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朱德的扁担教案

2025-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3朱德的扁担教案(共10篇)

13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教材简析】

《朱德的扁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认读书上的词串,做到读准字音。【教学难点】

能准确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且写好生字。【教学准备】

挂图、田字格小黑板、生字卡、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环节意图是通过引导质疑,以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亲自感受来使学生自己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好奇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预习展示,梳理质疑

1、在课前的预习中,大家一定学会了本文的许多生字,有哪些生字你想提醒大家呢?

2、对于文章的词语你觉得哪些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呢?

3、在课文内容方面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呢?(要求:按顺序仔细看图。出示个生字词卡)1)请小朋友们给10个词卡找个位置坐下来。2)借助挂图画面,看拼音,练读词语。3)自由读,相互读。4)学生汇报、教师纠正

“朱、志、守、产”是翘舌音,“碎”是平舌音,“冈、攻、并”是后鼻音,“扁、产、粉”是前鼻音。

5)齐读,指名读、去掉拼音读。

三、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要求:按要求找词语归类并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再读一读。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四:回顾反思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五、布置作业

13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2

一、利用插图,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课文的插图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往往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上《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 我就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插图入手, 首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只看到了朱德挑了一担粮食。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中朱德的穿着, 通过观察, 孩子们发现朱德戴的帽子与我们生活中的不一样, 孩子们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斗笠”这个与现代生活遥远的词语。经过提醒, 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 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带头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挑的箩筐里装的满满的粮食, 一定特别重, 要花很多力气;有的说他们走的路上长满了杂草, 而且路也不平, 一定特别难走, “山高路陡”的意思孩子们也理解了。通过引导孩子们看图, 原本陌生的内容, 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许多话要说,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在孩子们的看看说说中呈现出来。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在插图的帮助下, 变得形象有趣了。

二、讲述故事,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故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根据孩子的这一认知特点,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将课文的内容改编成简短的故事,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将远离生活的内容传递给孩子们, 顺利地将孩子们领进课文, 原本遥远的、陌生的、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 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

三、创设情境,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语文情境的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孩子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 让孩子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 积淀语感, 形成语感。《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描述的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 如果不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当中, 孩子们就成为了旁观者。在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时, 我抓住“劝”字创设情境, 感受朱德的品质。其中, 我扮演朱德, 孩子们就是一个个战士, 引导孩子们说说你怎样劝我。我说:“明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茅坪挑粮食。”孩子们说:“你年纪大了, 挑粮食这种重活就交给我们年轻人去做。”我又说:“这么重的活, 我不能让你们去做, 我自己必须和你们一起去做。”有的说:“你是首长, 晚上还要研究打仗到很晚, 就歇一歇吧。”在不断的对话当中,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 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了,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朱德的扁担”之考证 篇3

1960年代上小学时,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我们都能背诵: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文章写得很朴实,表现了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优秀品德。到了1990年代,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在我面前背课文:

朱军长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我说:“背错了。”孩子说:“课本就是这么写的。”我就想:怎么语文课本也知道与时俱进呀,历史故事还能改来改去啊!

《朱德的扁担》Ô¬作者是朱良才上将。这是他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最初发表在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Ô¬》第1卷:

¡¬¡¬那年,朱德同志已¾¬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 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 “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问题又来了,朱德扁担上变成了五个字。同一条扁担,怎么会有三字、五字、八字三种说法呢?

后来我到了井冈山,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细心的同志突然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体字。那个年代可没有简体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些疑问引起我的好奇。觉得有必要刨根问底,考证一番。

井冈山挑粮的由来

朱德為什么要挑粮?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这是中共党史上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但是一个现实问题产生了:毛泽东的队伍有2000人,朱德的队伍有2000多人。另外,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民多达8000人。这些人中有穿长袍的,有拿大刀梭镖的,有老人和女人,还有抱在怀里、坐在箩筐里的孩子。没有作战能力的农民和家属一起上山,给Ô¬本资源贫乏的井冈山地区造成沉重的压力。井冈山区人口稀少,耕地不多,¾¬济落后。众多兵马齐集山上和山下小块平Ô¬,吃饭、穿衣等,都成了大问题。毛泽东5月2日在永新给中央的信中抱怨:“岂有此理的(湘南)各县县委和县政府 , 带领了一大批农民一起跑来,现有一万人在这里 。”

因为生活困难,湘南农民军也不愿意长住,一个月后陆续回家乡去了。但是井冈山还是养不活这么多军队。½¬西省委知道这些情况,派人传达指示,要红四军下山到湘南地区去发展新的根据地。毛泽东不愿意离开井冈山,朱德和陈毅愿意执行省委的命令。于是,7月中旬,朱德带着28、29两个团下山去湘南,毛泽东带着31团在井冈山周边活动。

