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大家谈(共9篇)
——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看教育公平
我是一名由农村学校转入现在学校的教师。之前工作的学校,听校长说最早的时候,学校五六百人,由于硬件跟不上、生源不足等原因,现在学校只有几十人。我想,这不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吗?
怎样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呢?下面就以我的视角对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谈谈我的观点。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少。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不断投入,使农村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镇乃至城市学校相比仍明显落后。而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尤为落后。就我家乡的村级小学为例。那里没有微机教室,课桌椅破损陈旧,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不足,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差距很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师资水平明显偏低。目前,造成农村师资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由于城镇学校待遇优厚,加之管理上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多数都流入城镇学校。
二是村级小学的师资得不到及时补充。补充新教师时,往往优先考虑城镇学校或者城市学校,因此农村学校只好 “老弱病”教师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
三是农村学校缺少素质优秀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镇学校的优秀师资过于集中,而农村学校素质优秀的教师则十分缺乏。
四是城镇学校存在教师超编问题,而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缺编。
五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也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编制的原因无法按需要补充紧缺的教师,只 得将剩余的学科教师改任其他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教学质量。
3、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办学造成较大冲击。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加之城镇学校千方计地招收农村优秀学生,导致农村学校品学兼优学生不断转出,优秀生源逐渐减少,社会认可度下降,造成恶性循环,给办学带来了很大冲击。还有一些父母由于在外打工,把孩子送到城镇的一些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也是造成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二、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我区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该市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1、加大投入,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化。
城乡、区域和校际间的不均衡首先直观地表现为校舍、场地、教育装备等办学条件的不均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要工作就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使薄弱学校拥有与其它学校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
2、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
一是提高农村中小学尤其一些薄弱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二是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配备力度,从每年录用的师范类毕业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并开齐开好每门课。三是是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巡回下乡送课、送教,或以走教、联聘的形式,指导农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和教学管理;四是对一些紧缺学科,考虑实行校际走教、跨校兼课等流动教学的办法,以此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矛盾。
汪劲松, 1956年出生, 特级教师, 现任蓟县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 天津市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教研室咨询委员, 天津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8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张振兵, 1966年出生, 现任蓟县马伸桥中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参加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蓟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刘树武, 1962年出生, 现任蓟县杨家楼中学校长。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普教系统优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忠, 1963年出生, 现任蓟县下营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荣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杰出德育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武, 1959年出生, 现任蓟县邦均中学校长。荣获天津市“七五”立功奖章, 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问题一:不久前, 我国有39所中学获得了“校长实名制推荐上北大”的资格, 而这些学校大都是近年来在高考成绩卓越、被北大录取的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如何看待高中校长推荐权问题?
汪劲松:北大实施校长实名推荐的做法有炒作之嫌。北大实施校长实名推荐, 关键是选拔学生的标准问题。如果是为了招收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那么和高考的衡量标准并无本质的不同;如果是为了选拔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偏才”、“怪才”, 那就应该制订相应的标准, 将推荐指标留给这些特长学生。这样的话才有利于中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中学才会关注有特长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才能有进入大学继续发展的机会。
张振兵:从“高考成绩降30分录取”来看, 并没有脱离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选拔方式, 选拔的仍然是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学生。推荐制应该有, 但是现在北大采取的推荐方式并不可取。老百姓会认为推荐指标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从而造成教育的新的不均衡。
刘树武:这是中国传统大学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学校就应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中学阶段培养的个性人才, 要有好的发展, 就应有大学让其深造。然而过去的招生制度, 使很多独特人才止步, 关键是大学想通过推荐招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是招学习成绩很出色的学生, 那就没必要推荐;如果想招有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推荐就是一个好办法。至于校长实名推荐, 应理解为这是一种责任, 而不应认为是炒作。关键看实施。做得好有利于学校发展,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有利于教育在社会中形象的树立。学生的发展是有潜伏期的, 校长推荐可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多加考虑, 这有利于出好人才。做不好, 将助长腐败, 让百姓怨声载道, 因此, 作为校长既应当为自己负责, 也应当对教育负责。
