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考试答案

2025-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热学考试答案(精选8篇)

传热学考试答案 篇1

qtf1tfw2AABBh1tf1th2ttf2解:热损失为又tfw50

℃;AB

3联立得A0.078m;B0.039m

2-16 一根直径为3mm的铜导线,每米长的电阻为2.2210。导线外包有厚为1mm导热系数为0.15W/(m.K)的绝缘层。限定绝缘层的最高温度为65℃,最低温度为0℃。试确定在这种条件下导线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Q2lq2l(t1t2)ln(r2/r1)210.15650ln2.5/1.5119.8W解:根据题意有:

119.86IR 解得:I232.36A

-40 试由导热微分方程出发,导出通过有内热源的空心柱体的稳态导热热量计算式及壁中的温度分布。为常数。

解:有内热源空心圆柱体导热系数为常数的导热微分方程式为

1tr0rrr

2经过积分得

tc1lnrc2rr

r3/t0tw0lnr01r3因为所以得 trr0,ttw;r0,tt0r3/t0tw0lnr01lnrt0对其求导得

2-53 过热蒸气在外径为127mm的钢管内流过,测蒸气温度套管的布置如附图所示。已知套管外径d=15mm,壁厚=0.9mm,导热系数49.1W/(m.K)。蒸气与套管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105有的长度。W/(m.K)2。为使测温误差小于蒸气与钢管壁温度差的0.6%,试确定套管应

h01chmh0.6100, 解:按题意应使h00.6%,chmh166.7,查附录得:mharcch(166.7)5.81,mhU。

3-7 如图所示,一容器中装有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流体,初始温度为tO。另一流体在管内凝结放热,凝结温度为t。容器外壳绝热良好。容器中的流体因有搅拌器的作用而可认为任一时刻整个流体的温度都是均匀的。管内流体与容器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及传热面积A均为以知,k为常数。试导出开始加热后任一时刻t时容器中流体温度的计算式。

解:按集总参数处理,容器中流体温度由下面的微分方程式描述 A10549.10.910348.75,H5.8148.750.119mhA(TT1)cvtt1dtd

kA此方程的解为 t0t1exp(c)

0

03-10 一热电偶热接点可近似地看成为球形,初始温度为25C,后被置于温度为200C地气流中。问欲使热电偶的时间常数c1s热接点的直径应为多大?以知热接点与气流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35W/(mK),热接点的物性为:20W/(mk),c400J/(kgk),8500kg/m32,如果气流与热接点之间还有辐射换热,对所需的热接点直径有何影响?热电偶引线的影响忽略不计。

解:由于热电偶的直径很小,一般满足集总参数法,时间常数为:V/AR/3tch1350850040010.29105ccvhA

5 故cm

0.617m 热电偶的直径: d2R2310.2910 验证Bi数是否满足集总参数法 Bivh(V/A)35010.2910205 0.00180.0333

故满足集总参数法条件。

若热接点与气流间存在辐射换热,则总表面传热系数h(包括对流和辐射)增加,由ccvhA知,保持c不变,可使V/A增加,即热接点直径增加。

3-12 一块单侧表面积为A、初温为t0的平板,一侧表面突然受到恒定热流密度q0的加热,另一侧表面受到初温为t的气流冷却,表面传热系数为h。试列出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式并求解之。设内阻可以不计,其他的几何、物性参数均以知。解:由题意,物体内部热阻可以忽略,温度只是时间的函数,一侧的对流换热和另一侧恒热流加热作为内热源处理,根据热平衡方程可得控制方程为: dtcvhA(tt)Aqw0d t/t0t0

引入过余温度tt则: cvddhAAqw0 /t00

hABecvqwh 上述控制方程的解为:B0qw 由初始条件有:

h,故温度分布为: tt0exp(hAcv)qwh(1exp(hAcv))

3-13 一块厚20mm的钢板,加热到5000C后置于200C的空气中冷却。设冷却过程中钢板两侧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35W/(mK),钢板的导热系数为45W/(mK),若扩散率为1.37510522m/s。试确定使钢板冷却到空气相差100C时所需的时间。2 解:由题意知BihA0.00780.1

故可采用集总参数法处理。由平板两边对称受热,板内温度分布必以其中心对称,建立微分方程,引入过余温度,则得: dcvhA0d(0)tt0

 解之得:00exp(hAcv)exp(hc(V/A))exp(h)

当10C时,将数据代入得,=3633s

3-24 一高H=0.4m的圆柱体,初始温度均匀,然后将其四周曲面完全绝热,而上、下底面暴露于气流中,气流与两端面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均为50W/(mK)。圆柱体导热系数20W/(mk),热扩散率5.6106m2/s。试确定圆柱体中心过余温度下降到初值

2一半时间所需的时间。解:因四周表面绝热,这相当于一个厚为20.4m的无限大平壁的非稳态导热问题,m00.5,Bih500.2200.5 F01.7,F0由图3-6查得

2a1.70.2265.61012142s3.37h6-

11、已知:平均温度为100℃、压力为120kPa的空气,以1.5m/s的流速流经内径为25mm电加热管子。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在管内层流充分发展对流换热区Nu=4.36。

求:估计在换热充分发展区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pRT1200002873731.121kg/m3解:空气密度按理想气体公式计算,空气的与压力关系甚小,仍可按一物理大气压下之值取用,100℃时:

21.9106

kg/ms,Re1.1211.521.90.025100.03210.025619192300,故为层流。按给定条件得:

h4.36d4.365.6W/mK2。

6-

13、已知:一直管内径为16cm,流体流速为1.5m/s,平均温度为10℃,换热进入充分发展阶段。管壁平均温度与液体平均温度的差值小于10℃,流体被加热。

求:试比较当流体分别为氟利昂134a及水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解:由附录10及13,10℃下水及R134a的物性参数各为:

R134a:0.0888W/mK,0.201810水:0.574W/mK,1.30610对R134a:

Re1.50.0160.2018100.86626m/s,Pr3.915;

2m/s,Pr9.52;

1.1893100.45,2531.3W/mKh0.0231189303.9150.08880.0162

对水:

Re1.50.0161.306100.8618376,0.4h0.023183769.520.5740.0165241W/mK2

对此情形,R134a的对流换热系数仅为水的38.2%。

25、已知:冷空气温度为0℃,以6m/s的流速平行的吹过一太阳能集热器的表面。该表面尺寸为1m1m,其中一个边与来流方向垂直。表面平均温度为20℃。

求:由于对流散热而散失的热量。

tf020210解:℃

610℃空气的物性 14.1610Reul61.014.1610112,2.511052,Pr0.705

x64.2372810

Nu0.664RehPr3384.68

2384.682.51101.0

29.655w(mk)2

s111.0m

hs(twt0)9.655(200)193.1

6-27、已知:一个亚音速风洞实验段的最大风速可达40m/s。设来流温度为30℃,平板壁温为70℃,风洞的压力可取1.01310Pa。

求:为了时外掠平板的流动达到510的Rex数,平板需多长。如果平板温度系用低

55压水蒸气在夹层中凝结来维持,平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宽度为20cm时。试确定水蒸气的凝结量。

tm7030250解:℃,查附录8得:

6

0.0283W/mK,17.9510Re40x17.95100.56m/s,Pr0.698,1 x5105,x17.95104050.50.224m,416.5,Nu0.664RePr1/30.6645100.6981/h416.50,0283/0.22452.62W/mK, 2hAt52.620.20.224703094.3W,在t70℃时,气化潜热r2334.110J/kg,凝结水量G94.336002334.11030.1454kg/h。

6-33、已知:直径为0.1mm的电热丝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放置,来流温度为20℃,电热丝温度为40℃,加热功率为17.8W/m。略去其它的热损失。

求:此时的流速。

解:

qlhdtwtf,hdtwtf30ql17.80.110540202833W/mK2

定性温度tm20402℃,60.0267W/mK,1610Nu28330.02670.1101/0.4663m/s,Pr0.701

210.61。先按表5-5中的第三种情况计算,10.610.6836NuRe0.683侧u2.1459360,符合第二种情形的适用范围。

57.6m/sd故得:Re161036030.110。

34、已知:可以把人看成是高1.75m、直径为0.35m的圆柱体。表面温度为31℃,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在2.5h内跑完全程(41842.8m),空气是静止的,温度为15℃。不计柱体两端面的散热,不计出汗散失的部分。

求:此运动员跑完全程后的散热量。

u41842.842.536004.649m/s

解:平均速度,定性温度

62tm3115223℃,空气的物性为:0.0261W/mK,15.3410Re4.6490.3515.3416m/s,Pr0.702,1060724104,按表5-5.有:

0.02661060720.805 Nu0.0266Re0.805295.5,h295.50.0261/0.3522W/mK, Aht3.14160.351.75223115677.3W

在两个半小时内共散热2.53600677.360959606.09610J6-

37、已知:如图,最小截面处的空气流速为3.8m/s,tf2635℃,肋片的平均表面温度为65℃,98W/mK,肋根温度维持定值:s1/ds2/d2,d10mm,规定肋片的mH值不应大于1.5.在流动方向上排数大于10.求:肋片应多高

解:采用外掠管束的公式来计算肋束与气流间的对流换热,定性温度“

tm3565250℃,0.0283W/mK,17.951021176m/s,Re3.80.0117.95106,由表(5-7)查得C0.482,m0.556,34.050.02830.0196.4W/mKNu0.48221170.55634.05,h

,d980.018-

15、已知材料AB的光谱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如附图所示,试估计这两种材料的发射率m4h496.419.83,H1.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并说明理由。

解:A随稳定的降低而降低;B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理由:温度升高,热辐射中的短波比例增加。9—30、已知:如图,(1)所有内表面均是500K的黑体;(2)所有内表面均是=0.6的漫射体,温度均为500K。求:从小孔向外辐射的能量。解:设小孔面积为2A2,内腔总表面壁为

2A1,则:

2A2r13.14160.0168.0410m1,A1r2d1Hr2r12222223.14160.020.040.040.020.016x1,2A2A18.0410436.736103m,42

4x2,11,6.736100.11941,2A20T1T2。,4411/21x2,11/11x1,2211,28.0410(1)1,1,25.6752.85W4;

8.04105.6754(2)21,10.6,10.11941/0.612.64W9-

45、已知:用裸露的热电偶测定圆管气流的温度,热电偶的指示值为t1=170℃。管壁温度tw=90℃,气流对热节点的对流换热系数为h=50W/(m·K),热节点表面发射率为=0.6。求:气流的真实温度及测温误差。解:htft10T1Tw442

,tft14C0T1h40.65.67Tw441704.433.6350100100

184.41704

传热学考试答案 篇2

关键词:开卷考试,思想品德,抄答案

从20世纪80年代, 著名学者于乐庆开始提出政治考试需开卷, 到1998年上海市率先实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 再到2000年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指导意见》的颁布, 全国性的初中思想品德开卷考试正式开始, 一直到今天,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在三十多年中, 开卷考试一直被争议着, 但是毫无疑问, 开卷考试是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必然结果, 符合思想品德学科开放性的特点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但是受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本为本和应试思想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悖离新课改的现象, 让一些学生走入了开卷学习和考试的误区, 成为将资料答案变成试卷答案的“搬运工”, 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就变成了一场“抄答案考试”。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改变这一现象的几点思考。

