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四.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古代神话英雄夸父,这一节,我们再认识一个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古代神话英雄——共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作品介绍 1.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2.课文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3.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4.“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三、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四、课文翻译
1.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2.师生交流
(1)重点词语:
①昔者:从前 ②触:碰、撞 ③折:折断 ④维:绳子 ⑤绝:断 ⑥焉:于此(兼词),这里,那里 ⑦不满:塌陷 ⑧潦:积水 ⑨归:流向(2)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五、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2.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6.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明确: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课文总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
板书
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法指导:
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预习
1、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西汉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
③故 日 月 星 辰 移 焉;
④故 水 潦 尘 埃 归 焉;
3、正确识读下列词语
颛顼()()
水潦()
天柱折()
4、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A、昔者:
触:
折:
维:
绝:
故:
潦:
尘埃:
B、翻译下列语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翻译全文 深入交流:
一、自学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
结果:
2、《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合作探究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检测案
1、本文通过叙述,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 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2、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3、古今异义 维:古: 今:
本课教学设计在环节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勤奋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丰富想象,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评价,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给人物的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就课堂实际情况来看,但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我忽略了给予及时清晰的判断,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其次,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感受。这两方面的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的。
《夸父逐日》
一、导入
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翻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朱
逐走: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想要 于:介词,在河:黄河
北:名作状,向北 大泽:大湖
道:名作状,在路上
而:连词,表顺承 邓林:桃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合作学习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本文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想象。对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 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2.谈谈本课有哪些收获?
本文采用想象与夸张的写法,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二、翻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昔者:从前
为:做
而:连词,表修饰
触:碰,撞
折:折断
维:绳子
绝:断
焉:代词兼语气词,在这里,在那里。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去撞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系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三、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借共工撞击不周山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思想。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总结: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共工怒触不周山(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01-12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09-11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稿11-20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