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岗位上成长读书笔记(推荐10篇)
高尔基曾说:“当工作成为一种乐趣,生命就是一件乐事,当工作成为一件差事,生命就是一种苦役”。喜欢,是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最太动力。一个人的兴趣决定了自己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上去。一旦爱上它,趁着年轻,就要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的岗位,去面对自己的公司,忠于自己的岗位,珍惜自己的岗位,甘愿为自己平凡岗位付出努力并毫无怨言。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企业和员工更是如同这样关系,企业的发展如何,在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努力情况。今天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单纯嘴皮子的人是注定要被淘汰的。自己付出多少,将会得到回报多少,因此,我还要以企业为家,勇于“复命”,多想“点子”,坚持结果导向,努力付出,在岗位上尽其责。
在任何地方,都有三种人:人物、人才、人手。
人手,就是舍格的员工。人才,就是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是单位里的优质资源,处处都很需要。因此,每个人都想做一名优秀的员工,而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又如何从合格员工做到优秀员工,再到卓越员工呢
《在岗位上成长》告诉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追求成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首先,在工作中不论做什么、也无论出于何种状况,都要处在学习中。学习与工作对每个人,都如同乌之两翼,车之两轮,若想事业有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离开了学习,工作就会失去创造的营养,发展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离开了工作,知识就不能转化为创造力,失去了应有的实际意义,学习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社会和岗位淘汰。公司培训是自己成长的最好方式,要把握住培训机会,在培训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在工作中有条有理,这是判断一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标尺。能力再强的人,如果工作没有秩序,刚开始就埋头苦干,势必会把工作弄的一团糟。反之,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会为公司和自己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第三,在现今这个人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每时每剥都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只要稍微有一点处理不当,就可能招致不少麻烦,因此,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要学会“低调”,正确对待任何事情或者人,熟话说做事先做人。在学会“低调”的同时,也要学会吃亏,”吃亏就是福,吃苦当作吃补”。在工作中,有些人总觉的自己吃亏了:活干的比谁都多,薪水拿得比谁都少;来的比谁都早,走的比谁都晚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去计较。工作中吃点亏.是为了以后的成功铺就道路,更是成就自我人生的宝贵经验,吃亏是福,只有确立了坚强信念的人,才能磨练出坚定的意志和出众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变的更加辉煌璀璨。
《在酒楼上》是鲁迅小说集《仿偟》里面的作品,其中描写的最为出彩的人物莫过于吕纬甫了,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用蜂蝇来对自己人生的比喻,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的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这种悲剧色彩,不仅让我们觉得主人公可悲,更觉得他可怜,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的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须,曾经满怀信心的和封建礼教作斗争,曾经慷慨激扬的讨论者国家大事,曾经对“保守派”的停止不前而大为耻笑,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解放,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蜜蜂的飞行一样,用回到了原点,这是全文最让我感到讽刺的地方。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就这样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拥有着朝气的年轻人压迫的面目全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革命的立场,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但这一切的变故他的思想都非常的清醒,以至于在精神上给以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变得自责,更觉得自己无用,因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这一转变也是他经历的社会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所造成的。
从小说中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主人公堕落的惋惜,和他悲剧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无奈,虽然吕纬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颓唐,但鲁迅仍然把吕纬甫刻画是心怀善良和诚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说中吕纬甫回故乡s城主要是为办两件事,一是给三岁为夭折的小弟弟迁坟,其二是给顺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尸骨早已腐烂的不见了踪影,顺姑娘也已经去世。做这两件事实在没有了什么意义,甚至是让人感到是无聊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努力办好这两件事,乐此不疲的四处搜寻和挑选绒花,在迁坟的过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里忙了大半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吕纬甫的心并没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着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恋着以前给予他美好回忆的邻里之情,这不仅与颓败的吕纬甫在形式上做了对比,更展现了吕纬甫多维的人性。
《在酒楼上》表达了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向沉寂这一背景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颓唐的情绪。不仅让人感到可叹,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给我以启迪。
——杨坚民办学校管理札记读书笔记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间,近2个月的暑假就要结束了。在假期里,我读了深圳城市学院 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发给我们的培训教材。其中有一本好书,使我百读不厌,每读一次使我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这本书就是《在“民校”号列车上》。这本书是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学、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杰出来深建设青年、深圳市云顶学校(原华南师范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校长——杨坚。
杨坚:南开大学教育硕士,22岁涉足民校,29岁出任校级领导,35岁执掌民办大校,对基础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对民校管理有深刻的体认和丰富的历练,在业界开创了诸多“第一”,赢得了不少“唯一”,被誉为“特区教育新锐”、“新生代民校领军人物”、“飘泊园丁的代言人”。他还是第七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深圳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特约教授,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核心讲师,福田区教育局命名挂牌的“杨坚民办学校学校管理特色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电视台常任嘉宾,《南方都市报》智库专家,《深视新闻》、《深圳晚报》特约教育专家。
