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目录(通用9篇)
一、领导重视
1、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员岗位责任制。
3、检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记录。
4、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处理案例。
5、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二、师资素质
1、心理教育人员参加市、区心理教育研讨会学习记录。2--01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记录。
2--02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记录。
2--03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记录。
3—01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体会。
3—02各学科心理辅导课教案。
4、教师问卷。
5、“人生感悟”集锦
三、活动场地与设施
1、学生档案。
三、动场地与设施
1、学生档案。
2—-01心理健康教育书籍。
2—02锦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材料。2—03心理健康教育资料。
2—04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2—05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材料。
3、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经费。
4—01家长学校实施方案。
4—02家访记录。
4--03家长问卷。
4—04家长会记录。
4—05家长体会。
4—06致家长一封信。
4—07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家长会)
4—08家长报。
4—09家长学习内容及反馈
四、教育过程
1、刘家蓝天希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五年规划。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
5—0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记录。
5—02心理健康教育小报《芳草地》、校报《蓝天报》。6—01心理行为现状调查问卷。
6—02学生的现状况分析报告。
6—03学生心理素质测量。
6—04气质量表分析报告。
6—05气质量表。
6—06学生问卷。
6—07各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材料。
7、心理辅导讲座记录。
8—01心理咨询信。
8—02心理咨询体会。
8—03班级咨询记录。
8—04学校咨询记录。
8—05跟踪咨询记录。
8—06心理咨询回信选。
9—01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记录。
9—02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纪实。
9—0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9—04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方案。
9—05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9—06大队会纪录。
9—07“今天我当家”活动。
9—08“竞选班干部”活动。
9—09“新闻发布会”活动。
9—10“小创”活动。
9—11“社会实践日”活动。
9—12“学法交流会”活动。
9—1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劳动”活动。10—0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10—02考核评估标准,各学科心育渗透标准。10—03主题班队会评比标准。
11、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制度。
五、教育质量
1、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评估内容及评估纪录。
2、教师以良好心理素质面对、影响学生案例。
3、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
4、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5、咨询、教育案例。
6、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学生问卷。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资源逐渐呈现出信息量大、增长快速、形态各异的突出特点,这在满足教育训练需求的同时,也因资源的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问题,带来了查找和共享困难,严重制约了资源效益的发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并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作为 “中国数字教育2020”的首位行动计划[1]。目录体系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组织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已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中广泛应用[2,3,4],并取得了良好的共享效果。本文借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设计思想,在充分考虑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以第四军医大学的实践为例,构建了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资源管理水平与共享效率。
1 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概述
目录体系即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对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目录,并以目录数据的形式发布信息资源,为使用提供统一的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交换[5]。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层,通过目录体系能够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加工与利用;(2)在教育机构内部,通过目录体系能够有效实现集成管理与重用共享;(3)在教育机构之间,通过目录体系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决策支持与业务协同。
1.1 目录体系的概念模型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公共资源库和交换资源库均依托业务部门建立,提供者从中分别提取出公共资源和交换资源的特征信息,编目形成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注册到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库和交换服务核心元数据库中,分布生成公共资源目录和交换服务目录,使用者通过目录服务系统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查询[6]。
1.2 目录体系的工作流程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院校信息资源服务部门对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目,并通过元数据注册系统向管理者注册。管理者发布已注册的目录内容。用户通过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向管理者发送目录查询请求,管理者将查询结果返回给使用者。
2 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的关键技术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以元数据为核心,以资源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元数据定义方法、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和主题词表的抽取方法等。
