淡的白色,像极了画中的世界,这真是画中画,景中景,还未细细游览,早已醉在其中。初见,醉人心脾!
???在漓江,也许最惬意的就是随波逐流了。随意的找了一叶竹筏,便开始了心灵放松之旅。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渴望能居住在世外,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现实却让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面,心也像冰冷的墙那样没有了温度。有时候,行走在街道,看着目不斜接的车流和人群,就会蓦然的有种心烦,有种渴望脱离世俗的憧憬。在繁华喧闹的环境生活久了,便渴望能够解脱,能有这样的一次心灵彻底的放松,抛却心中的杂念,与万化冥合。当小船慢慢摇曳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心也跟着静了下来,耳边没有喧哗的吵闹,没有世间的尘嚣,只有风声、水声和叶子簌簌的声音,心也同样静的出奇,这种生活是我如此向往--淡然、祥和,没有纷争,物我两忘。以前也曾有过这种感觉,那时是在江南。晚上的江南更显得清净,漫步在青石铺成的小路上,看着身边亭台轩榭,仿佛能嗅到千年沉淀的书香,氤氲的浸润着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城。耳畔不经意的响起一阵琴声,恍惚间仿佛看到一位妙龄少女抚琴,琴声袅袅,难道我是回到了千年之前?如今,徜徉在漓江,也有这种忘我感觉,于是便喜欢上这份难得的静。那种静不是让人烦躁的静,而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鱼儿跃起水面的声音、叶落江面的声音,船桨拨水的声音,水流簌簌的声音。在江南,净化心灵的千年来积淀的底蕴;在这,荡涤心灵的是天然的灵性。
斜卧在船边,耳边是泛起潺潺的水声,轻盈、干脆。随着小船任意的漂流,漫无目的,只是随意的流,任意的走,无拘无束。累了,,抬头仰望着天空,天雾蒙蒙的,让周边的树更加的若隐若现,底下的水,清澈见底,一尾、两尾,小鱼的游动让水多了些活力和灵性,平添了许多乐趣。岸边的山和树木,像是青黛,深浅,浓淡,滴墨入水,在偌大的宣纸上氤氲出一幅醉人的山水画,惟妙惟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也许是沉醉在美景中难以自拔,不知不觉,已是傍晚。看着眼前的水,已经由翠绿变成橙红,咦?难道这水会变颜色?抬头一望,好美的天空,此时的天空已是暖暖的橙红色。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江面,随着阵阵涟漪,不断的推向远方;远处的山也被余晖镶上金色的装饰,此景,不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么?眼前的美景让我呆在那里,这种景色似曾相识?是在前世?还是在脑海深处?奥。我恍然大悟,这景象不正是很久以前那幅让我念念不忘的.照片嘛?太美了,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也是了却了心中一桩心愿。初见,漓江,美的不可方物!
来到桂林,就不得不去阳朔,欣赏完白天的桂林,我们更贪婪的想看一看阳朔,一饱眼福。印象刘三姐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夜幕降临,人越聚越多,大家都是来看刘三姐的。慢慢的眼前出现了投影的景色,惟妙惟肖,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的呢。这时,远处的一尾渔船慢慢靠近,昏黄的渔灯越越显得更加清幽。远方传来熟悉的歌调,像是来自天际,宽广有着很强的穿透力。我,一个来自北方的少年,就那样伫立在那里,如痴如醉的欣赏着,仿佛那个歌者就是歌仙刘三姐,痴痴的被眼前一个个场景震撼。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我才如梦初醒,这是在梦里?如果真的是梦里,我愿一直沉醉在这动人的歌声中,最后只能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吧!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小时候总喜欢淋雨,哪怕是狂风暴雨也要闯一闯。如今呢?却只能听雨、看雨,再也不能恣意妄为了。真想经历一次“摧心折骨的冷雨”……站在课堂上,笑着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踏在田间小路,吟一句“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放舟大江大河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倒也真想醉卧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倒也真不如那个多情的和尚“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这些却不是若,纵然不是真,但想一想也美,就如那花田半亩。
人生若只如初见,却是劝君怜取眼前人。纵然半年后,五十年后,千余年后,这惊鸿一瞥,这时的笑靥如花,这时的顾盼神飞,总会印在那块石头上,三世因缘,不变。纵使日后天各一方,天涯咫尺,形同陌路,每当念起这个名字,仍然满面芬芳,就像“桃花依旧笑春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那就暂且相濡以沫,留下最美的山、水、草、木待到江湖寂寞路上去回味。
人生,总有这如许的悲哀痛楚。只是,杜鹃虽哀,怎会啼血呢?只怕清泪也是笑出来的,哪怕是微笑着溢出忧伤。月有阴晴圆缺,我们,暂且活在当下,让这个“若”字更美一些,留给后人说。
写景抒情散文是景和情的自然融合。有的重在抒情, 感情随着景物的描摹喷涌而出;有的以写景为主, 景中深蕴着作者的感情;有的亦景亦情, 感情的表达深沉执着;有的看似纯粹的描摹景物, 但也处处可见作者的情思。
