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学设计《顶锅盖》(共4篇)
[教学目标]
1、能发准“盖、怪、菜”等容易混淆的音。
2、学习集中注意倾听。
边念儿歌边游戏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学习兴趣,此游戏的关键在于合作的人数可以灵活组合,从最初讲解,两人合作玩到最后示范,多人与老师一起玩,要让幼儿明确锅盖只要一人担任,顶锅盖的人数可以不限。
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锅盖把顶的人的手指攥紧不放或不回答“烧的什么菜?”而导致游戏停顿,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合作游戏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材料与环境]
1、有锅盖的锅子一个。
2、幼儿对菜肴名有一定的积累。
[主要环节]
1、老师做炒菜状,让幼儿猜猜烧的什么菜?
2、带领幼儿一起学念儿歌,注意帮助幼儿发准“盖、怪、菜”等容易混淆的音。
3、向幼儿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
(1)两人合作玩游戏:教师用手掌做锅盖,另请一人食指顶着手掌锅盖。
(2)必须念完儿歌,手掌锅盖才能去抓顶着锅盖的食指,同时食指也要赶紧缩回,不让锅盖抓住。
(3)若被抓住,就问:“烧的什么菜?”,被抓住者必须说出一道菜名,双方方能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4、请3——5名幼儿做顶锅盖 的人与教师玩游戏。进一步讲清游戏规则。
5、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鼓励幼儿流畅地讲出各种菜肴,迅速敏捷地作出反应。
附儿歌:顶锅盖
顶锅盖,油炒菜,辣椒辣了不要怪。
第五次挨“骂”时,我把正洗着的小白菜往盆里一摔,大声开始反驳,我又不是犯了什么错误,顶多属于为家庭操了一次心没达到你的要求,连无心之失都算不上,值得你三番五次地这么损我“骂”我吗?你知道你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吗?妻子一下子懵了,说她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我说,那我就告诉你。
我给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一是慢慢变得不再关心家庭事务,或者即使参与家庭事务也畏手畏脚,该做决定的不敢做决定,只怕作出决定达不到你的满意被你长期“骂”下去;二是养成习惯后,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做其他事也变得优柔寡断,反复掂量,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长此下去,对什么事都三思而行,总是怕做错什么,反复检查做过的事情,反复调整既定的方案,最终形成强迫人格,严重的可能还会患上强迫症,影响心理健康和事业发展。
我对妻子说,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就这么个不算事儿的事儿,你就“骂”个没完没了,我往后还敢做什么?妻子想了想说,也是啊,十来块钱的东西,能凑合着用就用吧,不能凑合着用就再买一个合适的,干吗揪住你不放啊。我错了,放心吧,以后肯定不会再打击你管家务的积极性了。我说,这还差不多。于是我继续洗菜,妻子准备炒菜,还是互补做家务,默契配合,有说有笑。
我还要说的是,夫妻之间,遇到这种小失误,不妨放过去。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应该给那些小小的失误一条活路,给失误活路,就是给出现失误的人出路。如果不给失误活路,只能是慢慢让人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为了少出现甚至不出现失误而什么都不去做,起码不下百分之百的力气去做,那什么事情也不会是最完美的。所以,遇到小的失误,请给它们“放生”,也许,“放生”一个失误,就会多出一片天空,因为,死揪着只会影响心情,影响人际关系,影响生活和工作。
这条信息具有“后果惊人”和“规避措施易操作”两个最具有传播能力的要素,一时间红遍网络。包括最主流的国家级媒体在内的各大小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间“炒豆角不盖锅盖”大有成为生活指南的架势。
然而,这条“智慧”,纯属是一知半解的想当然。
氰苷是一些植物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毒素。通常情况下,植物体内还含有一种“葡萄糖苷酶”。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物质相安无事。但如果植物细胞被破坏,比如被动物咬了,氰苷和葡萄糖苷酶就被释放出来,得到了“碰面”的机会。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水解氰苷,使其释放出氰化氢。氰化氢在水中成为氢氰酸。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被作为化学武器使用。而在电影电视中仅次于砒霜的杀人利器氰化物,就是它的盐形式。毒死一个成年人,最少只需要几十毫克氰化物就够了。
自然界有不少于2500种植物中含有氰苷,其中在几种人们经常食用的植物中含量还很高。最典型的是在非洲等地作为主食的木薯,苦木薯的根中含有大量氰苷,如果全部水解释放出氰化氢,每千克最多的能释放出近2500毫克氰化氢。即使是可食用的球茎部分,也能有400毫克~500毫克。利马豆中的氰苷含量也很高,水解后的氰化氢可达2000毫克~3000毫克。对中国人而言,最吓人的可能得算是竹笋,水解后的氰化氢最高可达8000毫克。另外,高粱嫩叶、苦杏仁、亚麻籽以及苹果、李子、桃、樱桃等水果的种子中的氰苷完全水解的话,每千克也能释放出几百毫克到几千毫克的氰化氢。
