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诵读(推荐8篇)
小 河
xiǎo hé
小 河,chàng zhe jī áng de gē ér 唱 着 激 昂 的 歌 儿,zì shān gǔ zhōng bēn lái 自 山 谷 中 奔 来,。wǒ wèn 我 问: qù nǎ lǐ 去 哪 里? tā shuō 她 说: dà hǎi 大 海。dǎ kái xiǎo chuāng 打 开 小 窗
wǒ bù zhī dào yáng guāng cóng nǎ ér lái
我 不 知 道 阳
光 从 哪 儿 来,dāng wǒ dǎ
kāi xiǎo chuāng 当
我打 开
小
窗 yáng guāng pū le gè mǎn huái 阳
光
扑 了个
满
怀。
jiā
家
lán sè de dà hǎi,shì shān hú de jiā 蓝 色 的 大 海,是 珊 瑚 的 家。hēi sè de yún duǒ
shì dà yǔ de jiā 黑 色 的 云 朵,是 大 雨 的 家。shēn shēn de dì xià,shì shí yóu de jiā 深
深的 地 下,是 石 油 的 家 mì mì de sēn lín,shì mó gu de jiā 密 密 的 森 林,是 蘑 菇 的 家。xiǎo péng yǒu 小 朋 友,dào dòng wù yuán wán ér,kě bié wàng le huǐ jiā 到 动
物 园
玩 儿,可
别
忘 了 回 家!
tiān hé hǎi
天 和 海 l án sè de wù 蓝 色 的 雾,lán sè de yún 蓝 色 的 云; l án sè de bō wén 蓝 色 的 波 纹,lán sè de cháo shēng 蓝 色 的 潮 声。wú biān de hǎi 无 边 的 海,xiàng yī miàn dà yù jìng 像 一 面 大 玉 镜,yìng zhe tiān tiān biàn lán le
映 着 天,天 变 蓝 了; yìng zhe niǎo niǎo yě biàn lán le 映 着 鸟,鸟 也 变 蓝 了。yǎng tóu kàn 仰 头 看,tiān biàn chéng le hǎi 天 变 成 了 海。nà yún 那 云,jiù shì fān gǔn bēn téng de bō liú 就 是 翻 滚 奔 腾 的 波 流; nà niǎo 那 鸟,jiù shì lái wǎng chuān suō de yú qún 就 是 来 往 穿 梭 的 鱼 群。shí guāng lǎo rén de lǐ wù
时 光 老 人 的 礼 物 nǐ bǎ dōng fēng dài gěi shù zhī 你 把 东 风 带 给 树 枝,ràng xiǎo niǎo kuài huó de fēi shàng lán tiān 让 小 鸟 快 活 地 飞 上 蓝 天; nǐ bǎ qīng cǎo dài gěi yuán yě 你 把 青 草 带 给 原 野,ràng qiān wàng duǒ xiān huā zhāng kāi xiào liǎn 让 千 万 朵 鲜 花 张 开 笑 脸。nǐ bǎ yáng guāng dài gěi shān gǔ 你 把 阳 光 带 给 山 谷,ràng jī xuě huà chēng cóng cóng de quán shuǐ 让 积 雪 化 成 淙 淙 的 泉 水; nǐ bǎ xì yǔ dài gěi tiān dì 你 把 细 雨 带 给 田 地,ràng zhǒng zi wén dào ní tǔ de xiāng wèi 让 种 子 闻 到 泥 土 的 香 味……
nǐ bǎ chūn tiān dài gěi wǒ men 你 把 春 天 带 给 我 们,zhè fèn lǐ wù bǐ shén me dōu zhēn guì
这 份 礼 物 比 什 么 都 珍 贵。
wǒ xiǎng
我 想 wǒ xiǎng bǎ shǒu ér 我 想 把 手 儿
biàn chéng táo shù de zhī 变 成 桃 树 的 枝, dài zhe yī chuàn chuàn huā bāo 带 着 一 串 串 花 苞,suí zhe fēng ér piāo dàng 随 着 风 儿 飘 荡。piāo wɑ piāo 飘 哇,飘 —— piāo chū bù gǔ niǎo de shēng shēng gē chàng
飘 出 布 谷 鸟 的 声 声 歌 唱。wǒ xiǎng bǎ jiǎo yā 我 想 把 脚 丫
biàn chéng liǔ shù de gēn 变 成 柳 树 的 根,shēn jìn shī ruǎn de tǔ dì 伸 进 湿 软 的 土 地,xī qǔ tián měi de yíng yǎng
吸 取 甜 美 的 营 养。zhǎng ā zhǎng 长
啊,长 ——
zhǎng chéng yī zuò lǜ sè de péng zhàng 长 成 一 座 绿 色 的 篷 帐。wǒ xiǎng biàn chéng yī zhī fēng zheng 我 想 变 成 一 只 风 筝,piāo zài gāo gāo de tiān shàng 飘 在 高 高 的 天 上,kàn bái yūn duō róu ruǎn 看 白 云 多 柔 软,qiáo tài yáng duō míng liàng 瞧 太 阳 多 明 亮!wàng ā wàng 望
啊,望 ——
wàng jiàn le dà zì rán zhè shén qí de kè táng 望
见 了 大 自 然 这 神
奇 的 课 堂。
shuǐ xiāng gē
水 乡 歌
shuǐ xiāng shén me duō
水 乡 什 么 多? shuǐ duō 水 多。
qiān tiáo qú, wàng tiáo hé 千 条 渠,万 条 河,chí táng yī gè lián yī gè
池 塘 一 个 连 一 个,chù chù lǜ shuǐ dàng qīng bō
处 处 绿 水 荡 清 波。
shuǐ xiāng shén me duō 水 乡 什 么 多 , chuán duō
船 多。
qiān zhī chuán wàng zhī bó 千 只 船,万 只 驳,bái fāng piàn piàn xiàn yún duǒ 白 帆 片 片 像 云 朵,piāo mǎn hú miàn piāo mǎn hé 飘 满 湖 面 飘 满 河。shuǐ xiāng shén me duō 水 乡 什 么 多? gē duō 歌 多。
qiān shǒu qǔ,wàng shǒu gē
千 首 曲,万 首 歌, zhuāng mǎn yī luó yòu yī luó 装 满 一 箩 又 一 箩,chàng chū shuǐ xiāng xīn shēng huó
唱 出 水 乡 新 生 活。hǎi shàng de fēng 海 上 的 风
hǎi shàng de fēng shì huā shén 海 上 的 风 是 花 神,tā yī lái 他 一 来,jiù zhàn kāi wàn duǒ làng huā
就 绽 开 万 朵 浪 花。
hǎi shàng de fēng shì qín shī 海 上 的 风 是 琴 师,tā yī lái 他 一 来 , jiù zòu chū wàn zhǒng yuè qǔ 就 奏 出 万 种 乐 曲。
hǎi shàng de fēng shì dà lì shì 海 上 的 风 是 大 力 士,tā yī lái 他 一 来,jiù sòng zǒu wàn piàn yún fān 就 送 走 万 片 云 帆,hǎi shàng de fēng shì shī zi
海 上 的 风 是 狮 子
tā yī hǒu 他 一 吼, j iù xiān qǐ tāo tiān bō làng
就 掀 起 滔 天 波 浪。
chūn sǔn 春 笋
