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推荐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二、新授
(一)、1、范读词五首。
要求:勾划字词,记住字音。
2、学生齐读词五首。
(二)学习《望江南》
1、夯实基础
教学过程
2、读文本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读文学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4、本词小结总评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再读一遍本词。
(三)学习《武陵春》:方法同第一首,并比较阅读。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作业:背诵两首词,准备默写。
板书:望江楼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 失望
肠断 → 绝望
武陵春
只恐 载不动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2、齐背读已学过的《望江楼》和《武陵春》
二、新授
(一)学习《渔家傲》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塞()()()嶂()浊()
燕()羌()人不寐()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教学过程
3、读文学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4、学生齐读本词
(二)学习《江城子》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2)作者及背景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3、读文学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学生齐读本词
三、本堂小结
范仲淹在《渔家傲》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凝练。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四、作业:
抄写字词,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部分板书: 渔家傲
衡阳雁去
写景: 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千嶂里 长烟落日(异)★思乡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爱国
抒情: 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背读已学的四首词。
2、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新授
(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
(2)知人论世
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三、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四、练习巩固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收集与“酒”有关的诗句。
五、学生自读全五首词。
六、作业:
背诵词作,完成相关练习。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2-1 (图1) ,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 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少, 引起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 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51。但在实际操作中, 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导管内原来没有水而冷却后有残留水等问题导致实验误差太大, 并且白烟扩散到空气中还会引起大气污染。为此, 笔者将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往标记好刻度 (容积分为五等份) 的试管中放入一团白磷, 用套有瘪气球的橡皮塞塞紧, 浸入烧杯中的热水 (约80℃) 里加热, 使白磷燃烧, 如图2a所示。待燃烧停止后, 将试管放入水槽中的冷水中冷却。待白烟基本散尽后, 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 并在水下取下橡皮塞 (图2b) , 试管迅速冷却。由于气压差, 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约占原空间的。
改进后的实验采用易燃的白磷代替红磷, 操作较原实验更方便。利用气球形成密闭系统, 使整个反应都在密闭系统中进行, 有效避免了原实验方法中影响实验成功的诸多因素, 有误差更小、现象更明显、试管冷却更快、无污染等优点。
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
1.《化学》教科书第90页的“活动与探究”之一:
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课本中的方法是:将套有瘪气球的玻璃管烧热, 再迅速伸入锥形瓶中接触在细砂上的白磷 (图3) , 冷却后再次称量。此方法往往出现白磷燃烧后产生的有毒白烟逸出, 并有外界空气与锥形瓶中空气对流等问题。为此, 笔者对其进行了改进, 方法如下:
将橡胶塞上的长玻璃管改短并套上瘪气球, 在锥形瓶口上塞紧。再将锥形瓶浸入约80℃的热水中引燃白磷 (图4) 。冷却后再次称量。
在该实验中, 白磷燃烧一直在密闭系统中进行, 有效防止了有毒白烟逸出, 避免了锥形瓶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同时还给学生介绍了加热的另一种方法———水浴。
2.《化学》教科书第90页的“活动与探究”之二: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教材中的实验意图是: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反应, 若在敞口体系中进行, 会因气体的逸出而减小质量, 从而引导学生在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时要考虑反应产生的气体。但教材若再增补1个在密闭系统中的实验验证, 则更能增加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可信度。
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增补实验 (图5) :在1个空矿泉水瓶中注入适量稀盐酸, 瓶口上套1个装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气球。反应前称量整套装置的总质量, 再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倒入稀盐酸中, 充分反应后, 再称量整套装置的总质量, 结果天平仍然平衡。实验时应注意碳酸钠粉末宜少, 气球能鼓起即可。由于中学教学对天平灵敏度的要求不高, 故气球鼓起时浮力因素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该实验取材容易, 制作方便, 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 能使学生坚信:只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任何化学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就不会变。要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就必须在密闭系统中进行。
三、倾倒CO2的实验改进
