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精选8篇)

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 篇1

从起,考研英语阅读部分增设了“新题型”,共有5道题目,总分值为10分。一般来说,考研英语新题型可以归为三类,一类叫做“插入”,就是我们传统说的“7选5”;还有一种叫“配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论据找论据”,一种是“论点找论据”;还有种叫“排序”。

三种类型都是考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它们交替出现,本质考的内容不变――考查同学们对于文章句子的逻辑把握:“插入”考的是你对句组之间的文字关系的理解;“排序”考的是你对段落之间的文字关系的理解;“配对”考的是你对论证以及论点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说白了就是考对文章的把握。所以说,我们在准备新题型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没有进入到自己复习的文章中去,更多是陷入到做题方法的训练上,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因为新题型考的说到底还是考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如果阅读能力没有根本的提高,获取高分只能是一种空想。所以,对于新题型,我们在准备时要多注重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多读一些文章,然后再去注重一些方法和技巧。

平时怎么复习?

1、学好英语基本知识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熟练掌握历年最新大纲规定的词汇量,再一个就是英语的一些语法和惯用法知识。如果词汇量不够,阅读时生词就多。这不但影响阅读的速度,也影响理解的程度,因而难以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且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当然,英语语法和惯用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阅读中遇到的结构复杂的难句、长句。可见,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就是练好扎实的语言知识基本功,主要是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熟练掌握英语语法和习惯用法,并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

2、精读一系列文章

这里说的精读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确阅读。找一本大家都认为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方面的书,把做题的想法暂时抛开,从标题到结尾,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单词,都要弄清楚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句中句,要弄清楚哪部分是起修饰作用,哪部分又是对上几句的解释,一定要彻底弄清楚。这样每篇文章可能至少要花上一个小时才能把文章吃透,把每个隐藏的语法都挖出来。如果你觉得开始很困难,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把单句的成分划出来,联系上下文猜不懂单词的意思。这样的训练至少要维持半个月到一个月,每天都要坚持两篇以上的文章。不要觉得这个步骤太麻烦,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往下的训练才能更有意义。

3. 对症下药,注重方法;循序渐进,注意速度

当你对文章句子结构的掌握有了较大的`提高后,就要开始进一步训练。开始的时候要先做一些容易的练习题,而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做了一定的练习后要定期总结,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加以弥补。

提高阅读能力,还必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有效的阅读技能。一般说来,考生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略读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目的是通过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具体地说,就是略去细节部分,不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

寻读

寻读或查读的目的是要有目标地去找出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或依据。因此,查读时,也要以很快的速度扫视文章,注意与答题内容有关的词句;与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

细读

在含有所需信息的段落或句子中要找到准确的内容,不但需要进一步重点细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其表层意义,还需要对句子进行分析、归纳、推理,从而了解句子的真正内涵,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回答较为复杂的问题。在细读中遇到不熟悉的词语,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根据有关常识、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构词规则来猜测词义。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或结构复杂的长句,可借助语法知识,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搞清主谓关系、指代关系以及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等,从而达到更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通常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如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用略读的方法;要获取某些特定信息,用寻读的方法;要掌握确切的内容,就要用细读的方法。在正式考试中,这三种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解答阅读题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的实践过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用在阅读选择题部分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注意的自己做题速度,否则很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 篇2

考试常被用来指导教学。我国高考的设计一直致力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和有利于中学教学, 也就是使高考既要具备有效的选拔功能, 同时又要促进教学改革, 也就是发挥积极反拨效应。以考促学的做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并不鲜见, 如美国 (Linn 2000) 和中国香港 (Cheng 2005) 。然而, 反拨效应往往不以命题人和决策人的意志为转移, 考试对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是正负面兼而有之 (辜向东2007;韩宝成等2004;Shohamy 1993) 。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为应试教学。教学围着考试转, 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不能完成, 原本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被频繁的考试操练所替代。不少学生练就了一副考高分的本领, 能力却未得到相应提高。因此, 大规模高权重考试 (指考试结果用于做出重要决定的考试, 如我国的高考和美国的托福) 常常引起争议, 遭人诟病。由于意识到此类考试的潜在负面影响,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和英国剑桥大学的ESOL考试院 (Cambridge ESOL) 均设立了研究课题, 聘请学者在世界各地对托福和雅思进行反拨效应研究。2002年以来, 剑桥考试院资助的65项各类语言测试课题中, 反拨效应研究多达20项 (Cheng 2008) , 足见其重要性。

相比之下, 在我国的高考英语改革进程中, 针对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却十分匮乏, 阻碍考试发挥积极影响的原因不甚明了。特别是2004年高考实行分省命题以来, 不少自主命题的省市对英语试卷进行了改革, 有的取消了听力考试, 有的取消了短文改错题, 有的修改了书面表达题, 但是改革带给教学的影响却鲜见报道。决策者是否充分考虑过改革对教学的潜在影响?改革对教学的实际影响又如何?这些都无从知晓。因此, 为了高考英语改革能够稳妥推进, 真正有利于选拔与教学, 尤有必要针对考试改革带来的反拨效应开展研究。为此, 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 旨在了解广东高考英语 (NMETG) 1改革阅读题目对高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具体的研究问题是:新增的信息匹配题是否产生了期望反拨效应?研究结果将为高考决策者和中学师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期促进英语教学, 深化考试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 首先了解NMETG命题人的改革意图, 然后将其与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 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研究在一所重点高中开展。只选择一所学校主要是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 而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更好地了解导致实际反拨效应的原因。本研究总共有301名参加者, 包括1位NMETG命题人, 3位高中英语教师 (分别讲授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英语课程) 以及她们的297名学生。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这些方法互补长短, 相互印证, 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数据收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对NMETG命题人、三位英语教师与三位学生 (每个年级一名) 逐个访谈, 并进行了录音;第二, 对三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包括9节阅读课 (每个年级三节) , 3节普通英语课 (每个年级一节) 2, 并进行现场录音与记录;第三, 根据访谈与课堂观察的结果, 设计了调查问卷, 由297位学生填写, 收到有效问卷275份。