yī shēng chūn léi huàn xǐng le chūn sǔn tā men chōng pò 一 声 春 雷,唤 醒 了 春 笋。它 们 冲 破
ní tǔ xiān fān shí kuài,yī ge yī ge cóng dì lǐ mào chū lái 泥 土,掀 翻 石 块,一 个 一 个 从 地 里 冒 出 来。chūn sǔn guǒ zhe qiǎn hè sè de wài yī xiàng nèn shēng shēng
春 笋 裹 着 浅 褐 色 的 外 衣,像 嫩 生 生 de wá wa tā men yíng zhe chūn fēng zài yáng guāng zhōng xiào 的 娃 娃。它 们 迎 着 春 风,在 阳 光 中 笑,zài chūn yǔ lǐ zhǎng yī jié yī jié yòu yī jié xiàng shàng 在 春 雨 里 长。一 节,一 节,又 一 节。向 上,xiàng shàng zài xiàng shàng 向 上,再 向 上。xiǎo chí táng 小 池 塘
chūn fēng jiě jie qīng qīng chuī le yī kǒu qì xiǎo chí 春 风 姐 姐 轻 轻 吹 了 一 口 气,小 池
táng jiù xǐng lái le chí táng lǐ de shuǐ bō yī shǎn yī shǎn 塘 就 醒 来 了。池 塘 里 的 水 波 一 闪 一 闪
de xiàng yī zhī míng liàng de dà yǎn jing chí táng biān de 的,像 一 只 明 亮 的 大 眼 睛。池 塘 边 的 lú wěi zhǎng qǐ lái le xiàng cháng cháng de jié máo 芦 苇 长 起 来 了,像 长 长 的 睫 毛。
bái yún dào yìng zài chí táng lǐ,xiàng yī qún bái é tài 白 云 倒 映 在 池 塘 里,像 一 群 白 鹅。太
yáng dào yìng zài chí táng lǐ,xiàng yī zhī xián hóng de qì 阳 倒 映 在 池 塘 里 像 一 只 鲜 红 的 气
qiú yuè yá dào yìng zài chí táng lǐ,xiàng yī zhī wān wān de
球。月 牙 倒 映 在 池 塘 里,像 一 只 弯 弯 的 xiǎo chuán xīng xing dào yìng zài chí táng lǐ,xiàng xǔ duō 小 船。星 星 倒 映 在 池 塘 里,像 许 多 shǎn liàng de zhēn zhū
闪 亮 的 珍 珠。
一、在经典诵读中积累语言
经典美文大多语言凝练, 极富音韵美。诵读经典美文, 是一种熏陶, 也是一种积累,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词, 学生便能体验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妙意境;引导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词, 就会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大胆表演“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意境, 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 学生在大量的经典诵读中不断体验, 不断感悟, 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二、在经典诵读中学习方法
诵读经典美文是吸收经典文化的一个过程, 而表达则是将诵读过程所内化的知识, 经过自己主观情感的加工, 再释放出来。诵读是过程, 表达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若能在学生诵读、积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的语言技巧、文章结构、表达方法等, 并将这些应用到写作上, 将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 产生行文之美, 增加文章灵动的美感。
1. 学习语言技巧
要使文章富有文采,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古诗文名句。或在文题中借用古诗文, 使文章拥有动人的“题眼”, 如有位学生在写自己第一次登台领奖的习作时, 以杨万里的《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为题。或在文中恰到好处地穿插、援引, 使文章变得更有韵味。或巧妙引用古诗文概括总结全文,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如有的学生在写感恩母亲的作文时, 引用孟郊“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在写歌颂老师的文章时, 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本身富有意境美, 把古诗文镶嵌在自己的文字当中, 为语言添加了几分诗意, 为文章增添了几抹亮色, 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学习文章结构
在诵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 有时文章并不是以深刻新颖的主题取胜, 而是以曲折的情节结构取胜。许多经典美文往往在文章的结构方面独树一帜,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若能学习经典美文的文章结构, 定能使文章独具魅力。
例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它的结构鲜明有特色, 语言生动极具美感。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 按四季的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完此文后, 我让学生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点, 同学们仿照此文总分总的结构, 按照四季的顺序, 有的写《美丽的卧龙山》, 有的写《校园的四季》, 还有的写《家乡的小河》……学生的写作各具特色, 精彩纷呈。
3. 学习表达方法
