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精选11篇)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屈原《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一、学会处理好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比较“加点词的用法”的异同, 虽然说是比较词的用法, 但实际上我们在做题时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 即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按理说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知道加点词的意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项, 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如:
(2013年南宁市中考) 第14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
B. 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然胡不已乎
D. 以丛草为林不以疾也
A中“之”前一个是“的”, 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是“……的样子”, 后一个是“那么, 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 后一个是“认为”;B中“则”的意思是那么, 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学会将纷繁复杂的虚词加以归类的同时, 特别 识记虚词常用的用法与特殊用法
新课程初中语文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然、故、其、或、于、则、以、而、自、何、也、乎、乃、且、若、为、者、焉、虽等。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 虚词的难易程度还是适中的, 基本上检测的是虚词用法中的常用用法, 很多时候区分度就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 如:
(2012年南宁市中考) 第1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
D. 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 它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 意思有:原因、缘故;所以, 因此;本来, 原来。而A选项中的“故”都是连词, 所以的意思。“其”可以做:代词, 意思有他的、她的、它的、这些、那些;语气词, 表示反问、揣测或命令;连词, 如果、假如。在“其”的用法中做代词、连词时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而作副词表示加强语气时就比较难, 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特别积累它的这类用法的句子。如B选项:前者是代词, 他的;而后者是语气词, 加强反问语气。“而”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C选项都是连词, 但前者表示承接关系, 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用法不同。“于”的用法有:作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可译为“在”“方面”“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作介词, 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作连词,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等。D选项:前者是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后者也是介词, 表比较, 比的意思。
三、养成多读多思的习惯, 在读中培养语感并体会 文言的乐趣
一、学会处理好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比较“加点词的用法”的异同,虽然说是比较词的用法,但实际上我们在做题时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即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按理说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知道加点词的意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项,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如:
(2013年南宁市中考)第14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是 “……的样子”,后一个是“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B中“则”的意思是那么,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学会将纷繁复杂的虚词加以归类的同时,特别识记虚词常用的用法与特殊用法
新课程初中语文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然、故、其、或、于、则、以、而、自、何、也、乎、乃、且、若、为、者、焉、虽等。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虚词的难易程度还是适中的,基本上检测的是虚词用法中的常用用法,很多时候区分度就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如:
(2012年南宁市中考)第1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
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它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意思有:原因、缘故;所以,因此;本来,原来。而A选项中的“故”都是连词,所以的意思。“其”可以做:代词,意思有他的、她的、它的、这些、那些;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或命令;连词,如果、假如。在“其”的用法中做代词、连词时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作副词表示加强语气时就比较难,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特别积累它的这类用法的句子。如B选项:前者是代词,他的;而后者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而”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C选项都是连词,但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用法不同。“于”的用法有: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方面”“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作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作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等。D选项:前者是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后者也是介词,表比较,比的意思。
三、养成多读多思的习惯,在读中培养语感并体会文言的乐趣
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中有一种是语气词,这类虚词的用法学生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一类虚词也更能体现出文言的韵味,在中考中也常见。如(2012年南宁市中考)“其如土石何”中“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又如(2009年南宁市中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语法不做要求的前提下,读一读这类句子,在读中体会句子内在的关系,在读中体会文言虚词的妙处。如把“其如土石何”和“如土石何”对比读,你会发现句子的音韵、节奏、语气都不一样。又如读一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你会觉得很有趣:如果从停顿和语气来读,你会觉得作者的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予独爱莲)。如果把“之”去掉和不去掉对比读,你会觉得文言的韵味也完全不一样,有“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长句可以变成短句,读起来不费劲,语气比较舒缓,有一种韵律美。没有“之”“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感觉文言的韵味没有了。 像这类文言虚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如也、乎、何、若等,平时在积累之空隙拿这些句子读一读,相信你也会乐在其中的。
缪公(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huò) 虽驽(nú ) 肉袒( tǎn )
盆缶(fǒu ) 案图(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miǎn) 诈佯(yáng ) 列观(guàn )
皆靡(mǐ )传舍(zhuàn) 甚倨( jù ) 不怿(yì )衣褐(yì hè ) 睨柱(nì)
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捧)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召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解释下列词语
⑴拜为上卿 授予官职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担心
⑶布衣之交平民(借代) ⑷请指示王 指出,给...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敬酒或献礼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旁系亲属
古今异义
1、窃计欲亡走燕 古:跑;今:行走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尊重;今:严格
3、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呈献;今:演奏或取得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前往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扬言,动词;今: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妃嫔;今: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 古:上;今:与左相对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 穿 ④相如前进缶 走向前
2、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在朝廷上 ③怒发上冲冠 向上
3、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撞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 使……回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3、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4、状语后置: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5、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大王见臣(于)列观。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一词多义
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顾 ①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环顾)③莫我肯顾(顾惜、顾念)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拜见)⑤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只不过)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 ③ 而君亦幸赦臣(幸而,幸好)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只不过)
之 ① 伐齐,大破之(代齐国) ②秦昭王闻之(代这件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用来)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来” )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而 ① 夫秦强而赵弱 (表并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如果)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表承接) ④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表转折,但是)
苏武传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 )通使相窥( )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 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丈人 古: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今:岳父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不幸 古:去世 今: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操持 古:拿着 今:料理、筹划 春秋 古:年龄 今:春季、秋季
成就 古:成全。今: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货物 古:财务,礼品 今:供出售的物品
①结构助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一)动词。
1、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表并列,译为“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其”
www.5y
kj.co
m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其”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www.5y
kj.co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用心
爱心
专心
练一练:
(2000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因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2001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用心
爱心
专心
www.dachengjiaoyu.net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及其练习
编辑 大成语文
9.【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集大成者
有大智慧 010-51626123
大成语文
www.dachengjiaoyu.net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集大成者
有大智慧 010-51626123
大成语文
www.dachengjiaoyu.net
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集大成者
有大智慧 010-51626123
大成语文
www.dachengjiaoyu.net
答案: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集大成者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12.【以】 难点例释: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3.【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4.【于】yú“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ū”。 (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超过,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注意读音。⑴yú,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⑵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ブ战》;⑶其它都读上声。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
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知识点2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方法指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知识点3 文言文翻译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
【例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春秋》)
【乙】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选自《史记·列传·管晏列传》)
注释:(1)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2)涂:同“途”。(3)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4)戄然:惊惧的样子(5)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6)寤:同悟
【题干】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吏二缚一人诣王()(2)圣人非所与熙也()..(3)摄衣冠谢曰()(3)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答案】(1)到(2)同嬉,开玩笑(3)道歉(4)这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熙”是通假字,“谢”“是”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题干】
2、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入闺久之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所以然者何 颓然碧窈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B项中“于”皆为“在”。【题干】
3、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答案】(1)难道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2)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第一句“得无„„耶”反问的语气要译出来,“善”字在理解准确。第二句先根据注释了解“缧绁”的意思,再译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题干】
4、从以上两则故事中,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善于辞令 能言善辩 知错就改(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解析】借助注释,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从性格、精神品质方面表现分析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07-08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03-18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06-02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积累02-15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02-28
高考语文复习2文言虚词检测05-26
初中语文文言文09-17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2-30
[语文论文]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05-02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