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窗花

2025-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剪纸窗花(精选4篇)

剪纸窗花 篇1

1、这里先提示一下大家,因为窗花的剪法是比较随意的,还有,就是折叠的方法不一样,剪出来的窗花也不一样。一般,会有四角对称,八角对称,十二角对称等。为了基础讲述方便,我们以四角对称窗花来示范。

2、选择一张纸,剪成正方形。然后对角对折。

3、对折后,再对折一次,如图。

4、翻过来,把一叶向中心棱对折一次,另一个叶,也如此。

5、开始在短边下剪。窗花多是以花的造型为主,但又有很大的自主性,所以,大家可以随性而剪。我们剪一个类花瓣。

6、再依次剪几个类花瓣。

7、短边剪了基本的造型,开始在长边剪。

8、好,长边的造型,也是自己来设计,随性而定,没有什么大的规定。两边剪完了后,就是上面的,上面的,一般用多花瓣来修饰。

9、剪完了,打开,看一下。这是一对白打开后。

10、这是二对白打开后。

11、好了,这是成品图。

剪纸窗花 篇2

一、门笺

古往今来,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在民间流传极广。无论大江南北, 它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种类分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

门笺各地叫法不同, 东北称“挂钱”“门旗”;陕西一带称“吊帘”;山东称“门吊”“罗门钱”;江浙则称为“喜钱”“红钱”, 古代更称它为“门彩”“斋牒”。现在所用门笺这个名称, 是建国后把钱字换成笺字, 被书籍、报刊广泛采用, 约定俗成, 也就不再另用其他名字了。

门笺状如小幡, 纹饰类似人胜。用幡胜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 最初见于汉晋的文献记载。到了南宋, 人们开始把春幡悬挂于门楣上, 也有的贴于家堂轴子、天地灶王和窗上, 更有的贴在猪圈、马棚、井台或农具上等等。南方流行的一种大挂笺是贴在堂屋的二梁上, 所以常言:“挂钱、挂钱, 到处挂钱”, 多有招财进宝以祈富足之意。贴挂钱越多, 越表示年年有余钱。山东烟台一带大多流行贴门笺, 每到春节, 农村百姓便挂满门笺, 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门笺绝大多数由民间艺人用齐头刀凿制而成。一般是把彩纸裁好, 100张左右迭成一迭, 表层放一张样稿, 用纸捻钉牢, 放在蜡板上, 用木槌和凿刀照着表层的稿样, 一刀一刀打出花纹。凿制刀具是特制的刃口成不同直线和曲线的齐头凿刀, 有扁铲、拐角刀, 半圆刀, 水纹刀等, 每套少的四、五种, 多的十余种。民间艺人利用农闲凿制的门笺, 作为农副产品在腊月集上出售。因为需求量大, 各地都出现了凿制门笺的专业村和专业户, 在当时, 一个冬季一户凿制门笺的收入可达数百元以至上千元。

门笺大多为长方形, 一般15公分宽20公分长, 由中心膛子、左右边框和下垂的穗子构成, 活像镂空的锦旗。膛子的纹饰多是规整的几何形和带有吉祥内容的花纹。有的取材于鱼虫鸟兽、花卉果蔬, 例如回头鹿、双鱼、凤穿牡丹、梅雀、莲鱼、瓶花等;有的图案衬托吉祥文字, 例如庆贺新春, 四季平安、吉庆有余, 福禄寿喜等。或每张一句, 或每张一字, 成套悬贴。多数地区习惯每门一排五张, 也有些地区每门贴二层到三层。因为门笺是垂挂于门楣之下, 要经得起逢春和适宜于远看, 所以装饰纹样比较简练、粗犷。

门笺的色彩华而不侈, 大致分四种配置方法:第一种是单色门笺, 多数用大红门笺一色排开;第二种是五色纸门笺, 流行最广, 每套五张, 分别用大红、绿、黄、粉红、蓝等几种色纸凿成;第三种是染色门笺, 流行于山东博兴、桓台等地。先把本色毛边纸凿出门笺图案和文字, 然后点染红、绿、黄、粉红、蓝等水色, 烟晕斑斓, 非常艳丽;第四种是套色门笺, 有的是在五色纸门笺上加贴金箔文字, 有的是把五色蜡光纸迭起来, 凿出膛子花纹, 然后挖出折开, 重新组合一张张多色图案的门笺, 背面贴小纸条加以联接固定, 当地称之为“挖补门笺”, 流行于江苏和山东郯城一带, 较之五色纸门笺更加华丽璀璨。

二、窗花

剪纸起源很早, 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就有用皮革和银箔镂空而成花纹的装饰物, 制作技巧和艺术效果可说是剪纸艺术的先河。目前见到最早的剪纸实物, 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公元541-551年的几幅团花剪纸, 但窗花何时出现, 难以断言。《武林梵志》云:吴越钱镠当国时, “时人常以送礼纸花张之于窗”, 这可能就是最早有关窗花的文字记载了。