经典美文中常有独特的表达方法。美文读多、读熟了, 到了张口就能背, 提笔就能写的程度, 便可进行模仿、转化、借用、引申。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借花生赞颂了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教学这篇课文之后, 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 也选择一种事物来借物喻人。有的学生借写地瓜来赞颂清洁工;有的学生借写松树赞颂边防战士;有的借蜡烛赞颂老师……这样的写作训练,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在经典诵读中补白练笔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所谓“空白”, 这里是指经典美文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我们巧借这些空白,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依据经典美文内容, 结合生活体验, 展开丰富的想象, 合理地进行补白, 进行说写训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 我让学生想象嘎羧当时的心理活动, 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 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 它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当“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 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时, 它可能想到了什么?当“它昂起头来, 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时, 它又是想说些什么呢?通过引导, 学生打开了思路, 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 纷纷提笔写下当时的情形。
通过这样的补白练笔, 学生加深了对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英雄形象的认识, 深刻地感悟到嘎羧的英武、豪迈与忠诚,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可谓一举数得。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童年阶段是人最好的记忆时期。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顺应了儿童爱读、爱背、记力强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
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性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二、感悟——尽情地欣赏美
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殴阳修《六一诗话》)。因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感悟,无须讲解。古诗教学,要力避繁锁的讲解,也无须旁征博引,更不必探幽发微,否则就会破坏其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表演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情状;还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想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歌”声如何的凄凉……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的意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三、体味——入情地再现美
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可以启人心智,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因了体味,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启迪了人,从而达到诗与人相谐相融的境界。这种体味,是一种流动着的心态,它要求学生不但动口,还要动心,更要动心,同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再现美的情景,升华美的格调。
课文中每首诗的教学大都安排了扩展活动,如让学生学了古诗后,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此外,学校还可以常年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使诵读古诗蔚然成风。
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一、活动主题:传承经典 诵读美文
二、活动背景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让孩子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濡养着经典而健康成长。小学生经典诵读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以蔚然成风。
三、活动目的:
1、生动再现博大精深的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热爱经典,热爱传统文化。
2、用颂、唱、舞、等多种活泼的形式进行经典新演绎。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阅读状态,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使阅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涌现一批“ 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为形成“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四、活动准备:
1、学生根据阅读经典的内容及兴趣,自行分组。
2、选两名主持人。
3、内容及形式多样,如诗词朗诵、经典情节再现、我读某书感言、《弟子规》《论语》同我行、讲故事等。
五、活动过程和内容: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主持人A:阅百种报刊,知天下大事; 主持人B:与大师对话,与经典同行。主持人A:在书香四溢的校园中,主持人B: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主持人A:我们废寝忘食,从书海中获取知识的宝藏,主持人B:我们如饥似渴,从经典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主持人A: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主持人B:它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而令人百读不厌。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蜀道难》。诗歌朗诵:李白的《蜀道难》
主持人A:宋代是词的巅峰,有请猎鹰小队给我们带来的宋词《满江红》《水调歌头》。朗诵词:《满江红》《水调歌头》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五人组合:《论语》同我行