《在“民校”号列车上》系列丛书共三辑,第一辑:管理札记,第二辑:教育随笔,第三辑:媒体访谈。我读的是第一辑;管理札记。
本书包括五个单元的内容,即,一是民校经纬,二是民师职场,三是干部素养,四是在“南开”号列车上,五是在“云顶”号列车上。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在“民校”号列车上》是一本关于民办学校管理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经典的案例、感人至深的文章,而是在于他把自己对民办学校的管理理念、方法和见解毫无保留的与民办教育同行们共享、共勉,就像杨校在开篇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民校’号曾经、现在、将来的同行者,关注、支持、厚爱民办教育的朋友们”一样。这个书同时也体现着他对民办教育的那种执着、拼搏的精神,就像杨校在自序中写道的那样:“从‘误入歧途’到‘执迷不悟’,从‘不得不干到’、‘非干不可‘”,这也是多少民办教育家为何长期仍然奋斗在民办学校教育战线的原因。这本书吸引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民办教育的一些思索,其中“民校经纬”里面的《民办学校的四大市场法则》。
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十分受用,使我真正的认识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服务,且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服务。那么民办学校是教育服务,是满足需求,是提供选择,一定要符合“四大市场法则”的。
任何服务领域都视“埋单者”为上帝,教育也不能例外。从某种意义讲,家长(学生)就是学校的消费者,是学校(教师)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给家长选择学校的N个理由,让家长省心放心,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同时,我们要加强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后勤的优质服务,使家长的付出得到对等的回报。那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就会提高,从而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只有心中想着消费者,有强烈市场需求与服务精神,才能在民校大军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经济社会,一个工作岗位,不仅是维持生活的薪水来源,更是成就自己人生事业的舞台。而我选择了某一工作岗位,在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和益处的同时,还须在这一岗位上有所闪光,有所辉煌。
高尔基曾说:“当工作成为一种乐趣,生命就是一件乐事,当工作成为一件差事,生命就是一种苦役”。喜欢,是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最太动力。一个人的兴趣决定了自己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上去。一旦爱上它,趁着年轻,就要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的岗位,去面对自己的公司,忠于自己的岗位,珍惜自己的岗位,甘愿为自己平凡岗位付出努力并毫无怨言。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企业和员工更是如同这样关系,企业的发展如何,在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努力情况。今天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单纯嘴皮子的人是注定要被淘汰的。自己付出多少,将会得到回报多少,因此,我还要以企业为家,勇于“复命”,多想“点子”,坚持结果导向,努力付出,在岗位上尽其责。
在任何地方,都有三种人:人物、人才、人手。
人手,就是舍格的员工。人才,就是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是单位里的优质资源,处处都很需要。因此,每个人都想做一名优秀的员工,而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又如何从合格员工做到优秀员工,再到卓越员工呢?
《在岗位上成长》告诉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追求成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首先,在工作中不论做什么、也无论出于何种状况,都要处在学习中。学习与工作对每个人,都如同乌之两翼,车之两轮,若想事业有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离开了学习,工作就会失去创造的营养,发展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离开了工作,知识就不能转化为创造力,失去了应有的实际意义,学习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社会和岗位淘汰。公司培训是自己成长的最好方式,要把握住培训机会,在培训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在工作中有条有理,这是判断一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标尺。能力再强的人,如果工作没有秩序,刚开始就埋头苦干,势必会把工作弄的一团糟。反之,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会为公司和自己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第三,在现今这个人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每时每剥都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只要稍微有一点处理不当,就可能招致不少麻烦,因此,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要学会“低调”,正确对待任何事情或者人,熟话说做事先做人。在学会“低调”的同时,也要学会吃亏,”吃亏就是福,吃苦当作吃补”。在工作中,有些人总觉的自己吃亏了:活干的比谁都多,薪水拿得比谁都少;来的比谁都早,走的比谁都晚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去计较。工作中吃点亏.是为了以后的成功铺就道路,更是成就自我人生的宝贵经验,吃亏是福,只有确立了坚强信念的人,才能磨练出坚定的意志和出众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变的更加辉煌璀璨。
今年的暑假我读了很多课外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中国儿童成长比读故事》,这里讲了许多古时候中外闻名的医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他们不但爱动脑筋,碰到困难也不低头,而且乐于助人。
现在我就让同学们跟我一起分享一下鲁班学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年轻时到终南山拜师学艺,师父故意百般刁难他,把崩了口的斧子、长满了锈的刨子,还有又弯又秃的凿子交给他,可是他把它们一件件磨得闪闪发亮,师父说,你去把那长了五百年的大树砍下,做成一个大柁,然后用刨子刨光,再用凿子在大柁上凿眼儿,要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棱的、六百个扁的。他按师父的吩咐,干了十二个白天、黑夜,终于完成了任务,师父高兴地笑了,把所有的手艺都传给了他。
我想如果鲁班听到师父安排那么多的活,而且工具都不能使用,心怀不满,最终能学成手艺吗?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千万不能懒惰啊!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小时候,不管做错什么事,爸爸妈妈好像都知道,他们就像是我肚子中的蛔虫,我在想什么,他们也好像都知道。那时候我纳闷极了,问爸爸吧,爸爸就开玩笑地说:“我就是在你肚子中的蛔虫,你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你放的是什么屁。”而问妈妈,她的答案就和爸爸不一样了,妈妈就会回答我说:“那是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在想什么我都知道。”虽然我知道他们说的都不对,可事实真的好像是他们说的那样……
有好几次,我玩电脑从8:50一直玩到晚上10:00中,这时候正是妈妈回到家的时间,妈妈推开房门,看见我又在玩电脑,我看的出,妈妈的心中顿时有一股怒气涌上心头,脸上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包容,而是生气。妈妈开始骂我了,听:“这么晚了,还在玩电脑,快去睡觉,电脑快关掉……”尽管我再怎么解释,妈妈也不听,因为害怕,我二话不说就关掉了电脑,走出房间,我就哭着跑道了奶奶的房间。
后来,我想明白,妈妈是为我好,所以对我那样凶,我知道,妈妈也不忍心。所以在此我想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母爱的伟大,让我知道了沉迷在电脑中,在网络中的危害性,所以我再次真诚的感谢你,妈妈,谢谢你!”