一、看清方向才不会迷路

曾有幸参加本地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聆听了一名教师的一堂课, 该教师在本地小有名气, 中考成绩突出, 课堂教学设计突出活动探究, 语言亲和。在之后的评课中, 很多教师提出觉得“有点累”, 虽说活动探究式教学, 但是探究太多, 没有系统连贯性, 不能行云流水, 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问起该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法宝, 他介绍的经验是用闭卷的方式对待开卷。平时教学过程中课文内容重、难点部分要求背诵, 考试时, 分两部分, 先做开卷, 做好收齐之后再做闭卷。同时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和自己尽可能想到的材料案例编写成题目和答案, 印编成册, 人手一份, 这样考试时, 有背诵的底子和这本手册, 考试岂能没有高分?在座的诸位同学科的教师听了都发出了不同的感慨, 见仁见智, 但是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已经偏离了开卷考试的初衷。

初中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 目的在于深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引导教与学双方注重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能力, 避免死记硬背, 给学生“松绑”。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简单的接受者, 也许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可以出高分, 但是一个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有创造性的思维, 不能或者不敢有自己的见解, 这样只能培养出人云亦云的复读机、依赖虫, 甚至是高分低能儿。

二、有不同声音才能有创造

如, 在笔者自己的“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思想品德课上, 一番讲解分析后教师作总结:我们要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 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 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时有个坐在前排的学生冷笑了一下小声说道:“提了也没有用。”后面似乎还有什么官官相护之类的话。对于突然杀出来的“程咬金”, 作为教师的我有点措手不及, 之后我对这位学生说:“你很有勇气, 我上学时学习到这一课时也有同样的想法, 但是我没敢说出来。”接着让这位学生谈了他的理由, 原来他确实是因为被噪音骚扰的事向有关部门反映过, 收效不好, 我迅速抓住这一机会, 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反映不能解决问题又该怎么办?这时候的课堂已经活跃起来, 很多学生举手发言, 最后通过课堂剖析, 得出: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是存在的, 但不是全部, 更不能因此而放弃, 因为这些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权利依然得不到保障, 但是只要我们这些国家的主人积极行使并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接着又引出当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能否公开指责甚至谩骂, 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正确行使监督权。

有人说思想品德学科是一个敏感学科, 因为它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舆论, 有人认为它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符所以空洞, 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在心里不认同课本知识, 即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恐怕也很难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 所以, 对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哪怕是敏感的政治话题, 教师都不应一味地求同, 遏制学生的想法, 甚至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批评打压。不妨换个方式, 不仅让他们说, 而且创造条件机会让他们一吐为快, 也许他们情绪化的愤世嫉俗的言语背后藏着无穷的智慧, 也许将来他们就会在解决一些社会诟病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努力抓住任何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机会, 同时做好政治观点的价值引领。

三、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广度, 不崇拜答案

在中考政史考场上, 稍微留意不难发现, 很少有学生带课本, 大部分学生带的都是世面上出版的各种开卷资料, 内容大同小异, 基本都是罗列各种题目, 给出相应的答案。于是60分钟的答题时间变成了一场埋头苦抄, 更谈不上创新。所以批改过思想品德试卷的教师, 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不少试卷的答案几乎是雷同的, 这样也直接导致了区分度较低的后果。

没有正确答案的法学院考试 篇3

美国的法律博士(Juris Doctor,简称JD)是美国院校三年法学教育的学生简称。与中国法学院的法学学生相比,JD学生在法学学习期间,更加注重自身三年在法学院的总成绩绩点的高低。据著名法律网站Lexis Nexis的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JD学生毕业后,将会选择执业律师作为自身的职业首选。

以纽约市的大型律师事务所为例,一名刚毕业的JD学生的第一年工资将达到16万美金,之后逐年提升。然而,由于能进入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JD学生的GPA则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指标(当然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是否在某个法院里成为某位法官的助理即clerkship的实习状态,是否担任法学院里的官方杂志的主编等)。一般而言,只有在名牌大学且占年级前10%左右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到大型的律师事务所,成为美国人眼中的“高薪一族”。因此,力拼能在期末考试中考到好的成绩,是未来就业的几乎唯一指标。

那么,是否意味着,JD学生在学习期间,为了考高分,都是死记硬背?回答是否定的。在中国国内法学院学生的经典“背书——狂背书——死记硬背”而取得高分的模式,在美国法学院,完全不适用。固步自封的套用国内的死记硬背方式的莘莘学子,在美国法学院将会迷失。

原因在于——美国法学院期末考试,没有正确答案。

是的,笔者没有在捏造并散播谣言。英美法系法学院学生不存在背书这一大陆法系(如国内)法学院“放之四海皆准”的经典法学院考试策略。美国法学院的考试不存在统一性的标准答案,几乎不会出现一些经典的大陆法系及中国国内法学院的考题,如“XXX的特点包括几方面”、“XX 概念与XX概念的区别、相同点在哪些”、“论述XX法律制度”、“简析XXX制度的历史沿革”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不存在正确答案?这个需要从美国法学院的考试内容着手。美国法学院考试考查内容是什么?回答是,考查主要为英美对抗制的拟定对己方最有利的法律观点(making argument)。

看过美国好莱坞、甚至是看过香港律师剧的朋友们,多多少少都会被英美法庭里面的对抗制的魅力所折服。剧情里的律师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唇枪舌战,大有诸葛舌战群儒之风范。那么,英美律师的款款而谈的技巧,是从哪里培养而来?回答是,贯穿于整个法学院的学习,包括了考试。