张怀君:实际上是国家改革“一考定终身”招生制度、建立多元渠道选拔高校学生的一项新探索, 笔试环节初衷是为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障。这种尝试自主招生的改革, 用校长实名推荐方式取代自主招生的笔试环节, 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是冲破高校录取学生“唯考试成绩”定律, 为有“天才”或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进入好的高校的机会,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二是对于建立教育诚信体系是一种有益尝试, 对构建社会诚信保障体系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对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对营造学生特长发展的环境会起到推动作用。虽说“实名推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还不能使像吴晗那样的学科特长突出的人才进入被选拔的队伍。一是因为在全国统考中只有下延30分的浮动;二是因为学校迫于社会的压力, 不愿承担社会风险。因此, 我认为完善与推荐目标相一致的标准, 对“综合素质优秀”和“学科特长突出”等标准再作具体规定, 并建立确认特长的评估机制, 对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 其高考成绩下延的范围还应再扩大, 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增加实名推荐的学生名额。
问题二:COSPLAY、影评、校园红人、校服PK……这些听起来让家长很难接受的“雷人”文化, 却在校园里很受欢迎。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就是不谈学习,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振兵: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不谈学习, 我觉得还是学生的需求问题, “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说明有这方面的需求, “不谈学习”说明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小学培养兴趣、初中培养方法、高中培养能力。可是学生在小学就背上了学习负担, 学习兴趣减弱, 到了高中, 学生发展能力有些困难, 在这个阶段还应该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需求。教育的本意是希腊文“闲暇”, 在闲暇的时候才能去学习、去创造。如果没有“闲暇”的时间, 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创造, 学生必然会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 产生“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就是不谈学习”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树武:我认为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可以, 但有不务正业之嫌。人生几十年, 各个年龄段都有其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 违背这一规律, 就会误入歧途。婴儿6个月至3周岁, 应是语言模仿和肢体动作模仿时期。小学至高中毕业应是知识积累、认知、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时期。22岁至30岁应是择业、恋爱阶段。30岁以后应是事业逐渐成功阶段。谈爱情应是22岁以后做的事情, 高中阶段不适宜, 不应提倡, 但应做到堵疏结合, 巧妙引导, 切不可盲目地管、卡、压, 也不可不加思索地任由学生胡来。当然, 在学生中出现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厌学是其根本原因。形成厌学的因素很多, 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体讲, 功利思想严重, 做事违背规律是主要原因。
李武:应该说, 现在的高中生乐观向上、不悲天悯人、有创新意识、追求时尚、敢于表达自己思想, 主流是好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上发展得还不成熟, 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和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 这时候产生“高中生谈爱情、谈明星, 就是不谈学习”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关键是如何引导。我们学校采取“人性+严格”的方式, 既要讲严格, 又要讲人性, 进而达到和谐。一方面, 我们重点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对学生有吸引力。另一方面, 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通过邀请心理健康教师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陈忠:这反映出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比如追赶潮流、崇尚个性、反对说教、追求自我等, 我认为这与当前欧美文化、日韩文化以及一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潮流冲击的群体, 同时也是推动潮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应该被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对他们的思想现状, 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改革招考制度和各种评价机制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 也要在工作中强化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各方面素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汪劲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我认为解决的关键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是弄清什么是人的基本素质, 然后才能谈怎样进行素质教育。
我认为, 一个人要想生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有所发展, 有所成就, 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一, 生存素质, 即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包括良好的生理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认同并经常实践至少一种健体方式, 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包括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 不急、不躁、不沉沦, 能与人和睦相处, 能正确评价自己等。其二, 人文素质。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 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生活习惯。道德有社会通识标准和个人心目中坚守的标准, 两者必须合一或最大程度合一;生活习惯能体现出个人修养、能影响团队亲合力和与人合作的程度。一个人的发展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应包括知识的占有面和层次, 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严密的思维逻辑、严格的负责精神等。
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首先,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休闲的时间和空间。玩是人的天性, 既然是天性, 就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玩可以锻炼身体, 强健体魄;玩可以放松压力, 缓解疲惫, 愉悦身心。当然休闲也应该是高雅的, 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开发使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休闲”课程, 除了必要的体育、文艺活动以外, 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设桥牌、棋类、摄影、旅游常识等课程。其次, 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是生活的向导, 是影响生命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一个人活着不做一些于他人于社会有意义的事, 如同行尸走肉, 做了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 更如狼虫瘟疫。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种教育不能离开学生成长的过程太远。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教育, 而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显然离这个要求相差太远。因而就目前来讲, 对学生进行“有我利他”教育, 更容易被学生和社会接受。“有我的利他观”不排斥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这种实现应该是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完成。“有我的利他观”引导学生要从大处着眼, 有豁达的胸怀和端正的操守, 同时也应从小处着手, 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规则, 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学生坚守的底线应该是利己不损人。最后, 学校还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的起点应该是让学生快乐学习, 让学生感到学习就在生活中, 知识就在运用中。
问题三: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 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 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 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 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高中阶段实施绩效工资该不该与成绩挂钩?如何实施绩效工资?