主持人A:是啊,《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典故事呢!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还有一些同学更厉害,他们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书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读书的感悟和乐趣。学生3:《朝花夕拾读后感》、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同学们不仅读,还要演呢!有请欣赏 “武松打虎”。表演“武松打虎”
主持人A :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再让我们重温经典“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主持人B:惟妙惟肖地表演,真是入木三分!经典的文学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坚定,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深刻、睿智、博大。阅读名著的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还创作了快板呢。下面请欣赏快板!欣赏快板:诵读经典我受益
主持人A :真是些才华横溢的小诗人!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三字经》、《弟子规》可吟读,可朗诵,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主持人A:接着,让我们走进三字经、弟子规。
(一)班主任引领学生以手击拍,营造庄严,肃穆的浓重气氛。
齐: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二)主持人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古韵新风诵经典。[1](三击掌后,全班以各种击掌、击拍形式齐背《弟子规》“谨而信”片断。)
[2] 主持人B:“万事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经典之作。像“弟子规”之类的小孩都能朗朗上口。有时虽然不求甚解,但是熟背之后,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去终身消化,理解,受益。主持人A: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 主持人B:漫过时间的河堤,海角天涯,仿佛就在眼前 主持人A:我们品唐诗宋词,主持人B:我们颂优美的诗歌,主持人A:最后请全体吟诵《 江南春》
《 渔歌子 》 《凉州词》 主持人B: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主持人A: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主持人A: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主持人B: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主持人A: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现在请辅导员把今天的活动进行总结。
辅导员讲话: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忆读书》中我们知道冰心奶奶从小就贪婪地吮吸着经典文化的营养而长大,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们让国学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国学点燃我们的智慧,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
1、自编快板:诵读经典我受益
诵读经典,风光迤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览众山小”„„祖国大好河山饱览无余。诵读经典,激我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昂扬斗志在心间荡激。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忠、孝、爱、义、恭、让、智、信、礼,教我做人的道理。
2、读经典名著感言: 《朝花夕拾》读后感
细读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子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它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压制不住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木石镇中心小学
张均玲 二〇一一年三月
美文诵读学习心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索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美文朗诵和专家的激情点评,很受感染,收获颇多:
首先,明白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一是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因为朗读,不但要看,还要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这有助于理解。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只有朗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二是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解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动容。苏联诗人吉洪诺夫说:“只有用音乐才能形容汉语的优美。”三是朗读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学语文一要内化,二要表达。内化是吸收,表达是运用。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朗读不好的人,表达就不会生动,不会有感染力。四是朗读有助于记忆。记忆是最重要的品质。五是朗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其次,让我知道朗读的方法。
1、注意停顿(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1)读完题目要停顿(读正文要换一种语气,以凸显题目)(2)句号、自然段要停顿(遇到平声字,读音拖长一点,使朗读有点韵味)
(3)转换性停顿
情感、语境、意思变了,都要停顿,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4)回味性停顿
(5)生理性停顿由于哽咽、气喘吁吁、生命垂危形成的停顿。(在朗读面前,一切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6)灵活性停顿
2、读出重音
重音是朗读时需要强调的或突出的词、词组,哪些词语读重音是由这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决定的。分为语法(谓语、定语、状语都要重读)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1)并列性重音(并列词语要重读)(2)对比性重音(骆驼很高,羊很矮)