数据分析分三步进行:第一, 将访谈录音语料转写成文字, 输入电脑, 用定性分析软件Win Max98进行编码分析, 获取NMETG命题人的改革意图以及学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第二, 根据观察提纲对课堂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与归类, 算出每种课堂活动所占用的时间, 确定各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 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综合分析上述结果, 回答“研究问题, 并进一步探究阻碍期望反拨效应的因素”。

三、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NMETG命题人的期望反拨效应与实际反拨效应不符, 下面陈述分析结果并讨论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一) 期望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的差异

广东省于2004年实施自主命题3, 当时的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共20道多项选择题, 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读短文的内容选出最佳答案。2007年改革之后4, 阅读大题分成两小节, 第一节是原有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 共15小题, 每题2分。第二节是新增的信息匹配题, 共5题, 每题2分, 该题要求考生阅读两组英文材料, 并根据内容进行匹配。以2009年的考题1为例, 第一组材料是5本图书的封面及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用A、B、C、D、E做标号;第二组是这些书的内容摘要, 每则摘要前标有题号。考生答题时可以采用略读 (skimming) 和扫读 (scanning) 策略, 对书名与摘要进行匹配。

NMETG命题人的期望是:通过新增信息匹配题型, 促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注意两种题型所承载的不同阅读目的, 并据此变换阅读策略与阅读速度, 或细读 (careful reading) , 或略读, 或扫读。他在接受访谈时对此做了明确阐述:“这两个任务的阅读目的是不同的。阅读理解任务重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 而信息匹配任务则重在获取信息。这就意味着它们所需要的阅读策略也是不同的……《新课标》3把快速阅读视为一种单独的技能, 所以我们在2007年增加了信息匹配这一任务, 更加明确阅读的各种目的。”

对考试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NMETG命题人员曾注意到, 高中阅读教学以学生做试题为主, 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解题技巧来应对考试。这实际上是培养解题能力, 而非真实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所以命题人认为有必要在NMETG中采用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 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 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阅读策略和速度,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这就是命题人的期望反拨效应。

然而, 在我们访谈中, 教师和学生普遍忽视新增的信息匹配题目, 重视的是原有的阅读理解任务, 即通过阅读了解短文的主旨大意和具体细节。他们认为, 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扩大词汇量和夯实语法基础。一位教师说:“我认为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 恐怕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位教师说:“语法是基础, 学生掌握了语法才能理解句子意思, 从而理解篇章意思。”

这个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高一和高二, 甚至高三的英语课上, 词汇与语法的教学占据了大量时间 (见表1) 。

说明: (补充阅读:上课一开始, 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阅读, 使用课本以外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包括简答题、正误判断题、多项选择题等。NMETG相关练习除外。) 语法与词汇练习:朗读新单词和词组、听写、讲解单词与词组的用法、句子结构及语法知识。NMETG模拟练习:使用NMETG备考材料操练。应试技巧:介绍或讨论各种应试技巧, 如做选择题时采用的逐项排除法。其他:朗读课文、学生做演讲、背诵文章、教师与学生做口头评价。

从表1来看, 高中英语课明显偏重于语法和词汇, 所用时间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在三个年级分别为70%、60%和51.25%。阅读、背诵、学生演讲等占用了其余时间。当然, 在语法词汇为主的普通英语课上, 我们不应期望看到NMETG命题人所提倡的略读、扫读训练。按理, 这类训练会在阅读课上进行。需要提及的是, 由于每个年级只观察了一节普通英语课, 观察结果难免有失偏颇。例如, 在所观察的课未涉及课文内容的处理。不知是该校的英语课一般不专门讲授课文内容, 还是本节课未涉及课文处理。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关乎阅读新题型, 我们的观察重点也放在阅读课, 每个年级观察了3节, 共9节 (见表2) 。为了方便描述与讨论, 各教学内容在阅读课上所占时间用3节课中观察到的平均时间来呈现。例如, 表2中高一“补充阅读”的5分钟, 代表所观察的三节课中该内容的平均时间, 表中记录为零时, 说明在三节课中均未观察到该项内容。

从表2得知, 在阅读课上, 教师们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态度也有所反映, 高一和高二用于这方面的时间都超过了10%, 高三则高达42.17%。不过, 既然是阅读课, 用于补充阅读和阅读策略讲解的时间占了最大比例, 特别是在高一和高二 (分别为53.75%和42.5%) 。高三与其他两个年级略有不同, 除了语法词汇, 其重点是NMETG模拟练习 (32.53%) , 这与前期类似研究的发现相同 (亓鲁霞2004) 。从表2还可以看出, 阅读教学通常所包含的内容, 如篇章和文体知识, 在各年级接受观察的3节阅读课上都极少涉及 (时间记录多数为零) 。

