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英语上教案全册(精选4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 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作业:抄写生字,并读熟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访友”为题目的原因了。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山雨》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
轻盈的云雾
无字的歌谣
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
优雅的小曲
水淋淋的嫩绿
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思考:你从文章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5)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4)交流反馈。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第4课。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猜读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过渡:是的,仙境般迷人的张家界有着举世罕见的自然风光,实在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张家界市的另一个主要景点——索溪峪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1)野是什么意思?2)野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是“着重”的意思,此时应马上指导学生个别、齐读课题。)3)索溪峪野在什么地方?即课文围绕“野”写了哪些内容?
4、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二、一读课文,读通读顺,扫清理解的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思考上述的几个问题。
2、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是否发现课文特别多生字词?它们是我们阅读的障碍,我们齐心合力把这些障碍都搬了。(出示课件“我来读读”,检查生词读写:“赋予”“淑女”“撅屁股”“老叟”“荡涤”
指名读,齐读。)
3、这些小石子都踢开了,看这些大石块能不能搬开。(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指名读、齐读)三、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索溪峪的“野”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再读,相信能读得更好,对索溪峪的野会领略得更好。
2、随机抽三个同学合作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检查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
3、同学们读得太好了。相信理解得也不错。先看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能不能理解呢?(老师出示图片,有“千峰万仞”“窈窕淑女”“抱伙成团”“直插云天”“绵亘蜿蜒”
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加以形容,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能想到是这个词呢?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词语理解得不错。看看刚才那几个问题都找到答案了没有。
5、指名回答并板书。第二课时 一、三读课文,重点探究,读懂索溪峪的“野”
1、刚才,我们已几次进入索溪峪,也谈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已把它写在了黑板上,很不错。但是,同学们,如果别人问你对索溪峪的印象如何,你的谈话仅此而已,别人怎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反复研读课文,把重要的句子读得烂熟于心,肯定能让人无懈可击了。(课件出示)
1)为风光片《索溪峪的山》配音。
2)以索溪水的语气做自我介绍,告诉游人索溪的水是什么样的。
3)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演,你的任务是以“索溪峪的动物与人”为主题,拍一部影片。制定你的拍摄计划。
4)将各种游人在索溪峪的表现通过表演和旁白加以展现。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研读课文。
3、下面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听清老师的建议。
一、要明确你们的任务是什么。
二、想一想,重点研究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让你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配音小组到老师使用的电脑前,小组长做好指挥,看画面配音。“水”小组活动,一定要体现你们的创造性。导演小组,你们也要脱离课文,体现你们的创造力。表演组的表演要恰到好处,不要因过分的夸张让人哑然失笑。
4、学生分组练习。
二、演绎索溪峪的“野”
1、刚才,大家兴致很高,都有上佳表现。哪一个小组先汇报一下?觉得他们的汇报有哪些优点缺点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他说完后,大家共同评价。
2、学生汇报完先自己评价,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
三、漫谈感受、总结升华、1、同学们,索溪峪的山美不美,水美不美,猴子和人可爱不可爱。这种美是怎样的美?
2、对,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3、学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4、总结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A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听懂会说认读本单元关于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
(2)能听、说、读、写Let’s learn中黑体部分的内容和Read and write中要求的内容。
(3)能用目标语言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型活动。
(4)能学说Chant一首和Song一首。
(5)了解ei/ai/oi,p/b,t/d的发音特点,并能试着拼读简单的规则词。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及短语:taller 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heaiver 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2)能够听、说、读Part A、Part 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
(3)了解Story time、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4)了解字母ei/ai/oi,p/b, t/d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
情感态度: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学习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学习策略: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文化目标: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词组:taller 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2、能认读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2、难点是对新句型 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的理解和运用。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六张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些人物的图像,让学生分辨Who is tall /strong/old/young/short?,然后让学生回答。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教师指着比较高的Tom和比较矮的Wuyifan问Who is tall ?S:Tom.T:Tom is taller than
Wuyifan ,用动作来示意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出示taller的单词卡片,示范读taller.(2)教学单词taller,边说边做动作,学生跟做。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tall+er来记忆。简单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第一种情况是在形容词的后面直接加“er”.本课时的几个单词都属于这种变化。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4)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将扣去相应男女组的分数。
(5)教师把一高一矮的学生叫他们站起来,然后说You’re taller than your classmate!
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Yes!教师问,How tall are you ?学生答I’m 160cm.学习let’s chant.(听磁带,分句练。)
(6)加强练习、巩固。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抄写所学的四会词组,一个抄两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通过询问调查完成一张timetable.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能通过询问调查完成一张timetable.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4、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表。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学生听并跟说Let’s chant.(P2)
(2)指名读d taller 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新学五个单词。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talk
(1)How tall are you ? I’m 164cm tall.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完成Let’s start(P2)
(2)做完后教师根据图片问How tall are you?请学生来回答。同样问:How heavy are
you?„再请学生问,老师回答后接着说:Who is taller than you
?请比较好的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示范操练问句,教师问学生答,男女生互问,互答。再板书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请学生做替换练习。
(3)把图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例如:Zhang Peng is stronger than Mike.同桌或小组间互相练习。
(4)学习歌曲“My pets”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A 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3)两人小组完成Let’s play。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读懂Read and write 部分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听、说、读、写对话中两组四会句子,并完成填充的练习。
3、了解Pronunciation中字母组合ei/ai/oi的发音规则,以及p/b,t/d的发音区别,能在教师正确示范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含有这四个字母组合的单词。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需要理解认读句型:It is taller than the brown one.Its tail is 38cm long.It
is shorter than me.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两组四会句型的认读和书写,并完成填充的练习。
2、本课时的难点是Pronunciation,要求老师正确示范发音,引导学生最终能够正确朗读含有这四个字母组合的单词,并发现其发音规律。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生齐唱本单元C部分的歌曲“My pets”,复习巩固有关活动的单词。
(2)日常口语练习。
A: How tall are you ?
B: I’m 160cm tall ?
A:Really? I’m shorter than you.2、Preview
结合单词卡片复习所学的四会单词,可让学生进行快看快拼的比赛。
3、Presentation
Read and write
(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Ben
和他的爸爸去动物园看猴子的情景。你们能观察出有多少猴子,他们哪一只最高,哪一只最矮?哪只比较年轻?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对话,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2)跟录音读对话,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完成填充的练习。
(3)教师范写四会掌握句子,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句子。
Pair work
要求学生完成介绍班里同学,然后交换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本部分语言进行交流。
Pronunciation
(1)本课时学习的是字母组合ai,ei,oi的发音,教师出示一些含有ai,ei,oi字母组合单词卡片,要求学生按读音将其分类,引导学生把含有字母组合ai并发音为/ei/的单词归为一类,同样教授字母组合ei,oi。然后再出示p/b/t/d的单词,先按有相同字母的分为一类,然后分读这些词,请学生回答两者有什么区别。
(2)听录音,跟读单词和绕口令。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Read and white、Pronunciation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单词:heavier 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
2、能认读句型:How heavy are you ? 并做出相应的回答:I’m 48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3、Let’s play.完成Let’s check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有关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
2、难点是对新句型 How heavy are you ? 并做出相应的回答:I’m 48kg.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五张词卡及A部分所学单词。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的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师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复习已学的单词。将单词打乱顺序贴于黑板上,请学生猜是哪个单词,猜对的同学做这个动作其他同学齐声说这个单词,you are
right.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大小、重轻分明的图片,让学生分辨,问Which dog is heavy ?用中文稍做解释,引导学生回答The yellow one
.然后教师The yellow one is heavier than the brown one.范读单词heavier,学生跟读。
(2)教学单词heavier,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heavy改“y”为“i”+er来记忆。简单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第二种情况是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要改“y”为“i”+er。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
(4)简单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第三种情况是以重读闭音节加一个辅音字母结尾的,要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r”。
(5)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将扣去相应男女组的分数。
(6)完成Let’s play.2、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抄写所学的四会词组,一个抄两行。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通过询问完成Pair work.3、了解Good to know的单位常识,了解他们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能通过询问完成Pair work.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学生听并跟说Let’s chant.(P2)
(2)指名读已经学习的几个单词。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talk
(1)How heavy are you?引导学生回答I’m 48 kg.教师贴图片请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
(2)练习后教师再问:How tall are you ?生答:I’m 145cm tall.(请学生根据实际答案来回答。)
(3)教师找一个比较胖的学生出来,说I’m thinner than you ,and taller.适当解释,重复两次,帮助学生理解。
(4)完成Let’s Pair work,说说要求,然后学生互相询问找出答案,然后填入P8的表格中,指名交流。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B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B 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读懂Read and write 部分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听、说、读、写对话中四会句子。
3、了解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了解sperm whale 和 killer whale的区别。
2、本课时的难点是对长度、重量、大小的单位区分以及表达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单词的练习以及句型的巩固。
2、Presentation
Read and write
(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两条生活在海里的动物,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对话,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一问题。
(2)跟录音读课文,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完成填充的练习。
Story time
教师放一遍故事,请学生看着书本,然后请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教师进行解释。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Read and white、Pronunciation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和短语: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fever, hurt, have a
headache, have a sore throat.2.能够听说读句型:What’s the matter, Mike? I feel sick.I have a fever.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3.能够理解会并吟唱Let’s chant的歌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掌握A-Let’s learn的四会单词和短语,并询问别人的身体状况。
2.难点是正确拼写四会单词和短语。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单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播放录音PEP4Unit6歌曲“My father is a doctor.”
