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听力理论篇
在四级听力测试中,短文部分共有3篇文章,语速为每分钟120-160个单词。每篇文章后附3~4个问题,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后有4个选项,两个问题的间隔是15秒,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录音,从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短文的题材涉及面较广,包括历史地理、新闻报道、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医学科技、人物传记等;文章的体裁不外乎叙述文Narration、说明文Exposition和议论文Argumentation3种。叙述文是一种写人记事的纪实文章。这种文体一般首先点明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然后叙述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短文后面所设计的问题多由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来提问。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章。这种文体主要解释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构成等。议论文是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文章,常用逻辑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说明某个观点或主张。后两种文体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一般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题思想。
短文部分是四级听力测试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它要求考生在大概3分钟的时间里听完一篇短文,并且要听懂文章大意,记住并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然后在15秒钟内针对所提问题,选出正确答案。因此,考生若想更好地理解短文部分,并在这一部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还须掌握正确的听音技巧和解题方法。
1、了解并熟悉提问方式。在听力测试短文部分,就文章内容所提问题主要有4种情况,其提问方式分别如下:
a)主题题型
What is the main idea /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focus on﹖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ich topic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注意集中精力听好短文的开头,因为四级听力短文一般会开门见山,把中心思想置于文章的开头。另外,如果文中反复出现同一词汇或同一类词汇,同样也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因为包含有这类词汇的选项能较好地体现中心思想,通常就是正确答案。
b)针对具体细节提问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when/ which/ who/ why/ how/ did/ was/ would...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discussed / not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所考察的细节包括具体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或事件、各种数字等,问题一般为wh-question的形式。
这类题要求我们听到文中出现时间、数字时一定要特别敏感,及时做好笔记;另外,文中一旦出现以因果连词(如because, so, due to等)和转折连词(如but, however, though等)引导的句子也要格外留心,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考点。c)对错判断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听到这类题时,一定要听清提问,对于有没有not一词要弄清楚。一般情况下,not一词会重读。
d)针对内在含义提问
What can you infer / not infer from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suggest﹖
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注意与短文内容一样的不是推断,而且一定要根据短文的观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来推断。
2、听清主题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主题句大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即文章的第一句话。它往往概括了文章所包含的重要信息。通过主题句,考生可领会作者的观点,这样有助于预测下文内容,获取其它重要信息,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抢读选项,预测文章体裁和问题。利用播放考试指令的时间以及两个问题间的停顿,快速抢读选项,预测短文的体裁和内容,再根据不同体裁短文的不同提问方式,进一步预测可能提的问题。这样在听音时就可以抓住重要信息。
4、边听边记,抓住关键信息。记笔记在做短文听力理解题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笔记记下一些关键词和词组以及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这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根据所听到的信息,做出正确推断。在前面已提到,短文听力部分的第三种提问方式是针对文章的内在含义提问。这是短文听力试题中最难的一类,因为选项内容所表现出的不是文章的表面含义,而是其内在含义。这就需要考生充分利用上下文,将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判断,以确定其内在含义。
文章的结构类型:
1、介绍型 introduction:介绍新的概念。说明起源、发展过程、现状、展望未来,对我们的影响和用途(正负两方面)。【听力中常考】
2、讨论型 discussion: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
一、原因二,最后说明如何解决。
3、对比型 comparison:两种观点、流派、理论进行对比,比较两种的优缺点,最后突出自己的观点。解题步骤Procedure to follow:
1、看选项:找相同的词;找数字 因为听力理解的问题不是以书面形式出现在卷面上,而是在讲话内容之后才出现,所以,我们必须抓住空隙时间抢先阅读选择项。这样便可以根据选择项的内容预测谈话或短文的内容和提问形式,提前了解谈话或短文中可能出现的单词或词组。只有这样,在听音时才能有目的地听、有选择地记。对待选择项应采取快速阅读的方法。在听音前看选择项主要应用略读技巧。一定要避免逐词阅读,否则就不可能在听音前看完选择项。选择项的长短、简繁不一,具体处理方法也要有所不同。选择项都比较短时,可采用扫视法。用眼光扫过选择项,大体了解其内容。当选择项较长时,可分两步处理。第一步,整体看,以发现其共同成分;第二步,采用竖读方法,着重看区别。选择项(尤其是较长的选择项)各项之间往往有相同的内容。应先整体扫视选择项,很快发现其共同处,然后将视线移到各项不同之处进行竖读(即由上向下看,而不是由左向右看)。用这样的方法看选择项,开始可能会感到不习惯,因而影响阅读速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便会习惯。掌握这种技巧,不仅能加快阅读速度,使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看完较长的阅读项,而且能使我们对选择项的共同与不同部分印象更深刻,这对确定听音重点十分重要,因而,在平时就要注意训练提高这种技巧,使之成为习惯。若平时习惯逐词逐句地读,考试时就难以纠正,当然就无法熟练运用这种技巧。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只是一种技巧,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听题之前先看选项。四个选项纵向看,找相同的词,反复出现的词一般是段子所叙述的对象,确定文章的论述范围、论述主题。另外如果选项中有数字,迅速记下来,段子题中听到什么数字选什么,原则上不考数字计算。
2、听两头:选熟悉的选项。
文章的两头是一篇文章的重点,文章的开头是观点(Idea),即文章的Topic。而中间是细节,是用来支持观点的论据(examples)。听段子,听结构。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出考题。一般正确选项基本会是原文的重现(copy)。所以,最好能作到边听边记。
结尾提示词:(1)有重复词出现。(2)表结果连词出现:therefore, so, that, as a result 等。
做题原则:听到什么选什么。
1、适合边听边看选项:选项短,问的是细节题,问题的顺序与行文顺序一致。
2、集中精力听完文章:选项长,主线题,问的是中心思想。
中间抓小词:极端词(细节题)
每个文章的题材不同,但考题有极大的共性。掌握了考题的共同特点,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文章可以听的不是很清楚,但几个重要的词一定要抓住。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对这几个词的敏感。我们所要听的只有五个词:
First, most, because【前三个百分百出考题】, only, just 【后两个常出考题】(but).这五个词是经典的考点。其中如果First, Most, Because出现一定要出考题。Just与Only也非常重要,基本会出考题。其实,这一点在阅读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听到这些词意味着找到了正确选项。
五种逻辑关系:
1、并列:and
2、转折:but
3、让步:though, although, even though, in spite of, despite
4、因果:because5、递进:
用常识猜题:正常思维推理。
听力考试的Section A的短对话是学生生活的场景对话。问其中一人的观点,诸如:What does the man mean 或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不难发现,这样的考题是在问第三人的想法,非常主观。而相比之下,Section B的篇章则截然不同,篇章叙述的都是客观的事实。针对事实性的文章,我们应学会运用常识来推出正确选项。文章开头抓名词,名词概念为文章讨论的对象。如一题中问: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talk 选项中找electric car。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the electric car over the traditional gas-fueled car 我们不需要对段子听得很清楚就可以轻易地想出答案:没污染!比如:silk。再比如问:如果南极洲的冰帽融化,将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What will happen if the ice cap of Antarctica melts 我们立即会想到海平面会上升!所以,听篇章时,我们需要客观冷静。有时,要跳出原文来客观地审视考题。
一套具体的短文听力训练办法:
考生可以在历年考题中选取10-20篇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文章,依据以下几个步骤,横竖结合来进行精听训练。
Step 1:第一遍听磁带时认真做题,对所选取的每段文章都认真仔细,注意时间,模拟考场氛围。做完以后还需注意统计对错个数,并分析选项设置特点,练习快速扫描选项的能力。
Step 2:脱离文字材料再听4-5遍磁带。此时绝对不允许照着文字材料听,应该反复使用录音机上的重复键,尽最大努力听懂全文内容。听第5遍或第6遍的时候,可以一边听一边将全文笔录下来,然后对照文字材料,看看笔录有什么问题,分析听不懂的原因,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Step 3:在足够熟悉此段落中的内容后,打开文字材料,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并在段落中相应考点和问题答案,仔细体会,分析自己为什么被某些干扰项误导。
Step 4:跟着磁带大声朗读,以提高自己的语速。如果自己的语速能基本跟上听力材料的语速,再做同类型题目,困难就不大了。
另外,练习过程中有一些事项值得我们注意,请大家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避免:
1.鸵鸟式听法。很多同学听力过程中没有动手的习惯,听就考(试^*大是听,在做题时才努力回忆与该题有关的信息。甚至有同学喜欢闭着眼睛听或者把头低下来,伏在桌子上听,并认为这样注意力更集中,但这样往往容易走神,听的效率非常低。
2.多而不精。对于已经听过的材料,很多同学都很少再听,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片面追求练习的量,并不能有效提高做听力题时的悟性,必须用心去感受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3.不愿对着文字材料大声朗读,认为听力就是听力,没有必要和朗读口语联系起来。其实听力考的是口头语言,口语提高了,听力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同时朗读可以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可以加强我们对文章的领悟力。
4.训练时间安排不得当。听力训练需要思想高度集中,故时间安排以每天精神最佳时候为宜。时间不宜过长,每次连续听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另外,由于听力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技巧训练,所以最好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四级听力短文的体裁和题材:
由于短文听力的难度很大在于其题材和体裁都很广,对学生的语言本身相关背景知识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在备战时首先必须对历年四级所考的短文体裁题材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通过对历年四级听力短文题材体裁分布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四级听力短文的体裁主要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而题材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小故事,几乎每年都有一篇。幽默小故事一般以记叙文的方式出现,这类文章有一定的情节,比较有趣,浅显易懂。应该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同时捕捉并记录可以回答who, what, when, where, how and why等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而抓住故事发展的脉络,理解全文。人物传记属于记叙文,一般是对真人真事的记叙,大多记叙中外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文艺家的生平事迹或事业上的成就,也可以继续普通人物的特殊经历和业绩。应该特别注意人物的生卒年月地点、主要业绩年代,以及对人物的社会评价,这些一般都是明显的考点。
说明文也是常见的体裁。它通常是用来说明一些科普知识、生活常识或社会问题。说明文中科普短文比较多,不像小故事,缺乏趣味性,一般比较难懂。有时短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有时会夹杂一些专业术语,这都增添了短文的难度。但如果我们注意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风土人情类文章包括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机构设施介绍以及西方文学艺术的说明,真题中涉及过的主题多种多样,如英国监狱介绍、伦敦出租车司机情况、吉普赛人的历史、美洲农作物历史、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等。而学校教育类文章也着重于英美教育体系的介绍,如英语学习和教育情况、美国学校教育制度、图书馆使用介绍等。这说明我们平常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应该注重多方戏曲英美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轻松学习英语,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英语听力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语言技巧, 如果语言学习者想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听力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英语听力是五大语言技能之一, 是英语教学非常关键的部分, 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考虑语篇分析的方法, 并把语篇分析的方法应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
1.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指的是语言与语言所处语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语篇分析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 语篇分析还应该指连贯理论、图式理论、关联理论。语篇分析不是独立于语言目的与功能之外的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在英语听力过程中, 语篇分析主要体现在它的连贯理论等三个方面。
(1) 连贯理论不仅仅是语篇分析的核心,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文章的发展与理解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 语言知识应该是一种关联理论的知识。
(2) 图式理论起源于1920s, 图式理论目前别广泛应用与英语阅读、听力、写作当中。根据图式理论, 阅读应该是一个听力接收者背景知识和篇章交互运动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交互的过程;同时, 还是分享知识和听者、作者、读者、说话人之间的过程规则互动实现的过程。
(3) 关联理论主要是从认知方面解释语篇关联关系。从语篇解释中获取内心认知信息。他的主要目的也是解释连贯关系并不断完善连贯关系的内容。
2. 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下面以大学英语四级英语听力为例子来阐释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听力中的应用。下面的材料摘自2005年12月份大学英语四级
W:So what are the main times of the day that you watch TV?
M:Well, a little around breakfast time and then it tends to be really late---11:00 or even midnight---when I’ve finished work.
W:And what sort of programs do you go for?
M:Some news bulletins but I also really like to put my feet up with some of the old comedy shows.
W:Fine.And turning to the new channel…What type of programs would you like to see more of?
M:Well, I certainly don’t think we need any more factual programs like news and interviews.I think we need more about things like local information…you know, providing a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perhaps more for younger viewers…you know, good quality stuff.
W:Ah ha.And if you had to give the new directors some specific advice when they set up the channel,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them?
M:I think I’d advise them to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actual broadcast, you know, the more of these kinds of interview, talking with their potential customers.
W:Oh, I’m glad you think it’s valuable.M:Certainly…yeah.
W:OK.This will be a commercial channel of course, but how often do you think it is tolerable to have adverts?
M:Well, out of that list I’d say every quarter of an hour.I don’t think we can complain about that, as long as they don’t last for ten minutes each time.
W:Thank you very much.