说明:篇章知识:介绍或讨论文章的各个部分如何衔接。文体知识:介绍或讨论各种文体 (如议论文、信函) 的特点。阅读目的:明确阅读目的 (即细读以全面理解短文还是略读扫读获取相关信息) 。阅读策略:提取文章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等等 (见表4) 。其他类目的说明见表1。

除了上述发现之外, 对课堂观察的语料的分析还发现NMETG新增题型所要求的阅读策略未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在讲解阅读策略时, 以NMETG原有的多项选择阅读题为主, 极少涉及阅读新任务, 更没有提到现实生活学习中, 需要根据阅读目的变换速度与策略 (表2中“阅读目的”一项的记录为零) 。对此, 可以用访谈了解到的信息予以解释。一位教师说:“我不认为信息匹配任务对我们的教学有影响。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改革前后没有多大的变化。我觉得没有必要为这个任务做特别的训练。它考查的是学生略读和扫读的能力, 如果学生知道这些技巧, 一般不会遇到多大问题。”此观点得到访谈学生的认同, 并在问卷调查中得到印证 (见表3) 。

1=一点都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十分重要

表3将阅读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按平均分做了降序排列。从表3可以看出, 回答问卷的学生不太重视“明确阅读目的”, 其得分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文化背景知识”, 说明整体而言, 他们不太关注与所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但是, 有研究表明, 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亓鲁霞、王初明1988;Alderson 2000) 。学生十分看重的是词汇知识 (得分最高) , 这与教师的理念一致。语法知识得分低于词汇, 但与“阅读策略的使用”接近。“阅读策略的使用”得分排第二位, 其中包括提取文章中心意思、推测生词的意思等, 也包括信息匹配题型所要求的略读和扫读 (参见表4) 。虽然, 阅读策略总体受到重视 (见表3) , 但学生们使用各种具体策略的频率却不一样 (见表4) 。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

本研究调查的阅读策略 (见表4) 基于我们对NMETG阅读题目的分析、访谈结果以及有关阅读策略的文献 (Phakiti 2003;Zhang&Wu 2009) 。项目7和8代表新增信息匹配题目所要求的阅读策略, 项目5“分析文章结构”基于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献 (Grabe&Stoller 2006;Koda 2007) 和访谈结果, 其余项目代表NMETG原有阅读题目所要求的阅读策略。结果表明, 学生们认为自己进行英语阅读时, 各种策略使用的频率不同。三个年级的共同之处是, 项目10“在文中寻找题目答案的支撑句”使用频率最高, 项目2“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次之。这与NMETG阅读题目的设置有关, 我们曾对近三年NMETG的阅读题目进行了分析, 发现在原有阅读题目部分, 考查“理解表面信息”的题目占了较大比例 (三分之一强) 。回答这种题目, 学生只需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题目答案的支撑句) , 无需做进一步分析。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这两个阅读策略, 或者说是应试技巧。

对高三学生来说, 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略读和扫读 (第7项和第8项) , 这一结果印证了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即便做信息匹配题, 学生通常也不提高阅读速度, 原因稍后讨论。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回答来看, 他们也较少采用略读和扫读的阅读方式, 两项的平均分在高一仅高于项目5 (分析文章结构) , 在高二仅高于项目5和项目6 (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 。项目5在三个年级中得分都较低, 大概是因为高考阅读题目中未出现相关的题目, 因此普遍不受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参加本研究的高中师生, 新增加的信息匹配题目未能引起重视, 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和NMETG原有阅读题目上。可以说, NMETG阅读题目改革的期望反拨效应未在该校教学中得到体现, 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要问:造成此差异的原因何在?

(二) 阻碍期望反拨效应的因素

三个主要原因造成了NMETG阅读改革期望反拨效应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的差距, 教师的观念、新题型的局限性、出题意图传递受阻。

第一, 教师的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教师对NMETG阅读任务的理解有关。如前文所述, 参加本研究的教师认为, NMETG阅读任务与改革前相比变化不大, 新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可以通过对原有阅读任务的训练去获得, 不必对其进行专门训练, 所以, 教学内容与方法无需改变。此外, 长期以来, 语法词汇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教师和学生均对此感到满意, 相信语法词汇方面的提高足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 他们的阅读训练仍以语法词汇和高考英语原有阅读题型为主。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 语法词汇固然重要, 关键是如何学习语法词汇。课堂观察发现, 语法词汇的操练多在孤立的单词和句子层面, 没有很好地结合阅读篇章, 而是剥离上下文, 这样不利于语言学习。

第二, 新题型的局限性。上述教师观念的形成受到学生表现的影响。从访谈得知, 学生普遍在信息匹配任务上得分较高, 使教师认为不必对此做针对性训练。另外, 为了保证答对率, 学生做信息匹配题时, 一般不采用略读与扫读策略, 如一位教师所说, “在高考中, 学生通常都会把文章从头读到尾, 所以略读和扫读并不是那么有用……在高考中, 即使你要求学生用这些策略, 他们也不敢用。所以我觉得这些策略不那么重要。”