汪劲松:应该挂钩, 不和教学成绩挂钩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生成。不考核不行。分配原则发生变化:公平优选, 兼顾效益。效益的比例不能太小, 否则不足以吸引教师在教学效益上下工夫。一百多元比例太小, 至于多大比例合适, 我觉得最好在五六百元以上。
张振兵:我的观点也是应该挂钩。原因在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 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多元的, 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多元的, 但在多元的评价中不能抛开教学成绩。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 而这一阶段是要看成绩的, 要看教育教学成绩。如果实施绩效工资不和成绩挂钩,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评价、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就不成一个系列。所以我赞成挂钩, 但教育占多少, 教学占多少, 过程占多少, 结果占多少, 其具体的比例还应该进一步探讨。
刘树武:我认为实行绩效工资表达了四层意思, 一是党中央对教师关怀的具体体现, 二是督促各级政府落实《教师法》的又一举措, 三是“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原则为今后工资改革定了调, 四是从蓟县的操作情况看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意识。绩效工资不单要和教学挂钩, 还要和教育挂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年度或季度发放。我个人理解, 基础性绩效工资, 应依据岗位发放, 俗话说干什么活拿什么钱, 体现“多劳多得”原则。奖励性绩效工资, 就应与教育教学质量挂钩, 否则就谈不上奖励, 就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就与“优劳优酬”的原则相悖。很多人认为, 教学成绩好衡量, 而教育效果不好衡量, 但是不好衡量并不是不能衡量,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教师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 对教师教育过程的理性评价, 就是最好的衡量。不要一说素质教育, 就不敢谈应试, 事实上应试本身也是素质。不要认为一说成绩就是违背素质教育, 事实上文化成绩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和谐发展, 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陈忠:许多教师不同意绩效工资与成绩挂钩, 他们认为, 教学工作以外的教育、管理等工作, 无法用分数衡量, 可操作性不强。我的观点是, 绩效工资应与成绩挂钩。既然是绩效工资, 就应该考虑工作实效, 应反映教育、教学、管理的效果, 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对所从事的工作效果予以评价。“绩效”意为成绩和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 应包含教育和教学两方面。教师的工作是相对特殊的工作, 当然不可能过分强调结果, 过程相对更重要, 但是又不可能不看结果。如果不问结果, 过程也势必受到影响, 只有同时看重过程与结果, 并在评价机制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才会起到激励作用, 才能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其次, 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 “过程”往往是不太好把握的, 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只有与教育教学成绩结合起来才具有说服力, 评价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而实现公平性。
张怀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国家工资制度的改革。绩效工资发放的基础是绩效考核, 因此, 教师绩效工资是否与考试成绩挂钩, 实质上是考试成绩该不该纳入绩效考核的问题。我认为, 绩效考核应该和考试成绩挂钩, 关键是怎么挂、挂什么的问题。考试成绩纳入绩效考核是必要的, 应完善各学科成绩的评价办法, 使所有学科成绩纳入绩效考核, 形成对关注所有学科质量的机制支持, 防止只与考试学科挂钩、不与考查学科挂钩的现象。既要重视与考试成绩的挂钩, 又要重视与教师思想工作过程情况的挂钩, 防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既要重视学生考试成绩, 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进步, 防止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的现象。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需要重点关注七个问题。第一, 要引导教师正确理解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是一种新的分配制度, 而不是等同于涨工资。对此教师理解得不够, 以为实施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对此, 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一定要加以宣传和正确引导, 使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分配制度, 它既改革了工资结构, 也改变了分配方式, 改变了工作绩效的考核。第二, 要关注实施绩效工资的两个核心要素: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绩效考核做得不好, 就不能进行合理分配。所以, 必须要重视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分配制度上应重视分配差异程度, 把握“公平优先, 兼顾效益”的原则。第三, 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和把握好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 要瞄准发展, 充分保护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避免出现不和谐现象。第四, 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制定权要适度下放, 处理好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本应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差异, 讲求教育公平,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五, 绩效考核一定要考虑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人才的培养。第六, 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制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 从学校的发展出发, 从人的发展出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 该坚持的要坚持;在推行制度过程中, 要不断发展制度, 用发展的制度促进教育的发展。第七, 必须建立一个以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相一致的制度。现在我国的教师工资按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水平来执行,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地位, 优化教师队伍, 应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 尽快健全和完善教育行业的用工进入、退出和教育行业人员的奖罚升降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什么是教育出版?如果从出版物来界定,教育出版主要是以出版教材教辅为主要出版物的出版市场,这里的教材教辅既包括中小学教材教参,也包括高校教材以及成人教育、自考教育以及社会培训教材及其配套的参考书等等。如果从出版社来界定的话,我国以教育为出版特色的出版社主要有三类:一是教育出版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以及各省(市、区)教育社等,这类出版社共有33家;二是高校出版社,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外研社等,这类出版社共有98家;三是其他虽不属于教育社但却承担了大量的中小学教材教辅出版任务的出版社,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地方出版社,此类出版社共7家。因此,出版教育图书的出版社合计138家左右。尽管其他类别的出版社也出教材教辅,上面三类出版社也有专业出版物和大众出版物,但其业务主体是教育出版,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出版主要指上述138家出版单位的情况。
