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2025-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通用10篇)

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篇1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篇2

1 选择不同作物的最佳品种

在作物种植季节上需要考虑相互衔接, 特别是要从作物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考虑。选择好作物品种是保证旱地作物提高复种指数但又不能在作物生育期间受到影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1.1 小麦品种的选择

内麦836属于春性中熟小麦, 全生育期188天左右, 分蘖力中等, 长势旺, 株型紧凑, 株高为80㎝左右, 成株叶片中等宽度并上冲, 茎杆弹性好抗倒性强, 穗层整齐, 最适宜间套种植, 特别是在我们川东丘陵区, 预留行间有足够空间种植蔬菜, 蔬菜收后移栽高粱, 内麦836的最佳播种时间是10月底至11月初。另外, 绵阳45和川育20也是不错的选择。

1.2 高粱品种的选择

泸糯8号高粱目前在广安种植较为普遍, 该品种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所选育, 从种至收全生育期120天左右, 平均亩产量可以达到400㎏以上, 是一个品质优良的品种, 籽粒粗蛋白含量为10.5%, 粗淀粉含量73.07%。是一个适宜在四川丘陵地区作间套种植的品种, 另外还有泸糯10号, 这些品种生育期均在120天以内, 特别是泸糯10号, 全生育期115天, 亩产量在420㎏左右, 农艺性状与泸糯8号基本一样, 但产量优于泸糯8号。

1.3 大豆品种的选择

从2007年开始, 广安区为抗击伏旱和洪涝灾害引种浙春3号大豆作秋播种植。该品种由浙江省农科院与核技术利用所共同于1983年选育, 1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应性广, 秋播种植全育期仅为86天左右, 平均亩产量100㎏以上, 是一个作为“新三熟”搭配种植比较理想的品种。如果该品种作春播, 亩产量可达150㎏以上, 并且是一个高抗病毒病的品种。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切忌生育期过长的品种。贡豆一号也是不错的品种, 主茎发达, 杆强不例, 耐阴性比较强。

2 栽培技术措施和方法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广安区气候条件不同于平原和高原, 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和冬暖, 几乎年年有伏旱、秋雨早。因此, 从季节上把握好各作物间的播种时间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2.1 确定小麦最佳播处期, 提高田间种植与管理水平

内麦836属于春性中熟小麦, 最佳播种期是10月底至11月初, 播种方法是砍沟点播, 如果是稻田, 也可以条播, 亩播种量为6~6.5㎏, 使亩基本苗达到13万左右为宜, 这样有效穗每667㎡就可以达到23万以上。但内麦836最好是在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并感蚜虫和赤霉病, 所以最好不要净作, 播种前需要培肥地力和防止水土流失, 对于丘陵区的地在播种时尽量多施有机肥, 如人畜粪水和腐熟的作物秸杆,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砍沟点播时不应顺着坡向而应横着开沟, 防止肥水流失。如果坡徒的地应窝播。播种方法是先施足人畜粪水后再播种, 随后用细砂土拌草木灰盖种防鼠、雀危害, 保证苗齐苗壮。在中后期的管理上是注重施好拨节肥和穗肥, 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蚜虫和赤霉病的工作。

2.2 泸糯10号高粱的育苗移栽技术

泸糯10号属三系高梁杂交种, 再生力强, 抗叶斑病, 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零。该品种芽鞘和幼苗均为绿色, 株高186㎝, 穗长35㎝左右, 成纺垂形, 籽粒中散。总叶片21~22片, 中部叶片长90㎝, 宽10.5㎝, 所以选择套种的大豆要有较强的耐阴性。

春播高粱的育苗地应选择向阳背风, 土质肥沃疏松, 半砂半泥的菜园地, 利于日后拔苗。地势尽量要平整, 不能用太斜坡的土作育苗地。育苗时间应在3月中旬, 当苗长至4~6叶龄也就是30天左右时就要及时移栽。间套种植每亩植4000~4200株, 如果净作每亩植6000株以上。移栽后要及时灌溉清粪水作为定根水, 利于返青成活。值得注意的是拔苗时要将苗地浇适量水份, 使土质尽量疏松, 避免伤根或将根系拔断。移栽后要加强田间管理, 查窝补缺和除草施肥及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方面主要是肥水管理, 因为夏季多高温, 在拔节期除草施肥和培土同时进行, 防止肥水流失。