2.1 核心元数据
元数据即描述数据的数据,它按照一定标准,从信息资源中抽取出相应的特征,并组成特征元素集合[7]。
200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发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其目的是为资源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以统一开发者的行为,确保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广泛共享[8]。该规范指出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9类,但近年来学科网站发展迅速,教育服务功能突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信息资源[9],因此也应将其纳入编目范围。
针对上述类别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提供的元数据基础上,以简洁、实用、可操作为原则,剔除使用频率极低的元素,本文将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核心元数据定义为如表1所示,包括标题(Title)、作者(Creator)、学科(Subject)、关键词(Keywords)、描述(Description)等11个必选元素,以及出版者(Publisher)、其他作者(Contributor)、来源(Source)、关系(Relation)等8个可选元素。
2.2 信息分类与编码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共享和服务[10]。教育信息资源一般采用资源类型、学科、适用对象三种分类标准。其中,资源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卷、课件、网络课程、学科网站等10类,学科分类标准以教育颁布的学科分类(一级、二级)目录内容为准,适用对象根据实际的本科生、研究生学龄划分。在实际目录体系建设过程中可综合利用这三种分类方法,进行多视角资源组织与呈现,如图3所示。
为了方便、清晰地管理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有必要制定信息资源标识符的编码规则。教育信息资源标识符一般由前段码与后段码两部分构成,前段码可由生成规则库自动生成,后段码由目录中心管理和分配,但必须保证后段码的唯一性。
2.3 主题词表
主题词表又称为叙词表,是一种语义词典,由词及其各种关系组成,能反映各学科领域及主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主题词表主要用于信息集合的划分、检索时的后控制,以及标引时的自动或辅助选择标引词。因此主题词表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实现智能化检索的重要途径。目前,教育部已发布了《教育主题词表》,但是这些主题词表的组织角度和深度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资源的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参照已有主题词表和《中图法》(第四版),制定编制专门针对教育训息资源目录服务的《教育信息资源主题词表》,对涉及的专业规范词予以补充和定义,建立主题词及词间关系,提高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和效率。
3 第四军医大学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实践
第四军医大学按照目录体系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要求,对现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组织,建立了一个有统一数据模型、有多种用户视角、可交换、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实现了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组织、管理与利用。
3.1 目录体系的结构设计
根据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本文将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整体架构设计为如图4所示,包括编目系统、共享信息服务系统、目录传输系统、目录管理系统、目录服务系统5大模块。
3.1.1 编目系统
编目系统根据部门共享信息资源的内容,提取其基本特征,进行核心元数据赋值,形成目录内容。编目对象是上述10类教育信息资源。编目系统能够通过自动、机辅两种方式完成元数据元素的赋值,同时支持元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
3.1.2 共享信息服务系统
共享信息服务系统由各部门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基本功能包括:从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中生成本部门用于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发布系统;提供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服务,用户可以浏览、查询、下载共享信息。
3.1.3 目录传输系统
目录传输系统实现目录内容在内容信息库与管理信息库之间的传输,基本功能包括:按照交换体系技术要求建立部门与目录服务中心之间的传输通道;支持各个部门将目录内容自动提交、存储到目录服务中心;将未通过目录服务中心审核的数据回退。
3.1.4 目录管理系统
目录管理系统实现对目录内容的审核、更新、维护,并管理目录服务地址,监控目录系统的运行。
3.1.5 目录服务系统
目录服务系统基于目录内容服务信息库,向用户提供目录内容查询检索服务。基本功能包括:向目录内容信息库发出目录检索查询请求;按照目录服务接口技术要求,封装返回的查询结果,并返回给查询请求者。
3.2 目录体系的建设成效
第四军医大学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资源类型为主分类依据,以学科、适用范围为辅助分类依据,目前完成了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库、学科网站库等6个子目录体系的建设,如表2所示。
在目录体系建设过程中,各教学业务部门提供用于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学校网络中心负责元数据赋值、信息编目及目录管理工作,并以 “第四军医大学教学在线”网站(http://itais.fmmu.edu.cn)作为载体,提供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定位、检索和共享服务。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制定了如图5所示的信息资源应用指导,设计了学生自己学习和教师教学设计两条信息资源使用路线图,引导其规范、有效地获取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了学校各类资源的高效组织与管理,校内外用户可以方便地发现、检索、使用资源,其中网络课程近3年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并可以同支持《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标准(CELTS-41.1)》的各类教学平台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使用率显著提升。
4 结束语
有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现阶段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借鉴目录体系的设计理念与建设技术,初步探索了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概念模型、运行原理、及关键技术,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目录体系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小范围探索与试用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此外资源共建共享还受到建设者的共享观念、共享平台、共享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实现基于目录体系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还需要对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本质特征、建设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R].2012.