美国法学院的教学原则——“苏格拉底方法”(Socratic methods),是在继承了古英格兰法学教育方式上,结合美国法律界发展而摸索出来的独特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其传统的教学方法被法学院所沿用,并逐渐发展成美国法学院独特的课堂学习及授课方式,并以“点名回答”(call on)方式作为其主要体现方式。

Call on,顾名思义,假如你在课堂上被教授点起来回答问题——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切莫以为说一句“我很抱歉,不懂这个问题”教授就会放过你。因为,紧接着是call on的经典方法——教授将点其他同学回答,待该同学回答后,教授会根据同学的不同的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及继续授课,即课堂的授课是以每个学生回答的法律论点及法律论据继续开展下去的。当某个学生代替你回答后且教授进行了一番分析点评之后,教授将再回到你的身上,向你继续发问“你对于那位同学的回答感觉怎么样?”及继续向你提问。因此,你需要继续的回答。倘若你还不会回答,教授将说,“我稍后将继续提问你”。因此,这堂课你是无论如何逃不掉的。即使这节课你全部都不会答,那么,教授依然会在下节课继续向你提问。

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都会被提问到5次以上,一些上课的积极分子学生,将得到超过10次以上的被提问机会。而且,课堂的回答及参与的程度将会影响教授对你的总体评价,可能会影响你最终找工作。这种发问方式下,教授的目的不是惩罚你,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磨练并引导JD学生的法律思考思维。JD学生给出的回答不重要,关键是该学生如何思考并且提出一个言之有理的法律观点来解决某个法律争议问题。

在这种高强度的call on教学方法的鞭笞下,作为JD学生,该如何应对?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课前阅读教授布置的材料内容,如果涉及到案例的,将每个案例做成案例小结。即将案例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逐一分析,写在课本的旁批里或电脑里。

一个典型的案例小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案件的原被告姓名(或上诉人、被上诉人姓名)、上一审法院名字、上一审的法院判决及少数法官观点(若有)、案情简介、主要论点及论据、引用的判例的案件内容及涉及的法律内容、本次判决及少数法官观点(若有)等。

JD学生根据案件的长短,对本基本格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从而达到不看案件直接看本案例小结即可知道案件的重点。待在课上,一旦被教授提问到,JD学生将立刻查看自己做的案例小结,然后及时回答。即使对于美国本土学生而言,做案例小结是必须的功课,是上课之前不能偷懒的活儿。否则,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授经常是将案例串起来讲述,如果学生不做案例小结,上课很大可能会不知教授所云,从而学习得不到法学思维的磨练,获取不了法学学习的精髓。

相比国内,不得不说,苏格拉底方法更要求学生的法学主观能动性。在前者的压力下,笔者在一学期阅读量显著地超过了同期在国内就读研究生时候的阅读量。阅读量上去了,思维的培养也就加强了。

正是基于培养及锻炼法律思维之目的,美国法学院的考试要求也就有所不同。除了零星的选择题外,大部分的考题是相当于国内期末考试的论述题,但又有所不同。论述题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JD学生要求在3个小时候,将这些案例的案件事实进行逐一分析,形成法律争议点。

考试分数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于考生能发现出来多少的法律争议点。学生必须从全部的争议点里,判断出哪些是法律争议点及非法律争议点, 然后将法律争议点进行分析(非法律争议点是不需要分析的)。那么该如何分析?重点在于,学生需要将自己当成是律师,站在案件双方的不同角度,分别提出对该方最有利的法律观点。

教授将会拿着法律争议点清单来对照你的法律争议点,来判断学生分析案件事实部分的能力。接着,教授将评判考生提出来的每一个法律争议点,由教授判断学生根据该法律争议点提出的法律观点是否恰当,是否有理。是的,由于考生需要站在原被告双方角度分别提出论点分析,因此,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标准的答案。得分高低的标准将取决于教授断定该法律观点的提出的法律合理性。然而,一般而言,只要该法律观点能达到自圆其说的程度,教授一般都将认同并且给予分数。

因此,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在期末备考过程中,JD学生需要的不是背书——这种大陆法系的学习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大陆法系法学院学习至法律实务过程中的这个链接,影响了相当多的大陆法系法学院学生不会做实务、法律研究者不懂实务的瓶颈。一般JD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的是将一个学期里面学过的法律规定及案件事实部分进行融会贯通。毕竟,期末考试成绩的得分点在于你利用这些知识点形成你的法律观点。背诵,确是无法形成这种分析思维的。

也許读者会有疑问:这种学习及考试方式,是否会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作为判例法国家,无论是律师还是检察官抑或法官,都将依照判例作为法律的基础。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几乎不可能存在一模一样的案例,更不提每个人都对判例有不同的切入点及观点角度。即使是同一个案例,原告、被告的律师也能找出各自对己方有利的法律结论。因此,这就需要律师有能力提出利于自己的法律观点。那么如果培养律师这样的能力?回答就是上述的美国法学院研究方法。

法学院的考试将苏格拉底方法、法律实践的目的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让法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尽量的贴近实践内容。这种教育达到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国内法学院是可以思考、借鉴并实施的。

传热学考试答案 篇4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各种公式表达:

规定符号如下:m0:分子质量,V0:分子体积,M:摩尔质量,Vmol:摩尔体积,m:质量,V:体积,ρ密度,NA,阿伏伽德罗常数,N:分子个数,n:物质的的量填空:

M= NA m0, m=n M, Vmol =NA V0, V= n Vmol,,N

注意区别固体液体与气体V0的意义:

对固体液体而言,V0代表固体液体的分子实际体积,所以固体液体分子的直径公式表达为mVm0V0,N= n NA,m=ρV, M=ρVmol 6V0

。对液

体而言,V0代表气体的分子占据空间的体积,不代表气体分子实际体积,所以气体分子间距的公式表达为0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大量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对固体小颗粒的撞击,形成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与微粒大小和温度两个因素有关。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填空: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