(3)呼应性重音(问答式呼应重音、分合性呼应重音)(4)强调性重音(5)比喻性重音(比喻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鲜明活脱、生动可感、朗读时要突出那些比喻词语)
3、读出语气
朗读学实际上是语气学,读出语气就是读出思想感情,语气就是能较好的表达出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
语调的最大特点是曲折性,即变化性。具体到读一句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语势——声音行进的一种趋向态势。
语气是停顿、重音、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综合体现。思想感情决定语气,决定语调和语势,语调是变化的,语势是起伏的。
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句首忌同一起点2)、句尾忌同一落点3)、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同于朗诵,也不同于播音员的朗读,因为我们是读给小孩听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度夸张是必要的。朗读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一切都有感情决定,以情带声,声音要轻柔,有小溪流水之感,促膝谈心之感,交流感。要清澈明快,语语入耳,由己心达人心。
4、读出节奏 节奏是指读全篇课文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它是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所决定的。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声情并茂的朗读不知胜过讲解的多少倍。
学生也从一年级读到了三年级。三年来,我组织学生诵读了《弟子规》、《三字
经》、《百家 姓》、《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昆虫记》等中外经典名著。在诵读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搞好“三个结合”,能更好地增强诵读经典美文的
学习效果,增强经 典美文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经典美文”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中 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大力弘扬祖国优秀 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 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实 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班通过诵读课、主题班会,组织学生收集、阅读、讲述古今名人在治国、修身等方面的故事,把国学启蒙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积极营 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让学生 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有学者认为学习经典,小学重在“背诵”、中学侧重“读讲”、大学着眼“运用”。但我们认为也不是绝对如此。小学生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边学边用。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为例,谈一点体会。
首 先,我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这样才有说服力。以前上课,我的讲台很凌乱,“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过去 上课累了,喜欢靠一靠讲桌,现在我时刻记住“步从容,立端正”。以前批评学生我喜欢大声训斥他们,现在改成“怡吾色,柔吾声”。
每天早读课前,我带学生齐诵一段选自《弟子规》里的文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然后,老师和学生一道“正衣冠”――系好红领巾,拉好外套拉链,端正坐好,开始早读。
在我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学生也在慢慢改变。在教学“入则孝”章节时,引导学生自觉尽孝,告诉他们孝敬长辈不需要等长大,现在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 之恩。例如,在家里给劳累的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饭、摆收碗筷、打扫卫生。
在读经课上,我让孩子们谈“身体力行”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大家都很兴奋。有 的说摆收碗筷时父母笑了;有的说当家里来客人,向客人鞠躬问好时,客人笑得弯了腰;有的说舅妈夸我爱劳动了;有的说我做到了“邪僻事,绝勿问”等等。从家 长喜悦的脸上也能看到孩子们可喜的变化,这是发自内心的质变,是国学经典教学实效性最有力的体现。我 还把《弟子规》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语言上。教学“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时,我又引导孩子们结合平时的表现谈看法,谈打算,把勤俭朴素的美德教育 再一次悄悄地刻在学生心间。学生屡犯错误时,我会告诉他“德有伤,贻新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个别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时,我劝他“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我要其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对只爱听别人 赞美,当别人说到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孩子,我就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当个别孩子作业不工整时,我批上“学不敬,心先病” ??令 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发现老师用《弟子规》内容与他们对话时,全都活跃开了。一天我正在讲课,有两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就严肃地讲:“话说多!”全班同学 脱口而出:“不如少!”那两个正在交谈的男孩子嘎然而止,满脸愧色地坐直。