写景抒情散文中动词的使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宗璞《西湖漫笔》中关于花港观鱼场景的描写如下:“那是满地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 或亭亭立于水上, 或婉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 跳跃满池。绿色, 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荷叶, 则要持重一些, 初夏, 则更成熟一些, 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 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 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起舞了。”
其中“新荷”点明了时节, “立”、“靠”、“跳跃”等动词的使用将文章充满了蓬勃的生机。特别是“跳跃满池”给人一种新荷初长, 池内荷叶不多。但叶子却一点一滴慢慢地嵌入池中, 宛若轻盈无比的仙子一般。“立”显出亭亭少女的清新优雅。“靠”则有相互依偎安抚的柔美感。又如:“从花港乘船而回, 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 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 船儿在水面上滑行, 只有桨声欸乃, 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 喝了杯茶, 靠在船舷, 只见她向水中一摸, 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 一声不出, 把鱼甩在船板上, 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 连连说, 这怎么可能?上岸时, 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 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一条不起眼的“鱼”打破了整副画面的静态, 使一切笼上了一层神秘迷蒙的美感。动态的画面不仅激荡着那波平如镜的湖面, 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一边好的文章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受时空的阻隔, 任凭想象无限的延展开来。而那动人心弦处或许就是那些稀松平常的一、两个动作。通过动词的介入使得我们能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徜徉于美景, 又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
细腻观察和体会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源自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如实的描绘不免使文章显得呆板, 它还需要作者进行合理、大胆而独特的联想、想象, 使“一切景语皆情语”都能反映作者的情感。很多名家的美文景致都是浮想联翩, 这样就给了读者阅读上的美感, 也激发了读者的思绪,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关键词】《白杨礼赞》;现代抒情散文;转折
《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其中应用的借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手法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同时,《白杨礼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现代散文的转折点,并开辟了新的写作范式。
一、《白杨礼赞》的创作历程
在1938年,矛盾开始了自己的新疆之行,这一旅程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矛盾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在事后编辑为《白杨礼赞》、《时间的记录》、《见闻杂记》等集子,西北之行给予了矛盾非常深刻的创作启发。在当时的社会,抗日战争爆发,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优越阶层,虽然会免遭屠杀,但是往往不得已必须要迁徙到他乡。矛盾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开始他的西北之行,在迁徙的途中,他发生了高亢的声调。
二、《白杨礼赞》的创作姿态
《白杨礼赞》并非是作者一时的感慨,而是对于自己西北之行的总结,可以说,矛盾将自己对于西北最为深刻的情感都融入到了《白杨礼赞》中。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对西北黄土高原风景进行了描绘,塑造出了白杨树挺拔、傲然的形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句话中既包含肯定,又有否定,之所以用这样的表达形式,就是为了塑造白杨树不折不饶、力争上游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对白杨树的品格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重新审视白杨树的审美趣味,他用铿锵的词句赞美白杨树,也是赞扬西北高原的抗日军民。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感情的荡漾,作者反复使用准确、有力的形容词释放自己胸中的情感,因此,《白杨礼赞》并不是简单的礼赞,更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宣泄。