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随分子间的距离r的增加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_快,③当r=r0,f引=f斥,合力为0。当rr0,f引>f斥,合力体现为引力。当r=10r0,力近似为0。

4:气体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图像的规律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分子速率分布表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分布规律,当温度升高时,分布图像的峰值向速度大的一方移动,而且峰值变小

5.气体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持续作用在容器壁上形成的,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概率相同,撞击效果相同,所以气体内部压强处处相等

微观上,气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越大,宏观上,温度T越高,引起两个效果,1,每次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的撞击力越大,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撞击的次数越多

微观上,分子密度(分子密集程度,单位体积的分子个数,可以表达成NV)越大,引起的效果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撞击的次数越多,为了改变分子密度,在N不变的情况下,宏观上改变体积V.可以发现,气体压强P宏观上与温度T与体积V有关,6.单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我们不关心。大量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平均动能。A,B两种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相等,若分子质量m0A>m0B,则分子热运动平均速率vA

7.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微观上,rr0,当r增大时,分子势能增大。当r=10r0时,人为地设定分子势能为0。

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但是分子势能并非随体积增大单调变化。(不能说体积是分子势能的标志)

当一个分子从远处(10r0)向一个固定分子靠近的过程中,随着距离减小,r>r0,分子力为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动能增加。当r=r0,分子力等于0,分子势能最小,分子动能最大。当r

8.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是宏观量,所以没有分子内能的说法。宏观上,物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与物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与三者有关。

但是即便两种物质质量,温度,体积都相等,内能也不一定相等,原因在于两者分子质量不一定相等,分子数目就不一定相等。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_热传递。效果上,两者是等效的。但是本质不同,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在物体间或物体不同部分的转移。

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到低温,而与两个物体内能的多少无关。

内能与机械能毫无关系。内能是物体内部热运动的能量,机械能是物体机械运动的能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热胀冷缩现象中,温度发生了变化。若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分子平均动能增加,分子势能增加。

物态变化中,如果晶体熔化,固液并存状态,温度不变,是吸热过程,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加,内能增加。

如果晶体凝固,固液并存状态,温度不变,是放热过程,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减少,内能减少。

二.固体液体气体

9.固体内部微粒在分子间作用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固体可分为晶体与非晶体。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晶体内部微粒结合方式有三种,通过离子键结合的是离子晶体,通过共价键结合的是原子晶体,通过金属键结合的是金属晶体。因此单晶体与多晶体具有固定熔点。

单晶体内部微粒排列有规律,宏观上表现有各向异性,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多晶体内部有许多晶粒,每个晶粒内部微粒排列是有规律的,体现各向异性,但是晶粒排列是杂乱的,所以相互抵消,多晶体宏观上表现各向同性,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体内部微粒排列是杂乱的,宏观上表现有各向同性,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玻璃可以磨出规则外形,但是不是晶体。

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食盐(无机物),明矾(无机物),糖(有机物),味精(有机物),雪花,水晶(主要成份二氧化硅),石英(主要成份二氧化硅),云母(金属矿石)是晶体。固态金属金,银,铜,铁都是晶体。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玻璃(主要成份二氧化硅)都是非晶体。

10.液体和气体的接触表面叫做表面层,表面层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密集。表面层分子间是分子引力,宏观上表现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方向与表面层相切,使得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液体表面像一张绷紧的弹性膜,可以对小物体(昆虫,硬币)提供支持力(这个力不是浮力)。表面张力也使得液滴表面呈球形。由于重力影响,呈椭球体,液滴越小,越接近球体。

可以在液体表面滴入酒精,洗衣粉以减小表面张力。

表面层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比较有较大的势能。

液体与固体接触表面叫做附着层,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受液体内部的吸引力叫做内聚力,受固体分子的吸引力叫附着力。

如果内聚力大于附着力,附着层分子比内部稀疏,分子间体现引力,使附着层有收缩的趋势,形成不浸润现象。

如果内聚力小于附着力,附着层分子比内部密集,分子间体现斥力,使附着层有扩张的趋势,形成浸润现象。

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取决于两者的性质。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是不浸润的。浸润液体与毛细管内壁接触时,附着层液体沿管壁上升,造成表面层呈凹形。表面张力对液体产生提拉作用,直到与升高的液柱重力达到平衡。

不浸润液体与毛细管内壁接触时,附着层液体沿管壁下降,造成表面层呈凸形。表面张力对液体产生向下的作用。

毛细管越细,毛细现象越明显。

11.液晶既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也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按分子排列情况可以分成向列,近晶,胆甾三种类型。

外加电压控制向列型液晶的分子排列,改变光线强弱,可以制造液晶显示器。胆甾型液晶在温度改变时会改变颜色,可以用以测温度。

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nRT

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情况下,实际气体氢气,氧气,都可以近似视为理想气体。

气体的三个状态量为压强,体积,温度,通过控制变量法,控制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叫做玻意耳定律。记作p1V1=p2V2。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与温度成正比,叫做查理定律。记作p1

T1=p2T2。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不变,体积与温度成正比比。记作V1V2=T1T2。此处温度为热力学温度T,它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T=t+273。

13.气体定律的图像研究:在下图中,不同的等温线T1V2,不同的等压线P1>P2(图略)

14.初中阶段,液体压强可表述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液压的公式为P=ρgh

连通器原理:同一种液体(中间液体不间断),的同一水面上的压强是相等的.如图所示,封闭气体的压强pc=pd.帕斯卡定律:外界加在密闭的静止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如图所示,两端封闭的U型管,封闭两部分气体压强分别为p1,p2的关系为: p1+ρgh =p2