可见, 虽然考试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 但指导教学未必一定奏效。如果考试所采用的题目难度不大, 容易应对, 便易遭忽视。要取得期望反拨效应, 试题需具有挑战性。如果学生需要刻苦训练才能拿到高分, 试题便会受到重视。另外, 由于高考无法对信息匹配题采取时间控制, 考生无需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解答此类题, 为了保险起见, 反而需要“慢读”和“细读”。这与NMETG命题人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希望把信息匹配任务设计得更贴近实际生活, 以此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略读和扫读的策略。教师和学生却只考虑在考试中保证得分, 因此而忽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再次表明, 用考试传递信息, 为平时训练提供指导, 效果有限。可以说, 教师因素与学生表现相互作用, 共同导致NMETG阅读改革的期望反拨效应受阻。

第三, 出题意图传递受阻。NMETG命题人的意图未能成功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高中学生一般从教师处获得高考信息, 而教师则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了解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说明会或研讨会, 往年的考题和市内举行的模拟考试, 以及每年出版的《考试说明》1。从访谈得知, NMETG说明会或研讨会实际内容较少, 教师从中了解到的信息不多。NMETG命题人也指出, 由于担心被扣上泄题的罪名, 在这类会上, 所能传递的有关考试改革的信息十分有限。所以, 教师都以关注往年高考题与市内举行的模拟考试为主, 通过分析考卷来揣摩命题人的思路与意图。显然, 这种揣摩与考试的初衷相去甚远。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考试说明》去了解高考信息。然而, 我们在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只看到了对原有阅读理解任务的要求, 却找不到针对信息匹配任务的要求。对此, 我们推测广东省有关机构没有根据阅读大题的改革及时更新《考试说明》。

有趣的是, 访谈中高中教师都认为2009年的《考试说明》对阅读大题的要求十分清楚明确, 有教师甚至认为近年来广东高考对英语阅读的要求变化甚微, 他们已牢记在心。不难看出, 教师或许没有仔细阅读《考试说明》从而洞察其中的疏漏之处, 或许未对新阅读任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多半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备考。至于命题人的意图, 只要不影响学生得高分, 可以忽略。

四、结语

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 篇3

关键词: 阅读理解 题型改革 应对策略 教与学

2015年8月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题型调整的说明》,对听、读、写等英语基本技能的测试,从题量到分值到题型,均有一定的调整。其中,一直占考试时间和分值较多的阅读理解也有了变化,增加了简答题,这对长期习惯于做多项选择的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新题型的特点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题型调整说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测试要求为:(1)能读懂英美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文章和材料。(2)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3)能读懂难度相当于Sons and Lovers的文学原著。(4)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能理解字面意义,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5)能在阅读中根据需要自觉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6)考试时间35分钟。

阅读理解新题型的测试形式为:采用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阅读材料共长1800个单词左右。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或根据问题做简短回答,答案不超过10个单词。新题型共15题,其中10道多项选择题,5道简答题。测试目的:本部分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既要求准确性,又要求一定的速度。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个单词。

以上可以看出,改革后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测试目的仍然紧扣大纲,1800词的阅读量较以前没有太多变化,题材仍以社会、文化、科技、常识、人物传记等为主,体裁多为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然而,题型改革减少了多项选择题的题量,从之前的20题减少为10题。在过去长期的阅读练习和考试中,一篇阅读材料后面有5个多项选择题,这已经成了阅读理解测试的标配。多项选择题作为一种客观性题型,克服阅卷人主观差异的缺陷,使命题和阅卷规范化,但同时使考生产生依赖性,只是被动地在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答案,缺乏自主的判断和归纳。减少多项选择题,新增简答题,则弥补了选择题的不足。该题型进一步测试学生对篇章整体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回答不超过10个单词的答题要求,则反映了学生对细节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高校英语专业均开设英语阅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多采用“阅读—练习—讲解—讨论”模式,然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词汇量不足。不少学生的词汇量仅来源于课本,词汇的匮乏,导致阅读中出现较多的生单词,成为阅读障碍,更无从理解如作者的态度、立场、情感等深层的内涵。(2)阅读量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诸如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对阅读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内容不了解,阅读中束手无策,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或错误。(3)阅读速度较慢和理解能力不足。阅读速度慢使得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读完所有阅读材料,完成所有题目。理解能力不足则是理解不够深入到位,甚至理解错误,直接影响答题的质量。(4)归纳能力欠缺。以前的阅读理解都是选择题,学生只需要在四个选项中选出答案,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更缺乏简练精确的归纳能力。

三、应对策略

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和新题型的要求,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可以从长期阅读到考前备战,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与学。

(一)阅读的长期性

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1.课外阅读的形式

英语阅读,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而应拓展课本以外的阅读空间。很多高校都会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而学生们是否读了、读懂了,全凭个人自觉。在阅读课堂教学以外,定时完成课外书目的阅读,写读书笔记,分小组讨论,然后从内容、主题、细节等方面做Presentation,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构建阅读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2.课外阅读的内容

不少学生的阅读,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分数,然而,没有广泛丰富的知识储备,视野是狭小的,思维方式是局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分数是不高的。因此,学生们需要明确:阅读的首要目的不是考试,阅读不是为了做题,有了广泛地阅读、丰富的背景知识,考试会变得轻松起来。

例如,2006年专业四级考试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来自于名著《简·爱》的片段节选,简·爱和罗切斯特第二次见面时的情景。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简·爱的身份是家庭教师,罗切斯特是她的雇主,这时候的简·爱对罗彻斯特是不甚了解、充满戒备的,而后者表现出的似乎不那么友好,其实内心已经感觉到了简·爱的与众不同。如果学生具备这样的认知,那么对于有关人物感受和心理推测之类的选择题,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对以上背景不了解的考生,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鉴于英语专业的特点,建议学生阅读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宗教、文学等相关的人文著作,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名人传记、欧洲历史、各国游记、文学名著等,从而拓宽视野,了解西方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阅读的教与学