2.3 适时播种大豆

大豆的播种时间应选择收获高粱前15天左右, 一般应在7月底, 最迟8月初。在高粱行间种植大豆要用小锄或铁锹打窝, 亩播1.5万窝, 每窝3~4粒种, 播后施腐熟灰渣肥或细肥土粉800kg, 加过磷肥30kg, 钾肥7~8kg混匀盖种。当收完高粱后及时给大豆施一次苗肥, 最好是清粪水1000kg兑尿素5~6kg, 到大豆开花时用磷酸二氢钾100g, 钼肥20g, 尿素250g加水50kg喷雾一次, 使其开花多, 豉荚好, 产量高, 收获大豆是在10月中、下旬, 这时正值秋末, 是育冬季蔬菜苗的最佳时机, 因此在10月初育一批秋、冬白菜苗, 待大豆收后整好土先行将白菜种上, 这样,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增加旱地作物的复种指数。

3 小麦套作高粱、大豆种植技术规范及要点

小麦是隔年种作物, 在与高粱套作时, 共生时间仅为30天左右。小麦种植采用预留行“双三0”规格, 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小麦播种后长达5个多月的预留行间可种植蔬菜, 在第二年4月上、中旬收完蔬菜后立即翻耕, 施足底肥再移栽高梁苗。5月中、下旬, 小麦收后结合给高粱的中耕除草和追肥的同时进行行间浅耕, 为播种大豆作好准备。由于高粱生长发育快且是高杆作物, 所以选择的大豆品种须耐阴, 主茎要发达, 抗倒性好。播种大豆最好安排在雨后进行, 播种前结合整地将底肥撒施于厢面, 播后立即盖种。追肥应视大豆长势而定, 但一定要注意控旺防倒和病虫防治。

参考文献

[1]姜坤相, 蒋菡, 蔡黎明, 等, 对提高广安旱地作物复种指数的思考[J].四川农场, 2011年第3期.

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探讨 篇3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小麦产量波动逐渐加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安全又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物价连年上涨,导致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总量趋势走向极不稳定,小麦产量踌躇不前。因此,加强小麦种植的科学管理和增强小麦对各种虫害、寒冻、涝灾、干旱等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高产育种、选种技术要点

1.1 穗数、穗形以及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于同一小麦品种而言,这3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制约”在小麦高产育种中更为突出。目前,比较广泛应用的是容易实现的多穗型品种,多中间型品种也研制出了可大幅提高产量的高产品种,而大穗型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穗量少,若能通过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来改善这一缺点,大穗品种带来的高产量是相当可观的。高产品种一般会同时面临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和倒伏问题,因此,在实际育种中一定要注重成穗数与结实性、抗病虫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育成品种能够更加早产、顺产。

1.2 小麦的株高与小麦的抗倒伏性能直接相关

实践证明,小麦的株高越高,产量也越高,但其抗倒伏的能力却会随着株高的增高而降低。我国目前已研制出矮秆高产小麦,能够同时达到高产、早熟以及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植株过低的小麦品种难以适应水肥条件贫乏的地区。因此,小麦高产育种可适度放宽对小麦植株高度的要求,可通过加强小麦秸秆强度来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同时实现高产的目标。

1.3 科学利用小麦本身较强的抗病虫能力

可通过高科技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小麦,在小麦生长期适当放养害虫的天敌,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不仅耕地质量会因农药的减少而大大改善,而且省去的农药支出也会使小麦生长的成本大大减少。

1.4 应选择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品种

小麦抗寒性在极寒地区至少要到中等以上水平,因此要选择半冬性并且春季拔节、抽穗晚的品种,避免冬季过长或发生重大雪灾等灾害时造成小麦大幅减产。

2 冬小麦的苗期管理技术

2.1 播种期浇灌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对于播前没有浇水造墒、表墒很差、难以保证出苗的麦田应尽早浇蒙头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确保基本苗量;播种后遇雨或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墒情适宜的麦田应避免浇蒙头水。

2.2 补种和移苗要点

小麦出苗期间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要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3~4叶期移密补稀。移栽时,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补苗后要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以促早发赶齐、确保苗全。

2.3 苗期保墒管理

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以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根蘖健壮发育。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深耘断根或镇压,控旺转壮;对于耕作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于地面封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可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压麦应在中午以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镇压伤苗。盐碱地不宜镇压。

2.4 冬灌固根保苗

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进而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为日平均气温在3℃左右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667㎡浇水量为40m3,禁止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