民间剪纸窗花经历了一千多年一直延续不断。因工具仅为剪刀, 材料各类纸张皆可适用, 故窗花极为普遍。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 山西、山东、河北等省尤为盛行。北方农村的窗户多用纸糊, 每逢过年过节, 都要重新换一次新纸.在素白纸上贴着色彩鲜艳的窗花, 顿觉清新、亮堂, 增加了节日气氛。现在, 百姓们也在玻璃窗上贴窗花。为了防止窗花被冬季室内玻璃上的气汗水浸坏, 有的把窗花贴在玻璃外。南方也有不少地区流行窗花, 如浙江的永康、浦江, 直到福建沿海的福清、莆田等地。各地的窗花都以自己的特点所喜闻乐见。

民间窗花的作者多为农村妇女。她们从小就学铰花、剪纸, 邻里相传、母女相授。剪纸花样通常由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根据画稿刻制好, 然后将刻出的花样放在平铺在木板上的薄纸上, 喷洒上水, 小心地把铰好的花样压平, 贴在纸上以后, 用一盏没有灯罩的油灯燃起的烟来熏黑, 再轻轻的揭开花样, 纸上就留下白色的花样子了。农村妇女就是靠这种方法, 一代代传承着上辈珍存下来的图样。

我国窗花形式多种多样。西北窑洞窗户的每个窗格几乎都贴上一副窗花, 中间或用四个单元组成一副大窗花, 窗角贴角花, 整个窑窗的窗花组合装饰俗称:“窗云子”。山东农村的多是栅栏状的直棂窗, 贴在窗棂的长条窗花称“棂花”;或由几条较大的窗花, 因跨越窗格, 又称“窗越”。窗花的风格, 因地而异, 是很有讲究的。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 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 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 其戏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苏南京剪纸淳厚, 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山东剪纸纤细精巧, 一丝不苟。

我国窗花的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 瓜果鱼虫是农民熟悉的对象, 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民间传奇、历史故事、风俗人情, 几乎形形色色无所不包。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 构筑出老百姓的内心世界, 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刻的文化内涵, 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一宗宝贵的遗产。

窗花(中班) 篇3

班里正在进行“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装饰自己班的活动室前参观了大班活动室,对大班活动室的窗花产生了兴趣。 ,

窗花在我国的迎新年习俗中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我决定将这一幼儿感兴趣而又不太熟悉的内容纳入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并初步学习表达美。

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我以屏风窗花导入活动。让孩子初步感知窗花,体会红色窗花所蕴含的意义。然后。我让幼儿欣赏各种特殊的艺术窗花,让幼儿说一说、猜一猜、动一动,使幼儿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接着,我让幼儿欣赏窗花艺人的作品。初步了解窗花的制作过程。使幼儿对窗花艺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萌发制作窗花的愿望。

整个活动以情感为主线,不仅使幼儿感受了窗花的美。对窗花这种民间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还促使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美。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目标:

1、欣赏、感知各种各样的窗花,了解窗花的多样性。

2、乐意表达对窗花的理解,体验人们贴窗花迎新年的传统过节方式。

准备:

1、物质准备:

(1)各种镜框窗花(如十二生肖、放生桥、福字、老鼠、鱼、菊花等)。贴在屏风上的教师剪的窗花若干,磁性板上的窗花(用卡纸做一个窗框。贴上“年年有余”与“福”字窗花,以红丝绒布遮掩,两边悬挂红色鞭炮,渲染喜庆氛围),“窗花世界”背景图(贴上十二生肖、放生桥、公园等剪纸图)。

(2)《敲锣打鼓迎新年》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3)自摄陈爷爷剪纸的录像片段,剪刀,练习纸。

2、经验准备:

参观大班活动室,欣赏苏绣,认识“福”字。

过程:

一、初识窗花

1、马上就要过年了,老师剪了许多窗花。我们打开窗户看一看吧。(出示屏风窗花让幼儿欣赏。)

2、这些窗花是什么图案?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幼儿欣赏窗花。)

3、为什么窗花都是红红的呀?(红红的窗花能给我们带来喜气和好运。所以过年时我们用红红的窗花迎接新年。)

4、你在哪里也看到过窗花?

二、欣赏艺术窗花

1、欣赏“老鼠”窗花。

(出示“老鼠”窗花)这张窗花讲了什么事?你看了觉得怎么样?(五只老鼠在敲锣打鼓放鞭炮。)

2、欣赏“年年有余”窗花。

(1)有张窗花是老师送给大家的一份新年祝福,祝大家年年有余。你们猜猜是哪一张?(教师出示“年年有余”窗花与两张“福”字窗花。让幼儿猜测哪张是“年年有余”窗花。)

(2)你怎么猜出来的?