2.1 预听阶段
针对这样的听力材料, 教师应该在预听阶段通过听力直接给出听力材料的题目然后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开始一个讨论任务。
What does the time mean?What is program?Just guess.What are the news bulletins and old comedies?Describe it.At what time does the man mainly watch TV?
What would the man like to see more of on the new channel?What are the factual programs?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local inform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actual broadcast and customers?
显然要回答出这些问题, 学生会表现地非常积极主动。他们会努力的寻找关于“time”, “program”, “bulletins”, “old comedies”和the factual programs的相关知识。如此一来, 常识、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因素就都别考虑进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做好了认真开始视听任务的准备。
2.2 视听阶段的展现
在视听阶段, 教师应该多次重复播放听力材料, 让学生提取重要信息作为参考.第一次播放后, 学生应该回答教师事先设置好的以下问题:
How many people are involved in the story?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y the man doesn’t like the factual programs like news and interviews?
Do you think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actual broadcast?
What do you think for the customers?
关键词:语篇;语篇分析;听力理解;听力教学
一、语篇与语篇分析的内涵与重点
(一)语篇与语篇分析的内涵
Cook认为,语篇是“一连串有意义的、完整的、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语言,是为了获得语用含义而在口语中或书面上被使用的语言”从结构方面看,语篇是指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属于使用中的语言。“语篇分析”所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它涉及的是语言与它的使用情景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也就是说,交际中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都属于语篇分析的内容。
(二)语篇分析重点
1.衔接
根据Halliday & Hasan的观点,语篇之所以是语篇,除了意义要完整一致,还必须要有谋篇机制,其作用就是把一组句子组成语篇,把上下文联系起来,而衔接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它把语篇中的各个句子通过语义关系联系起来,从而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句子的堆砌。常见的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语篇模型等。
2.连贯
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体现语篇的深层结构。语篇只有具备了连贯性,才能有真正的意义。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一个篇章是否有意义,不仅要注意语篇的衔接,同时也要看其是否具有语义的关联,也就是具有连贯性。
3.语篇的结构
在一个语篇中,语句之间不但要有结构形式上的衔接、语义上的连贯,还要使其成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语篇结构。在语篇中,句子或话段之间都不是随意的堆积,语篇的结构是有条理、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有机的语言整体。语篇结构中的关系结构可以通过话语策略来实现,其中最突出的有顺序、层次、连环和平衡。这些关系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
二、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听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单项听力技能训练,即训练学生听懂一些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语法、句型等;第二,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即训练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所听内容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判断能力。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在听力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整体听力技能也是关键。研究表明,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使学生了解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技能。
教师可以运用语篇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篇章理解。
(一)注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在听力过程中,学生经常在对话和短文的练习中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经常习惯性的纠结于个别生词上,而没有认真注意整体的含义,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引入衔接和连贯的知识,通过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等衔接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上下文之間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关注每个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这样比较容易通过上下文理解整体含义。语篇都具有连贯性和衔接性。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学习并注重听力材料中的衔接与连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抓住重点信息。
(二)注重语篇的关系结构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总结语篇结构语篇结构也就是语篇的整体构成。语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背景一问题一解决办法一评价;声称一反声称;问题一答案;一般一具体或具体一一般;原因一结果;比较模式。对于听者来说,判断出听力材料的篇章结构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理解其各个部分的意义及用途,进而准确地进行预测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层次关系结构帮助学生来理解短文。通常听第一遍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出所听材料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找出中心句,而后面的内容都围绕着这个句子层层关联。教师首先通过例文向学生讲解语篇的这些关系结构,然后在每次听到短文时都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关联词,掌握文章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短文的中心含义。
三、总结
听力练习中应用语篇分析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和提高听力水平和教学效果都将大有益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篇衔接的知识,指导学生分析不同听力材料中的句子是如何采用衔接手段达到语义连贯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语篇中部分与整体问的关系,理出文章发展的脉络,最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洁.语篇连贯的语境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2008(12):200-202.