目前高校的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课程一般开设四个学期,贯穿整个一、二年级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可见其对于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意义。

1.过渡适应期

第一学期是高中向高校专业学习过渡的时期,高中英语学习是“词-句-段落-语法-练习”的精读式模式,阅读理解是“阅读材料+多项选择”的固定题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对词汇和语法的应用,更包含语篇理解、逻辑分析、语境推断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这一阶段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介绍基本的阅读技巧,比如结合上下文猜词,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等,同时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首先是词汇量的积累,一定词汇储备是良好阅读的保障和基础,词汇的积累可以来源于课本,更可以来源于课外的英语阅读。另外,词汇的学习不仅是数量的积累,还需要掌握词汇的词性,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语言色彩,注意同义词、近义词、衍生词等的辨析。

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阅读中难免遇到复杂的长句、难句,这样的句子往往直接影响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能清晰地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从而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稳步提高期

第二和第三学期,是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提高的黄金时间,通过大量的篇章阅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全面提升阅读水平。

首先,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把握能力。阅读材料时,训练学生关注篇章首段、结尾、每段首句和尾句等,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平行,是递进,还是对比等,从而抓住篇章的主旨和作者主要的观点、立场、主张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拟写提纲的方式,有条理地分析篇章结构,准确理解主题和结论。

其次,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快速阅读训练。课堂上进行限时快读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并准确找到主题句、主张、结论等,以及相关重要的信息点。课堂外,学生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课外阅读。阅读量不足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不足,而阅读的速度和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期阅读中慢慢积累的,只有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在速度和能力上达到质的飞跃。

3.应试训练期

专四考试的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水平能力的测试。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考前则需要运用相关应试技巧,针对新题型进行强化训练。就多项选择题而言,常见的问题有:(1)细节题,根据题干及其中的定位词在原文准确定位。(2)猜词题:根据上下文的重述、解释、举例、近义词或反义词等线索推测词义,如果是“熟词僻义”,则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或结合相关知识、生活常识等猜词。(3)推断题:根据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合理推断,尤其注意标志性逻辑关系词。(4)主旨题:快速定位主题句,注意高频词,如果文中没有明显的主题句,则通过各段落的大意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主题。(5)观点态度题:根据中心思想、文体、语气等辨别其主张或态度,并注意辨析选项中词汇的语言色彩,是褒义、贬义或中性。

简答题是专四阅读理解的新题型,可以分三个步骤答题:(1)先浏览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2)阅读中理解中心思想,寻找关键词,准确定位。(3)根据要求,简洁、准确、概括性地答题,可以使用名词、名词短语、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使用句子则尽量用简单句,确保答案不超过10个单词。简答题以理解为基础,表达精炼概括,答案的精髓在于“简”和“准”。

四、结语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理解新题型,既延续了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的测试,又突出了理解基础上的概括表达能力,对英语阅读课程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调整教学与测试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题型的要求。学生需要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以适应新题型。最重要的是转变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读促学,以学助考。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2]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等.近三十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3]杨惠中.有效测试、有效教学、有效使用[J].外国语,2015(1).

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 篇4

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其中有很多技巧。读和读不一样,比如你看我这篇帖子和看报纸上的新闻时候都在读,但侧重点不一样。现在你是在精读,看报纸是浏览罢了。但要注意的是,读阅读B的时候不能用看报纸一样的那种浏览来速读,而应该始终记得自己的目的:观察文章结构!比如:第一段提出现象,第二段提出相关评论和作者论点,第三段给正例,第四段给反例,最后一个结论。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太俗,也没什么代表性,我只是为了说明一种文章内部一定有某种结构。限于时间和条件我就不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了。各位可以多练习一下,每次读都要在头脑中替作者构思该怎样写,怎样衔接,怎样才能更有说服力,渐渐的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千万别被作者把你的思路带进文章里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篇文章讲如何才能获取女孩子的芳心(我假设的),至今仍然没有女朋友的你(当然也是假设的)可能对这个话题就很感兴趣,对其中的细节若有所悟,文章所要传达的内容基本都被你吸收了。如果这是阅读A的文章,你就赚到了,回答问题可能也很轻松;可若是阅读B的文章,你就倒霉了,津津有味的读了半天,结果结构上的特点一点没领会。明白我的意思了没?

步骤二:从A到G仔细的看每一个选项,看一个确定一个,并对不能确定的选项作简单标记(4-5分钟)。

有了步骤一的基础,你可能很容易便能确定某选项的位置了,甚至没看到这个选项的时候你大概已经想到这个选项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几率很小),也可能对某几个还有些犹豫。不要紧,还有时间,继续下一步。

步骤三:仔细观察文章blank 处的上下文的每一个细节(连词、特定名词,etc),回到选项群按细节排查(4-5分钟)。

这时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了。所有的疑惑和难点都在最后这几个不好确定选项里面隐藏着。我的建议是通过细节部分进行排查。比如,在此blank之后文章中出现了一个之前从来没出现过的名词,而这个词在某个选项中被介绍过,那么此blank估计就该添这个选项了。细节有时候很难发现,这就需要你不断的把可以选项带回去试验(有点像方程验算)。其实只要精神足够集中,且无根本性的单词障碍,最后这几个绊脚石也是应该很容易被弄掉的!步骤四:不放心的话按照自己添的重新看一遍文章,而且注意,还是要速读!一般来说只要进行重点阅读就够了(1分钟之内)。