(2)日常口语对话,复习职业单词。
What’s your father/mother?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教师出示Let’s start的教学挂图,说:Look!We have some new friends here.Who are
they?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帮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教师的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熟悉答句中的新单词和短语。
(2)播放Let’s chant的录音,重点领读句子:I have a headache.I have the flu.(3)教师出示一支体温表,说:This is a thermometer.If I have a fever, it will tell me.Let’s see Mike.Mike doesn’t feel well.He has a fever.指着Let’s
learn的图片的Mike,教学“have a fever”。让学生看图片,教授单词和短语:hurt, 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headache, have a sore throat.注意headache和
toothache的共同之处,帮助学生简单了解构词法。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单词。
(4)教师让学生读单词,叫到的同学,给他图片(have a fever),问他:“What’s the matter, xxx?”引导学生说:I
feel sick.I have a fever.解释sick单词。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句型:What’s the matter, xxx? I
.要求学生回答并做出相应的表情。可以让学生两个进行操练。
(5)“看病”游戏。
将学生分成六大组,每组选一张短语卡片。教师戴上医生的帽子提问:Cold, cold, who has a cold? 如第一组选中的是have a
cold,这组学生就边做动作或表情边吟唱:Cold, cold, I have a cold.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操练,各组调换卡片继续该活动。
(6)“敲敲打打”活动。
教师将所学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站到黑板前。教师说单词或短语,请学生敲击听到的单词或短语,谁敲得既对又快得一分,最后得分高的组获胜。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听读P14-16五遍。
(2)学生背诵和抄写单词和短语4遍。
五、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have a fever
hurt
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headache
have a sore throat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掌握四会句子:What’s the matter? My throat is sore.My nose hurts.2.能够听懂Let’s try部分,并能根据录音内容正确标号。
3.能够了解音标的音和形,并读出例词,并连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围绕话题“看病”展开的句型What’s the matter? My throat is sore.My nose hurts.以及Pronunciation的部分。
2.难点是掌握四会句型。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播放Let’s chant的录音,边唱边表演。
(2)拼词比赛,复习上节课单词和短语,教师说单词,每组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来写。看哪个组又快又对就获胜。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播放Let’s try的录音,学生听音、看图、标号。然后校对答案,教师强调其中的重点句型,即Let’s talk部分将学习的主要句型。
(2)教师说:Your English is well.I feel very happy.How about you? How do you
feel?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询问自己“How do you feel?”同时做出生病的表情,自然呈现句子:I feel
sick.教授单词sick.再次引导学生问:What’s the matter?教师继续表达,I have a sore throat.同桌操练。
(3)传话活动
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游戏开始分别向队首轻轻讲两句如:How do you feel? I feel
sick.各队依次往下传。队尾的学生把听到的句子大声说出来。看看哪队又快又对。
(4)播放Let’s talk的录音,提问学生:How does Amy feel? 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引导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教师板书四会句子:What’s the matter? My throat is sore.My nose
hurts.(5)让学生读Let’s play的单词,解释新单词,如broken leg, earache, stomachache, sore
nose.学生在有9个格子的纸张上写上这几个单词,然后做Bingo的游戏。
(6)教师出示Pronunciation的挂图,带领学生认读音标和例词,指导学生归纳发音规律,帮完成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听读P17五遍。
(2)学生背诵和抄写句子4遍。
(3)学生课外继续做Let’s play部分的Bingo游戏。
五、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What’s the matter?
My throat is sore.My nose hurts.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理解并会朗读Let’s read部分的短文,并回答课后问题。
2.会唱歌曲“The way I feel”。
3.了解Good to know部分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理解并正确朗读短文。
2.难点是理解条件状语从句和时间状语从句,并简单回答。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播放Let’s chant,师生一齐吟唱。
(2)教师出示Let’s learn的教学挂图,随意指向图中的一个人物,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特征快速配音,如“I have a cold”。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辨别真假”活动。
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说“I have a
headache.”同时做头疼或其他动作和表情,另一组来判断,动作和句子意思一致,说:Yes.不一致说:No.(2)教师接着说新句子:I have the flu.同时做打喷嚏,咳嗽,提示学生flu的意思。并问学生:How do you feel if
you have the flu? 让学生回答各种症状,如:I have a headache.I have a sore throat.教师说:If you have the flu, you should go and see the doctor or take some
medicine.教授新单词medicine和短语take some medicine。
(3)指导学生阅读短文,用简单明了的图片理出文章的线索,分化篇章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文章。
Sore throat
see a doctor
Nose hurt
have the flu
take some medicine and drink
hot water
Have a headache
stay in bed
(4)Let’s sing.教师用简笔画画三张脸来表示happy, sad 和mad.教师播放录音,学生静听,教师略讲歌词大意,学生跟着学唱歌。
(5)Good to know.学生看Zoom的四种表情,再请学生读句子,然后与Zip手举的四种颜色连线,并核对答案。
(6)活动名称:哑剧表演
活动目的:巩固新词组,并导入句型“What’s the matter„? / Do you have a „.”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写有词组的小纸片。
活动过程: 把词组写入小纸片,抽到纸片的同学表演动作,其他同学运用“What’s the matter„? Do you have a „.”
提问,要求表演的同学运用“I feel sick./ I have a„”来回答。
(7)看病开处方。
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名学生扮演病人,医生边询问病情边给病人开处方,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D: Good morning, …
S: Good morning, doctor.D: What’s your name?
S: My name is …
D: What’s the matter?
S: I feel sick.D: Do you have a headache?
S: Yes.D: Do you have a fever?
S: I don’t know.I feel very
cold.D: Do you have a sore throat?
S: Yes.D: Come to me and say “Aha”
S: Aha…
D: You have a cold.S: Oh.What should I do then?
D: I’ll give you some medicine.Drink some water and stay at home for
three days.处方:
Name: Mike
Age: 12
Sex: F
Symptom(症状): Have a headache,Sore throat,Nose hurt
Diagnosis(诊断): have a bad cold
Advice(建议):take some medicine and drink hot water stay in bed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听读P18五遍。
(2)表演动作表情给家长看,并用英语介绍。
五、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have the flu
take some medicine
drink hot water
stay in bed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情绪单词:tired, angry, excited, happy, sad ,bored.2.能够听说读句型:How does Amy feel? She’s tired.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3.能够完成Task time的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五个四会单词,并能替换句型“How does she/he feel? She’s/he tired.进行回答。
难点是学生熟练掌握五个四会单词。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师放歌曲“The way I feel”,学生跟唱。
(2)学生朗读A-Let’s read,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if you have the flu/a toothache/a
headache等,学生做简要回答。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播放歌曲(If you are happy.)用歌曲来引出新授单词happy的教学。边唱边做
动作。教师做出“开心”的样子对学生说:You are happy.I am happy, too.Look at my
face.This is a happy face.然后在黑板上画“happy face”和“sad face”。教师指着
sad face问学生:Is it a happy face?以此教学单词sad。教师可让学生同桌之间一人
做表情,另一人画脸,再描述如:He/She is happy/sad.用简笔画的形式教授其他单
词:excited, tired, angry, bored.(2)教师做出各种表情,请学生猜:Are you happy/tired/bored„? 然后两人一组
一个做表情另一个猜,以此复习巩固所学的形容词。
(3)教师播放B-Let’s learn的录音,学生跟读单词。然后出示教学挂图,请学生
仔细看图片。教师提问:How does Amy feel? How does John feel? 此活动也可在小
组之间进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之后,请几组学生来做回答,检测活动的 效果。
活动名称:Read a feeling book
活动目的:文字、图片、声音相结合,通过观看,加深学生对几个表情单词的理解。
活动过程:
Feelings are inside of me and my face shows how I feel.these are the ways
I feel sometimes:
I look like this when I feel happy.When my birthday comes near and when I
eat my favourite pizza, I feel very happy.I look like this when I fell sad.When I’m sick in bed, and when
I can’t play football because of rain, I feel very sad.I look like this when I feel proud, when I get a good grade in
school, and when I ride the bike without falling, I feel very proud.I look like this when I feel scared, when the light goes
suddenly, and when I read stories about ghosts, I feel very scared.I look like this when I feel angry, when my toy gets broken, and
when someone says bad words to me, I feel very angry.I feel lots of feelings everyday.(4)Pair work。教师给学生半分钟的时间看Pair work部分的图画,提示学生尽量
记住图中的人物及其表情,比一比谁能猜的又快又对。Task time,引导学生仔细看
图,猜测每幅图中发生的事,教师适当讲解故事内容,接着领读图中的提示句子。
(5)活动名称:What is missing?
活动准备: 单词卡片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并达到熟练记忆单词的目的.
活动过程:教师出示几张表情图片,给学生看半分钟。然后随意拿出一张,让学生判断哪一张少了,将缺失的单词报出来并做出相应的表情。
(6)活动名称:Look for your friends
活动目的:操练、认读及拼写单词。
活动准备:单词和字母卡片
活动过程:将全班分成几大组,把所需操练的单词angry, sad, bored等拆分成字母,如grany, das,robde分发给组里成员或班里的同学。当教师或指定同学读到这个单词时,手上持有这个单词的同学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字母顺序报出该单词,反应最快的同学为胜。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听读P19五遍。
(2)学生背诵和抄写单词和短语4遍。
五、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tired
angry
excited
happy
sad
bored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掌握四会句子:How are you? You look so happy.You look sad today.2.能够听懂Let’s try和Let’s check部分,并能根据录音内容正确标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四会句型:How are you? You look so happy.You look sad today.难点是学生能够陈述产生某种心情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播放If you are happy的歌曲。
(2)日常口语对话:
T: How are you today?
S: I’m fine.T: I’m glad to hear that…
如学生回答说:“I am sad/bored.”教师可说:I’m sorry to hear that.Can you tell me why?