标准大气压:1atm=760mmHg=76cmHg =1.01×10Pa

15.用固体(如活塞)封闭在静止的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计算:(大气压记作p0)

若对活塞进行受力分析,(截面积S)则封闭气体压强p= p0+F/S

如图所示,汽缸质量为M,活塞质量为m截面积为S, 大气压为p0, 气缸光滑,当活塞缓慢上提,刚离开地面时,对汽缸进行受力分析,则封闭气体压强p= p0-Mg/S

三.热力学定律

16.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U=W+Q.物体从外界吸热,Q取正值,物体向外界放热,Q取负值,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内能增加,⊿U取正值,内能减少,⊿U取负值。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现象有关的过程中的表现形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又可以表述成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17.普通气体内能与质量,温度和体积有关。温度是平均动能的标志,体积与分子势能有关。当设气体的分子势能严格为0,气体即为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内能就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之和。此时,理想气体的内能与体积无关。当理想气体质量一定时,温度越大,内能越大。

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压缩,外界对气体做功。5

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温度不变,内能不变,体积增大,对外做功,根据⊿U=Q+W.W取负,Q取正。根据玻意耳定律,压强减小。

理想气体绝热膨胀过程:Q=0,体积增大,对外做功,根据⊿U=Q+W.W取负,⊿U取负。内能减少,温度下降,分子平均动能减小,体积增大,分子密度减小,所以压强减小。

18.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对原来过程对外界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叫可逆过程。反之,叫不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具有方向性。

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如果引起外界变化,热可以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实际的应用例子是制冷机。

功热转化的方向性:功可以自发变成热,热不能自发地变成功(机械能可以自发地转化成内能,内能不能自发地转化成机械能),如果引起外界变化,热可以变成功。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实际的应用例子是热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可以表示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了熵增加原理。注意表述中强调的是“自发”,而非“完全”,热不能自发变成功,但是热可以完全变成功。理想气体等温膨胀的过程,热完全变成功,但是引起外界变化,即系统体积改变了。

19.能量守恒定律与熵增加原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能量守恒定律强调了总能量不变,而熵增加原理强调了总熵必然增加。熵是用来量度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熵增加原理的表述:在孤立系统中(指与外界无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系统),一切不可逆过程必然朝向熵增加的方向进行。(非孤立系统,熵有可能减小)。第二类永动机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违反熵增加原理。

选择题答案:D2.D3.C4,C5.A6.D7.B8.B9.C10 D11 B12.C

13.B14.B15.A16.D17.D18.B19.B20.B21.B22.A23.A24.A

传热学考试答案 篇5

选择题:(60分)1—5 B C A B A 6_10 B B C B D 11--15 A D B B D 16_ 20 C B C B B 21_25 A D B A B 26_30 A B B D B 31_25 C D B C A 36_40 DC D B C

41、(8分)

(1)E F A B(4分)(2)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2分)(3)大秦 晋煤外运(2 分)

42.(共24分)

1)四川盆地(2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2)①(2分)

①地是成都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2分),交通便利(2分)

(3)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2分),气温由东向西递减(2分)

山脉呈南北走向,(2分)地势由东向西增高。(2分))

(4)水土流失(2分)

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态恶化;(2分)泥沙淤塞长江河道及中游湖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2分)

43(共8分)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2分)

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不设北窗、(2分)

宪法考试答案 篇6

 A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

[单选] 2.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即国体)主要包括哪些?

 A 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选] 3.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单选] 4.宪法第三条第三款“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____、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 B 监察机关

[单选] 5.下列关于《宪法》修正案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 《宪法》修正案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单选] 6.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的是()

 D 2018年宪法修正案

 [单选] 7.国家倡导____,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

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选] 8.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____。

 B 两届

[单选] 9.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____的干涉。

 A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

[单选] 10.新修订的宪法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批准后施行。 D 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单选] 11.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担任()。

 D 军队的领导职务

[单选] 12.根据宪法,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单选] 13.关于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下列哪一做法是错误的?()

 D 小李是一名大学生,他认为监督宪法实施是政府机关的事情,与他无关

[单选] 14.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单选] 15.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国家。

 D 人民民主专政

[多选] 16.下列有关直接选举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

 A 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 B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   C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等于投票人数的有效

[多选] 17.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A 物质文明 B 政治文明 C 精神文明 D 社会文明 E 生态文明 

[多选] 18.根据宪法修正案: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 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正确答案:ABCD

 A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

  D 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多选] 19.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____、___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

 A 革命 B 建设 D 改革 

[多选] 20.根据《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____、____和____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 A 鼓励 B 支持 C 引导 

[多选] 21.新修订的宪法规定,____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 A 国家行政机关 B 监察机关 C 审判机关 D 检察机关 

 [多选] 22.刘某22岁,为待业人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刘某的权利义务,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 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D 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

[多选] 2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正确答案:ABCD

 A 国家的利益 B 集体的利益 C 社会的利益

D 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

[多选] 24..监察委员会由 ____、____、____下列人员组成。

 A 主任 B 副主任若干人 D 委员若干人 

[多选] 25.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由____、____、____组成。正确答案:ABC

 A 委员长  B 副委员长 C 秘书长 

[是非] 26.此次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 A 对

[是非] 27.“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属于宪法修正案中修改后的表述。()

 B 错

[是非] 28.宪法修正案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A 对

[是非] 29.此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 A 对 [是非]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以担任监察机关的职务。()

 B 错

[是非] 31.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 A 对

[是非] 32.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监察委员会主任、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正确答案:错

 B 错

[是非] 33.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 A 对

[是非] 34.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 A 对 [是非] 35.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 A 对