2.5 苗期因地施肥

播前已造墒或墒情适宜、播种质量好、出苗正常的麦田,在播后1个月内一般不需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分蘖期至开始越冬,再根据播后1个月内的气温变化、降水、土壤肥力、墒情及群体大小、苗情长势等采取针对性的冬前管理措施。对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以促根增蘖;对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只进行中耕划锄;对土壤墒情适宜的旺长麦田,冬前不追肥浇水;对晚播弱苗,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而影响发苗,可浅锄松土,以增温保墒、促根增蘖。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动态

密切注视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提早发布病虫防控信息,提前制定防治预案和准备防控药械。

3.2 选择适宜的药剂

根据病虫种类和药源情况选用适宜药剂,防治麦蚜可用25%阿维.啶虫脒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及抗蚜威、硫丹、吡虫啉、啶虫脒系列产品;防治麦蜘蛛可用阿维菌素类农药、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哒螨灵乳油等;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可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特谱唑、科惠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可用4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多.福合剂等。

3.3 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药剂量

小麦蚜虫,当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或者有蚜虫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当瓢虫等天敌与麦蚜比例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返青后,当平均每33cm行长有麦蜘蛛200头以上或小麦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是掌握短期天气预报,以小麦感病品种或开花至灌浆期可能遇到高温阴雨的地段为防治重点,在小麦始花期连续喷药2~3次,每隔7d防治1次。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每667㎡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ml对水喷雾,防治效果均较理想。

4 结束语

未来小麦要实现增产增收,就要结合本地的生态条件科学地加强对优良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种植技术创新,以实现我国超级小麦品种的培养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鸿翔,陆维忠.小麦病害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1):1.

[2]屈会娟.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

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篇4

今年我市小麦生产,播种基础较好,墒情适宜,播种质量高,冬前田间管理到位,冬前苗情明显好于去年,是近几年来苗情较好的一年。据冬前调查,苗情主要特点:一是群体合理,个体比较健壮。全市小麦平均亩茎数为61.7万,单株分蘖为3.8个,主茎叶片数平均为6.2片,单株次生根为5.7条,分别比上年增5.9万、0.4个、0.6片、0.8条。二是一、二类苗增加,三类苗减少。全市270.3亩小麦,一类苗占播种面积的64.76%,比去年增加了1.58个百分点;二类苗占播种面积的28.47%,比去年增加了0.07个百分点;三类苗占播种面积的6.01%,比去年减少了2.19个百分点;旺苗占播种面积的0.76%,比去年增加了0.56个百分点。三是墒情好。播种后全市降雨量偏多,目前墒情较好。主要不利因素:一是部分麦田出现旺长。由于今年玉米收获偏早,播种时墒情好,个别地块播种早,播量偏大,部分麦田出现旺长现象。二是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少,地下害虫和草害有所发生。受去年11月下旬雨雪降温,影响了开展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少。部分地块地下害虫和草害较重。三是部分麦田遭受不同程度冻害。受去年11月下旬大幅降温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块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特别一些弱冬性小麦冻害较重。针对我市当前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要立足“控旺防冻,早除草,合理肥水”,突出分类管理,构建各类麦田的合理群体结构,搭好丰产架子。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一、镇压划锄,控旺保墒

春季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使经过冬季冻融疏松了的土壤表土层沉实,让土壤与小麦根系接触紧密,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减少水分蒸发。对于吊根苗、旺长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土壤悬松的地块,一定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冷空气侵入分蘖节附近冻伤麦苗;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在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作用;对长势过旺麦田,在起身期前后镇压,抑制地上部生长,起控旺转壮作用。

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划锄要和镇压结合起来,一般是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的作用。

二、适时化学除草,控制草害发生

冬前降温较早,雨雪偏多,致全市麦田化学除草面积较小,有利于杂草生长,各地要高度重视除草工作。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要抓住春季防除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要注意在适期内尽量提前,以免形成药害和残留。春季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是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要在小麦返青初期及早除草,杂草越小除草效果越好。早春气温波动大,除草前应关注气象预报,喷药前后3天不宜有强降温天气(最低温0℃以下)。白天喷施除草剂时气温要高于10℃(日平均气温8℃以上),这不仅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也可避免发生药害。某些除草剂春季施用过晚,易产生药害和残留,春天化学除草不要晚于3月底。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记载的防除对象和推荐剂量使用除草剂,过量使用易产生药害。