下课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一女孩帮我整理桌面,笑着说:“冷老师,列典籍, 有定处。”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立即收拾讲台,谁知忙中易错,把作业本撒了一地。围观的另一孩子马上说:“冷老师,事勿忙,忙多错”,又听到有人说:“宽转 弯,勿触棱”。当学完课文《丑小鸭》一文时,我请孩子们谈谈感想,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勿自报,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多好的引用啊!此时此刻,我心里 有说不出的激动,孩子们终于将《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了!国学经典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二、“诵读经典美文”与语文教学工作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2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游子吟》,抄录孟郊的《列女操》一诗,指导朗诵,引起学习欲望。学习《早发白帝城》,抄录背诵李白的其它诗篇,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学生对课文的更加喜爱。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将法布尔的经典著作《昆虫记》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献身科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我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柳树、腊梅、银杏、爬山虎等,诵读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 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儿童心性纯净,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露芬芳,绽放光 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薰习,还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在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中畅游,必可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 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民俗节日,我们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农历九 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之前,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诵读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为语文教学服务。
三、“诵读经典美文”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经典美文”的诵读时间主要在家里。在诵读活动中,我们十分提倡“亲子诵(阅)读”。
亲子诵读,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进行的诵读活动。众 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阅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认为,亲子阅读能够极大地帮助儿童获 得阅读理解必须的解码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孩子的词汇量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较低,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易理解的词汇和 句子,而此时孩子怀着听故事的轻松、好奇心情在参与阅读,对于不理解的情节和概念会马上提出疑问,家长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经验给予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孩子 不但积累了许多词汇,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词汇,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亲子阅读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创设了一种愉快、友好的沟通氛围,增加了两辈人的亲密感。尤其是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所选择的书籍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知识也超越了孩子独自阅读的难度,使阅读活动更具有挑战性,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研究中,我们发现,“亲子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孩子的读书时间。每天应尽可能地安排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
第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为孩子 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安静的阅读环境,会使孩子很快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家长爱读书、常读书,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会让孩子对阅读更充满 向往。在茶几上、餐桌旁、床头柜上以及卫生间等地方,都放上孩子可读的书籍,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忘我的读起来。忘了吃饭、睡觉是常有的事。同时,家长可 以常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感受阅读的魅力。
第三,让孩子感受读书的乐趣。家长应常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 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并倡议家长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撰写“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让我们和孩子共同领略读书的乐趣。