请学生尝试阐述原因。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Let’s try.教师播放录音,学生看图,静听并标号。教师略做讲解,校对答案。
(2)教师出示Let’s start部分的教学挂图,说:Look at the picture.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 They look so tired.I’m sure they have
had a hard
trip.教学新词trip。教师领读并板书,学生跟读,然后过度到学习短语:a hard trip,a big trip。
(3)教师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学生听后回答问题:How is Liu Yun? Is she
happy? Is she excited? Why? 教师帮助学生回答:Yes, she’s excited.She is going on a
big trip.教师继续提问:Is Sarah happy today? How does she feel? Why? 教师帮助学生
回答:She’s sad.She failed the math test.并板书:fail the math test。准备一张很糟的 数学试卷,是学生了解语意。进一步教学其他短语a Chinese test, a English test,并
让学生了解pass the Chinese test, pass the English test, pass the math test.(4)教师请学生扮演Sarah,师生对话如下:
T: Hello!Sarah, how are you? You look sad today.Sarah: Yes, I failed the math test.教师接着说:I’m sorry to hear that.让学生理解意思。并引申出句子:I’m glad to hear
that.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Let’s check.让学生看Sarah的表情,并读两篇对话,选出正确的答案。
(6)活动名称:心理医生
活动目的:操练句型“How are you? You
look„”.学生间自由组合编排对话.通过对话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让学生理解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的心情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活动过程:
A: How are you? You look bored today.B: Yes.I failed my math test.A: I’m sorry to hear that.Believe yourself.Work hard.You can pass the
text next time.(7)活动名称:难忘时刻
活动目的:围绕照片上的表情展开询问和讨论.操练句型 “How do you feel? How does she/he feel?How are
you? You look…”
活动准备:学生自带日常生活照或家庭成员的照片。
活动过程:学生根据带又特殊表情的生活照片,同桌间相互讨论问答或者小组同学间相互询问。
A: How are you? You look so happy.B: Yes.I am in Beijing.I visit the Great Wall.It’s very
beautiful.How are you? You look bored.A: Yes.I stay at home.It’s rainy.I can’t play.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听读P20五遍。
(2)学生背诵和抄写句子4遍。
五、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You look happy.I’m going on a big trip.You look sad today.I’m sorry to hear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并能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2.能够理解story time的故事。
3.能完成Group work部分的小组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能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故事并回答问题。
难点是能充分理解并大致讲述Let’s read的故事。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1、Warm-up
(1)师生共唱歌曲“The way I feel”。
(2)日常对话:
How are you feeling?
Do you like sports/football?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s?
What class are you in?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教师出示篮球,教学单词basketball及短语a basketball match,适当扩展a volleyball match, a
football match。并让学生熟悉与球赛相关的动词,如:pass the ball, throw the ball, catch the
ball等。然后将学生分成两队Team A 和 Team B,进行投球比赛,呈现单词:a ball match, between, goal,win the game.其中between„and„教师站在学生中间,I am between A and B.(2)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Which class won the game?
How many goals did they get?
Who got the first goal?
Who got the second goal?
(3)学生自由朗读1-2篇,然后完成短文后的问题,并与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校对答案。
(4)Story time.教师向学生展示story time的教学挂图,指着图中的人物提问:How is Zoom? How is Zip?
Why is Zip happy and Zoom unhappy? 播放录音,听录音跟读。
(5)最佳解说员
活动过程:
①全班同学跟读录音,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感受当时比赛的气氛。
②将全班分成几大组,组员轮流朗读课文,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代表该组参加小组间比赛后班级中评出最佳解说员。
全班分成两大组——苹果队和香蕉队,部分学生到台前扮演球员,并给队员们佩带相应的队标志,其余的学生做拉拉队。为了安全起见,用橡皮球或沙包代替足球,活动场地也可转移到操场。
足球技术篇
kick-off 开球
corner ball / corner角球
handball 手球
header 头球
penalty kick 点球
own goal 乌龙球
free kick 任意球
pass 传球
short pass 短传
long pass 长传
take a pass 接球
slide tackle 铲球
flying header 跳起顶球
shoot 射门
offside 越位
dribbling 盘球,带球
kick-out 踢出界
body check 阻挡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听读P21五遍。
(2)复习第二单元3遍。
五、板书设计:
Unit3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Main scene Let’s start
Part A Let’s learn Let’s find out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2、能够听懂问句: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
3、能够运用新学语言内容完成Let’s find out 中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
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听懂、会说句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难点
5个词组读音和书写,掌握动词过去式及其发音。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六张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Daily oral practice.Good morning!Glad to meet you.How are you?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对话练习,已学知识的巩固。
(2)Hang–man game.玩游戏,猜单词。
(watch, wash, clean, play, visit)
2、Preview
(1)Let’s chant(第六册书本Page 7)
a.听一遍录音 b、师生一起说唱
(2)Let’s star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 说说自己的周末,复习动词短语。
3、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一个日历给大家看,圈出今天的日子是Sunday(weekend),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学生回答今天的日期, Today is April the 10th.It’s Sunday.(2)、教师说:On Sunday(weekend),I usually wash clothes, clean the room, play
football, watch TV and visit grandparents.出示教师所说动作的卡片,学生跟读词组。跟着老师朗读几遍动词短语。
(3)、教师问学生: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4)、教师再次出示日历,圈出上个星期天的日子,然后问学生:What was that day? 引导学生回答:It was last
Sunday? 板书并带读单词:last。教师:It was last Sunday.It was the last weekend.板书、解释并朗读词组:last weekend。学生跟读并掌握词组:last weekend。
(5)、引出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板书句型并朗读。
(6)、呈现词组: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强调这些过去式的发音。/t/, /t/, /d/, /d/, /id/。
(7)、Activity one: Bingo!
(8)、师生问答。(语言内容,媒介)
(9)、Activity two: 摘苹果游戏
(10).教师领读 Let’s learn部分。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Let’s find out.(1)、教师通过CAI出示图片,提问:
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nd?
板书并认读:do-did, water-watered.(2)、教师问几个学生:What did you do?
(3)、Do a survey。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并做好记录。
完成后上台进行解说。
(4)、填入所缺的单词。
(5)、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应练习。
(6)、回家朗读课本Let’s learn部分,抄写词组。
七、板书设计:
last weekend watch-watched wash-washed clean-cleaned
play-played visit-visited do-did water-watere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TV.八、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A Let’s try Let’s talk Let’s find out C Good to know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能够用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进行简单的提问,如:Did you clean the room? Yes, I did./ No, I
didn’t.3、能够听懂并完成Let’s try部分的联系。
4、能够运用新语言完成Let’s find out 中的任务。
5、了解Good to know当中的标志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
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动词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识记help的意思。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4、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表。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Enjoy the song: At the zoo
(2)、Daily oral practice
Good morning.Glad to meet you.How are you? What day is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2、Preview
(1)、Activity 1
(2)、Let’s try.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 …
T: What about Chen Jie?
3、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talk
设计主情景“我是小小侦探”
(1)、“谁打扫了教室”
教师用课件动画形式出现一个明亮干净的教室。
出现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John。
Look, our classroom.It’s very clean and tidy.But who cleaned it.I don’t
know.I want to thank him.Can you help me to find him?
J: I can help you to find him.John跑了出去,碰到了Sarah,John就问Sarah.J: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arah: Hmm!I watched TV.John跑去问了Wu Yifan.J: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W:Hmm!I played football.板书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学生朗读。
教师头带John的头饰T: Look, John come to our class.He wants to find who cleaned
the classroom last weekend.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 I …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2: I …
T: Did you help the teacher clean the classroom?
引导学生回答。
板书help,并朗读。
(2)、Activity 2
(3)、Activity 3 Make the chant.(4)、“找到了”
通过课件展示John和Zoom的对话。
J: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Z: I played football at school.J: Did you help the teacher clean the classroom?
Z: Yes, I did.J: Oh, Zoom.You are great!
(5)、听录音,跟读书本对话。
(6)、学生一起朗读对话。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对话操练:Let’s find out.p28
(2)、完成活动手册相应练习
(3)、Good to know
七、板书设计: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help
八、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Part A Let’s read.Let’s play.Part C Pronunciation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
2、能够了解双元音音标/ /、/ /、/ /的音与形,能够读出例词并选择音标与单词和配图正确连线。
三、教学重点
1)理解短文内容,学会描述自己或询问他人的周末生活。
2)was, busy, It was „’s birthday.四、教学难点
1)理解短文内容,学会描述自己或询问他人的周末生活。
2)was, busy, It was „’s birthday.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Let’s sing: The days of the week.(2)Ask and answer: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did)…last weekend/ yesterday.2、Preview
结合单词卡片复习所学的四会单词,可让学生进行快看快拼的比赛。
3、Presentation
(1)Let’s learn.从上面的问答中,老师总结并板书呈现:busy, „ was busy last weekend.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提出更细节性的问题:
T: 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A: I(did)…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T 根据学生A的回答,再向其他学生提问:
T: What did A do 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引导学生将第一人称改为相应的第三人称进行回答,并将学生的回答(选择一个)以短语形式填入课前准备好的表格中。见附录。
②完成表格后,T 再次重复:
A was busy last weekend.③ 根据板书及表格,引导其他学生以:
××× was busy last weekend.为开头转述其他同学上周周末的活动。
(2)Presentation of the sentences
① T: A was busy last weekend.B was busy last weekend.And Wu Yifan was
busy last weekend, too.(可用课件展示)
② Now, let’s listen to the short passag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T
可根据段落内容顺序设计问题)
A:What did Wu Yifan do Saturday morning?
B: Whom did he visit? Why?
C: What did they do together?
D: What did they do in the evening?
E: What did Wu Yifan do Sunday morning? With whom?