对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1克或1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加水喷雾防治,对抗性双子叶杂草猪殃殃为主的麦田,可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乳油10毫升防治。

对单子叶禾本科杂草重的可亩用30g/L甲基二磺隆悬浮剂25~30g或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每亩60~70毫升,茎叶喷雾防治,对抗性单子叶杂草雀麦为主的麦田,可亩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9~12.5g或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g防治。

以上药剂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者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春季麦田化学除草易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

三、科学运筹肥水,分类指导,保壮控旺促弱 今年我市春季麦田管理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调控群体与个体,为今年小麦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一)旺长麦田

旺苗麦田一般冬前亩群体达80万以上。这类麦田由于群体较大,叶片细长,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从而导致倒伏。因此,春季管理应采取以控为主的措施。

1、适时镇压。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是控旺转壮的有效措施。每隔7~10天镇压一次,镇压2~3次。

2、搞好化控。在小麦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麦巨金”等化控剂,可抑制基部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一般亩用量30~40毫升,兑水30千克,叶面喷雾。

3、适时追肥浇水。因苗确定春季追肥浇水时间。对于冬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防止旺苗转弱苗;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浇水,应在镇压、划锄和喷施化控剂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将追肥时期推迟到拔节后期,一般施肥量为亩追尿素15~20千克。

(二)一类麦田 一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60万~80万,多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要突出氮肥后移。

对地力水平较高,亩群体70万~8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亩群体60万~70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20千克。

(三)二类麦田

二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为每亩45万~60万,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地力水平较高,亩群体55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亩群体45万~55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千克。

(四)三类麦田

三类麦田的冬前群体一般每亩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田间管理应以促为主。

通过“早划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拔节前力争划锄2~3遍,增温促早发。只要墒情尚可,应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春季追肥应分为两次:第一次于返青中期,5厘米地温5℃左右时开始,亩施尿素8~10千克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第二次于拔节期进行,亩施尿素5~7千克,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五)旱地麦田

旱地麦田由于没有水浇条件,应在早春土壤化冻后抓紧进行镇压划锄、顶凌耙耱等,以提墒、保墒。弱苗麦田,要在土壤返浆后,借墒施入氮素化肥,促苗早发;壮苗麦田,应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间降雨后,抓紧借雨追肥。亩追施尿素12~15千克。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氮肥中配施磷酸二铵,促根下扎,提高抗旱能力。

(六)冻害麦田

对于冻害较重的麦田,要本着“早管促早发”的原则,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早春适时搂麦或划锄,去除枯叶,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新生叶加快生长。二是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20千克左右,缺磷地块亩施氮磷复合肥30千克左右,促进麦苗快发快长;三是在返青期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四是在拔节期再根据苗情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提高穗粒数。

四、搞好测报,精准用药,绿色防控病虫害

春季是各种病虫害多发的季节。各地一定要搞好测报工作,及早备好药剂、药械,抓住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关键时期,精准用药,绿色防控病虫害。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选用对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

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的危害盛期,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的侵染扩展高峰期,要抓住这一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选用对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防治麦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15%哒螨灵(哒螨酮)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岗霉素每亩150~200毫升兑水75~100千克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8%乐斯本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兑水75~100千克喷麦茎基部;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4月上中旬亩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1.5千克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兑细砂或细沙土30~40千克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以上病虫混合发生可采用对路药剂一次混合施药防治。

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早春冻害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我市早春常发灾害。防止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浇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所以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另外还有小麦蘖芽可以长成分蘖成穗。只要加强管理,仍可获得好的收成。因此,若早春一旦发生冻害,就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2~4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二是及时适量浇水,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平衡植株水分状况,使小分蘖尽快生长,增加有效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提高小麦产量。

六、加大宣传力度,严禁牲畜啃青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篇5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开展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资料、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阴雨日数等资料,根据动态综合聚类指标,建立了赤霉病对小麦产量造成损失的动态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增减符号预测正确率达90%,产量损失预测平均准确率达75.5%.