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6-5如图6所示, 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也不能燃烧。但在具体实验中, 往往由于操作难以把握而造成上层蜡烛先熄灭, 导致实验失败。为此, 笔者对该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如图7所示, 在烧杯内一侧放1块玻璃片, 再从烧杯中背蜡烛的一侧缓缓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倒入, 即可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该实验改进虽小, 但成功率高。
四、增补CO的性质实验
《化学》教科书第118页, 关于CO性质教学教材没有安排实验, 教学时常采用纯理论推理或动画模拟等手段, 学生记忆不深。为此, 笔者增加了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2个实验。
1. CO的可燃性实验。
如图8所示。取下收集有CO的集气瓶瓶塞, 迅速用燃着的蜡烛放在瓶口引燃CO, 观察到明亮的蓝色火焰;燃烧完后, 迅速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塞紧橡胶塞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即说明CO能燃烧且生成CO2。
2. CO的还原性实验。
将套在橡胶塞上的胶头滴管吸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橡胶塞上插入1根绕成螺旋状的铜丝 (图9a) 。再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 使之表面产生一层薄的黑色氧化铜, 并趁热迅速将它连同橡胶塞插入装CO的集气瓶中 (图9b) , 即可观察到铜丝表面由黑色变为红色, 挤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取出胶塞, 迅速用蜡烛点燃剩余气体, 防止CO污染大气。
这两个实验操作简单, 说服力强, 现象明显, 学生兴趣浓厚, 实验成功率高。
五、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在《化学》教科书中,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实验7-1) 采用如图10a、图10b所示的装置。
在教科书中, 实验装置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 但在普通教室里或条件较差的学校往往没有通风橱, 按此方法实验, 金属片上即使放少量的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也无法避免 (图10a) 。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氧气, 实验不易控制, 有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现象 (图10b) 。为此, 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1. 燃烧条件的探究。
如图11a所示, 在烧杯中加入热水, 用镊子取一小团白磷放入烧杯的热水中, 另取一小团白磷放入1支试管中, 立即套上1个气球, 再取适量红磷放入另1支试管, 同样立即套上1个气球, 分别将2支放有白磷和红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 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 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 燃烧条件的验证。
用1支空试管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 发现水中的白磷遇到试管中的空气立即燃烧 (图11b) 。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取材方便, 节约药品, 操作简便安全, 现象明显, 产生的污染被充分吸收, 实验时间短, 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引导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得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并以讨论争鸣形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与理解的碰撞,找到正确的理解途径,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与反思中,发挥其学习主体的地位。学法指导: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研讨探究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⑵ 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⑶ 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4)能准确背诵并默写作品。2、过程方法目标:
⑴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理解词的内容。(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3、态度情感价值观: ⑴ 感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⑵ 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江南》、《武陵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导入:播放音乐(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啊,百花总是要凋零;那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画檐。美丽的事物总是无法挽留,即使再现也与先前决非一样,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怎不令人感伤,“我”只得独自在充满花香的幽径里徘徊彷徨,思量追忆。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抒写的是伤春、好景不常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它的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蕴却极宽广,能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这就是宋词的魅力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宋词的殿堂,一起感受宋词的音韵意境之美。” 听音乐,感受词的魅力,准备进入学习。
2、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五首词的朗诵节奏是否准确,有无读音错误。2)、交流预习体验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谈阅读感受。
2、格式:我最欣赏„„„这一首,因为„„„
3、引导学生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教师补充提示。
1、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宋词的资料。
2、阅读课件补充材料,加深认识。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2、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3、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4、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婉约与豪放
4、作品学习一:《望江南》
介绍《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多写闺情。代表作:《温庭筠诗集》等。
了解作者及花间派作品特色
2、展示课件,朗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这怎样的情感?