F: What did Wu Yifan do in the afternoon?
③ 听完两遍录音,学生可以同桌讨论并回答问题。如果有不同答案,大家一起讨论,寻求最佳答案。
④ 听音跟读,再齐读。
⑤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Finish the sentences”.再进行组内讨论并校对答案。
1)Let’s play
T: Look at the calendar.Today is(date).Yesterday was(date).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A: I(did)yesterday.2)Activity 1 :滚雪球
Pronunciation
(1)听音模仿.教师要以夸张的口型带学生跟读。
(2)认读双元音音标。/ / , / /, / /.说明音标与字母的区别和联系。
(3)拼读单词。老师请学生自己拼读并读给大家听。
(4)读单词,连线。
(5)Activity 2: Play basketball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用词组或短句来描述自己爸爸或妈妈上周末的活动情况。
(2)完成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Busy
… was busy last weekend.八、教后小结: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Part B Let’s learn Let’s play.Part C Task time Let’s check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四会词组: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2、学会用句型What did you/(name)do last weekend/ yesterday? I(name)(did)last
weekend/ yesterday.Did you„.? Yes, I did.来进行问答并完成Task time的表格。
三、教学重点
掌握四会词组,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四、教学难点
掌握四会词组,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五张词卡及A部分所学单词。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的录音带。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Free-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强调 yesterday)
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did)„yesterday.(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
2)Chain-drill:
C: I(did)…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D: I(did)…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 F…(ask the teacher)
T: 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继续Chain-drill,由T 引出并出示新授词组:went hiking.(2)学生已经了解了go 的过去式后, T 边用I went(这个动词用动作表示)yesterday.表达自己昨天去做什么了,边做动作.让学生帮老师说出: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3)Ask and answer:
A: T ask and Ss answer.B: S1 ask and S2 answer.C: S3 ask and T answer.由此,T 引出新授词组: read a book.(4)自编chant.Chant together.(5)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went, read.(6)Reading in 2 parts: T say the phrase loudly, Ss say it lowly;T say
the phrase lowly, Ss say it loudly.Practice:
通过各种游戏,操练所学词组
Activity 1 找搭档
Activity 2 我是侦察兵
Activity 3 记忆大挑战
3、Task-time
1)Pair work
A: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Did you …?
B: I(did)…/ Yes, I did.2)在问答过程中完成书中所示的表格.3)邀请几组同学到前面汇报调查结果
4、Let’s check
1)Ask Ss to describe each picture with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of:
I(did)yesterday/ last weekend.2)Listen and circle.3)Check the answers.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完成活动手册相应内容。
(2)课后继续交流同桌的周末或前天的活动信息.七、板书设计:
went to a park—go to a park
went hiking—go hiking
went swimming—go swimming
went fishing—go fishing
read a book--read a book
八、教后小结: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Let’s chant
Main scene
Let’s try
Let’s find out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理解并询问他人在过去时间里干了什么事情。
2、掌握句型: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三、教学重点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四、教学难点: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Hang-man game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read books)
(2)游戏Bingo
(3)Let’s try听对话,选择图片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A.chant
(1)教师用课件呈现chant
(在课件上出现几幅图片NIGHT PARK JUNE等,然后在YES的地方出现一个人)
(2)学生二人小组说唱书本上的chant
(3)学生用手头的卡片自编一个chant
B.Let’s talk
(1)Listen and do
(2)Look and answer
(3)Listen and read
C.practice
Activity 1.Let’s find out
Activity 2 The story of Zoom
Activity 3 Guessing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听录音,做活动手册。
2.根据情景编对话。
七、板书设计: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No, I didn’t.八、教后小结: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Let’s read
Let’s sing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综合运用动词的过去时。
2.阅读理解故事
三、教学重点 动词过去时的读音及不规则动词的变化
阅读部分的理解和有限度地再现
四、教学难点 动词过去时的读音及不规则动词的变化
阅读部分的理解和有限度地再现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Sing the song:
at the zoo
2、Presentation
A: Activity 1 Memory testing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shopping.I went shopping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I went shopping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B: Activity 2 比一比,谁说得最快。(见表格1)
请两个学生上来,背向黑板,教师说出表格中任意一个词组,学生就说出与之对应的词组,败者换其他人,再与胜者比赛,看看全班谁说得最快。
C: Text A.看图跟读课文。B.教师提示总结:
was / walked / studied / read /went
/saw / jumped / swam / returned
D: Activity 3 无字的故事书
E: Exercises
(1)Finish the sentences
(2)Number the sentences
3、Comprehensive activity
story time
1.Two students a group and discuss the story.2.Ask the questions:
(1)What did Zoom do on Saturday?
(2)What did Zoom do on Sunday?
3.Listen and read the story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Mini role-play
Prepare and act out their stories in roles.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小结
第一课时
Teaching Aims:
1.能够听、说、读、写以下动词短语:learned Chinese, sang and danced, took pictures,climbed a mountain, ate good food.2.能够询问别人在假期里所做的事情并做答。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五个动词短语的过去式形式。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以下六个单词的拼读和拼写:took, learned, sang, danced, ate,climbed。教师要多示范,通过有针对性的反复操练知道学生熟练掌握。
Teaching Medias:
Teacher:本课时的动词短语卡片;一架照相机、食物、一首歌曲,一张照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Teaching Procedures:
Ⅰ.Warm-up
1.教师放五年级下册的歌谣“Let’s go on a field trip„” 学生边唱歌边跟教师作相应的动作。
2.教师放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跟着录音说。
Ⅱ.Preview
1.“猜一猜”游戏:教师呈现学生小时候的照片问:Who’s he/she?
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学生猜出后,教师指着照片说:Yes, it’s me.I was „ years old
then.教师依次拿出几张风景照,问:Guess.What plac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2.Let’s start
教师展示本部分的挂图问:Do you like holiday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your holiday?
Do you go on trip? What do you usually do during your trips?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图回答。
Ⅲ.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Let’s learn
1.教师问一名学生:What’s your hobby?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指着自己说:I like taking pictures.I have many beautiful pictures.然后拿出一张风景照说:Look at this picture.I took
the picture last week.教师板书took pictures和take
pictures,请学生认真观察并说出两个短语的不同之处,然后指导学生拼写。
2.教师拿出一张自己爬山的照片,说:I went to Xinjiang/„last year.Guess.What did I
do there? 请学生猜。如果有学生猜到climb a mountain,教师就向学生展示照片:Yes, that’s right.I
climbed a mountain.教师板书climbed a
mountain,带读,引导学生对东词原形和过去式形式进行比较。教师继续问:Have you ever been to any famous
mountains? Where have you been? 引导学生说:I climbed
Hua/Yandang/„Mountain.教师可继续提问:When did you climb Yandang Mountain? I
climbed Yandang Mountain in spring/April 8th.3.教师再次展示爬山的照片,说:I climbed Huang Mountain.Then I was hungry.I went
to a restaurant.Guess.What did I do there? 如果学生猜到吃东西,教师就拿出一张美食的照片说:Yes,I ate.I ate good food.板书ate good food和eat good
food,带领学生比较不同之处。教师带读,注意强调ate的发音。
4.教师依次出示爬山和美食的照片说:I climbed a mountain.I ate good food, too.What
else did I do there? Guess.5.教师放课前准备的歌曲录音,放完一遍后,问学生:Do you like it? Would you like to sing
along? 教师和学生一起跟着录音哼唱歌曲。教师问学生:What did we do just now? 引导学生回答:We sang a
song.教师板书sang和sing,带领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带读单词。教师边做动作边说:People in Xinjiang like
singing.They like dancing, too.教师板书sang and danced,带读。
6.教师出示本部分的教学挂图,介绍说:Mike and John went to Xinjiang together.Mike
likes taking pictures.He took many pictures.What else did he do?
手指Mike学中文的图说:He learned Chinese.板书 learned Chinese,带读。教师再问学生:What did
John do? 引导学生回答:He climbed a mountain.He ate good food.He sang and
danced.7.教师放A 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8.教师带领学生说唱下面歌谣: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I took, took pictures.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I climbed, climbed a mountain.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I learned, learned Chinese.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I sang, sang and danced.9.快速抢答: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请一名学生上来抽取两张卡片并依次做相应的动作,四个组的学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猜:He ate good
food/ „ and climbed a mountain/„ 哪个小组手先猜出正确答案就得一分,最后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0.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抽取学生卡片编对话。
Let’s play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在长纸条上写过去式时的句子,然后把句子在单词间空隙处剪开。学生交换剪下来的单词,看谁能最先把同伴的两个句子排列好。
Good to know
1.教师介绍普通相机一些基本零部件的名称和简单的摄影常识。
2.教师一边介绍摄影的基本步骤一边用相机给学生照一张照片。
Ⅳ.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Activity Book
2.学生课后进一步熟悉照相的基本步骤,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拍下几张照片,下节课进行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Teaching Aims: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I went to Xinjiang.2.能够听懂Let’s try部分的录音并完成练习。
3.能够理解、说唱歌谣“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4.会使用英汉字典查新词。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句型: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I went to Xinjiang.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Teaching Medias:
Teacher:录音机及磁带;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调查表格;几张地名卡片;几张照片;英汉字典。
Teaching Procedures:
Ⅰ.Warm-up
1.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会话。
2.复习上一课时新课呈现部分所学的歌谣。
Ⅱ.Preview
1.教师放A 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并拼读动词短语。
2.“打擂台”游戏
请五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教师任意抽取一张短语卡片,让五名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内容造句,如:I learned Chinese at school.不能正确造句的学生即被淘汰出局。然后教师出示另一张卡片,留在台上的学生继续比赛。能最后留在台上的学生成为擂主。
Ⅲ.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Let’s try
1.学生听Let’s try部分的录音,完成练习。
2.教师提问:What do people in Xinjiang like doing? 引导学生回答:They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Let’s talk
1.教师出示一张新疆的风景照说:Look at this picture.This is a picture of Xinjiang.I went to Xinjiang two years ago.教师再拿出一张公园的照片,说:This is a park.I went to
the park last weekend.教师板书:I went to„指导学生拼写单词went。
2.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说:This is a map of China.I went to a city last year.It’s in Guangdong province.It’s a new city.Guess.Where did I go?