归结起来,教师要指导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的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环境。最好创造家庭里每一个人 人都在诵读的环境, 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2)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迫。孩子只要反复念, 自然就能背诵下来。反对强制,反对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功课来进行。 (3)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避免有尝试的心态。
(4)教孩子读书,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尽管一 路读下去。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 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讲方法,求实效,让“经典美文”走进学生的心灵我校“诵读经典美文,创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开展已经近三年了。我班学生也从一年级读到了三年级。三年来,我组织学生诵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为例,谈两点体会。
一 、以读为核心,结合多种方法,让孩子走进“经典”的世界
(1) 读。诵读是核心。开始,孩子们对《弟子规》很好奇,每周一的“读经课”上都能兴致勃勃地朗读。小学生处在记忆力最好时期,不久,大家会背一部分了,还认识 了不少汉字。可是,这种单一的学习面临新的问题:当“新鲜劲”一过,有些孩子在诵读时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加之一些文言词语晦涩难懂,孩子们明显 有了厌倦情绪。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弟子规》呢?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读经课上,“喻教于乐”。老师领读,学生个人领读, 小组领读,男女分开读,开火车接龙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并用。背诵时也变换着花样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指名背,齐背,男女对背,开火车接龙背,摆擂台赛 背,师生对背,配乐背等等。孩子们表现欲很强,常常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我也不断地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给孩子一个笑容,伸一个大拇指,一句“你能行”, 一朵小红花,甚至是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抚摸,都能让孩子们陶醉不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老师适时地将信息技术与读经课程加以整合,让教学手段更丰 富,以迎合孩子的口味。在讲解《弟子规》时,结合内容我用许多中华美德故事来感化他们,如《孔子拜师》,《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铁 棒磨成针》等等,我将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用flash动画播放出来,孩子们喜闻乐见,又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孩子们读经的兴趣渐渐变浓了,《弟子规》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
很 多同志认为,小学生“读经”只需“不求甚解”,会读会背了,长大了自然就领悟了。但我发现,很多孩子,背得快忘得也快。二年级背过的《三字经》,过了一个 暑假就基本还给老师和书本了!反思经典诵读教学,我认为仅仅围绕读下工夫似乎是不够的。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学生个体有很大差异。而且,很多孩 子求知欲很强,并不满足于仅仅会读会背。因此,除了“读”以外,我还尝试以下一些手段,让学生学得更好,印象更深刻。
(2)问。国学经典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肯定有不懂之处。我有意发动学生去问,鼓励能力强的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在校问老师,问同学;在家问父母,问家人;在社会,问他人,问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虚心请教,才会长见识。
(3)查。查阅资料也是学经典的重要方法。看教材,找注释;查字典、查词典;更快捷、更方便的莫过于通过电脑上网查阅了,“国学经典”的知识在网上也能“信手查来”。查阅同时做好查阅笔记。
(4)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古代的私塾教育,先生也是结合教读,自读,研读,抄写,默写于一体的。我要求学生,学一段,抄一段,能力强的可以默写。工工整整,既练了字,又加深了印象。孩子们看着自己抄好的作品,一副爱不释手的表情。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会学得实实在在,才会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知识与能力才会共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会大举提升,受益终生。
二 、联系实际,引领生活,让“经典”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以美文诵读激发兴趣,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
前苏联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 孩子的学习变成了负担, 他们的自主学习都变成了是家长要我学和教师要我学的状况, 加上如今以单一的卷面考试所呈现出来的弊端, 孩子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也陷入了一个困境。我们可以从美文诵读这方面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 对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 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 我首先为学生推荐读冰心的《寄小读者》, 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到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 为其换位, 激发其学习兴趣。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使学生上课情绪盎然, 语文教学的功效就能大大提高。又如:在教学散文家赵丽宏写的《望月》时,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 先和同学交流的资料, 再诵读这些诗词, 然后和同学交流诵读诗词的感受, 到上课时, 我发现学生都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并且每个孩子的感受都很有特色, 课堂气氛很活跃, 孩子的眼中满是光芒, 正在兴致盎然学习语文。