[是非] 36.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 A 对

[是非] 37.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正确答案:错

 B 错

[是非] 38.“官员无隐私”,因此公务员不享有宪法中规定的隐私权。()

 B 错

[是非] 39.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 A 对

传热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 篇7

传热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3]。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能分析解决与热量传递相关的问题,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热学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基础课, 它的显著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热能动力学、环境技术、材料学、微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存在着大量的传热学问题, 而且起关键性作用。传热学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具有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传热学在生产技术发展中已成为一门理论体系初具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科学。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发展, 原子、太阳、地热能的利用, 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的发展, 推动传热学的发展, 而传热学的发展又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发展。同时, 随着生产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向传热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研究课题。因此, 传热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达方面从以往单纯地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服务转变到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 这是传热学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核心。从实际工程问题中、科学研究中提炼出综合分析题, 对培养学生解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启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对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传热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同时介绍传热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景, 从而给学生开辟广阔且纵深的思考空间。因此, 改传统的传热学教学方式为研究型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型教学不是教学研究, 更不是科学研究, 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只教学, 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 只有积极投入于这些工作当中,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 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 使研究型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具体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对教师的要求。1.教学原则。 (1) 教师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传热学课程理论性强, 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公式比较多, 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以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写为例, 教师讲授时把用到的数学知识点提出来,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课后查阅数学课本, 没有必要在数学细节上浪费时间。讲授时重点提出各方程得出所依据的物理定律, 如能量方程的得出首先依据能量守恒定律, 以此为线索, 把研究对象的能量得失一一分析出来, 然后加以整理就很清楚地得出能量方程。通过这样的讲述, 学生明确了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并且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 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比如让学生建立不可压缩流体在封闭空腔内热毛细对流的数学描写。学生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了热毛细对流的本质及其工程问题, 开拓了学生视野。 (2) 为学生主动发展而教学。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思考空间,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主要有四大模块: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每一模块讲述结束后, 都需要把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提出问题, 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 开动脑筋, 回答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的措施, 甚至提出一些创新性设备让学生去构思, 如暖手炉、保温杯、新型换热器等。 (3) 在交流和沟通中教学。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少, 为此, 我们设置了一个课程网站, 在网站中专门开辟了讨论空间, 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该网站与教师交流, 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交流, 让学生广开思路, 提高其创新能力的目的。 (4) 把学生的经验作为资源。每学期上传热学课, 我们都要定期开师生座谈会,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哪些改进等。教师根据学生谈论的话题或问题进行相应改进。每年课程结束后, 大部分学生都会由衷地说:传热学课虽然难, 但是我们学得很好。

2. 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选定的某本书为教材,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本教材展开, 教师以讲述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为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念, 无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研究型教学除了讲述教材的基本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把教材素材化、综合化, 形成主题性学习氛围。传热学教材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各学科的特点, 选定一本作为主要的教材, 然后再推荐其他有价值的中英文教材作为主要的参考书。众多传热学教材中都有很多专题性的内容,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将这些专题适当地加以利用, 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 然后形成小论文, 教师根据小论文的质量核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3. 教学模式。

传热学是专业基础课, 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它的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专业课, 教师必须在基本理论讲述清楚的前提下提供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因此, 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 模块化教学研究。以核心教学内容组成专业模块, 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组成基础模块。本课程包括三种基本热量传递形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以及热量复合传递的热工分析和计算。质量守衡、动量守衡与能量守衡这三大守衡定律贯穿整个课程。《传热学》的各模块单元内容既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 又相互联系。学生在完成某一块内容的学习后, 可以形成解决分析某一类传热问题的能力。因此, 按照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 可划分出在内容上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 再根据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的知识链, 满足不同学时、不同专业层次的需要。 (2) 问题引导式和案例式教学研究。创设情境, 提出若干与传热问题相关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科研与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进行收集与整合。

4. 课后作业。

研究型教学法以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研究能力为导向布置作业。整个学期除了布置课后有代表性的作业外, 还可以布置一个作业——撰写一篇综述性的研究论文。论文题目在学期初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 即从“传热学”所规定的4个单元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要求参阅用英文与中文发表的有影响力和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需要介绍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收集过程, 以及归纳后的资料, 对资料中获得的可以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行交流, 展开学术对话。

5. 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可以采用期末考试与研究论文相结合的办法, 期末考试成绩是基本线, 如果没有过基本线, 教师就不考虑研究论文。对研究论文的评定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路径和标准进行。

史密斯、凡·多文曾经指出, 尽管主动的、实践导向的方法有很雄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但是直到目前它仍然没有很好地改变大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4]。我们可以预计, 尽管研究型教学实施的结果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但是全方位地被大学教师所接受并采纳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

二、研究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它除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之外,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培养和具备以下能力: (1) 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2) 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 (3) 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几种能力的具备, 正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 研究性学习教学中, 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 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伦, 等.实施研究型教学,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3) :22-23.

[2]杨世铭, 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8.

[3]赵镇南.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4-10.