关于教材招投标,从已经实施招标的省份看,教材的区域垄断有强化的趋势。发行招标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对上游出版社影响很大:一是它并未打破区域垄断,中标单位控制了下游;二是因为有多家供给者,所以,发行者既要以渠道、服务等优势取胜,同时也要以降低供货折扣取胜,所压缩的利润空间都要转嫁到出版者头上,使出版单位雪上加霜;从长远看,出版社受制于渠道的因素加强,出版社完全处于被动,失去了话语权。
桑建平
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
国外教育出版发展情况和环境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但面对的发展困境是基本相同的,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政策变化。这点在美国也存在,美国的教材由个人购买转为政府购买,并循环使用,仅此一点,对行业的冲击就非常大。
二是新技术的挑战。新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由此影响到教育载体的变化。纸质出版物正在经受着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的冲击和挑战。
三是同质化竞争。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同一学科,其知识、原理、公式都是一样的,这就为同质化竞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质化竞争的恶果,造成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市场混乱。
培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我们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同行也许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是坚持高品质、高质量。我们推出的教材,都是请最好的专家来做,在保证质量方面不惜成本。我们曾经投资3亿美元开发了一套教材,高品质使这套教材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二是从关注产品本身到关注顾客需求和价值。关注顾客的价值,根据顾客的需求开发产品,不断调整产品,才能更好赢得市场。
三是从纸质产品到多种产品模式转变,为产品提供增值服务。如我们为教材设计了嵌入式测评测试模式,老师可据此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盲点,从而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
四是教育和培训对象由学生扩展到政府、行业。为此我们设计了“政府解决方案”,并为海军等设计和实施在职教育。
于辉
全国教育出版社发行协调委员会会长
教育出版社的发展是一个大题目,一篇大文章,目前的市场态势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总结和规划。教育社作为出版战线的主力军,为出版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有着丰富的出版资源、专业化的出版队伍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各地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近年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带来的“阵痛”,已具备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李俊
在全国各地都轰轰烈烈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也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领会了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了此次活动中党员教师肩上的责任。在平常工作中,我们党员教师应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加强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党员教师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央规定的有关文件和必读篇目,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增强反对“四风”的思想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
二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师德修养。
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对照“教师八不准”规定,守好师德底线。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查找自身不足,端正工作作风,做好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接受学生家长吃请,不拿学生家长钱财,不利用工作职务之便故意刁难学生及家长,不向学生及家长索取钱物,杜绝“吃、拿、卡、要”,树立良好的清贫乐教、清廉正气形象。
三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具体条件下最优的教学方案。其次,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教书育人。教师除了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外,还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一线教师,一方面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新动态、新知识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具体实例的反复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及课堂讨论、课后思考、网上辅导答疑等途径,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本学科的具体问题,突出研究方法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为目标,以模拟研究情境和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建立引导学生利用相关学科基础构建本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学互动,进而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信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家谈
作者:
来源:《今日教育》2013年第12期
【编者按】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和要求?如何将这些改革的重点举措落到实处?《今日教育》特邀教科研专家学者、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畅谈学习体会。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湖北省首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展演活动
主任委员:陈安丽
副主任委员:黄
委员:杨
秘书长:杨
常务副秘书长:方正平(兼)
副秘书长:姜贵君(兼)
一、开放管理