(3)好多好多鱼儿在一起,快快乐乐,美美满满,就表示年年有余。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好听的话。

3、欣赏“福”字窗花。

(1)这张窗花是一个字,你们认识吗?

(2)一个“福”字代表什么意思呢?

4、欣赏其他类型的窗花。

(1)想不想看更多的窗花?老师带你们到“窗花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

(2)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窗花世界”,让幼儿自由观赏交流,特别引导幼儿关注窗花“十二生肖”与“放生桥”的艺术美。

三、认识窗花艺人陈爷爷

1、你们知道这么多窗花是谁剪出来的吗?是我们朱家角一位很有名的陈爷爷剪的,他在全国剪窗花比赛中还得过金奖呢!陈爷爷本来要来幼儿园教大家剪窗花的,可是不巧。陈爷爷生病住院了。不过老师拍了一段录像,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了不起的陈爷爷。

2、幼儿观看录像,教师引导幼儿关注陈爷爷剪窗花的过程,让幼儿感知窗花的美,激发幼儿学剪窗花的愿望。

四、学剪窗花

1、一张普通的纸在陈爷爷的手里很快就变成了一张美丽的窗花。陈爷爷是怎么剪窗花的?他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他剪窗花的时候动作、神态是怎么样的?

2、快过年了,老师也想请大家用窗花把我们班的活动室打扮一下。我们一起来剪窗花。好吗?

3、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剪窗花,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剪窗花的纸。你们只要沿着上面的花纹剪,一会儿就会变出美丽的窗花。

4、幼儿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剪下的纸屑先放在桌上,活动结束后再整理。

(2)幼儿剪完后,师幼一起用剪纸作品装扮活动室。

延伸活动:

1、区角中投放剪窗花的纸样及手工纸,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学剪窗花。

窗花里的春天 篇4

奶奶心灵手巧,剪得一手非常漂亮的窗花。小时候,每到岁末扫尘之后,我们就会围坐在奶奶的身边,听着村里大喇叭里放的吕剧《借年》,兴致勃勃地看奶奶剪窗花。那其乐融融的氛围,瞬时稀释了冬天的寒冷。除旧迎新的日子,被这浓浓的年味,浸染得喜气盈盈。

小炕桌上,摊满了红艳艳的纸,像是一片燃烧的火焰,阳光从窗户射到炕上,奶奶的脸和银白的发,都被映红了。奶奶先展开红纸,铺平,再剪成一个个手帕大小的方块备用,然后左手拿纸,右手持剪,神情专注,左旋右转,剪刀发出轻轻的“咔嚓”声。

奶奶从不用任何可供参考的样品,却能在眨眼之间把一片片红纸,演戏法一样,变成了一幅幅构图优美的镂空图画。那些红红的花儿、草儿,展翅飞翔的鸟儿、蝶儿,在奶奶手下全是成双成对的,栩栩如生;那些胖娃娃、小猫、小鸡、老虎啊,活蹦乱跳的。奶奶剪的“福”“鲤鱼跃龙门”“喜鹊报春”等,总是会被来串门的大姑娘小媳妇抢走。

端详着奶奶剪的窗花,我也跃跃欲试。我对奶奶说:“我要剪两只燕子,贴到窗户上。”奶奶笑着说:“好啊,学到手里是营生呢!”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把红纸折叠个来回,然后开始剪,剪刀却不听使唤,费了一番功夫,却剪出了两只“四不像”。我有些沮丧,抓起“四不像”就要撕掉,奶奶却说:“别撕。”接着,奶奶把“四不像”补剪了几下,再展开,两只春燕,就活灵活现地“飞”到了我手上。

除夕之夜,我们将窗花小心地贴在明亮的窗玻璃上。初一清晨,我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醒,抬起头,只见窗户上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开”满了红艳艳的窗花。而那两只报春的“燕子”,在一片吉祥红“花”中,鲜灵活脱,翩翩起舞。

窗花,选材广泛,寓意深长,生活气息浓郁。这种富有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窗花,以其鲜艳的中国红,用吉祥事物为载体,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将传统的中国年,装点得红火喜庆。

“无论风雪有多大,窗上岁岁开窗花,春天年年来我家。”当红彤彤的窗花,绚丽地绽放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新年与新春,就真的来了!

(选自《番禺日报》2014年1月26日)

赏析:

像贴对联、贴福字一样,贴窗花也是我国民间的一大习俗。形状各异的窗花被奶奶剪出来,然后贴到窗户上,喜气马上弥漫整个屋子。奶奶心灵手巧,不用参照样品就能剪出好看的窗花,真令人羡慕;而自己拿起剪刀时,剪出的却是“四不像”。文中,作者既介绍了这种习俗,又把两代人的亲情融入其中,读起来特别温馨。

上一篇:城市水价下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模拟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