三、《白杨礼赞》中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开始走出禁锢,深入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审视我国以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大众化运动发展起来,这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在以往,很少有作家描写白杨树,矛盾当然也了解这一问题,因此,在文章中提出,白杨树并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却以退为进表现出白杨树中蕴含的新美学。除此之外,矛盾还清算了旧的美学与意象,借此表达出了白杨树的灵魂。《白杨礼赞》中虽然蕴含着矛盾的情思,但是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这一时代下,大量新意象诞生,白杨树开始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彻底摆脱了五四后乡土文学的卑劣形象。同时,农民也开始翻身做主,作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于农民的态度,积极从他们身上攫取时代的精神,《白杨礼赞》正是这种典型新美学的佼佼者。
四、《白杨礼赞》中散而不乱的结构美
《白杨礼赞》尽管内容广泛,联想与想象丰富深刻,并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乱。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贯穿, 形成一个严谨美妙的整体。开篇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暗含了“礼赞”的强烈之情。 继而撇开白杨,笔锋一转而写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及“单调”之感的“潜滋暗长”。 表面上似乎不再写白杨了,线索像是断了,其实不然,写西北高原恰恰是在写白杨,在为后文的盛赞作铺垫、设伏笔,暗中仍在写白杨。以至紧接着写“猛抬眼”见到白杨的一刹那的惊呼,感情为之一振,再次礼赞。然后又正面写开了白杨的“极普通”,于“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杨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在描写白杨外貌的基础上,又由白杨展开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点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表达了白杨,对白杨所象征的伟大人民及其美好的精神的强烈赞颂之情。全文无一处不在写白杨,无一处不体现白杨的光辉形象。
五、结语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运用了很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来形象自然地说理。抒情与说理结合后,可以直达主题,很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绪,也可以运用诗歌、对偶、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还要让文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蕴涵哲理并给人一种启示。议论和抒情,常常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并不是在一段叙述后加上一段议论,而是在特定的主题之下,将议论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郑江义.横看成岭侧成峰——作家笔下的白杨树形象浅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刘娜.情景交融 如诗如画——简析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美[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8)
兴奋的联系上十多年没联系的同学,我说:“同学,你好!还记得我吗”?回答是:“你是哪位?记不起来了”!呵呵,当时的那心情不知道怎么形容。呆坐在那里发出感慨:“人生如若初见,该有多好”!还有多少这样的朋友与兄弟没有联系了,当我联系上他们的时候是否也会说:你是哪位?记不起来了!
人们往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了初次见面的人,见面时全部是客气的话,说对方漂亮有气质,说对方的性格很好,全都是赞美的语言,初见是如此的美好!既然初见如此美好,那为什么不把每一天的见面都当作初见呢?往往把最不好的性格与脾气给了身边最好的朋友与亲人,使他们去纠结与痛苦。在不断获得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失去,收获新的友情,却把那些老朋友遗忘得一干二净,在时间里遗失了多年的友情。追求来之不易的爱情,最后却提出分手,建立起难能可贵的家庭,却总在埋怨婚姻的不幸。已经完全遗忘了与这些初见时的那些美好。
对事物对工作也是一样,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一份工作,觉得是自己想要的平台,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多么多么好,可一段时间以后,就埋怨这份工作的枯燥与无聊。大多数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平淡的,就是枯燥无聊的,我们却把人生的枯燥无聊强压给了现在的工作,为什么不把每一天当作是第一天来做呢?如果这样,就会有很多个崭新的.一天,就不会去埋怨工作重复的无聊。就会对第一次给你的美好带来激情。
我要说的是:珍惜每一位经过你生命里的朋友,一天的友情都难能可贵!珍惜你现在的恋人,每一个人都有她独一无二的优点!珍惜难能可贵的家庭,记得对方为家庭的付出与艰辛!请牢牢记住这些与你初见的美好,请记得用初见的美好来对待他们。把生活的每一天当做第一天来过,因为第一次是美好的!