1、欣赏课件,欣赏教师朗读,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思考作品描绘的画面及抒发的情感。(讨论并交流)
2、朗读作品,读准字音及节奏。倚(yǐ)脉脉(mî)蘋(pín)
3、帮助学生整理大意。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学生描绘画面,交流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4、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体会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1、分小组讨论问题,分组汇报。在教师引导下分享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品读语言的精妙。
2、观看课件内容,加深理解。参考答案:(1)、“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5)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1)语言美:美在精练。全词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2)构思美: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3)意境美: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1、学生汇报学习心得,朗读作品并背诵。
2、将作品改写成小小说并与同学交流。
6、学习作品二:《武陵春》
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展示幻灯片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交流自己搜到的资料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7、教师播放《武陵春》动画,并朗诵作品
学生朗诵作品,并正音
舴艋(zé měng)
8、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作品,教师指正大意。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学生概述作品内容,与组员交流作品抒发的情感。
9、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1、分小组讨论问题,分组汇报。在教师引导下分享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品读语言的精妙。
2、观看课件内容,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10、引导学生将《望江南》与《武陵春》进行比较与品味。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参考: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4、两首词情景交融,都有独特的意境美。
11、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抢答比赛。
学生现场抢答,答出一句10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5、“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
1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品味写作技巧。2)熟读默写这两首作品。3)预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查找这三首词的作者、背景资料。了解豪放派词风。
学生再次朗读作品,并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检查导入:检查学生《望江南》、《武陵春》的背诵默写情况。
学生背诵默写两首词。
2、复习豪放词风格。指导学生根据注释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并交流。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组交流阅读三首词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竞赛,进行三首词的学习。
(1)将全班学生分为男女生两个方阵,进行擂台赛。(2)确立赛题: a、作者故事知多少?(要求:以三首词的作者范仲淹、苏轼、辛弃疾为比赛内容,任选一人,说出一个得10分,分数不设上限。可以是轶事、背景故事、生平简介、典故等。
b、我型我秀朗诵赛(男女方阵各派两名代表进行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字音节奏准确无误。错漏一处倒扣5分
1、学生分组,选出代表,组内交流各自准备的资料。
2、学生积极参与比赛。
3、做好自我调控,避免出现混乱。
塞(sài)下 千嶂(zhàng)里 燕(yān)然 羌(qiāng)管 挑(tiǎo)麾(huī)炙(zhì)弦(xián)的(dí)霹(pī)
4、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作品
学生了解并学习,帮助理解作品。
5.教师小结比赛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展示课件。1)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这三首词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
1、学生再读作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观看课件探究题,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答案:
1)
《渔家傲》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
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
《渔家傲》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6、拓展延伸:
1)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并回答。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范、辛、范及豪放派词风。
2、从感情和主题上把握三首词的特点。
三、苏、辛、范及豪放派词风
1、关于苏、辛、范等文学常识。
(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2)辛弃疾,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诗人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其《渔家傲》被认为是“发豪放词先声”。
2、关于豪放派、写作背景——“课前积累,自主预学”。
四、自学指导一:读懂词意 学习目标:理解词的内容。
自学方法: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理解词的内容(5分钟)。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探讨解除疑问。
明确: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渔家傲》
作者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留下思乡之泪。
五、自学指导二: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从感情和主题上把握三首词的特点。自学方法:
1、默读诗歌,从以下角度把握:
(1)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它们各自的关键句(或中心句)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教师答疑。答案提示:(1)上片景象 《江城子》:打猎场景:热烈、雄壮。
《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
《渔家傲》:塞外景象:荒僻、壮阔、悲凉、苍劲。(2)下片情感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保家卫国、征战沙场。
《破阵子》:渴望杀敌报国雄心,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渔家傲》:忠贞的爱国情谊,思乡之情。(3)异同地方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理想、抱负)。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渔家傲》抒发无功而返,思念亲人的情感。(4)关键诗句 《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坚定信念、报效国家、伟大乞丐)。
《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呼应题目,共勉之词)。
《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和报国矛盾)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主旨句)
六、教师总结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沉郁。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七、当堂训练: 1、87文本探究。
2、88文本探究。
3、91初步感知2。任选2题当堂完成(选做)。
4、背诵三首词(必做)。
八、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三首词。
2、课时作业5。
3、文本提升
(一)(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难点)【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人称“鬼才”。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所作之词,语言清丽,手法委婉含蓄,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写轻松悠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多悲叹身世。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朝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诗集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在四川梓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又惊又喜,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
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年,词人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登临造口时,联想起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悲愤中写下了这首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的作品。
2.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悟诗意。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3.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领悟诗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3)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4.诵读《滁州西涧》,领悟诗意。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两句一写静,一写动,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句从听觉角度描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流露了诗人恬淡的情怀。
(2)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用“无人”说明渡口的“野”,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5.诵读《约客》,领悟诗意。
(1)前两句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它的具体字词表现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是绝妙佳句,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主人的焦急、失落、无奈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诵读《如梦令》,领悟诗意。(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2)“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这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花朵凋谢稀少,这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瘦”表明春天渐渐消逝,“绿肥”象征盛夏即将来临。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雨后花叶的神采。7.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领悟诗意。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抗敌军民和西北故都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下片用赣江水比喻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2)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并说说今天人们引用它用来比喻什么?