不过一般本人都省略这一步,因为我觉得最后这步意义不大。毕竟文章不是你写的,你选出来的选项可能在你看来还是不够完美,于是你会紧张,甚至又重新的去排查一遍……结果可能一无所获,在浪费了n多时间之后还把自己弄得很烦躁。得不偿失。

另外还有一些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1.7个选项中必然有2个是干扰项(这个白痴都知道。)这两个干扰项我总结有两种。一种是与正确选项有同样的连接关系(顺承、逆承、因果,etc)这种比较难辨别,要注意。另一种是简单的相关(比如同一本书里面的其他章节的内容),这个就要求你对文章的大体内容也要了解。

2.先入为主的选项不一定是对的,要在走头无路的时候敢于怀疑。也许步骤一中精神不够集中,对某处的结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就会导致你在第一遍选择的时候就弄错了某个选项;然而自己还不知道,还以为那个肯定保。这个要留神!

考研英语阅读题型解题技巧 篇5

1. 例证题 :

① 例证题的标记。当题干中出现example, case, illustrate, illustration, exemplify 时。

② 返回原文,找出该例证所在的位置,既给该例子定位。

③ 搜索该例证周围的区域,90%向上,10%向下,找出该例证支持的观点。

注意: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论点或是为了说明主题句。举例后马上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用例子中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④ 找出该论点,并与四个选项比较,得出选项中与该论点最一致的答案。

⑤ 例证题错误答案设计的干扰特征经常是:就事论事。

即用例子中的某一内容拉出来让你去选。(w)

要求:在阅读中,遇到长的例子,立即给这个例子定位,即找出起始点,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2. 指代题 :

① 返回原文,找出出题的指代词。

② 向上搜索,找最近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句子。

③ 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代入替换该指代词,看其意思是否通顺。

④ 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与四个选项进行比较,找出最佳答案。

3. 词汇题 :“搜索代入”

搜索法:即把搜出的结果和选项对比一下。

代入法:即当搜索不出来时,把选项分别代入原文,看看哪一个通,那么就是哪一个。

① 返回原文,找出该词汇出现的地方。

②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该单词的含义。

③ 如果该词汇是简单词汇,则其字面意思必然不是正确答案。

考研阅读不是考察字认识不认识,而是考察是否能根据上下文作出正确的判断。

④ 词汇题的正确答案经常蕴藏在原文该词汇出现的附近。注意不能靠单词词义直接往下推。

⑤ 寻找时要注意同位语、特殊标点、定语从句、前后缀,特别要注意寻找时的同性原则。比如:让猜一个名词词组(动词词组)的意思,我们就向上向下搜索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 隐蔽型词汇题:题干与原文的某句完全重合,只有一两个词被替换掉。隐蔽型词汇题的做法跟词汇题的做法几乎一样,往上往下找。

4. 句子理解题 :

① 返回原文找到原句。

② 对原句进行语法和词义的精确分析,应该重点抓原句的字面含义。若该句的字面含义不能确定,则依据上下文进行判断。注意:局部含义是由整体决定的。

③ 一般来说,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与原句意思完全相同,只不过用其他英语词汇换种表达而已。

④ 句子理解题的错误选项干扰项特征:推得过远。做题时应把握住推的度。

思路: 对句子微观分析 不行就依据上下文 选择时不要推得过远。

5. 推理题 :“最近原则”

① 标志: learn, infer, imply, inform

② 看是否可以通过题干返回原文或依据选项返回原文。一般要围绕文中的一两个重点进行推理。推理题无论通过题干能不能定位,我们都要把它固化到文章的一两点上。

③ 依据原文的意思进行三错一对的判断。先不要进行推理,若有一个选项跟原文的意思一模一样,

则该选项必然是正确答案。推理题不是考察我们的想象力,它实际是考察我们原文中的某几个点

如一个、两个点所涉及的问题我们读透了没有。因此,不推的比推的好;推的近的比推的远的要好。

④ 推理题的最近答案原则:不推的要比推的好,推的近的要比推的远的好,直接推出的要比间接推的好。(原文的某句话变个说法)

注意:做题时不能想得太多,推得过远。是否把原文读懂才是关键。

6. 主旨题 : “串线摘帽”

即在自然段少的时候串串线,串线法解不出来时,大帽子、小帽子摘一下。

① 主旨题的标志:mainly about, mainly discuss, the best title

② 串线法:抓首段和其余各段的第一句话,把其意思连接成一个整体。要注意总结性的提示词和转折词,特别要注意中心句。(主要针对自然段少的文章;针对自然段多的文章,主旨题最好联系中心句。找一个和中心句最贴近的)

③ 小心首段陷阱。

④ 逆向思维法、快速作文法。

⑤ 主旨题错误选项的干扰特征经常是:

⑴ 局部信息,即选项的内容小于文章的内容;

⑵ 范围过宽,即选项的内容大于文章的内容。

7. 作者态度题 :

① 标志:attitude

② 应精确理解四个选项的含义。

③ 不要掺杂自己的观点。

④ 可以寻找文中一些具有感**彩的词。如:fortunately, excessively, too many.