1. 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办园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幼儿教育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社会大环境的改革对幼儿教育既是促进又是挑战。幼儿园必须探索出与现阶段相适应的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责任就历史性地落到了园长的肩上。园长建立了开放性的多元信息流通的立体管理模式,使幼儿园、社会、家庭成为一个统一体,为本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带领幼儿园和教师投向社会,参与竞争,以优良的保教质量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使幼儿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围绕以人为本,尝试角色互换,彼此理解配合,实现自律境界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园长说了算,单一地向下管理的弊端在于管理者决定目标方向,被管理者因感受不到管理目标与自己努力的关系,只会被动地执行,目标达成与否相对于管理者来说显得非常遥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由于目标的指向不同只会降低管理效力,还往往容易产生矛盾。省二保的考核管理由考核小组担任。考核小组成员有园长、年级组长、群众推荐产生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组成,考核小组组长由分管园长担任。第一线的习惯于被别人管的同志有机会调整视角,像管理者一样去观察其他同志的工作,是一个角色的更换。而考核赋予他们的职责和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其他班组其他同志的优点和长处,还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考核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岗位,由于加入了考核小组,实现了由被管理到管理,由被动工作到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再到学会向先进看齐,从而找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省二保经过几年的探索,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原则、以工作质量为目标、以规范考核为途径”,将日常的工作质量要求细节化,以班组为单位,通过管理者和教职工在考核对象层面的互动、在考核内容上讨论、在考核方式上的整合、在考核策略上统一、在考核结果上的认同,实现管理的全过程监控,目标指向高质量的工作水平。通过考核质量,推进时时重视工作质量、人人明确岗位工作要求、个个参与质量考核,逐步形成内部自主管理的目标。
3. 幼儿园管理对家长开放
幼儿园的现代化管理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参与。幼儿园对家长敞开了大门,让每一位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省二保实行了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让他们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
家长常常基于他自己孩提时代的经历来批评今天的幼儿园管理,他们不了解最新幼儿教育管理趋势、先进的管理方法。电视里的少儿节目多以儿童娱乐为主,对于普及幼儿教育的新方法宣传不够。省二保也通过介绍国内外一些先进幼儿园管理的实际事例做了一些普及宣传,让家长了解当今幼儿管理的最新趋势,对幼儿园管理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二、开放培训
省二保园长拥有新的现代人才观,重视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让教师系统地学习,采取了各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不断加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
1. 开展园本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
研究孩子成长的学问,教育者的良好素质是前提。省二保幼儿园开展了以学习、工作和研讨三位一体的“园本培训”①活动,建立了高效、稳定、长期的园本培训制度,努力创建学习型的幼儿园。近几年,分别开展了教师的新教材培训、幼教科研方法、园本课程开发、现代教育理念等内容的培训,探索了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培训方式。计划通过园本教研、骨干教师带动、全员参与等方式,在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自培氛围,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园本培训”的主体。为了博采众长,实行每双周一次大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拓展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每周一次年级教研活动,研究分析本年级教材,进行集体备课,一人先执教,大家共同分析教学的成败及原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同时,完善教师培训奖励考核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进修(高层次学历进修、特色课程培训、高级职业培训等),以加快自身专业发展。
2. 走出去,请进来
仅仅囿于幼儿园的小圈子或本地区的小范围是绝对不利于教师视野拓展和信息吸收的,没有与外界优秀教育资源的相互作用是难以搞好本园教育的。省二保在这方面慷慨出资,分派教师赴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地,观摩、学习外地高水平幼教机构的办园特色、环境创设、教育教学方式,了解人家的课程改革进程等等。满载而归的学习者回到园里还必须对其他老师进行二次培训,把外出学习的价值发挥至最大。同时他们还请有关专家到园里指导,使更多的老师能接受高水平的指导,专家高层次的思想观念使老师的原有认识受到冲撞,从而促使他们自身积极行动起来。
3.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观摩课
省二保每学期都要开展教研课、优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课题研究课、家长观摩课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观摩活动,每次观摩都分为课前讨论、课后反思、大家互评等环节。智慧地碰撞,真挚地交流,使教师在这个集体中快速成长,新的理念在参与式培训中转化为教学行为,把日常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4. 加强岗位培训,更新观念,引领教师“为发展而教育”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推进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实践,省二保建立了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培养机制,开展了扎实高效的园本培训活动。培训过程中坚持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以骨干教师培训为突破口。具体做法是:
①抓新课程理念培训。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幼儿园坚持把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作为新课程理念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教研组及时地为教师提供新课程理论前沿知识,供大家学习研讨。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展开。
②抓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网络运用等知识为培训重点,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更新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在全体教师都能制作简单课件,通过幼儿园网站与家长沟通信息等。
③抓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教师的魅力在课堂,幼儿园要求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指导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教师走上了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的导向,能科学地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激发内部活力,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开放教育
近年来,省二保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教育观,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等各类教育资源,建构起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坚持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采取了多种教育途径,将园内教育和园外教育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树立三教联育意识,形成共同办园的良好局面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幼儿园教育的“势单力薄”,而家庭、社会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却越来越大,“5+2=0”②的现象在幼儿园表现的尤为突出,再加上部分家长因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存在着重教轻保的思想。我们认识到,要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内外联手,寻求外援,有效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的资源,才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2. 实施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学习空间