引导学生用句型Did you go to ,,? 猜一猜,然后教师说:Yes, I went to„
3.教师邀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描述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地方,教师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引导这名学生回答。再请几名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学生其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教师指导讲台上的学生回答。
4.教师在请一名学生上台,随意抽取一张地名卡片举起来,不要让台上的学生看到卡片的内容。台下的学生一起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台上的学生用I went to„
回答。猜对地名后,这名学生指定另外一名学生上台继续游戏。教师再拿出上一课时的单词卡片,在学生猜出地点名称后,任意抽取一张动词短语过去式的卡片,带领台下学生问:What
did you do there? 请台上的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强调there的发音。
5.听录音,跟读Let’s talk部分的内容。
6.学生操练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部分插图的提示进行替换练习。
7.教师出示能拼成重点句型的单词卡片,要求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组合成句。
Let’s chant
1.教师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引导学生回答:I went to „ Yes, I had a lot of fun.2.教师放歌谣录音,全班跟唱。
3.学生男女生各一组,一组唱问句,一组唱答句,看那组唱得好。
Pronunciation
1.教师出示英汉字典,问:What’s this? It’s a dictionary.Yes.It’s an English
dictionary.Words in a dictionary are in alphabetical order.教师用中文介绍查英汉字典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然后让学生在词典理查一查练习中的单词,看谁查得最快。
Ⅳ.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Activity Book
2.学生课后询问同学或老师曾经去过的地方,完成调查表。
第三课时
Teaching Aims:
1.能够听懂、会读Let’s read中信的内容并独立完成信后的书写练习。
2.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部分的练习。
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 trip to China”。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读懂Let’s read部分的一封信。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能正确认读下列句子:Every day I had fun with my cousins.On Monday
we went to a restaurant.Tomorrow I’ll be back home.Teaching Medias:
Teacher:录音机和录音带;A Let’s learn部分的动词短语卡片。
Teaching Procedures:
Ⅰ.Warm-up
教师放前一课时学过的歌谣,学生边作动作边说。
Ⅱ.Preview
1.日常口语练习。
T:What day is it today?
S:It’s „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S:I am going to „
T:Have a good time!
S:Thank you.T:I will „ this weekend.2.教师让学生用句型I am going to „ this weekend.或者I will „ this weekend.造句。
Ⅲ.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Let’s read
1.教师问: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学生回答:I „ 教师指导学生用单词last组词,如:last
week, last month, last year等。
2.教师请学生说说下列词组的反义词:next week---last week, last Monday---next Monday,last month---next month, next holiday---last holiday, next trip---last
trip.3.教师描述自己一个星期内的活动:On Monday I played football.On Tuesday I played
ping-pong.On Wednesday I „ 然后教师问学生:What did I do on Monday/ Tuesday/„
让学生凭记忆回答。最后教师说:I did a lot of things last week.Everyday I had fun.板书had
和have,指导学生拼写这两个词。
4.教师放Let’s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①
John had fun with his parents.②
On Monday, he went to a cinema.③
He went to a park on Tuesday.④
He went swimming on Wednesday.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短文后面的练习。
Let’s find out
1.教师说:I went to „ last month.I went there by„ I climbed a mountain
there.When was your last trip? 引导学生回答:My last trip was to „ I went there
by… I sang and danced there.2.学生两人一组调查对方最近一次旅行的相关情况并在课本的表格里做记录。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教师请几名学生做汇报:„ went to..in..He..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小记者”奖。
Let’s sing
1.教师放歌曲“A trip to China”的录音,第一遍学生先仔细听,教师简单讲解歌词,注意以下单词和短语得读音:came
back, Urumqi, old jade ring, a green silk tile, a colourful cap.2.学生跟录音学唱歌曲。
3.教师介绍我们部分省市的标志性商品。
Ⅳ.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Activity Book
2.学生听Let’s sing歌曲,唱给家长或同伴听。
3.学生搜集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名胜等相关知识。
第四课时
Teaching Aims:
1.能够听、说、读、写动词词组:bought presents, rowed a boat, saw elephants, went
akiing, went ice-skating.2.能听、说、认读句子: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I bought presents.3.能够听懂、说唱歌谣“Today I went to school”。
4.能够完成Task time中的任务。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四会掌握五个动词词组的一般过去式形式。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四会单词bought, rowed和saw的读音和拼写。
Teaching Medias:
Teacher:录音机和录音带;动词短语卡片,动物单词卡片和文具卡片;几张不同类型的贺卡;议长哈尔滨的雪景照片。
Teaching Procedures:
Ⅰ.Warm-up
1.教师放歌曲“A trip to China”的录音,师生齐唱。
2.教师放歌谣“Today I went to school”的录音,师生齐唱。
Ⅱ.Preview
1.教师出示A Let’s learn部分的短语卡片,同桌以“开火车”的形式拼读动词短语。
2.教师放Let’s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3.日常口语会话。
Ⅲ.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哈尔滨雪景照片问:Guess.Where did I go last winter? 学生猜:You went to
Harbin.教师继续说:Yes, that’s right.I like snow.I can ski.教师板书ski,然后出示went
skiing的卡片,问:What did I do in Harbin? 引导学生回答:You went skiing.教师板书:went
skiing带读单词skiing,学生拼读。
2.教师出示went ice-skating的教师卡片问:What did „ do on her/his holiday? Did
she /he go skiing? 引导学生回答:No, she/He went ice-skating.教师板书:went
ice-skating,学生拼读。
3.教师问:When do we go ice-skating? Can we skate in the
summer?引导学生作答。教师继续说:No, we can’t.We can row a boat in the summer.教师出示rowed a boat的卡片问:What did „ do on this/her holiday? 引导学生回答:He/She
rowed a boat.教师板书:rowed a boat,指导学生拼写。
4.教师出示礼物盒问:What’s this? 引导学生回答:It’s a present.教师板书present,带读。教师继续说:I
bought it yesterday.在present前写bought,领读。请学生比较动词原形和它的过去式,教师指导书写。
5.教师依次出示几张文具的卡片,提问:What did you buy in the bookstore? 引导学生用I bought
„回答。
6.教师出示saw elephants的短语卡片说:„went to a zoo yesterday.What did„see?
引导学生回答:He/She saw elephants.教师板书saw elephants,需强调单词elephants的拼写和单词saw的读音。教师依次出示动物的卡片,提问:What did you see at the
zoo?引导学生根据卡片的提示问题回答。
7.教师放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Let’s play
1.教师让学生把九个动词短语分别填入任一个空格内,每个空格填写一个短语。
2.教师按任意顺序读短语,学生在教师念到的短语上划叉,如果划叉的短语连成了一条直线,学生就大声喊Bingo!即获胜。
Task time
1.教师介绍贺卡的相关知识;贺卡有很多种类,朋友身体不适合可以送安慰卡;朋友心情不畅送幽默卡;失败送鼓励卡;成功有庆贺卡;出行的有平安卡。贺卡除了有纸制的,也有电子和卡。为了节约用纸,现在更提倡使用电子贺卡。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本部分贺卡的内容,请学生说一说Mike在旅行过程中都做了什么事情。
3.教师布置一个情景:如果式你出行在外,想向父母和朋友报平安,并简单介绍旅游的情况,该如何设计一张贺卡。
Ⅳ.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Activity book。
第五课时
Teaching Aims: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2.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中的调查活动。
3.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的录音,完成听音,圈图的练习。
4.了解Story time中的故事。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四会掌握句型: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并能书写所学对话。
Teaching Medias:
Teacher:录音机和录音带;本单元的动词短语卡片和教学挂图;若干纸片;各种交通工具的单词卡片和城市名称的卡片;调查表。
Teaching Procedures:
Ⅰ.Warm-up
1.教师放41页歌谣的录音,学生听录音齐唱。
2.教师出示B Let’s部分的短语卡片,提问学生: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操练该句型。
3.教师放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录音,学生听录音说唱歌谣。
Ⅱ.Preview
1.教师将全班分成A、B两组,先由A组学生提问,B组学生回答。A组的学生可以提与本课的中心话题有关的问题,如:How do you go
to the zoo? 也可以提其他问题,如:Where did you go last year?
如果B组学生回答正确则可以加一分,然后由B组学生提问,A组回答。得分高的小组为胜者。
2.学生展示自己的贺卡。
Ⅲ.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Main Scence
教师引导学生看主情景图,扮演Zhang Peng和John表演对话。
Let’s try
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
Let’s talk
1.教师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in the winter? 学生回答:It’s
cold and snowy.教师继续问:How can you go to Harbin? 引导学生回答:I can go there by
plane or by train.教师说:That’s right.Sarah went to Harbin on her holiday.How did she go there? Let’s listen.2.教师放本部分的录音,引导学生回答:She went there by train.教师板书:How did you go
there? I went by train.教师再放一遍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
3.请一名学生说一个曾去过的城市,教师放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提问:How did you go to „?