这些数字实在有点吓人。好在它们所含的毕竟只是氰苷,要害人还需要“水解释放氰化氢”这一反应过程。在这些含有氰苷的食物被食用的过程中,这一反应有三种发生方式:一是在食物处理过程中,细胞被破碎,氰苷和葡萄糖苷酶见面,反应直接发生;二是食物被完整吃掉,葡萄糖苷酶来不及起作用就到了胃里,被那里的高酸性灭活。到了肠道,周围环境变成中性,葡萄糖苷酶部分恢复活性,然后水解氰苷。第三种情况是食物中没有葡萄糖苷酶或者葡萄糖苷酶失去了活性,但人体的菌群也能产生葡萄糖苷酶,从而把前来的氰苷水解。
一旦吃下氢氰酸,或者氰苷在肠道内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就会很快被吸收,并运输到身体各处。如果含量不高,体内的硫氰酸酶会把它转化成硫氰酸盐排出体外,从而实现解毒。如果含量太高,超过了人体的解毒能力,就会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这样看起来氰苷实在很危险,一旦到了体内,就无法控制那里的细菌们产生的葡萄糖苷酶。要保障安全,还是要在入口之前把它搞定。幸运的是,不管是氰苷还是氰化氢,都不大稳定,通过常规的食物加工程序,可以把它们大部分清除。比如木薯,经过水浸泡、晒干、发酵、加热等常规处理,可以把相当于几百毫克氰化氢的氰苷含量降到相当于10毫克以下,此时,人体能够解决这些毒物,当然可以放心食用了。
以前,非洲人并不清楚木薯中的氰苷问题,有时候没有充分去毒就食用,就可能造成慢性中毒。尼日利亚就曾经出现过几百个“热带共济失调”患者。这种简称为TAN的疾病,起始症状为感觉异常和感觉迟钝,而典型症状包括双侧视神经萎缩、双侧感知性耳聋和多发性神经病。这些患者往往是贫困人口,以木薯为主食,还有营养不良等其他因素。虽然不能断定木薯中的氰苷一定是导致TAN的罪魁祸首,但它具有最大的嫌疑。而其他营养成分的缺乏,比如因为优质蛋白不足从而缺乏含硫氨基酸,以及维生素B12与叶酸的不足,都会影响体内解毒的进行。此外,在动物实验中,木薯还明显干扰了碘的代谢,导致了甲状腺的肿大。
木薯不是中国的主粮,因此国人不用担心。但是利马豆和竹笋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而这两种食物中的氰苷含量比木薯还高。所以,对这两种食物,更需要多加小心。利马豆本来不容易熟,经过长时间浸泡与烹煮,氰苷会被破坏殆尽。一般情况下,竹笋不会被直接用来烹饪,需要长时间熟透以去掉“苦涩”,再作为原料进行烹饪。不管是氰苷还是氰化氢,在加热中都不稳定,加热后其数值会降到安全范围。如果食用“原生态”的竹笋,就有比较大的风险了。
回到最近流行的“炒豆角”上来。豆角本身不是高氰苷的植物,能够产生的氰化氢本来就不足为虑,所以那些“去除氰化氢”的小窍门也就多此一举了。豆类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植物凝集素,这种毒素存在于多种豆类之中,含量各不相同。通常的中毒症状是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腹痛等。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不会造成致命后果。植物凝集素对温度也比较敏感,食物在完全煮熟之后,植物凝集素的活性大大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加热不充分,毒性反而更高。比如,加热到80 ℃时,其活性会增加几倍,这比生吃还糟糕。
《冬天的小路》是山东省省编教材《欢迎您,冬爷爷》主题活动中的第一个教育活动。从目标来看,主要目标是语言领域,其次是社会领域,作为以语言领域为主的教学活动,偏重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大胆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本节活动我紧紧围绕这一点,积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其环境进行交流。整个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幼儿大胆设想、猜测,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画面内容,描述故事过程,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雪的特征,感受雪景的美。
2.理解故事内容,能尝试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丰富并理解词汇:“推”“铲”“扒”“扫”。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带幼儿欣赏美丽的雪景。
2.故事《冬天的小路》课件。
3.小胖猪、小鸭子、小花狗、小松鼠的动物头饰各4个。
4.在地板上设计4座房子。
【活动过程】
一、利用课件,感受雪景的美丽,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雪景图,说出雪的特征,感受雪景的美。
让幼儿观看PPT画面上的雪花图片,简单认识一下小雪花。播放幼儿玩雪的图片,让幼儿说出雪的特征。(你把雪放在手中是什么感觉?雪会发生什么变化?踩在雪地上有什么感觉?一不小心还会怎样?)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雪的特征,凉凉的、遇热会融化、软软的、不小心还可能滑到。】
2.幼儿观看雪景图。
小朋友们喜欢下大雪还是下小雪?老师这里还有几幅雪景图,一起看一下。
【设计意图:感受雪景的美。】
3.雪下得太大了就会把有的东西给变没了?它会把什么给变没了呢?