作 者:宋迎波 陈晖 王建林 Song Yingbo Chen Hui Wang Jianlin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刊 名: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MONTHLY年,卷(期):32(6)分类号:S1关键词:气象要素 小麦赤霉病 产量损失 综合聚类分析

小麦良种繁育技术 篇6

小麦良种繁育,是解决小麦混杂退化问题,保证良种供应,促进小麦持续、稳定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随着我国实施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全覆盖,对小麦良种繁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为切实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在良种繁育上应当从品种选择、种子田建设、打好播种基础、加强田间管理、搞好去杂去劣保纯等方面入手,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好良种繁育工作。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地力水平和市场需求,结合品种试验示范结果,选用符合当地生态条件、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并在当地主推品种范围内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在选好品种的前提下,为提高繁种质量,一般应从品种权单位购得原种用于种子繁育,以生产纯度高、质量好的大田生产一级种子。2 种子田建设 2.1确定繁种田面积

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种子田面积一般按计划供种面积的3%建立,其产量可以满足生产用种需求。2.2选地要求

2.2.1种子田土壤肥沃,小麦产量常年水平在400㎏/667㎡以上,并且有便利的水浇条件。

2.2.2种子田距主要道路畅通无阻,便于种、管、收、展示和检验。2.2.3最好有与自花作物的适当隔离条件,防止异常气候、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串花(生物混杂)。2.3整地要求 2.3.1深耕细耙,适当加深耕层,一般耕深达到25㎝左右,破除犁底层,增强纳雨蓄墒能力。为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深耕与浅耕年际间轮换进行,方法是2年旋耕后深耕一次。无论那种耕作方法都应做到地表平整、土壤上虚下实。

2.3.2整地时施足基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根据产量水平确定施肥量,全生育期一般每667㎡施肥量折纯氮13~15㎏,磷(P2O5)6~8㎏,钾(K2O)5~7.5㎏。全部磷钾肥及总氮量的50%做为底肥施用,剩余的50%氮肥在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追施。3 种植技术

3.1要求集中成方连片种植,种植区域内不得随意种植其它品种。3.2足墒适期播种,统一专机播种,播前调试好播种量,播种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水平进行测算确定,播种深度3~5cm,不出现缺苗断垄。4 肥水管理

4.1根据小麦长势、地力水平、田间持水量、天气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合理运筹肥水,保证供应。重点浇好越冬水、起身拔节水、灌浆水,并结合浇水进行追肥。

4.2叶面施肥宜在孕穗期或扬花后灌浆初期进行,一般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0.25㎏加尿素0.25~0.5㎏加水50㎏,均匀喷施1~2次,可结合“一喷三防”防治病虫进行。5 病虫草害防治

5.1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根据产地病虫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种衣剂或拌种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病虫,保证小麦苗全、苗齐、苗壮。

5.2杂草防治。在双子叶杂草叶龄2~4叶,单子叶禾本科叶龄2~3叶时,每667m2用75%巨星干悬浮剂0.9~1.4g加6.9%膘马水乳剂50~70ml对水30~40㎏喷防。

5.3病虫防治(主要针对麦蚜、红蜘蛛、锈病、白粉病)。可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每667m2用2.5%敌杀死乳油25ml加15%粉锈宁100g对水60~75㎏喷雾,达到兼防兼治的目的。

5.4后期一喷三防(针对穗蚜、吸浆虫、条锈及白粉病)。在小麦扬花后,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g+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5g+磷酸二氢钾0.25kg+尿素0.25~0.5kg,对水60~75㎏喷雾。达到一次用药,病虫兼治,并防止小麦早衰的目的。6 田间去杂

种子质量的核心是品种的高纯度、高质量,从种到收到贮藏,必须仔细把关,搞好各时期田间去杂保纯,不可粗心大意。

6.1苗期田间去杂。在冬前到第二年返青拔节前进行,识别苗相、叶色等形态,凡是有异者拔除,全田拉网式1~2遍。

6.2抽穗期田间去杂。主要看抽穗的早或晚,结合品种株型、叶姿,有异者带根拔除。

6.3成熟前田间去杂。在进行以上两次去杂后,还要严格去杂1~2次,主要通过植株高低、穗形、落色。

6.4禾本科杂草,如节节麦、野燕麦、大麦等在苗期到抽穗期尽早拔除,保证在田间验收前彻底清除。7 收获、晾晒、贮放

7.1统一专机收获,联合收割机进行3次以上内部、外部清理,对 清杂不够彻底的,第一次收获的少量50~100㎏的小麦当杂麦处理。7.2统一晾晒。场地晾麦,一般要清场2~3次,禁止在棚布、水泥地上晾晒,要求含水量不大于13%。