拓展新的学习领域,引领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培养孩子的实践品格和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尊重孩子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失败,也可能成为孩子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省二保的孩子们可以经常吃到自己动手种植、培育的无公害蔬菜,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以及成功的喜悦。每个孩子都有体验生活的平台——自己动手炒菜、烙饼、磨豆浆、泥塑、折纸、剪纸、缝沙包等,充分调动了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3. 给幼儿创设一种自由、安全、和谐的支持性成长环境
为了提高幼儿的各项素质,省二保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幼儿比赛活动。自2008年以来连续组织了多届“阳光跳蚤市场活动”③,每次活动均有上千名幼儿及其家长参加,规模、场面盛况空前,家长和社会各界反应良好;六一儿童节,还举办一些比如“情系灾区、爱心奉献”的文艺演出,活动现场家长和幼儿同时奉献爱心,使幼儿从小就学会了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幼儿园也统一组织“当火灾发生时,逃生大体验”活动;每年冬天,还会举行幼儿趣味运动会。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各项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家长都说现在的幼儿园比过去好多了,孩子接触的东西多了,爱唱了,爱说了,爱跳了,会玩了。
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今的家长已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能有效地调动家长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架起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改变家园活动形式的单一性,促进教师、幼儿、家长沟通和流,省二保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内容丰富的亲子园活动,每月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家园亲子活动,有亲子运动会、亲子包饺子、亲子小制作等,极大地丰富了家园共育的内涵。家长和幼儿园形成了教育合力,促进了幼儿发展,并形成特色,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和新的视野。
4. 致力拓宽家庭教育及社区教育渠道,促进三育信息互动
随着社会发展,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独立封闭的单位,必须密切联系家庭,融入社会。省二保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必须坚持开放式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园的带动作用。
①开展“亲子共成长”活动。通过“教学开放日”、“亲子趣味运动会”、“家长课程”培训等方式,增强了家庭教育实效。还曾积极与家长联系,组织幼儿参观了消防大队、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②搭建多维交流平台。省二保建立了“家园联系册”、“家园共育栏”、“家园联系网站”,畅通了多方位的家园联系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家园联系。例如,每月1号,省二保都为这个月出生的幼儿举行集体生日Party,邀请家长参加,进行亲子互动,受到普遍欢迎。
③开展园所联谊活动。教师、幼儿园与区内外多家园所建立了“手拉手”联谊关系,进行管理、科研、师资等多方面的交流。省二保幼儿园还担负着该区幼教师资培训任务,定期上示范课,进行业务指导,促进了全区幼教事业的发展。
一、准确科学地理解均衡教育的实质
部分老师对均衡教育总是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均衡教育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同一地区之间,把教育资源平均,把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城市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生源等方面与落后的农村学校搞平均。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教育,而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它是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统筹安排优质教育资源,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方向,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从宏观上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上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均衡。
均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学校管理要体现并坚持均衡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科研兴校,力促教师转型,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正积极推进校际、城乡教师交流,但作为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主体,学校更应该抓好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
2.均衡资源配置,惠及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的原则
均衡教育提倡在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这就包括平衡分班,在校内各班级之间实现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生员分配、管理资源的均衡设置。学校应强调所有老师重视整个班集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在身心上获得健康愉悦的成长。
3.关注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爱,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学校要起积极主动作用,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特殊儿童关爱服务网络。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该加以重点关注,采取各种措施,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力求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三、强化内涵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体现均衡教育的宗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要注重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体现均衡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质量的均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环境育人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的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要善于抓住机遇,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加强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让每个角落育人,让每面墙壁说话。还应在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借助现有的教学设施,活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举行作品展示等,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2.打造学校特色,抢占教育均衡发展的先机