[2]李文生.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1(9):10-15.
[3]The European Commission.German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Directo-ry(DVDV)[EB/OL].(2012-6-20).http://www.epractice.eu/cases/dvdv.
[4]Oliver Günther.UDK:A European Environmental Data Catalogue[EB/OL].(2012-6-20).http://www.ncgia.ucsb.edu/conf/SANTA_FE_CD-ROM/sf_papers/guenther_oliver/my_paper.html.
[5]李田.教育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设计与实现[D].天津:南开大学,2007.
[6]GB/T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7]陈川,等.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6):153-155.
[8]CELTS-41.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2002.
[9]宁玉文,沈霞娟,高东怀.基于知识管理的医学学科网站设计[J].信息技术,2012(3):150-153.
关键词:专业目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专业目录作为指导性文件,是高等职业学校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的重要依据。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3〕6号),启动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修订工作。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它对高等职业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录》修订背景和意义
1.当前高职专业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以前,我国没有系统全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基本都是简单套用本科目录。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问题逐渐暴露。为了引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行。这是我国高职(专科)层次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专业目录,填补了我国缺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空白。《目录》分为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专业种数为532种,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目录》实施9年来,为引导高等职业学校科学设置专业,形成合理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宏观指导、规划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但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变化,现行《目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显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现有专业目录框架及专业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目录》的实施,专业大类和专业类一直没有变化,但《目录》外专业却不断增加。截至目前,专业总数已由原来的532种增加到1167种。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已经很难涵盖所有专业,因此出现了专业与专业大类、专业类不够匹配、划分不够准确的问题。
二是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我们发现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备案专业目录中,有的专业名称类似,有的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专业名称最长的达到17个字。
三是专业的设置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由于行业之间交叉融合,在专业设置评审时,各专业大类之间的评审专家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各专业大类下都设置涉及两个或以上行业的专业。一些新兴职业和交叉岗位所需的对应专业,设置又较为困难,难以体现在目录中。
四是《目录》专业划分衔接不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完善。修订后的中职目录专业进行了调整,结构进行了创新,而现行高职专业目录在设置、结构等方面难以衔接匹配。
2.当前《目录》修订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目录》实施以来的近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社会进步和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专业目录及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是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战略新兴产业兴起,行业交叉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导致新的职业岗位(群)不断涌现,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模式,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
四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优化、招考制度改革、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等亟待深化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改革。
因此,组织开展《目录》修订工作,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目录》修订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本次《目录》修订工作,是以2004年发布的《目录》内专业以及经教育部备案的目录外专业为基础,重新组织调研论证,对现行《目录》基本框架、专业体系、专业简介等方面进行全面修订。修订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和着力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1.修订《目录》遵循的原则
(1)主动适应,服务发展。通过构建新的目录体系和专业调整新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优化,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吻合,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继承创新,灵活设置。在过去专业设置的基础上,保留符合需求、成熟、稳定的既有专业,以体现政策延续性。同时,在保证专业内涵、培养规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灵活设置专业(技术)方向,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科学规范,体现特色。遵循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及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专业口径要宽窄适宜,专业名称和内涵要科学规范。同时,要围绕学校、学生、家长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创新《目录》内容结构,拓展《目录》服务功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4)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目录》修订应注重与中等职业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衔接。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层次和类型结构,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衔接和连续,以适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2.着力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1)处理好“宽”与“窄”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职业的内涵在发生变化,新的跨专业复合型的职业岗位(群)不断出现。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宽专业、窄方向、宽窄结合”的原则,力求使所设置的专业达到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宽”强调了专业的普遍适应性,而“窄”则凸显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2)处理好“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关系。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前沿领域,坚持“现实为主,兼顾长远”。要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及时把握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适当超前设置新专业和有潜在发展前景的专业。