平日里,奶奶总是毫无怨言地干着很平常的一些家务活:洗衣,烧饭,拖地……
有一次早晨,奶奶要去上班,临走时叫我喂狗食,我满口答应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下午了,现在已经是1:43了。正玩得高兴,奶奶就打电话回来了,还说要下大雨了,让我关窗。我看看窗户外面,根本没有下,我就又戴上耳机,看起了《数码宝贝》。突然,只听窗外雷声大作,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暴雨。因为那时候看到很精彩的地方,心里还侥幸地想不可能淋湿衣服,所以就没有去关窗。一直到下完雨了,我的《数码宝贝》也看完了,我才想到去关窗,收衣服和喂狗食。
走到走廊,我惊呆了,地上都出现了一条“小溪”准确的说是两条,而且沙发的颜色也变深了。我一摸衣服,糟糕了,全部湿透了!我先把没有湿的衣服和已经湿了的衣服分隔开,然后把没有湿的衣服折叠好,接着,我把湿透了的衣服放在一堆,准备拿下去用吹风机吹干。我关好窗就下楼了。
到了楼下,我插上吹风机,拿了一件湿裙子,吹了起来。可吹到一半,我就不吹了,感觉很无趣,我想去喂狗食,可因为害怕狗,和王露瑶来叫我玩的原因,我把这些事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把门一关就去玩了,没有管奶奶让我做好的事情和湿的衣服,就玩去了。
奶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上楼去看衣服,奶奶看见
后,向我了解状况,我就把事情的一五一十都跟她说了,奶奶知道后,有点生气,对我说:“你既没关窗,又没喂狗食,记住,答应别人要做到,这次算了吧!”我听了,感动极了,马上点头,一句话也没说。奶奶看见我这傻样,笑了,说:“傻孩子。”
奶奶所给予我的是包容,而妈妈给予我的和奶奶完全不同。所以在此,我也要好好感谢奶奶的包容,让我在感恩中成长,感恩奶奶的教诲,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感谢奶奶……我也要感谢妈妈……
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其实,感恩有时候是容易学会的,一份小小的心意,一个鞠躬,就能报答对方,感恩别人,但是人也是要知足的;不过有时候,感恩是很难学会的……
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滴水换回一片大海,就在于你愿不愿意交出那时仅剩的一滴水了,不过,不能太贪婪。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请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摘自《山百合》
我不了解作者心里想的是怎样的青春,又醒悟出了怎样的青春,也许现在我们还小并不了解“青春”这两个字眼,可我心中的青春是由傻气、泪水、笑容等等的词所汇成的,或许席慕容眼中的青春是那样的简单无比又是那样的无忧无虑,但那无瑕的青春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错过了就不会再来...
青春,一束山百合就被感动;
青春,就像醇酒一般,年轻的时候酿,老了的时候品;
青春,一首动听的歌,需要我们亲手填词谱曲;
我们正值青春,我不知道那些年老的人对青春是一种怎样的惋惜,我也不知道当我老了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青春就如生命,只有一次,同样的我也不想再回忆往事时因虚度青春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知而羞耻。
罗老师的这本书没有空洞的大道理,更像是一篇篇随笔汇编而成,他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来教我们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心贴心的告诉我们该干什么?怎么干?让我们这些不放弃成长的教师少走弯路,帮助我们摆脱成长困境,所以深受感触,收获满满。
感悟之一:富有诗书气自华。老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现在的我们已经意识到一桶水已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一池水,或者是那源源不断流动的活水,可活水从哪来?罗老师在书中指出了教师向上生长的力量,来自学习力,而阅读是学习力的一部分。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何况我们年轻教师,所以读书应该是日常,而不是感觉应该读书时或者知识贫乏时才读书,不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读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执行能力,而且还可以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行。我一直记得一句话,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老师。
【在岗位上成长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在成长的道路上作文500字09-20
让青春在岗位上飞扬04-17
理想在工作中绽放 青春在岗位上闪光02-24
在竞争上岗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3-14
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爱国精02-05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服务工作05-03
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不平凡的人生10-26
立足本职,让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04-19
成长笔记中学生04-19
读书伴随我成长作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