没想到去湘南后,湘南农民军组成的29团不听朱德指挥,非要打郴州,结果遭到优势的国民党军反击,29团溃散,28团2营营长袁崇全叛变,À¬走了部分队伍,打死了团长王尔琢。朱德、陈毅遭此损失,只得收拾队伍重回井冈山与毛会合。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称之为“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引起连锁反应,使井冈山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红四军兵力削弱,只能守山,无力出击。山下永新、遂川、酃县等地被国民党重新占领,对井冈山形成包围。毛泽东Ô¬来在永新打土豪、分田地,结果反动派一回来,农民或逃上山,或反水,田地又被地主夺回去了。当时正是稻谷收获时节,结果变成“农民种田,地主收获”,真是倒霉透了。

红四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井冈山地区方圆五百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中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这就是朱德挑粮的缘由。

挑粮持续了多长时间?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和毛泽东是在9月底回到井冈山的。随后在宁冈、遂川一带游击作战,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这期间行动飘忽不定。到11月中旬,部队在宁冈砻市一带整训,挑粮应该在这个时期。12月,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国民党军随即对井冈山进行了包围和封锁,红军进入困难时期,挑粮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老红军杨兴顺又有一说:当时红军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集中到宁冈。国民党军即将围剿井冈山,所以要抢在敌军到来之前将粮食全部运上山。部队全体挑粮,实际用了三天时间。到第三天下午敌军到达永新之前,粮食已全部转运完毕。说明朱德挑粮不是长期的工作,而是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扁担”故事的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Ó¬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¼¬革命回忆录“星火燎Ô¬”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30年前的事情,ˬ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¾¬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到了1980年代,另一位当事人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记忆错误。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½¬西苏区。1935年4月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曾就读黄埔军校,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Ô¬战败后,逃回桂林做小生意。1954年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释放,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Ь委员。

范树德的坎坷¾¬历,使他到获得自由后才能开口说话。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¾¬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30斤左右)。

nlc202309040505

½¬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¾¬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当年在井冈山,毛泽东住在茅坪(就是八角楼所在地),朱德的军部住在桃寮村。茅坪在井冈山半山腰上,山下的粮食是运不到那里的,只能在宁冈砻市以下的地方。从砻市往下走,就是柏露村。这里是永新通往井冈山上的必¾¬之地。朱德挑粮是从柏露到桃寮村,往返60华里,都是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因此,红军战士都是挑个三四十斤左右。朱德军长年岁大了,可他“挑粮时,担子一头是行军时背米的三个白布米袋,另一头是一个用粗厚布缝的北方人叫做‘捎码子’的米袋,两头共计装40斤,再加上他¾¬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条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这已¾¬是体能的极限了。

至于那根扁担,就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范回忆说:“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范树德的回忆被认定后,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了复制这个文物,派专人带着一根井冈山毛竹扁担,前往广西桂林,请范树德在扁担上重新题写这八个字。范在扁担上书写后,来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井冈山。一位细心人突然发现“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乱”字,当年必定是繁体字,而范树德却写成了简体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实的复制品。为了还历史Ô¬貌,又派人带着扁担赴桂林让其重写。然而范树德已¾¬去世,现在井冈山博物馆展出的朱德的扁担,就是范树德书写的带有简化“乱”字的八个字。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点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朱德扁担故事背后的故事。

2001年6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过去回忆中的错误:“小学课本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ˬ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挑粮没有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朱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历史事实证明:挑粮只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红军到山下向老百姓买粮食,是需要钱的。“八月失败”回到井冈山后,红军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困,不能四处游击,打土豪筹款子。买米的钱越用越少,红军生活陷入了困境。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湖南省委的报告说:“给养问题: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处。耐得苦,比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现洋万元以上,出发全靠打土豪。但一则打过的地方,没得打了;二则敌人围得紧紧的¡¬¡¬打土豪也不许你打远。三则敌情之严重,单独一两营兵简直不能出去筹款。要筹款须得多兵,问题就不是简单的了。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大家又都懂得是为了无产阶级受苦,因此又不怨恨什么人。虽然如此,¾¬济问题始终是很严重的。” (这是毛泽东报告的Ô¬始版本,后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修订时,删去了这些话——作者注)