六级听力考试的短文理解部分一般由3篇短文及10道针对短文提出的问题组成。10道问题基本平均分配,两篇短文后跟3个问题,另一篇后跟4个问题,每个问题后约有13秒的间隙。短文由一人朗读,语速约为每分钟160词。与对话部分相比,这一部分所含的信息量较大,对考生的短时记忆要求较高,在信息的辨别、组织和推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就更加重要了。
听力短文部分信息量大,题材范围广,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到人物生平事迹类文章、科技类、调查研究类、社会问题类等诸多类型,这种题型一直是考生的难点,但如果仔细分析,短文听力具有很多规律和方法。
一、命题特点
六级考试短文听力的命题特点主要包括:
1.形似阅读理解,难度相差悬殊。听力短文在形式上与阅读理解基本相同,都是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但听力短文材料的难度比阅读理解小得多,只相当于一般的口语材料。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被其外在形式吓倒。
2.短文播放时间固定,但有弹性时间可利用。虽然短文播放的时间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播放听力录音之前有大约90秒的试音时间,且在播放短文之前要播放本题的指令部分(directions),这些时间都是可以利用的。
3.短文体裁较为固定,为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了语境依据。听力短文多为说明文或叙述性小故事,材料较为通俗易懂,这使提前根据所给选项推断材料内容成为可能。
4.选项已知,可作为推断短文内容的依据。虽然材料的内容只播放一遍,但每小题的选项是提前给定的,考生可以根据选项所提供的信息,利用前面提到的弹性时间进行推断,为充分获取短文信息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5.各小题类型相对固定,有助于总结答题规律。多年来听力短文的试题类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括细节题、推断题、态度题、数字题、主旨题等。这给我们正确解题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二、应试技巧
结合听力短文的命题特点,我们可总结出如下解题步骤:
首先,浏览已知选项,推断问题的内容和短文大意。在播放短文之前,我们可以利用弹性时间浏览各小题选项,推断短文的体裁和大致内容,为播放短文时充分获取信息做准备。另外,也可据此推断问题的类型甚至内容以便听录音时更有针对性。
其次,手眼脑并用,记录关键信息。播放短文录音期间要听记兼顾,以听为主。一篇短文就是一个信息群,完全靠大脑记忆所有的信息往往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获取的主要信息有选择性地记录下来,特别是有关细节,为做出正确选择做准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时“听”应该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因为记录前面的信息而漏听后面的信息。
再次,针对不同题型采取相应的解题技巧。在播放问题时,我们要综合利用各种解题技巧做出正确选择。
1.细节题。细节题出题点无处不在,但这并不是说无规律可循。细节题的答案往往由first,most,because,in any case,as a matter of fact等副词或副词短语引出,考生在听短文时,除了要尽量听懂所有细节外,一定要更加留意这些词后面的相关信息。
2.推断题。多数推断题与每段的大意或短文的中心思想有关系,因此在听短文录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中间和结尾总结性的话,特别是每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对这些话加以分析,往往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3.态度题。态度题的选项往往是四个形容词,所以考生在播放短文录音之前判断出有态度
题,在听录音时就应特别留心fortunately, luckily, unfortunately等具有感情色彩的可以反映出speaker态度的词。speaker对于谈论的对象可能有双向评论,如果听不出speaker的态度方向,建议同学们选正面态度的,因为反驳的文章往往更为复杂。
4.数字题。数字题一般涉及时间、数量、年代等。如果事先判断出有数字题,在听短文录音时就要特别留意相关数字并尽可能地记下来。而且对于Section B的解题对策要与Section A的短对话完全反过来,即听到哪个数字就要选哪个数字,这里的数字不考运算。
5.主旨题。对于主旨题,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一是从选项入手。选项中出现的多次重复的词一定是中心词(key word)。二是从短文入手,要特别注意文章的两头,尤其是文章的开头两个句子最重要,很有可能成为主旨题的考点,具体需要听的是文章开头的名词。选答案时要优先选含有该名词的选项。三是从短文后面的问题入手,这样也可以提供中心词的线索。大多数的考题都问及的词一定就是此段的中心词。
最后,认真检验核对,不允许任何由于疏忽造成的失误。
三、语段题的八种题材
1.学校题材(剑桥大学等)
重点:学校的地理位置,资金来源,校园环境,师生情况,课程情况,图书馆,课外活动,学校特色
2.机构介绍(监狱,图书馆等)重点:地点,规模,制度,专业 3.社会热点
重点:轰动效应,背景(产生的原因),大众观点,作者态度 4.灾难题(毒品,车祸等)
重点:问题类型,起因,危害,解决方法(尤其是科学家、研究人员提出的事实、观点、方法、结论)5.新闻题
重点:when where who why which(what)how 6.人物题
重点:生卒年月、出生地、成就(贡献)、坎坷遭遇、结局 7.科普题(太阳风等)
重点:物体特征、形成原因、分类、最新研究发现和初步结论 8.故事
重点:主人公遭遇、变故、主人公做的决定、原因、结局
四、语段题的8大解题原则
1.听即原则:所听即所得,听到什么就选什么(正好与短对话相反,短对话时听到的一般不选)2.重读原则:某单词被反复读到或在语音上加以重读,应引起重视如果选项中出现很可能就是答案
3.顺序原则:出题顺序一般与行文顺序相同除了主题题和部分说明文
4.主题原则:主题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头尾部分,所以要集中精力听清前三句话和最后两句话 5.原因原则:凡出现表示原因,目的的很有可能是考点如:because so as 等词前后要着重听 6.转则原则:凡出现表示转则的词如:but however yet 等,后面的句子往往是考点,要引起重视
7.光明原则:事情一般都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主人公一般大难不死,事情总是绝处逢生
8.偏怪小原则:一般故事总是稀奇古怪的,经过总是曲折离奇的,结局总是出人意料的。宗旨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五、语段题的做题步骤
1.先预读备选项,从备选项推测文章的体裁和大致内容
2.更据十大原则和该类文章的重点大致推测考点可能出现的位置 3.听语段,尤其抓住标志词,确定考点
4.听问题,将原文的意思对应选项。对应选项一般有四种情况按难度依次为: 原词复现:选项中的用词和原文完全一样
同义复现:选项中用一个同义词或词组替换原文中的词近义复现:选项与原文意思相近,但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反意复现:选项与原文表达正好相反,但意思是一样的。如:原文说如果怎样就会怎样,选项说如果不怎么样就会如何。六、十大类标志词
据研究,有90%以上的考点都是由标志词引导话提示的,因此在语段听力中听到下列标志词时要引起高度重视,集中注意力听清标志词前后的句子。1.最高级标志词
形容词、副词最高级:most/ chief/ primary/ main/ leading / „„
2.唯一级标志词
only / unique / prefer / every / one / of all / perfect / …… 3.因果项标志词
cause / lead to / contribute to / thanks to / owing to / question / answer / why / reason / „„ 4.转则项关键词
despite / in spite of / instead / while / from ~ to ~ / although ~(yet)~ / not only ~ but also ~ / „„ 5.序数项标志词
所有的序数词(first, second)/ another / the other / next / last / in addition / on the other hand / „„ 6.时间项标志词