二、以美文诵读促进写作,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
清人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诗。《新课程标》也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 不光是知识辅导, 更是成长的营养。一本书, 只要对我们的成长有助益, 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阅读中与它融合、与它交流, 使我们获得成长, 获得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最深切的认知与感悟。反之, 如果缺乏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 缺乏健康思想的导引, 人生势必在混沌与精神贫乏中度过。从美文诵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精心构思, 谋篇布局, 恰当的表达, 优美的语言, 独到的见解, 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美文诵读对写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研究, 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黄金时期, 此时期作诵读训练, 有利与对大脑的记忆力进行开发, 打好语言文字基础, 扩展知识视野, 让孩子们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 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 接触一些当代的优秀的作品, 就能积累很多写作的素材, 农村孩子不再为写作文时没有素材而头痛了。在教学习作《秋天的树叶》时, 我布置同学们读《百科全书》、《唐诗三百首》、《秋天的怀念》等文章, 学生通过诵读积累了素材, 下笔如有神一样了。
三、以美文诵读通晓礼仪,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又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美文诵读, 能益人心智, 怡人性情, 培养气质, 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农村一些学校的学生, 受村子里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往往会有一些孩子因为你说我一不中听的话, 就拳打脚踢起来。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说, 不如让他们从美文诵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中找到道理, 从而对比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晓礼仪。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充实学生的头脑, 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诵读内容上可以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 唐诗宋词等名篇美文。我班的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 现在很会用礼貌用语, 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很多了,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以美文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通过开展美文诵读,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让学生由读好书开始, 享受读好书的乐趣, 最后形成好读书的习惯。美文诵读的开展不仅鼓舞学生以书为友, 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世界里, 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展现学校和师生的文化积淀,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孩子的日后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从而贮存一定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益处。
总之, 在农村课堂渗透美文诵读, 对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相信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会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任晓革.美文诵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研究[EB/OL].http://jy.hner.cn/u/rxg6699/Blog.aspx/t-22468.2011-11-7.
固始一小的老师多才多艺,他们的学生天真烂漫,能歌善舞,师生同台唱和,同台献技,他们时而激情朗诵,时而欢歌起舞。固始一小还独具匠心,在学生中开展每年一届的“周学一语,日行一善”活动,与老师的“传承中华经典,构建书香校园”活动相伴而行,相得益彰。他们把这些活动与学雷锋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些平台,使固始一小的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校风正,学风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花开在校园,香溢社会。
(文/刘培军)
图片新闻:2013年新年伊始,在践行雷锋精神活动中,黄委会关工委联合黄委小学在该校六年级学生中举办了以“小学生是否应该帮助陌生人”为主题的辩论会。图为辩论会后黄委会关工委老同志向优秀辩手颁奖。
(摄影/张富义)
图片新闻:2013年1月8日,内黄县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同时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文/翟书生 摄/平智勇)
【美文诵读】推荐阅读:
美文诵读比赛总结11-18
美文诵读主持稿12-20
中华经典美文诵读03-20
经典诵读美文篇05-01
经典美文诵读活动方案10-29
小学经典美文诵读课件12-27
小学生三年级美文诵读12-31
小学三四年级诵读美文01-21
小学教师美文诵读比赛活动总结07-09
六一班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