(3)处理好“科学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专业目录的设置,不是单纯地增加或减少几个专业,专业大类也不是进行简单的拆分、合并或者更名。专业名称和内涵应科学规范,力求准确反映职业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应统筹兼顾与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专业设置的衔接,明确中职、高职和本科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
(4)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也要主动适应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坚持“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的原则。同时,要按照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要求,改革专业设置管理方式,灵活设置专业,建立职业院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三、对《目录》修订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录》修订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在修订工作启动之际,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几点建议:
1.精心组织,提高目录修订成效
《目录》的修订工作涉及全国59个行业(专业类)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200多所高职院校以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在组织管理上,要求精心谋划,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在调研论证时,要量大面广,既要覆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学校,同时要兼顾大、中、小、微型企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理顺关系,推进中高职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专业目录的衔接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础工作。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的衔接,要求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及口径,规范专业的设置标准。同时,要建立专业衔接工作机制,以行业和企业标准指导和规范专业衔接。
3.调整机制,改革目录管理方式
《目录》修订工作多年才进行一次,合理的专业设置管理方式是引导职业院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机制,对接人力资源市场,开发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专业设置信息采集、发布和预警机制,实行专业设置信息公开常态化,加强社会监督。各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专业建设规划,充分发挥依法设置和调整专业自主权,建立健全专业质量监督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晓宏,刘楚佳,黄晓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24(2):67-70.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名称:电话号码:
2、地址:邮政编码:
3、负责人:联系人:
4、学校教职员工数:其中,男: 人,女:
5、全校学生数: 其中,男: 人,女:
6、全校设有 年级,共 班
7、医务室,校医(保健老师)名
8、健康教育课开课
应开班级数开课班级数开课率(%)
9、自来水笼头数
10、厕所: 座,蹲位 个(男个)
11、供应开水的设备(种类、数量)
12、健康教育设备登记
摄像机、录像机、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投影仪等
13、健康教育阵地登记(宣传栏、广播、校刊等)
14、每学期学生缺课率
二、组织网络
1、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文件或打印件盖章)
2、网络图
三、计划
1、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含健康教育)
2、每学期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四、总结
每学期结束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五、课本
每学期使用的课本封面复印件
六、每学期的总课表、分课表、教具目录
七、授课教师名册,培训记录(培训形式、材料、签到、学时)
八、教案:每年级选5份
九、学期考核情况
1、学生考试成绩册复印件
2、各年级考试样卷
3、成绩分析
4、学生健康行为考核情况
十、禁烟
1、学校禁止吸烟的制度
2、每学期禁烟活动的记录和有关原始材料
十一、每学期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材料(含每季度健康教育活动)
十二、每学期健康教育公开课的有关材料
十三、每学期其他活动情况
1、记录
2、原始材料
3、照片
十四、有关的文件和制度
十五、每学期学校对教职员工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记录、总结
十六、每学期专栏和/或黑板报小样、原稿、照片
十七、征订卫生科普报刊及卫生宣传材料的资料
十八、下发卫生宣传材料的资料
十九、健康教育经费使用情况
1.建设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承诺书 2.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申报表 3.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实施方案 4.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5.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相关制度 6.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会议记录 7.健康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8.关于明确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的通知
9.无烟单位创建方案及控烟工作领导小组 10.控烟工作相关制度
11.单位职工吸烟情况统计表(姓名、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烟龄、是否准备戒烟、吸烟率等)
12.单位职工吸烟率下降情况统计表(统计11中吸烟人群戒烟情况)
13.控烟工作巡查记录 14.控烟工作奖惩记录 15.控烟标识图片
16.健康活动室图片、室内健康自测设备清单及图片 17.健康教育专栏设置清单及内容图片(一年6期)18.阅览室照片、健康知识类书籍索引
19.职工健康档案(包括健康监测资料、风险评估资料、健康干预资料及总体分析评价报告)20.健康讲座活动记录4次(通知、签到、课件、照片、活动报道等)21.工间操制度及开展工间操的照片
22.群体性健身活动(爬山、运动会、广播操)资料(通知、方案、照片、报道等)
22.健康主题活动2次(戒烟竞赛、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演讲比赛等),有通知、活动方案、照片、报道等 23.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清单及印发记录 24.职工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 25.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情况统计
26.食堂的卫生许可证及食堂工作人员有效健康证明及培训合格证(有食堂的提供)
外国教育名著目录