五分錢的伙食是什么概念?井冈山老战士黄达回忆:“那时的五分钱和现在的钱不太好换算。我小的时候,一块银元可以换八百个ͬ板。一分钱就是一个银毫子,等于一百文。所以那时红军五分钱的伙食,每天只能吃三钱盐、四钱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生活是很艰苦的。”

当时在28团当连长的粟裕回忆:“本来井冈山的¾¬济基础就差,加上敌人的封锁 , 就更困难了。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布很难买到,军衣都是自己动手作。领到白布,用锅灰煮成灰颜色,裁好后自己一针一线地缝。我第一次做裤子时,不会裁,就把自己身上穿的一条裤子拆开来照样子裁,然后再缝起来,做一条裤子缝两次。穿着自己做的裤子格外高兴。衣服很少更新,全身破破烂烂的。到了冬天。棉衣很少,号召共产党员、团员不穿棉衣,让给伤病员穿。所有干部、战士都会打草鞋,用稻草打。吃得也很苦,每天的伙食除粮食外,油盐菜金五个ͬ板。基本上餐餐吃红米、南瓜。南瓜吃了涨肚子,不好受。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也意识到井冈山可能坚持不了很久,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到了“以赣南为退步”的想法。他说:“非¾¬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¾¬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平½¬起义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彭虽然只带来了800人,但每天要吃饭,更加重了朱、毛的负担。冬季来临,井冈山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粟裕说:“井冈山¾¬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在这个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山区呆着,早晚会被困死。所以,1929年1月,朱、毛在山下柏露村开会,决定带红四军主力下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后,朱、毛红军开始了进军瑞金的征程。

新发现的史料

“朱德的扁担”已¾¬考证清楚,应该可以定论了。作者最近突然发现了一则新史料,不胜惊喜。

为了搜集研究资料,我去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杂志,看到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¾¬》半月刊第11期上,有篇介绍朱、毛红军的文章,署名“柳云”。这是个化名,但从文章内容看,是个¾¬历过井冈山生活的人。估计是后来脱离了红军,为杂志写写稿子。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

这是有关“朱德的扁担”的最Ô¬始记载。《逸¾¬》在上海是个颇为特殊的杂志。社长简又文,号“大华烈士”,早年当过冯玉祥的秘书。他既是文人,又是政客,和政界、军界及文化界人士都有关系,交际很广。《逸¾¬》¾¬常刊登一些有特色的稿件,但作者和稿件的来源是绝对保密的,连总编谢兴尧都不了解。瞿秋白牺牲前写的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就是首发在《逸¾¬》上。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特科人员、红色牧师¶¬健吾陪同美国记者斯诺秘密潜入陕北,采访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带回了红军长征的回忆录,据此写成两万字的长文《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署名“幽谷”,也在《逸¾¬》上发表。这是国民党统治区首次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柳云写朱、毛红军的文章,发表在1936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的时间仅有8年。他的记载是清楚准确的,也可以为“朱德扁担”的争议作一个裁决了。

(作者系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教版《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

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描红,并认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5)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朱德爷爷是一位总司令,他还要扁担干什么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A、我知道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板书:挑

B、我了解到战士们怕朱德累坏了,就把他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板书:藏

C、我知道了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板书:做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2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守、攻、必、重点:“必”的笔顺及占格情况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

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4、学写生字:攻、必、产、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堂练习:

指导书写有关生字::攻、必、产、劝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进入课内练习。

教学过程:

1.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

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板书:

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路远)

穿草鞋挑粮戴斗笠

山高路陡(难走)满满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 篇5

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

这样的任务便落到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干部战士身上。朱俊才因年纪小,个头小,本不能参加挑粮任务,但因此时已是朱德的通讯兵,加上朱德也是挑粮人员中的一个,便被破格选用了。

从井岗山去茅坪的.路是标准的羊肠小道,很不好走,加之敌人还经常在途中伏击设卡,因此挑粮十分危险。那时,朱德经常在晚上和毛泽东研究敌情与一些作战方案,休息时间很少。为朱老总的身体着想,朱俊才多次劝他别去挑粮了,朱德总也不同意。

一天晚上,朱俊才和一位山东籍战士(只记得姓李,比朱俊才大2岁)、一位湖南大庸籍战士(不记得姓名了)商量怎样才能让朱老总不去挑粮。那个姓李的山东战士说: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就行了?没扁担朱老总怎么挑?!朱俊才一听,这主意不错,便偷偷拿出朱德下山挑粮用的毛竹扁担,趁夜送到了山下约15里外的一个叫毛四明的农民家里藏了起来,并告诉他,这扁担放在家里谁也不要说。