7.3单库、单仓、安全贮放。贮存前要清扫库、仓,种子要装袋封口,严防混杂。8 精选和包装

种子收获后,要统一精选,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种子质量标准,即纯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净度不低于98.0%,水分不高于13.0%。无砂石土粒等杂质,种子完好,破损率小于2-3%。9 发放二证

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篇7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山西省泽州县农业部门的一项集体科技成果, 由高级农艺师孙德寿牵头主持。孙德寿1962年从山西农学院植保本科毕业后, 分配到晋城至今。曾兼任泽州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 曾任省六届人大代表、泽州县原农业局植保土肥站站长, 1992年起获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93年,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集体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实践, 2012年此项技术受到国家的重视, 由中央财政以小麦“一喷三防”项目对全国麦田下达了专项补助资金。泽州县获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30余万元, 平均5元/0.067hm2, 实现麦田全覆盖, 促进了当年小麦的丰收, 全县小麦平均单产306.4 kg/0.067 hm2, 创历史新高。全县粮食总产达2.7×108kg, 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获中央财政全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967万元。

1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形成过程

小麦是泽州县的主要粮食作物, 年种植面积达3.14×104hm2左右, 约占粮田面积的70%, 产量约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0%, 地位举足轻重。“要获得小麦丰收, 种好是基础, 管好是关键。”在实际生产中, 当小麦生长到中后期时, 常表现出脱肥发黄或狂长、倒伏现象, 严重遭受病虫草为害和干热风袭击。对传统旱作农业来说, 这只能听天由命, 当年的应对办法只能是人工喷雾防治, 或飞机喷雾防治。泽州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对麦田中后期管理进行了艰辛的探索。60年代, 对发生小麦锈病的麦田喷施敌锈钠杀菌剂;70年代, 为了给麦穗増粒、增质量, 以及防止麦苗倒伏, 喷施十三烷醇和矮壮素;80年代—90年代, 大面积喷施氧化乐果来防治红蜘蛛, 根外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来增产。实践证明, 经喷雾防治的麦田, 籽粒饱满, 麦粒金黄, 丰产丰收;未经喷雾防治的麦田, 籽粒秕瘦、灰暗。科学实践结果引起了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关注, 逐渐由“一喷一防”发展到“一喷二防”和“一喷三防”的综合防治。1992年, 小麦“一喷三防”成为政府行为, 晋城市原郊区政府正式发出通知, 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区农牧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成立了技术承包队伍, 深入农村, 以技术承包的形式开展了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以巴公、高都、金村、南村镇四大片和长河一条线为重点, 抓点包片, 以点带面, 进行大面积的试验示范, 并与15个乡镇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全区“一喷三防”面积达1.50×104 hm2, 喷施麦田平均单产达156.1 kg/0.067 hm2, 比对照田 (平均单产132.1 kg/0.067 hm2) 增产24 kg/0.067 hm2, 全区当年增产小麦536.4×104 kg。经过总结经验和试验示范, 1993年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麦田“一喷三防”技术承包一等奖。由于此项成果的获得, 有2名技术承包成员的家属户口“农转非”;孙德寿等人大代表建议泽州县人大立议案, 从1994起, 泽州县政府曾连续多年财政列支10万元, 对小麦“一喷三防”等农技推广项目给予资金补助。

为了总结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孙德寿多次在省、市、县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撰文进行宣传, 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和培训。1993年撰写的麦田“一喷三防”技术论文荣获山西省农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1998年撰写的论文入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一书, 在全国提出了小麦“一喷三防”的观点;2006年又撰写论文, 并刊于《中国农村小康科技》一书中, 对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进行了广泛宣传。

所谓小麦“一喷三防”, “一喷”是指田间的一次喷雾作业, 目的是要通过叶面喷施农药、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物达到“三防”:一防麦田有害生物, 如病虫草害等;二防麦田生长发育不正常, 如缺肥发黄、徒长、倒伏等现象;三防干热风对麦田生理的干扰袭击, 最后达到延长麦株顶部第一、第二片叶的功能, 增粒、增粒质量, 籽粒饱满。试验示范表明, 小麦“一喷三防”的作用表现在能保护麦苗正常生长, 减少灾害, 增产效果显著, 千粒质量可增加0.8~2.0 g, 每0.067 hm2增产可达24~60 kg。