义务教育发展的本质是促进各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它提倡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断创新。在现如今好多学校并不能得以体现,缺乏创新热情、改革勇气、品牌意识。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村学校能够抓住机遇、使自身获得长足进步的制胜法宝就是要努力打造属于本校的特色品牌。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能突破瓶颈,获得教育质量上的飞跃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如何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因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共产党员要自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他还指出,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要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这就是说,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样,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了。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也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得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从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对科学、科研的务真求实的态度,是一种服务群众、提高生产力的科学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体现在科研、人员和思想三个方面。
一、科研从群众中来,科研到群众中去
科研问题来源于人民群众,现代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从科学技术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实用性或技术性问题。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人类社
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这是科学目的所决定的。我们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要本着“科研从群众来,科研到群众中去”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二、人员从群众中来,人员到群众中去 科研人员本身来自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学习知识,吸取营养,逐渐成长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投身于群众之中,下基层,和生产一线的群众紧密联系,勇于实践、探索。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科研工作者深刻剖析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的问题,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知道“我是谁”,让科研工作者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明确“依靠谁”;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固化为科研工作者的常态行为,一切为了群众着想,弄懂“为了谁”。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让科研工作者增强宗旨意识,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三、思想从群众中来,思想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讲话中提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思想在群众中产生,也应该在群众中实践,为群众考虑事情,为群众办实事。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的逐步解放最终要靠人民自己,党的理论和主张只有掌握了群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起作用。老百姓知道,我们往往不知道;老百姓明白,我们往往不明白;老百姓清楚,我们往往不清楚;老百姓是真善美的化身,我们往往成为假恶丑的脏窝;老百姓是对的,我们往往是错的。所以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民主集中制、站稳群众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路线”。这要求我们务必在“民生之本、民生之急、民生之忧”上下功夫。
一是紧抓民生之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多关心、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从察民情、解民意开始,知道人民群众在想什么、要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要结合走访群众,访贫问苦、访疾问难,访外问弱,怀着爱民之心、为民之责,感受群众的苦与乐,体察群众的喜与忧,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哪里,为有的放矢地化解百姓之忧、解决群众疾苦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解决民生之急。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盼,帮人民群众之所需,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政法工作与群众身边利益联系紧密,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带着感情去工作,把群众当亲人,对群众讲和气,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事实证明,不管人民群众对科研工作有多么不满意,不管科研工作者遇到多少矛盾和麻烦,只要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干工作,许多矛盾自然会迎刃而解,群众工作自然会有效果。
三是排除民生之忧。“群众利益无小事”。不会办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就不会办大事。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 “小纠纷”、“小隐患”、“小事情”、“小问题”当成工作中的大事情来抓。坚持以“大精力”解决“小需求”,以低成本换取大稳定,以局部安赢得全局安。
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更应该认真学习有关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走出书斋,深人基层,进行调研,运用各种调研方式,发现群众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产
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均衡教育大家谈】推荐阅读:
整合教育优质资源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07-0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06-2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纪要07-10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07-04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07-06
官渡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07-0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解说词07-21
龙家圈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介06-28
县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汇报材料07-09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