⑤ 举例的方式。

⑥ 抓论述的主线。把第一段读透,把其他各段的段首段尾句拉出来,看整个文章的谋篇结构。

⑦ 做作者态度题时特别注意:首先看清楚是谁对谁的态度。

8. 判断题 :

①看可否通过四个选项具体化到文中一点或者根据自然段原则定位。

②每个选项都应返回原文,不能凭主观印象进行判断。

③要重点抓是“三错一对”还是“三对一错”的关系(做题是要看清题目)。

9. 细节题 :

看完题目回到原文,重叠原文,得出答案

附:

重点题型中的几个问题:

① 词汇题:字面意思不是答案,要根据上下文推测其深刻含义

② 句子理解题:一般不要求推理,只看句子本身。

③ 推理题: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原文的重现,不一定非要经过逻辑推理从原文中得出。

正确答案的特征:

① 正确答案经常与中心思想有关。

② 正确答案的位置,最常见的三个位置是:段首段尾处、转折处、因果处。

③ 正确答案经常运用的原则是:同义替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④ 从语气角度来看,正确答案中经常含有不肯定的语气词和委婉表达的用词。如:can, may, might, possible, not necessarily, some.

⑤ 正确答案经常具有概括性、深刻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错误答案的特征:

第一大层次:① 无中生有 (未提及的概念);

② 正反混淆 (选项的意思跟原文的意思正好相反);

③ 所答非所问 (虽然选项的说法没有问题,符合原文,但和题干搭不上边)

第二大层次:① 过分绝对;

② 扩大范围(注意隐蔽型的扩大范围mostly);

③ 因果倒置;

④ 常识判断;

⑤ 推得过远;

⑥ 偏离中心;

⑦ 变换词性。

常识判断:如果一个选项仅仅符合常识,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还要看文章中类似的意思有没有出现;

如果一个选项不符合常识,一定不是正答案。

能够不由自主地按照正确的思路解题了,才表明我们正确掌握了这些技巧。

1.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解题技巧

2.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解题技巧

3.考研英语阅读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4.2017考研英语阅读:三类新题型解题技巧

5.考研英语阅读九大题型解题技巧

6.考研英语阅读解题技巧

7.考研英语阅读题解题技巧

8.2017考研英语阅读解题技巧

9.考研英语新题型解题技巧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一览 篇6

基础不好绝对不能代表你的考研成绩就不会好,学数学是要下苦功夫的,只要功夫下到了,是有很大的提高潜力的!另外,在这些科目中,数学是最能拉开分值的,总分要高还要靠它呀!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在复习数学时,大家一定要胆大心细,不仅要敢于落笔,还要在落笔的基础上确保正确性,保证做一个对一个。

基础绝对不能放过

数学最需要强调的是基础,大家要具备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很多同学不重视基础的学习,反而只是忙着做题,做难题,就想通过题海战术取胜,这是不行的,就像是不会走路的孩子总想直接跑步一样。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用多做题,做题量也是要保证的,这点在下面会说到。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分析一下数学试卷就会发现,80%的题目都是基础题目,真正需要冥思苦想的偏题、难题只是少数。回忆一下你做题时,暂不谈解题方法,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否清楚的了解了?要用到的公式、定理是否提笔就能写出来?这一点做不到,怎么能进入下一步寻找解题方法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呢?很多同学的回答肯定是还需要去翻书查找,要知道,考场上是没有课本的。所以,一定要先打好扎实的基础,再进行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的训练。

勤思考,多动脑

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7

1 英语阅读材料分析

从阅读理解文章类型上来看,阅读材料一般是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或者是科技方面的,或者是文化方面的,或者是经济方面的;从阅读理解体裁上来看,阅读材料一般是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记叙文;从阅读理解考题类型上来看,试题类型可分为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词语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

2 英语阅读语言能力提高的途径

2.1 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

在日常英语学习中,要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和英语小说;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手机上网等手段大量阅读最近和当天的英语新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词汇积累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阅读文章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文章来读,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英语阅读层次。

2.2 加强词汇积累和语法学习

英语语言的学习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要把重点放在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学习上。很多学习者片面的认为词汇的积累就是考前拿着字典记单词,把词汇的学习和积累与平时的阅读割裂开来,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英语单词和短语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学习和积累词汇,阅读是最好的手段,我们应该把词汇的学习和大量阅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词汇,在词汇的不断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比较长比较复杂的句子,并且这些句子往往会决定我们理解文章的程度和深度,因此必须要对这些句子进行结构分析,这就需要有一定语法知识。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把语法的重点放在同位语,定语从句,名词从句,倒装句和插入分割句上,便于我们对复杂句子的分析和理解。

2.3 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背景理解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阅读理解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社会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有科技方面的还有经济方面的等,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特别是英美文化和目前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我们如果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就便于理解阅读背景,不至于在阅读理解时对某些信息把握不准确。实际上,英语学习是语言和知识的统一,仅学语言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增加知识的积累。

3 英语阅读的应对策略

3.1 不同体裁,不同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文章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或者是议论文,不同体裁,阅读时侧重点应该不同。记叙文要特别注意人物的特点和特征,主要情节以及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背景和结局;说明文应该注意所说明的事物特点、作用和影响;议论文应该了解议论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所运用的论据和得出的结论。

3.2 阅读方法在阅读理解试题类型中的运用

在日常英语学习中,英语阅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略读法(skimming),查读法(scanning),跳读法(skimming)和研读法(study reading)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现拿阅读理解试题类型来分析不同的阅读方法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的运用。

从标题一阅读材料分析上我们知道,试题类型可分为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词语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这个信息应该在阅读文章前,浏览阅读理解问题题干时获得,也就是说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所涉及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问题(1)和(2)属于主旨大意题;(3)和(4)属于事实细节题;(5)和(6)词语理解题(7)和(8)属于推理判断题: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What is this passage mainly concerned with?3Which of the statements is ture?