帮助该学生回答:I went by „ 教师再提问其他学生,依照这种方式带领学生用主句型进行问答。
4.教师任意抽一张城市名称的卡片,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全体学生根据卡片内容一起回答:I went to „ 教师继续问:How did you go there? 学生继续问答:I went by„
教师再换其他卡片,继续练习。
5.学生两人一组做替换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丰富对话内容。
6.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分别写地点、时间、交通工具、动词短语的过去实形式。写好后,请一名学生分从四个组的纸条里抽取一张,用动作表演纸条上的内容,其他学生根据其表演猜测四张纸条上的内容。表演的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其他学生猜:I went to „ 如果有人回答正确,表演的学生就依次提问:How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there? 其他学生继续猜。
Let’s find out
教师请一名学生说出曾经去过的地方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然后示范填写表格。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调查。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请几名学生汇报调查表格。
Story time
教师向学生展示Story time部分的挂图,指着图中的人物问:How did Zoom go to the moon? What did Zoom
see? Did Zoom take any pictures?
然后教师放该部分的录音,学生看图,听录音。教师再放一遍录音,学生听完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跟录音朗读故事,再分角色朗读。
Ⅳ.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Activity book
2.完成Let’s find out部分的调查任务。
第六课时
Teaching Aims:
1.能够读懂Let’s read部分的短文并完成文后的练习。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It was a long holiday.We left Beijing on February 1st
and got to Harbin on the 2nd.For the last day of the holiday, we relaxed
and prepared to go back to work or school.3.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部分的练习。
4.能够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练习。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听、说、认读句子:It was a long holiday.We left Beijing on
February 1st and got to Harbin on the 2nd.For the last day of the
holiday, we relaxed and prepared to go back to work or school.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认读以下单词和短语:relaxed, prepared to „, go back, for the last
day of the holiday.Teaching Medias:
Teacher:录音机和录音带;本课时的单词卡片和教学挂图。
Teaching Procedures:
Ⅰ.Warm-up
1.教师放Let’s sing部分的歌曲录音,学生一起跟唱。
2.教师放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学生有节奏地说唱。
Ⅱ.Preview
1.学生听录音跟读B Let’s talk部分的对话。
2.“拼句子”游戏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报一个四会句子,如:How did you go there?
各组第一名学生起立拼读句子的第一个单词,第二名学生拼读第二个单词,以次类推,拼得又快又正确的小组得一分。
3.教师出示A、B部分Let’s learn的短语卡片和地名卡片,学生就卡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Ⅲ.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Let’s read
1.教师接上一个话题问学生:When did you go to Beijing? I went there on October
2nd.教师接着学生的问答说:That means you left Ningbo/„ on October 2nd.When did you
get to Beijing? 引导学生回答:I got there on October 3rd.教师板书left和got,告诉学生left是leave的过去式,got是get的过去式。教师问:When did you come back?
引导学生回答:I came back on October 6th.教师说:It was a long holiday.并板书:It was a
long holiday.带读该句子。
2.教师询问学生的作息时间表:Where were you at 7 o’clock yesterday? 引导学生回答:I was
at home.教师可询问学生一天的行程安排,从而引出relaxed,对话设计如下:
T:Where were you from 12:15 to 12:45?
S:I was on the playground.T:What did you do?
S:I played ping-pong.T:You relaxed.3.教师呈现以下问题,学生集体读一遍,然后阅读Let’s read部分。
① When did they leave Beijing?
② When did they get to Harbin?
③ When did they do on February 2nd?
④ When did they do on February 3rd?
⑤ When did they do on February 4th?
⑥ When did they do on February 5th?
4.学生回答以上六个问题。教师放Let’s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并提出不理解的句子,教师解惑答疑。
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补充句子的练习。
Let’s find out
1.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教师提问:How did people travel years ago?
请学生试着问答。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继续问:Did they travel by plane?
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继续问类似的问题,带领学生找出古代不存在的交通工具。
2.学生四人一小组做该游戏。
Let’s check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练习。
Ⅳ.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Activity book
2.学生课下查阅交通工具发展史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读懂Read and say的小短文,并能完成相应的练习。
2.运用be going to句型复习旅行用语。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时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将第四单元的中心语言与be going to句型融为一体,在具体
情景中能自然运用。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中国地图和各地风景图片(包括Stone Forest和folk dance图片)。
2.教师准备一个旅行包。
3.教师准备音乐、课文磁带。
4.教师准备单词卡片。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1)播放Unit 4“A Trip to China”歌曲,学生跟唱。
(2)运用课件或地图呈现祖国各地风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名。
(3)学生根据实际经历自由问答:Where did you go/visit on your holiday?
I went / visited to …on my holiday.(请访问过同一地名的同学组合成family,坐到相邻的位置。)
2.预习(Preview)
Different Response:教师交给同学一种物品(如:book)并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学生可回答:I’m going to read books.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I’m going to study English.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回答越丰富越好。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接预习活动,教师呈现一个旅行包,提问:What am I going to do?
引导学生回答:You’re going to take a trip.教师继续提问:Where am I going to visit?
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凰竹”,并配合介绍:It’s usually warm and sunny.It’s known as Spring
city.引导学生猜出:You’re going to visit Kunming.(2)
出示图片:Stone Forest和folk dance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昆明的民族风情,同时教学Stone Forest和folk
dance。可结合图片、音乐、录像等学习:folk music/clothes/dance
(3)
简单介绍课文背景后,出示where , what, when, how四个疑问词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记录主要信息。
(4)限时阅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让他们通读课文,完成Fill in Mike’s trip schedule。
(5)
学生仿照“Fill in Mike’s trip schedule”表格进行问答练习。
(6)
教师借助图片等提供情景:It’s the good season for trip.Where are you going ?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请学生以Group work的形式和“家庭成员”讨论,拟定家庭旅行计划。
(7)
出示Plan your holiday and make a dialogue表格,挑选几组在班级交流,完成表格。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一气呵成。教师将句子拆分,呈现单词卡:am, going, visit , I, to, Stone
Forest,让首先说出单词的学生持卡并上来组成句子顺序:I am going to visit Stone Forest。
(2)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3)小组合作自编对话。教师用简笔画或图片呈现以下几组图片,让学生4人一组自编对话表演,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图片如:
See folk dance
Mike
Kunming
Beijing
Kathy
Climb the Great wall
(4)旅游咨询日。将全班分成两组:Group A(旅行社代表)和Group B(旅客),Group
A成员分工合作,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设摊介绍;Group B成员到各自意向前往的城市咨询,最后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城市和旅行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通过活动read and answer 综合运用旅行词汇和句子。
2.了解机场的设施及登机基本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综合运用有关旅行的句子是本课重点;让学生学会捕捉听力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机票(可以仿制)和候机大厅图片。
2.教师准备中国地图。
3.教师准备机场录象。
1.教师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图片或卡片。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1)教师提供城市的相关信息,学生抢答城市名称。
如:Great Wall---Beijing
Ocean Park---Hong Kong
Spring city---Kunming
East phearl---Shanghai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各城市名称贴到教室的四周。
(2)小组竞赛。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教师说一个城市名称,学生就跑向该城市,并说:I’m going to visit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2.预习(Preview)
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前一页的表格(设计旅行计划)。
如:Where are you going on your holi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are you going with?
When are you going ?
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re?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从上一环节学生的回答中(I’m going to „ by plane.),教师自然引出:Why are you going to „
by plane?引导学生回答„is far from here.然后教师继续引导How far is „ from„? 2 hours? 3
hours? 最后引出句型It’s „hours by plane.教师板书该句带读。
(2)
出示中国地图,用其他城市替换操练:How far is „ from „? It’s „ hours by
plane.接着用其他交通工具替换操练How far is „ from„? It’s „ hours by train / bus / van /
bike。
(3)
教师出示机票,介绍:Mike is going to visit Kunming with his family by plane.Look!They’re the tickets of the plane.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irst?呈现候机大厅的图片(包括Good to know部分的设施和标志),师生一起介绍认读Airport的标志及乘机的基本手续和顺序。
(4)
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乘机手续词卡:board, security, check in(have boarding
pass),请学生排一排顺序,演一演。在学生表演的同时,播放Listen and
write的机场广播,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登机口。其余学生完成听音填空练习。
(5)教师介绍课文情景:Now Mike and Kathy is at the gate 24.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提供部分单词:far,three hours, weather, spring city, sunny,different places, buy folk clothes, suitcase请学生小组合作,编出一段对话。
(6)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7)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的抢答,教师可补充相关问题。
如:Why is it usually sunny and warm in Kunm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in Kunming?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配音。在静音状态下,循环播放登机录象,请学生采用集体讨论、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等形式完成配音任务。
(2)大联想。教师提供三个城市图片(如:Beijing, Kunming,Harbin),并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分别选择一个城市展开联想,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在图片下写出有关单词。
(3)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4)Tourism Ads
show.分组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制作旅游广告,画出广告画,附上让人喜欢的理由。然后在同学中宣传,有意前往的同学可以签名预约:I’m
going to visit„.比比哪组宣传效果最好。
(5)切面包。让学生用小刀将面包状卡片上单词间没有间隙的句子进行识别后,根据单词切开。如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用一般过去式连贯表达一段发生过的事。
2.理解Read and answer内容,并能完成相关练习。
3.学唱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用一般过去式连贯叙述一段事是本课时的难点,要求老师在正确示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用的磁带、VCD。
2.教师准备小玩具一个。
3.学生制作棋子一副。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1)
播放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学生跟唱。
(2)Throwing game:同学间互相抛接一个小玩具,得玩具者必须说出一个和trip相关的单词或短语,前后不能重复。
2.预习(Preview)
日常口语练习。
内容可参考:Where did you go on the holiday?
How far is … from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What did you do there?