when / how / today / as / before / after / since / then / until / …… 7.解释项标志词
or / namely / in other words / that is / that is to say / …… 8.目的项标志词
to / for / …… 9.总结项标志词
all in all / in brief / to conclude / at last / in summary / in short / …… 10.强调项标志词
副词:especially / particularly / almost / always / usually / „„ 动词:show / remember / note / notice / say / pronounce
岑家宁
(一)学习目标:能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
②知道学生互相质疑提问。
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看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积累知识。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附译文: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升仙的时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重重叠叠的楼檐,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就不会开锁让进。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面有石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充实而奇特。
后面的大厅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的样子,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里,给人以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短文两篇》
(二)学习目标: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复习
请大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背诵。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3、学习评价:用笔把你心目中的于园画出来,并向大家点评一下于园“奇”在哪里。思考,画图。
4、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学校的花圃要重新设计,你打算怎样来布置? 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畅所欲言。课后学习:
1.收集并吟诵历代歌咏黄鹤楼的诗文。
主备人:刘延春
审核人:王志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盖竹柏影也
3.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
(1).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2).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4.思考下列问题,了解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写到“山川之美”,美在哪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写到下面,或者用横线标在句子下面,并在旁边做好批注。)(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来)(4).《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在文中做好批注)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展示: 预习检测:
1.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加粗字:
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下列句子:(1).实是欲界之仙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应练习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5.找初文中的比喻句、反问句。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测试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听力理解能力是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听力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听力教学的实际成效往往不大, 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也未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本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听力教学, 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 期望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并对该理论的有效性展开了具体的实证教学研究。
2语篇分析理论
对语篇分析理论的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逐渐发展的,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Halliday和Schiffrin等。语篇分析是一门较新的学科, 它没有单一的理论作指导, 也没有统一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不同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语篇分析的理论, 如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ay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的任何语篇, 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种基本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Schiffrin在Approaches to Discourse一书中则介绍了6 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它们分别是: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变异分析。此外, Halliday和Hasan所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也常被作为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总之, 虽然语篇分析还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 但语篇分析的内容很明确, 主要包括语境分析、语篇的连贯与衔接分析、句际关系分析和篇章结构分析等。
3实证设计
本研究的实证部分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四个方面展开。
(1) 研究意义