(3)Which of the statements is ture?

(4)The author state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______.

(5)The word“…”in paragraph…can be replaced by______.

6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in line…?

(7)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_.

8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_.

如果问题题干中涉及到主旨大意题型,我们可以通过略读的方法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在实际的考试中略读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通过略读,考生可以了解到文章的体裁,题材和大意。

细节题一般都能在阅读文章中直接找到或间接的找到其线索,因此对于细节题我们可以略读和查读相结合。阅读文章时我们首先要略读,而略读的目的从应试角度上看有两个:一是了解大意;二是找到细节题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并结合细节题选项选出合适的答案。不能从略读中直接找的细节题答案的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查读来找到其答案。总的来说可以用三句话概况:浏览题干核心词;速读原文标线索;结合原文选答案。

对于词语理解和推理判断题型,我们在略读的基础上要进行研读,先找的这些题在文章中的线索,然后锁定位置进行认真研读,包括句子前后的语境分析(context)是和所涉及段落的主旨分析,从而准确找出答案。

3.3 认清主旨,辨别干扰项

干扰项自始至终都会存在于各题的从选项中,因此辨别出干扰选项是我们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利保障。干扰项的错误一般不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只是其内容与文章中所陈述或表达的不相符后者根本就不想干。干扰项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太具体,仅仅限于文中某一个细节,忽略了总体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二是太笼统,过分概况,超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三是只符合主观意识而不符合作者的观点,对一些比较熟知的阅读材料和题材或者对一个有个人习惯看法的问题,考生经常以自己的主观看法代替作者的观点,经常引起误解。

参考文献

浅析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的题型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常见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86-1

任务型阅读是南京市近几年来的一种中考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文章提供的信息,根据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任务型阅读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新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提供信息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理解、逻辑推理及社会生活的综合运用能力。试题仍将体现语言能力、智力能力和社会阅历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这种试题能够有效测试考生运用语言“做事”的能力,符合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常常以阅读短文填表格、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或阅读短文填空等形式出现。任务型阅读题则可以通过一篇短文或一幅图表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任务,命题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出多种题型,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查找题

信息查找题型就是给出一篇短文,题后设计几个问题。这种题型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中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在文章中找出能回答问题的关键句子,或者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细读问题要求,完成任务。在明白题意和文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后面的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去完成所要求的任务。总之,这类题型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例如,阅读短文,给下句空白处填词。

The around us is worse and worse.

试题部分短文如下:

But things are different today.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crowded, and were using up our natural resources too quickl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 around us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

短文中提到“environment around us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因此,根据阅读印象,迅速查找,应填写environment。

二、信息转换题

信息转换题是根据问题查找定位信息,加工分析并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的信息加工能力。主要包括:

1.词性转换。形容词、动词等词性转换;前缀和后缀转换。

例如:试题文章中有一段话如下:

When waiting in a line Wait Patiently instead of cutting to the front of the line.

要求填写图表中的56空。

Dont (56) to the front of the line

文章中cut在instead of后面,所以用cutting,而图表中的任务在Don’t之后,所以用cut。

2.词汇转换。反义词、同义词转换;另选其他词来释义;固定词组变换。

例如,词汇转换(同义词转换),下题可将句1中的more than转换为句2中的over等其他近义词。

句1:It took us more than an hour to arrive there...

句2:It took us over an hour to get there.

例如,词汇转换(另选其他词释义),可将句1中的online解释性地转换为句2中的on the Internet。

句1:You can read them online.

句2:An ebook is a book you can read on the Internet.

3.句型转换。连词介词的运用;句子结构转换;语法匹配(to, ing, ed主被动的应用等)。

例如,同义句转换(句子结构转换),变换句子结构,可将句1转换为句2的形式。

句1:He worked so hard that he succee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in 1973.

句2:It was hardworking of him to succe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ice in 1973.

三、信息归纳题

这类题需要运用情景推理和合理想象,根据问题查找定位信息,找共性的东西,归纳概括出最佳答案,以提高信息概括能力。这些题具有概括性(在最大程度上覆盖栏内信息)、针对性(量体裁衣,大小适度)、醒目性(简洁)等特点。

常见概括性的词有主题:title、topic;原因:reason(s)、cause(s);结果:result、effect;目的:aim、purpose;方法:method;观点:thesis;优劣:advantages、disadvantages;结论:conclusion(s);建议:advice、suggestion(s)。

例如,根据“Statistics about school kids not having breakfast”表中内容1、内容2内容填写表头。

内容1:They cant listen carefully in class.

内容2:They feel sleepy all day.

从内容1、内容2可以看出,是要求填写学生不吃早饭的结果,应该是Results。

总之,“任务型阅读”介于阅读理解和写作之间,其任务已不同于阅读理解中的选择题或书面表达,而是只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去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即完成相应的图表或文字练习,从而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葛炳芳.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2001(10).

上一篇:父母的初一语文作文下一篇:活动形式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