2 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的技术要求

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要讲究技术, 要搞好技术培训, 要组织专业防治队伍。田间喷施应做到: (1) 要抓住关键时间, 视小麦生长发育状况抓住良机, 及时进行“一喷三防”。一般麦苗缺肥发黄、红蜘蛛蔓延、杂草丛生、籽粒灌浆之际, 要喷施一二次。 (2) 药剂配方要科学, 有的放矢。针对以上情况, 可选择每0.067 hm2喷施植物活力久久100 g, 或尿素150 g, 或磷酸二氢钾150 g, 实行根外施肥, 以增加粒质量;每0.067 hm2喷阿维菌素20 g, 防治红蜘蛛;每0.067 hm2喷“2, 4—D丁酯50 g+苯磺隆20 g”, 防除田间杂草。方法是把这些药物兑在25~30 kg水中, 进行中容量喷雾。一般是每0.067 hm2喷2喷雾器的药液量。配药时要搅拌均匀, 现配现用, 快速喷施, 其配好的药液不可过午、过夜。喷后要及时检查喷施效果, 保证麦苗顶层叶片湿润有雾滴, 让叶片吸饱吸足药液。小麦拔节之后应停止化学除草。

小麦春季麦田管理技术 篇8

此阶段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麦生长后期合理群体的构建,制约着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的实现。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对应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近年来笔者在科研生产中探索出一套适合该时期不同类别麦田的促、控、防春季麦田管理技术。

一、生育特点

小麦返青后,伴随着气温的升高,新生叶开始发育生长,从2月下旬至3月中下旬,小麦进入春季二次分蘖高峰期,春生蘖占到小麦整个分蘖的30%左右,也是小麦分蘖处于两极分化的前期,管理的及时与好坏,直接关系到巩固冬前分蘖、力争春季分蘖,提高成穗率,确保多成穗,成大穗。

二、管理目标

立足早管促早发,促弱控旺,巩固冬前大分蘖,力争春分蘖,提高成穗率,防止后期倒伏。对旺长麦苗应先控后促,促控结合使其稳健生长,确保多成穗、成大穗。

三、管理措施

(一)看苗追肥,科学调控。

春季麦田追肥量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8~10千克为宜,追肥时间要因苗而异。对底肥不足且已出现脱肥现象的麦田要及时追肥,以巩固冬季分蘖,争取穗多穗大;对个体、群体较小的晚播弱苗要适当早施肥,以促进中小分蘖生长;对于受冻的麦田要早追重施,争取春季多分蘖成穗;对于群体偏大麦田追肥宜晚,可在拔节早期追肥,以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减少春季无效分蘖。

对于播期早、播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在起身期每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壮丰安30~40毫升加水25~30千克均匀喷施,控制旺长,预防倒伏。

(二)防治杂草危害。

以猪殃殃、宝盖草、荠菜、野油菜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75%杜邦巨星悬浮剂,每667平方米用药0.9~1.5克,加水25千克,稀释后均匀喷雾;也可以用快灭灵或者奔腾等。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6.9%骠马乳油,每667平方米用药40~50毫升,加水25千克稀释后均匀喷雾。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

当前气温回升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而目前正是防治小麦根、茎部病害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后期再防治效果很不理想。对纹枯病的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15%的地块,每667平方米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千克,对小麦茎基部喷雾,重病田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同时要做好小麦锈病、白粉病等预测预报工作,防治小麦条锈病必须贯彻“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

(四)防止晚霜冻害。

种植蔬菜的技术和方法 篇9

青菜的育苗方法

温度较高时适合用直播法,温度较低时可播种后现移栽。

1、先将盆土浇透水,种子用细土混匀后撒播于土面,稍覆土,盖住种子即可,不能太厚,可用喷雾的方式将表土喷湿以保持湿润状态。一般约3-4天发芽,温度低时约需1周。也可以用点播的方法,每穴2-3粒种子,间距约3-5厘米,气温高时间距可小些,气温较低时间距稍大些。

2、幼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气温较高时早、晚各浇水1次。发芽2周后随浇水喷施1次稀薄的腐熟有机肥。

3、4-5片真叶时可移栽定植,株距视品种大小而定,一般约15-20厘米。定植后浇透水,稍遮阴,成活后正常管理。若无需移植,则需开始间苗,将较大的苗拨出。间苗的原则是让苗分布较为均匀,可选行多次,直至间距合适为止,每次间苗后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