对语篇的理解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 每一个语篇都有一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过程中, 不论听力材料形式是短对话、长对话, 短文还是听写, 都涉及到了一定的语境。教师应首先分析该语篇的语境, 让学生能从整体上理解听力材料, 熟悉该语篇的文化背景和具体的情景, 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保证听力理解的正确性。分析语篇的模式实际也是在对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 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思路, 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尽管篇章所涉及的内容千变万化, 但其结构总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 语篇的模式也是有限的。在听力理解中, 分析语篇模式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对语篇的理解, 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习惯。此外, 衔接和连贯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因素。听力材料中还运用了很多的衔接手段,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听力课堂中侧重于分析这些衔接手段, 学生才能在听力中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手段, 从而增强语篇的衔接意识。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 而不是仅仅讲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分析句子关系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听力材料中句子间、段落间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每节课的最后, 教师要对本次听力课堂中所讲述的语篇语境、语篇模式、衔接和连贯手段以及句子关系等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强化他们在课上所掌握的语篇知识和能力。
(2) 研究对象
在实证初期通过测试挑选出两个听力水平基本一致、好中差学生比例基本相当的班级, 这两个班中的一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组) , 二班作为对照班 (控制组) 。通过测试选择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两个大一本科班 (经贸4 班和人文6 班) 作为研究对象, 经贸4 班为实验组, 人文6 班为控制组。两个班实验前的测试水平相当, 人数也差不多, 分别为38 人和41 人, 是合适的研究对象。
(3) 研究过程
为了验证该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是否合理有效, 笔者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在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进行, 持续两个学期, 共约32 个教学周 (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7 月) 。
①研究前期
在研究前期, 获教务处同意后, 通过一次听力测试 (测试材料为《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中的Unit 1) 挑选出两个听力水平基本一致、好中差学生比例基本相当的班级。这两个班中的一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组) , 二班作为对照班 (控制组)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对学生大学英语听力中语篇意识的调查。
②研究中期
在研究中期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证环节, 两组进行同样听力材料同等数量的练习, 大学英语听力课时为每周两课时, 使用同一教材 (《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一、二册) , 进度一致。但是教师侧重于不同的听力指导:控制组侧重于传统的听力指导, 而实验组则应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听力指导。在实验班的听力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 着重于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理论并引导学生利用该理论对听力文本进行分析而达到正确理解语篇的目的。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环节有:语篇语境介绍、语篇模式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句际关系分析、归纳总结。而对照班还是如往常一样的教学, 重点分析听力中较难的词汇和句型, 就正确答案进行讲解。
③研究后期
在研究后期主要是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工作, 并运用一些方法对研究的结果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实验最初会对两个班进行听力能力的同等测试, 在实验中期也会对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行测试, 两学期实验教学后会再次进行测试, 体现差异和改变。此外, 对学生对大学英语听力中语篇分析意识的看法, 会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实验环节,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教学实际工作进行适时调整, 以利于实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5) 研究结果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57% 的学生认为听力非常重要, 但是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 而87% 的学生对语篇分析理论的了解较少, 90% 的学生从未考虑在听力中分析语篇。对于实证教学中测试所得的分数则采用了统计学软件进行了分析。通过SPSS21.0 对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的两组分数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 ± 标准差的形式进行,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在教学实验之前所得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6>0.05) 。然而, 在实验教学之后两组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0.05) , 实验组高于控制组, 具体见下表。
4结语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提高教师的听力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自身出发对语篇分析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对语篇分析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的整体听力水平和语篇分析意识增强, 其听力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2]Harris, Z.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 1952 (1) :1-30.
[3]Schiffrin, D.Approaches To Discourse[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4.
[4]方小青.语篇分析理论观照下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10) .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短文听力理论篇】推荐阅读:
英语六级听力短文回答解题技巧01-17
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短文应试技巧10-15
24短文两篇解读07-25
27短文两篇教案09-15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12-27
短文两篇答案展示01-08
25短文两篇练习03-21
托福听力词汇讲座篇01-29
22短文两篇教案用05-26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