Do you like taking a trip/ hearing good news?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教师:I have 2 pieces of news for you.One is good, the other one is
bad.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listen first? 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板书:Bad news 和Good
news。接着介绍:The bad news is I was false in the examination last year.The
good one is I worked hard than before then I passed the examination this
year.(2)
请学生讲几条bad news,鼓励全班大胆设想,把bad news变成good news。
如:S1: It’s rainy today, but I have no umbrella.S2: I have a umbrella, I can go home with you.S3: Your dad will give you a lift.S4: You can enjoy the beautiful city in the rain.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辨证主义教育。
(3)
从学生讲述bad news引入Mike lost the
suitcase这则故事。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静听两遍后,合上书本,完成Read and tick or cross练习。
(4)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指导。
(5)
请学生根据各自阅读情况,从课文中摘抄一些单词,每次请一位同学板书,其余学生根据这些单词抢答说一些简单的语句(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话)。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6)
Group work:小组讨论完成书本的Good news and bad news game.(7)
播放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录音或VCD,学生跟唱。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兔子耳朵。教师匀速朗读一段课文,其中会有词漏读或加词,让学生找出错处并记录,比一比谁的耳朵最尖。如果学生的听力不错,教师可适当加快语速。
(2)Ladders and
slides.以下棋的形式进行句子表达练习。棋子的每一格都有一个单词,学生走到一个就要讲一句包含上面单词的话,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3)辩论赛。教师提供一个Topic,如:The tourism is good/ bad for our dairy
life。将全班分成两组,抽签决定各自的主题,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讨论,然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理由充分又正确者为胜。
(4)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用一般过去式连贯表达一段发生过的事。
2.理解Read and answer内容,并能完成相关练习。
3.学唱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用一般过去式连贯叙述一段事是本课时的难点,要求老师在正确示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用的磁带、VCD。
2.教师准备小玩具一个。
3.学生制作棋子一副。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1)
播放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学生跟唱。
(2)Throwing game:同学间互相抛接一个小玩具,得玩具者必须说出一个和trip相关的单词或短语,前后不能重复。
2.预习(Preview)
日常口语练习。
内容可参考:Where did you go on the holiday?
How far is … from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What did you do there?
Do you like taking a trip/ hearing good news?
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教师:I have 2 pieces of news for you.One is good, the other one is
bad.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listen first? 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板书:Bad news 和Good
news。接着介绍:The bad news is I was false in the examination last year.The
good one is I worked hard than before then I passed the examination this
year.(2)
请学生讲几条bad news,鼓励全班大胆设想,把bad news变成good news。
如:S1: It’s rainy today, but I have no umbrella.S2: I have a umbrella, I can go home with you.S3: Your dad will give you a lift.S4: You can enjoy the beautiful city in the rain.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辨证主义教育。
(3)
从学生讲述bad news引入Mike lost the
suitcase这则故事。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静听两遍后,合上书本,完成Read and tick or cross练习。
(4)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指导。
(5)
请学生根据各自阅读情况,从课文中摘抄一些单词,每次请一位同学板书,其余学生根据这些单词抢答说一些简单的语句(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话)。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6)
Group work:小组讨论完成书本的Good news and bad news game.(7)
播放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录音或VCD,学生跟唱。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兔子耳朵。教师匀速朗读一段课文,其中会有词漏读或加词,让学生找出错处并记录,比一比谁的耳朵最尖。如果学生的听力不错,教师可适当加快语速。
(2)Ladders and
slides.以下棋的形式进行句子表达练习。棋子的每一格都有一个单词,学生走到一个就要讲一句包含上面单词的话,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3)辩论赛。教师提供一个Topic,如:The tourism is good/ bad for our dairy
life。将全班分成两组,抽签决定各自的主题,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讨论,然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理由充分又正确者为胜。
(4)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句型描述自己的旅行经历。
2.能听懂,说唱Let’s chant。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运用所学语言叙述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是本课时的重难点,要求教师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语言体系。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本课时的动词卡片和旅行活动照片或图片。
2. 教师准备地名卡片若干。
3.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1)播放歌曲I went on a holiday ,学生跟唱。
(2)Golden eyes:出示5~6张活动短语(如:went to a nature park, saw flowers, ate fresh
fish, bought folk clothes, stayed at the
village),让学生看几秒后拿走,说出看到的短语,说得又多又快的为胜。
2. 预习(Preview)
单词大搜索。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给出几个topic(如nature park, city,countryside),让每组选择一个topic,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相关的词语。
3.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一个动词卡片(如:take),提问: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集体回答:I took pictures on my holiday.最后出示动词write,引导学生回答:I wrote
the post card.(2)教师展示几幅卡通人物(或学生)旅行活动的照片、图片等,提问:What did „do on his holiday?
学生回答后教师由此创设情景:„ enjoy his holiday.He wants to write a postcard to his
friend.Help him, please.鼓励学生以Group work的形式讨论。教师概括中心语言,板书。如:We stayed
at….We bought….We went to….We ate….(3)Pair work.同桌分别选择一份不完整的postcard(或者是Mike的或者是Kathy的),限时完成。
(4)Information Gap.前后桌同学(必须是持不同的postcard)之间,互相询问,完成各自没完成的那份postcard。如:Mike: What did you eat
on Monday, Kathy?
Kathy: Where did you go ?
教师注重巡视指导,避免学生简单复制。
(5)教师自言自语:I went on a trip.引导学生自主询问,看哪一组的问题最多,最有创意。学生的问题如: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 Do you like the city? Who did you go with?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教师有意识地渗透Let’s chant的内容。
(6)播放Let’s chant录音,学生说唱。
4. 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加句子练习。教师提问: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S1: I took pictures on my holiday.S2: I took pictures and read magazines on my holiday.…
(2)
做活动手册的配套练习。
(3)
教师准备若干张地名单词,如:nature park, village, airport,city等。将学生分组,第一组的学生抽取一张单词,其余组的同学就相继提问,如:Is there a lake/ forest/park? Are
there many people/ tall buildings?第一组的同学只能回答Yes或 No。最快猜出地名的小组获胜。
(4)
故事大王。教师提供若干词语和一个主题(topic),让学生根据所给主题将词语组织成故事,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如词语:postcard, flower,grapes, sun, policeman, bank, hotel, hot;主题为:A story of the
trip。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词语和主题也可由学生设定。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本课对话,并能在情景中进行运用。
2.能口头、笔头叙述迷路的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获取对话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再现情景,体验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插图和Mike and Kathy回宾馆的路线图。
2.教师准备一个大旅行箱。
3.学生准备上学路线图。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热身(Warm-up)
(1)
播放Let’s chant,学生跟说。
(2)
快速反映。教师或学生指令,全体学生做出相应动作。
如:Turn left/ right.Go straight on.Put your book near/ in front of/ behind the desk.2.预习(Preview)
教师出示一个big empty suitcase, 创设情景:I’m going to take a trip on my holiday.What do I need to prepare? 师生一起完成物品的装箱。如:sunglass, umbrella, clothes,guidebook, map.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学生提到map,教师就提问:Why do I need a map?提示学生:When we visit a new city.We
may get lost.So the map is useful.教师继续提问:Mike and Sarah got lost today.They had no maps.What could they do?引导学生回答Go to the Police Station and
ask for help.(2)教师板书the Police Station,带读几次后,提出任务:Now here’s the Police Station.You’re policemen and policewomen.How to help the visitors?
(3)
出示课文插图和Mike and Kathy回宾馆的路线图,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表演。
(4)
Pair work.把课文中的句子打乱顺序,请学生重编对话,选几组在班上说一说。
(5)听课文录音跟读。
(6)教师提供词条Holiday Hotel, cinema, post
office,让学生在黑板上摆出正确位置,其余学生则完成书本上的Draw the route to the Holiday Hotel.(7)教师提出任务:Mike和Kathy回到宾馆后会怎么跟父母说呢?请学生发挥想象力,完成说话练习。然后要求学生打开书,完成complete
Mike’s travel diary.4. 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做本单元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
张贴几幅学生的上学路线图,请学生描述,其余学生则迅速找出相应的图片。
(3)
看图找出不同点。教师出示两幅貌似相同的城市地图,请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两幅画之间存在的不同点,简练地用英语表达。先准备几分钟,再向大家演示:如:The
bank is near the hospital in Picture 1, in Picture 2, it’s near the post
office.(4)
故事接龙。教师或学生说一个句子,大家就接着往下编。鼓励全体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说故事的过程,要求故事离奇,有新意。故事开头句子如:Today I
got lost./ This summer holiday, my family had a trip.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通过回忆Mike的旅行活动进一步掌握动词的过去式。
2.结合购物活动复习旅游用品词汇。
3. 能够听懂,理解Story time中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动词的过去分词及旅游用品词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情景正确理解、运用。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Let’s find out图和4个人物图片和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教师准备词卡(打乱字母次序的单词)。
4.学生准备单词卡片若干。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 热身(Warm-up)
(1)播放Let’s chant,学生跟说。
(2)师生按chant节奏问答:What did you do /see/ buy on your holday?