[1] [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古罗马]昆体良.任钟印译.雄辩术原理[M].昆体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 [荷]伊拉斯谟.王承绪译.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 [西]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瑞典]爱伦·凯.卫肇基译.儿童的世纪[M].上海:上海晨光书局,1935.[7]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捷]夸美纽斯.任宝祥译.母育学校[M].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 [瑞士]裴斯泰洛齐.北京编译社译.林哈德与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 [瑞士]裴斯泰洛齐.夏之莲等译.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瑞士]赫梅尔.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R].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2] [瑞士]皮亚杰.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3] [意]康帕内拉.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合译.太阳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 [意]亚米契斯.夏沔尊译.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 [意]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方法[M].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 [意]蒙台梭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 [英]莫尔.戴镏龄译.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英]培根.何新译.新大西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 [英]弥尔顿.任钟印译.论教育[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0] [英]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 [英]欧文.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M].欧文选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英]斯宾塞.胡毅、王承绪译.教育论[M].斯宾塞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 [英]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节选本)[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英]赫胥黎.单中惠、平波译.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 [英]沛西·能.王承绪、赵瑞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26] [英]罗素.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7] [英]克拉克.(无中译本).教育与社会变革[M].伦敦:夏洛顿出版社,1940.Clarke,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The Sheldon Press,London,1940.[28] [英]奥康纳.(无中译本).教育哲学导论[M].伦敦:1957.O’Connor,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London,1957.[29] [英]利文斯通.邓明言译.论教育[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0] [英]尼尔.(无中译本).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谈谈萨默希尔学校)[M].纽约:哈特出版公司,1960.Neil,Summerhill: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Hart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60.[31] [英]阿什比.a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 [英]波兰尼.a译.个人知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3] [英]金.a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 [英]杨.a译.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法]拉伯雷.鲍文蔚译.巨人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6] [法]蒙田.王承绪译.论儿童的教育[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7]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法]爱尔维修.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M].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9] [法]狄德罗.(无中译本)俄罗斯大学计划[M].十八世纪法国自由主义与教育:拉夏洛泰、特格、狄德罗和孔多塞关于国家教育的论著[C].纽约:希尔图书有限公司,1932.[40] [法]比奈.曹展漠译.儿童学的新观念[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41] [法]涂尔干(迪尔凯姆).沈杰译.教育与社会学[M].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2] [法]涂尔干(迪尔凯姆).a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 [法]阿兰.洪丕熙译.教育漫谈[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4] [法]马里坦.(无中译本).教育处在十字路口[M].耶鲁大学出版社,1943.Maritain,Education in the Crossroad,Yale University Press,1943.[45] [法]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46] [法]富尔.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7] [法]德洛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8] [法]布尔迪约、帕斯隆.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 [德]安德里亚.黄宗汉译.基督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0] [德]康德.瞿菊农译.论教育[M].康德教育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51] [德]席勒.a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 [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教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3] [德]费希特.梁志学等译.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4] [德]福禄培尔.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5] [德]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 [德]福禄培尔.(无中译本).幼儿园教育学[M].纽约:1895.Froebel,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Translated by Josephine Javis,D.Appleton and Company,New York,1985.[57] [德]拉伊.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8] [德]凯兴斯泰纳.刘钧译.工作学校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59] [德]梅伊曼.(无中译本).实验教育学概论[M].柏林:1914.Meumann,原名为德文,Willhelm Engelmann Verlag,Leipzig/ Berlin,1914.[60] [德]斯普朗格.(无中译本).文化与教育[M].1919.Spranger, 原名为德文,Quelle and Meyer Verlag,LeipZig,1919.