很多人都读过纳兰性德这首词,多么凄绝心肠,温婉悲美,可惜那些当初的美好,又怎能抵挡的了岁月的无情。
如果说初见总是那么叩人心弦,荡气回肠,那么携手走过的风花雪月,又怎能如此戚绝心肠。然而世事总是将一颗如梦的心扉,敲打的魂飞魄散,如斯薄凉。
很多年前,便喜欢上这么两个字――惜缘。总觉得,人与人的`相遇是多么的不容易,是的,有人说:“五百年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如若有缘相识,相知,相处,又是何其珍贵。终是如此,还是有许多缘分刹那间谢尽芳华。
一路走来,不知演绎了多少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潮起潮落。流光从来不会多情地将人照料,而要我们学会迁就他的漠然变迁。要学会随缘,懂得随遇而安,知晓得失从缘,学会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至于曲折彷徨。然而世事难随人愿,你想要平淡安然过此一生,却总是**四起。
白落梅说:“有时候,伫立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觉得人的一生是多么不易”。是的,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去,都会后会无期,既知如此,又何必忍心为一些微小的错过,做出深刻的伤害?也许我们一直都糊涂着,梦一般的半醒着,等到清醒时,或许已经错过最美的相遇。
7月17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 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首轮揭幕战中逼平巴林队,而后一路过关斩将,力克印尼、卡塔尔、伊拉克,杀进半决赛。在8月3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半决赛中,中国队与伊朗队在 90分钟内战成1:1,30分钟的加时赛双方依然未分高下;在残酷的点球大战中,中国队在肇俊哲先失手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先是利用对手击中横梁将比分战平,其后刘云飞将伊朗队第五个点球扑了出去!中国队一雪十年不胜伊朗之耻辱,点球4:3(总比分5:4)击败伊朗晋级决赛!著名体育记者李承鹏就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网评。下面是网评文本原文:
李承鹏:给小说一个光明的尾巴 国足将修成正果
http://spots,sina.com.cn 2004年8月4日9:21 新浪体育
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一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艮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工体那个男中音在说:公元2004年8月7日,决赛!
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10人,120分钟1比1,阿里汉飘忽得近手“忽悠”的行兵用人,离了郝海东就不知道对手球门在哪儿——中国队其实还是那支中国队,并不因为子夜时分发生过一场拔枪对射的动作戏而成为盖世英雄,但中国足球的命运却开始了某种变化——至少这样的结果让你觉得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点正”,中国足球在某个时刻变得;“正点”!
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重复历史就是没有历史,因为中国足球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怪物,像轮子上的小白鼠上上下下辗转腾挪,但永远不能突破命运(2001年除外)。
谁还会怀疑中国队能击败宿敌日本,让我们的民族气节在不抵制日货的情况下也有一次图腾。一切可能回复到2001年10月 17日五里河的光景。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文章不长,却激情澎湃,把每个中国球迷的感受抒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如饮醇酒,如饕大餐,幸福的滋味流遍全身的每个细胞。但有人却认为,当下的竞技体育评论“杀气”太重,不够客观,胜利了把人捧上天,失败了把人一棍子打死。笔者却认为,体育评论,特别是竞技体育评论,虽然不能太过偏激,但也不能冷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否则,就会失去那些大赛之后需要感情释放的读者、观众和听众。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成者为王”,这也是它的残酷性之所在。因此,体育迷(当然也包括体育评沦员)对自己祖国的运动员和运动队胜利的欢欣和失败的伤心之情就不难理解。一句话,激情文字正是热爱体育的当代读者的需求。
上引文本,“情”之倾表,不是声嘶力竭、直不转弯的叫喊,而是用各种修辞技巧盛装渲染,表情抒意,达到很高的语言艺术境界。下面对文本中的各种修辞手段作一归纳。
1.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词。仿拟是当代新闻报刊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段之一,笔者曾将其类分为5种:仿音,仿外,仿古,仿广告用语以及仿流行用语(《新闻知识》,2003年第5期,39页)。上举例文中有两处仿拟:
①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
②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这是两例典型的仿外的例子,仿拟的都是外国著名人物的名言。例①仿拟的足莎土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that is a question.(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就笔者阅渎报刊的经验来看,哈姆雷特的这句话似乎被中外记者仿拟得最为频繁。例②仿拟的是古希腊圣哲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里,文本作者“反弹琵琶”地反话正说,表达了中国队再次战胜日本队夺取亚洲杯冠军的强烈愿望,用得恰到好处。
2.借代
借代的修辞方式是故意不用需要说明的人或者物的名称,而是借与该人或者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即借乙名代甲称。例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借代:
③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渊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
④……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 10人,120分钟1比1……