回到井岗山上时已快晚上12点了,朱俊才心里特别高兴:这下朱老总可得好好歇歇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后,朱德见找不到扁担,急得逮人就训。朱俊才又得意又害怕,得意的是,朱老总不能挑粮了;害怕的是万一露馅,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一天,朱俊才正在洗衣服,朱德走过来,对他说:走,跟我去山下走走。两人来到山下,朱德直奔几个老乡家,最终还是找到了被藏了几天的扁担。后来,朱德下山挑粮前,借毛泽东的毛笔,在扁担的里面写了几个字“朱德扁担,不能乱拿”,这才高高兴兴下山去。

事后,朱俊才左想右想感到办了错事,心里不踏实,便主动承认了藏扁担的事。朱德听完后笑了:你姓朱,我也姓朱,咱们是一家嘛!我跟大家一样要吃饭穿衣,为什么你们能干我不能干啊!◆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6

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可在课堂中,正在为这些词语怎样引入学生的视野中而犯愁,却发现课堂预设之外的惊喜不断涌现。

课堂中,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朱德的扁担教学课件 篇7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

第二自然段讲战士们为了坚守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争着到山高路陡的茅坪挑粮。

第三自然段讲朱德同志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累了他,藏起了他的扁担,而他连夜又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指导观察。

讲解:记,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

2.揭题: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出示课题)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3)读正确.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朱德 同志 井冈山 敌人

(2)领读生字词:“朱.志”都是翘舌音,“冈”是后鼻音。

(3)指名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

坚守 粉碎 围攻 必须 生产 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词。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

山高路陡: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翻山越岭 劝

(2)齐读生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三、课堂作业

1.习题2。

2.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篇8

文章主要讲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山上粮食不多,常要派人到山下挑粮,朱德也常和战士们去挑粮。他晚上还要研究战事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战士们心疼朱德,于是便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朱德很快又修了新的扁担。没过几天,朱德发现他的扁担又不见了,他便知道是战士们爱护他,可是他觉得他还是要跟战士们一起艰苦奋斗,于是他又修了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字,大家看了越发敬爱朱德军长,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朱德是一个人民的好军长,战士的好伙伴,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靠众多像朱德军长这样的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换来的。

朱德军长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车校长,她身上也带着朱德这种美好的品格,车校长本来事务就繁多,可是植树节的时候她却能不辞劳苦,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领我们师生一起参加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活动,让我们感觉到她的亲切,从心底生出了对校长的爱戴。还有我们组的卫生小组长,他也具有这种优秀的品格,每次搞卫生,他总能走在最前面,带领组员并和组员一起认认真真把卫生打扫好,而不是站在旁边发号施令,我们大家都很尊重他。

《朱德的扁担》练习题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ēnɡ chǎn tónɡ zhì huì shī quàn shuō zhū hónɡ

( ) ( )( ) ( )( )

hónɡ jūn ɡōnɡ jī bì dìnɡ shǒu hòu rì jì

( ) ( ) ( )( )( )

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扁担 一( )队伍 ( )的斗笠

一( )粮食 一( )草鞋 ( )的工作

( )的扁担 ( )的朱德 ( )的花朵

三、连线。

穿 粮食 监守 敌人

戴 山路 粉碎 部队

挑 草鞋 储备 根据地

走 斗笠 带领 粮食

四、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1.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 )

2.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 )

3.山上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 )

4.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 )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飘着白云。 (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1.黄叶落下来。 ( )的`黄叶( )落下来。

2.小鱼游着。 ( )的小鱼( )游着。

六、乱句成段。

( )那顽皮的小孩摘下柳条绕成大项圈。

( )它悄悄地把柳芽抽成一条条细丝在微风中起舞。

( )他骑上牛,吹起柳木做的笛子,悠悠地走向村外。

( )初春,柳树最早露出春的生机,带给人们春的消息。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1.这段短文共有 句话。

2.云的颜色有 、、……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还会有 。

4.是 把云染成了各种美丽的颜色。

5.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脸 ( )地往下沉

13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10

假期里,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是一则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主要讲的是朱德在部队时,粮草紧缺,他为了部队有更多粮食,就跟着部队下山挑粮,还总是走在最前面。尽管战士们不让朱德下山去挑粮,但朱德总会想方设法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战士们既敬佩又心疼朱德军长,想到他为每晚考虑作战计划,白天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便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让他好好休息。但他又自己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并特地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战士们被朱德军长的精神给打动,再也不好意思藏起来了。

朱德这种以身作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这位中国革命领导人一样,能以身作则不怕吃苦,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上一篇:《小鹿斑比》心得体会300字下一篇:猪年春节问候的祝福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