[61] [德]博尔诺夫(鲍勒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 [德]克拉夫基.(无中译本).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M].1963.Klafki, 原名为德文,Beltz Verlag,Weinheim,1963.[63] [德]布雷岑卡.a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65] [德]哈贝马斯.洪佩郁、蔺青译.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66] [俄]托尔斯泰.阿兰·宾什、迈克尔·阿姆斯特朗编译(英译本).论民众教育[M].托尔斯泰论教育[M].伦敦:阿芙隆出版社,1982.[67] [俄]乌申斯基.郑文樾、张佩珍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8] [苏]克鲁普斯卡雅.卫道治译.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M].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69] [苏]马卡连柯.许磊然译.教育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70] [苏]马卡连柯.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 [苏]马卡连柯.a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72] [苏]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3] [苏]苏霍姆林斯基.毕淑芝、赵玮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育人三步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4] [苏]赞科夫.杜殿昆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5] [苏]巴班斯基.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6] [美]贺拉斯·曼.(无中译本).十二报告[M].共和与学校:贺拉斯·曼关于自由人教育[M].纽约:师范学院出版社,1957.Horace Mann,The Twelveth Annual Report,from Laerence A.Cremin(ed.),The Republic and School:Horace Mann on the Education of Free Man,Teachers College Press,N.Y,1957.[77]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美]克伯屈(基尔帕特里克).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9] [美]桑代克、盖滋.王丐萍译.教育之根本原理[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4.[80] [美]巴格莱.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 [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2] [美]杜威.a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83] [美]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 [美]赫钦斯.(无中译本).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冲突[M].纽约:1953.Robert M.Hutchins,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tey,Harper and Brorhers,New York,1953.[85] [美]赫钦斯.a译.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6] [美]贝斯特.(无中译本).学术的复兴[M].纽约:1955.Arthur Eugene Bestor,The Restoration of Learning,Alfred A.Knoff,Inc.,New York,1955.[87] [美]古德曼.(无中译本).荒谬的成长[M].纽约:1960.Paul Goodman,Growing up Absurd,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60.[美] [88] 布卢姆.(无中译本).教育目标分类学[M].纽约:戴维·麦基公司,1956,1969,1972.Bloom,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David Mckey Company,New York,1956,1969,1972.[89] [美]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90] [美]里科弗.(无中译本).教育与自由[M].纽约:1959.H.C.Rickover,Education and Freedom,E.P.Dutton and Co.,Inc.,New York,1959.[91] [美]科南特.陈友松主译.今日美国中学[M].科南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2] [美]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93] [美]布拉梅尔德.(无中译本).教育即力量[M].纽约:1965.T.Brameld,Education as Power,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New York.[94] [美]索尔蒂斯.(无中译本).教育概念分析导论[M].马萨诸塞:阿迪森-韦斯利出版公司,1986.J.F.Solt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oncepts,Adddison-Wesley Publshing Company,Reading,Massachusetts,1986.[95] [美]伊里奇.(无中译本).非学校化社会[M].纽约:1972.I.Illich,Deschooling Society,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New York,1972.[96] [美]舒尔茨.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7] [美]舒尔茨.a译.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98] [美]鲍尔斯、金蒂斯.王佩雄等译.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9] [美]克雷明.(无中译本).公共教育[M].纽约:1976.L.A.Cremin,Public Education,Basic Books,Inc.,Publishers,New York,1976.[100] [美]布鲁贝克.郑继伟、张伟平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二版).[101] [美]布鲁贝克.a译.教育问题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02] [美]科尔伯格.(无中译本).道德发展文集[M].纽约:1981-1986.L.Kohlberg,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New York,1981-1986.[103] [美]博克.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4] [美]加德纳.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5] [美]古德兰德.(无中译本).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M].纽约:希尔图书公司,1984.J.I.Goodlad,A Place Called School,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84.[106] [美]库姆斯.赵宝恒、李玢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07] [美]派纳.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8] [美]范斯科德.a译.美国教育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9] [美]奥恩斯坦.a译.美国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0] [美]阿普尔.a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美]麦克米伦.a译.教育哲学[M].三联书店,1988.[112] [美]克尔.a译.大学的功用[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13] [加]范德格拉夫.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版).[114] [日]福泽谕吉.群力译.劝学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15] [日]小原国芳.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全人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6] [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迪努.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7] [巴西]弗莱雷.a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安全教育