【设计意图:用很低的声音告诉幼儿这句话。对接下来的故事图片产生兴趣。】
二、引导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1.每隔3秒连续出示四幅图画,整体感知图画内容。
提问:雪下得太大了,把什么给变没了?引发幼儿对小路的关注。
【设计意图:每幅图片之间间隔3秒一一展示给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感知这四幅图,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
2.在小路上发生了什么?
幼儿可以尽情述说在小路上看到了什么?猜想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试着讲一下故事。
【设计意图:幼儿观看图片,可以用模仿一下图画上每个小动物的动作和表情,感受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尝试进行讲述。】
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1.下雪了,下雪了!雪花飘啊飘,飘到大树上,大树好像穿上了羊皮袄;飘到屋顶上,屋顶好像盖上了大棉被;雪花落到小路上,小路不见了。
小胖猪一摇一摆过来了,扑通,滑了一跤,急得嗷嗷叫。小鸭子摇摇摆摆走来了,哧溜,滑了一跤,痛的嘎嘎叫。小花狗蹦蹦跳跳跑来了,扑通,滑了一跤,抬起头来汪汪叫。小松鼠在树上急得吱吱叫:“糟糕,真糟糕!小路不见了,大家快来把雪扫!”
小胖猪用鼻子推呀推,小鸭子用嘴巴铲呀铲,小花狗用爪子扒呀扒,小松鼠用尾巴扫啊扫,不一会儿,就把雪扫得干干净净。啊,小路又出来了!
小胖猪晃晃脑袋:“嗷嗷,累得我直喘气!”小鸭子拍拍翅膀:“呷呷,我心里真高兴!”小花狗又跳又蹦:“汪汪,谁也不会再摔跤。”小松鼠转起圈子:“我们一起跳个舞,好不好?”
太阳出来了,小路晒干了。他们手拉手,高高兴兴跳起舞来。
【设计意图: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将幼儿自己讲述的故事片段连接,让幼儿加深印象。教师讲故事的时候要声情并茂,幼儿可以充分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2.小朋友听明白故事了吗?
下雪了,大树、房子、大地,变成了什么样?小路哪里去了?
有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摔倒了?它们怎么样?小松鼠怎样做的?小动物用什么方式扫雪的?它们扫完雪后,在小路上干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设计意图:幼儿在回答中,可活跃思维,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幼儿自选头饰进行故事表演
小动物们一起努力把小路上的雪扫完,又可以在小路上跳舞了。老师把它们的照片带来了,我把照片贴到它们的家门口。(带领幼儿再次认识一下小动物们的家。)
小动物们要邀请你们到它们家玩,想去吗?但是它们有要求。听一下:
小胖猪说:“你们只要把刚才的故事表演一遍,就可以来我们的家玩。”
小松鼠又说:“你们喜欢到谁家玩就要带上它的头饰,知道头饰在哪吗?在后面。自己去选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戴在头上吧。”
幼儿戴好头饰后,回到各自挑选的小动物的家,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表演。
【设计意图:让幼儿充当小动物,在老师的指引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动物的动作,感受一下小动物们是怎样扫雪的。体会其中的乐趣。】
【课后反思】
由于中班幼儿对词汇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在教学活动中还应当借助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借助情景表演帮助幼儿丰富并理解一些词汇。由于本节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设计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中班语言教学设计《顶锅盖》】推荐阅读: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设计12-23
中班语言微笑教学教案01-09
2022中班语言教学工作计划07-03
最新幼儿园中班语言教学计划09-10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雪花》及教学反思06-10
中班语言教案《贪吃的小猪》及教学反思07-17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耳朵上的绿星星09-27
毕业设计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哈哈镜》05-17
中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设计09-20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春风》及教学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