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目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暗喻自己坚定的报国志向。现今引用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战胜的。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对应第3~7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以新目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标题为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本单元主要话题为讨论如何学习, 在第一、第二课时以学习为话题, 全面涉及如何学习英语, 如何通过制作卡片, 阅读报纸, 杂志, 广告, 听英文歌曲, 组织英语角练习口语, 用英语通过网络发展各种感官去感知英语。在通过用英语做事, 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避免直接告知, 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模式。帮助学生发现和分享有效地学习英语的策略, 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本单元的课程设置并非简单地学习词汇、句型、语言点。更加侧重强调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语言学习途径与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恰当有效地学习英语的方式, 尽可能的自己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引导学生尽量在真实语境中,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的方式, 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白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学习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本单元第三课时中, 通过一位学生学习英语时一开始有困难, 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后在考试中得到A, 并得到老师同学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故事, 着重强调学习英语需要的坚持不懈的情感态度, 强调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 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客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教学中这些情感方法, 价值观的渗透其实与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
本单元第四课时, 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谈及如何解决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 如人际交往困惑, 如何处理与父母, 同学, 老师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时, 学会交流, 学会善忘, 指导学生千万不要因为小事挫伤美好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还谈到在遇到生活, 学习的压力时, 视问题为挑战, 引导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 应该尽力主动接受各种挑战, 同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也将其视为挑战, 磨炼自己的意志与坚强的品格。这一部分还谈到要有自己的幸福观, 与那些情况比自己还要糟糕却勇于挑战自己并取得成功的人做比较, 激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方法。这一部分即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又很好的引导学生来了解英语在民族地区作为第二语言, 甚至第三语言学习时,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尝试, 走弯路, 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英语的结果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学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各种困难。而勇于去克服这些困难才是勇者, 是胜者。
总之, 人际交往智能与语言不仅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语言学习, 对外语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 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 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 坚强的意志和较强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遇到的困难。
作为英语教师, 以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人际交往智能, 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 既注重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 也体现其人文性;即关注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又重视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就要涉及到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与传递。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而且有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智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能力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失望 情
肠断 → 绝望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只恐 载不动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四、思考
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五、学习《渔家傲》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塞sài 嶂zhàng 浊zhuó 燕yān 羌qiāng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衡阳雁去
写景: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异)千嶂里 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思乡、爱国、5、思考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任务:《江城子》《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 左 右 帽裘 千骑
为报┄随太守 射 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 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5、思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学习《破阵子》、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â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着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
③④、八百里 五十弦
⑤、沙场点兵
⑥⑦、马 弓
⑧⑨、了却 赢得
⑩、可怜白发生!
★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5、思考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四、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渔家傲》:思乡、爱国★《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五、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推荐阅读:
《繁星》五首(冰心)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07-10
九年级上册英语练习07-12
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9-06
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10-13
九年级上册语文默写03-28
九年级上册化学总结04-01
九年级上册英语计划05-15
九年级上册《谈读书》教案05-24
九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06-09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