例③中的“荷尔蒙”本为生物学术语,由英语单词hormone音译而来,指激素。由于人一激动,体内激素就会增加,因此作者巧妙地借用“荷尔蒙”婉指“激动”。例④中的“宏大叙事”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时髦新词,指描写重大题材的叙事方式或文本,这里借用来喻指犹如重大历史事件那样波澜壮阔的场面。
3.转品
-:
汉语修辞系统里的转品,指词性的转换。转品是一种词的活用,能给读者以新鲜感。例文中即有一例:⑤……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
例⑤中的“西部牛仔风格”,由于前面有个副词修饰语“很”,因此临时由名词短语变成了形容词短语,喻指踢点球的双方队员像美国西部牛仔那样刚强、剽悍。
4.造词
体育新闻评论与报道是新词产生的肥沃土壤。体育记者为了表意的需要,常常杜撰新词,或者旧词赋新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⑥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
⑦……阿里汉飘忽得近乎“忽悠”的行兵用人……
例⑥中“点正”,是个临时造词,指守门员刘云飞站位正好,不左不右,扑出了对方的射门,同时还寓含“运气好”的双关意义。“正点”是旧词生新义,这里不指车船按时出发或到达,而是指中国队的胜利来得及时。“气场”是合成词,由“势”“场面”的前半部分组成。例⑦中的“忽悠”,本不是新词,原是方言词,意为“晃动”,此处被作者赋予了新义,是“飘忽”的同义词,用以强调“飘忽不定”。
一、极淡与极致的高度统一
归有光散文历来被视作唐宋派的代表, 甚至是明代散文最高, 虽然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他不属于唐宋派, 但是也好, 非也罢, 人们最感兴趣的仍是《项脊轩志》一类的文章。作为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 归氏所作有《史记》风神, 开辟出唐宋未有之境, 《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文章以极淡之笔写出动人之情, 历来受人称赞。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认为, 归氏的优秀作品不是那些严格按照道学家文论要求所写的文章, 那些恰恰是糟粕, 他写得好的是回忆往事、哀悼亲人的散文, 较少道学气息, 抒情气氛浓郁, 语言朴素, 前所罕见。郭预衡认为, 归文的这类文字得到“必传”不是偶然的, 自古以来书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章虽多, 但像这样一往情深的却不多见, 归文发自肺腑, 抒情自然, 并不说教, 和历来宣讲伦常道义的文章相比, 独具特色。夏咸淳《明代散文流变初探》说归文既无王慎中、茅坤的气势, 又无唐顺之的洒脱, 但其有平淡朴素之美, 长于写人间真挚感情, 尤其善于叙悲。
在抒情散文中, 归有光用朴素简练的文笔, 刻画剪裁一些生活琐事, 以寄托他的感情和理想, 写来如诉家常, 娓娓动听, 十分清新自然。他的文章如风行水上,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归氏善于把复杂内容凝缩在短小的篇幅中, 也善于用参差不齐的语句表达多层次的意思。这些成就, 启迪了后来的桐城派大家, 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二、抒情艺术中浓郁的民族特色
归有光散文之所以独具特色, 在于其散文以极淡之笔抒极致之情, 具有中华民族崇尚的含蓄等浓郁的民族色彩, 即中国散文的民族特征。
(一) 文质彬彬。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认为, 先秦两汉散文, 大都可以归结到实用文体中。即使到了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后, 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性也没有削减。曹丕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但是, 追求实用并不等于就摒弃文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归有光的文章既重视实用性, 又文采斐然, 他写了很多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文章, 相当实用, 有御倭的, 治水的, 伤民的, 等等;就抒情散文来说,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世美堂后记》、《思子亭记》等也无一不是有感而发、有意而作。
(二) 情真意切。
孔子有“情欲信”的主张, 欧阳修也提倡“事信”的原则。从先秦老庄到司马迁的《史记》, 王充的《论衡》, “真”永远都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人们把《史记》称为“实录”, 杜诗称为“诗史”无不包含这一含义。归有光的文学成就与《史记》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他的创作“得龙门家法”。他的散文语言在清新、平淡中饱含深情, 动人心弦。归有光四十三岁时, 长子亡故, 这对于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悲痛至极, 筑思子亭, 并为之记。在《思子亭记》中, 他饱含真情地写道:“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 山池草木, 门阶户席之间, 无处不见吾儿也。葬在县之东南门, 守冢人俞老, 薄暮见儿衣绿衣, 在厅堂中, 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 长天寥廓, 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 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在《先妣事略》中, 作者回忆了这样的细节:“孺人中夜觉寝, 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 无一字龃龉, 乃喜。”现在我们看来, 会觉得有点可笑, 但在当时却是十分真实的。一个封建社会里对子女严格要求、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形象十分深刻。夜半醒来, 尚且如此认真督促, 白天要求之严就可想而知了;背诵一字无差错才高兴, 可见母亲对内容已烂熟于心, 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这些真实感人的事件的描写, 十分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三) 简言传神。