2. 预习(Preview)
游戏:兵来将挡。教师(或学生)说一个动词或短语,其余学生则迅速说出它的过去式。如:T: buy
S1:bought
S1: go
S2: went
S2: see flowers
S3: saw flowers
3.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出示Let’s find out图,提问:What did Mike do? 给学生一段时间记忆后,拿下图,让学生回答。
(2)
学生打开书完成练习,然后以pair work形式进行问答练习。
(3)
教师介绍:Mike bought presents in Kunming.Can you guess , what
did he buy?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复习有关单词。
(4)
Unscrambling letters.教师制作一些卡片,每张写一个打乱字母次序的单词,如csptoadr---postcard。学生分组竞赛,最快说出单词的同学为本组赢得一分。
(5)
完成Listen and write练习。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看图和音标,写出单词。
(6)
Group work.教师提供若干城市名称,提问:You’re going to visit„.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做本单元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
翻卡片说单词。学生两人一组,把单词卡片反面朝上放在桌子上,然后同时翻开两张单词卡(如:going,holiday),就马上组织成一句话(如:Where are you going on the holiday?/ I’m going to
Kunming this holiday.),说得快又正确者为胜。
(1)
教师播放C部分Story time的录音或VCD,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学生再听一遍录音,跟读故事里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发音。
(2)
Bright eyes.在黑板上张贴Let’s find out的8幅图片,Mike, Zhang Peng, Sarah,Kathy等4个人物图片分别放在8幅图片上,如:Mike---take pictures---buy
presents。学生仔细观察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就趁学生闭眼之际交换人物位置(如把Mike放到eat
noodles),然后请学生张开眼睛回答:What did Mike do just now ? 引导学生回答: Mike took
pictures and bought presents.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Main scene Let’s start A let’s learn Let’s play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词组:taller 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2、能认读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三、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四、教学重点
难点是对新句型 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六张词卡。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3、教师准备本单元的挂图。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些人物的图像,让学生分辨Who is tall /strong/old/young/short?,然后让学生回答。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教师指着比较高的Tom和比较矮的Wuyifan问Who is tall ?S:Tom.T:Tom is taller than
Wuyifan ,用动作来示意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出示taller的单词卡片,示范读taller.(2)教学单词taller,边说边做动作,学生跟做。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tall+er来记忆。简单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第一种情况是在形容词的后面直接加“er”.本课时的几个单词都属于这种变化。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4)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将扣去相应男女组的分数。
(1)
教师把一高一矮的学生叫他们站起来,然后说You’re taller than your classmate!
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Yes!教师问,How tall are you ?学生答I’m 160cm.学习let’s chant.(听磁带,分句练。)
(2)
加强练习、巩固。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抄写所学的四会词组,一个抄两行。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let’s chant A Let’s try Let’s talk Group work C Task time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通过询问调查完成一张timetable.三、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能通过询问调查完成一张timetable.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4、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表。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学生听并跟说Let’s chant.(P2)
(2)指名读d taller 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新学五个单词。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talk
(1)How tall are you ? I’m 164cm tall.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完成Let’s start(P2)
1、(2)做完后教师根据图片问How tall are you?请学生来回答。同样问:How heavy are
you?„再请学生问,老师回答后接着说:Who is taller than you
?请比较好的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示范操练问句,教师问学生答,男女生互问,互答。再板书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请学生做替换练习。
(4)把图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例如:Zhang Peng is stronger than Mike.同桌或小组间互相练习。
(5)学习歌曲“My pets”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A 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3)两人小组完成Let’s play。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A Let’s read Pair work C pronunciation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读懂Read and write 部分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听、说、读、写对话中两组四会句子,并完成填充的练习。
3、了解Pronunciation中字母组合ei/ai/oi的发音规则,以及p/b,t/d的发音区别,能在教师正确示范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含有这四个字母组合的单词。
三、教学重点
本课时需要理解认读句型:It is taller than the brown one.Its tail is 38cm long.It is
shorter than me.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两组四会句型的认读和书写,并完成填充的练习。
四、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难点是Pronunciation,要求老师正确示范发音,引导学生最终能够正确朗读含有这四个字母组合的单词,并发现其发音规律。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教生齐唱本单元C部分的歌曲“My pets”,复习巩固有关活动的单词。
(2)日常口语练习。
A: How tall are you ?
B: I’m 160cm tall ?
A:Really? I’m shorter than you.2、Preview
结合单词卡片复习所学的四会单词,可让学生进行快看快拼的比赛。
3、Presentation
Read and write
(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Ben
和他的爸爸去动物园看猴子的情景。你们能观察出有多少猴子,他们哪一只最高,哪一只最矮?哪只比较年轻?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对话,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2)跟录音读对话,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完成填充的练习。
(3)教师范写四会掌握句子,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句子。
Pair work
要求学生完成介绍班里同学,然后交换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本部分语言进行交流。
Pronunciation
(1)本课时学习的是字母组合ai,ei,oi的发音,教师出示一些含有ai,ei,oi字母组合单词卡片,要求学生按读音将其分类,引导学生把含有字母组合ai并发音为/ei/的单词归为一类,同样教授字母组合ei,oi。然后再出示p/b/t/d的单词,先按有相同字母的分为一类,然后分读这些词,请学生回答两者有什么区别。
(2)听录音,跟读单词和绕口令。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Read and white、Pronunciation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小结: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B Let’s learn Let’s play C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单词:heavier 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
2、能认读句型:How heavy are you ? 并做出相应的回答:I’m 48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3、Let’s play.完成Let’s check
三、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有关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
四、教学难点
难点是对新句型 How heavy are you ? 并做出相应的回答:I’m 48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五张词卡及A部分所学单词。
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的录音带。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教师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复习已学的单词。将单词打乱顺序贴于黑板上,请学生猜是哪个单词,猜对的同学做这个动作其他同学齐声说这个单词,you are
right.1、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大小、重轻分明的图片,让学生分辨,问Which dog is heavy ?用中文稍做解释,引导学生回答The yellow one
.然后教师The yellow one is heavier than the brown one.范读单词heavier,学生跟读。
(2)教学单词heavier,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heavy改“y”为“i”+er来记忆。简单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第二种情况是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要改“y”为“i”+er。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
(4)简单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第三种情况是以重读闭音节加一个辅音字母结尾的,要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r”。
(5)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将扣去相应男女组的分数。
(1)
完成Let’s play.2、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抄写所学的四会词组,一个抄两行。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小结: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B Let’s try Let’s talk Pair work C Let’s sing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通过询问完成Pair work.3、了解Good to know的单位常识,了解他们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能通过询问完成Pair work.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
3、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学生听并跟说Let’s chant.(P2)
(2)指名读已经学习的几个单词。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talk
(1)How heavy are you?引导学生回答I’m 48 kg.教师贴图片请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
(2)练习后教师再问:How tall are you ?生答:I’m 145cm tall.(请学生根据实际答案来回答。)
(3)教师找一个比较胖的学生出来,说I’m thinner than you ,and taller.适当解释,重复两次,帮助学生理解。
(4)完成Let’s Pair work,说说要求,然后学生互相询问找出答案,然后填入P8的表格中,指名交流。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B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B 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读给同伴、朋友或家长听。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小结: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B Let’s read Match and say C Let’s check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读懂Read and write 部分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听、说、读、写对话中四会句子。
3、了解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
三、教学重点
了解sperm whale 和 killer whale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难点是对长度、重量、大小的单位区分以及表达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3、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单词的练习以及句型的巩固。
2、Presentation
Read and write
(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两条生活在海里的动物,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对话,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一问题。
(2)跟录音读课文,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完成填充的练习。
Story time
教师放一遍故事,请学生看着书本,然后请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教师进行解释。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做本单元A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Read and white、Pronunciation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使用方法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作用
特点 剪刀 榔头
钉锤 ·
[六上]1-2.杠杆的科学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
[六上]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
[六上]1-4.轮轴的秘密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
[六上]1-4.轮轴的秘密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
[六上]1-5.定滑轮和动滑轮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2、3、4、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
[六上]1-6.滑轮组 ·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
[六上]1-7.斜面的作用
·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
[六上]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
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2、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3、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学后记: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控制条件:跨度不变,回形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2、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5、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2、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3、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2、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4、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3、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5、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过程与方法
2、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3、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4、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执教:杨绍春
1、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2、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板书设计
3、电磁铁的磁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板书设计
4、电磁铁的磁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2.3.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板书设计
5、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6.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
7.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8.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单元反思
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执教:杨绍春
1、校园生物大搜索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2、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3、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四、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五、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 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2、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过程与方法
2、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板书设计:
3、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2、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过程与方法
3、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4、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过程与方法
2、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3、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
2、比较动物的骨骼
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 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四、拓展性活动:
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过程与方法
3、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我们的不同
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前额V发尖 前额平发际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
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
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 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
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2、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3、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4、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5、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教学准备】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动物名称生活环境身体特征我猜想的功能
金鱼
鸽子
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四、拓展性活动:
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漂移,传播种子。)
五、课外延伸:
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联?人为什么分为黄人种、黑人种、白人种,它们与什么环境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
4、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5、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6、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
3).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
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 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 提问:大家还能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三、拓展性活动: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2、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3、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过程与方法
5、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6、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
能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张大白纸、几支记号笔。
为每组准备:不同主题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的打印资料、几张A4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看图说说其中有多少是与生物有关的?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媒花之间什么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
1.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2.在小组内交流。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3.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作业:
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学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2.了解作者:
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4.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尊重学生多元感悟)(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7.布置作业:
(1)完成《天天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板书设计】
学步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四、作业:拓展延伸,写一篇同题作文 【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对校园的不舍 《万岁,母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找学生朗读。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一)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pt课件),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3.课堂讨论: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堂互动过程
(二)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综合活动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设计思路:
教这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然后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这让学生朗读品味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完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的日子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她)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可学生来介绍。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2.文中外祖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噗噗咕哝绺鬃诅咒(让学生注音后,再全班集读)
2.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放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读后请在小组内讨论,各说出你喜欢的原因。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作总结。
四、深入探讨,交流合作
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班上交流。
五、简结转新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六年级英语上教案全册】推荐阅读: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11-10
六年级上奥数教案全册12-26
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全册备课09-16
新蕾快乐英语二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06-19
科普版五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20106-11
新标准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06-26
六年级上英语作文12-23
外研社三年级小学英语起点3A全册教案02-26
湘少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04-13
六年级上英语课文翻译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