传热学考试答案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传热学 教学方法 探讨与实践

“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科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当下的:航天航空、建筑节能、生物工程等热门领域都蕴藏着大量的传热传质问题。因此,传热学这门课程不仅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制造、化学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作者作为刚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经过了系列的听课、试讲,现在已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回过头来总结所经历过的这段教学,有颇多的体会。本文从分析“传热学”课程特点入手,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传热学”教学质量,浅谈“传热学”课程教学方法几点改进实践体会[1]。

一、课程特点

以杨世铭、陶文铨主编的《传热学》第四版教材为例,课程内容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介绍热量传递的三种不同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三种传热过程在工程上的具体应用。由于三种方式机理不同,控制方程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很难将三者贯穿一条主线。同时课程内容知识点多、概念多、应用广,学生难以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使得教学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新生入学成绩统计,2010级至2013级入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高考录取分数为所当地省份的本科2B线。学生的基础相对较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缺乏信心和刻苦研究的精神,普遍存在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爱做笔记,课后少复习,很少做除了作业以外的习题。结合我校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2011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2010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重新拟定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对“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时相对应做了调整,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热能与动力专业拟定的“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将“传热学”课程由原来的64课时删减为48课时。另一方面,将原来杨世铭、陶文铨主编的《传热学》教材由第三版更换为第四版,新版教材在老版教材基础上修订增加了许多国内外的学术和工程实践研究成果,同时也增加教材的习题量。因此,受课时数的限制,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工作难度和要求有所加大。

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传热学”知识,顺利通过课程考核,与教师的授课的教学方式密不可分,总结分析几点如下:

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关于传热过程的记载在古今中外文献记载中极为常见。“传热学”课如果采用单一的纯理论数学公式授课,大多数学生会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会造成多数人听不懂,因此需要一些形象的实例。对授课教师来说,在备课时应积累一些古今中外与传热学相关的知识和事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讲授,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比如在讲授第二章的导热微分方程的数学描写时,可以先一张电影画面幻灯片,同时提一个和幻灯片关的问题:为什么《泰坦尼克号》里男主人公杰克最后冻死了,女主人公露西却没有冻死?这个问题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紧接着指出由于两人体内的温度分布不同造成的。那为什么不同呢?人体模型温度分布的控制方程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前者的身体泡在冰水里,后者的身体在空气中,从传热学的理论就是两者的边界条件不一样造成的不同结果。所以,对一个物体温度场完整的数学表达,应该包括两部分:导热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缺一不可。接着,引出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

讲授对流传热问题时,可以先提问学生自然界风是如何形成?紧接着从解释问题答案来阐释对流传热的机理,让大家能从生活点滴中思索和寻找传热学的踪迹,激发学习兴趣。

2. 重视授课对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备课必须是为学生学习好课程知识而准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孤立地备课。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习惯及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等,以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内容、深度、方式及媒体,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胃口”。

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本来准备得很充分做足功课的一堂课,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学生感到没听懂、没学会,反应效果很差。仔细分析,认真推敲后,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教学对象。因此,备课前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传热学课程的物理名词居多,对传热学名词概念掌握透彻才能更好的理解传热过程及其原理。比如,传热学中热流量的概念,其中包含了时间变量,热流量表示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实际上是一个功率的概念。在这个地方授课时不能一带而过,必须反复解释与强调热流量与热量是有区别的,学生的惯性思维会顺着原有的物理概念去理解认为是传递的热量,忽略了其中包含的重要时间是因素。如果对热流量概念含混不清,会间接影响学习热流密度及傅里叶定律的计算和应用。相反,用到热力学一些常见的物理名词时,在学生当前的水平应该很熟,比如热效率、热力学能、闭口系开口系的概念,大学物理以及工程热力学中都学习过,就不需要再解释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侧重

多媒体教学目前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相当普遍,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无法比拟的優点,可以让传热学的现代发展成果通过视频图片等可视化形象生动的给学生全方位的视觉展示。但在同时,也常出现信息量多大,学生学得快、忘得快,短时间内无法充分理解,没有吃透内容的缺点。

通过动画素材,可以直观的解释火力发电厂中能量是如何进行转化,热量是如何进行传递的。煤粉(燃料)在锅炉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高温烟气热能,高温烟气通过对流传热将热量传递给水冷壁的外表面,水冷壁的外表面通过导热将热量传递给水冷壁内表面,内表面与水冷壁管内流动的水再进行对流传热交换,热量被水吸收水汽化变成了水蒸气,再热变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输送到汽轮机,推动汽轮机的主轴转动(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煤粉源源不断地送往锅炉燃烧,电源源不断的向外输出。这就是典型的能量转化,热量传递形象生动的例子。

“传热学”同时也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导热微分方程的求解对学生高等数学的驾驭能力要求高。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授课前可先对高等数学中的齐次偏微分方程求解、泰勒级数进行简短的复习,接着从一个一维稳态大平板稳态导热问题数学描写展开,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反向推导三维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吃透导热微分方程相关的应用。公式的推导一方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逻辑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工程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推导公式,能透彻的理解公式的内涵和意义,所以一定的公式推导是必要的。公式推导的授课过程应以在板书在黑板进行为主,并辅以讲解,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实验性较强的章节,如管内流动、蒸发与沸腾和辐射换热,换热器等工程应用多的章节,应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通过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形象地演示动态实验,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3]。

4. 注重能力的培养

“传热学”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校产学研单位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比如:如何降低电容元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研制新型烹饪的加热模式等生产实践项目。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抽象简化假

设,让学生参与学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对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

三、考核方式的改进

从往年的考试分析来看,传热学课程闭卷考试的效果一般。按我院的教学要求,除了闭卷考试外,也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其他方式考核。比如采用开卷考试,或者采用分段小测试加上大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评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如下:平时成绩=考勤(30%)+作业(70%),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期末考核(70%)。

四、“立体化”多渠道的教学途径

传热学课程开通了网络课程,共享资料包括教学教学课件、大纲、日历、教材答案等,并链接国内重点高校的传热学精品课程网址,学生在课下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按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自习或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1]。

五、结语

独立学院的“传热学”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鼓励和因循诱导,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课程教学从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本课程教学相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作者是在多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传热学”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及科研中的体会, 做了几点总结,希望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多的研究、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邝华.理论力学课堂教学效果思考与探讨[J].广西物理,2011, 32(4): 39-40.

上一篇:电商构成要素下一篇:简历中的自我鉴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