在《寒花葬志》中有对婢女这样的描写, “一日天寒, 爇火煮荸荠熟, 婢削之盈瓯。予自外入, 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削之盈瓯”表现了寒花的勤快利索, “持去不与”则突出了寒花天真烂漫、活泼俏皮可爱的特点。短短几句, 几个动作, 就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塑造了出来, 她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这么可爱的女孩却在如花之时离开人世, 怎不让人伤心感怀呢?《项脊轩志》中有一段文字:“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这段文字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 没有加以铺陈形容, 只是客观地记叙了修缮的经过及前后的不同面貌, 却蕴含了浓烈的情愫, 于质朴中见深情。
(四) 精于选材。
文章选材很重要。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言:“熊掌、豹胎, 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 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 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 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 趣欲其真, 人必知此, 而后可与论诗。”[2]他喜欢选取身边琐事, 用朴素的文字慢慢道来。黄宗羲也在《明文案》卷三《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点明:“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 一往情深, 每以一二细事见之, 使人欲涕。”[3]
这种风气倒并非归有光所开创, 而是古已有之。苏轼就有许多杂记文, 篇幅短小, 近于随笔小品。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中最仰慕的恐怕就是苏轼了, 在文章中提到得最多。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更是给了归有光以直接的影响。可以说, 他的几篇抒情散文名篇无一不是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来抒发胸臆的:看到老屋想起祖母, 看到枇杷树想起妻子, 等等, 都是怀旧思亲哀悼家人的, 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这些看似非常平常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恰恰是穿越时代、超越阶级等形态意识, 描写人类真性情的文字。因此, 归有光的作品异常动人, 具有一种很深的穿透力, 几百年后仍然让人唏嘘动容, 感伤不已。
三、归文抒情艺术特色的成因
风格是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是作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完美体现。因此, 每一位艺术成熟的作者都会在特定的时代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中, 因自身的先天禀赋、思想感情、气质风度、品行性格、学识修养、兴趣爱好等众多因素的无形或直接影响, 作品中必定会融入并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来, 从而产生出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来。
风格即人。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与众不同的, 都有他的特色之处。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风格, 推崇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与独创性, 反对毫无个性的平庸之作与重复模仿作品, 认为作品应该反映出作者个人的审美理想、个性气质、艺术修养来, 并提出“文如其人”等风格与人格统一的品评观念来。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情真意切, 词约意丰, 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切又都是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由于久困场屋, 加之家庭变故, 归有光屡受情感折磨, 这就使他的论文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归有光十八年间两次丧妻, 中年又丧子夭女, 虽然才高八斗, 在当时人们重视的事业———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 苦不堪言。生活对他极其不公, 甚至于非常苛刻、残忍, 他的心灵也因此遭到巨大创伤。但他的修养和气质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声嘶力竭地表情达意, 而只能通过如泣如诉的文字来宣泄感情。他用怨而不怒、含蓄委婉的风格, 从构思、立意到遣词造句, 都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一种悲伤之至却欲说还休的情感。从某种角度来讲, 事业蹉跎与家庭变故反而玉成了他的散文创作, 正所谓“诗人不幸诗坛幸”, 才使之取得了明文第一的成就。
摘要:归有光散文被视为明代散文代表, 影响深远, 归有光抒情艺术一直为人所称道。其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与其体现中华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息息相关。归有光散文在语言、选材、文与质的处理等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本文分析其抒情艺术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归有光散文,抒情艺术,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王锡爵.附录《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981.
[2]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南雷诗文集》 (上) [M].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1:380.
【初见的抒情散文】推荐阅读:
《如果人生只是初见》散文05-30
人生只如初见散文11-13
老家的抒情散文03-14
温柔如水的抒情散文06-03
五月的乡村抒情散文07-06
雪的意蕴抒情散文07-14
一路的风景抒情散文07-21
抒情散文:母亲的温度09-06
描写梅花的抒情散文09-11
借景抒情的散文阅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