《安全伴我成长》开发计划目录
前言 校长寄语
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第1课
交通安全常识 第2课
消防安全常识
第3课
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 第4课
意外伤害的急救常识
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公共社会事故
第5课
饮食卫生常识
第6课
春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 第7课
公共场所安全常识安全常识 第8课
突发事件应对常识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校园内外事故
第9课
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常识 第10课
体育活动安全常识 第11课
课间活动安全常识 第12课
防拥挤踩踏常识
第13课
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常识 第14课
网络安全常识 第15课
禁毒教育知识
第四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 第16课
防地震安全知识 第17课
防溺水安全知识 第18课
防雷电安全知识
第19课
防洪水安全知识
第五单元
单元主题:预防和应对其他安全事故 第20课
心理健康知识
第21课
防暴、防诱骗安全常识 第22课
节假日安全常识 第23课
外出旅游安全常识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掌握基础法律知识 第24课
学习法律有必要 第25课
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1、义务教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义教员职责、学籍管理制度、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防流控辍工作制度、适龄儿童入学登记制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办理退学工作制度、义务教育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家访制度、学校的奖惩制度
2、开展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过程性材料
3、学校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
4、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领导机构,开展教育质量效益年“提高质量效益年创建特色学校活动”和区域构建强力推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
5、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德育工作制度、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德育专题研究,团队活动计划、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国旗下的讲话材料,各种教育活动材料)
6、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性材料
7、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过程性材料
8、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总结和实施方案等过程性材料
9、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制(上级下发的文件、安全制度、安全人员职责、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方案、安全工作检查记录等)
10、素质教育的场地和基地建设情况
11、规范办学行为的规定、领导机构和各校具体做法
12、按课程要求做好课程表(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同时写好教学计划、总结、教案
等。
13、学生减负方面的材料
1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5、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材料、论文以及实效性做法
16、素质教育方面的论文
17、教学业务常规管理(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个人的教学计划和总结;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教师的学习笔记等各方面材料)
18、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意见、制度、措施、实施方案、组织机构,“33211”工程实施方案和细则;体卫艺工作计划、总结
19、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案、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案
湖南省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目录
考生须知
一、报名时间:网上报名8月25日-9月5日;现场信息确认9月6日-9月14日。
二、考试时间:10月15日-16日。
三、报名办法:报名者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登录“湖南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网址:http:///czbm),按照有关规定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和志愿信息。报名者在完成网上报名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毕业证等有关证件原件,到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或由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现场接受资格审查、采集、校对、签名确认本人的报名信息,按规定缴纳报名、考试费,领取《湖南省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报名登记表》(录取新生报到入学的证件之一)。逾期未到报名点现场确认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一律无效。凡符合录取照顾加分条件的考生,应在现场确认报名信息的同时办理加分手续,逾期概不受理。
四、报名条件见《湖南省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
五、招生专业目录的详细内容见《湖南省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目录》(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编印),考生还可直接从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http://)查阅。由于我省实行计划编制改革,省属院校招生计划需在报名后确定,本次公布的省属院校招生专业目录暂无计划数。
六、加试科目:报考专升本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在报名后应及时与报考学校联系,了解加试专业课的相关事宜。
七、11月8日公布考生成绩。成绩查询方式:(1)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2)声讯台16885588(自动)1607160(人工台);(3)移动、电信C网、电信小灵通用户发送“CJCK#”加“后12位考生号”至1062899261;联通用户发送“CJ#”加“后12位考生号”至1062899291。录取状态查询方式:(1)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2)声讯台 16885688、16885789(自动)1607160(人工台);(3)移动、电信C网、电信小灵通用户发送“LQZT#”加“后12位考生号”至1062899266;联通用户发送“CKLQDT#”加“后12位考生号”至1062899293。
八、考试教材
我院选用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最新全国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教材》(高中起点升本、专科)、《2011年最新全国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教材》(专科起点升本科)作为我省成人高考复习用书。考生需到所在市(州)、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或各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