青菜的春季栽培方法

1、品种:春季栽培的青菜,应选择冬性强的品种,才不易抽薹。上海地区一般选用三月慢、四月慢和五月慢等品种。

2、育苗:将育苗的土地做成宽2米(连沟)的畦,每亩使用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于10月上旬至下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3千克,播种要均匀,播后踏实。出苗后间苗2~3次,适量追肥。当苗6~7片真叶时就可定植大田。

3、整地:大田翻耕后,施蔬菜专用复合肥50千克每亩作基肥,做成宽2.5米(连沟)的畦,待定植。

4、大棚育苗的三月慢与1月下旬定植,五月慢于2月上旬至3月下旬定植。株行距分别为三月慢10×15厘米,四月慢15×15厘米,五月慢15×20厘米。

5、田间管理:定植活棵后追肥一次,每亩施尿素5千克。封行前施第二次,每亩施尿素7.5千克。3月份注意防蚜虫。

6、采收:露地育苗的三月慢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采收,大棚育苗的四月慢于3月下旬至4月初采收,五月慢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收。用菜刀去根,净菜上市。

青菜的夏季栽培方法

1、品种:选择耐热性强、品质好的品种作为夏季栽培的品种,如抗热青3号、华王、605等。

2、整地:每亩施用蔬菜专用复合肥40公斤作基肥,做成宽2米(连沟)的畦,做到深沟高畦,以利排灌。

3、播种:火青菜(夏季栽培的青菜称火青菜)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分批播种,均匀撒播,用种量依据栽培目的而定,作为鸡毛菜栽培的每亩用种量2.5~3千克。“一播三卖”的用种量1.2~1.5千克。作菜秧的用种量1千克。可采用防虫网和遮阳网全程覆盖栽培,以达到少用药和不用药的目的。

4、田间管理:火青菜当子叶展开时就可间苗,保持苗距3厘米,真叶出现后再间苗,苗距12~14厘米。每次间苗后要追肥,每次每亩使用蔬菜专用复合肥6千克。移栽的火青菜一般7月下旬播种,25天苗龄,移栽选在凉爽的天气,午后拔苗,下午3时后定植,密度12~14厘米见方。浇水掌握轻浇、勤浇的原则,浇水在上午8时前、下午5时后进行,防止烂菜。对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应注意防治。

青菜的秋季栽培方法

1、品种:一般选用较抗病毒病的矮抗青、新场青等品种。

2、育苗:将育苗地整好,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分批播种育苗,每亩播种量0.5~0.75千克。播种后每天浇水1~2次。出苗后2~3次,最后苗距为3厘米见方。

3、整地同春季栽培。

4、定植:定植时间一般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株行距20×25厘米。定植后即刻浇搭根水。

5、田间管理:活棵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使用尿素5千克,封行前再追肥一次。遇旱时及时浇水或灌溉,注意防治蚜虫和病毒病。

6、采收:依据定植期不同,采收期也不同,9月份定植的,25~30天可采收。10月上中旬定植的,约40天采收,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的,45天采收。

青菜的冬季栽培方法

1、品种:一般选择冬常青和二月慢

2、育苗: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播种量0.4~0.75克,苗期适当追肥。

3、整地:同春季栽培。

4、定植:冬青菜的定植期从11月初至翌年1月底,定植时深栽、密植。避免冻害,一般株行距为:8×15~17厘米。

5、田间管理:基本与春季栽培相同,加强防寒措施,可采用无纺布浮面覆盖。

6、采收:冬播青菜生长缓慢,从定植到采收需80~90天,可依据市场适当提早或推迟。

冬小麦抗旱应急技术 篇10

一、干旱麦田早浇返青水

井灌区地下水温较高,可略早于返青期浇水;地上水温度低,应到返青期再浇水。灌水量以每亩40立方米为宜。越冬前有脱肥症状的,可以结合浇返青水少量追肥。

二、镇压和锄滑

播前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在返青期前后镇压,并及时锄划保墒;播种时已精细整地并镇压,或是冬前浇过冻水、土壤化冻时返浆的田块,要精细锄划,促进小麦根系早发。

三、禁止麦田放牧

麦田放牧会使已经寒旱受损的麦苗进一步减少光合面积,延缓返青,易引起病虫侵害,或加重春季干旱和寒冷危害。

冬小麦抗旱应急技术

一、干旱麦田适期早浇返青水,每亩40立方米为宜。

二、镇压和锄划,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镇压、锄划保墒促进小麦根系早发。

上一篇:我爱秋天的树叶作文300字下一篇:《诗词》的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